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领导讲话 > 组织讲话 / 正文
环境卫生学习题库
2020-08-15 00:13:00 ℃环境卫生学综合测试卷二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环境(environment):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中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由多种环境介质和环境因素组成。
2.生物圈(biosphere):是由生物生存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所构成。
3.生物标志物(biomarker):生物标志物是生物体内发生的与发病机制有关联的关键事件的指示物,是机体由于接触各种环境因子所引起机体器官、细胞、亚细胞的生化、生理、免疫和遗传等任何可测定的改变。
4.水俣病(minamatadisease):日本水俣湾居民长期食用受甲基汞污染的鱼贝类而引起的慢性甲基汞中毒。
5.大气温度垂直递减率(γ):在标准大气条件下,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常用大气温度垂直递减率表示大气温度的这种垂直变化,定义为高度每增加100m气温下降的度数,通常为0.65.。
6.有效氯:含氯化合物中具有杀菌能力的有效氯成分称为有效氯,含氯化合物分子团中氯的价数大于-1者均为有效氯。
7.水华:当湖泊、水库水接纳过多含磷、氮的污水时,可使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由于占优势的浮游生物的颜色不同,水面往往呈现红色、绿色、蓝色等,这种现象称为水华。
8.土壤的环境容量:指一定环境单元、一定时间内、在不超过土壤卫生标准的前提下土壤对某种污染物能够容纳的最大负荷量。
9.危险废物:指具有腐蚀性、急性毒性、浸出毒性、反应性、传染性、放射性等一种及一种以上危害特性的废物。
10.环境健康影响评价(environmenthealthimpactassessment,EHIA):是预测、分析和评估由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质量变化而带来的人群健康的影响及安全性。
二、填空 1.根据环境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情况将其分为______和______. 【答案】原生环境;
次生环境 2.ClO2是极为有效的饮水消毒剂,对细菌、病毒及真菌孢子的杀灭能力均很强,其独特的优点是可减少水中______的形成。
【答案】氯化副产物 3.城市规划中的工业用地,按当地______应配置于生活居住区的______风侧,按水源防护的要求,工业用地应位于河流的______. 【答案】主导风向;
下;
下 4.危险废物的鉴定通用的方法为______,其浸出液的浓度为固______:液=______.目前我国颁布的危险废物鉴定标准主要有______个。
【答案】标准浸出试验;
1:10;
三 5.健康危险度评价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危险度特征分析。
【答案】危害鉴定;
暴露评价;
剂量-反应关系评定 6.______是判断机体热平衡是否受到破坏的最直接指标。
【答案】体温 7.我国地方性氟中毒最主要的病区类型是_______. 【答案】饮水型 8.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的方式有______和______两类。
【答案】预防性卫生监督;
经常性卫生监督 9.含氮有机物进入土壤后进行无机化的第一个阶段是______作用。
【答案】氨化 10.环境污染物通过食物链的转移并逐级增大在生物体内的浓度,使在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比在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增加很多倍,这种作用称为______. 【答案】生物放大作用 三、选择 1.致癌物的剂量效应曲线为:() A.直线 B.U型 C.S型 D.不规则型 E.抛物线型 【答案】A 2.可造成饮用水化学性污染中毒的物质不包括:() A.氰化物 B.铬 C.硝酸盐 D.放射性物质 E.砷、汞 【答案】D 3.下列何者不是饮水处理常用混凝剂:() A.明矾 B.漂白粉、漂白粉精 C.三氯化铁 D.聚合氯化铝 E.硫酸铝 【答案】B 4.下列哪项不是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 A.确定城市性质,控制城市规模 B.远期和近期规划结合,总体和详细规划结合 C.保护生态环境,改善景观环境 D.经济技术合理 E.加强安全防患,促进人际交往 【答案】D 5.原生环境是指:() A.天然形成,且基本上未受人为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 B.天然形成,且受人为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 C.天然形成,且受动物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 D.天然形成,且受人和动物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 E.人类生存的环境 【答案】A 6.光化学烟雾中,光化学氧化剂包括:() A.O3 B.PANs C.醛类化合物 D.以上都是 E.以上都不是 【答案】D 7.化妆品对健康的影响不包括:() A.化妆品接触性皮炎 B.化妆品痤疮 C.有毒化学物质污染造成的危害 D.微生物污染造成的危害 E.军团菌病 【答案】E 8.下列哪项不属于公害事件:() A.痛痛病 B.水俣病 C.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事件 D.温室效应 E.光化学烟雾事件 【答案】D 9.土壤中化学物质的迁移转化受到土壤PH值的影响,其特点是:() A.PH值低,金属溶解度高 B.PH值高,金属溶解度高 C.PH=7时,金属的溶解度高 D.PH>7时,金属的溶解度高 E.土壤中金属的溶解度与土壤的PH值无关 【答案】A 10.下列何者不是影响饮水氯化消毒的因素:() A.加氯量和接触时间 B.加氯设备 C.水的PH D.水的浑浊度 E.水温 【答案】B 11.一次污染物是指()。
A.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中的化学性污染物,其理化性状保持未变 B.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中的化学性污染物,发生了一些物理性变化 C.由污染源直接排出的化学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与其它物质发生了反应 D.这种污染物不是直接从污染源排放到环境中的,而是原来就存在在环境中的化学物 E.以上都不对 【答案】A 12.“粪尿混合密封发酵法“进行粪便无害化处理时,杀死病原菌与寄生虫卵的主要因素是()。
A.高温 B.缺氧 C.氨气 D.缺乏营养物质 E.生物拮抗 【答案】C 13.水体的污染源主要有()。
A.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污水 B.冷却水、洗涤污水、化工污水 C.有机污水、无机污水、混合性污水 D.物理性污水、化学性污水、生物性污水 E.以上都不对 【答案】A 14.环境卫生学研究()。
A.自然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B.生活居住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C.自然环境和居住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D.社会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E.地理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答案】C 15.慢性阻塞性呼吸道疾病是指()。
A.慢性支气管炎,肺水肿和尘肺的统称 B.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和肺水肿的统称 C.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和尘肺的统称 D.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和肺气肿的统称 E.以上都不是 【答案】D 16.煤烟型大气污染事件发生特点是()。
A.污染物来自煤炭燃烧物,气温低有逆温,天气寒冷,受害者妇女居多 B.污染物来自煤炭燃烧物,气温低无逆温,天气寒冷,受害者老人、幼儿多 C.污染物来自汽车排出物,气温低有逆温,受害者妇女、婴幼儿多 D.污染物来自汽车排出物,气温低有逆温,受害者以妇女、婴幼儿多 E.污染物来自煤炭燃烧物,气温低有逆温,天气寒冷,受害者以老人、婴幼儿居多 【答案】E 17.水体酚污染的主要来源是()。
A.工业废水 B.生活污水 C.农业污水 D.炼油废水 E.炼焦废水 【答案】A 18.饮水消毒常用的化学药剂是()。
A.O3 B.KMnO3 C.溴仿 D.碘 E.氯 【答案】E 19.光化学烟雾是一种混合物,其主要成分是()。
A.SO2、NO2、醛类 B.硫酸盐、O3、醛类 C.O3、醛类、过氧酰基硝酸酯 D.过氧酰基硝酸盐、硝酸盐、硫酸盐 E.O3、H2O、硫酸盐 【答案】C 20.生活饮用水标准中增加三氯甲烷与四氯化碳指标,其理由是()。
A.这两种物质可使水的感官性状变化 B.这两种物质可损害肾脏,引起人群中毒 C.这两种物质在加氯消毒时,可与原水中存在的有机前体物形成氯化副产物 D.这两种物质可以影响混凝沉淀和消毒效果 E.以上都不是 【答案】C 21.大气处于什么情况下,有利于污染物扩散()。
A.大气处于不稳定状况 B.大气处于稳定状况 C.大气处于中性状况 D.大气处于极稳定状况 E.大气处于逆温状况 【答案】A 22.乌脚病的病因是()。
A.慢性镉中毒 B.慢性砷中毒 C.慢性氟中毒 D.慢性汞中毒 E.慢性甲基汞中毒 【答案】B 23.洗涤剂表面活性剂毒性最小是下列哪一种?() A.阳离子型 B.非离子型 C.阴离子型 D.两性型 E.助洗剂 【答案】B 24.健康城市是指() A.从城市规划、建设到管理各个方面都以人的健康为中心 B.营造高质量的自然环境和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 C.保障广大市民健康生活和工作 D.A+B+C E.A+B 【答案】D 25.冬季建筑施工加入的防冻剂,会造成建筑物渗出() A.HCHO B.NH3 C.NO2 D.SO2 E.222Rn 【答案】B 26.关于判断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疾病发生有明显的地区性 B.与该地区某种化学元素之间关系密切 C.疾病的发生与地质中某种化学元素之间有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 D.疾病的发生在不同时间、地点、人群中有同样的相关性 E.受害人群广泛及是否爆发流行 【答案】E 27.下列关于氟中毒的论述中错误是() A.发病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B.氟斑牙多见于恒牙 C.从非病区搬入的居民比当地居民易患病 D.氟骨症发病主要在成年人,发生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且病情严重 E.无论氟斑牙还是氟骨症,其发生率和病情均与氟摄入量呈正相关 【答案】A 28.评价管网是否出现二次污染的指标() A.细菌总数 B.总大肠菌群 C.粪大肠菌群 D.游离性余氯 E.BOD 【答案】D 29.清洁水BOD一般应小于() A.1mg/L B.2mg/L C.3mg/L D.4mg/L E.5mg/L 【答案】A 30.关于“光化学烟雾事件“,下列哪项叙述是正确的() A.多发生在寒冷季节 B.多发生在早晨 C.主要污染物是SO2 D.污染物主要来自汽车尾气 E.多发生在南北纬度60度以上的地区 【答案】D 四、问答题 1.人类环境的基本构成。
答:按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性质和特点把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
自然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
生态环境以人为主体,由其他生物和非生物所构成的生态系统组成;
生态系统的组成。
2.何为健康危险评价,其基本组成有哪些? 答:健康危险度评价是利用现有的某化学物质的动物实验和接触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及环境检测等方面的资料,按一定的准则,对暴露在环境和职业的化学物质,可能对机体产生的健康效应和造成的人群健康危害,进行定量评价的方法。危险度评价包括四个阶段:危害认定、剂量-反应关系评价、暴露评定和危险度特征分析。
3.试述水资源的种类及其卫生学特征。
答:降水的卫生学特征;
地表水的卫生学特征;
地下水的卫生学特征。
4.简述大气污染防治的措施。
答:城市规划措施:合理安排工业布局,调整工业结构;
完善城市绿化;
加强居住区内局部污染源的管理。
工艺和防护措施:改善能源结构,大力节约能耗;
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
改进生产工艺,减少废气排放。
5.试述制定住宅卫生要求的原则及基本卫生要求。
答:基本卫生要求:小气候适宜;
采光照明良好;
空气清洁卫生;
环境安静整洁;
卫生设施齐全。
住宅卫生研究的主要任务:研究住宅对居民健康的影响;
研究对住宅的有效卫生监督;
提倡和推广先进的住宅。
6.评价居室空气清洁度的常用指标及其相应的卫生措施有哪些? 答:评价居室空气清洁度的常用指标:CO2、微生物和悬浮颗粒、CO、SO2、其他评价参数。
保持居室空气清洁度卫生措施:住宅的地段选择;
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的选择;
合理的住宅平面配置;
合理的住宅卫生规模;
采用改善空气质量的措施;
改进个人卫生习惯;
合理使用和保养各种设施;
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和健全卫生法制。
7.简述环境质量评价的目的和种类? 答:环境质量评价的目的:掌握和比较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
寻找污染治理重点;
为环境综合整治和城市规划及环境规划提供依据;
研究环境质量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预测和评价拟建的工业或其他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及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质量评价的种类:按评价因素分为:单要素环境质量评价和综合环境质量评价;
按评价时间可分为回顾性评价、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
按评价的区域分为:局部的、区域的、流域的及全球的评价。
8.简述饮水硬度对健康的影响。
答:水的硬度是指水中多价阳离子数量的总和,通常是指水中钙、镁离子的含量。饮水硬度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
饮水硬度过高,可引起胃肠道功能紊乱症状和体征;
皮肤刺激作用;
硬水与泌尿系统结石之间的关系。
9.《环境镉污染健康危害区判定标准》规定了哪些健康危害指标及观察对象? 答:健康危害指标指标:尿镉,尿β2微球蛋白和尿NAG酶。
观察对象:①有明显的工业镉污染源和环境长期受到含镉工业废弃物的污染,当地饮用水、灌溉水和自产粮食、蔬菜等食品含镉量或单项或多项超过国家标准所规定的含镉限量的地区为观察地区。②生活在环境镉污染区内的观察人群必须是长期居住在污染区并食用当地自产的粮食、蔬菜等主要食品的非流动居民。平均每日镉摄入量达到300μg、年龄在25~54岁的长期定居居民。
10.简述“酸雨“及”温室效应“的成因与预防对策。
答:酸雨的定义;
酸雨成因主要是煤和石油燃烧向大气排放SO2和NOX气体,这些气体可被热形成的氧化剂或光化学产生的自由基氧化转变为硫酸和硝酸;
预防对策:尽量选择使用低硫和低灰分的燃煤;
开发新能源;
改善生产工艺,减少工业排放SO2和NOX气体等。
温室效应的定义;
温室效应成因主要是CO2、CH4、氧化亚氮和含氯氟烃等温室气体吸收地表发射的热辐射,使大气增温,从而对地球起保温作用;
预防对策:减少CO2、CH4、氧化亚氮和含氯氟烃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环境卫生学综合测试卷三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环境介质(environmentalmedia):是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环境介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条件,通常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物质形态而存在,能够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
2.地方性氟中毒(endemicfluorosis):又称地方性氟病,是由于一定地区的环境中氟元素含量过多,导致生活在该环境中的居民经饮水、食物和空气等途径长期摄入过量氟而引起的一种以氟斑牙(斑釉齿)、氟骨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全身性疾病。
3.剂量-效应关系(dose-effectrelationgship):是指随着环境有害因素剂量的增加,机体内所产生的有害生物学效应而随之增强的相关关系。
4.功能蓄积:多次重复暴露或长期暴露环境污染物后,此污染物不在机体内蓄积,但在靶组织或靶器官产生的有害效应可逐渐蓄积。最终造成器官或组织的病理损害,称为功能蓄积。
5.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出和输入之间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称为生态平衡。
6.气块干绝热垂直递减率(γd):表示空气垂直移动过程中因气压变化而发生温度的绝热变化。干燥空气的γd为0.986℃/100m,即每上升100m,温度下降0.968℃。
7.温室效应(greenhouseeffect):大气层中的某些气体能吸收地表发射的热辐射,使大气增温,从而对地球起到保温作用,称为温室效应。
8.介水传染病(water-bornecommunicabledisease):通过饮用或接触受病原体污染的水而传播的疾病,称为介水传染病。
9.土壤元素的背景值(backgroundlevel):也称为本底值,是指该地区未受污染的天然土壤中各元素的含量。
10.城市功能分区(functionaldistricts):是在城市规划中将城市用地按不同功能进行分区,使之配置合理,从而最大限度地消除和防止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二、填空 1.《生活饮水水卫生规范》(2001)中规定的细菌学指标包括______、总大肠菌群、______和______. 【答案】细菌总数;
粪大肠菌群;
游离性余氯 2.直接从事供水、管水的人员必须每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取得健康体检合格证后方可上岗,凡患有痢疾(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______、______、______、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及其他有碍生活饮用水卫生的疾病或病原携带者,不得直接从事供水管水工作。
【答案】伤寒;
病毒性肝炎;
活动性肺结核 3.根据土壤颗粒粒径的大小可将土壤颗粒分为若干组,称为______.土壤中各粒级所占的相对比例或重量百分数,称作______.根据土壤质地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粒级;
土壤质地;
沙土;
粘土;
壤土 4.土壤生物性污染的调查监测指标有: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大肠菌值;
产气荚膜杆菌值;
蛔虫卵数 5.地方性氟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______和______. 【答案】氟斑牙;
氟骨症 6.环境质量评价按评价的时间可分为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和______. 【答案】环境影响评价 7.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一般包括对污染源、______和______的评价。
【答案】环境质量;
环境效应 8.城乡规划包括城市规划和______. 【答案】村镇规划 9.根据环境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情况,可将环境分为______和______. 【答案】原生环境;
次生环境 10.根据化学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其理化性质是否改变,可将污染物分为______和______. 【答案】一次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 二、选择 1.微量元素的剂量效应曲线为:() A.直线 B.U型 C.S型 D.不规则型 E.抛物线型 【答案】B 2.下列哪些癌症可能与亚硝胺无关:() A.胃癌、食管癌 B.肝癌、胰腺癌 C.宫颈癌 D.结肠癌、膀胱癌 E.乳腺癌 【答案】C 3.下列何者不是影响混凝效果的因素:() A.水中微粒的性质和含量 B.水温 C.混凝剂种类和搅拌强度 D.滤料颗粒大小 E.水的PH值和酸碱度 【答案】D 4.城市规划中,下列哪种说法不正确:() A.为避免城市热岛效应,应将城市中有污染的工厂迁移至城市周围。
B.北方寒冷地区,在不影响日照条件下,可适当提高建筑密度。
C.南方炎热地区,可适当降低建筑密度。
D.应尽量把地面水组织到城市用地内,结合绿化建成河(湖、海)滨公园。
E.曾被有机物污染而无机化过程尚未完成的土壤不宜作居住区用地。
【答案】A 5.克汀病是由于下列哪种原因引起:() A.砷中毒 B.碘缺乏 C.饮水硬度过低 D.缺硒 E.以上都不是 【答案】B 6.引起水俣病的原因是:() A.饮水受镉污染 B.水中铬污染 C.水中砷超标 D.饮水中汞含量超标 E.以上都不是 【答案】E 7.COPD是指:() A.慢性支气管炎 B.肺气肿 C.支气管哮喘和肺气肿 D.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 E.以上都包括 【答案】E 8.引起痛痛病的物质是:() A.Cr B.As C.Hg D.Cd E.Pb 【答案】D 9.氟斑牙的发生最常见于:() A.2岁以下幼儿 B.6岁以下儿童 C.7~15岁儿童 D.成年后迁入病区的氟骨症患者 E.20岁以上成年人 【答案】C 10.下列何者为介水传染病:() A.痢疾、乙型肝炎、伤寒 B.伤寒、脊髓灰质炎、甲型肝炎 C.霍乱、伤寒、乙脑 D.痢疾、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阿米巴 E.以上都不对 【答案】B 11.净化饮水最常用的混凝剂是()。
