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领导讲话 > 城建讲话 / 正文

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的3大推进路径及实施措施

2020-09-24 20:06:34

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的3大推进路径及实施措施 进路径分析 一、工作推进路径 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工作立足于解决政务信息化长期以来“互联互通难、信息共享难、业务协同难”问题,其工作推进路径可概括为实现“网络通”、“数据通”、“业务通”。

“网络通”是前提。建设完善统一的电子政务内网和外网,承载各部门政务信息系统。各层级、各部门的政务信息系统迁移和整合到统一的电子政务网上。“网路通”实现了信息系统在物理网络上的连通,是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工作推进的前提。

“数据通”是基础。构建一体化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体系,促进政务信息资源跨地域、跨层级、跨部门的共享。

“业务通”是目标。建立统一的业务协同平台,推动部门主要业务系统与统一业务协同平台的对接,实现跨地域、跨层级、跨部门应用。

二、工作推进中的“坑”和“坎”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工作的推进,特别是“网络通”、“数据通”、“业务通”三项工作的推进,有许多“坑”和“坎” ▼ 1. 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工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系统性等特点,要真正实现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充分发挥其作用,需要长时间的探索和实践。

在有限时间内完成该项工作,可能会出现“以文件落实文件”、“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的现象,工作成果可能是“迁移和整合系统多少个,公布信息资源目录多少条,信息资源项总数多少个,可共享的多少条,可开放的多少条”这样的成果。那样的话,该项工作的意义和作用将大打折扣。2. “网络通”环节,要从整体、全局考虑,挑选出需要迁移整合的信息系统,有序地、分阶段地迁移。如没有顶层设计和周密计划,可能会一股脑地将所有政务信息系统、所有的政务数据,不管有用没用都迁移整合,之所以这样整合,一是可能不知道要整合哪些系统,那就干脆都整合;
二是可能是为了凑数量完成任务。一股脑的、无序的迁移整合,其工作量大,无用功多,代价大,更会给后续工作带来巨大麻烦。

3.“数据通”环节,工作更加繁重,问题更多。

从管理上,要完善工作推动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充分调动各部门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解决各部门不想、不敢、不愿、不会共享数据的问题。从技术上,要全面考虑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服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o 数据采集问题:要考虑哪些数据有价值,采集哪些数据,数据的源头在哪里;

o o 数据质量问题:整合的数据源于多个系统,同一数据集很可能存在矛盾、不一致的问题,清理不好、不能使用的数据就是巨量的电子垃圾;

o o 数据标准化问题:没有数据的标准化,数据的准确性、一致性就难以保证,共享交换、应用就无从谈起;

o o 数据聚合问题:连接、聚合后的多维度数据才更有价值。既要考虑部门间的的数据连接聚合问题,还要考虑政务数据与互联网数据、线下数据连接聚合问题;

o o 数据服务问题:在聚合数据基础上,要考虑数据服务提供方式和提供数据服务API接口问题、数据服务安全问题。

4. “业务通”环节,要研究各部门异构系统打通问题。现有解决方案,无论是重新规划开发,还是在系统接口基础上二次开发,开发周期、难度、费用都很大。从管理角度,给工作人员带来二次录入、重复录入等重复工作,信息化反倒起了反作用。如果不能很好地打通各部门信息壁垒,不能实现系统间对接和联动,整合共享工作就不能充发挥发挥作用和价值。

综上,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工作推进中的“坑”和“坎”,需要我们从开展工作之初,就应该想得到,想清楚,想明白,从而避免工作误区和陷阱,保障工作有序开展,取得实效。

思路 一、定位与作用 1 首先,要思考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工作的定位和作用。这项工作开展的背景是什么,目的和作用是什么,工作产出是什么,工作产出会对未来哪些工作有什么样的作用。

第一个思考,与其叫“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工作,不如叫“政务大数据整合共享”工作。

实现“业务通”这个最终目标,是以“数据通”为基础,为支撑的。政务信息系统之间的打通和连接,最终是靠输入、输出打通连接的,输入输出本质上就是数据,打通和协同必然是数据驱动的。所以,工作的关键环节和内容不仅仅是整合系统,更重要、更核心的是整合数据。工作产出也必然包括一个政务大数据中心及其共享、开放平台。

