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领导讲话 > 纪检讲话 / 正文

专题学习“学史增信”发言材料范文(4篇)

2021-04-29 11:07:05

  “学史增信”发言材料范文(4篇)

 XX区委宣传部部长“学史增信”专题学习

 心得体会发言材料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依靠学习创造了历史,更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新时代新征程,唯有以史为师学党史,方能鉴古知今,面向未来,为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凝聚共识,贡献力量。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为党员干部学习党史,将历史思维贯穿到工作中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要深刻理解,学好百年党史是牢记初心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的必然要求。身在基层,我们要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不断在实践中锤炼政治定力,坚定前行方向,践行初心使命,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抓手,切实将党史学习教育的落脚点放在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下面,我谈几点自己的体会和思考。

 坚持系统思维,追溯党史的“本与源”。党史百载成书,历经时代考验、风雪洗礼,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学党史,就要追溯其中蕴含的“本与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了解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汲取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经验。这对正确认识党情、国情十分必要。”因此,在学习党史时,我们要坚持系统性思维,将党的诞生、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视为一个整体,深刻领会党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成立、坚持什么思想、为了什么目的,只有把这些搞清楚了,才能汲取其中丰富的营养,才能深刻领悟党的诞生是时代的呼唤,是历史的选择,树立正确的党史观。

 坚持创新方式,学出党史的“声与色”。党史是一门必修课,要创新学习方式方法,读出党史的“声与色”。党史是一部不断自我革新、不断前进的历史,是与时俱进的,所以在学习中也要注重用党的最新理论增加学习深度,做到常学常新。通过将“党史上的今天”“党建小常识”制作成精美日签、观看网络党史课直播、邀请老战士讲红色故事、开展“党史茶话会”等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党员干部快乐学、开心学,使得党史更生动形象。改变传统固定的学习地点,向农村老百姓的庭前院落、城市社区、企业、公园、楼栋延伸,为群众讲解党史重要事件、感人故事,激发群众学党史、跟党走、感党恩的火热情怀,让党史学习教育全覆盖。

 坚持为民初心,领悟党史的“情与意”。党史是我们党领导亿万人民为取得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进行的一段不屈不挠的奋斗史,要充分理解领悟党史包含的人民情怀,将党史教育和为群众办实事充分结合起来,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契机,花费更多的时间沉下基层、用更多的精力深入“寻常百姓家”、更实的措施办好民生事。作为民政系统,更要用好党和国家的惠民利民政策,让每一项政策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切实解决困难群众工作生活面临的棘手问题,充分发挥民政保民生、救急难作用,在以学促行中领悟对党史的“情与意”。

 组织部部部长“学史增信”专题学习心得

 体会发言材料2

 回望党的百年发展历程,在应对各种困难挑战中,我们党锤炼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在严酷的革命斗争中,党和人民遭受了无数的挫折和磨难,但共产党人愈挫愈勇、愈挫愈奋,由败而胜,转危为安,走向胜利。事实雄辩地证明,发展中遇到困难和矛盾是正常的,要正确面对,攻坚克难,不能畏难怯阵、绕道回避。

 党员干部要发扬革命到底精神,锤炼苦干实干、大干快干的干劲。阅读毛主席的著作就会发现,“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就是他一生经历的真实写照。在漫长的中国革命与建设岁月中,无论身处何种境遇,他始终能够在困境中看到希望,并对革命发展的前途充满着坚定的信念,这种拼搏进取的精神面貌被称之为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种乐观不是盲目乐观,是在新的挑战面前不自乱阵脚,保持拼搏进取之心,是在曲折艰辛的前行道路上,信念坚如磐石。

 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需要常读常新、常习常研。学好用好党史教材,需要我们拓宽学的广度,提升学的深度。要紧密结合“四史”内容,在抓好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时间脉络中贯穿党史学习教育精髓,在历史时空中把握共产党人的本质,真正领悟党史学习教育中的“红色精神与力量”,嗪续“红色血脉”。结合四本“指定书目”,聚焦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论述摘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中国共产党简史》,紧密联系时事,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主脉络,乐学善思、真学深学、细学深悟,不断从党史学习教育中汲取营养,强化理论武装,坚定理想信念,铸牢新一代党员干部的“精神支柱”。

