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领导讲话 > 企业讲话 / 正文

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范文

2021-04-26 11:14:04

  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民主生活会发言提纲

 按照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的要求,对照2021年全国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指引和实施方案关于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的“六谈”要求(一谈对这次教育整顿的认识,表明教育整顿的态度;二谈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三谈分管部门存在的倾向性问题;四谈对“三个规定"的认识,说明落实“三个规定”的情况;五谈自己及家属是否存在经商办企业的情况;六谈本单位政治生态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深入学习、查纠整改的基础上,本人结合自身思想与工作实际以及征求到的意见,深入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刻剖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并提出了努力方向和整改措施,现将有关情况作如下汇报:

 —、对这次教育整顿的认识

 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是新时代政法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政法工作具有高负荷、高对抗、高压力、高风险的特点,政法队伍是和平年代奉献最多、牺牲最大的队伍,党和人民既厚爱三分又寄予厚望。总书记曾指出,政法队伍要履行好维护国家安全、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使命任务,必须政治过硬、本领高强。为此,要在政法系统来一场铸魂扬威式的主题教育,进一步弘扬英模精神,强化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努力锻造一支有铁一般理想信念、铁一般责任担当、铁一般过硬本领、铁一般纪律作风的政法铁军,更好肩负起新时代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使命。

 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是政法工作重要性质的集中体现。政法队伍是捍卫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重要力量。政法队伍作为执法之公器、司法之利器,队伍不纯、不公、不力,甚至发生违法乱纪问题,出现害群之马,影响恶劣、危害极大,人民群众深恶痛绝,势必严重削弱政法机关的公信力,严重践踏社会公平正义底线,严重损害党和政府形象。因此,党中央和国家非常关心和重视政法队伍建设,在去年的试点基础上,祭出了这个铁腕治警的铁拳。

 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是政法队伍自我净化的有利契机。近些年来,政法系统清除害群之马的力度逐年加大,不少违法违纪干警纷纷落马。即使在我们身边也不乏这样的例子,比如在我区,XXX、XXX因严重违纪违法而受到了国法制裁,这表明,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全面从严治警一刻不能放松。为此,要在政法系统开展教育整顿,来一场刮骨疗毒式的自我革命,坚持刀刃向内,彻底割除毒瘤,清除害群之马,确保政法队伍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

 二、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理论武装有待加强。虽然自己平时积极组织参加机关学习,也加强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但从历史地位、时代背景等深层次结构上的学习还不够透彻,认为理论是高层设计,自己只要在思想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把具体工作做好就行了,学习系统性不强,思想武装不全面,理论水平提高较慢。

 二是缺乏昂扬的精神状态。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自己虽然能坚持带头传达、贯彻、执行上级决策部署,但还存在担当作为不够的问题,有时候对待工作,想着多干活、快干活,却将工作的质量放松下来。对工作也是尽快安排下去就可以了,缺乏对同志们落实效果的督导。习惯于按照上级要求抓落实,创造性抓出自己特色方面想得不多。

 三是调查研究还不够深入。自己在工作中能够主动谋划,认真虚心听取同志们的意见、建议,做到想干事,干成事,但工作中也存在作风不实等问题。虽然每年年终考核自己都会带队到各单位进行考核,也会发现一些工作中的不足,但没有真正沉到群众中去调查研究,了解到的情况也停留在表面上,不能为决策提供充实有力的现实依据,工作指导还不够深入具体。

 四是统筹协调能力还有待提高。每天忙于日常事务、会议,在一些工作上缺乏全局眼光。平时工作虽然能够独立完成工作,但忽视了与同志们的配合,也没有将自己的工作纳入单位全局去考虑,去思索如何能做得更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经常造成了工作的重复,比如党史学习教育工作,自己对基层作了安排部署,但在此之前,宣传部门的同事已经作了相近部署,没有做到合并同类项,不但增加了机关同志们的工作量,对基层也增加了负担。