第二个思考,实现“业务通”,本质上是数据业务化。

传统的信息化工作注重功能和流程,将业务的过程都数据化,即把所有的业务过程记录下来,这实质上是“业务数据化”。但可惜的是,各级各类政务信息系统是一个个信息孤岛,数据是封闭的,不能流动,数据支撑的业务是有限的,而且只能在封闭范围内开展。

在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和数据整合的基础上,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利用,可以做几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o 一是数据驱动业务,通过对数据流、数据生命周期的分析,优化和再造业务流程;

o 二是让数据冲破壁垒,自动地、主动地流动到需要它的系统,通过数据的流动,来实现系统之间的协作和联动。这可称为“数据业务化”。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开展这项工作的一开始,就应把促进业务系统打通和协同、政务大数据中心及平台建设放在最核心的位置、最重要的工作内容、最优先研究和建设的工作。将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工作进一步定位为建立健全政务大数据、挖掘政务大数据巨大潜力和价值、打造政务大数据衍生产业生态圈乃至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二、工作思路 一旦将政务大数据中心和平台建设确定为最核心的工作,那我们的工作思路和工作内容就会发生变化,更多地围绕数据的全生命周期“数据从哪里来(准确数据的源头,多维度数据的融合)”、“数据去哪儿(数据流动)”、“数据怎么用(业务通)”来开展。

1. “数据从哪里来”,强调一数一源,多源融合。「一数一源」指的是对一个特定的数据,特别是基础数据,其源头应该只有一个,不用重复采集。比如企业注册数据只能来自工商部门(税务部门、财政部门也有,但不全面不准确),人口数据只能来自公安部门(社保、卫生等部门也有,但不全面不准确),诸如此类。

「多源融合」指的是对同一事物的刻画是多维度的,采集不同数据源的数据,然后进行融合,融合后形成的多维度的数据比单一数据具有更全面、更丰富的信息,更有价值。比如企业数据,根据一数一源,注册数据来自工商,缴税数据来自税务,上市数据来自金融部门,等等。多维度的企业数据融合起来,对企业的刻画更全面更精准,应用面更广。

★ 强调一数一源,多源融合的主要作用是:一是根据数据源头,有针对性、有重点地选择要迁移整合的系统,避免一刀切、一股脑的迁移,也避免该迁的没迁;
二是保证数据质量,避免重复采集、不必要的数据清洗;
三是使数据更全面、更丰富,应用面更广。

2. “数据去哪儿”,强调数据流动。

数据流动产生价值,流动的政务数据破除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极大消除了各部门信息不对称性。流动的政务数据使得一站式、并联式、全天候的业务和政务服务成为可能。强调数据流动的主要作用是:
o 一是从数据源头出发,以时间轴为主线,梳理数据全生命周期的流动路径,实际上就梳理出数据在政务信息系统中的流转路径,梳理出系统之间的数据关联和依赖关系,支撑流程优化和重构;

o o 二是对流转路径中的系统输入输出数据进行分析,可梳理出数据之间有意义的、有价值的聚合关系,数据多源融合更有针对性。

3. “数据怎么用”,强调信息系统打通和协同。

经过前面两个阶段的工作,建立起一个统一的政务大数据中心(权威、准确的政务数据源)及数据管理平台(数据采集、处理、服务)。实现信息系统的打通和协同,至少有两种思路:
一是通过政务大数据的共享机制,各个信息系统根据需求,向政务大数据中心或其他部门提出数据共享申请,根据权限获得数据后,支撑业务运行;

二是政务大数据中心,不仅仅是数据物理集中中心、数据共享中心,还可以作为信息系统的协作中枢,可以作为“政务大脑”。作为“中枢”和“大脑”,它实际上是涵盖政务信息系统的管控平台,它通过对数据流和业务流的分析,通过数据引擎将数据自动传递到需要数据的信息系统,通过工作流引擎衔接、打通各个系统,实现业务的协同流转。这种模式,适用于业务联系相对紧密的信息系统间的协同,适用于一条龙、一站式、并联式政务服务系统。

一、全面实现“网络通” 通过对数据源头的分析,通过对业务系统间依赖关系的分析,有针对性将承载部门主要业务的信息系统,特别是涉及企业服务和老百姓服务的工商、公安、社保、税务、住建等部门的信息系统统一迁移到电子政务外网。