 学党史悟思想,最重要的目的是办实事、开新局。打下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的“地基”后,修建学史力行的“红楼”,需要我们力推党史学习教育落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翻开历史的画卷,焦裕禄、谷文昌、黄文秀等一批批耳熟能详的优秀共产党员,他们矢志为民、无私奉献,向我们传递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当以强力担当做好群众的“贴心人”,从群众所想所急入手,以“微笑服务”“倾情解决”“群众满意”为抓手,在细小服务中诠释真情为民的初心使命,擦亮共产党员的政治底色,努力做无愧于新时代的合格党员。

 区委副书记“学史增信”专题学习心得体会发舌材料

 近期,按照党史学习教育统一安排,在认真学习《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史》《中国共产党简史》等读本时,重温了红军长征这段历史,一幕幕战斗场面、一个个先烈事迹可歌可泣、令人钦佩、深受感动,不断砥砺和升华初心使命。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将长征精神概括为五大精神,即长征精神是把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下面,我结合所学所思,围绕“弘扬长征精神,走好新时代长征路”,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长征精神不可遗忘

 长征路上,革命先辈以坚信不疑的定力战胜内忧外患,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挑战生命极限,以坚如磐石的合力同甘苦、共患难,这些壮怀激烈、惊天动地的革命历史深刻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党的初心和使命的坚守,对理想信念的执著追求。“勿忘历史、薪火相传”。新时代,长征精神就是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就是不畏艰险、敢于担当、勇往直前的精神;就是独立自主、实事求是、吃苦耐劳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扎根人民、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这些既是我们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更是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克服艰难险阻、践行初心使命的力量源泉。作为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部门,我们发改人更要认真学习、传承长征精神,依靠长征精神的强大力量扎实践行“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总要求。

 二、长征永远在路上

 “时代变了、条件变了,我们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理想和事业没有变。”今天的新长征正是当年红军长征的接续和发展。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勇担历史重任、弘扬长征精神,是实现最终奋斗目标的根本所在。我们要把长征精神融入具体工作中,要坚定信念、明确方向,与时俱进认清当前新形势新任务,全力化解新矛盾、应对新挑战;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增强服务效果,真正扑下身子到基层开展调研服务工作;要深化思想政治建设,紧密结合业务工作,妥善应对各种考验;要强化责任担当,振奋精神状态,结合实际,增强创新进取和主动谋划意识,全力以赴推动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立足新时代,使命在肩、初心如磐,我们要学会历史思维,培养历史眼光,增强历史担当,始终牢记长征精神、大力传承长征精神,不忘初心、铭记党史、珍惜当下,扎扎实实接好长征精神的“接力棒”,在新时代继续“长征”。

 区委书记“学史增信”专题学习心得体会

 发言材料3

 按照区委党史学习教育安排,近一个时期,我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系统研读了《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等指定读本。让我对党的艰辛创业历程有了更加清晰、更为系统的认识,更使我明白,必须把党的百年历史学习好,把党的成功经验推广好,把党的优良传统发扬好,把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好,才能更好地立足岗位、开展工作。宣传部门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牵头组织者,要自觉树立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在全区党史学习教育中谋在前、作表率、带好头。下面,结合工作

 实际,我谈几点自己的体会和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坚定的理想信念来源于对真理的不懈追求,来自于理论上的清醒与自觉。当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要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更加需要党员干部通过学思践悟,在真学真信中坚定理想信念,永葆政治本色。

 学好党史,延续“爱国”精神。“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感情。”建党一百年以来,爱国主义从来都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感召下,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自强不息,先后出现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一系列伟大精神,这些精神的背后是无数名爱国人士百折不挠、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传承红色基因,延续“爱国”精神,党员干部应当做到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砥砺奋进前行,用实际行动诠释爱国主义真谛、厚植“爱国”情怀、延续“爱国”精神,自觉把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始终胸怀全局,心系人民,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砥砺前行,做到有所作为。

