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总结汇报 > 调研报告 / 正文
**村腊黑玛堵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方案
2020-09-02 23:40:24 ℃
**市**镇**村
腊黑玛堵易地扶贫搬迁工程
实
施
方
案
编制单位:**镇人民政府
编制时间:二○一七年四月
目
录
第一章
项目概要 - 1 -
一、项目概述 - 3 -
二、项目背景 - 8 -
第二章
基本情况概述 - 14 -
一、项目区的确定 - 14 -
二、**镇基本情况 - 18 -
三、**村委会基本情况 - 19 -
四、迁出点基本情况 - 21 -
五、迁入点基本情况 - 25 -
第三章
土地利用状况 - 29 -
一、项目区土地利用规划 - 29 -
二、土地权属 - 29 -
第四章
易地扶贫搬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30 -
一、项目实施的意义 - 30 -
二、易地扶贫搬迁的必要性 - 30 -
三、易地搬迁的可行性 - 32 -
第五章
项目建设工程和技术方案 - 34 -
一、总体方案 - 34 -
二、主要建设工程及技术方案 - 35 -
第六章
生态环境保护 35
一、项目区生态与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6 -
二、主要保护目标 - 36 -
三、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 36 -
四、主要对策措施 - 37 -
第七章
投资概算和资金筹措 - 38 -
一、概算依据 - 38 -
二、概算方法 - 39 -
第八章资金整合方案 - 44 -
一、指导思想 - 44 -
二、基本原则 - 44 -
三、整合内容 - 44 -
第九章
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 45 -
一、总体实施进度计划 - 45 -
二、主要建设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 46 -
第十章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 46 -
一、评估依据 - 46 -
二、评估内容 - 46 -
三、评估结论 - 47 -
第十一章
效益分析 - 47 -
一、社会效益 - 47 -
二、生态效益 - 48 -
三、经济效益 - 49 -
第十二章
组织管理和保障措施 - 50 -
一﹑组织领导及管理方式 - 50 -
二、项目实施和管理 - 51 -
三、相关配套政策 - 53 -
四、项目建设的保障措施 - 53 -
第十三章
结论和建议 - 55 -
一、方案总体描述 - 55 -
二、结论及建议 - 55 -
附件:工程图表及相关材料
第一章
项目概要
**市**镇**村委会位于州府(县城)六库以北4公里、**镇以南28公里处,有10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657户,农村人口1965人,有劳动力1430人。全村国土面积75.93平方公里,年平均气温18.3℃,年降水量1278.1毫米,适合种植玉米、小麦、核桃、花椒等作物。主要以傈僳族为主,占到总人数的95%,还有小部分的汉族和景颇族,主要信仰佛教和基督教。目前,在10个自然村中还有小河、大场瓦地等2个村民小组没有通村组公路,运输主要靠人背马驮,全村通电。全村耕地面积为1448亩(其中,水田582亩,人均仅为0.30亩,旱地866亩,人均仅为0.44亩)。201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为105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003元,粮食总产量为86.68万公斤,人均有粮441公斤;生猪存栏3343头、出栏3552头,山羊存栏1520只、出栏942只,大牲畜存栏725头(匹)。该村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畜牧业为主。
小河自然村迁出点距**村委会22km,距镇政府驻地50km,平均海拔2100m,平均气温15℃。小河自然村共25户84人,其中建档立卡户19户66人。主要种植玉米等农作物,经济作物为核桃、草果和漆树等,大小牲畜150头(匹、只)。有耕地105亩,其中人均耕地1.28亩,全部是旱地,没有水田,耕地坡度都在25°以上,土地保水保土保肥能力差,产出率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属山高坡陡、沟壑纵横,由于地处边疆,受特殊地理环境和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群众受教育程度低。因生产生活燃料所需,加之科技文化落后,生产方式陈旧,群众乱砍滥伐、过度放牧现象突出,致使水土流失严重,六库城区水源地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生产生活成本高。
大场瓦地自然村迁出点距**村委会15公里,镇政府43公里。平均海拔1900米,平均气温16.2℃,年降水量1342毫米。大场瓦地自然村共21户80人,其中建档立卡户20人75人。主要种植玉米等农作物,经济作物为核桃、草果和漆树等,依傈僳族居住为,全村共有耕地面积112亩,全部是旱地,没有水田,人均耕地面积1.4亩。耕地坡度都在25°以上,保水保土保肥能力差,土地产出率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属山高坡陡、沟壑纵横,由于地处边疆,受特殊地理环境和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群众受教育程度低。因生产生活燃料所需,加之科技文化落后,生产方式陈旧,群众乱砍滥伐、过度放牧现象突出,致使水土流失严重,六库城区水源地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生产生活成本高。
为解决六库城区6万多人水源地污染严重问题,同时解决小河自然村及大场瓦地自然村群众生存问题,拓宽发展空间,需将两个自然村46户164人(其中建档立卡户
39户141人)搬迁到腊黑玛堵安置。
一、项目概述
(一)项目名称:**市**镇**村腊黑玛堵易地扶贫搬迁工程
(二)项目建设性质:新建
(三)项目主管单位:**市人民政府
(四)项目承建单位及项目法人代表
1、项目承建单位:**市**镇人民政府
2、项目单位法人代表:肖胡南(镇长)
3、项目负责人:陈应才
4、项目单位联系电话:0886-3811101
5、通讯地址:云南省怒江州**市**镇人民政府
6、建设单位概况:**镇人民政府位于**市西边,距**市政府所在地32公里,镇政府下设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项目建设综合服务中心等7个职能部门,人员和组织机构完全满足得了此项目需要。
(五)项目协作单位:
1、**市发展和改革局
2、**市扶贫办
3、**市财政局
4、**市国土资源局
5、**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6、**市规划局
7、**市交通运输管理局
8、**市农业和科学技术局
9、**市水务局
10、**市民宗局
11、**市环境保护局
12、**市城乡建设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六)搬迁安置的类型、范围及规模
1、类型:集中安置
2、范围:**市**镇**村委会小河自然村、大场瓦地自然村
3、规模:共46户164人,其中建档立卡户39户141人。
(七)项目建设主要工程及建设规模、内容概况
项目建设内容共有易地扶贫搬迁安居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征地费用、前期工作经费四大项,具体建设规模如下:
1、易地扶贫搬迁安居工程
新建安居房46套,砖混结构,户均建筑面积120㎡,总建筑面积5520㎡。其中:建档立卡户39套、4680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33.2平方米;人均面积超出25平方米23户、1035㎡,超出部分与城乡投公司签署财产共有协议;非建档立卡户7套、840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36.5平方米。
2、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1)村内公路硬化4米宽2公里;
(2)村间道路硬化3米宽3公里;
(3)养殖小区46户920平方米;
(4)入户引水管道2千米、20立方米蓄水池2个、入户水表46个;
(5)新建46个检查井;
(6)新建46个检查井盖板;
(7)场地硬化500平方米;
(8)环卫设施:20㎡的公厕2个、排水沟1500米、挡墙1500立方、垃圾焚烧池2个、化粪池4个、排污管道1公里、太阳能路灯20盏;
(9)其他:附属工程相关配套设施。
3、征地工作:共征地125.96亩。
4、前期工作:规划、地勘、界勘。
(八)项目建设目标: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实施,将解决小河自然村及大场瓦地自然村居住在自然保护区内对六库城区水源地污染问题、基础设施薄弱、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不具备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46户164人的生存和发展诸多问题。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建设,农户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显著改善;水、电、路和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建成;教育、医疗卫生就近解决;加快推进产业培育和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建集中养殖小区大力发展以黑山羊、猪、鸡为主的畜牧业和种植玉米为主食粮农作物,可稳定解决温饱问题;对原有的核桃、草果、漆树、魔芋等经济林果提质增效
,依据拆旧建新对复耕地及25°以上坡地退耕还林还草和种植经济林果,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增加搬迁户经济;依靠得天独厚生态游泳观光景点、林下特色养殖业开办农家乐,增加搬迁农户经济,实现“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确保贫困群众如期与全省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九)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
1、投资概算
项目总投资1819.5万元,其中:安居工程投资883.2万元,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投资571.9万元 ,土地征用费306.4万元,前期经费58万元。
(1)安居工程:建筑面积5520㎡,1600元/平方米,投资883.2万元。资金筹措为:政策性补助资金377.1万元,整合资金:整合部门资金435.6万元(城乡投资金165.6万元、财政局270万元)、7户非建档立卡户自筹建房资金28.5万元、7户非建档立卡户建房贷款42万元。