A.漂白粉 B.硫酸钙 C.硫酸铝 D.臭氧 E.硫代硫酸钠 【答案】C 12.复氧作用是指()。
A.水中溶解氧为不饱和状态时,水中氧逐渐逸散到空气中的过程 B.水中氧为不饱和状态时,空气氧不断地溶解在地面水的过程 C.水中溶解氧为饱和状态时,水中氧逐渐逸散到空气中的过程 D.水中溶解氧为饱和状态时,空气中氧不断溶解在地面水的过程 E.地面水在不同的水温条件下,所含的氧量 【答案】B 13.对大气中某一点污染源的污染现状进行监测时,在风向比较固定的情况下,其布点可选用()。
A.扇形布点 B.方格布点 C.棋盘布点 D.梅花布点 E.以上都不是 【答案】A 14.决定大气污染程度最基本的因素是()。
A.加高烟囱高度 B.提高抬升高度 C.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 D.加强绿化 E.提高除尘措施效果 【答案】C 15.城市热岛风通常是指()。
A.城市热空气上升,四郊冷空气流向城市 B.四郊热空气上升,城市冷空气流向郊区 C.冬季城市空气流向四郊,夏季四郊空气流向城市 D.夏季城市空气流向四郊,冬季四郊空气流向城市 E.以上都不是 【答案】A 16.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环境卫生学研究的范畴()。
A.环境质量评价 B.家用化学品卫生 C.城乡规划卫生 D.环境污染治理 E.公共场所卫生 【答案】D 17.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主要是()。
A.急慢性中毒、三致作用 B.慢性中毒、致癌作用 C.急性中毒、亚急性中毒、慢性中毒 D.致癌、致畸、致突变 E.慢性中毒、致癌作用 【答案】A 18.目前应用最广泛并且安全卫生有一定经济效益的处理垃圾的方法是()。
A.卫生填埋 B.焚烧 C.热解 D.堆肥 E.低温氧化法 【答案】A 19.近年来认为反映人体暴露水平较为准确的方法是()。
A.大气监测、生物材料监测医学 教育网搜集整理 B.疾病资料调查、大气监测 C.个体采样、疾病资料调查 D.个体采样、生物材料监测 E.疾病资料调查、生物材料监测 【答案】D 20.堆肥法的原理是()。
A.人畜粪便和有机垃圾在适宜条件下和微生物作用产生高温并形成大量腐殖质 B.人畜粪便在有氧条件下发生化学分解达到无机化 C.人畜粪便、垃圾在密封容器中氧化分解,达到无害化 D.人畜粪便、有机垃圾在密封容器中氧化分解,然后又在厌氧菌作用下发酵腐熟 E.以上都不是 【答案】A 21.土壤处于什么状态有利于农作物吸收重金属()。
A.土壤富含有大量的腐殖质 B.土壤的pH值较高,呈碱性 C.土壤处于还原状态 D.土壤呈酸性状态,pH较低 E.土壤富含无机矿物质胶体 【答案】D 22.大气垂直递减率的含意是()。
A.气温随高度上升气温下降的现象医 学教 育网搜集整理 B.气温随高度上升气温增加的现象 C.气温随高度上升气温下降的度数 D.气温随高度上升气温增加的度数 E.以上都不是 【答案】C 23.生物标志物在环境流行病学中可应用于() A.生物有效剂量的测量 B.内剂量的测量 C.早期效应的测量 D.宿主易感性的评价 E.以上都是 【答案】E 24.涂抹化妆品后引起的皮损特点为起病急、有红斑、丘疹和少量渗出,边界清楚。最大可能是() A.光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B.光毒性皮炎 C.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D.刺激性接触性皮炎 E.化妆品痤疮 【答案】D 25.居住区环境质量评价指标有() A.容积率 B.人均居住面积定额 C.居住建筑面积 D.居住区人口密度 E.以上都是 【答案】E 26.公共场所的主要特点() A.人群密集,非健康个体混杂,易混杂各种污染物 B.人群密集,健康个体混杂,易混杂各种污染物 C.人群密集,流动性小,健康与非健康个体混杂,易混杂各种污染物 D.人群密集,流动性大,健康与非健康个体混杂,易混杂各种污染物 E.人群固定,流动性小,健康与非健康个体混杂,易混杂各种污染物 【答案】D 27.判断机体热平衡是否受到破坏的最直接的指标是() A.脉搏 B.皮温 C.出汗量 D.体温 E.温热感 【答案】D 28.碘缺乏病的流行特征,不正确的是() A.山区患病率高于平原 B.农村患病率高于城市 C.内陆患病率高于沿海 D.成年人的患病率男性多于女性 E.青春期发病率高 【答案】D 29.我国现行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管网末梢水游离性余氯不低于() A.0.05mg/L B.0.03mg/L C.0.01mg/L D.0.3mg/L E.0.5mg/L 【答案】A 30.氯化消毒饮用水时,杀灭水中细菌以及氧化水中有机物和还原性无机物所消耗的氯量为() A.加氯量 B.游离性余氯量 C.化合性余氯量 D.需氯量 E.有效氯 【答案】D 四、问答题 1.试述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答: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包括:
(1)温室效应:解释温室效应;
主要的温室气体;
气候变暖对人类健康的有害影响。
(2)臭氧层破坏:臭氧层减少和臭氧空洞形成的原因;
臭氧层破坏对人类健康的有害影响。
(3)酸雨:酸雨的定义;
酸雨形成的原因;
酸雨的危害。
(4)影响小气候和太阳辐射 2.简述大气的垂直结构及其特点。
答:(1)按气温的垂直变化特点,将大气层自下而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和逸散层。
(2)对流层:该层是大气圈中最靠近地面的一层,平均厚度为12km.其特点为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3)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其上界伸展至约55km处。其特点为空气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
(4)中间层:从平流层顶至85km处的范围称为中间层,其特点为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迅速降低。
(5)热成层:该层位于85~800km的高度之间,其特点为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
(6)逸散层:800km以上的区域统称为逸散层,该层大气稀薄,气温高,分子运动迅速,地球对气体分子的吸引力小,因此气体及微粒可飞出地球引力场进入太空。
3.试述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主要危害。
4.水质的性状及评价指标有哪些?有何意义? 答:水质的性状评价指标包括:
(1)物理性状指标:包括水温、色、臭和味、浑浊度。根据天然水的物理性状指标的测定结果,可判断水质的感官性状好坏,也可说明水质是否受到污染。
(2)化学性状指标:包括pH值、总固体、硬度、含氮化合物、溶解氧、化学耗氧量、生化耗氧量等。根据天然水的化学性状指标的测定结果,可判断水质的化学性状及受污染的状况。
(3)微生物学性状指标:包括细菌总数和总大肠菌群,反映水体受微生物污染和病原微生物污染的情况。
5.简述述饮水消毒的方法。
答:目前我国用于饮用水消毒的方法主要有氯化消毒、二氧化氯消毒、紫外线消毒和臭氧消毒。氯化消毒是化学药剂消毒饮用水中一种最普及和最有效的方法。供饮用水消毒的氯制剂主要有液氯、漂白粉、漂白粉精和有机氯制剂等。
6.光化学烟雾对健康的影响有哪些? 答: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臭氧、醛类和各种过氧酰基硝酸酯,这些物质统称为光化学氧化物,具有强烈的氧化作用。
健康影响:对眼睛的刺激;
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对全身的影响;
致敏作用;
致突变作用。
7.简述水质处理工艺过程 答:生活饮用水的净化处理有常规净化、深度净化和特殊净化3种。
常规净化工艺过程包括混凝沉淀(澄清)-过滤-消毒。
集中式深度处理工艺包括澄清-过滤-活性炭吸附-消毒 特殊净化:除氟工艺;
除铁和除锰工艺;
除藻和除臭工艺。
8.简述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9.铊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答:慢性毒作用:①毛发脱落,呈斑秃或全秃;
②周围神经损害,早期表现为双下肢麻木、疼痛过敏。很快出现感觉、运动障碍;
③视力下降甚至失明,可见视网膜炎、球后视神经炎及视神经萎缩。
10.简述饮水氯化副产物的来源、危害及对策? 答:(1)来源:在饮用水氯化消毒过程中氯与水中的有机物反应所产生的卤化烃类化合物。
(2)危害:许多饮水氯化副产物在动物实验中证明具有致突变性和/或致癌性,有的还有致畸性和/或神经毒性作用。多数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饮水氯化副产物与某些癌症发病率增加有关。还有些研究提示饮水氯化副产物对生殖有影响,引起自然流产、死胎、和早产以及出生缺陷;
对新生儿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影响。
环境卫生学综合测试卷一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环境卫生学(environmentalhealth/environmentalhygiene):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关系的科学,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2.食物链(foodchain):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作为食物,彼此以食物联接起来的锁链关系称为食物链。
3.生物有效剂量(biologicallyeffectivedose):指经吸收、代谢活化、转运最终到达器官、组织、细胞、亚细胞或分子等靶部位或替代性靶部位的污染物量。
4.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biogeochemicaldisease):指由于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不均衡,使某些地区个别微量元素过多或缺乏,超出机体的适应范围,导致动植物和人群发生特有的地区性疾病。
5.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pollution):当排入环境中的废弃物数量或浓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和恶化,影响到人体健康,称为环境污染。
6.逆温(temperatureinversion):大气温度随着距地面高度的增加而增加的现象。
7.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环境污染物通过食物链的转移并逐级增大在生物体内的浓度,使在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比在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增加很多倍,这种作用称为生物放大作用。
8.碘缺乏病(iodinedeficiencydisorders,IDD)是指从胚胎发育至成人期由于碘摄入量不足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症。它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地方性亚临床克汀病、流产、早产、死产等。
9.有机物的腐质化:有机物在土壤微生物的参与下不断分解又不断合成,最后变成腐殖质的过程。
10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EIA):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并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二、填空 1.环境因素按其属性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三类。
【答案】物理性;
化学性;
生物性 2.我国目前最普及和最有效的用于饮用水的化学消毒方法是______. 【答案】氯化消毒 3.城乡规划卫生的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______》。
【答案】城市规划法 4.过量的氟进入体内,可使大量的______沉积在正发育的牙组织中,致使牙釉质不能形成正常的棱晶结构,导致氟斑牙。
【答案】氟化钙 5.环境卫生学既是______的一个重要分支,又是______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答案】预防医学;
环境科学 6.氡及其短命子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是引起______. 【答案】肺癌 7.室内小气候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热辐射四个基本物理因素。
【答案】气温;
气湿;
气流 8.住宅卫生防护措施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噪声控制。
【答案】保温与隔热;
遮阳与采暖;
通风换气 9.我国氟中毒病区分布特点,北方以______型病区为主,南方以______型病区为主,交汇区大致在长江以北,秦岭、淮河以南。
【答案】饮水型;
燃煤污染 10.通过饮用或接触受病原体污染的水而传播的疾病,称为______. 【答案】介水传染病(或水性传染病) 三、选择 1.人类自然环境的构成包括()。
A.大气圈 B.水圈 C.土壤岩石圈 D.生物圈 E.以上都包括 【答案】E 2.下列哪项不是反映小气候对人体影响的常用生理指标()。
A.皮肤温度、体温 B.脉搏、心率 C.代谢产热量 D.出汗量 E.温热感 【答案】C 3.下列哪项不是健康城市的标准()。
A.清洁的环境、可靠的食品、饮水、能源供应 B.舒适的生活条件、便利的交通体系 C.各种娱乐和休闲场所,方便市民沟通和联系 D.保护文化遗产、改善健康服务质量 E.保证市民在营养、饮水、住房、收入、安全等基本要求 【答案】B 4.环境卫生学研究的对象包括()。
A.自然环境 B.生活居住环境 C.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和生物圈 D.以上都是 E.以上都不是 【答案】D 5.引起“富营养化“的原因是()。
A.能量流动失去平衡 B.温室效应 C.酸雨 D.氮循环不平衡 E.以上都是 【答案】D 6.居住建筑密度是指()。
A.每人居住建筑用地面积 B.单位面积上的居住人数 C.使用面积占建筑面积之比 D.居住建筑基底面积/居住建筑用地面积 E.每万平方米上的建筑物个数 【答案】D 7.环境影响评价是指()。
A.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评价 B.多年的污染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的评价 C.将来要建设的项目可能对环境的影响评价 D.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评价医学教育 网搜集整理 E.寻找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的评价 【答案】C 8.下列哪项不是氯化消毒的方法()。
A.普通氯化消毒法 B.氯胺消毒法 C.折点消毒法 D.二氧化氯消毒法 E.过量氯消毒法 【答案】D 9.下列何者不包括在生活饮用水标准中()。
A.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 B.毒理学指标 C.细菌学指标 D.水体自净指标 E.放射性指标 【答案】D 10.酸雨是指降水的pH值小于()。
A.6.6 B.5.6 C.4.6 D.3.6 E.2.6 【答案】B 11.测定大气中有害气体的采样高度为()。
A.呼吸带高度 B.0.5米的高度 C.1.0米的高度 D.3米的高度 E.5米以上高度 【答案】A 12.某工厂每日燃煤1000吨,煤中含硫量为1%,约有10%的硫转入炉渣中,该工厂每日可向大气中排放SO2()。
A.9.0吨 B.4.5吨 C.18吨 D.90吨 E.45吨 【答案】A 13.溶解氧含量可作为()。
A.有机物污染的间接指标 B.水体自净的间接指标 C.有机物污染及其自净的间接指标 D.有机物污染及其自净的直接指标 E.有机物和无机物污染及其自净的指标 【答案】C 14.水体污染物的转化是指()。
A.污染物从一点转移到另一点 B.污染物从一种介质转移到另一介质 C.污染物改变了原有的化学性质、毒性和生物学效应 D.污染物在水中逐渐扩散,以致于浓度降低 E.污染物在水中只发生浓度的变化 【答案】C 15.环境污染对遗传影响的典型事例是()。
A.痛痛病事件 B.黑脚病事件 C.光化学烟雾事件 D.水俣病事件 E.煤烟型烟雾事件 【答案】D 16.在大气光化学反应产物中,80%以上是()。
A.过氧乙酰硝酸酯 B.醛类 C.臭氧 D.氧化烃 E.过氧化氢 【答案】C 17.山谷风的风向是()。
A.白天由山坡吹向谷地,夜间由谷地吹向山坡 B.白天由谷地吹向山坡,夜间由山坡吹向谷地 C.冬天由山坡吹向谷地,夏天由谷地吹向山坡 D.夏天由山坡吹向谷地,冬天由谷地吹向山坡 E.以上都不是 【答案】B 18.下列哪项不是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标准制定的依据()。
A.毒理学指标 B.细菌学指标 C.感观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 D.放射性指标 E.流行病学指标 【答案】E 19.大气卫生标准中规定两种浓度,其中制定日平均最高容许浓度,其目的是为了防止污染物的()。
A.急性中毒和刺激作用 B.人群过敏和慢性中毒 C.急慢性中毒 D.潜在性危害和急性刺激作用 E.慢性中毒和潜在性危害 【答案】E 20.堆肥法的原理是()。
A.人畜粪便和有机垃圾在适宜条件下和微生物作用产生高温并形成大量腐殖质 B.人畜粪便在有氧条件下发生化学分解达到无机化 C.人畜粪便、垃圾在密封容器中氧化分解,达到无害化 D.人畜粪便、有机垃圾在密封容器中氧化分解,然后又在厌氧菌作用下发酵腐熟 E.以上都不是 【答案】A 21.目前我国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的最主要措施是()。
A.增加食物中蛋白质的比例 B.提倡喝开水 C.多吃海带 D.供给碘化食盐 E.改善居住条件 【答案】D 22.通过哪种方式可以减少金属镉向农作物的转移()。
A.加入石灰使pH值增加,使其转化成难溶盐 B.加入Ca(COI)Cl使pH值增加,转化成难溶盐 C.加入硅酸使pH值降低,转化成难溶盐 D.加入CaCl2使pH值降低,转化成难溶盐 E.加入NaCl与镉元素结合 【答案】A 23.下列哪种因素可促进地方性氟中毒的流行()? A.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饮食医 学教 育网搜集整理 B.饮水的钙离子浓度低、硬度小、pH值低 C.当地气候干旱、半干旱,降雨量低于蒸发量 D.富含钙、硒和抗氧化物的饮食 E.饮水的钙、镁离子浓度高、硬度大、pH值低 【答案】C 24.具体地讲,环境介质是指() A.空气、水、土壤(岩石) B.空气、水、土壤(岩石)和生物体 C.空气、水、土壤(岩石)和食物 D.空气、水、土壤(岩石)、食物和生物体 E.空气、水以及各种固态物质 【答案】B 25.有三种类型的化合物,其剂量-效应(反应)关系曲线的特征不同,它们是() A.有机物、无机物和金属化合物 B.有机物、无机物和必需微量元素 C.无阈值化合物、无机物和必需微量元素 D.无阈值化合物、有阈值化合物和必需微量元素 E.有机物、无机物和有阈值化合物 【答案】D 26.有利于形成煤烟型烟雾的条件不包括() A.地势低凹 B.逆温 C.空气潮湿 D.气温高 E.大气SO2污染严重 【答案】D 27.家居环境铅污染主要与下列哪种家用化学品有关?() A.化妆品 B.洗涤剂 C.涂料 D.粘合剂 E.杀虫剂 【答案】C 28.下列哪种症状不是慢性砷中毒的特异性表现() A.皮肤色素代谢异常 B.掌跖部皮肤角化 C.末梢神经炎 D.乌脚病 E.麻痹性震颤 【答案】E 29.土壤污染引起钩端螺旋体和炭疽病的危害途径是() A.动物-土壤-人 B.人-土壤-人 C.土壤-人 D.动物-人 E.以上都不对 【答案】B 30.集中式给水水质监测的必测项目是() A.细菌学指标、浑浊度和肉眼可见物 B.细菌总数、粪大肠菌群和游离性余氯 C.细菌学指标、色度和游离性余氯 D.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和浑浊度 E.细菌总数、肉眼可见物和游离性余氯 【答案】A 四、问答题 1.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内容。
答:定义: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关系的科学,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研究对象:环境卫生学以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这里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
研究内容:环境与健康关系的基础理论研究、环境因素与健康关系的确认性研究、创建和引进适宜于环境卫生学研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环境卫生监督体系的理论依据。
2.何为生物标志物?试述环境与健康研究中的生物标志物的种类。
答:生物标志物是生物体内发生的与发病机制有关联的关键事件的指示物,是机体由于接触各种环境因子所引起机体器官、细胞、亚细胞的生化、生理、免疫和遗传等任何可测定的改变。
生物标志物分为暴露生物标志物、效应生物标志物和易感性生物标志物。
3.试述水俣病的成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
答:概念及成因:日本水俣湾居民长期食用受甲基汞污染的鱼贝类而引起的慢性甲基汞中毒。主要是由当地化工厂排放大量的含甲基汞废水进入水域所致。
临床表现:发音困难,肢端麻木、视野缩小,运动失调,狂躁不安等;
先天性水俣病 发病机制:无机汞变成甲基汞或甲基汞排入水体;
甲基汞经水生食物链进入人体,变成氯化甲基汞;
吸收入血液的甲基汞与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巯基结合入脑;
由于甲基汞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脑组织,从而对胎儿脑组织造成广泛的损害,出生后成为先天性水俣病。
4.酚、多氯联苯的危害有哪些? 答:酚的危害有:急性酚中毒表现为大量出汗、肺水肿、吞咽困难、肝及造血系统损害、黑尿等;
不少酚类化合物具有内分泌干扰作用;
污染水体使水的感官形状恶化。
酚、多氯联苯的危害有:多氯联苯是一类广泛存在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
多氯联苯具有雌激素样作用,可干扰体内的内分泌状态,出生前接触多氯联苯可使子代的发育及出生后行为异常;
多氯联苯可在母乳中浓集通过授乳影响子代;
使机体的免疫功能受损,生长发育障碍;
米糠油中毒事件。
5.试述水源选择的原则?如何开展水源的选择工作? 答:水源选择的原则:水量充足;
水质良好;
便于防护和技术经济合理。围绕水源选择的原则开展水源的选择。
6.试述住宅的卫生学意义。
答:住宅是人们生活、居住、学习、工作的重要环境;
住宅的卫生条件与人类健康:良好的住宅环境有利于人体健康,不良住宅环境不利于人体健康,住宅卫生状况可影响几代人和众多家庭成员的健康,住宅环境对健康的影响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