 学好党史,延续“为民"精神。“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那一刻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就早已成为了我们永恒不变的初心。回顾我们走来的百年历程,一直以来,我们党始终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先后涌现出了“人民公仆”焦裕禄、“将军农民”甘祖昌、“感动中国人物”林秀贞、“人民楷模”朱彦夫等一大批不忘初心、为民服务的英雄人物,他们心系群众、坚守初心,是每位党员同志学习的榜样。牢记初心使命,延续“为民"精神,党员干部应当心系人民、情系人民、身系人民,不断强化为民意识,主动向老英雄、老党员学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怀赤子之心,把群众一直装在心里,不负党和人民的期盼,以实干和担当诠释人民公仆本色。

 学好党史,延续“奋斗”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回顾党的百年历程,我们党经历了从民主革命时期为无数工农的奋起抗争,到战争年代为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英勇反抗,再到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的创新发展,以及进入新时代实现了全面脱贫的伟大奇迹。每一段历程都印证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奋斗征程和锐意进取的拼搏精神。弘扬革命传统,延续"奋斗"精神,党员干部应当认真学习百年党史,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传承红色基因,蓄满精神力量,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奋斗姿态,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做好各项工作,发扬一锤接着一锤敲、一步接着一步走、一年接着一年干的奋斗精神,在自己最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实干担当、发光发热,在砥砺奋进中将党的“奋斗”精神不断延续。

 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史增信”专题

 学习心得体会发言材料4

 100年前,来自全国各地各行业的12名代表怀揣着一个共同的共产主义信念来到了浙江嘉兴南湖的小红船上,在这里共产党人正式开始书写中国共产党的信念之史。正是由于这一共同信念的强大支撑,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实现了独立和解放,逐渐走向富强。人生如屋,信念如柱。作为xx区纪委的一名纪检监察干部,要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补足信念之“钙”。只有理论上保持清醒,才能做到信念上的坚定。我们要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区纪委五届六次全会精神,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在日常监督和审查调查工作中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以钉子的精神和绣花功夫推动我室全年工作目标的实现。

 一、时值建党百年,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意义重大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重点任务和工作要求,为我们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牢记初心使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的必然要求,是坚定信仰信念、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永葆党的生机活力的必然要求,强调要进一步感悟思想伟力,增强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的政治自觉;进一步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始终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进一步深化对党的性质宗旨的认识,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本色;进一步总结党的历史经验,不断提高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水平;进一步发扬革命精神,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昂扬精神;进一步增强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确保全党步调一致向前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系统回答了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为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和把握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目标要求、重点任务,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到省委、市委的具体安排上来。

 全市人大系统要充分认识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全面领会学习教育的目的,切实增强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上来。要牢牢把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牢记初心使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读史明智,激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心和动力,作出我们这一代人新的贡献;要牢牢把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坚定信仰信念、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走好新时代长征路,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懈奋斗;要牢牢把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永葆党的生机活力的必然要求,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发扬革命精神,不断开展常态化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要牢牢把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不辜负总书记视察X殷殷重托、奋力把X建设得更加美丽的必然要求,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传承好革命传统、红色基因、改革精神,凝聚起在新征程中打造沿海经济带上的特色精品城市、把X建设得更加美丽的强大力量。

 二、高质量学党史,坚决做到学史增信学史力行

 这次学习教育,总的目标是围绕学懂弄通做实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坚持学习党史与学习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相贯通,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激励党员干部凝心聚力、开拓创新、真抓实干,推进人大工作与时俱进,助推我市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

 一要扎扎实实学党史,传承红色基因。坚持学史明理,强化理论思维、历史思维,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系统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不断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坚持学史增信,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坚持学史崇德,始终牢记革命理想高于天、崇高精神永不过时,学习传承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中铸就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X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一系列伟大精神,同时,人大机关还要深入学习中华苏维埃历史、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历史、人民代表大会X实践探索历史,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补足精神之钙。坚持学史力行,加强党性锤炼,砥砺政治品格,坚持知行合一,不断提高把握大局大势、应对风险挑战、破解工作难题、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的能力水平。

