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领导讲话 > 农业讲话 / 正文

张家口的民间舞蹈分类探究

2021-04-26 12:22:46

  张家口地区自古为多文化聚焦之地,其疆域与河北、山西、内蒙古及北京相接,因而也在上千年的文化交流和互动中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格局。这一文化特征也影响到了本地的民间舞蹈文化,使其形成了多样性的特征,充满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张家口民间舞蹈文化受草原文化、长城文化的深厚熏陶,呈现出了细腻与豁朗的双重艺术个性,在多民族舞蹈文化的浸润之下,张家口民间舞蹈文化兼容并蓄、魅力无限、风貌独特。现今,在张家口地区,民间舞蹈文化得以传播与传承,成为了当地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散发出浓厚的地域风情。下文,笔者通过田野调查分析和文献资料分析,对张家口地区民间舞蹈的主要种类进行简要的概述。

  一、霸王鞭

  在张家口众多的民间舞蹈形式中,霸王鞭是非常突出的一种,主要集中在坝上的康保地区,是广受当地大众喜爱的戏剧舞蹈形式。霸王鞭在民俗文化活动中被保留了下来,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霸王鞭舞蹈欢快、豪放,与坝上地区的豪爽、粗犷的多民族文化相融合。霸王鞭舞蹈的节奏紧凑,舞姿大方,感染力十足,生动有趣,能够很快地调动气氛,成为当地极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有关坝上康保霸王鞭的具体产生年代,暂无确切的资料记载。大约在清乾隆、嘉庆年间,大量的移民涌入坝上地区进行开垦种植,并居住和生存下来。在此过程中,山西、陕西、山东等地的民众将故乡的歌舞带到了本地,并与坝上地区的本土艺术相融合。由大批移民带来的道情、秧歌、打坐腔等民间艺术形式,也在坝上地区得到了新的艺术改造,与数来宝等本土艺术形式进行了融合创新,形成了集演唱与舞蹈于一体的民间戏曲二人台。其中,霸王鞭就是二人台艺术中的舞蹈部分,舞蹈表演者要进行精心的装扮,配合绸带、扇子等舞蹈道具,载歌载舞、边唱边跳,热闹非凡。这种舞蹈形式在民间民俗活动中得到了传承,现在已经成为本地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二、插花落子

  在张家口的尚义地区、张北地区都保留了插花落子的表演形式,并在民间得到了传播与传承。插花落子的伴奏乐器为大板和小板,其击打出的声音清脆动听,表演者自打自演、歌舞相随。插花落子的音乐节奏鲜明、舞点规整、姿态优美,在舞蹈表演过程中还会配合演出效果加入演唱内容,营造感染力十足的演出氛围。插花落子的舞姿轻快、唱腔质朴,表演者载歌载舞,在民间舞蹈中独树一帜。据相关文献记载,流传于尚义、张北地区的插花落子产生于明朝初期,是民间艺人卖艺乞讨的一种艺术形式。家境贫寒的民间艺人,在农闲时节走街串巷,手持落子边唱边舞,讨个欢喜吉祥,以换米面和赏钱。但是,在艺人乞讨卖艺期间的插花落子表演形式较为单一,表演内容也通俗易懂。后来,随着插花落子在民间的不断发展,民间艺人对其艺术形式进行了不断的丰富和创新,改良了插花落子的舞蹈动作。民间艺人不仅从武术中汲取了动作精髓,创造了插花盖顶、怀中抱月等经典动作,还从戏曲舞蹈中激发了创新灵感,创造出了龙中取水、辕门射戟等新的舞蹈动作。并且,这种民间艺术可以作为单独的表演形式,也可以与秧歌表演互相搭配,以吸引更多的观众观看,在民间民俗活动中生动灵活、富有趣味。

  三、背阁和抬阁

  背阁和抬阁主要流传区域为张家口阳原、蔚县一带,在这两个地区背阁和抬阁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在当地的方言中,阁为高的架子,背阁即表演者将一个2.5米高的架子背在身上进行舞蹈表演,通常由4人或者8人组成一组,进行集体表演。表演者均为男性,身着彩色的服饰,装扮成戏曲人物造型,手持道具将儿童固定在上面,一起配合演出,常在重要节庆表演,生动好看,吸引眼球。抬阁分为大抬阁、小抬阁,由人数多少来决定,低于八人的为小抬阁,十多人的为大抬阁,也均为集体性舞蹈,难度系数较高,对舞蹈表演者的综合技术能力要求较高。抬阁有的分为两层,有的分为三层,尤其是三层抬阁对于抬阁表演者之间的默契度和配合度有很高的要求。最上层的表演者装扮成戏曲中的人物,中间层的表演者藏在蒙布后面,最下层的表演者保持上层和中层的稳定性,以帮助他们完成高难度的舞蹈技巧。