 三、分管部门存在的倾向性问题

 一是在工作中还存在僵化的思想。同志们受到我的影响,在接到工作后,想的是先尽快完成,在认真谋划、如何出亮点、特点上思谋甚少。虽然也打造出了一些亮点,但在如何更好地取得实效上思考不够,动作缓慢,与其他兄弟县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说明我们创新观念还需进一步深化。

 二是工作思路封闭狭隘。自己工作的眼界不开阔,比如在组织支部学习上,主题党日活动上,虽然也邀请了一些专家来单位授课,但组织同志们走出去很少,客观上也造成了眼界不开阔、思维停滞等现象,说明我们在组织学习、工作的方法上还有待于创新。

 三是对工作要求不高。部门同志存在年龄偏大的弱项,那些老同志虽然经验丰富,但是缺乏进取精神,内心有“缓缓气、歇歇脚”的想法,满足于现在的状态。但政法工作事关全区稳定大局,特别是近年来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不高,说明我们的工作还存在很多不到位的地方,下一步工作中要在强弱项、补短板上狠下功夫,继续开拓进取,创造一流业绩。

 四、“三个规定”的落实情况

 “三个规定”党中央维护司法公正的一项有力举措,必将为各级司法机关办案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自己认真学习“三个规定”,严格遵守实行,在工作中,坚决做到不打听案情,不做司法擴客,同时鼓励干警同志敢于对违反规定的行为作斗争,切实维护司法办案的良好环境。

 五、自己及家属是否存在经商办企业的情况

 郑重承诺,自己及家属严格遵守党纪党规,不存在经商办企业的情况。

 六、本单位政治生态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政治学习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同志们虽然能够利用干部学习平台、机关学习例会、个人自学等形式,深刻学习领会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法治思想,及时理解把握中央关于政法工作重要指示、讲话精神,但学习存在雨过地皮湿的情况,对一些应知应会的知识掌握不够牢固,理论与工作实际的结合也不到位。

 二是担当作为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强化。在工作中,同志们虽然能够坚持贯彻中央、省委、市委政法工作会议精神,同心协力推进全区工作,但是与兄弟县市比还有些差距,没有创出自己的特色,比如在去年,我区没有接待省级以上领导的调研,也没有承担过现场会等任务。说明自己的工作在整个工作全局表现地并不突出,这与我们担当作为意识的欠缺不无关系。

 三是坚守纪律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增强。近年来,虽然我单位干部没有受到纪律处分的情况,但并不能表明我们是完美无缺的。一些迟到早退、在岗不在位、在位不工作的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一些年轻同志经常玩手机,没有展现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说明我们在干部队伍的管理上还很欠缺。

 七、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学习不够深入。尽管总体上进一步加强了学习,但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强,仍然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刻探究新思想新理论背后的根基,常常是忙于日常工作,很多时候不能主动学习,因此学习得还不够深入,不够透彻,缺乏全面的、系统的学习,导致在工作实践中,主要还是依靠经验工作,新办法、新思路不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量没有充分发挥。

 (二)

 敬业精神有所弱化。随着工作时间和阅历的增长,周围环境的不断变化,或多或少产生一种惰性心理,觉得“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从心里不愿再像原来那样扑下身子、加班加点干工作,工作的责任心、主动性都有一定程度的减弱,工作中满足于落实上级决策部署、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和不出问题,站在全局的角度思考工作、主动作为不够,缺乏向更高目标追求和奋斗的勇气。

 (三)

 党性修养有所放松。在党性修养方面,能够按照《党章》办事,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按时参加支部会和民主生活会,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较好地完成了承担的各项工作,自认为党员意识比较强,时刻用《党章》《条例》标准对照自己,剖析自己,但是与先进人物、周围的模范典型比起来,自己在党性修养、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往往把加强党性修养挂在口头上,实际行动偏少,经常以事务性工作代替党性锻炼,致使党性修养减弱。