(2) 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571.9万元。
①村内公路硬化4米宽2公里,投入资金120万元;
②村间道路硬化3米宽3公里,投入资金90万元;
③养殖小区46户920平方米,投入资金64.4万元;
④入户引水管道2千米、20立方米蓄水池2个、入户水表46个,投入资金48万元;
⑤新建46个检查井, 投入资金9.2万元;
⑥新建46个检查井盖板, 投入资金2.3万元;
⑦场地硬化500平方米,投入资金5万元;
⑧环卫设施; 20㎡公厕2个、排水沟1500米、挡墙1500立方、垃圾焚烧池2个、化粪池4个、排污管道1公里、太阳能路灯20盏,共投入资金213万元;
⑨附属工程相关配套设施,投入资金20万元。
资金筹措为:争取政府中长期低成本贷款补助资金447.675万元,整合2016年中央预算内投资48万元、水务局资金48万元、体育局资金5万元、农户自筹3.225万元、财政局资金20万元,合计571.9万元。
(3)土地征用费:征地125.96亩,投入306.4万元。
资金筹措为:投入水源地保护边境转移资金300万元,农户自筹6.4万元。
(4)前期费用:规划设计费58万元,地勘费26万元、岩评(地灾评估)费26万元,界勘费6万元,共投入资金58万元。
资金筹措为:整合城乡投资金58万元。
2、资金来源
(1)政策性建房补助资金:争取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41人(人均补助2.6万元)、非建档立卡7户(户均补助1.5万元)补助资金,合计377.1万元。
(2)基础设施补助资金:争取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3.175万元(141人)国家低成本长期贷款,合计447.675万元。
(3)整合资金:城乡投资金223.6万元、财政局290
万元、水源地保护边境转移支付资金300万元、发改局其他渠道资金48万元、水务局48万元、体育局5万元,合计914.6万元。
(4)农户自筹建房资金38.125万元。
(5)非建档立卡户建房贷款42万元。
合计1819.5万元。
二、项目背景
(一)项目建设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扶贫开发工作作出了一系列新部署,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贫困地区视察指导,就加快扶贫开发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三农’工作是重中之重,贫困地区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中之重”、“要改革创新扶贫开发体制机制特别是考核机制”等重要论断和科学扶贫、精准扶贫等重大观点,深刻阐明了扶贫开发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形成了我国新时期扶贫开发的战略思想。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新时期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和“五个一批”精准扶贫要求的有力行动,是贫困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破解“三农”问题和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重大举措,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的重大支撑。
**市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9个乡镇中有8个是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区”,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生存环境恶劣。对那些生活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的贫困农户,采取常规的扶贫措施,常常因为无法改变其自然环境而事倍功半,结果带来的是更严重的落后和贫困。众多事实证明,对人口稀少或自然环境极端恶劣地区的任何扶贫投资都存在着效率低下的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这些地区的庞大的基础投入转化为对贫困群众的易地扶贫搬迁,从而打破“贫困
—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失学—劳动力素质差—贫困”的恶性循环。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是一项功在当代、惠及子孙后世的伟大工程,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头等大事,是解决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地区的群众脱贫致富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的重大战略工程,是改变贫困地区贫穷落后面貌的重大机遇。从项目区搬迁群众目前居住的环境看,山高谷深、土地脊薄、资源匮乏、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生存、生活、生产条件恶劣,就地加快发展、脱贫致富极为困难,改善通路、通水、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难度大、投入高,是典型的“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贫困地区,就地扶持难以实现脱贫致富,迫切需要继续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为加强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指导,加快推进易地扶贫搬迁进程,确保搬迁农户如期实现精准脱贫的目标,特编制《**市**镇**村腊黑玛堵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方案》。
(二)项目编制依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
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做好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发改地区【2014】2174号);
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方案”》的通知(发改地区【2015】2769号);
4、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易地扶贫搬迁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云办发【2015】27号);
5、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云南省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管理办法的通知》(云发改地区【2015】162号);
6、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怒江州扶贫攻坚总体方案(2013—2017年)的通知》(云政办函〔2013〕153号);
7、《怒江州委、州政府关于贯彻落实〈怒江州扶贫攻坚总体方案(2013—2017年)〉的实施意见》(怒发〔2014〕1号);
8、怒江州扶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做好怒江扶贫攻坚大会战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相关工作的通知》(怒扶指办发〔2014〕6号);
9、中共**市委办公室**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易地扶贫搬迁三年行动计划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泸办发【2016】24号);
10、**市易地扶贫搬迁“十三五”规划;
11、国家扶贫开发的有关方针政策;
12、**市**镇**村委会腊黑玛堵易地扶贫安置点规划;
13、**市土地利用总体方案(2010-2020);
14、**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0-2020);
15**镇“十三五”总体规划;
16、2016年**镇脱贫摘帽实施方案。
(三)项目提出的理由与过程
根据《**市易地扶贫搬迁“十三五”规划》、《**市易地扶贫搬迁三年行动计划工作实施方案》以及国家、省、州发改委的有关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将**镇**村委会小河自然村及大场瓦地自然村共46户164人(其中建档立卡户39户141人)纳入**市易地扶贫搬迁规划范围。
项目迁出区小河自然村及大场瓦地自然村属贫困自然村,共有46户164人,其中建档立卡户39户141人。
由于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制约,迁出区教育、文化、医疗、卫生滞后,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缓慢。境内以高山峡谷为主体,山高坡陡,岩层裸露,沟壑纵横。两个自然村居住在自然保护区内,耕地面积少,土地全部是旱地,没有水田。耕地坡度大,粮食产量低。村民收入来源极少,人均经济纯收入低于2300元,主要依靠原始种植业、养殖业。目前,两个村民小组不通路、电力不畅通,饮水条件较差,同时居住在六库城区水源地保护区内,水源地受污染严重。见于居住环境较为艰苦,群众经济来源较少,群众生活贫困,各项生活开支都远远高出居住在交通便利地区的群众,有
限的农副产品也由于交通不便难以及时销售,甚至人背马驮的成本过高而出现群众不愿销售农副产品的窘境。**镇党委政府曾多次深入实地察看,并根据当地实际,集中群众召开会议,在征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镇党委政府召开了专题会议,提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为项目区群众创造新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切实解决贫困群众“出行难、吃水难、看病难、上学难、发展难”等问题。
(四)效益概述
