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领导讲话 > 安全讲话 / 正文

《护航之道-总体国家安全观纵横》网络安全观后感六篇

2021-04-21 08:01:50

  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专题片《护航之道》观后感

 为个人信息扎紧安全“防护网”

 

     近日,浙江一位新郎在婚礼现场的“不务正业”,获得了不少网民的好评。人生重要时刻,亲朋好友欢乐相聚之时,新郎就防范网络诈骗精彩宣讲,可谓“操碎了心”。笔者以为,做好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扎紧安全“防护网”,是应对网络诈骗的关键之举。


     自称是熟人,要求转账到某个账号;
声称操作有误,需要点击短信链接;
打着“网络交友”名义,背后却盯着你的钱袋子……信息看似吻合,令人信以为真,却落入对方精心编制的“陷阱”之中。这样的事例,时常见诸于新闻报道之列,耳闻于周边相识好友之中。网络诈骗,让人防不胜防,人们不禁心生疑惑,我们的个人信息,怎么就被泄露?
     根据相关报道,2021年以来,全国公安机关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25.6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6.3万名,拦截诈骗电话1.4亿个、诈骗短信8.7亿条,为群众直接避免经济损失1200亿元。大数据时代,公民个人信息的泄露,容易成为网络犯罪的“百罪之源”。


     大量个人的信息数据被收集和使用。在工作和生活中,注册手机软件、网上购物、入住酒店等,都会涉及个人信息的登记使用。在下载部分手机APP应用时,被软件强制获取位置信息、通讯录等权限,不经意之间,个人信息就已被众多网络平台所掌握,有的网络平台还会分析用户信息,实施精准营销,个人信息数据成了网络时代的重要资源。


     然而,少数网络平台在保护用户个人信息上,还存在不足。或疏于网络安全技术防范,导致个人信息被窃取;
或内部人士贪图蝇蝇小利,大量个人信息数据被“挪作他用”。此外,公民个人的无心之举却常常被“有心”之人所紧盯。随意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个人情况,随意连接公共场合无线网络,随意丢弃快递包裹单、安装来路不明的APP应用等等,这些不经意之间的举动,都会造成个人的信息泄露,并可能遭遇网络诈骗和经济损失。


     做好个人信息保护,意义重大,必须重拳出击、精准发力。网络平台要“严以律己”,规范个人信息收集和使用,进一步做好安全技术防范,健全保护制度,并纳入企业诚信建设体系。相关部门要“绳之以法”,通过加大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和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分子,形成法律威慑。同时,要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知识的宣传,提升全民防范意识,让犯罪分子无计可施,为个人信息扎紧安全“防护网”。


     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尊重个人隐私,既是法律法规的约束,也是道德诚信的要求,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人们在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同时,也增加了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我们要努力走出一条与数字时代相适应的个人信息保护路径,为个人信息筑牢防护堤坝,营造更加健康、安全、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环境。


    

关键词:个人信息,防护网,扎紧

 

  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专题片《护航之道》观后感

 维护国家安全人人都是主角

 

     4月15日是第六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国家安全再次成为热词。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没有国家安全,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就会失去根基,民族的伟大复兴更是无从谈起。放眼全球,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复杂和不确定成为国家安全新现实。国家安全体系中任一领域的重大风险,如果防范不及、应对不力,就会传导、耦合、演变、升级,并与其他风险相互叠加与共振,最终危及国家安全。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肆虐,全世界已有260多万人被夺去生命。全球地区热点问题频发,地区局势仍不安宁,这既有地区固有矛盾的发展,也有疫情导致的一些国家国内政治经济社会转变,还有单边主义、霸凌主义以及军事干预等行动带来的恶果。全球范围内的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议题联动蔓延,部分地区恐怖主义、难民问题、领土争端等持续加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所以我们不能忘“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这一千年古训。


