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文秘写作 > 工商税务 / 正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2020-03-12 14:40:52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情感,感受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对诗 课前老师想和你们对对诗,行不行?老师待会儿跟大家对的诗里有你们熟悉的,也有不熟悉的,有没有信心对好? 刚才我们对的这些诗都来自一个人之手,知道是谁吗?——杜甫。了解杜甫吗?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 一、导入(揭题读题解题意) 1.今天,我们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首诗,齐读课题。 这首诗,也出自杜甫之手。 2.理解题意。知道题目的意思吗?猜一猜。闻——听闻;收——收复 相机出示地图。 讲述:题目中的河南河北指的是黄河以南以北的沦陷地区。收复河南河北,是因为当时的唐朝发生了安史之乱。公元755年,以安禄山、史思明为首的叛军发动叛乱,占领了黄河两岸的广大地区,这一乱就是八年,诗人杜甫一家从河南的洛阳流落到了四川的梓洲,公元763年,延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被彻底平息,他听到失地收复的消息后,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写下了这首诗。(再读诗题) 二、初读诗作,读懂诗意。 (一)朗读诗歌 1.请同学们结合下面的四个生字注音,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至少读两遍。 3.检查自学。 (1)读准字音 指名读(谁来读读这首诗。) 其他同学注意,这首诗中不仅有生字,还有多音字,听听他有没有读准。 评:读正确是我们朗读好的第一步,他有没有读错的地方? 随机纠正读得有问题的诗句,并特别强调两个字:

 “却看妻子(qizi)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妻子和儿子 ——妻子有两种读法,妻子指的就是男子的另一半,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孩子,这里指的是妻子和儿子,所以念—— ——卷的另一个读音,组词,这里作动词用,所以读漫卷,连读这句话。 谁再来读读这首诗? (2)再读,读出节奏。 字音读准了,如果注意停顿,就更有节奏感了。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句,看怎么停顿,读出节奏?谁来试一试,相机标出节奏。接着读 评:齐读。读得有节奏,诗歌的感觉就有了。 (3)读出感觉。 这首诗,你读出了什么感觉?——喜悦,这整首诗,作者带给了我们一种高兴、愉悦的感觉,如果用诗中的一个字来概括,板书:(喜——) (二)了解诗意 1.作者的喜悦表现在哪里呢?认真默读这首诗,把能够表现作者喜悦的词语或句子划下来。 2.学生自学。 3.集体交流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这里的涕泪意思是?涕泪:眼泪 (相机出示:剑外:剑门关以南的地方,是当时杜甫的流落地。也称蓟北:地名,安史叛军的老巢。) 这句诗中有个字特别能表现杜甫的惊喜。——忽。为什么? 八年等待,喜讯从天而降!一起读。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这句话中还有什么地方看出他的喜悦?“喜欲狂”“漫卷” ——漫:胡乱

  杜甫52岁,已是白发老人,他像孩子一样的放纵。能把这种发狂的快乐读出来吗?读这句话,再读这句话。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尽情饮酒 评:你有过放歌的经历吗?你见过纵酒的人吗?那是在什么情况下? 更重要的是,青春作伴好还乡,失地收复他就可以——在这美丽的春天里回家啦。 齐读:让我们陪着这个喜悦的老人一起疯狂一回。 (4)你们找到他回家的路了吗?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从……穿……下……向

  A.这句话有几个地名,说明什么?——回家的路很长,途径四川、湖北、河南三个省份,行程约1000多公里,如果一刻不停地徒步行走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 B.这句诗给你什么感觉?——这一路走得很快。从哪些字眼能够感受到? 即—— 立即、就; 作者还在这里连用了三个动词,哪三个?穿(穿过巴峡直接就到了巫峡,峡险而穿……下

