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文秘写作 > 秘书基础 / 正文

第一章,,领导学的基本原理与发展历程

2020-07-30 10:16:52

第一章 领导学的基本原理与发展历程 一、领导的含义 领导是由特定组织中的领导主体,根据领导环境和领导客体的实际情况,确定组织目标,并通过示范、说服、命令和合作等途径获取和调动各种资源,引导和规范领导客体,实现既定目标的行为互动过程和强效社会工具。

这一含义包括五种要素:
1.领导主体。领导主体是指组织中担任决策、指挥、协调和监督等职责的个体或群体。领导主体是领导活动的发动者和组织者,是领导活动得以开展并取得成功的核心力量。

2.领导客体。领导客体主要包括领导者的下属和部分领导相对方,是领导活动的执行者与作用对象。领导目标的实现,有赖于领导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密切合作与良性互动。

3.领导目标。领导目标是领导活动的方向,是实现组织绩效的基础性因素。

4.领导手段。领导手段是指领导主体适应、利用并改造环境,以及激励和调动下属的方式方法。

5.领导环境。领导活动是在具体的组织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展开的,既包括宏观意义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也包括微观意义上的组织环境。领导主体通过把握、利用和改造领导环境,实施领导活动,实现组织目标。

二、领导与管理 管理是与领导含义最接近、关系最密切的社会行为。科学地辨识二者的关系有助于更加清晰地认识领导的本质,规范领导的职能,确保领导活动的顺利进行。

1.领导与管理的联系 (1)领导的产生源于管理活动的需要。

(2)领导和管理具有较强的相容性和交叉性。

2.领导与管理的区别 领导是从管理中分化而来的,同时也具有管理所不具备的一些特点。这些特点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1)战略与战术的区别。领导侧重于重大方针的决策,着眼于通过一定的领导手段实现组织目标;
管理则侧重于政策的执行,着眼于规范和引导下属完成管理任务。

(2)宏观与微观的区别。领导注重长期和宏观规划,不排斥带有一定风险性的战略;
管理强调一定时间范围内微观上的具体工作的执行,追求合理性和可行性,希望降低甚至排除风险。

(3)稳定与变革的区别。领导行为的目标是通过变革提高组织绩效,管理则以有效地维持秩序为目标。

(4)综合与专业的区别。领导追求组织乃至社会的整体效益,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注重于综合素质;
管理则着眼于某项具体问题的处理,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注重于专业水平。

综上所述,领导与管理,虽有联系,但各有侧重。领导不力会导致组织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进而削弱竞争力,难以适应环境的重大变革。管理不力则会导致组织缺乏规范与分工,引起混乱,背离组织目标。因此,只有把科学的领导和有效的管理相结合,才能够顺利地推进组织发展,提高组织绩效。

三.领导的本质 领导的本质就是构成领导活动,并因此区别于其他活动的内在规定性。具体而言,领导的本质就是一种影响力,领导者通过发挥权力影响力和非权力影响力来规范、引导、激励领导客体,共同实现领导目标。

彼得·德鲁克曾经指出:领导者的唯一定义是其后面有追随者。追随者是指那些在领导活动中与领导者有共同利益或信仰,追求共同组织目标的人。追随者在领导过程中具有主体地位,有独立意识和选择权,对领导绩效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领导的属性和特点 1.领导的属性 领导的属性就是领导和其他事物发生联系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其自然属性是各个社会的领导活动所共有的,指领导源于社会活动的自然需要。领导的社会属性是指采取什么样的领导方式,应由生产方式的性质决定,这种由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的属性就是领导的社会属性。

在同一领导活动中,既包含自然属性,也包含社会属性。在领导的双重属性中,社会属性占据着主导地位,决定甚至改变自然属性,使其发生某种形式上的变化。体现在权力与服从上,不同的社会属性决定了这种权力与服从关系是以强制或欺骗为基础,还是以民主自愿为基础。

2.领导的特点 (1)系统性和互动性。

(2)强制性和权威性。

(3)战略性和前瞻性。

五、领导的功能 领导的功能指领导者在实施领导行为的过程中必须发挥的作用,即为了实现组织目标,领导者运用权力和资源,通过带领、引导、协调、鼓舞或控制等手段,约束下属为实现组织目标共同努力。