     南京申办青奥会形象大使许吉如在参加《超级演说家》节目时,讲述了一个有关安全感的故事。她说,以色列因为国家太小、袭击太多,不安全感渗透蔓延到每个国民的心底,所以以色列的机场对每一次普通的托运都要严加盘查,以色列的乘客在每一次飞机安全着陆后都会鼓掌庆祝;
她还说,叙利亚的同学非常羡慕她毕业后可以选择回国,因为她有一个身份是中国公民,而他的身份却是叙利亚难民……由此得出一个结论:安全感是一个国家赋予年轻人最好的礼物。是啊,就因为一个中国国民的身份,就可以免于漂泊、免于恐惧,拥有了自由选择的权利和在世界上的话语权。


     国家安全需要人人参与,维护国家安全人人都是主角!“家是最小国,国有千万家”。国不安,何来家之安宁?民之安泰?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证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维护国家安全,没有局外人、旁观者,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虽仅一天,但国家安全却与我们每个人须臾不分,我们要时时想着国家安全,处处维护国家安全,用自己的行动捍卫和增加这份国家带给我们的安全感。


    

关键词:都是,国家安全,主角

 

  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专题片《护航之道》观后感

 以涓滴之力汇聚成国家安全磅礴伟力

 

     今年4月15日是第六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日前,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联合印发通知,在全国开展2021年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任何时候,国家越安全,人民就越有安全感。国家安全内涵已从领土不受侵犯拓展到了经济、社会、生态、网络、生物、科技、资源、太空等各个领域,它其实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设置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是提升全民国家安全意识的重要契机。


     “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维护国家安全要心怀忧患意识,居安思危。近日,美西方反华势力处心积虑,除通过发布报告、召开听证会等多种伎俩污蔑、打压中国企业,试图遏制中国发展,借此打压中国,其卑劣用心昭然若揭,受到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和平年代,这新近发生的事件无不警醒着我们,要未雨绸缪,做好应对任何形式矛盾风险挑战的准备。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因此,各地区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形成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的强大合力。


     国家安危关乎每一位公民,民族崛起系于每一个人。提起国家安全,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这么大的事情怎么跟我有关系”,殊不知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2021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人们意识到生物安全的重要性。事实上,生物安全就属于国家安全领域中的非传统安全。在国家安全法的普法宣传教育活动中,应充分体现人民性,将国家安全与人民福祉的关系讲透,将社会总体安全与群众切身利益的关系讲活,用接地气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到,每个社会个体都是国家安全的维护者和受益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维护国家安全没有局外人、旁观者,人人都是参与者。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涓滴之力亦能磅礴,正是这种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意识,使我们战胜了疫情,构筑起守护生命的铜墙铁壁。


     维护国家安全要健全国家安全体系,抵御风险。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就是要始终把人民安全放在最高位置。随着国家安全体系和机制的不断完善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网络安全法、核安全法、反恐怖主义法、反间谍法等法规制度的出台,为新形势下做好国家安全工作提供了法制保障和重要遵循。正是这些体系机制的完善和法制的保障,才能使我们在去年疫情肆虐的时候,执行7架次临时航班赴疫情严重的国家接回我国公民共千人之多;
才能使我们面对非安全因素时,能够充满自信地喊出:“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真正从提高人民的归属感、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上让广大民众切身感受到国家安全带来的幸福感。正如电影《战狼2》最后出现的一张中国护照,上面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当你在海外遭遇危险,不要放弃!请记住,在你身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我们要充分认清维护国家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加强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正确把握当前国家安全形势,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努力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牢靠安全保障。


    

关键词:伟力,涓滴,之力

 

 用自律守护“头顶上的安全”

 

     近日,湖南株洲一男子从17楼扔下垃圾袋,将一辆小车车顶砸凹。民警通过袋内购物小票和超市监控确定了高空抛物者身份,对其进行了批评教育,男子赔偿了车主损失。多亏了小票和监控,让 “全楼担责”得以避免。每一起高空抛物现象的背后,需要我们更加精准地找到肇事者,避免“一人抛物,全楼买单”。