项目建成后,人均住房面积完全满足搬迁群众需求,解决了搬迁群众住房困难问题,新架设输电线路,人畜饮水管线,解决46户164人的饮水和用电问题;新建公厕、路灯以、集中养殖小区建设及垃圾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改善安置区居住环境;通过入组公路硬化、村间道路硬化等基础设施,解决出行难的问题;通过整合资金新建文化活动室、在建活动场所硬化及配套设施,促进文化、体育、卫生保建水平提高,通过就近就学就医,解决上学难、就医难问题,通过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后,基础设施配套完善,通过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逐步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有利于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促进边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进步、边防巩固,推动当地经济健康有序地可持续发展,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五)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既是解决“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精准脱贫工程,也是贫困群众实现全面小康的发展工程,建设意义十分重大。
2、鉴于项目建设投入较大,边疆地方财政十分困难,恳请上级部门在建设资金上给予倾斜,政策上给予优惠。
3、加强科普宣传与教育,强化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农业科技的应用水平。同时要广泛发动和动员当地群众积极配合及参与项目的建设工程,使其从中获得经济收益。
4、项目建成后,为防止出现“搬得出,稳不住”的回流现象,还需要进一步做好一系列后续工作,加强基础设施管理,制定村规民约,搞好产业引导等,促进搬迁人口早日脱贫致富。
第二章
基本情况概述
一、项目区的确定
(一)项目区选择的指导方针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相关的决策部署。坚持易地扶贫搬迁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统筹,与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村庄布局调整相衔接,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统一规划,完善政策,整合资金,加大投入,稳步推进**
镇**村腊黑玛堵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居住环境恶劣,水源地污染,丧失基本生存条件的小河自然村及大场瓦地自然村46户164人的生产生活和脱贫发展问题,努力把安置点新村建成环境优美、宜居宜业、设施完善、社会和谐的美丽乡村,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2、基本原则
——统一规划、有序实施。坚持高规格、高标准编制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筹好新村规划布局、民居设计、村容村貌和产业发展,有序组织实施。安置新村选址要充分考虑能实现产业互动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区域,并按照省、州相关要求开展规划编制工作。
——整体推进,全面小康。按照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全面推进安居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修复、产业发展等建设和素质提升,实现新房、新村、新景、新产业、新生活、新发展。
——整合项目,创新机制。按照“统一规划、共同投入、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计其功”的原则,统筹整合易地扶贫搬迁、地质灾害搬迁避让、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等各类项目资金,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用活地方专项债券资金,撬动政策性信贷资金,带动农户自筹资金,完善多元投入机制,增大投资总量。
——县级主导,乡镇主抓。按照精准扶贫和“四到县”的要求,县级负责项目规划编制指导、评审、审批、报备、资金整合、建设管理指导、技术服务、督导检查、评估验收和融资还贷等责任。**镇是项目建设推进的责任主体,负责制定安置点项目建设方案,报县级审核批准后组织实施,并做好宣传发动、组织实施、建设管理、资金放贷收贷、安置新村选址、土地调整、纠纷协调等工作,参与县级规划及方案编制等工作。同时,**镇还负责组织项目点成立联建委员会,联建委员会负责做好动员群众、协调各种矛盾纠纷、参与规划设计、帮助协调群众物资采购、建房合同谈判、质量监督等工作,全程参与项目建设。
——农户主体,创新方法。**镇要充分尊重搬迁农户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农户成立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联建组织,通过联建组织的参与,由农户自行与施工单位签订建房合同或组织农户自建房屋,使农户全程参与房屋建设。做到实施前充分征求农户意见,实施中组织农户参与,实施后农户评价,创新搬迁建设全过程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挥搬迁农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
——统筹安排,分类指导。集中安置点内部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由县级负责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搬迁农户房屋建设根据实际情况,分别采取统规统建、统规自建的方式,农户自主选择安居房户型,在联建委员会的帮助协调下,农户自行与施工单位签订房屋建设协议,有
能力自建也可以自行建设,自建的房屋必须严格按照县级提供的图纸施工,房屋结构、外墙装饰等必须保持一致。为保证质量降低成本,县级代建单位或**镇可以统筹考虑帮助农户统一采购钢筋、水泥、砖瓦、门窗等建筑材料。
(二) 项目迁出区及搬迁对象的确定
1、搬迁对象的选择
**市**镇腊黑玛堵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选择的对象是居住在**镇**村委员会小河自然村及大场瓦地自然村46户164人。
2、选择的原因
一是经济、社会、文化落后。小河组及大场瓦地组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300元,由于交通不便,生产生活方式落后,导致两个村民小组村民经济发展滞后,生活水平低于全村基本生活水平。基础设施落后,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用电难、通讯难、看电视难等问题突出。二是人、地、林矛盾突出。两个小组部分村民曾搬迁外地,但为了生计,增加经济收入,该组村民又复迁回来种植经济林果。由于农民采用传统的刀耕火种方式,大部分林地成为轮闲地。三是六库城区饮用水源遭受严重污染。四是搬迁群众在安置点耕地资源丰富,发展后劲足。五是搬迁群众对搬迁积极性高。六是典型的“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贫困地区。拟定**
镇**村民委员会小河自然村及大场瓦地自然村的46户164人全部选择为搬迁对象。
3、迁出区后续发展
按照易地扶贫搬迁治理规划和迁出区尽快绿起来的要求,将搬迁后退出的荒山及荒坡纳入生态建设项目内,实行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发展泡核桃、草果、漆树、魔芋等经济林木种植及原有经济林果进行提质增效。同时,搬迁农户房屋按照建新拆旧的要求,对原住房及附属设施拆除后进行复种经济林果。
(三)项目迁入区的选择
小河自然村距迁入区有16.2公里,大场瓦地自然村距迁入区有9.2公里,有土地面积125.96亩,海拔1600米,年平均气温为 15℃。因此,在选择迁入区时首先考虑是要具备容纳新迁入人口住宅、菜园等所需要的土地和水资源,不能因搬迁而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其次要具备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安置点没有地质灾害隐患;加之当地政府支持,具备项目建设的社会环境;总之具有完善的产业帮扶措施,也有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
该项目区为**镇**村民委员会,迁出点为**村民委员会小河自然村及大场瓦地自然村,迁入区为**村民委员会腊黑玛堵。
二、**镇基本情况
(一)地理位置及自然概况
**市**镇位于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市西北部,距州府六库32公里,距省级口岸片马58公里,东以怒江为界,西与缅甸联邦毗邻,南接**市六库镇,北邻**市大兴地镇。总面积367平方公里,海拔1720米,地表山峰林立,沟壑纵横,地势崎岖,岩层裸露,属典型的山地特征。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垂直分布明显,年平均气温为 14℃—19.4℃,年降雨量为 1444.3毫米。生物资源富集,耕地总面积17116亩,林地184102亩。**镇的主要产业为种植业和养殖业,其中,种植业主要有核桃、草果、花椒等;养殖业主要有生猪养殖、山羊养殖等。
(二)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镇下辖**、鲁祖、洛玛、浪坝寨、三河、**6个村委会,60个自然村,101个村民小组。镇内居住着傈僳族、彝族、白族、汉族、景颇族、普米族、怒族等8个民族,少数民族占全镇总人口的93%。2016年底,全镇现有4371户,11428人,其中农业人口3505户10464人,农村贫困家庭1911户3260人,农村实有劳动力6279人。2016年全镇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6229万元,人均经济纯收入5501元,实现粮食总产量5237吨,农民人均有粮500公斤。全镇6个行政村已通农村公路,全镇水利化程度为30%,通电率为100%。目前全镇基本形成了沿江、半山两个经济带,沿江一线主要以种植水稻、甘蔗、热带经济作物和养殖生猪等为主;半山主要以种植泡核桃、草果、茶叶、花椒和养殖牛、羊、土鸡为主。
全镇共有一个基层党委,一个党总支,17个党支部(6个机关党支部、11个农村党支部),31个党小组,现有党员439名。有8个团总支(6个村团总支、2个中学团总支),4个团小组,配有2名专职团总支书记,6名兼职团总支书记,全镇有3820名青年。有10个妇委会、101个妇代小组、5204名妇女。配置有6个专职武装干事。
三、**村委会基本情况
(一)基本概况
**村委会位于**市**镇南边,距**镇政府所在地28公里。东邻小沙坝,南邻六库镇,西邻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和三河村委会,北接**村委会。全村国土面积75.93平方公里,海拔837米,年平均气温18.3℃,年降水量1278.1毫米。全村有耕地总面积1448亩,其中:水田582亩,旱地866 亩,人均耕地面积0.74亩,主要种植17种农作物;拥有林地27263 亩,其中经济林果地3417亩,人均经济林果地2.15亩,主要种植12种经济林果;水面面积13亩;草地240亩;荒山荒地13432亩,其他面积71500亩。境内山峰林立,山高谷深,地形复杂,立体垂直气候明显,气候类型多样。**镇降雨量年际变化大,时空分布不匀,5至10月降雨较为集中,降雨量约占全年雨量的80%,但有的年份单点性暴雨突出,会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该村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畜牧业为主。
(二)社会经济状况