领导的基本功能有:1.规划功能;
2.组织功能;
3.指挥功能;
4.控制功能;
5.协调功能;
6.激励功能;
7.教育功能。

六、领导学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1.领导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1)社会化大生产是领导学产生的客观要求;

(2)现代社会纵向分工的发展直接推动了领导学的产生;

(3)科学的发展为领导学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2.领导学的发展历程 领导学学科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极其漫长的发展过程。在长期的领导活动中,人类摸索和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朴素的领导思想,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关于领导学的研究没有形成相对独立和完整的专门学说,但它们却成为领导学的思想源头,并为领导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新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深厚的历史资源。

真正意义上的领导学学科的形成是在大约百年之前,诞生于管理学的母体之中。那一时期,社会发展的推动,使领导实践的领域得到全面的开拓,内容得到深入的发展。同时,西方的科学理论界正在经历科学的分化重组的高峰时期,各门学科高度分化,不断开辟科学研究的新领域,新兴学科及其研究成果的出现,为领导学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完备的学术基础。特别是现代管理学的发展,为领导学的理论整合提供了最直接的学术支持。在这种情况下,领导学的产生和发展成为一种必然,实现了对丰富的领导实践与朴素的领导思想的集成化、系统化和理论化。

七、领导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特色 1.领导学的研究内容 领导学就是研究领导活动的学科,是一门研究领导活动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客观规律有效运用的综合性科学。

关于领导学的研究,主要从以下角度展开论述:
第一,以领导的本原和基本要素为逻辑线索,主要研究的问题包括:领导学的发展历程与理论演进,领导环境与文化,领导权力与监督制衡,领导素质与群体结构。

第二,以领导的结构为逻辑线索,主要研究的问题包括:领导体制与改革发展,领导关系与非正式组织。

第三,以领导的功能与方法为逻辑线索,主要研究的问题包括:领导决策与现代智库,领导选才与用人,领导性格与魅力领导,领导思维与实践创新,领导效能与执行力,网络时代与舆情领导。

2.领导学的学科特色 (1)社会性;
(2)综合性;
(3)应用性;
(4)交叉性。

八、领导学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1.领导学的研究方法 (1)辩证研究方法;
(2)实证研究方法;
(3)历史研究方法;
(4)比较研究方法;
(5)案例研究方法;
(6)系统研究方法。

2.领导学的研究意义 (1)学习与研究领导学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2)学习与研究领导学是增强综合国力、推动现代化建设和促进民族发展的需要;

(3)学习与研究领导学是提升领导者整体素质的必要条件。

九、中国领导理论的发展与演变 1.中国古代领导思想 (1)中国古代领导思想的主要流派:儒家;
道家;
法家;
兵家。

(2)中国古代领导思想的主要内容:民本思想(信民、富民、教民);
谋断分离的思想;
人本思想。

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思想 (1)坚定地走中国式的革命和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的实现政策目标公共性的方向保证。

(2)不断地思考自身的建设,持续深化领导体制改革,是中国共产党实现政策目标的公共价值的制度保障。

(3)坚持群众路线的领导理念、密切联系群众的领导风格以及民主集中制的领导方法是中国共产党实现政策目标的公共价值的有效手段。

(4)坚持选人用才与党内管理、作风建设并重是提升中国共产党领导效能的有效方法。

十、西方领导理论的发展与演变 1.西方领导理论研究的基本原则走向 总体而言,西方领导理论研究的基本原则是沿着由价值中立理论向价值非中立理论的线索发展的。价值中立是指一个人只要能掌握一定的权力,占据一定的地位,能够有效地指挥下属实现组织目标,就被认为是领导者,而不论这个人对历史与社会的作用是进步的还是非进步的。非价值中立则是指领导不仅应注重权力的拥有与组织目标的达成,更应注重对社会的进步意义以及公民道德的提高与升华。非价值中立还认为领导者与权力滥用者和暴君是不相容的。