因特殊情况实在无法迁移的,也必须和电子政务外网保持有效的安全连接。

二、有序实现“数据通”“数据通”的核心原则是:数据以政务服务对象为中心进行组织和聚合。

1. 形成两个画像:以政务服务对象--企业与老百姓为中心组织数据、聚合数据,形成企业画像、用户画像。

首先,按照一数一源原则,优先整合准确的、有价值的、应用广的基础性数据。政务服务的对象是民众和企业,那么人口库、法人库、证照库(身份证、结婚证、职业证书、营业执照、资质证书等)这些基础性数据就是优先整合的数据。其次,按照多源融合的原则,在人口库、法人库、证照库、信用库及其他数据源基础上构建两个画像:用户画像和企业画像,形成画像的过程就是多源数据融合的过程。企业画像、用户画像区别于人口库、法人库,在于它不仅包括多源融合的静态数据,还包括动态数据,它将用户与证照相融合,与服务事项、动态行为相融合,与各渠道获得的有关人和企业的信息相融合(比如企业画像就要融合基本注册信息、证照信息、资质信息、资金状况、企业经营状况、纳税信息,各种不良信用记录,正在办理、已经办结的的服务事项等)。对企业和用户更加全面、多维度的刻画,便于为他们提供更主动、更快捷、更有针对性的服务,同时利于各个政务信息系统的协同。

最后,分别开发企业、人的全生命周期信息管理系统,对用户画像、企业画像进行动态维护。

用户画像、企业画像应尽可能在最大范围内共享,各部门按照权限获取相应数据。用户画像、企业画像的共享能够满足业务系统、政务服务系统70%左右的数据需求。

2. 形成政务服务事项的数据关系图谱。首先,每年梳理出面向企业、老百姓的TOP100高频政务服务(特别是联办件、承诺件、代办件等)。其次,对每个政务服务事项,梳理出支撑服务的系统,梳理出系统之间数据关联和依赖关系,进而再梳理出每个系统输入数据、中间环节数据、输出数据等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对服务事项的数据关系图谱。通过对数据关系图谱的分析,可以优化和再造流程,可以分析数据流动。最后,在技术上实现面向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可扩展至所有政务服务事项)的数据关系图谱管理系统,其核心数据结构是连接服务事项各个环节数据的数据链。政务服务事项的数据关系图谱应在政务服务系统、支撑系统及其它有关联的系统中进行共享。加上用户画像、企业画像,应该能够满足大部分政务服务系统的数据共享需求。 三、逐步实现“业务通”实现“业务通”的总体构架是:在政务大数据平台上,建立涵盖主要政务信息系统的协同管控平台(“政务大脑”)。协同管控平台以服务对象为中心,以政务服务为入口,以流程为驱动,以数据为纽带,以业务为支撑,外连政务服务,内连业务系统,实现政务信息系统打通和协同。

1. 优先在政务服务事项中实现“业务通”。“业务通”是需求导向的,而政务服务恰恰是入口,是需求。先在政务服务层面实现“业务通”,再向纵深(业务信息系统)延伸,有利于在入口层面梳理事项流程,也有利于倒逼业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在政务服务事项的数据关系图谱基础上,打造政务服务事项工作流引擎系统,用数据链衔接各个系统,用工作流打通各个系统,实现协同流转。政务服务中心是最重要的适用场景。

2. 在支撑政务服务的系统中实现“业务通”。系统包括:直接支撑政务服务的业务系统,业务审批系统以及与业务系统关联的系统等。

3. 在涉及面宽、应用广泛、有关联需求的重要信息系统之间实现“业务通”。主要包括属于同一主题的政务信息系统,比如财税类,规划建设类等。

措施 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工作复杂、困难、繁琐,需要四个强有力的推进保障:
强有力的组织领导 强有力的实体工作机构和工作推进机制 强有力的相应法律制度保障 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知之非难,行之不易。从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到分步实施、项目落地,工作的复杂性、系统性和长期性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提升对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在推进工作中敢于冲破思想束缚,破除利益藩篱,切实树立责任意识和全局观念,把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确保实效。

Tags: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