**村下辖河边自然村、马掌河自然村、松坡自然村、丫口自然村、小河自然村、大场瓦地自然村等16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657户,有农村人口1965人。201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为105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003元,粮食总产量为86.68万公斤,人均有粮441公斤;生猪存栏3343头、出栏3552头,山羊存栏1520只、出栏942只,大牲畜存栏725头(匹)。除小河、大场瓦地自然村未通公路外,全村已经实现“三通”。
该村建有党支部1个,下设4个党小组,共有党员34人,少数民族党员33人,其中男党员28人、女党员5人,村委会由支书、主任、副主任等组成。村内有1个卫生室,基本满足了村民的一般医疗需求。
近年来全村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生态经济,主要产业为种植业、养殖业和第三产业等,主要销售往本县,目前正在发展甘蔗产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势明显凸显。
四、迁出点基本情况
(一)、小河自然村
小河自然村迁出点位于**镇**村委会西南边,距村委会所在地22公里,距镇政府驻地50公里,平均海拔2100m,平均气温15℃。小河自然村有25户84人,涉及易地搬迁农户25户84人。
1、经济状况
201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7.38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70元;粮食总产量21.084吨,农民人均有粮251公斤。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豆类等。
2、社会状况
迁出区山高坡陡、沟壑纵横,由于地处自然保护区内,受特殊地理环境和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群众受教育程度低。
3、生态环境状况
因生产生活燃料所需,加之科技文化落后,生产方式陈旧,毁林开荒,乱砍滥划等现象较为突出,致使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4、基础设施状况
迁出点未通水、通路,饮水条件雨丰旱枯,饮水卫生条件较差。不通公路,对外交通仅有人马驿道。居住着土木结构、地面潮湿、不避风雨、抗震能力更差的简易房。由于受地理条件的限制,迁出区的基础设施长期得不到有效改善,严重制约着群众的自我发展,减贫增收难度进一步加大。
5、教育文化状况
由于社会发展滞后,教育、文化等发展十分落后,人民群众受教育程度低,文化、科技意识差。
6、医疗卫生状况
迁出区没有卫生室。医疗落后,就医路程远,看不了病、看不起病,因病致贫情况较为普遍,进一步加深了群众的贫困程度。
7、生存资源状况
(1)耕地资源短缺。迁出区耕地资源缺乏,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均拥有的平均耕地面积将逐年下降,2016年末,全村耕地面积105亩,人均耕地仅为1.25亩,全部都是25°以上旱地。逐年因水毁、泥石流等灾害而弃耕的荒芜面积进一步增加,人地矛盾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着群众解决温饱的能力。
(2)水资源不安全。迁出区目前水资源污染严重,饮水条件较差,群众饮水安全得不到保障。
(3)安居建设成本高,群众住房十分简陋。
(二)大场瓦地自然村
大场瓦地迁出点距**村委会15公里,距州政府19公里、镇政府43公里。平均海拔1900米,平均气温16.2℃,年降水量1342毫米。全村共有21户80人,全部居住着傈僳族,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有20户75人。本次涉及易地搬迁农户21户80人。
1、经济状况
农村经济总收入16.528万元,农民人均经济纯收入2066元;粮食总产量为17.28吨,人均有粮216公斤。
2、社会状况
迁出区山高坡陡、沟壑纵横,由于地处边疆,受特殊地理环境和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群众受教育程度低。
3、生态环境状况
因生产生活燃料所需,加之科技文化落后,生产方式陈旧,滥砍滥伐、过度放牧等现象较为突出,致使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4、基础设施状况
迁出点已通电,未通自来水,饮水条件较差。有一条通村土路,因公路等级低,路面狭窄,崎岖不平,晴通雨阻现象普遍,群众交通运输主要依靠人背马驮。迁出区群众房屋大都十分简陋,建筑结构以土木结构为主,地面潮湿、房屋破旧、抗震能力差。由于受地理条件的限制,迁出区基础设施长期得不到有效改善,严重制约着群众的自我发展,减贫增收难度较大。
5、教育文化状况
由于社会发展滞后,教育、文化等发展十分落后,中青年受教育年限少,文化程度低、科技意识差。
6、医疗卫生状况
迁出区无卫生室,医技人员、药品紧缺。医疗落后,就医条件差,因病致贫情况较为普遍,进一步加深了群众的贫困程度。
7、生存资源状况
(1)耕地资源短缺。迁出区耕地资源缺乏,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均拥有耕地面积将逐年下降。2016年末,全村耕地面积112亩,人均耕地面积1.4亩。全部都是25°以上旱地。逐年因水毁、泥石流等灾害而弃耕的荒芜面积进一步增加,人地矛盾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着群众解决温饱的能力。
(2)水资源匮乏。迁出区目前还未通自来水,饮水条件较差,群众饮水安全得不到保障。
(3)安居建设成本高,群众住房十分简陋。
五、迁入点基本情况
(一)项目迁入点
该项目迁入点拟定在**镇**村委会范围内的腊黑玛堵。
(二)迁入点基本情况
腊黑玛堵距村委会所在地5.8公里,位于村委会的西南面。安置点距周边居民区距离有1.5公里,项目建设对周边居住户的生产生活影响不大。
1、拟安置地地质条件分析:居民安置点,经多方面考查,地质情况良好,多年来无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也无潜在的地质灾害,可满足安置要求。
2、迁入区地形地貌及气候条件分析:迁入区海拔927米,呈典型的山地地貌。年平均气温23℃,年平均日照时数3218小时,属典型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雨量850-950毫米左右,年蒸发量870mm,年平均霜期不足
100天,农作物一年2熟,具备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
3、生态环境分析:迁入区地形以平缓坡地为主,光、热充足,森林覆盖率较高,生态环境保护较好,无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空气质量状况良好。迁入安置贫困群众,对现有生态环境将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通过引导群众种植各类适宜的经济林果和经济林木,逐步改变以柴为主的传统生活方式,改变生活用能渠道,严禁乱砍滥伐,有效保护森林资源,保障水资源水质状况良好等有力措施,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
4、易地扶贫安居工程建设: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安居房建设,可以解决搬迁群众住房及生活需求。根据安置点实际,规划每户宅基地为0.3亩,共13.8亩,户均建房120m2,46户总建筑面积5520m2;公共用地15亩(即:用于交通、公共活动场所、养殖小区等设施建设);工程实行统规统建方式建设。
5、农田建设:迁入区耕地大都以较平缓的坡耕地为主,该迁入区没有水田。
6、交通建设:目前,安置点已通毛路,入村公路硬化工程由交通局实施。
7、通电工程建:安置点新架设220/380V低压输电线路,距离3.5km。村旁安装100KvA变压器1台,配套户表46套,以解决安置点生产、生活用电。项目由供电局实施。
8、人畜饮水建设:目前安置点未通水。拟定的人畜饮水水源点一处,小河箐沟,其水量充裕,为山泉水,水质透明,口感好,无异味,可满足搬迁群众生产、生活用水,经**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该水源进行水质检测,基本符合国家现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饮水工程具体由县水务局实施。
9、教育建设:搬迁后群众子女可以到**镇**完小就读小学,初中,也可在**市第一中学、六库镇小沙坝完小、中学就读,搬迁后离学校更近,交通方便,完全可满足就近就学需求。
10、卫生建设:安置点距**村委会卫生室只有5.8km,且交通比较便利,群众看病就近到村卫生室就医,完全可满足就近就医需求。
11、广播电视建设:安置点未通广播电视,因此搬迁农户可将原有的户户通广播电视搬迁至安置点,同时积极向上级相关部门争取资金,后续安排互联项目建设。
12、能源建设:安置点周边森林植被较好,从节约燃料的角度出发,由农户种植部分薪炭林、沼汽池、节柴灶和电等,解决搬迁户能源问题。
13、其他建设:①村内公路硬化4米宽2公里,②村间道路硬化3米宽3公里,③养殖小区46户920平方米,④入户引水管道2千米、20立方米蓄水池2个、入户水表46个,⑤新建46个检查井,⑥新建46个检查井盖板,⑦场地硬化500平方米,⑧附属工程,⑨环卫设施; 20㎡公厕2个、排水沟1500米、挡墙1500立方、垃圾焚烧池2个、化粪池
4个、排污管道1公里、太阳能路灯20盏,
14、产业建设及后续发展方向:
安置点位于**村委会西面5.8km处,海拔927m,该点土地资源丰富,光、热、水等自然条件较好,具备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
——粮食作物发展方向:粮食作物主要是玉米、小麦、蔬菜等。大力推广优良品种,普及农业先进科技,提高作物科技含量,在确保粮食产量的同时注重提高粮食品质,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合理利用土地,提高复种指数,确保粮食生产稳步发展。
——经济作物发展方向:从实际出发,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加大投入,充分利用当地劳动力资源,优越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在新安置点大力发展种植核桃、草莓、象牙芒果、荔枝、枇杷等经济林果,在迁出地原有的核桃、草果、漆树、魔芋等经济林果进行提质增效,在建新拆旧复耕地还林还草地大力发展核桃、草果、漆树、魔芋等经济林果种植,使其成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绿色支柱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养殖业: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后,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得到改善,通过新建养殖小区,加大良种推广力度,提高养殖科技含量,进一步推动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大力发展生猪、山羊、山地鸡等养殖,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第三产业:在新安置点及公路沿线种植枇杷、象牙芒果、柿花等林果经济,依靠远观六库城区得天独厚、依山伴水的景点开办旅游观光商店、食店,增加搬迁农户经济收入。