  四、打溜子

  打溜子的流传区域主要是蔚县地区,打溜子是当地老百姓们较为喜欢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根据相关资料和文献记载,打溜子产生的年代较早,在清康熙年间在民间就已经非常受欢迎,成为百姓祭拜、庆祝的重要形式。在打溜子形成的初期,这种艺术活动多与封建迷信活动结合在一起,后来在传承的过程中融入了新的思想,演变成一种民间民俗活动,在春节社火活动中与歌舞器乐共同配合演出。演出队伍一般较为庞大,形成宏大的场面,男性舞蹈表演者腰间挎着鼓,女性舞蹈表演者手里拿着扇子,翩然起舞、自然生动,保留了民间舞蹈可贵的原生态风韵。蔚县的打溜子也分为文武两种,两种打溜子在表现形式上各有千秋,风格独特。文溜子的舞蹈动作较为文雅,所以舞蹈动作的幅度较小,看起来轻快活泼,生动韵美;
武溜子的舞蹈动作较为奔放,舞蹈动作幅度较大,肢体语言夸张,追求风趣、奔放、热烈的艺术风格。所以,一种轻快活跃,一种跳跃活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增强了打溜子的观看体验。尤其是在重要的节庆日中,打溜子舞蹈表演成为了大众最为期待的艺术活动,在鲜明的音乐节奏的引领下,舞蹈表演队伍不断地变换动作和造型,形成了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五、打棍

  打棍在本地也被称为武秧歌,主要流传于张家口高新区以及万全区等区域内,在这两个区域打棍舞蹈表演依然在民间可以看到。根据相关材料记载,打棍这种艺术形式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时期。最初是由一位擅长棍术的镖头创造的,他在观看民间秧歌表演时,发现舞蹈内容缺乏生动性,应该增添一些观赏性。他把这一想法与秧歌舞蹈表演者进行了沟通,随即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和赞同。人们邀请这位镖头一同改良秧歌的表演形式,并将镖头擅长的棍术融入秧歌的表演中,并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进行改良和完善,形成了深受当地群众喜欢的民间舞蹈形式。所以,这种糅合了棍术技巧的秧歌也被称为武秧歌,被当地人叫做打棍。一般参与武秧歌表演的人数不会低于八人,武秧歌是一种观赏性极强的集体性舞蹈,舞蹈表演者的扮相也非常英俊,虎虎生威,头戴武帽,腰系带子,手持木棍,飒爽英伟。舞蹈表演者分成两组进行对峙,挥舞着长棍进行不同招式的变化打法,还加入了一些传统戏曲的武打场面,使秧歌表演的戏剧性和故事性更加强烈,观众的观看兴趣也被调动起来。当秧歌扭到最高潮的部分时,舞蹈表演者就会被包围起来,打斗得更加激烈,更加精彩,棍术的招式也更加有难度,将舞蹈与武术融为一体,形成别开生面的宏大场景,在阵阵喝彩声中,给观众带来丰富的艺术体验。

  六、结论

  总而言之,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张家口地区,孕育了丰富的民间舞蹈形式,各种各样的民间舞蹈在张家口不同地区都散发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每一种民间舞蹈的产生和发展都与本地历史、文化、经济以及群众审美息息相关,也代表了本地文化的精髓。各种民间舞蹈汇集于一体,共同打造了张家口民间舞蹈丰富的艺术体系,也让我们对张家口民间舞蹈产生了更加专业和全面的认识,不仅能够从专业角度挖掘其内蕴的艺术特色,还能从传承角度加强对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播力度。除了前文分析的霸王鞭、插花落子、背阁和抬阁、打溜子、打棍之外,还有顶灯、蹦鼓子、打梆子等民间舞蹈形式在张家口各个地区得以传承,这里由于篇幅问题不再一一陈述。从丰富的民间舞蹈艺术形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张家口文化的多元性,这也给予了我们深刻的启示:对于民间舞蹈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工作,一定要植根于地区文化,注重民间舞蹈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能够以全面的视角去审视民间舞蹈的系统化研究,为张家口民间舞蹈保护和传承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路,开辟张家口民间舞蹈文化发展的新视野。


Tags: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