 八、今后的努力方向和整改措施

 通过此次民主生活会,我一定以问题为导向,抓住问题产生的根源,明确努力的方向,从以下几方面认真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坚定理想信念。我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讲政治贯穿于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增强党性观念、提高政治素养,进一步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四个服从"。同时增强学习的实效性,改进学习方式,科学安排学习内容,坚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着眼于理论的灵活运用,在学懂弄通的基础上,着眼于对实践的理性思考,大胆解放思想,不断开拓创新,提高运用科学理论解决工作中各种复杂矛盾和问题的能力,以实际行动推动政法综治方针政策落实到位。

 (二)强化责任担当。一是坚决做到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的决策部署,不打折扣,不搞变通,切实转变思维方式、改进工作作风,站在群众立场谋划工作,多为群众办好事、解难事。二是带头主动关心爱护基层工作人员,经常性的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增强他们干事创业的责任感、积极性。三是认真总结调查研究和实践工作经验,对同志们反映的困难和问题,积极协调,及时解决,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多为群众谋实事、办好事。

 (三)坚守纪律规矩。一是始终以党性原则要求自己,自觉接受上级领导和干部群众的监督,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事业观。二是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认真履行党政主要负责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责任,自觉遵守“八项规定"精神及廉洁自律要求,自觉抵制“四风",不搞小团体、小圈子,主动净化自己的朋友圈。三是倡导良好的工作作风与家风,牢固树立公仆意识、自省意识,正确使用手中的权力,严于律己,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以上是我的对照检查材料,对查摆不够、整改不到位的地方,恳请领导、同志们批评指正,我将虚心接受大家的意见,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改进。

 君子一词,最初为社会阶级地位之象征,是与普通百姓相对,为贵族所专有之称号。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对君子这一概念,作了创造性改造,赋予其更多道德内涵,使其从社会阶级概念,转变为“人人可学而至人格典范”。战国时期,孟子于孔子基础上,又加以阐发,在强调内在道德之同时,又突出德性之外在发展,将那些具有高尚道德,且追求人生价值和人生目标,实现社会理想与政治理想,具有完美理想人格之人视为君子。

 君子一词,最初为社会阶级地位之象征,是与普通百姓相对,为贵族所专有之称号。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对君子这一概念,作了创造性改造,赋予其更多道德内涵,使其从社会阶级概念,转变为“人人可学而至人格典范”。战国时期,孟子于孔子基础上,又加以阐发,在强调内在道德之同时,又突出德性之外在发展,将那些具有高尚道德,且追求人生价值和人生目标,实现社会理想与政治理想,具有完美理想人格之人视为君子。

 孟子心目中之君子是具有道德修养的,并能够在社会生活中采取积极之生活态度。在对君子如何进行修为之问题上,孟子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则君子必自反也。”从自我内部来寻找施行“仁义”的原因,而不是向外部去探寻其根由,实际上这正是孔子“君子反求诸己”思想的再体现。如果一个人以“自反”的态度在实际生活中施行“仁义”,“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那么这个人也就具有了君子之要求。

 追求人生价值和人生目标之实现,追求完美崇高之理想人格境界,一直是包括孟子在内之儒家学者所孜孜以求之重要课题。孟子曰:“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孟子心目中之君子,不仅要具有内在道德,还要把这种德性推向外部,以便对国家、社会作出贡献。孟子将建功立业视为君子人生之一部分,他说:“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将君子视为圣人,强调通过教化,推进王道实现。又《孟子·离娄上》曰:“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孟子·离娄下》曰:“惠而不知为政。岁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民未病涉也。君子平其政,行辟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济之?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孟子心目中之君子是具有“内圣外王”之修为,能以个体之道德自觉为修身原则,终而立于天地间,担当起国家、民族之重任。