7.简述常见室内空气污染物的危害。
答:化学性污染物:二氧化碳的危害;
烹调油烟的危害;
甲醛及其他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危害。
物理性污染物:噪声的危害;
非电离辐射的危害。
生物性污染物:军团菌的危害;
尘螨的危害。
8.城市绿化的卫生学意义有哪些? 答:调节和改善小气候;
净化空气,降低噪声;
对人类有良好的生理和心理作用。
9.目前减少氯化副产物的措施有哪些? 答:生物活性炭法除去或降低有机前体物含量;
混凝沉淀和活性炭过滤等净化措施;
改变传统氯化消毒工艺,采用中途加氯法;
采用其他消毒方法。
10.镉污染对人体危害的机制及临床表现? 答:机制:镉损害肾小管,使其重吸收功能障碍;
干扰与胶原代谢有关的酶活性,抑制维生素D的合成,从而引起体内钙磷代谢失调,尿钙及尿磷增加,最终导致骨质疏松或软化。
临床表现:早期腰背痛,膝关节痛,以后遍及全身的刺痛,止痛药无效,易发骨折、骨质疏松或软化。
环境卫生学综合测试卷四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 factors):是被环境介质容纳和转运的成分或环境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
2.生态系统(ecosystem):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于各种功能流(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信息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
3.健康效应谱(spectrum of health effect):环境有害因素对机体的效应是一个连续的多个阶段的过程,整个效应从弱到强分为5级,不同级别的效应在人群中的分布称为健康效应谱。
4.温室效应(green house effect):大气层中的某些气体能吸收地表发射的热辐射,使大气增温,从而对地球起到保温作用,称为温室效应。
5.有效氯:用于饮用水消毒的含氯化合物中具有杀菌能力的有效氯成分称为有效氯。
6.基准(criteria):根据环境中有害物质和机体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考虑敏感人群和暴露时间而确定的对健康不会产生直接或间接有害影响的相对安全剂量(浓度)。
7.生态系统健康(ecosystem health):指具有活力和自调节能力、结构稳定的生态系统,是生态系统的综合特性。
8.住宅朝向:指住宅建筑物主室窗户所面对的方向,它对住宅的日照。采光、通风、小气候和空气清洁程度等都能产生影响。
9.地方性克汀病(endemic cretinism):是一种主要由于地区性环境缺碘引起的地方病,是碘缺乏病的主要表现之一,患儿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体格矮小,听力障碍,神经运动障碍和甲状腺功能低下,伴有甲状腺肿。
10.环境质量评价(environmentalqualityassessment):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客观的定性和定量调查分析、描述、评价和预测。
二、填空 1.饮用水中的______被认为是继肝炎病毒、______之后,又一导致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
【答案】微囊藻毒素;
黄曲霉毒素 2.人体对产热和散热的调节根据其机制可分为______体温调节和______体温调节两大类。
【答案】生理性体温调节;
行为性体温调节 3.水碘含量与碘缺乏病的流行有密切关系,碘缺乏病病区水碘含量多在______μg/L以下。
【答案】1 4.评价大气质量的一些常见指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 【答案】比值算术均数型大气质量指数;
I1大气质量指数;
大气污染超标指数;
分段线性函数型大气质量指数;
幂函数型环境质量指数 5.制订大气卫生标准时,对于有急性危害的物质应制订______;
对有慢性作用的物质应制订______. 【答案】1小时平均浓度限值;
日平均浓度限值 6.生物标志分为______、______和易感生物标志。
【答案】暴露生物标志;
效应生物标志 7.剂量-效应(反应)关系是制订______的理论基础,也是毒理学评价和______的重要依据。
【答案】卫生标准;
环境危险度评价 8.化妆品毒理学试验方法规定了______及其______安全性评价的毒理学检测项目和要求。
【答案】化妆品原料;
产品 9.克山病是一种以______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地方病,因此,此病亦称为______. 【答案】心肌变性坏死;
地方性心肌病 10.临床上地方性砷中毒以______、______、掌跖部皮肤角化、肢端缺血坏疽、皮肤癌变为主要表现,是一种伴有多系统、多脏器受损的慢性全身性疾病。
【答案】末梢神经炎;
皮肤色素代谢异常 三、选择 1.一般化合物的剂量效应曲线为:() A.直线 B.U型 C.S型 D.不规则型 E.抛物线型 【答案】C 2.下列哪些不是硬度过高的饮用水的不利影响?() A.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B.出现腹泻和消化不良的症状 C.促进泌尿系统结石的形成 D.洗衣服增加肥皂消耗 E.皮肤敏感者沐浴后有不舒适感 【答案】A 3.下列成分中何者没有消毒作用:() A.液氯 B.氯化钙 C.漂白粉 D.漂白粉精 E.二氧化氯 【答案】B 4.城市人口分类中,高等院校人口属于:() A.基本人口 B.服务人口 C.被抚养人口 D.流动人口 E.教育人口 【答案】A 5.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是:() A.O3 B.NOx C.[O] D.PANs E.SO2 【答案】A 6.决定大气污染最基本的因素是:() A.气象因素 B.污染物排出量 C.污染物排出高度 D.与污染源距离 E.地形 【答案】B 7.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细菌总数为:() A.<100CFU/L B.<3个/ml C.<3个/L D.<100个/ml E.<1个/ml 【答案】A 8.环境质量评价是指:() A.环境质量对周围环境影响的评价 B.环境质量对生态系统影响的的评价 C.环境质量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评价 D.环境质量对动植物影响的评价 E.从卫生学角度对环境质量调查研究作出科学、客观和定量的评定和预测 【答案】E 9.交通运输污染大气的特点是()。
A.流动性,排放高度高,排放污染物主要是SO2、NOX、CO等 B.流动性,排放高度较低,接近人呼吸带,污染物主要是NOX、CO、醛类、Pb等 C.流动性,排放高度较高,排放污染物主要是SO2、、Pb、CO等 D.流动性,排放高度较低,排放污染物主要是Pb、SO2、醛类等 E.流动性,排放高度一般较低,排放污染物主要是NOX、醛类、Pb等 【答案】B 10.下列哪种疾病属公害病()。
A.痛痛病 B.克山病 C.大骨关节病 D.地甲病 E.黑脚病 【答案】A 11.水体自净是指()。
A.水体中的污染物越来越少 B.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逐渐降低,水质恢复到污染前的状况 C.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逐渐降低,水质好于污染前的状况 D.水中的污染物浓度没有改变,但水体可以使用 E.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无限降低,水质越来越好 【答案】B 12.湍流是指()。
A.空气不规则的上下摆动 B.空气不规则的上下流动 C.空气水平流动 D.空气垂直流动 E.以上都不是 【答案】B 13.水体藻类污染的重要原因是()。
A.大量含氮、硫、氯的污水进入水体 B.大量含钾、钠、磷的污水进入水体 C.大量含氨、磷、钠的污水进入水体 D.大量含氮、磷的污水进入水体 E.大量含硫、镁、磷的污水进入水体 【答案】D 14.气块干绝热垂直递减率为0.986℃/100,含意是()。
A.气块每上升100米,气块内部温度增加0.986℃ B.气块每下降100米,气块内部温度增加0.986℃ C.气块每上升100米,气块内部温度下降0.986℃ D.气块每下降100米,气块内部温度下降0.986℃ E.以上都不是 【答案】C 15.SO2是大气中主要污染物,其主要来源()。
A.石油 B.煤 C.汽油 D.天然气 E.柴油 【答案】B 16.BOD表示()。
A.用强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物所消耗的氧量 B.容易氧化的有机物含量 C.一切有机物含量 D.含碳和含氮有机物的含量 E.需氧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消耗水中溶解氧的量 【答案】E 17.水中细菌、有机物和还原性物质,氯化消毒时所消耗的氯量为()。
A.加氯量 B.有效氯 C.需氯量 D.余氯量 E.以上都不是 【答案】C 18.汞和甲基汞进入机体后,其靶器官是()。
A.心 B.肝 C.肾 D.骨髓 E.脑 【答案】E 19.光化学烟雾中很多物质具有强烈氧化作用,故总称为总氧化剂。其中以O3为代表,当大气中O3浓度为多大时,可视为光化学烟雾形成的信号()。
A.10ppm B.5ppm C.1ppm D.0.5ppm E.0.1ppm 【答案】C 20.土壤的生物性污染对人类健康有很大威胁,下列哪种疾病可以直接由土壤传播给人类()。
A.肠道传染病 B.寄生虫病 C.钩端螺旋体病 D.肉毒中毒症 E.军团菌病 【答案】D 21.土壤对重金属的环境容量是指()。
A.重金属溶解在土壤中的最大值 B.土壤中重金属能对农作物产生危害的最小量 C.土壤中重金属不对农作物产生危害的最大负荷量 D.土壤中重金属的实际含量 E.以上都不是 【答案】C 22.下列哪些病属于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A.黑脚病,痛痛病医学 教 育网搜集整理 B.水俣病,地方性氟病 C.黑脚病,碘缺乏病 D.心血管病,黑脚病 E.痛痛病,地方性氟病 【答案】C 23.环境卫生学的重点研究内容是() A.环境因素的调查与监测 B.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布与转归 C.环境污染治理 D.环境因素的健康效应 E.环境质量评价 【答案】D 24.原生环境是指() A.受动物活动影响的天然环境 B.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天然环境 C.无动植物生存而仅有少量微生物存在的环境 D.受人为活动影响的环境 E.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 【答案】B 25.生物标志物是() A.暴露剂量的指示物 B.有害效应的指示物 C.与发病机制有关联的一系列关键事件的指示物 D.人群易感性的指示物 E.细胞和分子水平上改变的指示物 【答案】C 26.请指出下列不正确的化妆品广告用语() A.美白肌肤 B.保湿润肤 C.洁肤消炎 D.防皱祛斑 E.防晒护肤 【答案】C 27.缺碘致甲状腺肿的机制是() A.甲状腺对碘的浓集能力下降 B.防碍酪氨酸的氧化,使甲状腺素合成减少 C.促使碘从甲状腺中派出增加 D.抑制甲状腺对碘的吸收利用能力,使甲状腺素合成减少 E.促使碘从甲状腺中排出增加 【答案】D 28.下列哪项不是“煤烟型烟雾事件“的特点() A.大气污染物主要是煤炭的燃烧产物 B.有气温高、气压低、无风、晴朗等气象条件 C.多发生在寒冷季节 D.易发生在河谷盆地 E.受害者呼吸道刺激症状出现最早 【答案】B 29.下列关于大气二次污染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光化学烟雾是二次污染物 B.一次污染物经化学或光化学作用生成 C.刮风时再次进入大气的铅尘是二次污染物 D.二次污染物是与一次污染物的化学性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E.二次污染物的毒性往往更大 【答案】C 四、问答题 1.简述环境有害因素对机体作用的一般特征。
答:(1)剂量-效应(反应)关系 (2)作用时间与蓄积效应 (3)人群健康效应谱 (4)人群易感性 2.大气的物理性状及其卫生学意义有哪些? 答:大气的物理性状主要有太阳辐射、气象条件和空气离子等。
(1)太阳辐射的卫生学意义 (2)气象因素的卫生学意义 (3)空气离子的卫生学意义 3.试述光化学烟雾的定义、组成及对健康的危害。
答:(1)定义:光化学烟雾是指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在日光紫外线的照射下,经过一系列的光化学反应生成的刺激性很强的浅蓝色烟雾。
(2)组成:主要成分有臭氧、醛类以及各种过氧酰基硝酸酯等。
(3)对健康的危害:
对眼睛的刺激:
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对全身的影响;
致敏作用;
致突变作用。
4.试述介水传染病定义、病原体、发生的原因、流行特点及其危害特点。
答:(1)定义:通过饮用或接触受病原体污染的水而传播的疾病,称为介水传染病(water-bornecommunicabledisease)。
(2)病原体: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霍乱杆菌、痢疾杆菌等;
病毒:甲肝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
原虫:贾第氏虫、血吸虫等。
(3)发生的原因:水源受病原体污染后,未经妥善处理和消毒及供居民饮用;
处理后的饮用水在输配水和贮水过程中重新给新病原体污染。
(4)流行特点:水源一次严重污染后,可呈暴发流行,短期内出现大量病人,且多数患者发病日期集中在同一潜伏期内;
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
一旦对污染源采取处理措施,疾病的流行能迅速得到控制。
(5)危害特征:介水传染病一旦发生,危害较大。
5.影响氯化消毒的因素有哪些? 答:(1)加氯量和接触时间 (2)水的pH值 (3)水温 (4)水的浑浊度 (5)水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6.反映小气候对人体影响的常用生理指标有哪些?有何意义? 答:(1)皮温:是评价小气候对人体影响的常用生理指标。
(2)体温:是判断机体热平衡是否受到破坏的最直接的指标。
(3)脉搏:
(4)出汗量 (5)温热感 (6)热平衡测定 7.试述公共场所的概念、卫生学特点、目前的主要分类。
答:(1)公共场所的概念:是人类生活环境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公众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公共场所是在自然环境或人工环境的基础上,根据公众生活活动和社会活动的需要,由人工建成的具有多种服务功能的封闭式和开放式的公共建筑设施,供公众进行学习、工作、旅游、度假、娱乐、交流、交际、购物、美容等活动的临时性生活环境。
8.常用家用化学品的种类有哪些? 答:常用家用化学品根据使用目的的不同分为:化妆品、洗涤剂、消毒剂、粘合剂、涂料、家用杀虫(驱虫)剂等。
9.简述建筑装饰材料造成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危害机控制措施。
答:(1)主要污染物: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常见的有甲醛、苯、甲苯、三氯乙烯等)和氡气体。
(2)危害 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危害有:皮肤、眼睛的刺激作用、上呼吸道的作用、变态反应、中枢神经系统影响、遗传毒性等。
氡气体的危害:引起肺癌。
10.卫生机构对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三个方面? 答:(1)从业人员的培训及定期体检;
(2)发放“卫生许可证“;
(3)向公众进行健康教育 11.我国对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的防治内容。
答:(1)鼓励、支持开展清洁生产,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
(2)鼓励、支持综合利用资源,对固体废物实行充分回收和合理利用,并采取有利于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活动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
(3)需要进行处理的固体废物,按其性质采取相应控制标准进行处理。
(4)禁止中国境外的固体废物进境倾倒、堆放、处置。
(5)禁止进口不能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限制进口可以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
第一章 一、填空题 1.环境介质是指______、______、______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2.环境卫生学研究的环境包括______和______。
3.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中的各种因素,按其属性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三类。
4.根据环境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情况,可将其分为______和______。
5.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 环境卫生学 三、选择题 1.环境卫生学主要研究( ) A.自然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B.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C.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D.生活居住环境和自然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E.自然环境、生活居住环境、工作学习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2.学习环境卫生学的主要目的是使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 ) A.提高诊断疾病的本领 B.认识疾病在人群中流行的原因 C.了解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布规律 D.认识全球环境问题 E.认识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3.具体地讲,环境介质是指( ) A.空气、水、土壤(岩石) B.空气、水、土壤(岩石)和生物体 C.空气、水、土壤(岩石)和食物 D.空气、水、食物、生物体 E.空气、水以及各种固态物质 4.环境卫生学的重点研究内容是( ) A.环境因素的调查与监测 B.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布与转归 C.环境污染治理 D.环境因素的健康效应 E.环境质量评价 5.环境卫生工作中常见的二次污染物如( ) A.二氧化硫和颗粒物 B.铅、镉、汞、酚 C.甲基汞、光化学烟雾 D.氮氧化物、碳氢化物 E.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6.原生环境是指( ) A.受动物活动影响的天然环境 B.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天然环境 C.无动植物生存而仅有少量微生物存在的环境 D.受人为活动影响的环境 E.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 7.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 ) A.人体摄入微量元素过多所致 B.人体摄入微量元素过少所致 C.地质地理原因使当地居民摄入微量元素过多或过少所致 D.环境破坏对地质条件影响使人体摄入矿物质异常所致 E.饮食中某种元素含量异常所致 8.人类大量使用氯氟烃(CFCs)造成的全球环境问题主要是( ) A.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等生态破坏 B.臭氧层破坏 C.形成酸雨,破坏生态系统 D.生物多样性锐减 E.植被破坏,导致沙漠化 9.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对象是( ) A.自然环境、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 B.人群健康 C.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D.人类健康及其周围环境 E.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 10.人与环境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 ) A.机体的新陈代谢上 B.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索取 C.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 D.人对环境的破坏,又对环境加以保护和治理 E.人体每天摄取食物,获得足够营养 11.环境卫生学的基本理论为( ) A.人与环境之间的统一性 B.环境因素对机体影响的作用机制 C.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D.阐明环境因素对健康影响的复杂性 E.环境中有益因素和有害因素对机体的综合作用 12.环境卫生监督的理论依据为( ) A.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相关法律法规 B.造成人群危害的严重程度 C.主管部门的行政命令 D.执法人员的相关知识 E.环境卫生学研究提供的卫生基准和技术规范 13.清洁生产是指( ) A.生产场地清洁、厂房清洁 B.生产场所清洁卫生、无垃圾灰尘 C.清洁的生产过程 D.节约能源、资源消耗少,有效预防控制污染和其他废物生成的生产工艺过程 E.生产过程中有严格卫生管理制度,工人始终保持清洁卫生 14.就全国范围而言,广大农民的饮用水是不够安全的,其危害主要来自:( ) A.生物性污染和放射性污染 B.环境化学物和生物地球化学性的污染 C.生物性、生物地球化学性和放射性污染 D.生物性、生物地球化学性和环境化学性污染 E.生物地球化学性、生物性和放射性污染 四、问答题:
1.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内容? 2.我国环境卫生工作的主要成就? 3.环境卫生学今后的任务?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大气;
水;
土壤 2.自然环境;
生活环境 3.物理性;
化学性;
生物性 4.原生环境;
次生环境 5.全球气候变暖;
臭氧层破坏;
酸雨;