——劳务输出:项目区富余劳动力较多,加大劳务输出培训力度,积极鼓励农民进城务工,使劳务经济成为农民增收的经济来源之一。
第三章
土地利用状况
一、项目区土地利用规划
小河自然村距迁入区有16.2公里,大场瓦地自然村距迁入区有9.2公里,迁出区共涉及易地扶贫搬迁农户46户164人,可使用耕地面积共217亩,大于25°坡耕地80,没有水田。易地搬迁后,原有土地坡度在25°以上的全部退耕还林还草或种植经济林果。
迁入区可利用土地500亩,计划征用125.96亩,农户自行置换200亩,规划每户宅基地为0.3亩,共13.8亩;公共用地15亩(即:用于交通、公共活动场所、养殖小区等设施建设);剩余297.16亩作为搬迁农户的菜地和耕地,人均1.8亩。
二、土地权属
(一)搬迁户原有林地的承包经营权原则上保持不变,根据搬迁农户意愿,可引导农户建立合作组织等形式,并由合作组织牵头探索适度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培植产业基地;搬迁户原有土地,全部退耕还林或种植经济林果后,进行林地与耕地置换方式处理。
(二)建房、入户道路硬化等所需土地由农户自行协调解决;安置新村村内主干道建设用地、文体活动场所、公厕等公共设施建设用地,由**镇政府、**村委会负责协调解决。
(三)安置村占用集体土地的,土地性质不变,由土地所有权归属人与搬迁农户协商调整流转相关事宜,在基地使用权、所建房屋使用权归安置户。占用林地、耕地及其他土地的,按程序上报林业、国土部门审批。
第四章
易地扶贫搬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项目实施的意义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不仅能使生活在自然保护区内、边远山区的农民群众通过搬迁从根本上摆脱恶劣的生产生活环境,而且能够促进其转变思想观念,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开拓新的生存发展渠道和空间,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不仅有利于降低扶贫开发成本,减轻生态脆弱区和生态敏感区的人口压力,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促进土地规模经营,而且有利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实施扶贫搬迁群众,是解决“三农”问题、精准扶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
略意义。
二、易地扶贫搬迁的必要性
(一)实施易地搬迁安置有利于改善搬迁群众的生存条件。根据扶贫工作"先难后易"的原则,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扶持指导下,**镇已使贫困山区大部分具备基本发展条件的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有的还逐步走上了富裕的道路。但是**镇小河自然村及大场瓦地自然村人多地少,生存条件较差,基础设施脆弱,已丧失生存条件,因此只有实施易地搬迁安置,才能使这部分人在政府的扶持下,通过自身的努力,彻底摆脱贫困,实现小康。
(二)实施易地搬迁安置有利于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小河村及大场瓦地自然村地处自然保护区内,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农业生产发展制约因素多,土地贫瘠产出率低。群众为解决粮食生产问题,不得不加大土地垦殖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对森林和地表植被造成了影响,不利于生态保护及六库城区的水源地保护。通过易地搬迁建设,迁出区生态环境将得到有效的保护和改善;迁入区通过开展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开发和保护相结合,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广种植以核桃、象牙芒果、草莓、柑橘、荔枝为主的经济林果和猪、山地鸡、黑山羊为主的养殖业,安置区将实现生态良性循环,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目标。
(三)实施易地搬迁安置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镇**村小河自然村及大场瓦地自然村由于所处位置和自然环境条件的限制,大部分群众文化素质不高,外出务工,求学的人较少,因此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易地搬迁后,基础设施得到改善,通过加大科技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积极鼓励农户外出务工发展,大力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促进农业发展和产业增收。
(四)实施易地搬迁安置有利于社会长治久安和民族团结。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改善**镇小河自然村及大场瓦地自然村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脱贫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全两个村46户、164人从此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有利于提高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消除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促进各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
(五)实施易地搬迁安置有利于改善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件。搬迁群众迁入新的安置地后,在省、州、县各级党委、政府的扶持帮助下,水、电、路、住房和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配套完善,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建成,教育、医疗卫生就近解决,使搬迁农户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广先进实用农业科技措施,因地制宜,发展以核桃、草莓、柑橘、象牙芒果、荔枝、黑山羊、鸡、猪等特色种养殖产业,发展
旅游观光休闲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经济可持续稳步发展。
三、易地搬迁的可行性
通过多方考察等,拟选定**村腊黑玛堵为本次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
(一)安置点距离邻近自然村有1.5公里左右,交通相对便利,环境条件较好,坡度相对平缓,是较为适宜的建设用地,经过开挖平整,可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范要求,分台规划建设安居房。在规划建设安居户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搬迁农户意愿,在规划区内,合理安排布局,达到经济、实用、特色、美观。
(二)通过开展地质灾害评估,结论为安置点地基稳固,地质构造较好,发生滑坡,泥石流,坍塌地质灾害的机率较低,可以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建设和发展生产的最佳选择区。
(三)由于是集体安置,搬迁群众迁入新的安置点后,原有的耕地资源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仍可以利用原有经济林果资源。同时通过开展工程建设,进一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项目区适宜发展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和核桃、象牙芒果、柑橘、柿花等经济作物,还可发展黑山羊、猪、鸡养殖,发展前景好。
(四)项目区群众有强烈的搬迁愿望和要求,希望通过易
地扶贫搬迁项目的实施,改变当地贫穷落后的面貌。同时,在党和政府的支持、带领下,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建设美好家园。实现勤劳致富奔小康的目标。
(五)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易地扶贫安置工作,提出和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办法,从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了积极的支持,**镇党委和镇政府也将加快搬迁群众安置工作列入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作为确保农村社会稳定、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民心工程来抓,为实现易地扶贫搬迂安置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六)项目区施工条件较好。
1、自然条件
迁入区海拔927米,呈典型的山地地貌。年平均气温23℃,年平均日照时数3218小时,属典型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雨量850-950毫米左右,年蒸发量870mm,年平均霜期不足100天。年降雨主要集中在5至10月,此期间的降雨量约占全年降雨量的80%,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雨量仅占全年降雨量的20%降左右,是工程施工的最佳季节。
2、交通条件
项目区距**村委会5.8公里,距六库城区9.8公里,乡村公路已通到项目区,水泥,钢材,砂石料等主要建材运输方便,工程造价成本相对比较低。
第五章
项目建设工程和技术方案
一、总体方案
根据《**市易地扶贫搬迁三年行动计划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镇实际,拟对**镇内生态保护搬迁的小河自然村及大场瓦地自然村46户164人实施搬迁,集中安置到**村委会的腊黑玛堵。以搬迁农户安居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主,切实解决搬迁群众生产生活和发展问题,在搬迁工程建设的基础上,通过综合扶贫措施,使搬迁群众解决温饱,逐步达到脱贫致富。
二、主要建设工程及技术方案
(一)易地扶贫搬迁工程
1、总体任务规模:在综合水、电、路的基础上,进行统一规划和布置,建设46套砖混结构民用安居房,户均建房面积120平方米,总面积5520平方米。