     城市高空抛物、坠物被称为“悬在城市上空的痛”, 它曾与“乱扔垃圾”齐名。近年来,高空抛物、坠物造成他人人身和财产损害的事件,在全国各地屡见不鲜,“ 潮州高空抛物致伤残”“江苏女子两次高空扔菜刀”“海口30cm钢筋从天而降”……而掉落的东西也是千奇百怪,有建筑物的外挂设备,有窗户玻璃,更有各种生活用品和垃圾。“屡抛不止”的背后,有人们道德修养不高的因素,也有当事人法律意识、公德意识和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置他人安全于不顾,随手丢弃物品成习惯。这种抛物之痛,痛在住户的认识,伤在居民的身心上。


     屡禁不止的背后,关键在于高空抛物取证难。大多数高空抛物者图一时之便,心存侥幸心理。楼高而监管难,隐蔽而取证难。无论是监控的安置的位置,还是出于隐私的保护需要,使得我们无法有效地对高层建筑进行监控,这就造成了许多居民在高空抛物的行为上毫无顾忌。很多高空抛物的案件发生后,都是因为无法取得证据,而导致找不到肇事者。这种偶发性和隐蔽性,最终只能以告知某物业对其加强管理而草草收尾,或者只能按照一人抛物,全楼担责的办法来处理,既让受害者无法有效维权,又让无辜者遭受不公正的处理。在双方都不满意的情况下,加剧了矛盾,造成了隐患。


     有效避免高空抛物,在于监管的落实。取证难的关键在于抛物者的确认上,所以第一时间找准肇事者,便是最为有效的途径。外部监控设备的完善,摄像头的针对性布置,既能有效监控相关行为,又能形成威慑,规范居民的行为;
内部宣传引导,发动居民们相互监督,相互提醒,让每一个人都有着清醒的认识;
在危险地段贴上标识,让大家提高警惕,并且对于发生过问题的区域加大巡视力度,将每一次抛物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唯有如此,方能最大限度地让肇事者无所遁形。可喜的是,针对高空抛物,《民法典》要求有关机关要查处责任人,这种要求将会大大减少“一人抛物、全楼买单”的情况发生。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高空抛物,检验的是每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识。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能因为其行为微小,就忽视了后果的严重。为了我们家园的宁静和大家的平安,让我们用自律的行动共同守护头顶上这一片安全的空间。


    

关键词:顶上

 

  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专题片《护航之道》观后感

 “夺命”热气球需走出安全监管的空白地带辣言辣语

 


    
    乘着吊篮缓缓升空,脚下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热气球承载着人们对天空的美好期待。伴随国内载客热气球旅游的快速发展,在当下热气球也成为了“网红”旅游项目。但去年10月以来,国内已经发生了两起与载客热气球有关的人员坠亡事故,让乘坐热气球的安全问题引发担忧。有专业人士指出,事故暴露出载客热气球在监管上存在缺失,给热气球旅行敲响了警钟。


    热气球旅游项目因其新鲜性和刺激性备受追捧,国内多个旅游景点抓住商机、推陈出新,纷纷开设热气球观光项目。由于疫情影响,很多游客选择在国内旅游,对热气球这类“网红”项目的需求也在增加。然而曾被国际航空联合会列为所有飞行器中安全系数最高的热气球,却深藏安全隐患,造成多起坠亡事故。野蛮发展的热气球项目不禁引起公众与社会的反思:是什么原因使得原本安全的飞行项目成为“夺命杀手”?在缺乏必要的安全保障的情况下,以热气球为代表的“网红”项目又该如何发展?
    近年来国内载客热气球“黑飞”“乱飞”现象频发,追根究底,正是监管和规范上的空白给了事故可乘之机。我国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热气球运动管理办法》对热气球从业人员资格、场地、设施设备条件、安全保障等都进行了明确规定,但上述规定只适用于热气球训练、竞赛、表演、休闲、宣传和探险等六项活动,至于旅游观光等经营活动还未被纳入监管范畴。


    此外,两次坠亡事故都是由于工作人员的违规操作,这不免让人怀疑员工在上岗前是否已经取得了相关资质并经过了正规培训。热气球需求的迅速增加,却也使得众多缺乏生产许可证和型号认可证等资质证书的热气球流入市场。不少经营者为节省经济及时间成本,罔顾风险,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购买了缺乏资质的热气球、聘用了无资质的飞行员,部分景区同样出于减省成本考虑,未对从事危险工作的员工进行严格的上岗培训。上述种种原因之下,这一项目的安全性更是无从谈起。