 二要扎扎实实悟思想,强化理论武装。深刻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实践中产生的理论结晶,是引领中国、影响世界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持续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努力掌握蕴含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在学深学透中增强政治判断力,做到对党忠诚一心一意、一以贯之;在学思践悟中增强政治领悟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入脑入心,使思维方式和精神世界更好适应人大工作发展需要;要在笃信笃行中增强政治执行力,经常同党中央精神对表对标,同“两个机关”建设的要求对标对表,做到始终胸怀“国之大者”、胸怀人大工作全局。

 三要扎扎实实办实事,服务人民群众。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法履行常委会法定职责,充分发挥机关服务保障作用、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人大代表主体作用,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跟进监督民生实事办理情况,持续推动民生问题整改解决,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今年,常委会将听取和审议职业教育情况的报告,督查传染病防治法、食品安全法、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一法一条例”等执法检查报告及审议意见落实情况;持续监督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医保基金管理、中心城区道路交通拥堵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殡葬管理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解决情况。各工作办事机构要按照常委会工作要点安排,主动担当作为、履职尽责,推动各项任务真正落地见效;常委会领导班子成员和机关党员干部也要立足本职、各尽所能,推动解决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切实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落到实处。

 东北鏖战,威震敌胆

 东北鏖战,威震敌胆

  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共双方都把夺取东北地区作为己方优先战略目标。对我方来说,东北地区资源丰富、物产丰饶、工业基础好,先敌占领东北,可为夺取全国革命胜利奠定重要物质基础和提供战略支撑;对敌方而言,倚仗兵力优势和精良装备,妄图将东北据为己有,抢占胜利果实,为继续推行反动统治“输血供养”。按照中央制定的“向北发展,向南防御”战略方针,东北局针对国民党军队在东北的进攻态势,先后在北满、南满等地发起一系列战役,稳定东北局势,扩大革命力量。

  1946年5月,时任东北民主联军南满第4纵队副司令员的韩先楚,先后参与指挥了鞍(山)海(城)战役,接连夺取鞍山、海城、大石桥等重要城镇,有力打击了国民党军队的嚣张气焰。在随后的新开岭战役中,韩先楚更是率领纵队第10师从200里外日夜兼程,旋风般围住进攻敌军,全歼号称“千里驹”的国民党第25师,在东北战场首创一次战役全歼国民党军一个精锐师的战绩,受到中央军委、东北民主联军总部、辽东军区的表彰嘉奖。

  1947年9月下旬,东北民主联军发起秋季攻势,韩先楚出任东北民主联军第3纵队司令员。在歼灭国民党第53军116师的战斗中,韩先楚出敌不意、攻敌不备,以长途奔袭直取虎穴的战斗精神和迅雷不及掩耳的战斗作风,端掉了敌116师师部,成功伏击消灭了该师其他增援部队,俘虏师长刘润川,再次显示了他高超的军事才能和指挥艺术,使得“旋风司令”之名广为人知、威震敌胆,以至于国民党将领也认为在东北最难对付的是韩先楚的“旋风部队”。

  海峡飞渡,霹雳海疆

  1949年底,按照中央军委关于早日解放海南岛的战略指示,时任第四野战军12兵团副司令兼40军军长的韩先楚,积极贯彻中央军委作战意图,亲自走访船工渔民,多方进行实地调研,了解掌握地形水文、海情敌情、渡海作战规律,带领部队苦练渡海作战本领,主动做好战役准备工作,确保一旦出现战机即可向琼州海峡挥师南进,将胜利旗帜插上海南岛。然而,由于受金门渡海作战失利的影响,对于能否如期解放海南岛,上上下下都提出不少疑虑和担心。特别是,防守海南岛的国民党防卫总司令薛岳收容整编了国民党军残余部队及地方武装共约10万人,配备50艘军舰和30多架飞机,将由国民党海军、空军和陆军构成的立体防御体系称为“伯陵防线”,着实给只有木帆船的我军跨海作战行动带来很大考验和挑战。同时,根据当地水文气象来看,每年只有正月到清明期间琼州海峡是北风或东北风,渡海最为有利,一旦过了谷雨(4月20日)就是南风,南渡就是逆风,跨海作战难度就会更大,拖延下去不仅贻误战机甚至可能造成难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解放海南岛的战略目标。