2、拟建方案:(1)宅基地平整:本项目分三个居民区,居民区内地形坡度在5-10度之间,地形起复较大,需进行宅基地平整;(2)宅基地划分:宅基地推挖平整完成后,由项目建设指挥部统一进行居民住宅区的规划设计布置,并根据安居点地形布局,按每户平均用地量,进行统一划分,并组织搬迁户明确宅基地权属。(3)安居房建设:房屋建设的木材统一到林业部门办理手续;在规定期限内,房屋建设施工由施工队统一完成。(4)房屋结构及设计:房屋结构为砖混结构,施工图纸统一由**
市易地搬迁指挥部提供,由联建委员会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统规统建或统规自建方式进行建设。
(二)环卫设施
新建20㎡的公厕2个、排水沟1500米、挡墙1500立方、垃圾焚烧池2个、化粪池4个、排污管道1公里、太阳能路灯20盏。
(三)其他
附属工程相关配套设施。
第六章
生态环境保护
一、项目区生态与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项目区群众,受生活燃料及生产所需,加之科技文化落后,生产方式陈旧,多年来靠山吃山,砍柴伐木,毁林开荒、乱砍滥伐等现象较为突出,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农业基础设施滞后,土地贫瘠产出率低;居住着竹木结构、地面潮湿、不避风雨、抗震能力差的简易房;群众居住分散,饮水安全得不到保障;不通路,交通运输困难。就地脱贫投入大、建设成本高、时间长、效果差。
二、主要保护目标
项目区的环境保护目标:对于迁出区来说,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后,对坡度大于25°的坡地,在扶贫、林业、农业等部门的指导下,计划种植经济林果、林下
中药材。恢复植被,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强有力保护了六库城区水源地污染严重问题。
迁入区的环境保护目标:迁入区要加大生活能源的建设力度,全部改用节柴灶、沼气池和电等能源,禁止乱砍滥伐,毁林开荒。**镇政府将对环境保护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该封就封,该造必造,确保易地扶贫搬迁不出现新的环境问题,并逐渐加大投资改善项目区的生态环境。
三、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镇腊黑玛堵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实施,能够有效促进项目区生态环境的改善,改善项目区人民的生存、生产、生活环境。
对迁出地环境的影响:小河自然村及大场瓦地自然村生态环境恶化,六库城区饮水水源地污染严重,生存条件差。迁出后积极鼓励群众对原迁出地种植核桃、草果、漆树、魔芋等经济林果,封山育林,以林养林,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恢复和改善。
对迁入地环境的影响:迁入地腊黑玛堵光热条件充足、土地资源丰富,是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比较理想的安置地。人口迁入后,人们的生产、生活对该地环境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进行宅基地和菜园的建设、人畜饮水建设等生产性活动,对原有地表植被短期内会造成一定影响,但不会引起大面积水土流失、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第二方面;群众生活过程中,产生的生活废水、垃圾、烟气、灰尘、畜禽粪便等进行统一规划及排发,会产生一定影响,但其排放总量不会超过当地自然环境容纳量。
通过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安置地进行有计划地造林、护林和水利设施建设,更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总体而言,人口迁入、迁出活动对两地环境影响甚微。
四、主要对策措施
项目的实施虽说对迁出、迁入区都没有什么大的影响,但是有关环境保护的对策措施必须进一步加强,因为现在对于迁出、迁入区来说,几乎没有环保措施。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及今后我们一定要把环境保护工作作为一个重要的工作来抓。
一是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迁入区要加强环境保护,禁止迁入人口在项目区乱开乱挖;每户的耕地长期要稳定在迁入时的面积上,做到迁入区总耕地面积要长期稳定不变。
二是项目区的产业发展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发展产业要从长远考虑,任何只顾眼前利益而损害环境,以及不适合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都必须停止。
三是在项目区加大农村能源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大新型能源的推广利用,以气、电代柴,逐步改变迁入人口以柴为主要生活能源的现状,进一步减少薪柴的砍伐量。
四是对迁入区要结合农村电网的改造,规范电价的管理,使水电逐步取代一些生活能源。
五是要加强环保宣传,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
第七章
投资概算和资金筹措
一、概算依据
根据国家有关房建、交通、水利、通电等工程定额取费规定标准,参照我县当地的人工费、材料价格,取材点与项目地的距离远近不同的运输费用,部分工程由农民投工投劳,国家补助材料来计算投资,作为技术性较强、工程量大、施工难度大的工程采取招投标选择专业技术队伍施工,全额计算投资。
二、概算方法
(一)易地搬迁安居房:建筑面积5520平方米,1600元/平方米,投资883.2万元。
(二)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投资571.9万元。
1.村内公路硬化:4米宽、长2公里,60万元/公里,投资120万元;
2.村间道路硬化:3米宽、长3公里,30万元/公里,投资90万元;
3.养殖小区建设:20平方米/户,共920平方米,700元/平方米,投资64.4万元;
4.入户引水管线:入户引水管道2千米、20立方米蓄水池2个、入户水表46个,投资48万元;
5.新建46个检查井:2000元/个,投资9.2万元;
6.新建46个检查井盖板:500元/46户,投资2.3万元;
7.活动场地硬化:场地硬化500平方米,100元/平方米,投资5万元;
8.环卫设施:共投入资金213万元,其中:20㎡的公厕2个,7万元/个,投资14万元;排水沟1500米、500元/米,投资75万元;挡墙1500立方,500元/立方,投资75万元;垃圾焚烧池2个,3万元/个,投资6万元;化粪池4个,2万元/个,投资8万元;排污管道1公里,15万元/公里,投资15万元;太阳能路灯20盏,1万元/盏,投资20万元;
9.其他:附属工程相关配套设施投资20万元。
(三)征地费用:征地125.96亩,投入资金306.4万元。
(四)前期工作:投资58万元,其中:1、规划设计费:投资26万元;2、地勘、岩评(地灾评估)费:投资26万元;3、界勘:投资6万元。
三、投资概算和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1819.5万元,其中安居工程投资883.2万元,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投资571.9万元,征地费用306.4万元,前期经费58万元。资金筹措为:政策性建房补助资金377.1万元,政府中长期低成本贷款补助资金447.675万元,整合资金914.6万元,农户自筹38.125万元、7户非建档立卡户建房贷款42万元。
(一)安居工程:投资883.2万元。
合计建筑面积5520平方米,1600元/平方米,投资883.2万元。资金筹措为:政策性建房补助资金366.6万元,整合部门资金435.6万元(城乡投资金165.6万元、财政局270万元),7户非建档立卡户自筹建房资金28.5万元、7户非建档立卡户建房贷款42万元。
(二) 基础设施建设工程:571.9万元投资万元。
其中政府中长期低成本贷款补助资金447.675万元,整合部门资金121万元、农户自筹3.225万元。
1.村内公路硬化:投资120万元,争取政府中长期低成本贷款补助资金72万元,整合发改局其他渠道资金48万元。
2.村间道路硬化:投资90万元,争取政府中长期低成本贷款补助资金90万元。
3:养殖小区建设:投资64.4万元,争取政府中长期低成本贷款补助资金64.4万元。
4.入户引水管线:投资48万元,整合水务局部门资金48万元。
5.新建46个检查井:投资9.2万元,争取政府中长期低成本贷款补助资金9.2万元。
6.新建46个检查井盖板:投资2.3万元,争取政府中长期低成本贷款补助资金2.3万元。
7.活动场地硬化:投资5万元,整合体育局资金5万元。
8.环卫设施共投入资金213万元:
公厕投资14万元,争取政府中长期低成本贷款补助资金14万元;
排水沟投资75万元,争取政府中长期低成本贷款补助资金71.775万元、农户自筹3.225万元;
挡墙投资75万元,争取政府中长期低成本贷款补助资金71.775万元,农户自筹3.225万元;
垃圾焚烧池投资6万元,争取政府中长期低成本贷款补助资金6万元;
化粪池投资8万元,争取政府中长期低成本贷款补助资金;
排污管道投资15万元,争取政府中长期低成本贷款补助资金;
太阳能路灯投资20万元,整合财政局资金20万元。
9.其他:附属工程相关配套设施投资20万元,争取政府中长期低成本贷款补助资金。
(三)征地费用:125.96亩,投入资金306.4万元。其中:整合水源地保护边境转移部门资金资金300万元。群众自筹6.4万元,
(四)前期经费:投资58万元,全部整合城乡投资金58万元。
1、规划设计费:投资26万元;
2、地勘、岩评(地灾评估)费:投资26万元;
3、界勘:投资6万元。
投资预算资金筹措表
单位:万元
序号
项目名称
主要建设内容
总投资
资金筹措
备注
整合政策性补
政策性贷款
农户自筹
整合其它资金
助资金
建档立卡24户
非建档立卡7户
小计
政府贷款
农户贷款
资金
整合部门
合
计
1819.5
366.6
10.5
489.675
447.675
42
38.125
914.6
一
安居工程
883.2
366.6
10.5
42
28.5
435.6
财政局、城乡投
1
安居房
共46户、户均120平米,共5520平米
883.2
366.6
10.5
42
28.5
435.6
财政局、城乡投
二
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571.9
447.675
447.675
3.225
121
1
村内公路硬化4米宽
2公里
120
72
72
48
发改局
2
村间道路硬化3米宽
3公里
90
90
90
3
养殖小区
920平方米,户均20平方米
64.4
64.4
64.4
4
入户引水管线
引水管道3千米,入户水表46个,20立方米蓄水池2个
48
48
水务局
5
检查井
新建46个检查井
9.2
9.2
9.2
6
检查井盖板
新建46个检查井盖板
2.3
2.3
2.3
7
活动场地硬化
场地硬化500平方米
5
5
体育局
8
附属工程
相关配套设施
20
20
20
9
环卫设施
20㎡公厕2个
14
14
14
排水沟1500米
75
71.775
71.775
3.225
挡墙1500立方
75
75
75
垃圾焚烧池2个
6
6
6
化粪池4个
8
8
8
排污管道1公里
15
15
15
太阳能路灯20盏
20
20
财政局
三
征地费用
125.96亩
306.4
6.4
300
环保局
四
前期工作