生物多样性锐减 二、名词解释 环境卫生学: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三、选择题 1.C 2.E 3.B 4.D 5.C 6.B 7. C 8.B 9.D 10.A 11.A 12.E 13.D 14.D 四、问答题 1.根据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及上述各种环境因素,可将环境卫生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与健康关系的基础理论研究 (2)环境因素与健康关系的确认性研究 (3)创建和引进适宜于环境卫生学研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4)研究环境卫生监督体系的理论依据 2.(1)城乡环境卫生面貌显著改善 (2)大力开展环境卫生监测、监督工作 (3)环境污染健康效应的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4)环境卫生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3.(1)加强环境因素健康效应的研究 (2)新技术、新方法在环境卫生工作中的应用 (3)加强农村环境卫生工作 1)努力改善农村饮用水的卫生状况 2)加强改良厕所和粪便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的技术指导工作 3)环境卫生工作与村镇规划建设相结合 4)健全农村环境卫生法规体系,加大环境卫生监督管理力度 (4)开拓环境卫生工作的新领域 第二章 一、填空题 1.按环境是否受过人类活动的影响,可分为______和______;
按环境要素的属性,可分为______和______;
在我国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以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性质和特点把环境分为______和______。
2.生态系统的生物,可按照其发挥的作用和地位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
3.肿瘤发展的整个过程通常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三个主要阶段。
4.在暴露测量中,被检测的剂量有三种,______、______和______。
5.1989年美国国家科学院(NAS)将生物标志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
二、名词解释 1.自然环境 2.生活环境 3.生态环境 4.生态系统 5.食物链 6.食物网 7.生物放大作用 8.生态系统健康 9.剂量—效应关系 10.易感人群 11.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12.环境流行病学 13.暴露 14.环境暴露水平 15.生物标志 三、选择题 1.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下列各种功能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这些功能流是( ) A.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信息流 B.物质流、能量流和食物流 C.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食物流 D.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 E.都不是 2.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 A.是异养型微生物 B.是草食动物 C.是肉食动物 D.可起着加工和再生产的作用 E.能用简单的无机物制造有机物 3.“食物网”的概念是( ) A.多条食物链相互交叉相连,形成复杂的网络状食物关系 B.多种生物相互作用,形成的网状食物关系 C.多种生物因食物不同,形成的复杂的食物关系 D.多种污染食物与健康的相互关系 E.复杂的食物之间的关系 4.生态系统健康是( ) A.人和生态系统相互关系的综合特性 B.生态系统对人健康影响的特性 C.人对生态系统影响的综合特性 D.生态系统的综合特性 E.生态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的综合特性 5.人类便于取用的河水、湖水及浅层地下水等淡水仅占水圈总水量的( ) A.12.0%左右 B.0.2%左右 C.0.01%左右 D.1.0%左右 E.5.0%左右 6.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 A.环境决定人类 B.人类改造环境 C.互为因果 D.互相联系、相互作用和制约的关系 E.无特殊关系 7.根据人群健康效应谱,从弱到强的5级效应的分布规律是( ) A.两头大,中间小 B.两头小大,中间大 C.最弱的效应比例大 D.最强的效应比例大 E.都一样大 8.在人群健康效应谱中,准病态(即亚临床状态)的变化是( ) A.生理代偿的变化 B.体内负荷增加的变化 C.正常调节的变化 D.出现严重中毒 E.生理异常的变化 9.人群易感性是( ) A.遗传决定的 B.后天获得的 C.由遗传和后天的因素共同决定的 D.是不会改变的 E.是感染以后产生的 10.有害和不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下列特征,哪项是错?( ) A.历来存在 B.比次生环境的问题出现早 C.依然存在 D.将继续长期存在 E.将逐渐消失 11.气候成为某些流行病的重要流行因素,以致传染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例如:呼吸道感染、支原体肺炎等病( ) A.秋冬季多见 B.冬春季多见 C.春夏季多见 D.夏冬季多见 E.夏秋季多见 12.哪项不是天气与气候对健康的影响方式( ) A.影响人体生理和代谢功能 B.对生物性病原体和生物性传媒的影响 C.影响污染物的吸收 D.对人体的物理作用 E.影响环境质量 13.生物性有毒有害物质的毒性( ) A.包括一般毒性和特殊毒性 B.主要产生神经毒性 C.主要引起过敏反应 D.主要是致癌性 E.毒性一般低于环境污染物 14.下列都是植物所产生的有毒物质,除外( ) A.透明质酸酶 B.糖苷 C.霉菌毒素 D.生物碱 E.毒蛋白 15.微量元素的摄入与机体有害效应的产生,下面正确的叙述是( ) A.任何一种微量元素摄入过高 B.任何一种微量元素摄入不足 C.任何一种微量元素摄入过高和摄入不足 D.部分微量元素摄入过高 E.以上都不是 16.环境污染的概念是( ) A.排入环境中的废弃物的数量或浓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B.排入环境中的废弃物造成了环境质量下降和恶化 C.排入环境中的废弃物影响了人体健康 D.A+B E.A+B+C 17.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复杂性表现为( ) A.环境污染物可通过多种形成和途径进入人体 B.往往是多因素的联合作用 C.人群处于低水平长时间暴露状况 D.受污染影响人群的反应个体差异大 E.以上都是 18.下面是环境污染产生的急性危害,除外( ) A.地方性氟中毒 B.印度博帕尔发生的异氰基甲酯泄漏事件 C.前苏联发生过的核电站核泄漏事故 D.伦敦烟雾事件 E.介水传染病暴发流行 19.影响环境化学污染物产生慢性危害的因素是( ) A.污染物的暴露剂量 B.污染物的暴露时间(暴露期和频度) C.化学污染物的生物半减期和化学特性 D.机体的反应特性 E.以上全是 20.下列是环境中易引起持续性蓄积危害的污染物,除外( ) A.DDT、PCBs等 B.氰化物 C.汞 D.镉 E.铅 21.IARC根据对人的致癌危险将致癌物分类,正确的描述是( ) A.1类:对人致癌 B.1类:对人很可能致癌 C.2A类:对人可能致癌 D.2B类:对人很可能致癌 E.3类:对人很可能不致癌 22.化学致癌的引发阶段,较为正确的一种描述是( ) A.通过化学诱变,使细胞成为具有发展为肿瘤潜能的启动细胞的过程;
引发阶段历时短,是不可逆的;
引发剂有可测定的阈剂量。
B.通过化学诱变,使细胞成为具有发展为肿瘤潜能的启动细胞的过程;
引发阶段历时长,是可逆的;
引发剂没有易于测定的阈剂量。
C.通过化学诱变,使细胞成为具有发展为肿瘤潜能的启动细胞的过程;
引发阶段历时短,是不可逆的;
引发剂没有易于测定的阈剂量。
D.通过化学诱变,使细胞成为具有发展为恶性前型细胞的过程;
引发阶段历时短,是不可逆的;
引发剂没有易于测定的阈剂量。
E.通过化学诱变,使细胞成为具有发展为恶性前型细胞的过程;
引发阶段历时短,是可逆的;
引发剂有易于测定的阈剂量。
23.化学致癌的促进阶段,较为正确的一种描述是( ) A.促进启动细胞的表型在组织水平表达的过程;
促进剂必须在引发剂前给予才发挥作用;
促进作用必须持续作用,有可测定的阈剂量。
B.促进启动细胞的表型在组织水平表达的过程;
促进剂必须在引发剂后给予才发挥作用;
促进作用必须持续作用,无测定的阈剂量。
C.促进启动细胞的表型在组织水平表达的过程;
促进剂必须在引发剂前给予才发挥作用;
促进作用必须持续作用,无可测定的阈剂量。
D.促进启动细胞的表型在组织水平表达的过程;
促进剂必须在引发剂后给予才发挥作用;
促进作用必须持续作用,有可测定的阈剂量。
E.促进启动细胞的表型在组织水平表达的过程;
促进剂必须与引发剂同时给予才发挥作用;
无可测定的阈剂量。
24.肺癌发生率一般较高,在( ) A.城市居民中 B.乡村居民中 C.燃柴农户的居民中 D.燃煤农户的居民中 E.空气中苯并(a)芘浓度较高地区的居民中 25.下列都是饮水氯化消毒副产物,除外( ) A.三卤甲烷 B.次氯酸 C.氯乙酸 D.溴乙酸 E.卤化酮 26.致畸作用的敏感期是( ) A.着床前期 B.着床期 C.器官形成期 D.器官形成后期 E.胎儿期 27.影响致畸物经胎盘转运作用的因素是( ) A.化学物的分子大小 B.化学物的脂溶性和与蛋白质结合能力 C.胎盘的结构 D.胎盘中生物转化酶 E.以上都是 28.高危人群即( ) A.出现某一效应的风险较大的人群 B.易感人群 C.抵抗力低的人群 D.多病的人群 E.年龄幼小的人群 29.哪项不是环境流行病学暴露测量的好指标( ) A.环境介质中某种污染物的浓度 B.血液、尿液等生物材料中污染物的含量 C.血液、尿液等生物材料中污染物的代谢产物的含量 D.骨骼中重金属的含量 E.血红蛋白加合物的含量 30.生物有效剂量是( ) A.个体暴露量 B.靶部位的污染物量 C.尿液中污染物的含量 D.血液中污染物的含量 E.血液中污染物的代谢产物含量 31.选择环境流行病学健康效应测量的对象时,主要应考虑( ) A.儿童 B.妇女 C.老年人 D.高危人群 32.生物标志物是( ) A.暴露剂量的指示物 B.有害效应的指示物 C.与发病机制有关联的一系列关键事件的指示物 D.人群易感性的指示物 E.细胞和分子水平上改变的指示物 33.以下都是环境毒理学在环境因素对健康影响的研究中的优点,除外( ) A.人为地控制化学物的暴露剂量 B.人为地控制化学物的暴露时间 C.更能反应对人的有害效应 D.可应用特殊基因型的细胞、转基因动物等试验材料进行研究 E.效应观察的指标不受限制 34.以下都是环境毒理学研究的内容和任务,除外( ) A.污染物的毒作用大小、蓄积性、作用的靶器官等毒理学特征的研究 B.污染物的致畸、致突变性的检测 C.证实环境流行病学调查的推测 D.对于新合成的化合物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 E.确证对人类的致癌性 35.健康危险度评价的主要特点是( ) A.以可接受的危险程度代替安全性 B.其评价方法可以在更大的程度上保证健康 C.把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定量化 D.A+C E.A+B 36.下面有一项不是进行健康危险度评价的基本内容,它是( ) A.危害鉴定 B.污染来源鉴定 C.暴露评价 D.剂量—反应关系评定 E.危险度特征分析 37.健康危险度评价的危害鉴定中,有害效应包括以下四种类型,除外( ) A.致癌(包括体细胞致突变)性 B.致生殖细胞突变 C.器官、细胞病理学损伤 D.非特异损伤 E.发育毒性(致畸性) 38.危险度特征分析时,对有阈化学物可计算出( ) A.人群终生超额危险度 B.人群年超额危险度 C.人群年超额病例数 D.B+C E.A+B+C 四、问答题 1.环境与人体的相互关系 2.人群健康效应谱分为哪五级? 3.天气和气候条件对健康影响的方式? 4.环境污染的复杂性表现在哪里? 5.环境毒理学研究的优点及其研究内容和任务有哪些? 6.健康危险度评价的定义和特点? 7.健康危险度评价主要应用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原生环境;
次生环境;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生活环境;
生态环境 2.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3.引发;
促长;
进展 4.外剂量;
内剂量;
生物有效剂量 5.暴露生物标准;
效应生物标志;
易感生物标志 二、名词解释 1.自然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生活、生产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的总体。
2.生活环境:是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各种自然的和人工的环境条件,如居住、工作、娱乐和社会活动环境。
3.生态环境: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关的生态系统所构成的自然环境。
4.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于各种功能流(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信息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
5.食物链: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作为食物,彼此 以食物联接起来的锁链关系称为食物链。
6.食物网:多条食物链相互交叉相连,形成复杂的网络状食物关系即食物网。
7.生物放大作用:环境污染物还可通过食物链的转移并逐级增大在生物体内的浓度,使在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比在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增加很多倍,这称为生物放大作用。
8.生态系统健康:是指具有活力和自调节能力、结构稳定的生态系统,是生态系统的综合特性。
9.剂量—效应关系:是指随着环境有害因素剂量的增加,机体内所产生的有害生物学效应而随之增强的相关关系。
10.易感人群:通常把这类对环境有害因素作用的反应更为敏感和强烈的人群称为易感人群(敏感人群)。
11.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由于地质原因使得生活在该地区的人群对某种化学元素摄入量过高或过低而引发的疾病称为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12.环境流行病学:是应用传统流行病学的方法,结合环境与人群健康关系的特点,从宏观上研究外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13.暴露:人体接触某一有害环境因素的过程称之为暴露。
14.环境暴露水平:是指人群接触某一环境因素的浓度或剂量。
15.生物标志:是生物体内发生的与发病机制有关联的关键事件的指示物,是机体由于接触各种环境因子所引起机体器官、细胞、亚细胞的生化、生理、免疫和遗传等任何可测定的改变。
三、选择题 1.A 2.D 3.A 4.D 5.B 6.D 7.C 8.E 9.C 10.E 11.B 12.C 13.A 14.A 15.A 16.E 17.E 18.A 19.E 20.B 21.A 22.C 23.D 24.E 25.B 26.C 27.E 28.A 29.D 30.B 31.D 32.C 33.C 34.E 35.D 36.B 37.D 38.E 四、问答题 1.人类在生存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长期与环境形成了一种互相联系、相互作用和制约的关系。由于客观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人类特有的改造和利用环境的主观能动性,使环境和人体关系极其复杂,但人类总是和自然环境的各个组成部分处在一个辨证统一的整体中。
人是环境的产物,组成人体的物质都来自其环境。
环境与人体密切联系的另一体现,是环境与人的相互依存性。从生物圈这样一个大的生态系统看,人类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其他生物之间互为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受益。
环境与人体的相互作用,包括人对环境和环境对人的双向作用。人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以各种方式不断地对环境施加影响。环境通过自净或自调控等作用对其影响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如对环境污染物具有一定的环境容量,生态系统对其干扰表现出一定的抵抗力和恢复力。但是,这种缓冲能力是有限的,当人类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在强度上超过其环境容量或抵抗力和恢复力时,则会导致环境恶化、生态破坏。另一方面,环境的构成及状态的任何改变也会对人体的生理功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此时,机体会动员其生理调节机能对其变化加以适应。
2.①污染物在体内负荷增加,但不引起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的变化。②体内负荷进一步增加,出现某些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多为生理代偿性的,非病理学改变。③引起某些生化代谢或生理功能的异常改变,这些改变已能说明对健康有不良影响,具有病理学意义。不过,机体处于病理性的代偿和调节状态,无明显临床症状,可视为准病态(亚临床状态)。④机体功能失调,出现临床症状,成为临床性疾病。⑤出现严重中毒,导致死亡。
3.(1)对人体的物理作用 (2)影响人体生理和代谢功能 (3)对生物性病原体和生物性传媒的影响 (4)影响环境质量,增加环境污染物对健康的不良影响 (5)对人体心理和精神状态的影响。
4.其复杂性表现为:①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可通过物理、化学、生物作用而发生迁移、富集和转化,以污染物母体形式或转化后形成的新污染物通过多种环境介质(水、空气、食物等)多种途径进入人体;
②往往是多因素的联合作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效应可有相加、协同、拮抗和独立作用等多种联合方式表现出来;
③人群处于低水平长时间暴露状况,探索敏感而特异的反应指标困难;
④受污染影响人群反应的个体差异大,包括老、幼、病、弱甚至胎儿及具有遗传易感性的敏感人群。
5.在环境因素对健康影响的研究中,环境毒理学是十分有用的手段。这是因为毒理学研究具有如下优点:①可根据研究目的和要求,人为地控制化学物的暴露水平和强度(包括污染浓度和暴露时间),并能使研究因素单一、准确,避免了人群调查中存在的众多干扰因素;
②效应观察指标不受限制,能利用实验动物的任何组织和器官来观察环境有害物所产生的病理改变,以便了解在体内作用的靶及毒作用机制。③可应用特殊基因型的细胞、转基因动物等试验材料,更有利于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
环境毒理学在环境因素对健康影响研究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它的研究内容和任务主要是:
(1)环境污染物(毒物)接触机体后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2)污染物的毒作用大小、蓄积性、作用的靶器官和组织等基本毒理学特征。
(3)污染物毒作用的机制及在机体内产生的主要生物学效应。
(4)污染物的特殊毒作用(致畸、致癌、致突变性)检测和评价。
(5)研究和探索污染物在机体反应中出现的特异、敏感的测试指标,即生物标志,为环境流行病学调查提供新的手段。
(6)对已造成健康危害,并通过环境流行病学调查提出的可疑致病因素,建立动物模型予以证实。
(7)对于新合成的化合物或即将进入环境的化学物(化工产品、污染物、农药等)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
(8)应用于环境生物监测。
6.健康危险度评价是按一定的准则,对有害环境因素作用于特定人群的有害健康效应进行综合定性、定量评价的过程。健康危险度评价的主要特点是:①健康保护观念的转变。安全是相对的,在任何情况下要绝对的安全是不可能的。因为不可能将有害健康的污染物完全清除,只能逐步控制污染,使对健康的影响处于一般人可接受的危险水平。②把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定量化。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或危害不仅是“有”或“无” 、“是”或“否”的判别标准,而是定量地阐明危害健康的程度。
7.现行的健康危险度评价,主要应用在下列几个方面:
(1)预测、预报在特定环境因素暴露条件下,暴露人群终生发病或死亡的概率。
(2)对各种有害化学物或其他环境因素的危险度进行比较评价,排列治理次序,用于新化学物的筛选,并从公共卫生、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进行论证及各种经济效益、利弊分析,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有害物质及致癌物环境卫生学标准的研制,提出环境中有害化学物及致癌物的可接受浓度,同时研制有关卫生法规、管理条例,为卫生监督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第三章 一、填空题 1.按气温的垂直变化特点,可将大气层自下而上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2.大气污染包括______和______两大类。
3.污染源可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三种类型。