 小邦周战胜大邑商后,周人要维持统治,就必须笼络商人的宗族长。于是,作为祖先崇拜的基石,不仅周人的宗族以统治者的身份发展起来,而且商人的宗族也被成建制地保存下来。而作为周天子,就不仅是各个诸侯国的领袖,同时也是地位最高和最大的宗族长,于是就形成了家国一体的统治格局,也逐渐形成了忠孝的核心价值观。在中国传统社会,忠孝核心价值观对于维护国家稳定和统一、推进我国各民族的团结融合和社会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享孝、追孝和养孝

  与殷商相比,在西周铭文和《诗经》《尚书》等典籍中,孝字不仅在数量上大量增加,而且其内容和含义都丰富了许多。

  享孝。在西周铭文中,孝之所指,基本都是逝去的祖先和父母。享孝的基本逻辑来自于“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古人认为,人莫不饮食,而死后成为鬼神也依然如此。因此,对祖先和父母的享孝,是对其生前所享的奉养之孝的继续,是子孙继续尽孝的具体表现。

  追孝。与享孝相同,追孝的对象也是逝去的祖先和父母,追孝是享孝的继续。周人之孝,主要出于敬仰。敬仰来自于对祖先和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和美德的崇敬。因此,在享孝的同时,对祖先和父母就既要追养,又要弘扬祖先和父母的美德。《礼记·坊记》中的“修宗庙,敬祀事,教民追孝也”,其追孝的意思也自然包括了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养孝。养孝即是生养,即是在家族长者和父母活着的时候予以奉养。在西周的贵族和庶民中,养孝的含义有所不同。由于贵族的衣食等生活所需可由各自的家臣负责,并无物质上的必然奉养需要,所以,其养孝主要是据以表达敬老尊长之意,所以侧重于养孝之礼而非衣食奉养。而对庶民来说,养孝则无一不指衣食奉养之义,奉养对象也主要为父母。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子辈与父母以血缘相联系,赡养父母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但衣食养孝观念的形成,却与两个因素相关,一是周人的宗法制所确定的“亲亲”原则,二是个体家庭经济形式的出现。“亲亲”原则的确定,厘定了血缘亲族内部的亲疏关系,也明确了子辈与父母的亲密关系。而个体家庭成为经济单位特别是成为消费单位时,父对子形成抚养关系,子对父形成养孝关系,从而形成以孝为纽带的紧密父(母)子关系。

  总的看来,西周之孝有以下特点。一是孝的各种含义是按照事死如事生、而非事生如事死的逻辑展开的。这个逻辑关系在后来的《礼记·祭统》中就表达得很清楚了:“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养则观其顺也,丧则观其哀也,祭则观其敬而时也。尽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

  二是西周孝义中的享孝、追孝、养孝,以及所内含的“亲亲”原则,确立了以后孝道发展的基本方向,并被后来的儒家所继承和大力弘扬,直到今天,仍然能够看到它的印迹。比如,笔者于2018年秋赴福建古田学习时,在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的写作地,突然看到一处民居的大门上落着白色的横联:“呼天何恃”。一见及此,我马上想到《诗经》中的“无母何恃”,知是此家主人的老母亲过世了。在此交通不便的闭塞深山之中,竟能看到如此,我不禁感慨儒家孝道文化的流风所及和深刻影响。

 忠观念的萌芽

  忠这个字,均不见于现存的甲骨文和铭文,也不见于《尚书》(今文《尚书》)《诗经》《春秋》《仪礼》诸书,因此,有学者据此认为,“作为观念的‘忠’,在春秋以前尚不曾产生”。那么,在西周,忠的观念是否真的就没有一点消息?