 孟子非惟言出心目中之君子形象,还道出了塑造“君子”之主要方法:一是修身修心与道德修养。孟子主张人性善,强调“四端之心”根置于人心之中。孟子以先天先验之内心善念来激发唤起人潜意识中善之本性,极力促使人们通过主体自身之道德修养来达到改造自我之目的。孟子认为,要解决任何问题,都要从事物之内部寻求原因,内部原因解决了,其余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孟子十分重视“修身”之重要性,把“修其身”看作是治天下之开始,孟子所谓“修身”主要是指道德主体之修为,是提高和完善自我价值的一种个体之主观能动行为,这一行为包括修心、修行两个方面。先有“心”之所思,而后有具体之行为,故修身之要重在“修心”;修身又是齐家、治国之根本,这种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反过来又以平天下、治国、齐家、修身来达到由外及内之规定来达到改造人的目的。这两种不同之“流程”或“修心”路线是一个完整而统一的内部修养循环系统,是“内圣之道”之完全体现,如果做到了这一点,那么“家,国,天下”之事便畅通无阻了。为了实现通过自我道德修养达到治国平天下之理想目的,孟子突出强调了“心”在这一过程中的绝对重要性,认为尽心不但可以知性,而且可以知天。孟子之修身、修心学说是他改造人、改造社会、治理国家之重要理论手段,也成为与其性善学说相互发明、相互补充的重要内容。

 二是节欲寡欲与存心养性。孟子塑造“君子”之另一方法是节欲寡欲与存心养性。孟子试图通过两种方式来解决当时之社会和道德问题:一种是通过游说诸侯国君之方式,目的是使他们接受他所主张之“仁政”学说。但这一方法在当时没能奏效。孟子采用的第二种方式是通过强化自身道德修养之方式来达到这个目的。孟子认为,一个人在道德修养过程中,首先面临的是人的感性欲望与道德理性之关系。在孟子看来,人性虽善,但受物欲影响多了,便可能趋于恶。因此,要完善自我之道德修养,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节欲、寡欲,他告诫梁惠王如果想实现“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之“大欲”,就必须节制自己肥甘轻暖、声色犬马之欲,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一天下”之更大欲望。孟子试图使人们对物欲之追求在一种合理之道德范围内进行。孟子主张“节欲”“寡欲”,并不是否认人有正常之欲望,相反,在某种程度上,他还认为人之欲望正是人伦道德之基本出发点。当人之欲望与人之道德理性发生矛盾冲突时,应当合理地以外在之“礼义”和内在之“仁”来限制人之欲望。孟子倡导的节欲、寡欲并不是目的,而是其“存心养性”之一种手段和方法。孟子认为,人道德修养之好坏以及修养境界之高低,都是由自身所决定的,如果一个人只懂得追求生理层面的自我满足,就难以发掘内在之善性,就难以成为道德君子;要成为道德君子,首先要“立乎其大”,培养自己之理想人格,做到“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通过“心”之向外扩充,使“浩然之气”充塞于天地之间;立志做一个以天下为己任、追求道德完善之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自我道德价值。孟子从人之普遍性原则出发,目的是为了能够充分调动、激发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和道德自觉性,促使人们以积极的心态去生活、去进行道德修养,最终成为“君子”。

 一座皇家园林的历史存在于什么地方呢?在文字或影像的记载里,在宏伟精致的建筑或实物上,当然是的。但是,它同样也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位于北京西北郊的颐和园对于我来说就是如此。在过去的近四十年中,我和我的家人们去颐和园的次数已无法统计,游园的主题、路线、时间长短虽有不同,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喜欢!喜欢园中四时不同的自然景观、古朴典雅的建筑风格、积淀深厚的华夏文化,正是因为喜欢,才有了具体、生动、令人难忘的记忆。此生似乎与这个皇家园林结下了不解之缘,几十年来润物无声般被它感动、感染甚至改变着,不知不觉,已度过了青年、中年的时光岁月。

 初识颐和园是 1980 年代初

 ? ? ?初识颐和园是1980年代初,一个北京的金秋时节,作为应届大学新生,只身一人从东北老家到北京大学报到。北大与颐和园相邻,坐公交车仅仅三四站的路程,入学后的第一个十一假期,几位已熟识了的同学就相约去了颐和园。也许是近水楼台的缘故,以后的春游、秋游或者节假日的集体活动也经常去颐和园。