二、名词解释 大气卫生标准 三、选择题 1.关于对流层,下列哪一项正确( ) A.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B.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C.气温不随高度变化 D.能反射无线电波 E.能使地球生物免受射线损害 2.下列哪项不是紫外线的作用( ) A.色素沉着作用 B.杀菌作用 C.红斑作用 D.抗佝偻病作用 E.镇静作用 3.关于大气中的空气离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新鲜的清洁空气中轻离子浓度低 B.污染的空气中轻离子浓度低 C.空气阳离子对机体有镇静、催眠和降压作用 D.空气阴离子可引起失眠、烦躁和血压升高 E.空气阳离子与阴离子对机体的作用相同 4.有利于形成煤烟型烟雾的条件不包括( ) A.地势低凹 B.逆温 C.空气潮湿 D.气温高 E.大气SO2污染严重 5.下列哪个是大气中的二次污染物( ) A.SO2 B.H2S C.CO2 D.O3 E.DO 6.影响大气污染物浓度的气象因素包括( ) A.气流、气压、光照 B.气温、空气离子、气压、雷电 C.气温、气流、气压、气湿 D.气温、气流、气湿、雷电 E.气温、气流、光照、空气离子 7.关于大气污染物的有组织排放,不正确的是( ) A.排除高度是指污染物通过烟囱等排放时烟囱的有效排除高度 B.污染源下风侧的污染物最高浓度与烟波的有效排除高度的平方成反比 C.有害气体的烟波着陆点是烟囱有效高度的10~20倍 D.与污染源的距离是决定大气污染程度的最基本的因素 E.近地面的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以烟波着陆点处最大 8.大气发生逆温时( ) A.气温随高度的增加先降低,后又升高 B.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C.γ<0 D.γ>0 E.γ=0 9.下列哪项不是大气化学性污染物的自净方式( ) A.扩散 B.微生物分解 C.氧化 D.植物吸收 E.沉降 10.下列关于大气二次污染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光化学烟雾是二次污染物 B.一次污染物经化学或光化学作用生成 C.与一次污染物的化学性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D.二次污染物的毒性往往更大 E.刮风时再次进入大气的铅尘是二次污染物 11.下列中不属于大气污染对健康直接危害的是( ) A.慢性中毒 B.变态反应 C急性中毒 D.肺癌 E.佝偻病 12.大气污染对健康的间接危害不包括( ) A.臭氧层破坏 B.酸雨 C.温室效应 D.大气能见度降低 E.机体免疫力降低 13.下列哪项不是“煤烟型烟雾事件”的特点( ) A.大气污染物主要是煤炭的燃烧产物 B.有气温高,气压低,无风,晴朗等气象条件 C.多发生在寒冷季节 D.易发生在河谷盆地 E.受害者呼吸道刺激症状出现最早 14.关于“光化学烟雾事件”,下列哪项叙述是正确的( ) A.污染物主要来自汽车尾气 B.多发生在早晨 C.主要污染物是S02 D.多发于寒冷季节 E.多发生在南北纬度60度以上的地区 15.酸雨是指降水的pH值小于( ) A.6.5 B.5.6 C.4.5 D.3.0 E.以上都不对 16.下列哪项不是燃料完全燃烧时的产物?( ) A.二氧化碳 B.二氧化硫 C.多环芳烃 D.二氧化氮 E.灰分 17.有关大气颗粒物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 A.大气颗粒物对呼吸道局部组织有堵塞作用 B.大气颗粒物在上呼吸道沉积 C.大气颗粒物可作为其他污染物的载体 D.大气颗粒物上的化学成分有联合毒作用 E.大气颗粒物可催化大气中的其他污染物转化为二次污染物 18.可吸入颗粒物是指大气中粒径( )的颗粒物 A.≤100µm B.≤10µm C.≤2.5µm D.≤0.1µm E.≥1µm 19.有关多环芳烃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大气中的BaP与人群中肺癌的死亡率有正相关关系 B.大气中的致癌性多环芳烃主要是BaP C.BaP是第一个被发现的环境化学致癌物 D.多环芳烃可与大气中的其他污染物反应生成二次污染物 E.多环芳烃中有强致癌性的多为四到七环的稠环化合物 20.下面关于CO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急性CO中毒的严重程度与血中COHb含量无关 B.血中COHb含量与空气中的CO浓度呈正相关 C.急性CO中毒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 D.胎儿对CO的毒性比成人敏感 E.吸烟者血中的COHb浓度比非吸烟者高 21.关于铅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血铅是铅内暴露的重要指标 B.铅只对神经系统有毒性 C.儿童对铅的毒性比成人更敏感 D.儿童血铅在100µg/L时,可以出现学习能力的下降 E.铅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 22.下列有关二恶英类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二恶英类有免疫毒性 B.主要来源于城市和工业垃圾焚烧 C.氯苯是二恶英类合成的唯一前体 D.人体内二恶英类的主要来源是食物 E.二恶英类可使雄性动物雌性化 23.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基准实质上等同于标准 B.基准有法律效力,标准无法律效力 C.基准和标准都有法律效力 D.基准是标准的科学依据,标准是基准内容的实际体现 E.基准是标准内容的实际体现,标准是基准的科学依据 24.有关03的说法,哪项是不正确的( ) A.属于二次污染物 B.易进入呼吸道深部 C.来自汽车尾气 D.可引起哮喘发作 E.儿童对03敏感 25.我国制定大气卫生标准的原则中包括,除了( ) A.不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及潜在的远期危害 B.对主观感觉无不良反应 C.对人体无间接危害 D.选用最敏感指标 E.对大气的自净作用无影响 2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每个污染物的标准分为三级。二级标准不适用于( ) A.风景游览区 B.居民区 C.农村地区 D.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 E.文化区 27.大气污染状况监测中,下列除了哪项都是点源监测的布点方法( ) A.捕捉烟波采样 B.烟波下方采样 C.棋盘式布点 D.四周布点 E.扇形布点 28.有关一次最大浓度的采样,错误的是( ) A.在污染最严重时采样 B.在污染源的下风侧采样 C.当风向改变时停止采样 D.采样时间最短也要30分钟 E.在气象条件最不利于污染物扩散时采样 29.下列中不属于大气污染物内暴露指标的是( ) A.血中碳氧血红蛋白 B.尿氟 C.尿羟脯氨酸 D.血DO血红素 E.血铅 30.我国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96)》对几种污染物制定了限值( ) A.2种 B.4种 C.6种 D.8种 E.10种 31.下面关于细粒子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细粒子易沉积于肺泡中 B.细粒子又称为漂尘 C.细粒子的某些较细组分甚至可穿透肺泡进入血液 D.空气动力学直径≤2.5µm E.易于吸附各种重金属元素 32.我国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96)》中规定,二级标准时可吸入颗粒物的日平均浓度限值为( ) A.0.05mg/m3 B.0.10mg/m3 C.0.15 mg/m3 D.0.20mg/m3 E.0.30mg/m3 33.酸雨的主要前体物质是( ) A.CO2 B.CO C.O3 D.SO2 E.PAH 34.下面哪项不是酸雨的有害作用( ) A.使皮肤癌的发生率增加 B.破坏农田和植被的化学组成 C.增加土壤中重金属的水溶性 D.影响土壤中生物的生存 E.增加输水管材中金属化合物的溶出 35.大气中的氮氧化物主要指( ) A.N2O和NO B.NO2和NO C.NO和N2O3 D.N2O5和NO2 E.NO3和N2O 36.下列哪种气体不能引起温室效应( ) A.CO B.CO2 C.CH4 D.N2O E.含氯氟烃 37.下列物质都可破坏臭氧层,除了( ) A.CCl4 B.CFCs C.N2O D.CO2 E.哈龙类物质 38.烟囱的有效高度是指( ) A.烟囱本身的高度 B.烟囱本身的高度和烟气抬升高度之和 C.烟气抬升高度 D.烟囱本身的高度的平方 E.烟囱的高度与烟气上升高度之乘积 39.下列中,不利于光化学烟雾形成的气象条件是( ) A.气温高 B.天气晴朗 C.紫外线强烈 D.风速小 E.阴雨 40.大气颗粒物是指( ) A.固体颗粒 B.液体颗粒 C.尘埃细粒 D.固体颗粒和液体颗粒 E.固体颗粒和尘埃细粒 41.下列哪种物质不是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 ) A.O3 B.过氧苯酰硝酸酯 C.甲醛 D.CO E.过氧乙酰硝酸酯 42.下面有关SO2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主要作用部位是上呼吸道 B.与可吸入颗粒物共存,其毒性大大增强 C.可以增强BaP的致癌作用 D.哮喘患者对SO2更为敏感 E.主要来源于硫酸厂 43.下面哪项不属于大气污染的健康危害( ) A.呼吸道炎症 B.微量元素缺乏 C.变态反应性疾病 D.机体免疫力下降 E.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升高 44.有关DO2的健康危害,错误的是( ) A.主要作用于上呼吸道 B.对眼睛的刺激作用较小 C.毒性比DO高 D.哮喘患者对DO2较敏感 F.与O3有协同作用 45.光化学烟雾中最多的成分是( ) A.PADs B.DOX C.O3 D.HCs E.醛类 46.关于大气卫生防护的规划措施,哪一项是错误的?( ) A.将工业区配置在当地最小风向频率的上风侧 B.将工业区配置在当地最小风向频率的下风侧 C.工业企业与居民区之间应设置一定的卫生防护距离 D.城市绿化对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有重要作用 E.避免在山谷内建立有废气排放的工厂 47.下列哪种不是气态污染物的处理方法( ) A.捕集 B.催化 C.燃烧 D.冷凝 E.吸附 48.有关逆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γ>0,有利于污染物扩散 B.γ<0,有利于污染物扩散 C . γ>0,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D.γ<0,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E.γ>γd,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四、问答题 1.什么是大气的自净,主要有哪些方式? 2.什么叫温室效应,气温变暖对人类健康会产生哪些危害? 3.臭氧层破坏有什么危害? 4.酸雨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哪些方面? 5.基准与标准的比较有哪些? 6.制订环境卫生标准的原则是什么? 7.大气卫生工艺和防护措施有哪些?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对流层;
平流层;
中间层;
热成层;
逸散层 2.天然污染;
人为污染;
3.点源;
面源;
线源 二、名词解释 大气卫生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和生存环境,对大气中有害物质以法律形式作出的限值规定以及实现这些限值所作的有关技术行为规范的规定。
三、选择题 1.B 2.E 3.B 4.D 5.D 6.C 7.D 8.C 9.B 10.E 11.E 12.E 13.B 14.A 15.B 16.C 17.B 18.B 19.B 20.A 21.B 22.C 23.D 24.C 25.E 26.A 27.C 28.D 29.C 30.E 31.B 32.C 33.D 34.A 35.B 36.A 37.D 38.E 39.E 40.D 41.D 42.E 43.B 44.A 45.C 46.B 47.A 48.D 四、问答题 1.大气的自净是指大气中的污染物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作用下,逐渐减少到无害程度或者消失的过程,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扩散和沉降 (2)发生氧化和中和反应 (3)被植物吸附和吸收 2.大气层中的某些气体能吸收地表发射的热辐射,使大气增温,从而对地球起到保温作用,称为温室效应。
气候变暖对人类健康会产生多种有害影响。气候变暖有利于病原体及有关生物的繁殖,从而引起生物媒介传染病的分布发生变化,扩大其流行的程度和范围,加重对人群健康的危害。气候变暖可导致与暑热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气候变暖还会使空气中的一些有害物质如真菌孢子、花粉等浓度增高,导致人群中过敏性疾患的发病率增加。此外,由于气候变暖引起的全球降水量变化,最终导致洪水、干旱以及森林火灾发生次数的增加。
3.臭氧层被破坏形成空洞以后,减少了臭氧层对短波紫外线和其他宇宙射线的吸收和阻挡功能,造成人群皮肤癌和白内障等发病率的增加,对地球上的其他动植物也有杀伤作用。
4.酸雨的危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土壤和植物产生危害 (2)影响水生生态系统 (3)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 此外,酸雨可腐蚀建筑物、文物古迹,可造成地面水pH值下降而使输水管材中的金属化合物易于溶出等。
5.(1)定义不同 基准是指根据环境中有害物质和机体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考虑敏感人群和暴露时间而确定的对健康不会产生直接或间接有害影响的相对安全剂量(浓度)。
标准是指以保护人群健康为直接目的,对环境中有害因素提出的限量要求以及实现这些要求所规定的相应措施。它是评价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危害的尺度。
(2)两者的关系 标准以基准为科学依据,标准是基准内容的实际表现。
(3)法律效力 基本无法律效力,标准有法律效力。
6.我国制定环境卫生标准的总原则是卫生上安全可靠、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不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及潜在的远期危害(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 (2)对主观感觉无不良影响 (3)应对人体健康无间接危害 (4)选用最敏感指标 (5)经济合理和技术可行 7.(一)改善能源结构,大力节约能耗 (二)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 (三)改进生产工艺,减少废气排放 具体方法有:
(1)颗粒物的治理技术 (2)气态污染物的治理技术 第四章 一、填空题 1.地球上的天然水资源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三类。
2.地表水按水源特征可分为______和______两大类。
3.我国水环境标准体系,可概括为“六类三级”,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六类,及______、______和______三级。
4.水的硬度一般分为碳酸盐硬度(钙、镁的重碳酸盐和碳酸盐)和非碳酸盐硬度(钙、镁的硫酸盐、氯化物等)。也可分为______和______。
二、名词解释 1.水资源 2.硬度 3.暂时硬度 4.永久硬度 5.化学耗氧量(CO) 6.生化需氧量(BO) 7.总需氧量(TO) 8.水体污染 9.水体自净 10.生物富集作用 三、选择题 1.水永久硬度指:( ) A.溶解性固体和悬浮性固体 B.钙、镁的重碳酸盐 C.钙、镁的硫酸盐和氧化物 D.水中不能除去的钙、镁盐类 E.溶解于水中的钙、镁盐类总和 2.影响水中溶解氧含量的主要因素为:( ) A.空气氧分压 B.水温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不是 3.同一生物体在不同阶段富集系数增加的过程是:( ) A.生物蓄积作用 B.生物浓缩作用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不是 4.近海富营养化表现为:( ) A.赤潮 B.水华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不是 5.水质细菌学检验的常用指标是:( ) A.细菌总群 B.总大肠菌群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不是 6.地面水氧化物含量突然增时,表明其受:( ) A.生活污水污染 B.农田径流污染 C.工业废水污染 D.人、畜粪便污染 E.含氮有机物污染 7.地面水环境指数常用评价标准是:( ) A.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 B.选用参数的最高容许浓度 C.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D.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E.送院污水排放标准 8.有机物(卤代烃等)在水环境中最重要的化学转化反应是:( ) A.水解反应 B.络合反应 C.中和反应 D.氧化反应 E.还原反应 9.最主要来源于动植物体的有机物为:( ) A.有机氮 B.蛋白氮 C.氨氮 D.亚硝酸盐氮 E.硝酸盐氮 10.可致水质发黑、发臭的是:( ) A.耗氧作用>复氧作用 B.耗氧作用<复氧作用 C.耗氧作用=复氧作用 D.氧垂曲线溶解氧的最低点>4mg/L E.氧垂曲线溶解氧的最低点<4mg/L 11.水环境污染物通过食物链迁移的重要介质是:( ) A.水 B.悬浮物 C.颗粒物 D.生物体 E.胶体 12.含亚铁盐地下水抽出地面后呈现:( ) A.棕色或棕黄色 B.绿色或黄绿色 C.黄褐色 D.黑色 E.蓝色 13.水中氯化物过多时呈:( ) A.苦味 B.收敛味 C.涩味 D.沼泽味 E.咸味 14.有毒金属和有机污染的主要迁移介质是:( ) A.水 B.沉积物(颗粒物) C.细菌 D.底泥 E.生物体 15.流量大的江河,污水在断面可出现:( ) A.岸边污染带 B.污染物在断面分布均匀并多方位扩散 C.水华 D.赤潮 E.海水入侵 16.有微生物参与的化学净化过程是:( ) A.中和酸废水 B.有机氮化物分解 C.乙拌磷杀虫剂在腐殖酸存在下分解 D.氨基甲酸酯在天然水中通过自由基作用 E.中和碱废水 17.一条受污染河流中鱼类突然大量死亡,最常见原因:( ) A.pH值异常 B.DO值过低 C.有毒物存在 D.有病原物存在 E.缺少营养物质 18.产生氯酚臭的水酚浓度为:( ) A.0.1 mg/L B.0.01 mg/L C.0.001 mg/L D.0.005mg/L E.0.0025mg/L 19.酚的毒性作用机制主要是:( ) A.与酶中巯基结合 B.使蛋白质凝固 C.影响呼吸链功能 D.致突变 E.影响介质平衡 20.流行病资料提示下列哪项指标可能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高有关:( ) A.水中硬度高 B.水中硬度低 C.水中氯含量高 D.水中氟含量高 E.水中硝酸盐高 21.清洁水量BOD520一般应小于( ) A.1mg/L B.2 mg/L C.3 mg/L D.4 mg/L E.5mg/L 22.关于甲基汞损害健康的正确论点是( ) A.经食物摄入汞致汞中毒 B.经饮水摄入汞致汞中毒 C.汞经肠道吸收于血液 D.甲基汞的碳----汞链不稳定 E.进行性不可恢复性的病理损害 23.下列哪项答案是正确的:( ) A.水体自净主要受河水流量、河床构造影响 B.河水复氧速度与排污量有关 C.河水溶解氧与水温有关 D.水温越高,溶解氧含量越高 E.水温越高,溶解氧饱和差越小 24.对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贡献较大的元素是:( ) A.P B.D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不是 25.影响地面水水质最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流量 C.未处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排入 D.自然因素 E.季节 26.水体受有机物污染的代表性指标是:( ) A.COD B.BOD C.DO D.TOD E.TOC 27.甲基汞在机体主要作用靶器官是:( ) A.脑 B.肝 C.脾 D.肾 E.骨骼 28.污水一级处理主要是为了除去:( ) A.BOD B.悬浮固体 C.总固体 D.氮肥等营养物质 E.细菌 29.下列哪种属废水三级处理方法:( ) A.物理处理法 B.化学处理法 C.活性污泥处理法 D.生物处理法 E.以上方法综合 30.属于污染物物理净化过程的有:( ) A.氧化还原作用 B.分解作用 C.减毒作用 D.增毒作用 E.沉淀作用 31.关于医院污水处理,下列哪项论述是正确的:( ) A.仅需一级处理 B.一级处理、二级处理可满足要求 C.医院污水处理中污泥可作为肥料 D.医院污水中放射性物质不需处理 E.医院污水消毒后方可排放 32.河水取水点的防护带是:( ) A.上游100米至下游50米 B.上游1000米至下游100米 C上游1000米至下游1000米 D.上游50米至下游100米 E.上游100米至下游1000米 四、问答题 1.有机物的自净过程分为哪三个阶段? 2.水体自净过程特征? 3.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 4.我国制定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原则是什么? 5.废水处理可分为哪三级? 6.水体的卫生监督和管理措施有哪些?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降水;
地表水;
地下水 2.封闭型;
开放型 3.水环境卫生标准;
水环境基础标准;
水监测分析方法标准;
水环境标准样品标准;
国家级标准;
行业标准;
地方标准 4.暂时硬度;
永久硬度 二、名词解释 1.水资源:水资源是指全球水量中对人类生存、发展可用的水量,主要是指逐年可以得到更新的那部分淡水量。
2.硬度:指溶于水中钙、镁盐类的总含量,以CaCO3(mg/L)表示。
3.暂时硬度:水经煮沸后能去除的那部分硬度称暂时硬度。
4.永久硬度:指水煮沸后不能去除的硬度。
5.化学耗氧量(COD):指在一定条件下,用强氧化剂如高锰酸钾、重铬酸钾等氧化水中有机物所消耗的氧量。
6.生化需氧量(BOD):指水中有机物在有氧条件下被需氧微生物分解时消耗的溶解氧量。
7.总需氧量(TOD):指一升水中还原物质(有机物和无机物)在一定条件下氧化时所消耗氧的毫升数。
8.水体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水体,其数量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和水体底质的理化特性和水环境中的生物特性、组成等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水的使用价值,造成水质恶化,乃至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9.水体自净:是指水体受污染后,污染物在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作用下,使污染成分不断稀释、扩散、分解破坏或沉入水底,水中污染物浓度逐渐降低,水质最终又恢复到污染前的状况。
10.生物富集作用:是指某些生物不断从环境中摄取浓度极低的污染物,在体内逐渐聚集,使该物质在生物体内达到相当高、甚至引起其他生物(或人)中毒的浓度。
三、选择题 1.D 2.B 3.A 4.A 5.C 6.D 7.B 8.A 9.A 10.E 11.D 12.C 13.E 14.B 15.A 16.B 17.B 18.C 19.B 20.B 21.A 22.E 23.C 24.A 25.C 26.E 27.A 28.B 29.B 30.E 31.E 32.B 四、问答题 1.有机物的自净过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易被氧化的有机物进行的化学氧化分解,本阶段在污染物进入水体后数小时即完成。第二阶段是有机物在水中微生物作用下的生物化学氧化分解,本阶段持续时间的长短与水温、有机物浓度、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等有关,一般要延续数日。通常用BOD5这一指标表示能被生物化学氧化的有机物的量。第三阶段是含氮有机物的硝化过程,这个阶段最慢,一般要延续一个月左右。