  作为观念的忠,我们研究它的起源,至少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人类的活动总是先有实践,后有对实践的思考和认识,并由此产生相应的观念和理论。二是,春秋时期已出现了忠的观念,它可以证明春秋时期的“有”,不能证明之前的“无”。三是,在春秋时忠的观念已普遍流行,这应是公认的事实,在之前,忠的观念必有一个长时期的发展过程。如果对此再作更细致的分析,我们发现,在《左传·僖公九年》中,也就是公元前651年,荀息说:“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文中的“知无不为”,就是尽心尽职的意思。而此事又见于《国语·晋语二》,因而十分可信。《国语·晋语二》中的“可以利公室,力有所能无不为,忠也”的表述,与知无不为完全是一个意思。

  从思想观念的发展规律来看,作为一种观念,其发展必然是先具体后抽象,先单独成立后与其他观念相联系,然后就是含义日趋丰富和多样,也就是说一种思想观念的产生必然经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而从忠来看,忠最早出现的时间为隐公三年,也就是公元前720年,这时去西周只有51年,而且忠字一出现即是“忠信”并举。如果再从与忠并举的情况来看,在《左传》中并举次数最多的就是“忠信”一词,共出现了12次之多,另外还有不少文中并举的情况,即文中虽然没有忠信连用,但将二者放在一起进行叙述。

  按照以上的事实,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忠在《左传》中第一次出现时,它的尽心尽职的意思就如同一条暗流,一脉相承而下而未曾间断。忠一出现即与信对举,而且这一对举成为之后的主流。这两条能够说明,在忠字第一次出现时,即是一个比较成熟和含义清晰、稳定的观念,在此之前

  ? “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是1952年毛泽东在视察黄河时提出的要求,也是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离京外出考察发出的伟大号召。从此,揭开了新中国人民治理黄河的序幕。

  ? “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是1952年毛泽东在视察黄河时提出的要求,也是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离京外出考察发出的伟大号召。从此,揭开了新中国人民治理黄河的序幕。

 毛泽东情系母亲河

 ? ? ? 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9个省区,全长5464公里,是仅次于长江的第二大河。1936年2月,毛泽东写下了气势磅礴的不朽诗篇《沁园春·雪》,诗词中“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的“大河”指的就是黄河。毛泽东转战陕北时,专门去看过黄河,说道:“自古道,黄河百害而无一利。这种说法是因为不能站在高处看黄河。站低了,只看见洪水,不见河流。”1948年3月,毛泽东到达吴堡县川口,准备东渡黄河,他面对黄河,伫立良久,自言自语道:“这个世界上什么都可以藐视,就是不可以藐视黄河;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啊!”

 ? ? ?之所以不能藐视黄河,是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母亲河。但由于发生过无数次水患,黄河也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为了治理黄河,早在新中国成立前的1946年3月,中国共产党就成立了冀鲁豫解放区黄河水利委员会。1950年1月,黄河水利委员会改为流域机构,负责黄河全流域的治理和开发工作。

 ? ? ? 新中国成立后,虽然黄河未发生水患,但毛泽东对黄河的关注并没有放松。1950年夏天,安徽、河南交界地区突降暴雨,引发的洪水迅速顺着淮河下流,导致淮北地区大量房屋被冲毁,大片土地被淹,许多民众来不及逃避而被淹死。

 ? ? ? 淮河水灾使毛泽东自然地联想到黄河。他深知如果黄河水泛滥,其水灾就远非淮河可比,人民将遭受更大的苦难。所以,他要求中央水利部门和黄河沿岸各省一定要密切监视黄河水情,及时把有关情况报到他那里。毛泽东每天休息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看黄河情况的报告。

 连续三次强调

 “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 ? ? 1952年10月,鉴于毛泽东日夜操劳,中央政治局建议他休假以调养身体。不料,毛泽东决定利用休假时间考察黄河。这样,他的休假时间成为了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第一次离京考察。他亲自确定了溯黄河而上、历史上有过黄河水灾流域的路线。

 ? ? ? 10月25日,毛泽东乘专列离开北京,开始了一周的考察黄河之旅。他在视察济南时,当山东省领导说到这里的黄河底要比济南城地面高出6至7米时,毛泽东心情沉重地说,这很危险,你们一定要把这里的大坝修好、修牢固,千万不能出事,雨季发大水时,你们要发动群众到堤坝上防守,密切观察水位情况,如果有险情,就要把军队调上去,坚决守住大坝,决不能让黄河水漫出来淹了济南城,不能出事。同时又说:黄河发洪水,危害十分严重;即使黄河水测渗,也会给人民造成灾害,你们也要防止测渗。毛泽东告诫不仅要关注洪水,还要关注测渗,考虑问题十分细致。

