职场文秘网

首页 > 文秘写作 > 秘书基础 / 正文

党员疫情后六稳六保心得体会

2020-07-14 11:21:53

  

  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六保”,即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范文为您整理了《党员疫情后六稳六保心得体会5篇》,供您学习参考使用。

  党员疫情后六稳六保心得体会 1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陕西考察时强调,要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面对当前复杂严峻的形势和艰巨繁重的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筹帷幄、沉着应对,在部署持续做好“六稳”的前提下,作出“六保”的决策部署,强化问题导向、夯实底线思维、彰显民生情怀,为各地各部门在当前形势下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定下基调、指明方向。

  “稳”是大局,“保”为底线。面对中美经贸摩擦风波,中央审时度势,提出了“六稳”,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在实践中取得显著效果。针对疫情蔓延对全球经济冲击,中央运筹帷幄,提出了“六保”,即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六保”目标进一步细化和突出了问题,精准靶向施策。两组目标共同构成的政策框架,涵盖“内”和“外”、“宏观”和“微观”等多个维度,是我们以更大的宏观政策力度对冲疫情影响、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基本遵循和关键抓手。

  “稳”和“保”是统一互补的。以就业目标为例,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六稳”之首和“六保”之首。在陕西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产业扶贫,从柞水县的“小木耳、大产业”,到平利县的“因茶致富,因茶兴业”,最终都惠及当地老百姓的就业。就易地搬迁问题,总书记提醒“搬得出的问题基本解决后,后续扶持最关键的是就业”。有就业,就有收入,消费和内需就能激活,生产的循环才能畅通。我们要围绕“六稳”和“六保”每一个具体目标,把握内涵,周密部署,真抓实干,维护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稳定。

  在“稳”和“保”的基础上,还要做到“进”。仍以陕西为例,当地脱贫不只靠“输血”,而是注重培育产业自身“造血”,把脱贫质量放在首位,用新发展理念将绿水青山打造成金山银山,用直播电商新技术连接大市场、延伸产业链。再看全国范围,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凭借“云技术”等赋能迈向更高端,5G、物联网等新基建铺就长远发展的“高速路”,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的补齐让社会底盘更稳,共同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

  收官之年,决战在今朝。我们要深刻领会扎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六稳”“六保”为抓手,稳扎稳打,攻坚克难,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跑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一公里”而奋斗。

  党员疫情后六稳六保心得体会 2

  在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发布的当日(4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当前经济工作。

  会议指出,今年一季度极不寻常,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加大“六稳”工作力度,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

  经过一季度的艰难岁月之后,后续的经济工作如何开展?中央在“六稳”的基础上提出了“六保”,强调要以更大的宏观政策力度对冲疫情影响。随着经济矛盾从供给冲击转为需求约束,如何精准有效地提振消费、扩大需求,成为经济复苏的关键。

  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

  会议对当前经济形势作出研判。会议指出,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必须充分估计困难、风险和不确定性,切实增强紧迫感,抓实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

  这次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可避免地对经济社会造成了较大冲击。

  国家统计局当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中国经济同比下降8%,工业、消费、投资等经济指标全面下滑。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4%,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84145亿元,同比下降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580亿元,同比下降10%。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当前内外部经济形势仍然较为严峻,在全球经济下行背景下,国际疫情持续蔓延,国外市场外需疲软,这些都为中国经济和产业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给我国复工复产进程和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带来一定的挑战。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王军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可能比大家想象得要更长、更深远,要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做好较长期的打算。

  王军表示,危机管理最重要的就是速度,一揽子宏观对冲政策出台可以更快、更坚决一些,以防范“明斯基时刻”的爆发,防止短期冲击演变成趋势性变化。其中,纾困力度可以更大一些,帮助受损企业和居民尽快摆脱困境;对冲政策可以更坚决一些,给市场和民众更清晰的信号、更坚定的支持;刺激政策应当更慎重一些,避免再次留下强刺激和低效率的后遗症。

  培育壮大新增长点

  会议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是大局,必须确保疫情不反弹,稳住经济基本盘,兜住民生底线。要在稳的基础上积极进取,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全面推进复工复产达产,恢复正常经济社会秩序,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增长极,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毛盛勇17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一季度,主要经济指标明显下滑,但3月份呈现回升势头,降幅明显收窄。尽管疫情冲击严重,但是基础工业保持正常增长,防疫物资供应和生活必需品供应保障有力,14亿人的基本民生得到了较好保障,社会大局是稳定的。