2.水体自净过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①进入水体的污染物在自净过程中,总的趋势是浓度逐渐降低;
②大多有毒污染物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作用下转变为低毒或无毒的化学物,如2,4-D可在微生物作用下,经过复杂的分解过程,最终形成无毒的二氧化碳、水和氯根,氰化物可被氧化成无毒的二氧化碳和硝酸根;
③重金属污染物在溶解状态时可被吸附或转变成不溶性化合物沉淀至底泥或进入食物链中;
④复杂的有机物如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不论水中溶解氧含量如何,都能被微生物利用和分解,先降解为较简单的有机物,再进一步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
⑤不稳定的污染物在自净过程中转变成稳定的化合物,如氨转变为亚硝酸盐,后者再氧化成硝酸盐;
⑥在自净过程初期,水中溶解氧含量急剧降低,到达最低点后又缓慢上升,并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
⑦进入水体的大量污染物,如有毒性,则影响生物栖息,如生物不逃避就会中毒死亡,使水生物种群和数量大为减少。随着自净过程的进行,污染物浓度降低,生物种群和数量逐渐回升,最后使生物分布趋于正常。
3.近年来,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在富营养化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聚集在一起,浮于水面可影响水的感观性状,使水质出现异臭异味。藻类产生的粘液可粘附于水生动物的腮上,影响其呼吸,导致水生动物窒息死亡,如夜光藻对养殖鱼类的危害极大。有的赤潮藻大量繁殖时分泌的有害物质如硫化氢、氨等可破坏水体生态环境,并可使其他水生物中毒及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异常。藻类大量繁殖死亡后,在细菌分解过程中不断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氧含量急剧降低,引起鱼、贝类等因缺氧而大量死亡。
有些藻类能产生毒素,如麻痹性贝毒、腹泻性贝毒、神经性贝毒等,而贝类(蛤、蚶、蚌等)能富集此等毒素,人食用毒化了的贝类后可发生中毒甚至死亡。
4.我国制订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原则是:①防止通过地表水传播疾病;
②防止通过地表水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及远期危害;
③保证地表水感官性状良好;
④保证地表水自净过程能正常进行。
5.废水处理按其处理程度可分为三级。一级处理可从废水中去除漂浮物和大部分悬浮状态的污染物,调节废水pH值,以减轻废水的腐化程度和后续处理工艺负荷。二级处理为生物处理,能去除废水中大量有机污染物使废水得到进一步净化,是目前世界各地处理有机废水的主体工艺。通过二级处理,废水中的生化需氧量一般可去除80%一90%。三级处理是废水的高级处理措施,其任务是进一步去除二级处理未能去除的污染物,其中包括微生物未能降解的有机物,以及磷、氮和可溶性无机物。
6.根据我国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对水污染防治实行统一监督与管理,卫生部门协同环境保护部门实施卫生监督和管理。
(一)开展水体污染与自净调查,要弄清水体污染源、污染性质及污染程度和范围。在对水体进行经常性卫生监测时,应注意监测污染源排放的废水对下游取水点水质的影响。如条件许可应在丰水期、枯水期分别进行水质监测。
(二)对医院污水特别是传染病、结核病医院的污水要加强卫生管理,严格按照医院污水排放标准对其进行处理和消毒,并在技术上给予指导。
(三)对污水灌溉农田或污水养鱼的地区,要定期监测污水水质、土壤中有害物质含量及农产品和鱼类的质量,防止污水灌溉、养鱼而造成健康危害。
(四)协同环境保护部门开展水污染防治的监督和管理。特别是对水体污染源的管理,监督厂矿企业认真执行《废水排放标准》,积极参与有可能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
(五)开展经常性卫生监督和管理,要重视资料的收集和管理,及时分析与总结,为修订有关卫生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第五章 一、填空题 1.生活饮用水常规检验项目分为四组,即______指标、______指标、______指标以及______指标。
2.水源选择的原则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地表水取水设备的主要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
4.生活饮用水的净化处理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三种。
5.常规净化工艺过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
6.滤池工作可分为三期,即______、______和______。
7.影响饮用水消毒效果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深层净化方式有______和______。
9.水质处理器按其功能一般分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10.目前我国用于饮用水消毒的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二、名词解释 1.水质处理器 2.介水传染病 3.有机前体物 4.耗氧量 5.余氯 6.混凝沉淀 三、选择题 1.下列哪种疾病属介水传染病( ) A.克汀病 B.水俣病 C.甲型肝炎 D.氟斑牙 E.地方性甲状腺肿 2.介水传染病一般多见于( ) A.中毒性疾病 B.肠道传染病 C.呼吸道传染病 D.皮肤病 E.免疫性疾病 3.关于介水传染病的流行特点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A.水源一次严重污染后.可呈暴发流行 B.多数患者发病日期集中在同一潜伏期内 C.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 D.若水源经常受污染,发病者可终年不断 E.对污染源采取治理措施后,疾病的流行仍难以得到控制 4.饮水中硝酸盐增高易引起婴幼儿患的疾病( ) A.营养不良 B.克汀病 C.皮肤色素沉着 D.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E.骨软化症 5.在水中能与氯形成氯化副产物的有机物称为( ) A.有机前体物 B.三卤甲烷 C.卤代乙酸 D.藻毒素 E.氯化羟基呋喃酮 6.氯化羟基呋喃酮(MX)污染主要来源于( ) A.汽车废气 B.饮水氯化消毒 C.装饰和建筑材料 D.垃圾焚烧 E.污染的化妆品 7.致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 ) A.甲肝病毒 B.乙肝病毒 C.微囊藻毒素 D.A+B E.B+C 8.水的硬度通常是指水中( ) A.钙、镁离子的含量 B.钙、铁离子的含量 C.钙、磷离子的含量 D.钙、钾离子的含量 E.钙、锌离子的含量 9.评价管网是否出现二次污染的指标( ) A.细菌总数 B.总大肠菌群 C.粪大肠菌群 D.游离性余氯 E.BOD 10.饮用水卫生标准中的“游离性余氯”属于( ) A.感官性状指标 B.化学指标 C.毒理学指标 D.细菌学指标 E.放射性指标 11.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的制定原则是( ) A.流行病学安全 B.所含化学物质对人无害 C.感官性状良好 D.经济技术上可行 E.以上都是 12.我国现行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细菌总数应为( ) A.<1000个/ml B.<100个/m1 C.<50个/ml D.<10个/m1 E.<3个/m1 13.我国现行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总大肠菌群应为( ) A.<10个/L B.<3个/L C.<10个/100ml D.<3个/100ml E.不得检出/100ml 14.我国现行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管网末梢水中游离性余氯不应低于( ) A.0.05mg/L B.0.03mg/L C.0.01mg/L D.0.3mg/L E.0.5mg/L 15.判断水质是否受粪便污染的重要指标( ) A.细菌总数 B.大肠菌群 C.粪大肠菌群 D.厌氧芽胞菌 E.痢疾杆菌 16.地表水水源卫生防护规定,严禁捕捞、网箱养殖、停靠船只、游泳和从事其他可能污染水源的取水点周围半径为( ) A.10m B.50m C.100m D.500m E.1000m 17.在选择水源时,为了保证水质良好,要求只经过加氯消毒即供作生活饮用水的水源水,每100ml水样中总大肠菌群MPN值不超过( ) A.20 B.50 C.100 D.200 E.2000 18.混凝沉淀的原理为( ) A.水解+电中和+吸附 B.压缩双电层+电中和+水解 C.压缩双电层+吸附+架桥 D.压缩双电层+电中和+吸附架桥 E.水解+吸附架桥+压缩双电层 19.为满足饮用水水质标准的要求,对作为水源水的地表水常规处理过程为( ) A.过滤——混凝沉淀——消毒 B.消毒——混凝沉淀——过滤 C.过滤——澄清——消毒 D.消毒——过滤——再消毒 E.混凝沉淀——过滤——消毒 20.硫酸铝为常用的混凝剂,其特点为( ) A.腐蚀性小,对水质无不良影响,水温低时形成絮状体较松散 B.腐蚀性大,对水质无不良影响,效果一般 C.腐蚀性小,对水质有些影响,水温低时形成絮状体较紧密 D,腐蚀性小,使用不方便,对水质无不良影响 E.腐蚀性小,水温低时形成絮状体较紧密,效果好 21.聚合氯化铝在混凝过程中的特点是( ) A.腐蚀性小,成本低,适宜pH值较宽,形成絮状体慢 B.腐蚀性小,成本低,适宜pH值较宽,形成絮状体快 C.腐蚀性小,成本高,适宜pH值较窄,形成絮状体快 D.腐蚀性小,成本高,适宜pH值较窄,形成絮状体慢 E.腐蚀性小,成本高,适宜pH值低,形成絮状体快 22.饮用水最常用的混凝剂是( ) A.漂白粉 B.硫酸钙 C.硫酸铝 D.臭氧 E.硫代硫酸钠 23.影响过滤效果的因素是( ) A.滤速、进水水质、滤池类型、滤层厚度和粒径 B.滤速、进水水量、滤池类型、滤层厚度和粒径 C.滤速、出水水质、滤池类型、滤层厚度和粒径 D.滤池、出水水量、滤池大小、滤层厚度和粒径 E.滤速、进水水质、滤池大小、滤层厚度和粒径 24.滤池的工作周期为( ) A.清洗期 成熟期过滤期 B.成熟期 过滤期清洗期 C.过滤期 成熟期清洗期 D.过滤期 清洗期成熟期 E.成熟期 清洗期过滤期 25.有效氯是指含氯化合物分子团中氯的价数( ) A.>+1价 B.<一1价 C.>一l价 D.>一2价 E.>一3价 26.氯化消毒剂灭菌的主要作用是( ) A.吞噬作用 B.溶菌作用 C.破坏细菌的生活环境 D.干扰细菌的糖代谢 E.抑制细菌对氧的利用 27.需氯量等于( ) A.加氯量+余氯量 B.加氯量一余氯量 C加氯量×余氯量 D.加氯量÷余氯量 E.加氯量一需氯量 28.HOCl和OCl-杀菌效果比较( ) A.HOCl的杀菌效果与OCl-相同 B.HOCl的杀菌效果比OCl-高80倍 C .HOCl的杀菌效果比OCl-低80倍 D.HOCl的杀菌效果比OCl-高50倍 E.HOCl的杀菌效果比OCl-低50倍 29.评价氯化消毒的简便指标是( ) A.加氯量 B.需氯量 C.余氯量 D.细菌总数 E.大肠菌群 30.氯化消毒饮用水时,杀灭水中细菌以及氧化水中有机物和还原性无机物所消耗的氯量为( ) A.加氯量 B.游离性余氯量 C.化合性余氯量 D.有效氯 E.需氯量 31.下列哪项不是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规范制定的依据( ) A.毒理学指标 B.感官性状指标和一般化学指标 C.细菌学指标 D.放射性指标 E.流行病学指标 32.当水源受有机物和细菌严重污染时,应选用哪一种消毒法( ) A.普通氯化消毒法 B.氯胺消毒法 C.扎点氯消毒法 D.过量氯消毒法 E.有效氯消毒法 33.饮水消毒常用的化学药剂是( ) A.03 B.KMnO4 C.溴仿 D.碘 E.氯 34.用漂白粉消毒时,可使水的pH值升高,影响消毒效果,其原因是在消毒过程中同时产生( ) A.OCl- B.HOCl C.Ca(OH)2 D Ca(OCl)2 E.CaCl2 35.二氧化氯消毒( ) A.消毒效果稳定,受pH影响,能除臭味,成本高 B.消毒效果稳定,不受pH影响,不与氨反应,成本高 C.消毒效果不太稳定,不受pH影响,不与氨反应,成本高 D.消毒效果不太稳定,受pH影响,能与氨反应,并能除臭味 E.消毒效果稳定,不受pH影响,能与氨反应,成本高 36.臭氧消毒( ) A.效果好,接触时间长,用量多,不产生三卤甲烷 B.效果一般,接触时间长,费用高,pH值窄 C.效果好,用量多,不产生三卤甲烷,接触时间短 D.效果好,用量少,接触时间短,不产生三卤甲烷 E.效果差,费用高,pH值宽,不产生三卤甲烷 37.用紫外线对饮用水进行消毒时,水深最好不要超过( ) A.8cm B.10cm C.12cm D.14cm E.16cm 38.当水中含有大量硫酸钠、硫酸镁时,水质呈( ) A.苦味 B.咸味 C.涩味 D.沼泽味 E.汽油味 39.饮用水深度净化的目的是( ) A.去除水中的病原体 B.去除水中的有机物 C.去除水中的化学物质 D.去除水中的低分子盐类 E.获得优质饮用水 40.用活性炭吸附法净化饮用水,对哪些物质去除效果不明显( ) A.嗅味和腐殖质 B.天然和合成溶解性有机物 C.总有机碳和总有机卤化物 D.总有机炭和总三卤甲烷 E.微生物和溶解性金属 41.当城镇内主要是六层建筑物时,所需最小服务水头为( ) A.18m B.20m C.24m D.28m E.30m 42.直接从事供、管水人员不得患有下列哪些疾病( ) A.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皮肤病 B.痢疾、副伤寒、流感、乙型肝炎、化脓性皮炎 C.肺结核、痢疾、甲型肝炎、伤寒、化脓性皮炎 D.痢疾、扁桃体炎、活动性肺结核、病毒性肝炎、肿瘤 E.痢疾、伤寒、恶性肿瘤,化脓性皮肤病、病毒性肝炎 43.长期饮用纯净水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的原因是( ) A.使水质变软,消化功能减退 B.去除了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和无机矿物质 C.在生产过程中,增加了水中的有害元素 D.纯净水不利于肝、肾病患者 E.造成人体钙、磷缺乏 44.水质监测采样点应设置在( ) A.水源取水口 B.出厂水口 C.居民经常用水点处 D.出厂水口和管网末梢 E.水源取水口、出厂水口和居民经常用水点 45.集中式给水水质监测的必测项目是( ) A.细菌学指标、浑浊度和肉眼可见物 B.细菌总数、粪大肠菌群和游离性余氯 C.细菌学指标、色度和游离性余氯 D.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和浑浊度 E,细菌总数、大肠菌群和色度 46.在水质易受污染的地点和管网系统陈旧部分设置的每一个采样点,每月采样应不少于( B )次。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47.在农村介水传染病流行时,应监测的指标为( ) A.水温、pH值、色度、浑浊度、总大肠菌群和余氯 B.水温、pH值、色度、浑浊度、细菌总数和余氯 C.水温、pH值、色度、余氯、细菌总数和总大肠菌群 D.pH值、色度、浑浊度、余氯、细菌总数和粪大肠菌群 E.pH值、水温、色度、余氯、细菌总数和粪大肠菌群 四、问答题 1.介水传染病的流行特点? 2.二次供水水质污染的原因? 3.集中式供水的概念、方式和优点? 4.过滤的定义及功效? 5.影响过滤效果的因素? 6.理想的饮用水是什么?为什么纯净水长期饮用对健康不利? 7.饮用水应急事件的调查内容和处理原则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
毒理学;
细菌学;
放射性 2.水量充足;
水质良好;
便于防护;
技术经济合理 3.岸边式;
河床式;
缆车式 4.常规净化;
深度净化;
特殊净化 5.混凝沉淀(或澄清);
过滤;
消毒 6.成熟期;
过滤期;
清洗期 7.加氯量和接触时间;
水的PH值;
水温;
水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8.分散式;
集中式 9.一般净水器;
矿化水器;
纯水器;
特殊净水器 10.氯化消毒;
二氧化氯消毒;
紫外线消毒;
臭氧消毒 二、名词解释 1.水质处理器:又称饮水处理器,是指以市政自来水为进水,经过进一步处理,旨在改善饮用水水质,降低水中有害物质,或增加水中某种对人体有益成分为目的的饮水处理装置。
2.介水传染病:指通过饮用或接触受病原体污染的水而传播的疾病,又称水性传染病。
3.有机前体物:通常把水中能与氯形成氯化消毒副产物的有机物称为有机前体物,它们主要是腐殖酸、富里酸、藻类及其代谢物、蛋白质等。
4.耗氧量:耗氧量代表水中可被氧化的有机物和还原性无机物的总量,为生物性有机污染物的主要化学指标之一。
5.余氯:为保证消毒效果,加氯量必须超过水的需氯量,使在氧化和杀菌后还能剩余一些有效氯,称为“余氯”。
6.混凝沉淀:天然水中的细小颗粒,特别是胶体微粒,难以自然沉淀,是水混浊的主要根源。因此需加混凝剂进行混凝沉淀,才能加以去除,此过程称为混凝沉淀。
三、选择题 1.C 2.B 3.E 4.D 5.A 6.B 7.E 8.A 9.D 10.D 11.E 12.B 13.E 14.A 15.C 16.C 17.D 18.D 19.E 20.A 21.B 22.C 23.A 24.B 25.C 26.D 27.B 28.B 29.C 30.E 31.E 32.D 33.E 34.C 35.B 36.D 37.C 38.A 39.E 40.E 41.D 42.A 43.B 44.E 45.A 46.B 47.A 四、问答题 1.介水传染病的流行特点表现为:①水源一次严重污染后,可呈暴发流行,短期内突然出现大量病人,且多数患者发病日期集中在同一潜伏期内,若水源经常受污染,则发病者可终年不断。②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大多数患者都有饮用或接触同一水源的历史。③一旦对污染源采取处理措施,并加强饮用水的净化和消毒后,疾病的流行能迅速得到控制。
2.二次供水水质污染的原因大致有以下方面:①贮水箱(池)设计不合理,如出水口高出水箱(池)底平面,使贮水箱(池)中的水不能完全循环,形成死水,致使杂质沉淀,微生物繁殖,还可孳生藻类及摇蚊等。②贮水箱(池)容积过大,水箱储水量过多,超过用户正常需水量而滞留时间过长,导致余氯耗尽,微生物繁殖,成为夏秋季传染病暴发流行的隐患。监测和实验表明,一般情况下,自来水在水箱中储存6小时余氯量已极低,储存12小时后余氯含量即为零。③水箱、管道壁的腐蚀、结垢、沉积物沉积造成对水质污染。④管道内壁防腐涂料等不符合要求,防腐衬里渗出物的溶出、涂料材料的脱落,致使某些元素含量升高,水质恶化,有的管道内壁涂料中甚至含有水溶性的有毒成分和致癌性成分。⑤基础设施和设计安装不合理,如上下管道配置不合理,上水管设在污水管下面,并与污水管交叉或并行;
溢水管与污水管直接连接,缺乏必要的防倒灌措施,引起污水倒流,水质受到外来物质二次污染。⑥卫生管理不善,水箱无定期清洗消毒制度、无盖、无排水孔等。
3.集中式给水是指由水源集中取水,经统一净化处理和消毒后,通过输水管送到用户的供水方式。其供水方式有两种,即城建部门建设的各级自来水厂和由各单位自建的集中式供水方式。它的优点是:有利于水源的选择和防护;
易于采取改善水质的措施,保证水质良好;
用水方便;
便于卫生监督和管理;
但水质一旦被污染,其危害面亦广。
4.过滤是指浑水通过石英砂等滤料层以截留水中悬浮杂质和微生物等的净水过程。滤池通常设在沉淀池或澄清池之后。过滤的功效有三:一是使滤后水的浊度达到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的要求;
二是去除水中大部分病原体,如致病菌、病毒以及寄生原虫和蠕虫等。特别是阿米巴包囊和隐孢子虫卵囊,它们对消毒剂的抵抗力很强,主要靠过滤去除;
三是水经过滤后,残留的微生物失去了悬浮物的保护作用,为滤后消毒创造了条件。因此,在以地表水为水源的饮用水净化中,有时可省去沉淀或澄清,但过滤是不可缺少的。
5.主要影响因素有①滤层厚度和粒径:滤层过薄,水中悬浮物会穿透滤料层而影响出水水质;
过厚会延长过滤时间。滤料粒径大,筛滤、沉淀杂质的作用小。②滤速:是指水流通过过滤层整个面积的速度(单位为m/h)。滤速过快会影响滤后水质,滤速过慢过滤效果好,但会影响出水量。③进水水质:进水的浑浊度、色度、有机物、藻类等对过滤效果影响很大,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进水的浊度,要求浊度低于10度。④滤池类型:慢滤池因滤料粒径小,过滤效果好,去除微生物的效果一般在99%以上。而快滤池一般在99%以下,有时甚至远低于90%。
6.从健康考虑,理想的饮用水应该保留天然化学特性,即含有适量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如构成硬度的钙、镁含量太高,可导致结石,而含量太低是心血管患者的危险因素。又如氟化物含量高可导致氟斑牙甚至氟骨症,含量太低可发生龋齿。纯净水既除去了水中的杂质,又保留了活性氧成为活性水,具有渗透力强、溶解度高等特性,有利于肝病、肾病和心血管病患者。但纯净水在去除细菌、杂质的同时,也去除了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和无机矿物质。如长期饮用会造成体内营养失衡,同时还会使人体自制纯水的器官如胃黏膜、血管壁、肝脏、肾脏等功能退化。对那些营养并不富余,且仅从比较单调的食物中获取人体所必需的矿物质的人来说,长期饮用纯净水对健康不利。
7.(一)调查内容 (1)事故发生的地点、时间、原因、过程以及当事者。
(2)调查污染物的品名、种类、性状和数量,根据污染物的毒性分析,调查可能发生的中毒危害或已有的中毒者。
(3)对水体污染进行监测,了解污染物的波及范围、污染程度及扩散趋势。
(4)确定对照点,采集对照水样监测。
(二)处理原则 (1)迅速组织力量,查明情况,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
(2)通知有关集中式供水单位或自备供水单位及个人,迅速采取控制措施和临时供水措施,并通过多种媒体向居民通告,在污染事故未解除前,不得擅自饮用污染的水。
(3)制订水质检验监测实施方案,及时掌握水质污染趋势和动态。
(4)及时发现、登记、调查和处理供水区内人群中身体不适等异常现象。
(5)采取一切可能措施,减少、控制、消除污染物污染的范围、程度,对能够进行打捞的毒物积极组织力量打捞,把污染的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6)污染范围广、危害重的事故,要及时通知邻近地区,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7)事故处理结束后,写出事故处理报告书,报有关单位和部门,分析发生原因,总结处理经验,提出防范措施和对策。
第六章 一、填空题 1.土壤是由______、______和______物质组成。
2.土壤______越小,孔隙也越小,其孔隙总容积就越大,容水量也越大。土壤______多,其容水量也大。
3.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4.土壤污染物种类繁多,主要有三大类,即______、______和______。
5.各种污染物污染土壤的方式有三种:______、______、______。
6.固体废物有多种分类方法,按其化学性质可分为______和______;
按其危害状况可分为______和______;