 ? ? ? 10月30日上午,毛泽东前往河南省兰考县东坝头(黄河决口改道的地方)察看黄河大堤。当天晚上,他在同河南省委负责人就河南工作和治理黄河问题交换意见时,强调“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这是毛泽东第一次提出关于治理黄河的伟大号召。毛泽东有个习惯,每到一地,都要找当地的方志阅读,了解当地的历史变迁和风土人情。这一次,也不例外。午夜,他查阅《河南通志》《汴京志》《龙门二十品碑帖》,专门了解黄河泛滥史。

 ? ? ? 10月31日清晨,毛泽东乘专列前往郑州,行前,他对河南省委、河南省军区、黄河水利委员会负责人再次强调,“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 ? ? 31日上午,毛泽东来到黄河岸边的邙山山顶,他对陪同的河南省委、郑州市委负责人说,黄河既是养育中华民族的摇篮,又是旧中国连年征战、滥砍滥伐上游树木造成的一条危害人民的害河。历史上黄河不知决口有多少次,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不知造成多大的危害,现在到了我们手里,一定要治服它,决不能再让它出乱子,要确保黄河的安全,确保黄河铁桥的安全。你们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不然,我是睡不好觉的。

 广邀外国记者来访

 中共高度重视外国记者来访,并将其视为与外界交流的难得机会。斯诺之所以能到陕北访问,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毛泽东提议选择一个“可以信赖的外国人”访问根据地。正是在中共的邀请和推动下,斯诺成为“第一个冲破艰难险阻到苏区来调查了解”情况,“并将事实公诸于世的外国记者”。美国记者史沫特莱也是在正式接到中共的邀请后,到延安访问的。1944年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访问延安,是一次人数多、规模大的集体性访问。虽然此次访问历经曲折,但中共的热情邀请是其最终能够成行的重要原因。1944年2月中旬,董必武同各国记者谈话,邀请他们前往边区考察。2月26日,董必武致电毛泽东、周恩来,建议为迎接外国记者做准备工作。周恩来于28日即回电,安排专人护送记者团赴延。3月9日,周恩来受毛泽东、朱德和中共中央委托,致电董必武转外国记者,对记者团访延表示热烈欢迎。4月30日,毛泽东致电董必武转11位外国记者:“诸位来延,甚表欢迎”,只要国民党政府同意“即可动身”。屡次盛情相邀,充分展现了中共诚恳的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外国记者们的顾虑和担忧,最终促成了他们的西北之行。

 中共对来访的外国记者,都以礼相待,高度重视接待和服务工作。1940年12月,中共中央专门就如何对待英美新闻记者等问题发布党内指示,要求“对于接洽访问之英美人员,不仅不应该采取不合理或冷淡的态度,而且应采取欢迎与招待之态度”。在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到访之前,周恩来专门召集边区党、政、军、民、学各部门负责人开了动员会,介绍记者团具体情况及其来访目的,传达中共中央接待方针政策,还向各机关借调了一批优秀干部和翻译人员来帮助做好接待工作。党中央、毛泽东对此也甚为关注,强调要妥善安排各项接待工作。据胡乔木回忆,“事实上,凡涉及外交,事无巨细,都要汇报到毛主席那里,有时甚至连一些细小的事务也由他亲自布置安排”。中共对外国记者来访的重视还表现在,几乎每一位来访记者,都能得到中共领导人的亲自接见,有时甚至是彻夜长谈。斯诺曾回忆,他与毛泽东会“一连谈上几小时,有时差不多谈到第二天黎明”。英国记者贝特兰回忆,某次谈话结束时,毛泽东把他和翻译送到院子里,还盛情邀请说:“你们一定再来,让我们一起再多谈谈。”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来到延安之后,毛泽东、朱德等多次接受外国记者的采访,介绍中共的有关政策。其中毛泽东与斯坦因谈话时,从14日下午3时持续到15日凌晨3时,长达12个小时。如此长时间、近距离地访谈交流,是对外国记者来访的积极配合与协助,收到了“宾主尽欢”的良好效果。“毛主席很兴奋,与记者畅所欲言,因为总算是打开了局面。外国记者的情绪也很高,像发现了新大陆。”