  3月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9%,比1-2月份大幅回升了20多个百分点;3D打印设备、单晶硅、多晶硅和智能手表等,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一季度,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9%。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哲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新经济产业受疫情冲击更小,恢复能力更快。一季度,在大部分行业都出现负增长的情况下,互联网、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新经济产业一枝独秀,仍维持了较高速正增长。总体来看,凡是信息化和自动化程度比较高、商业模式和组织管理模式比较先进的企业,不仅受冲击小,而且复产复工速度快。

  京东数字科技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撰文分析,疫情在对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治理带来短期冲击的同时,也为各产业和全社会加速数字化转型制造特殊契机,为市场生态长期变革埋下深刻伏笔。

  沈建光表示,“非接触式”交易和服务新业态异军突起,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前沿科技应用在医疗诊断、远程配送、便民服务等领域多点开花,成为“科技战疫”和稳增长、保民生的关键支撑。无人零售、数字营销、智能城市等新兴业态蓬勃涌现,为“后疫情时代”中国经济破茧重生、求新谋变创造了积极条件。

  需求是经济复苏的关键

  会议强调,要积极扩大国内需求。要释放消费潜力,做好复工复产、复商复市,扩大居民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要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加强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投资,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要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

  刘哲表示,从一季度数据来看,投资降幅收窄,尤其是基础建设投资和房地产投资,体现了投资对于经济下行的对冲作用正在体现;但值得重视的是消费的复苏总体慢于供给能力的恢复,一季度消费同比仍出现了较大的降幅,未来经济的主要矛盾将逐步从供给冲击转为需求约束,如何通过一揽子的经济救助政策,精准有效地提振消费,是推动经济全面恢复的关键。

  消费作为中国经济增长主引擎,回暖不及预期。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9%,虽然3月份降幅比1-2月份收窄了7个百分点,但相对于固定资产投资,跌幅仍较深,恢复仍较慢。其中,餐饮收入下降43%,商品零售下降18%,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仍下降0.8%。

  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表示,消费回升动能较弱。考虑到居民可支配收入在疫情影响下明显收缩(实际下降9%),且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处在高位,加上棚改货币化的逐步退出和房地产财富效应的减弱,居民当前消费意愿较低。

  刘哲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考虑到老消费的需求刚性,只能加以适当引导以尽快恢复到正常水平;而对以5G手机和新能源汽车为主的新消费,不仅符合未来经济结构升级的方向,而且上下游产业链长,乘数效应大,应安排万亿以上的重点扶持政策,可带动3万亿以上的新增长。建议尽快推出以“新消费”引领的,规模不低于10万亿的一揽子经济复苏计划,帮助中国经济尽快复苏。

  汽车是消费的重点领域之一,汽车零售总额占全社会零售总额、相关税收占税收总额、相关从业人数占城镇就业总人数的比例均在10%左右。王军建议,可将消费回补政策的重点集中于汽车,通过减少或消除影响购车、出行的因素,改善道路、停车等基础设施,优化完善限购、限行相关措施,通过阶段性减免购置税等方法,尽快激活汽车消费。

  党员疫情后六稳六保心得体会 3

  “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必须充分估计困难、风险和不确定性,切实增强紧迫感,抓实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

  日前,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对当前经济形势作出了清晰判断。面对疫情冲击、面对发展难题、面对极不寻常的一季度,我国经济已经表现出了巨大韧性,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经济社会运行逐步趋于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同时,想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就要在稳的基础上积极进取。

  既要“六稳”又要“六保”,这是用改革的方法解决发展中问题的体现。特别是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粮食能源安全,更是在改革发展的轨道上彰显着直面困难的勇气、体现着底线思维的方法。无论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还是在确保疫情不反弹的基础上稳住经济基本盘、兜住民生底线,都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这是运用底线思维调控宏观经济、助推微观发展。无论是稳什么、还是保什么,都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全面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效益、推进转型升级、改善人民生活,惟其如此才能不断提高发展竞争能力、抗风险能力、可持续能力。