58
58
城乡投
1
规划设计
开展前期规划及设计工作
26
26
城乡投
2
地质评估
开展地灾评估工作
26
26
城乡投
3
界勘
开展勘界工作
6
6
城乡投
第八章
资金整合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为平台,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目的,按照“统一规划、共同投入、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将用于易地扶贫搬迁建设的各类资金进行有效整合,形成投向科学、结构合理、管理规范、运转高效的管理机制。
二、基本原则
(一)规划引导的原则。以搬迁群众精准脱贫为目标,科学制定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方案,积极引导各类资金投入项目区,科学依规统筹安排使用。
(二)创新机制的原则。以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为平台,创新体制机制。以行政村为单位,通过政府引导,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农村公益事业投入体系。
(三)分工协作的原则。坚持资金性质不变、安排渠道不变、监督管理不变的“三不变”原则,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建立健全协调配合、良性互动的工作机制。
(四)因地制宜的原则。立足当地实际,积极探索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资金整合的有效方式和工作机制,实施好资金整合工作。
三、整合内容
**市**镇**村腊黑玛堵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资金由政策性建房补助资金、政府中长期低成本贷款补助资金、农户自筹、部门整合资金四个部分组成。共涉及搬迁农户46户164人,概算投入资金1819.5万元。其中:政策性建房补助资金377.1万元(建档立卡户366.6万元、非建档立卡户10.5万元),政府中长期低成本贷款补助资金
447.675万元,整合部门资金914.6万元,非建档立卡户建房贷款42万元,农户自筹38.125万元。政策性补助资金来源于中央预算投资、地方政府债务资金、国家低成本长期借款资金,专项建设资金按照“统一规划、共同投入、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严格按照国家政策实施。
第九章
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一、总体实施进度计划
**市**镇腊黑玛堵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项目计划实施期限为一年。因考虑本地实际即从2017年5月开始实施到
2017年10月结束。为保证项目能按期、按质、按量完成,特制定以下实施进度计划:
2017年4月底:完成编制易地搬迁项目实施方案。
2017年5月:开工建设。
2017年9月底:全面完成各项建设任务。
2017年10月上旬:完成县级初验。
2017年10月下旬:完成州、县验收,移交当地村委会
及搬迁农户管理使用。
二、主要建设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具体实施进度计划为:
项目实施进度计划表
项目实施时间
项目实施内容
2017年4月至2017年5月
完成编制易地搬迁项目实施方案
2017年5月至2017年6月
完成公路建设
2017年6月至2017年8月
完成安居工程建设
2017年8月至2017年9月
完成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
2017年9月至2017年10月
竣工验收、交付使用
第十章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一、评估依据
(一)《国务院信访条例》。
(二)中共**市委办公室**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通知》。
二、评估内容
根据《中共**市委办公室**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通知》要求,本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项目论证、征地、项目施工等可能出现的社会稳定问题和应对措施。
(一)项目前期涉及土地征用中可能引发的社会稳定风险:包括征地补偿价格、征地政策、征地程序和补偿发放等问题。
(二)项目建设中可能引发的社会稳定风险:包括环境影响、交通影响、安全文明施工、周边人员影响、劳资纠纷等。
(三)项目其他涉及群众利益可能引发的社会稳定风险问题。
三、评估结论
通过对**市**镇腊黑玛堵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社会稳定风险的评估,得出以下结论:该项目已按规定程序进行了征求意见、论证、公示、形成了评估报告,确定了风险等级,制定了实施方案。认为该项目具备实施条件,可以实施。
第十一章
效益分析
一、社会效益
本次易地扶贫搬迁群众都居住在自然保护区内,山高坡陡、生态环境恶化、生存条件恶劣的地方,水、电、路以及教育、卫生、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投资大,扶贫成本高,且投入后也难以奏效。特别是修路、开挖沟渠等生产性活动,还会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因此,把生活在自然保护区内的群众搬迁安置到自然环境条件较好、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地区,为搬迁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缓解了原居住地人地矛盾突出的现状;改善安置区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提高贫困地区发展后劲;增强安置区土地对人口的承载能力,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增加粮食产量;加快安置区的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逐步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培育农村支柱产业,实现人口和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解决了在原居住地无力解决的住房、交通运输、
看病就医、子女就学、饮水困难及六库城区水源地严重污染等问题。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建设,搬迁群众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由此走向富裕小康道路,促进边疆各民族的团结、社会稳定进步、边疆巩固,极大地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地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效益
项目的实施,将极大地减轻原居住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农民收入增加,人均占有粮食提高,减少了人口对耕地的需求,有效杜绝乱砍滥伐现象,保护了森林资源,促进陡坡地和轮歇地退耕还林(草),加快我县退耕还林(草)进程,极大地改善生态环境,对防止水土流失,减少各类自然灾害的发生,涵养水源,改良土壤,调节气候等方面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安置区通过进行坡改梯地建设和发展经济林木,在充分利用坡度25°以下土地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结合“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对25°以上的现有耕地和荒山荒地进行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经济林果和林地覆盖率将得到提高,生态环境将进一步得到改善,保水、保土、保肥的能力将得到提高,控制和减少了水土流失面积,生态效益显著。
三、经济效益
按照腊黑玛堵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实际情况,结合我镇 “一线、两区、一中心、一村一品”的产业建设格局,腊黑玛堵搬迁群众迁入新的安置点后。
近期规划:通过对安置点群众开展创业技能培训,已解决安置农户就近及城区附近务工8人,外出珠海务工1人;通过对原居住地核桃、草果、漆树提质增效和种植、养殖技能培训,向搬迁户放发山羊110只、土鸡1700羽、荞子种1050斤发展林下经济增加农户收入;通过建筑工培训,让搬迁农户参与安置点建设,增加农户收入;
长远规划:通过搞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在迁出点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发展原有核桃、草果、漆树提质增效及魔芋等“林下经济”增加搬迁农户收入;在安置点新建集中养殖小区,集中圈养商品猪为主的畜牧业增加搬迁农户收入;在新安置点及公路沿线种植枇杷、象牙芒果、柿花等林果经济,依靠远观六库城区得天独厚、依山伴水为景点开办旅游观光商店、食店,增加搬迁农户经济收入。可实现人均支配收入达6000元左右,粮食不足的群众用经济收入来购买粮食,能够达到安置点农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第十二章
组织管理和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及管理方式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涉及广,政策性强,协调任务重,工作难度大,必须强化政府行为,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精心组织实施。为切实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领导,**镇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下设四个工作组和一个办公室,具体责任为:
(一)土地﹑林业组: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负责落实土地划拨政策,土地调整政策,户籍迁移政策,子女入学等有关配套政策,包括迁入地和迁出地群众土地﹑林地财产等。迁入地所辖村委会主任要专门协助试点工作的开展。
(二)建设组:负责试点工作建设项目各分项目的指导﹑规划建设和监督实施,统筹兼顾。包括安居工程建设﹑交通建设、人畜饮水工程建设﹑电网建设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
(三)财务组:负责资金管理、监督和使用。
(四)搬迁组:负责搬迁群众的动员、宣传、稳定、安置工作。