 开放记者自由采访

 在接待外国记者来访的过程中,中共没有装模作样、弄虚作假,而是采取用事实说话的宣传策略。因此,“开放”和“真实”成为外国记者在延安的最大感受。1937年5月,海伦·斯诺抵达延安。在历时4个多月的实地考察中,她访问了斯诺1936年已结识和未结识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和红军指挥员,广泛接触了苏区的战士、工人、农民、学生、文艺工作者、妇女和儿童。她所采访的人,不少于65位。她所提出的数以千计的问题,绝大部分都得到了圆满的答案。从中可见外国记者的走访时间之久、接触人员之多。对于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来访,中共制定的接待原则是敞开大门,让他们自由参观考察。周恩来强调,要争取他们来看边区机关、工厂、学校和其他单位,争取他们看后把边区的实际情况宣传出去。他还指出:“宣传工作,要实事求是,介绍我们的成绩,也要说明我们工作中有错误、有缺点,说明我们有克服错误、缺点的办法,切不可搞浮夸,更不可弄虚作假。”进入边区后,在为期3个多月的实地走访中,记者们可以自由考察参观,不受任何约束。王震就曾在接待参观团时明确表示:“我现在重新向你们保证,你们有权自由考察我们的任何工作,我们最欢迎你们这样做。”其间,参观团成员既访问了毛泽东、朱德、彭德怀、贺龙、叶剑英、林伯渠等党政军领导人,也自由参观了学校、医院、报社、工厂、边区保育院等机构,与作家、学生、工人、农民进行了广泛交流,围绕政府机构及其运作、“三三制”政权以及边区各项政策进行深入走访、座谈。8月下旬,5位外国记者还前往晋西北根据地,实地观察了八路军和地方游击队夜袭日寇汾阳据点的全过程。与国民党的新闻封锁不同,中共可以说是向记者们进行了全景式开放,并为他们的自由采访提供了一切可能的便利条件。对新闻工作者来说,这比任何的隆重款待都更为重要。美国记者斯坦因曾说:“看来对于我们的到来,他们是很高兴的,而且愿意协助我们工作。……他们对我们的态度似乎是:用你们自己的眼睛去了解我们。”

 在此基础上,外国记者根据自己的直接观察和亲身体验撰写了大量的采访报道,以照片、电影、讲演等形式介绍了所见所闻。这些正面宣传并非刻意为之,而是他们秉持真实、客观的新闻原则,对自身“眼见为实”的情况所进行的如实报道,没有任何的生编乱造或夸大其词。这与国民党政府人为制造的宣传有着根本的差别,也充分体现了中共的政策精神,即“对于美国记者及其他外国记者之来我区者,应帮助其自由采访及报导我区的真实情况”。

 积极提供新闻素材

 事实上,外国记者在赴陕北访问之前,大都有备而来,即他们心里都有一些疑惑和问题想要弄清楚。斯诺在访问延安前心中积攒了众多的疑惑,如“中国共产党人是什么样的”“他们的领导人是谁”“中国的苏维埃是怎样的?农民支持它吗?”等。为了协助外国记者探明真相,中共除鼓励他们实地考察、自由参观外,还积极主动地提供他们所关心的新闻素材和资料,以利于他们更加深入地把握实际情况。在接待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时,周恩来明确提出,“既要准备好全面介绍本部门的材料,主动介绍实际工作情况,又要准备解答他们临时提出的问题”。在外国记者访问期间,边区政府负责人还给每位记者分发了李维汉起草的有关边区建设简述的书面材料,内容涉及边区的发展历史、政治纲领、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等,使之对边区实际情况的了解更加全面。此外,中共提供的各种档案、文件、公开报道等资料,与记者们的亲见亲闻相互印证、相互补充,极大增强了他们新闻报道的说服力,也形成了反驳各种不实之词的“证据链”。在安排记者团实地参观的同时,边区政府各部门还穿插安排了一系列的座谈会、招待会、领导人访谈等活动,向中外记者介绍宣传共产党人的政治主张和价值理念,如安排朱德、贺龙、叶剑英等军方代表接待,介绍中共的军事和抗战问题。

Tags: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