欧美许多国家按来源将其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五类。我国从固体废物管理的需要出发,将其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等三类。
7.目前常见的几类“环保型”厕所有______、______、______等。
8.进入土壤中的化学污染物(如重金属、农药)的转归表现为化学污染物在土壤中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二、名词解释 1.土壤中的背景值 2.土壤对某污染物的环境容量 3.土壤污染 4.土壤自净 5.有机物的腐殖化 6.危险废物 7.白色污染 8.有机农业 三、选择题 1.土壤中元素的本底值是指:( ) A.土壤中各种元素的含量 B.任何一处土壤中各种元素的含量 C.该地区未受污染的天然土壤中各种元素的含量 D.土壤中某种元素的含量 E.土壤表层中各种元素的含量 2.土壤的容水性主要和( A )有关 A.土壤颗粒粒径 B.地面的雨雪水量 C.土壤所含化学元素 D.土壤中空气 E.土壤有机物含量 3.土壤大肠菌值是:( ) A.100g土壤发现的大肠菌群数 B.发现大肠菌的最少土壤克数 C.1g土壤中发现的大肠菌群数 D.发现一个大肠菌群的土壤千克数 E.土壤中大肠菌群数 4.下列叙述中哪项是错误的:( ) A.土壤颗粒越小容水性越大 B.土壤颗粒越大渗水性越强 C.土壤颗粒越小毛细管作用越差 D.土壤容水性越大透气性越差 E.土壤颗粒越小比表面越大 5.下列叙述中哪项是错误的( ) A.土壤中的空气组成成分在土壤上层与大气相近似 B.深层土壤中O2减少,CO2增多 C.土壤空气和大气之间经常进行气体交换 D.土壤中空气各种成分的数量与污染程度无关 E.土壤通气性与大气压力有关 6.土壤气型污染的特点之一是:( ) A.污染物主要在土壤深层 B.污染物集中在土壤表层 C.污染物在土壤中均匀分布在各层 D.污染物在土壤中浓度与大气中浓度无关. E.污染物在土壤中分布不受气象因素影响 7.土壤中有机物的腐殖质化实质是:( ) A.有机物无机化的过程 B.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的过程 C.有机物有机化的过程 D.有机物的有氧分解过程 E.有机物的硝化阶段 8.痛痛病是一种( ) A.职业病 B.公害病 C地方病 D.传染病 E.职业性多发病 9.某地土壤中镉的自然本底值为0.1mg/kg,土壤中镉的卫生标准为1.0mg/kg则该地区土壤镉的环境容量为:( ) A.1.lmg/kg B.1.0mg/kg C.0.9mg/kg D.0.1mg/kg E.0.1mg/kg~1.1mg/kg 10.土壤污染引起钩端螺旋体病和炭疽病的危害途径是:( ) A.动物-土壤一人 B.人一土壤一人 C.土壤一人 D.动物一人 E.以上都不对 11.寄生虫卵作为评价土壤清洁程度的指标是( ) A.鞭虫卵 B.蛔虫卵 C.血吸虫卵 D.钩虫卵 E.活寄生虫卵 12.引起痛痛病的污染物是:( ) A.汞 B.铬 C.有机磷农药 D.镉 E.铊 13.土壤污染的来源不包括( ) A.大气污染物 B.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 C.固体废弃物 D.化肥及农药的使用 E.地质环境中区域性差异导致土壤中某些元素过高 14.土壤中有毒有害物质过多可破坏土壤的自净过程,主要因为:( ) A.影响土壤氧化还原状态 B.影响土壤的环境容量 C.影响土壤的元素含量 D.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正常生活活动 E.以上都对 15.高温堆肥的卫生标准中规定蛔虫卵死亡率为:( ) A.65%~75% B.75%~85% C.85%~95% D.95%~100% E.80%~95% 16.关于土壤的叙述,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 A.是人类生活环境的基本因素 B.土壤的构成和性状能影响微小气候 C.土壤污染是水源被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D.土壤中的化学成分可以直接影响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E.以上都不对 17.天然土壤中存在的致病菌为( ) A.肠道致病菌 B.大肠杆菌 C.破伤风杆菌及肉毒杆菌等 D.金黄色葡萄球菌 E.噬菌体 18.含氮有机物进入土壤后进行无机化的第一个阶段是( ) A.硝化作用 B.氧化作用 C.腐殖化作用 D.氨化作用 E.微生物作用 19.多数人认为痛痛病是慢性镉中毒,镉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是( ) A.饮水 B.吃鱼 C.蔬菜 D.粮食 E.空气 20.土壤的卫生防护原则不包括( ) A.杀灭土壤中的所有微生物和寄生虫卵 B.实行粪便、垃圾无害化处理 C.对含有毒物的污水进行净化,回收处理 D.合理使用农药化肥 E.治理工业废渣 21.污染的土壤化学性污染来源不包括( ) A.钢铁厂工业废水 B.矿山采掘废水 C.化工厂工业废水 D.屠宰场污水 E.生活污水 22.痛痛病患者主诉疼痛性质多为( ) A.刺痛,活动时加剧 B.刀割样痛,不缓冲 C.间歇样痛,与气候变化无关 D.轻度疼痛,可感受 E.闪电样痛,伴蚁走感 23.判定某地区人群有慢性镉危害,应具备的条件为( ) A.尿镉15μg/g肌苷 B.尿β2微球蛋白1000μg/g肌苷 C.尿NAG酶(DAG酶—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17U/g肌苷 D.出现10%联合反应率 E.包括上述各项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固相;
液相;
气相 2.颗粒;
腐殖质 3.生活污染;
工业和交通污染;
农业污染 4.化学性污染物;
生物性污染物;
放射性污染物 5.气型污染;
水型污染;
固体废弃物型污染 6.有害废物;
一般废物;
工业固体废物;
矿业固体废物;
农业固体废物;
城市固体废物;
放射性固体废物;
工矿业固体废物;
有害固体废物;
城市垃圾 7.循环水型;
微生物型;
免水冲型 8.迁移;
转化;
降解;
残留 二、名词解释 1.土壤中的背景值:土壤中的背景值,亦称本底值,是指该地区未受污染的天然土壤中各种元素的含量。
2.土壤对某污染物的环境容量:土壤对某污染物的环境容量是指一定环境单元、一定时间内、在不超过土壤卫生标准的前提下土壤对该污染物能够容纳的最大负荷量。
3.土壤污染:指在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排出的有害物质进入土壤中,直接或间接地危害人畜健康的现象。
4.土壤自净:是指受污染的土壤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作用,使病原体死灭,各种有害物质转化到无害的程度,土壤可逐渐恢复到污染前的状态,这一过程称为土壤自净。
5.有机物的腐殖化:有机物在土壤微生物的参与下不断分解又不断合成,最后变成腐殖质的过程称为有机物的腐殖化。
6.危险废物:是指具有腐蚀性、急性毒性、浸出毒性、反应性、传染性、放射性等一种以上危害特性的废物。
7.白色污染:废旧农用塑料薄膜、包装用的塑料膜、塑料袋和一次性塑料餐具等用后随意抛弃在环境中,由于这些塑料废弃物大多成白色,因而将其造成的环境污染,称为“白色污染”,亦称白色垃圾。
8.有机农业:是一种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牲畜饲料添加剂的生产体系。
三、选择题 1.C 2.A 3.B 4.C 5.D 6.B 7.C 8.B 9.C 10.A 11.B 12.D 13.E 14.D 15.D 16.E 17.C 18.D 19.D 20.A 21.D 22.A 23.E 第九章 一、填空题 1.从1987年到2000年,世界各国的住宅观念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______、______和______。
2.室内小气候主要是由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周围墙壁等物体表面温度)这四个气象因素组成。
3.在评价小气候时,不能仅以气温等1—2个因素来做出全面的评价,必须采用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四种因素的综合指标来评价。
4.室内空气污染物的种类很多,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四大类。
5.办公场所环境污染物的种类很多,按其属性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污染物四大类。
二、名词解释 1.住宅 2.窗地面积比值(Ac/A) 3.投射角 4.开角 5.采光系数 6.室深系数 7.室内小气候 8.办公场所 三、选择题 1.住宅环境对健康影响的特点( ) A.主要是影响人们的生活、居住、学习、工作 B.主要是影响小气候 C.主要是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表现为慢性、潜在性和功能上的不良影响 D.主要是对新迁入居住的家庭成员的健康产生影响 E.主要是影响日照、采光、噪声、绿化和空气清洁状况等 2.住宅建设应遵循( ) A.适用、经济、方便生活、美观的原则 B.适用、经济、符合卫生要求的原则 C.适用、经济、卫生、方便生活、美观的原则 D.适用、经济、符合卫生要求、方便生活、美观的原则 E.方便生活、卫生、美观的原则 3.住宅的卫生规模是指根据( )提出的住宅居室容积、净高、面积和进深等应有的规模。
A.小气候要求 B.卫生要求 C.建筑要求 D.环境保护要求 E.房间的配置要求 4.室内空气中( )的含量是用作评价空气清洁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作为居室容积是否符合卫生要求的重要指标之一。
A.CO2 B.HCHO C.VOCS D.222Rn E.B(a)P 5.我国《住宅建筑设计规范(GB 50096—1999)》规定居室净高为( ) A.1.8m~2.2m B.2.Om~2.5m C.2.4m~2.8m D.2.5m~3.Om E.3.Om~3.5m 6.判断机体热平衡是否受到破坏的最直接的指标是( ) A.脉搏 B.皮温 C.出汗量 D.体温 E.温热感 7.住宅室温标准一般指气湿、气流、热辐射在正常范围时,居室中央距地板( )高处的气温 A.0.5m B.1.Om C.1.5m D.2.Om E.2.5m 8.室内外存在同类污染物发生源时,该污染物的( ) A.室内浓度往往是低于室外浓度。
B.室内浓度往往是与室外浓度相等。
C.室内浓度往往是高于室外浓度。
D.室内浓度往往与室外浓度无关。
E.室内浓度往往与室外其他污染物浓度有关。
9.居室内的自然照度至少需要( )才能基本满足视觉功能的生理需要。
A.151x B.251x C.301x D.751x E.1001x 10.冬季建筑施工加入的防冻剂,会造成建筑物渗出( ) A.HCHO B.NH3 C.NO2 D.SO2 E.222Rn 11.尘螨是家庭室内传播疾病的重要媒介之一,常隐藏在( ) A.空调机冷却塔的冷却水 B.淋浴器、洗衣机 C.加湿器、水龙头 D.微波炉、计算机 E.床铺、家具和地毯 12.建筑材料和装饰物品中含有大量( )等污染物。
A.二氧化碳、一氧化碳、苯、甲苯 B.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三氯乙烯、氡 C.二氧化碳、二氧化硫 D.甲醛、苯、甲苯、二甲苯、三氯乙烯、氡 E.一氧化碳、甲醛、苯、甲苯、二甲苯 13.室内小气候考虑下列因素为主,除了( ) A.气压 B.气湿 C.气流 D.气温 E.热辐射 14.下面是反映小气候对人体影响的生理指标,除了( ) A.皮肤温度 B.有效温度 C.体温 D.温热感觉 E.热平衡测定 15.室内氡主要来自( ) A.房屋地基及建筑材料 B.吸烟 C.家用化学品 D.燃料的燃烧 E.家用电器 16.居室细菌学评价的最常用指标是( ) A.金黄色葡萄球菌数 B.肺炎球菌数 C.细菌总数 D.白喉杆菌数 E.结核杆菌数 17.居室进深与地板至窗上缘高度之比为( ) A.室窗系数 B.采光系数 C.通风系数 D.室深系数 E.窗地系数 18.较长时间接触90dB(A)以上的强烈噪声,使听力明显下降,听阈提高15-30dB(A),离开噪声环境数小时至20多小时后听力才能恢复( ) A.称为听觉适应 B.称为听力适应 C.称为听觉疲劳 D.称为神经性听力损失 E.称为噪声性耳垄 19.军团菌主要是通过( )进入人体。
A.呼吸道 B.消化道 C.皮肤 D.消化道和呼吸道 E.皮肤和消化道 20.我国《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 18883—2002)》规定要求,新风量( ) A.≥10m3/h•每人 B.≥20m3/h•每人 C.≥25m3/h•每人 D.≥30 m3/h•每人 E.≥40 m3/h•每人 21.我国《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 18883—2002)》规定要求,室内SO2浓度l小时均值( ) A.≤10mg/m3 B.≤0.50mg/m3 C.≤0.24mg/m3 D.≤0.60mg/m3 E.≤1.0mg/m3 22.在评价小气候时,必须采用包括( ) A.气温、气湿和气压三种因素的综合指标来评价 B.气流、气压和热辐射三种因素的综合指标来评价 C.气温、气湿、气流和热辐射四种因素的综合指标采评价 D.气温、气湿、气压和热辐射四种因素的综合指标来评价 E.气温、气流、气压和热辐射四种因素的综合指标来评价 23.表示气温和气湿综合作用的指标是( ) A.黑球温度 B.湿球温度 C.有效温度 D.校正温度 E.校正有效温度 24.住宅设计中的主要卫生防护措施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 A.保温与隔热 B.遮阳与采暖 C.通风换气 D.经常性卫生监督 E.噪声控制 25.办公场所是指( ) A.管理或专业技术人员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临时性生活、工作环境。
B.管理或专业技术人员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固定生活、工作环境。
C.固定人群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临时性生活、工作环境。
D.管理或专业技术人员处理(或办理)某种特定事务的室外工作环境。
E.管理或专业技术人员处理(或办理)某种特定事务的室内工作环境。
26.办公场所的主要特点( ) A.工作人员密集、停留时间短、流动性较大 B.工作人员密集、停留时间长、流动性较大 C.工作人员相对集中、停留时间长、流动性较小 D.工作人员相对集中、停留时间短、流动性较大 E.工作人员相对集中、停留时间长、流动性较大 27.办公场所环境污染物可分为( ) A.化学性和生物性二类 B.物理性和化学性二类 C.化学性、生物性和放射性三类 D.物理性、生物性和放射性三类 E.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和放射性四类 28.国家《室内空气质量标准》(适用于住宅和办公建筑物)规定要求:( ) A.222Rn≤100Bq/m3 B.222Rn≤200Bq/m3 C.222Rn≤300Bq/m3 D.222Rn≤400Bq/m3 E.222Rn≤500Bq/m3 29.国家颁布的( )对办公建筑物空气质量提出了具体要求 A.《大气卫生标准》 B.《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C.《住宅卫生标准》 D.《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E.《办公建筑物卫生标准》 四、问答题 1.住宅的基本卫生要求是什么? 2.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特点。
3.保持居室空气清洁度的卫生措施。
4.办公场所的基本卫生学要求。
5.办公场所的卫生学特点。
6.办公场所卫生监督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舒适健康 2.气温;
气湿;
气流;
热辐射;
气流;
热辐射 4.化学性;
物理性;
生物性;
放射性 5.物理性;
化学性;
生物性;
放射性 二、名词解释 1.住宅:是人们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为了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因素中的有利作用和防止其不良影响而创造的生活居住环境。
2.窗地面积比值(Ac/Ad):指直接天然采光口的窗玻璃的面积与室内地面面积之比。
3.投射角:是指室内工作点与采光口上缘的连线和水平线所成的夹角。
4.开角:是室内工作点与对侧室外遮光物上端的连线和工作点与采光口上缘连线之间的夹角。开角不应小于40。
5.采光系数:是指室内工作水平面上(或距窗lm处)散射光的照度与同时室外空旷无遮光物地方接受整个天空散射光(全阴天,见不到太阳,但不是雾天)的水平面上照度的百分比(%)。
6.室深系数:居室进深与地板至窗上缘高度之比称室深系数。
7.室内小气候:住宅的室内由于屋顶、地板、门窗和墙壁等围护结构以及室内的人工空气调节设备等综合作用,形成了与室外不同的室内气候,称为室内小气候。
8.办公场所:是指管理或专业技术人员处理(或办理)某种特定事务的室内工作环境。如公职人员、商务职员和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或管理人员履行职责的办公环境。
三、选择题 1.C 2.D 3.B 4.A 5.C 6.D 7.C 8.C 9.D 10.B 11.E 12.D 13.A 14.B 15.A 16.C 17.D 18.C 19.A 20.D 21.B 22.C 23.B 24.D 25.E 26.C 27.E 28.D 29.D 四、问答题 1.在住宅建筑上应采取各种措施满足下列各项基本卫生要求:
(1)小气候适宜 (2)采光照明良好 (3)空气清洁卫生 (4)环境安静整洁 (5)卫生设施齐全 2.主要特点归纳如下:
(1)室外污染物对室内空气的污染 (2)室内外存在同类污染物对室内空气的污染 (3)吸烟对室内空气的污染 (4)建筑材料和装饰物品对室内空气的污染 (5)空调引起的室内空气污染 3.(1)住宅的地段选择 (2)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选择 (3)合理的住宅平面配置 (4)合理的住宅卫生规模 (5)采用改善空气质量的措施 (6)改进个人卫生习惯 (7)合理使用和保养各种设施 (8)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和健全卫生法制 4.(1)办公场所的用地选择 (2)采光照明良好 (3)适宜的小气候 (4)空气质量良好 (5)宽松的环境 5.(1)办公人员相对集中,流动性较小 (2)办公人员滞留时间长,活动范围小 (3)办公场所分布范围广泛,基本条件和卫生状况相差较大 (4)办公场所中存在许多影响人体健康的不利因素 6.办公场所卫生监督的主要内容:①对办公场所进行卫生监督、检查和监测,对发现的卫生问题,责令其制定限期改进措施,并迅速贯彻落实,对情节严重的给予行政处罚。②监督办公场所工作人员进行健康检查。③宣传卫生知识,指导和协助有关部门进行卫生知识教育和培训。④对办公场所发生的危害健康的事故进行调查处理。⑤对新建、扩建和改建办公场所的设计和选址进行卫生审查,并参加竣工验收。
第十章 一、填空题 1.人居环境可划分为五大系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居住区环境质量评价指标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城市绿地分类按主要功能分为五大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城市道路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几类。
5.村镇规划的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 1.城乡规划 2.健康城市 3.城市绿化 4.绿地 5.城市道路系统 6.城市交通 7.城市防灾 三、选择题 1.城乡规划是:( ) A.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和村镇建设、发展和管理的依据 B.是城乡规划包括城市规划和村镇规划 C.是城市或村镇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计划 D.是城市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 E.以上都是 2.人居环境可划分为以下几大系统:( ) A.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 B,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支撑系统 C.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支撑系统 D.自然系统、人类系统、支撑系统、居住系统 E.社会系统、自然系统、人类系统、居住系统、公共系统 3.人居环境建设的目标是:( ) A.充分运用规划手段,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宜人的居住环境 B.使人类达到生态环境的满足 C.使人类达到人文环境的满足 D.A+B E.A+B+C 4.城乡规划卫生的目的是:( ) A.预防疾病 B.增进人民身心健康 C.延长寿命 D.提高生活质量 E.以上都是 5.城市生态系统具有自然生态系统的某些共性,同时又具有独特的个性( ) A.人为性和不完整性 B.复杂性和脆弱性 C.聚集性和稀缺性 D.A+B E.A+B+C 6.全球所面临的城市问题有:( ) A.住房拥挤、交通堵塞、水源短缺 B.空气污浊、土地紧张 C.住房拥挤、交通堵塞、水源短缺、空气污浊、土地紧张 D.住房拥挤、交通堵塞、水源短缺、空气污浊 E.以上都是 7.健康城市是指( ) A.从城市规划、建设到管理各个方面都以人的健康为中心 B.营造高质量的自然环境和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 C.保障广大市民健康生活和工作 D.A+B+C E.A+B 8.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有:确定城市性质,控制城市发展规模;
远期规划与近期规划结合,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结合;