  深化改革,就是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用智慧与底气探索一条稳定、发展的新路子。在这个过程中,有风险、有挑战、有困难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了。但是,事不避难,只有迎难而上才能取得突破,更能以改革之力化解风险与挑战。这就需要有底线思维,既不回避矛盾,又不掩盖问题,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因此,稳字当头,进字为要,底字为支撑,从这个意义上说,“六保”就是向改革要发展之力、以底线谋发展新径。

  当前,经济压力叠加疫情冲击,继续不失时机地推动改革,能不能坚持底线思维,这非常考验各级领导干部的治理智慧与能力,更考验他们能不能看到“坏处”、会不会解决“难处”、敢不敢争取“好处”。比如保基本民生,就要把“米袋子”“菜篮子”放在心上,就要把困难群众特别是贫困地区群众的发展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就要把市场波动对老百姓生活的影响作为重点监测内容,并针对这些问题制定政策。又如保居民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一头连着企业发展、一头连着百姓生活,就要在复工复产、复商复市、扩大内需的过程中统筹兼顾,尽可能地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实际上,无论是基本民生还是就业选择,抑或是释放内需潜力,都要牢记“人民”这个中心点、守住“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深化改革激活市场力量、激发社会能量,在“守”中有“为”、在“为”中出彩,就一定会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沉稳定力、“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耐力。

  “纷繁世事多元应,击鼓催征稳驭舟”。深化改革要有底线思维,但守底线不是目的,争取最好结果才是目的。以更大的政策力度对冲疫情影响、以更大的改革精神引领未来发展,下好先手棋、掌握主动权,“六保”工作不仅能保得住、保得好,而且能为战胜任何风险挑战、确保如期实现目标而铺路筑基。深化改革不休止,唯其蹄疾步稳,发展方能再登高楼。

  党员疫情后六稳六保心得体会 4

  经过一季度的艰难岁月之后,后续的经济工作如何开展?中央在“六稳”的基础上提出了“六保”,强调要以更大的宏观政策力度对冲疫情影响。

  在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发布的当日(4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当前经济工作。

  会议指出,今年一季度极不寻常,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加大“六稳”工作力度,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

  经过一季度的艰难岁月之后,后续的经济工作如何开展?中央在“六稳”的基础上提出了“六保”,强调要以更大的宏观政策力度对冲疫情影响。随着经济矛盾从供给冲击转为需求约束,如何精准有效地提振消费、扩大需求,成为经济复苏的关键。

  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

  会议对当前经济形势作出研判。会议指出,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必须充分估计困难、风险和不确定性,切实增强紧迫感,抓实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

  这次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可避免地对经济社会造成了较大冲击。

  国家统计局当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中国经济同比下降8%,工业、消费、投资等经济指标全面下滑。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4%,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84145亿元,同比下降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580亿元,同比下降10%。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当前内外部经济形势仍然较为严峻,在全球经济下行背景下,国际疫情持续蔓延,国外市场外需疲软,这些都为中国经济和产业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给我国复工复产进程和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带来一定的挑战。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王军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可能比大家想象得要更长、更深远,要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做好较长期的打算。

  王军表示,危机管理最重要的就是速度,一揽子宏观对冲政策出台可以更快、更坚决一些,以防范“明斯基时刻”的爆发,防止短期冲击演变成趋势性变化。其中,纾困力度可以更大一些,帮助受损企业和居民尽快摆脱困境;对冲政策可以更坚决一些,给市场和民众更清晰的信号、更坚定的支持;刺激政策应当更慎重一些,避免再次留下强刺激和低效率的后遗症。

  培育壮大新增长点

  会议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是大局,必须确保疫情不反弹,稳住经济基本盘,兜住民生底线。要在稳的基础上积极进取,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全面推进复工复产达产,恢复正常经济社会秩序,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增长极,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毛盛勇17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一季度,主要经济指标明显下滑,但3月份呈现回升势头,降幅明显收窄。尽管疫情冲击严重,但是基础工业保持正常增长,防疫物资供应和生活必需品供应保障有力,14亿人的基本民生得到了较好保障,社会大局是稳定的。

  3月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9%,比1-2月份大幅回升了20多个百分点;3D打印设备、单晶硅、多晶硅和智能手表等,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一季度,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9%。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哲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新经济产业受疫情冲击更小,恢复能力更快。一季度,在大部分行业都出现负增长的情况下,互联网、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新经济产业一枝独秀,仍维持了较高速正增长。总体来看,凡是信息化和自动化程度比较高、商业模式和组织管理模式比较先进的企业,不仅受冲击小,而且复产复工速度快。