2.西方领导理论的研究方向 西方领导理论主要有两个研究方向:一是从研究领导者入手来研究领导理论,二是从研究领导活动入手来研究领导理论。总的来看,对领导者的研究时间长、成果多、影响大,对领导活动的研究则起步较晚。这两个方向的研究呈现出相互渗透、日益融合的趋势。

3.西方领导理论主要涉及的三个研究领域 (1)政治与行政领导领域;

(2)企业领导领域;

(3)军事领导领域。

4.西方领导理论研究的主要发展阶段 (1)领导特质理论阶段(20世纪30—40年代) 领导特质理论,也被称为素质理论。这一理论以领导者为中心,从不同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显示出的性格、生理、智力等不同特质出发,分析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特质差异,并希望通过对领导特质的研究,发现领导者的一般特征,解释领导现象的发生与变化,并制定选拔有效领导者的标准。

特质理论虽然开辟了对领导主体及其内在构成和原因进行研究的新领域,但它并没有对领导行为进行有效的解释,也没能构架出领导理论的完整体系。

(2)行为理论阶段(20世纪40—60年代) 随着行为科学的兴起,学者们的研究兴趣逐渐转向领导行为。领导行为理论也被称作领导风格理论。学者们通过对领导行为的研究发现,领导的本质是一种影响力,它是在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领导者借助这种相互作用来引导被领导者的思想与行为并最终实现组织目标,而领导者在对被领导者实施影响时所采用的行为模式就是领导风格。这种行为模式具有一定的基本倾向,被领导者会对这种倾向产生判断和反应,并进而调整自己的行为。行为理论强调对领导行为的基本倾向进行划分,并据此界定出不同的领导风格,进而研究不同领导风格对领导绩效的影响。

(3)权变理论阶段(20世纪60—80年代) 所谓权变,是指行为主体根据环境因素的变化,适当调整自身行为,以期实现理想效果。领导权变理论就是有关领导者在不同的领导环境因素条件下,如何选取相应的领导方式,最终实现理想的领导效果的理论。权变理论认为,领导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通过与被领导者的交互作用去完成特定领导目标的动态性行为过程,领导的有效行为应随着被领导者的特点和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这一理论认为领导的成效依赖于领导者本身的条件、被领导者的条件、环境条件三个因素的交互关系。此外,这一理论还认为应把研究的重点放在领导者、被领导者的行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上。

领导权变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它使领导具有了更强的艺术化色彩,并且使得人们对领导的判断不再局限于道德范畴。

(4)领导理论新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 第一,变革型领导理论。政治社会学家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在其经典著作《领导学》中提出了“变革型领导”这一概念。伯恩斯认为,领导者是能够激发追随者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实现共同目标的个体。因此,变革型领导就是领导者通过让组织成员意识到所承担任务的重要意义和责任,激发他们的高层次需要或扩展他们的需要和愿望,使下属为团队、组织和更大的政治利益努力工作甚至牺牲个人利益。这一理论重点研究变革型领导与领导有效性之间的关系。

变革型领导与交易型领导的关系是研究的另一个重点。伯恩斯将传统的领导类型总结为一种契约交换,这种领导行为的本质是一种交易,即在特定情境中时,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相互满足的交易过程。在交易中,领导提供报酬、实物奖励、晋升机会、荣誉等,以满足部下的需要与愿望;
而部下则以服从领导的命令指挥,完成其所交给的任务作为回报。

(2)柔性领导理论。所谓柔性领导,就是指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的基础上,依靠领导者的非权力影响力,采取非强制命令的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使其自觉服从和认同组织意志,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人们自觉的行动的领导行为。

柔性领导理论认为,领导活动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在思想与动机上的互动的过程,组织和社会的发展是由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共同推动的,而不是主要由领导者推动的。因此,现代领导者要善于通过沟通、协调、激励等方法,依靠其非权力影响力实现下属内心的服从和认同,实现平等、理解、尊重基础上的心灵感召和互动。

(3)内隐领导理论。有关领导概念的看法,既含有领导者是什么的内容,也含有领导者应该是什么样的内容,即,既有实然,也有应然。心理学家把这种探明人们“内心”领导概念结构的理论称之为内隐领导理论。

Tags: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