以及( ) A.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B.维护城市文明,改善景观环境 C.加强安全防患,促进人际交往 D.以上都不是 E.以上都是 9.居住区环境质量评价指标有:( ) A.容积率 B.人均居住面积定额 C.居住建筑密度 D.居住区人口密度 E.以上都是 10.城市绿化是指:( ) A.在城市中栽种植物和利用自然条件以改善城市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城市景观的活动 B.保护和恢复城市生物多样性 C.建设结构优化、功能高效、布局合理的绿地系统 D.以上都是 E.以上都不是 11.城市环境噪声的来源有:( ) A.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 B.交通噪声、工业噪声 C.建筑施工噪声、社会噪声 D.A+B E.A+B 12.控制交通噪声可采取的措施有:( ) A.完善城市道路系统、规划措施 B.建筑措施 C.管理措施 D.A+B+C E.A+C 13.村镇规划的原则是:( ) A.全面规划、节约用地、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B.全面规划、合理布局、节约用地、统筹安排、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C.合理布局、节约用地、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D.A+C E.A+B+C 14.城乡规划制度是国家法规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城乡规划相关的法律主要有:(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B.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C.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D.A+B E.A+B+C 15.绿化的卫生学意义有:( ) A.调节和改善小气候 B.净化空气、降低噪音 C.对人类有良好的生理和心理作用 D.A+B E.A+B+C 16.我国《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 137—90)》规定,人均绿地面积应( ) A.≥10.0m2/人 B.≥9.0m2/人 C.≥8.0m2/人 D.≥7.0m2/人 E.≥6.0m2/人 17.绿地率是反映城市绿化水平的基本指标,绿地率新区建设应:( ) A.不低于30% B.不低于25% C.不低于20% D.不低于15% E.不低于40% 四、问答题 1.WHO认定健康城市需具备哪些标准? 2.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3.城市功能分区的原则是什么? 4.居住区规划布局应遵循哪些原则? 5.绿化的卫生学意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自然系统;
人类系统;
社会系统;
居住系统;
支撑系统 2.容积率;
人均居住面积定额;
居住建筑密度;
居住区人口密度 3.公园绿地;
生产绿地;
防护绿地;
附属绿地;
其他绿地 4.主干道;
次干道和居住区级道路 5.全面规划;
合理布局;
节约用地;
统筹安排;
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二、名词解释 1.城乡规划:包括城市规划和村镇规划,使城市或村镇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计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或村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或村镇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土地,协调城市或村镇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而制定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
2.健康城市:是指不断创造和改善自然和社会的环境,并且扩大社区的资源,使人们在实施生活功能和发挥他们最大潜力中互相支持——让健康的人生活在健康的世界。
3.城市绿化:是在城市中栽种植物和利用自然条件以改善城市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城市景观的活动。
4.绿地:是城市中专门用以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景观的绿化用地。
5.城市道路系统:是城市范围内由不同功能、等级、区位的道路,以及不同形式的交叉口和停车场设施以一定方式组成的有机整体。
6.城市交通:是城市范围内采用各种运输方式运送人和货物的运输活动以及行人的流动,是城市综合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7.城市防灾:是为抵御和减轻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及由此引起的次生灾害,对城市居民生命财产和各项工程设施造成危害和损失所采取的各种预防措施。
三、选择题 1.E 2.B 3.E 4.E 5.D 6.C 7.D 8.E 9.E 10.A 11.D 12.D 13.B 14.D 15.E 16.B 17.A 四、问答题 1.需具备以下10项标准:①为市民提供清洁安全的环境;
②为市民提供可靠和持久的食品、饮水、能源供应,具有有效的清除垃圾系统;
③通过富有活力和创造性的各种经济手段,保证市民在营养、饮水、住房、收入、安全和工作方面的基本要求;
④拥有一个强有力的相互帮助的市民群体,其中各种不同的组织能够为了改善城市而协调工作;
⑤能使市民一起参与制定涉及他们日常生活,特别是健康和福利的各种政策;
⑥提供各种娱乐和休闲场所,以方便市民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⑦保护文化遗产并尊重所有居民;
⑧把保护健康视为公众决策的组成部分,赋予市民选择有利于健康行为的权力;
⑨作出不懈努力争取改善健康服务质量,并能使更多市民享受健康服务;
⑩能使人们更健康长久地生活。
2.(1)确定城市性质,控制城市规模 (2)远期规划与近期规划结合,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结合 (3)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4)维护城市文脉,改善景观环境 (5)加强安全防患,促进人际交往 3.城市功能分区从卫生学角度应考虑下列原则:
(1)城市一般设居住区、工业区、对外交通运输和仓储区、郊区。根据具体情况还可设文教区、高科技区、风景游览区、金融贸易区等。各功能区应结合自然条件和功能特点合理配置,避免相互交叉干扰和混杂分布。
(2)居住用地应选择城市中卫生条件最好的地段。要求远离沼泽,地势高燥,不受洪水淹没威胁,土壤清洁或受污染后已经完全无害化,靠近清洁的地面水或大片绿地。地形宜稍向南或东南方倾斜,以获得充足的日照。对冬季寒风和夏季台风,最好能通过地形和绿化布置来减轻其影响。
(3)工业用地应按当地主导风向配置在生活居住用地的下风侧、河流的下游。工业用地与生活居住用地之间应保持适当距离,中间配置绿化防护带。
(4)保证在到达规划期时,各功能分区仍有进一步扩展的余地,并保证城市各部分用地协调发展。在卫生上不允许工业区发展到包围生活居住区,或铁路包围城市。
(5)为了保证生活居住用地的卫生条件,各功能分区的用地选择应同时进行。改建、扩建的城市在选择新区用地时,应考虑与旧城的关系及旧城的改造利用问题。
4.应遵循下列原则:①方便居民生活,有利于安全防卫和物业管理;
②组织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公共活动中心,方便经营、使用和社会化服务;
③合理组织人流、车流和车辆停放;
④构思新颖,体现地方特色。
5.绿色植物是生命之源。绿色,是良好生态环境的象征。绿化有多种作用:
(1)调节和改善小气候 (2)净化空气,降低噪声 (3)对人类有良好的生理和心理作用 第十一章 一、填空题 1.环境质量评价类型可以按评价因素分为______环境质量评价和______环境质量评价。
2.环境质量评价按评价时间可以分为______评价、______评价和______评价。
3.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取决于评价种类和目的,一般应包括对______、______和______三部分的评价。
4.环境质量的评价方法一般需具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等。
5.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包括______的环境影响评价和______的环境影响评价。
二、名词解释 1.环境质量 2.环境质量评价 3.环境影响评价 4.环境健康影响评价 三、选择题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影响评价评价报告内容不包括预防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B.环境影响评价是一种方法 C.环境影响评价是一种制度 D.环境影响评价既是方法又是制度 E.环境影响评价仅评价对环境、生态的影响,不考虑对健康影响 2.环境影响评价是对( ) A.所有工程项目的评价 B.所有规划项目的评价 C.所有规划和建设项目的评价 D.环境质量有较大影响的规划项目的评价 E.环境质量有较大影响的规划和建设项目的评价 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类管理是根据项目( ) A.的种类 B.的大小 C.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D.的安全性 E.周围环境的重要性 四、问答题 1.环境质量评价的目的是什么? 2.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工作程序有哪些?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单要素;
综合 2.回顾性;
环境质量现状;
环境影响 3.污染源;
环境质量;
环境效应 4.监测数据;
评价参数;
评价标准;
权重;
评价模式 5.规划;
建设项目 二、名词解释 1.环境质量:是以人为中心的各种环境要素客观存在的一种本质属性,是以健康为准绳的环境各要素的优劣程度。环境质量是存在于大气、水、土壤等环境介质中的感官性状、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的质量。
2.环境质量评价:是从环境卫生学角度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客观的定性和定量调查分析、描述、评价和预测。
3.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质量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并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4.环境健康影响评价:是预测、分析和评估由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质量变化而带来的人群健康的影响及安全性。
三、选择题 1.D 2.E 3.C 四、问答题 1.环境质量评价的目的主要是掌握和比较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
寻找污染治理重点;
为环境综合整治和城市规划及环境规划提供依据;
研究环境质量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预测和评价拟建的工业或其他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即环境影响评价。
2.(1)熟悉政策 (2)识别开发项目中各种对环境有影响的活动 (3)环境要素预测和评价 (4)拟定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大纲,制定环境影响评价详细评价方案 (5)初步环境影响评价 (6)环境影响的预防措施 (7)编写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报告 第十二章 一、填空题 1.家用化学品具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特点。
2.化妆品对皮肤的不良影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面活性剂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四类。
4.洗涤剂按其用途不同可分为______洗涤剂和______用洗涤剂;
按表面活性剂来源不同可分为______洗涤剂和______洗涤剂;
按洗涤剂溶液酸碱度不同可分为______洗涤剂、______洗涤剂和______洗涤剂;
按洗涤剂产品形态不同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喷洗产品。
5.粘合剂按其来源主要可分为两大类:______、______。
6.涂料的主要成分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完整的安全性评价,通常分五个阶段进行,即______阶段、______阶段、______阶段、______阶段和______阶段。
二、名词解释 1.化妆品 2.洗涤剂 3.涂料 三、选择题 1.化妆品引起的皮肤损害最常见的一类是( ) A.光变应性皮炎 B.刺激性接触性皮炎 C.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D.化妆痤疮 E.色素沉着症 2.诊断化妆品痤疮时重点需要了解( ) A.痤疮发生的时间 B.痤疮的类型和部位 C.化妆品接触史和施用的部位 D.所施用化妆品的卫生质量 E.施用化妆品的种类和频率 3.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是属于( ) A.抗原抗体结合反应 B.细胞毒反应 C.T细胞介导的迟发型变态反应 D.速发型变态反应 E.自身免疫反应 4.下列不符合化妆品的定义的产品是:( ) A.含抑制螨虫剂的洗头水 B.香皂 C.含抑汗剂的爽身粉 D.防蛀漱口水 E.脱毛霜 5.临床上化妆品眼损害大多是由于( ) A.眼部皮肤粘膜特别敏感 B.用于眼部的化妆品刺激性较强 C.非眼部化妆品误人眼内 D.不正确使用眼部化妆品 E.眼部化妆品的使用频繁 6.化妆品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发生取决于( ) A.化妆品本身的化学刺激作用和使用者本身的特异体质 B.化妆品含有的变应原物质和使用者的皮肤状况 C.使用者本身的特异体质和皮肤状况 D.化妆品含有的变应原物质和使用者本身的特异体质 E.化妆品本身的化学刺激作用和使用者的皮肤状况 7.常引起光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化妆品是( ) A.护肤霜 B.香粉 C.爽身水 D.烫发剂 E.防晒霜 8.化妆品中过量的重金属主要源于( ) A.为防腐而添加 B.生产过程和原材料 C.使用过程的污染 D.包装容器 E.为着色而添加 9.当前化妆品经营中的主要卫生问题是( ) A.微生物污染 B.无卫生许可证产品的销售 C.化妆品的产品质量 D.化妆品的无证经营 E.化妆品的假冒伪劣产品 10.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 ) A.是针对化妆品生产制订的 B.是针对化妆品经营制订的 C.针对卫生监督制订的 D.针对化妆品的生产和经营制订的 E.针对化妆品生产、经营和监督而制订的 11.急性皮肤刺激试验适用于( ) A.每日使用的化妆品 B.所有护肤类化妆品 C.含刺激性物质的化妆品 D.含限用物质的化妆品 E.间隔数日使用的化妆品 12.下列需进行人体试用试验的化妆品是( ) A.用于眼部的化妆品 B.婴幼儿使用的化妆品 C.脱发类化妆品 D.长期使用的化妆品 E.含生物活性物质的化妆品 13.生产健美类化妆品需进行( ) A.多次皮肤刺激试验 B.斑贴试验 C.急性皮肤刺激试验 D.人体试用试验 E.功效试验 14.请指出下列不正确的化妆品广告用语( ) A.美白肌肤 B.保湿润肤 C.洁肤消炎 D.防皱除斑 E.防晒护肤 15.下列关于经营化妆品中不符合《条例》的是( ) A.向生产厂家索取卫生许可证 B.只出售取得批文的特殊用途化妆品 C.向卫生行政部门申请经营许可证 D.销售具有效批件的进口化妆品 E.化妆品经营单位应有清洁卫生的贮存和销售场所 16.化妆品与外用药品的主要区别( ) A.使用的部位不同 B.获取的渠道不同 C.涂抹的方式不同 D.剂量和时间上的不同 E.剂型的不同 17.涂抹化妆品后引起的皮损,特点为起病急、有红斑\\丘疹和少量渗出,边界清楚。最大可能是( ) A.光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B.光毒性皮炎 C.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D.刺激性接触性皮炎 E.化妆品痤疮 18.化妆品痤疮主要是由化妆品中含有的( ) A.香精引起的 B.可溶性色素引起的 C.防腐剂引起的 D.表面活性剂引起的 E.矿物油制成的基质引起的 19.一般来说,除化妆品重金属污染外,影响化妆品安全性的更常见的是( ) A.有毒化学添加剂的含量 B.化妆品本身含过量的限用物质 C.化妆品包装材料的化学污染 D.化妆品成分中的致敏物质 E.微生物污染 20.目前我国县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对化妆品的卫生监督主要任务是( ) A.普通用途化妆品的初审、生产许可证的发放和生产人员的体检 B.化妆品生产经营的检查,生产人员的体检 C.国产化妆品生产审批,生产人员的体检 D.当地化妆品生产企业许可证的发放,生产人员的体检 E.经营单位卫生许可证的发放及经营人员的健康体检 21.当混合使用分别以次氯酸和盐酸为主要成分的两种洗净剂时,所产生的有害于健康的污染物质主要是什么?( ) A.氯酸 B.盐酸 C.次氯酸根 D.氯气 E.环境激素 22.洗涤剂表面活性剂毒性最小是下列哪—种?( ) A.阳离子型 B.非离子型 C.阴离子型 D.两性型 E.助洗剂 23.与水体富营养化有关的主要是下列哪种家用化学品?( ) A.化妆品 B.洗涤剂 C.涂料 D.粘合剂 E.杀虫剂 24.下列哪一种粘合剂是家居环境中酚和甲醛的主要污染源?( ) A.环氧树脂 B.酚醛树脂 C.聚氨脂 D.脲醛树脂 E.氯丁橡胶 25.涂料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什么成分可能是引起机体过敏的主要原因?( ) A.漆酚 B.VOCS C.铅 D.铬 E.镉 26.衣服面料所含有的什么成分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较严重的影响?( ) A.染料 B.染整助剂 C.纺织纤维 D.A+B E.农药残留 27.衣服面料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常见污染物质是什么?( ) A.甲醛 B.三氯乙烯 C.芳香胺类 D.有机汞 E.消毒剂 38.下列哪个属于易燃易爆化学消毒剂?( ) A.次氯酸钙 B.次氯酸钠 C.芳香胺类 D.有机汞 E.消毒剂 29.塑料制品燃烧时产生的环境激素有哪些?( ) A.PCDD B.双酚A C.壬酚 D.DDT E.A+C 30.聚苯乙烯制作的饭盒等塑料制品接触热水和某些溶剂后,可能会有哪种环境激素少量析出? A.PCB B.双酚 C.壬酚 D.A+B E.A+B+C 31.与天然纤维相比,合成纤维织物的缺点有哪些?( ) A.透气性不好 B.不吸汗 C.细菌易于生长繁殖 D.易引发皮炎 E.以上都是 32.与洗涤剂有关的环境激素是什么?( ) A.DDT B.双酚A C.壬酚 D.A+B E.A+B+C 33.我国轻工系统规定表面活性剂7天生物降解率必须大于多少?( ) A.50% B.60% C.70% D.80% E.90% 34.小于1岁小孩的用品中不得检出的物质是什么?( ) A.甲醛 B.铅 C.汞 D.铬 E.砷 35.化纤衣服可引起心律失常,其原因可能与下列哪项有关?( ) A.透气性不好 B.不吸汗 C.细菌易于生长繁殖 D.易引发皮炎 E.静电感应 36.合成洗涤剂引起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 ) A.水体富营养化 B.危害水生生物 C.造成鱼类畸形 D.污染土壤环境 E.促进重金属向植物的转移 37.合成纤维可能引起的人体健康问题是什么?( ) A.尿道炎 B.膀胱炎 C.皮肤炎 D.过敏性哮喘 E.以上都是 38.贵金属饰品可能对健康造成影响,其主要的可能原因是什么?( ) A.电离作用 B.放射性元素 C.VOCs D.A+B E.A+B+C 四、问答题 1.化妆品的影响因素包括哪些? 2.ABS对动物各系统与器官的毒性包括哪些?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使用分散;
需求量大;
暴露人群广泛;
暴露时间长 2.化妆品痤疮;
化妆品皮肤色素异常 3.阳离子型;
阴离子型;
非离子型;
两性型 4.家用;
工业;
天然;
合成;
碱性;
中性;
酸性;
块状;
膏状;
粉(粒)状;
液体;
气溶胶 5.天然粘合剂;
合成粘合剂 6.成膜物质;
次要成膜物质;
溶剂;
颜料 7.新产品合成设计;
急性毒性试验;
新产品中间试验;
新产品正式投产;
新产品推广使用 二、名词解释 1.化妆品:是指以涂抹、喷洒或其他类似方法,施于人体表面任何部位(皮肤、毛发、指甲、口唇、口腔粘膜等),以达到清洁、消除不良气味、护肤、美容和修饰目的的产品。
2.洗涤剂:是指能够去除物体表面污垢的一类专门配方制品的总称。它主要通过洗涤过程来达到去污保洁的目的。
3.涂料:指涂布于物体表面能形成坚韧的薄膜,起保护、装潢或其他特殊作用(绝缘、防锈、防霉、抛光、耐热等)的物质。
三、选择题 1.B 2.C 3.C 4.A 5.C 6.D 7.E 8.B 9.B 10.E 11.A 12.C 13.D 14.C 15.C 16.D 17.D 18.E 19.E 20.B 21.D 22.B 23.B 24.A 25.E 26.A 27.C 28.A 29.A 30.A 31.E 32.C 33.D 34.A 35.E 36.A 37.E 38.D 四、问答题 1.其影响因素包括:①化妆品中正常组分的化学特性、浓度、所含的溶剂;
②化妆品中含的有毒化学物、杂质和微生物;
③外部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
④个体因素如皮肤的敏感性、过敏体质等;
⑤是否正确使用,如使用频率等。
2.毒性包括:①影响肝功能,可引起脂代谢紊乱。②影响肾上腺功能,可对肾上腺髓质和皮质产生影响。③影响免疫系统,抑制体液免疫功能。④具有皮肤毒性,可致皮肤损害。
猜你喜欢
- 2024-01-12 2024年中国共产党组织处理规定(试行)
- 2024-01-10 在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推进会上讲话
- 2024-01-09 (3篇)关于开展好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主题教育工作发言材料
- 2024-01-04 2024年度县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总结(全文)
- 2024-01-01 2024年党支部组织架构图(范文推荐)
- 2023-12-05 校园组织爱眼护眼教育工作总结4篇
- 2023-08-10 专题组织生活会发言材料3篇
- 2023-08-07 专题组织生活会发言稿12篇
- 2023-07-13 市某系统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方案【完整版】
- 2023-07-12 组织工作情况汇报(全文完整)
- 搜索
-
- 学习四史教育心得体会篇 11-17
- 食堂普通员工个人总结 食堂年度工作总结 12-31
- 2020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刑法学(1) 08-03
- 党史纪录片重生观后感3篇 10-11
- 员工违纪违规处理规定 03-26
- 关于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实施细则的办 09-01
- 关于推进医养结合建立中高端养老院的实 03-26
- 区机关事务管理局党组领导班子xxxx年度 04-07
- 近三年来个人思想工作总结 07-03
- 朗诵比赛活动方案(精选多篇) 02-15
- 网站分类
-
- 标签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