(五)办公室: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各个工作组从相关部门抽调精干的工程技术人员组成,办公室设在项目办公室,由项目办公室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抽调相关工作人员专职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建立必要的岗位目标责任制,使组织领导管理有序、高效运行,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
二、项目实施和管理
(一)计划管理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时间紧、任务重的复杂系统工程,必须实行计划管理。县政府和**镇政府要把项目开发与社会治安、教育卫生、计划生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处理好迁出方与迁入方的关系,协调好迁移人口与迁入地群众之间的利益,及时化解可能出现的矛盾,保持社会稳定。在坚持农民自愿迁移原则的基础上,做到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积极稳妥,困地制宜,有序推进,坚决避免迁移过程中的无政府主义和违背农民意愿强行搬迁的行为。
(二)资金管理
严格按照国家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制度进行管理,建立镇财政、纪委、人大等部门参与的项目资金管理小组,实行会计委派制度和项目资金报帐制度,进行专人负责、专户专储,做到项目资金专款专用,注重投资效益。在项目建设指挥办公室建立专户专帐,配备财务人员专项管理,严格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根据批准实施的项目计划,按项目工程实施进度分期分批拨付到各项工程,保证项目建设所需资金及时足额到位。按基本建设程序和财务制度严格管理项目资金。加强财务核算,做到一个项目一笔资金一个责任人,并做到帐帐相符、帐目相符、帐实相符,严格财务监督管理制度,确保专款专用,严禁把专项资金挪作它用,一旦发现,严肃处理。
(三)工程管理
易地开发项目工程按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验收、分类指导组织实施。认真做好项目的规划设计,严格按照批准的设计和质量要求进行施工,建立项目目标责任制,对所开展的各项工作都要定立责任目标,施工方和镇级易地扶贫搬迁领导小组签订三级承包合同,明确施工要求,质量和工期,对主要工程项目进行招标投标,按照基本建设审定有相应资质和施工经验的工程队进行施工,做到一项目一个责任人,谁出问题就要追查谁的责任。严把工程质量关,建设过程中各项工程都配备工程技术
人员专职进行技术监督,工程完工后,提交评估验收报告,由领导小组组织有关部门进行检查验收,合格后方能交付使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积极组织和发动当地农民投入项目建设,通过参与建设使当地的人民群众受益。政府领导和业务主管部门要经常深入工地进行检查指导,搞好项目跟踪服务,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处理,确保项目工程按质按量地完成,使项目发挥长久的效益。
(四)档案管理
包括:项目规划、设计、实施方案、招投标文件与合同、施工记录、验收报告和总结;资金拨付、财务报表;来往公文及图片、声像资料;转移农户花名册、档案卡、项目建设的各类文书档案等,由项目建设办公室派专人设专柜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
三、相关配套政策
(一)土地政策
搬迁群众在迁入区有可利用土地125.96亩,由**镇政府正确引导搬迁农户合理的利用生产、生活用地。
(二)户籍政策
搬迁农户搬迁前和搬迁后都在一个村委会,户籍没有变动。
(三)就学政策
安置区必须按规划优先确保搬迁群众子女就学不受任何影响。
(四)其他有关优惠政策
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在原居住地享受的优惠政策和补助,搬迁后原则上按迁入地的政策规定执行,若原居住地的优惠政策和补助优于迁入地,迁入人口应享受原居住地的优惠和补助五年不变。
四、项目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统一认识,加强领导。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系统工程,协调任务重,工作难度大,必须统一认识,统一思想,抓住国家加大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扶持力度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历史机遇,加快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精心组织和实施。加强领导,加大力度,积极稳妥地推进易地开发扶贫工作。
(二)转变观念,扎实工作。
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大局观念,树立扶贫的整体意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以解决搬迁群众温饱为己任,扎实工作。正确处理好迁出方与迁入方的关系,自愿搬迁与组织领导的关系,国家扶持与自力更生的关系,发展粮食生产与建设支柱产业的关系,使易地开发扶贫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有领导,积极稳妥地推进。
(三)强化服务观念,搞好跟踪服务。
各相关部门要树立服务大局的观念,在强化项目管理的同时,搞好项目的跟踪服务工作,把各项工程建设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四)落实好土地入户和户籍政策。
按照统一标准规划安排好迁入人口的生产、生活用地。迁入农户搬迁前后都在一个村委会,户籍没有变动。
(五)搞好宣传,争取全社会的关心支持。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是关系民族生存与发展、共同进步、边疆稳定、社会长治久安的大事,既是经济问题,又是政治问题。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政府网站等媒体加强宣传和动员,广泛争取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动员社会各界人士献计献策,出钱出物,努力把这项功在当代、泽被后世的工作做好。各级、各部门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项目建设作为我县扶贫攻坚的坚中之坚,重中之重,抓紧抓好。
第十三章
结论和建议
一、方案总体描述
迁入区土地资源、水资源有保障,气候温暖,日照时间长,霜期不长,降雨充分沛,年平均气温23℃,年降雨量为850-950mm,土地肥力好,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开发利用价值较好。同时,迁入区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比较容易实施。因此,**市**镇腊黑玛堵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是可行的。
二、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项目建设背景,项目区基本情况,项目迁出区基本情况及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必要性,迁入区基本情况及建设条件,项目建设的各项技术方案,生态与环境保护,项目实施的组织管理、配套政策和保障措施,项目实施的进度计划,项目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方案,项目综合效益评价进行综合性研究认为:**市**镇腊黑玛堵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是可行的,项目的实施具有较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时,在该项目实施过程中要综合考虑以下一些问题。
一是项目的实施要与当地改土、治水、通电、通路、生态保护等扶贫工作相结合,与当地社会扶贫、小额信贷相协调。
二是项目的实施要与推进当地农业产业化相结合,在产业开发上要避免分散经营的生产方式,一次性组织好搬迁人口进行规模化产业化开发,并与培育安置点的支柱产业相结合,引导好搬迁人口参与迁入区的生物资源开发,建成支撑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促进农业产业化,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三是项目实施后,对迁出区坡度大于25°的坡地要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并在扶贫、林业、农业部门的指导下,发展种植经济林果、林下中药材。恢复植被,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
四是村委会要加强对迁入区的管理,引导搬迁群众发展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
五是要加强迁入人口的劳动技能培训,使迁入人口尽快适应迁入区的种、养殖业技术和生产技能。
六是要把迁入区基础设施维护纳入全镇统筹考虑,并投入一定的维护经费进行维护。
猜你喜欢
- 2021-10-06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微党课讲稿二篇
- 2021-10-06 企业用电申请书最新六篇
- 2021-10-05 2021学习延安精神心得体会
- 2021-10-05 和谐邻里个人事迹5篇800字
- 2021-10-02 第41个世界粮食日演讲稿作品样葩
- 2021-05-06 在全市2021年项目工作工作讲话稿
- 2021-05-06 县公安局党委巡察整改专题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剖析材料
- 2021-05-06 2021年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个人对照检查自查自纠报告材料2篇(通用版本)
- 2021-05-06 2021年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专项警示与警务辅助人员个人对照检查自查自纠报告
- 2021-05-06 党建工作经验:撑起党建四把“伞”,护航农业振兴路
- 搜索
-
- 党支部确定入党积极分子意见范文 08-18
- 党支部书记自我剖析材料3篇 08-27
- 国家安全观交流发言材料及体会7篇 08-26
- 党员个人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大全 07-10
- 消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措施建议 03-12
- 高中心理素质展示100字_高中生个人鉴定 01-10
- 党支部书记在“主题党日”活动上的发言 07-27
- 公安辅警管理规范 07-25
- 党风廉政警示教育大会简报 09-18
- 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开展情况的报 08-07
- 网站分类
-
- 标签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