 ? ? ?对于我这个刚刚来到京城的外地青年来说,以前只在图片或影像中见到过的颐和园,如今能身临其境了,兴奋激动之情自然是难于言表。对园中各种精美的雕塑、生动形象的彩绘,集各地建筑风格精华的宫殿、院落、庙宇、街区、水乡、小桥等,都充满了强烈的好奇,置身其中,尽情地享受着精神文化的大餐。即便是随处可见的匾额楹联及石碑上的皇家题字,也会吸引着驻足欣赏多时,如若看到石碑上有自己喜欢的字,还会铺上一张白纸,小心翼翼地用铅笔轻轻拓印下来。

 ? ? ?记忆深刻的是泛舟昆明湖。当年,园中只有铁制、双桨的小船,最多能坐五人。第一次登上摇摇晃晃的小船,我还真有点紧张,只顾着掌握平衡,根本无暇观看周围的湖光山色。随着小船在水面上轻盈划过停在湖心,也就慢慢适应了。回首远望,万寿山上佛香阁、德辉殿、排云殿,以及山脚下的长廊、牌楼依山势展现,层次分明,排列有致,大家纷纷拍照合影留念。那时还没有数码相机,只有一位同学带来的一架老式海鸥胶片相机,大家轮着照,叽叽喳喳,好生兴奋热闹……湖面上倒映着青春的笑脸、荡漾着欢歌笑语。看着别人划船那么轻松自如,我也想尝试一下,但双桨到了我手里就不听使唤了,既要双臂用力,又要两手协同配合把握好方向,在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指导”下,等到基本上掌握了前进、后退、转弯的要领,已是汗涔涔,手掌上也磨出了几个泡。

 读研究生的时候

 ? ? ?读研究生的时候,结识了我的先生,在谈恋爱的几年中,经常约会的地方自然还是颐和园。春天柳绿桃红玉兰绽放,夏天湖中映日荷花亭亭玉立,秋天则有芦花古柳随风飘荡,冬天的万寿山玉树琼枝、松柏掩红墙……在恋人的眼中,园中的一切都充满美好的寓意。长廊西端有一个石舫,石舫北边有一个书店,这是我们经常光顾的地方,先生买了本英文版彩画的 《颐和园长廊故事》,总是随身带着,反复翻阅。这本书至今仍然保留着,只是色彩已发暗发旧,书页已卷曲了。有一年中秋节,我们本打算是要去园中赏月的,但当入得东宫门,刚刚穿过仁寿门,就被阵阵扑鼻的清香吸引了。原来是园子里摆放着的几十株大型盆栽桂树正值盛花期,满园都荡漾着桂花迷人、悠长、沁人心脾的香气,令人陶醉。这个中秋就是这样过的:和相爱的人一起,在秀美的皇家园林,皓月当空,就着皎洁的月光,用心去读那一树碧绿中掩映的桂花,沐浴着清雅的香气……我想,幸福和浪漫的至境也不过如此吧!

 孔子的弟子仲弓做了鲁国贵族季氏家的总管,问他如何为政,孔子告诉他:要想当好领导,就要给部下带好头,不计较下属的小错误,还要重用提拔优秀的人才。他去看望做武城宰的弟子子游,见面就问:你在这里发现人才了吗?

 孔子的弟子仲弓做了鲁国贵族季氏家的总管,问他如何为政,孔子告诉他:要想当好领导,就要给部下带好头,不计较下属的小错误,还要重用提拔优秀的人才。他去看望做武城宰的弟子子游,见面就问:你在这里发现人才了吗?

  孔子认为,重用贤才便可以治理天下,即使君主无道,但只要臣子贤明,也能使国家幸免于难。孔子周游列国期间在卫国时间最长,对卫灵公非常了解,卫灵公私生活混乱,孔子评价卫灵公“无道也”,鲁国国相季康子听后不理解,便问:如果卫灵公无道,卫国为什么不衰反盛呢?