  京东数字科技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撰文分析,疫情在对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治理带来短期冲击的同时,也为各产业和全社会加速数字化转型制造特殊契机,为市场生态长期变革埋下深刻伏笔。

  沈建光表示,“非接触式”交易和服务新业态异军突起,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前沿科技应用在医疗诊断、远程配送、便民服务等领域多点开花,成为“科技战疫”和稳增长、保民生的关键支撑。无人零售、数字营销、智能城市等新兴业态蓬勃涌现,为“后疫情时代”中国经济破茧重生、求新谋变创造了积极条件。

  需求是经济复苏的关键

  会议强调,要积极扩大国内需求。要释放消费潜力,做好复工复产、复商复市,扩大居民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要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加强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投资,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要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

  刘哲表示,从一季度数据来看,投资降幅收窄,尤其是基础建设投资和房地产投资,体现了投资对于经济下行的对冲作用正在体现;但值得重视的是消费的复苏总体慢于供给能力的恢复,一季度消费同比仍出现了较大的降幅,未来经济的主要矛盾将逐步从供给冲击转为需求约束,如何通过一揽子的经济救助政策,精准有效地提振消费,是推动经济全面恢复的关键。

  消费作为中国经济增长主引擎,回暖不及预期。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9%,虽然3月份降幅比1-2月份收窄了7个百分点,但相对于固定资产投资,跌幅仍较深,恢复仍较慢。其中,餐饮收入下降43%,商品零售下降18%,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仍下降0.8%。

  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表示,消费回升动能较弱。考虑到居民可支配收入在疫情影响下明显收缩(实际下降9%),且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处在高位,加上棚改货币化的逐步退出和房地产财富效应的减弱,居民当前消费意愿较低。

  刘哲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考虑到老消费的需求刚性,只能加以适当引导以尽快恢复到正常水平;而对以5G手机和新能源汽车为主的新消费,不仅符合未来经济结构升级的方向,而且上下游产业链长,乘数效应大,应安排万亿以上的重点扶持政策,可带动3万亿以上的新增长。建议尽快推出以“新消费”引领的,规模不低于10万亿的一揽子经济复苏计划,帮助中国经济尽快复苏。

  汽车是消费的重点领域之一,汽车零售总额占全社会零售总额、相关税收占税收总额、相关从业人数占城镇就业总人数的比例均在10%左右。王军建议,可将消费回补政策的重点集中于汽车,通过减少或消除影响购车、出行的因素,改善道路、停车等基础设施,优化完善限购、限行相关措施,通过阶段性减免购置税等方法,尽快激活汽车消费。

  党员疫情后六稳六保心得体会 5

  近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强调加大“六稳”工作力度的同时,首次提出“六保”,即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稳”是大局,“保”是前提。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面对疫情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冲击,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了新的“校准”,贯穿经济工作的主线,从“六稳”到“六保”,进一步加大政策对冲力度,全力稳住经济基本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毛捷表示,从一季度经济数据看,中国应对疫情措施及时有力,在世界范围起到了示范作用,但是也付出了经济增长、财政收入下降的代价。当前,在抗击疫情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同时,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因素愈加突出,尤其是就业和中小微企业的稳定非常关键。要牢固树立底线思维,确保不出现系统性风险。

 毛捷表示,“六保”的提出非常及时,任何一方面没有保障好都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六稳”和“六保”的组合,对宏观政策目标进行了更为精准的“校准”。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志刚表示,“六稳”和“六保”存在交叉点,“六保”旨在对冲疫情带来的新不确定性冲击。

 “‘六保’各项任务之间相互关联,各有侧重,抓住了经济社会稳定的主要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杨志勇说,保居民就业是维护社会稳定所必须,但就业需要载体,因此保居民就业需要保市场主体。中小微企业是就业吸纳大户,抗风险能力弱,可以结合“保居民就业”给中小微企业更有针对性的救助。企业复工复产顺利推进进行,需要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同时需要畅通与消费的对接。此外,保粮食能源安全是各项经济社会工作的基础,保基层运转是所有工作的基础。

  

Tags: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