 从巫峡走水路顺流而下到了襄阳……向 又从水路改为陆路,向洛阳走去。)这三个不同的动词连用,不仅可见作者遣词的精当,更是浓缩了一千多公里的行程,虽然跋山涉水,感觉一路走得太快啦! C.赶车、赶船,一回到故乡就满眼春天,他恨不得马上就能回到故乡!让杜甫的回家脚步再快一些,再读。 D.我想到了李白写过的一句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比较两句诗,共同点是什么?不同点呢? 不同点:1.李白夸张,杜甫写出了真实的内心希望,这是他们作为浪漫诗人和现实诗人手法的不同。 2.从诗歌里表达的情感来说,李白正被流放,赶往被贬的地方,到白帝城时,突然听到皇上赦免的消息,惊喜交加;杜甫呢,他历经战乱,等待了八年,所以这句诗里,除了喜悦,更有一份回家的急切,因为月是故乡明。 一起来读读这两句诗,感受一下! 小结:喜悦在哪里?喜悦在“男儿有泪不轻弹”的杜甫的眼泪里——引读;——喜悦在漫卷的诗书里——引读;喜悦还在在归心似箭的春天畅想里,引读——那一刻,没有别的,只有喜悦。 4.让我们满怀喜悦之情,再读这首诗。 三、展开想象,读出诗情。 1.同学们想过吗?如此巨大的喜悦,究竟是因为什么?——终于可以回到故乡,因为安史之乱结束了…… 2.出示杜甫诗作,感受八年之“悲”。 巨大的喜悦就是是因为终于走过了这“安史之乱”。杜甫作为安史之乱的见证者,他写下了许多诗篇,其中有著名的三吏,三别。 *出示《石壕吏》片段 *这是三吏中的一篇《石壕吏》中的几句诗。老师给大家读一读 暮投石壕村,有吏(lì)夜捉人。 老翁逾(yú)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shù)。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 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 …… 投:投宿。吏:官吏。 邺(yè)城: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你们也自由读一读,讨论一下,这几句诗让你知道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小结:老百姓的生活动荡不安,痛苦万分。 小结:是啊,这只是安史之乱中征兵的一个侧面,被征兵的,除了这首诗中提到的还有新婚的男子,还有没有了家的老人,还有未成年的哈子,安史之乱,让所有不一样的家庭,疼着一样的痛苦。

 3.让我们想象一下,这八年里,除了征兵,作者还曾经看到过什么呢? 学生自由想象说话。 预设: 也许,在逃难的路上——他会看到孩子饥饿得哇哇大哭;看到老人拄着拐杖乞讨,看到一片废墟的村庄; 也许,在劫后余生的战场上,他会伤兵拄着拐杖艰难地行走,也许他会看到抱着亲人失声痛哭的老人…… 4.引述:我们无法想象他看到了什么……他看到了你们想象到的,也看到了你们想象不到的。出示,音乐起: 这八年里,“杜甫看到了祖国山河满目的疮痍。——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八年里,他看到的了修筑城墙的辛酸。“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潼关吏,” 这八年里,他听到了青山白水的呜咽。“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新安吏, 这八年里,他看到是新婚岁月里的凄凉。“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新婚别。 这八年里,他看到了遍地尸骨,血流成河的惨烈。“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垂老别”, 这八年里,他看到了百姓对生活的绝望。“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无家别” 这八年里,他感受到了老百姓对平定战乱无尽的企盼。“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悲陈陶” 你从他的这些诗句里,这一幅幅画面里,感受到了什么?——安史之乱,带来的是国破人亡,哀鸿遍野、动荡不安…… 小结:都说杜甫的诗是诗史,的确如此,他真实地记录了这八年,这八年,没有喜悦,只有悲伤、只有刻骨铭心的伤痛。板书:悲 5.总结:正因为如此,八年里2600多个日日夜夜,他日日夜夜都在盼望着早日结束这样的日子,重返故乡。所以听到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之后,才有了如此巨大的喜悦,才有了这充盈着喜悦的文字。让我们回过头来再次感受这份等待了8年的喜悦。—齐读课文。 四、读背全诗,触摸形象。 1.后人评价这首诗为“老杜生平第一快诗也”(板书:生平第一快诗)你怎么理解这个“快”字的?(轻快、欢快、愉快、快乐……)为什么会如此快乐?因为国家统一、百姓安定…… 你觉得这是个什么样的诗人?——热爱祖国(板书) 这首快诗里的喜悦只是杜甫一家的吗?他写出了唐朝千千万万苦难子民的共同心声。 评:谁说杜甫“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今天你们就是杜甫的知音。 2. 清人赵翼说过:“国家不幸诗家幸,”感谢杜甫,让我们透过这首诗,看到了历史,看到了中华民族曾经的苦难。透过这充满喜悦的文字,也看到了他穿越1000多年仍然鲜活的爱国之心。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吗?(试背) 3.默写这首诗,注意书写工整。 师述:老师觉得,这样的一首好诗,需要记在心里,也应该写在笔下,请拿出你们的作业纸。作业纸上提供了横排和竖排两种格式,你可以选择其中的一种写下来,也可以两种都写,写完,就是一幅书法作品了。

 

Tags: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