  卫国在当时虽然不是最强的诸侯国,但也在强国之列。孔子告诉他,卫国有仲叔圉、祝鮀、王孙贾三位贤明的大臣,仲叔圉负责接待宾客等外交事务,祝鮀负责管理祭祀等内政事务,王孙贾负责统率军队,虽然卫灵公无道,但卫国在三位大臣的治理下,内政外交军事等事务都井然有序,所以依然可以兴盛。孔子很赞赏卫灵公重用人才,还称他为“最贤之君”。孔子没有因卫灵公私生活混乱而否认他在用人方面的才能,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对人才的重视程度。

  孔子本人十分重视并善于选人用人。他在做中都宰时,之所以能做出“为政一年,四方皆则之”的卓越政绩,是与他拥有并善于使用一批优秀弟子分不开的。跟随他去中都的弟子,有据可查的就有冉耕、闵损、子路、子贡、颜渊、曾暂、子游、子夏等人。他们参与施政和讲学,帮助孔子处理政事,积极传播孔子的思想。孔子对所带去的弟子进行了妥善的人事安排:派曾暂负责财政税收,闵损负责司法,颜渊负责公文撰写,子贡负责文化教育。

  孔子强调贤才必须德才兼备,但要以德为主。他要求为政者选拔重用德行高的人,认为只有这样的人在高位才能服众。《论语·为政》记载了一个发生在孔子晚年在鲁国做“国老”时的故事,鲁哀公问政。鲁哀公向“国老”孔子请教如何能使百姓服从,孔子告诉他:提拔重用正直的人,把正直的人放在品行不端的人之上,百姓就会服从;反之,如果提拔重用不正直的人,让品行不端的人在正直的人之上,百姓就不会服从。孔子认为,好的领导,要以德服人。

  孔子虽然看重品德,但与后世那些认为有德就有一切,不必培养才能的儒者不同,他主张贤者还必须有才。他说“君子不器”,就是说君子应该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孔子在教学活动中,除了以仁、礼熏陶弟子并以文献资料充实其知识以外,还教他们处理政务、管理赋税、主持典礼、接待宾客等,他的许多弟子都成为多才多艺的贤才。比如子贡,学问好,口才好,言语科的高才生,是杰出的外交家,同时还懂经济,会做生意,家累千金,每到一个诸侯国,“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孔子重视全才,但对贤才并不是求全责备,而是主张充分发挥个人的特长。

  孔子尤其可贵的是不以出身论英雄。仲弓在孔门弟子中以德行著称,品德学识俱佳,孔子非常喜欢他。但仲弓出身低微,父亲被称为“品行有问题的人”。孔子没有因为仲弓的父亲品行有问题而瞧不起他。在谈论仲弓时,孔子作了个比喻,他说:耕牛的儿子,生着红色的毛与整齐的角,就算不想用它来祭祀,山川之神难道会舍弃它吗?古时候祭祀要选择最好的牛、最好的猪,孔子并非在说拿牛作祭祀的事,而是以此为喻,说像仲弓这样的人才,虽然出身低微,但是他的德行非常好,他不出来做官,怎么对得起老百姓呢?国家不可以错过这样的人才。孔子认为,仲弓的出身不应该成为影响他政治前途的因素。孔子高度评价仲弓的才能及德行,认为依其德才,完全可以胜任一个部门或一个地方的长官,这是孔子评价其他弟子时从来没有的高度。在孔子的大力举荐下,仲弓后来做了季氏的家臣。孔子许多出身贫寒的弟子,在他的举荐下都从政为官。比如冉耕为中都宰,子路任蒲邑宰,子游为武城宰,宓子贱为单父宰,冉求为季氏宰,高柴四次为官,做过费宰、郕宰、武城宰和卫国的士师,等等。

  经过孔子的倡导,任人唯贤的思想越来越受到重视。春秋战国时期,儒、墨、法等各家代表人物都提倡尚贤尊贤举贤,历代开明的统治者也都注重形成崇贤养贤之风。

Tags: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