    安全监管一旦存在所谓的“空白地带”,必然造成热气球项目的无序发展。根据中国航空运动协会气球委员会发布的相关规定,凡是拥有热气球的企业或个人,都必须到专门管理机构或协会申报审批备案,而热气球俱乐部的开办需要经过工商登记注册,申请批报场所。但有业内人士称,仍存在着大批未经过审批报案却从事着热气球盈利活动的个人或企业,正是这些人钻了监管的漏洞,为本就危险的娱乐项目埋下了更深的安全隐患。不仅如此,热气球行业“被迫放低”的准入门槛也给了一些缺乏资质和管理经验的经营者们机会乘虚而入,最终导致整个行业陷入恶性竞争,失去了安全运营的环境。


    热气球引发的坠亡事故,为社会敲响了警钟:任何娱乐设施的运营都必须以安全为底线。对于热气球项目存在的监管空白,相关部门需要及时承担起责任,在完善各项管理规定的前提下严格审批程序,对现存的无资质的经营行为进行查处,同时更要严格监管各景区中热气球项目的运营过程,确保飞行的规范性和安全性,促进行业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


    文/马力琪


关键词:“夺命”,热气球

 

  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专题片《护航之道》观后感

 “头上安全”来不得马虎与侥幸辣言辣语

 

    文/宋鹏伟
    3月17日,太原市举行了修改《太原市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立法听证会。有关此次条例修改,一个主要方面是要求电动自行车驾乘人员佩戴安全头盔,并增加了相应的处罚条款,参会代表全票通过。既然全票通过,那么《条例》实施也是很快的事情。记者3月23日走访发现,相较之前不温不火的电动自行车头盔生意,时下正在逐渐升温,或将成为市场热点。


    从报道中看到,随着头盔的热销,各种商品鱼龙混杂,不少消费者抱着图便宜和哄骗交警的心理,主动选择只有二三十元的劣质头盔。隐患不可谓不大,试想,一旦发生意外,倘若头盔碎片扎到头上……
    不独太原,全国多地都进行了类似立法层面的改革,让“一盔一带”从倡议变为强制。之所以如此,不是走形式和走过场,而是由现实情况所决定的。太原市的数据显示,去年有44名电动自行车驾乘人因交通事故身亡,死亡事故中基本是未戴头盔者。有关研究则表明,正确佩戴安全头盔能够将交通事故死亡风险降低60%至70%,可以大幅降低骑车人在交通事故中颅骨骨折和颅脑受伤的概率,对保护群众生命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既然必须要戴,何不戴一顶质量有保证的?买一顶劣质头盔,甚至干脆戴一顶安全帽,就是在头上埋下了安全隐患,关键时刻没准儿还不如不戴头盔更安全,这是何苦呢?就像前几年有些司机嫌安全带紧,不愿戴安全带,干脆插个卡扣、挂条带子在身前应付交警,都是视自身安全为儿戏,自欺欺人的做法。


    诚然,有关标准的缺失和市场监管不力也是重要原因。众所周知,尽管全国电动自行车已突破2.5亿辆,但时至今日仍没有头盔的国家标准,这为很多不法商家打擦边球留下了空间,也为市场监管部门执法带来了困难。然而,即使没标准,消费者依然可以靠经验和智慧挑选相对靠谱的产品,如符合摩托车头盔国标的、有3C质量认证的、知名品牌的、价格在百元以上的、有防护海绵的……
    不习惯和不方便是一定的,但也是暂时的,但任何时候,安全问题上都容不得半点侥幸心理。就像一辆车无论多贵、安全配置多高,不系安全带在关键时刻还是救不了命;
如果只是戴一顶劣质头盔装样子,甚至连搭扣都不系,防护作用依然是零。




关键词:头上安全,马虎,侥幸




Tags: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