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演讲致辞 > 会议致辞 / 正文

突出五个重点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_

2021-04-03 11:16:12

  突出五个重点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_

  突出五个重点?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中统筹城乡发展的客观要求,也体现了科学发展观核心要求中以人为本、解决人民生活问题的根本目的,充分显示了中央对三农问题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领导力度和力度,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党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体要求,包含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方面的丰富内涵,包括了三农的各项任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项系统工程中,必须把握工作重点,逐年稳步推进。

  一、把握全局,找准战略切入点 统筹城乡发展是篇大文章,选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开篇之作,抓住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遏制城乡差距拉大、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战略的重要举措,是扩大农村市场需求、消化富余工业生产能力的根本途径,也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战略选择,更是我们党执政为民、代表最大多数人利益的集中体现。对于这一重大历史课题,必须在中国实际发展阶段中去把握,从农村实际去操作。从现阶段的经济发展看,我国仍是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工业化、城市化阶段,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是第一位的中心任务。因此,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就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围绕国家宏观政策和大局,找准切入点,选准突破口,突破传统思维定势,跳出三农看三农,跳出三农抓三农。要用工业理念和经营城镇的理念,用减少农民和富裕农民的办法,解决三农问题,从而形成良性互动的发展局面。

  二、加快发展,培育经济增长点 在新的形势下,建设新农村,必须以新产业的发展壮大为支撑,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农业产业的战略转型。发展壮大农业产业的战略思路应该是,以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为目标,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优势品种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逐步形成以农村工业为主导、高效农业为基础、服务业为纽带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一是强工重城,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要结合“十一五”时期工业布局调整,认真做好农村工业发展的规划布局,积极引导各类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走产业集群之路。要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不断提高小城镇的经济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功能。二是优化提升农业,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加大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力度,转变农业增长方式。采取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多元投入、农民参与的方式,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尤其是着力培育一批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龙头企业,强化对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完善运行模式,健全带动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在优质粮油、畜牧、果蔬等重点产业中不断开发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带动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综合加工率和农产品附加值,形成适应市场需求的名优产品和优势产业,努力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或“多村一品、多乡一业”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三是大力兴办三产,全面搞活农产品流通。依托县域和中心镇,大力发展覆盖城乡的生产型服务业和生活型服务业,鼓励民营经济投资第三产业,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三、深化改革,抓住机制关节点 建设新农村,是一项全新的任务和开创性的工作,必须着眼于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深层次矛盾,不断深化改革,强力推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机制。一是深化就业与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城乡劳动就业一体化机制。打破城乡分割的就业制度和户籍制度,取消一切限制农民进城的歧视性政策,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和户籍制度,扩大农民就业渠道,促进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和安居乐业。采取政府买单、市场运作的方法,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引导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加快推进城乡劳动就业一体化。二是深化城乡建设体制改革,建立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机制。加快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是建设新农村的一个重要方面。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新机制,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公益事业纳入公共财政,鼓励各种主体参与农村建设,加大对农村建设投入的力度。要搞好县域城镇规划建设与村庄布局规划建设的衔接,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促进县域内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共建,通过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搞好城乡对接,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进程,让更多的农村居民也能分享现代化的文明成果。三是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机制。农民手里没有钱,农村各项经济社会事业投入不足,后果不仅是缺水少电、交通不便等影响到农民生活质量,甚至基本的看病就医、读书上学也难以满足。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适应中国国情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通过政府公共财政向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倾斜,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同繁荣。要适应从投资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扩大公共财政在农村的覆盖面,增加农村教育、公共卫生体系、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投入,加快建立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对农村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四是进一步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创新乡镇事业站所运行机制,强化乡镇政府职能,做到事权与财权相统一。

  四、提升素质,抢占发展制高点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一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升农民文化素质。切实抓紧抓好农村普九工作,大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统筹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培养新型农民,提升农民整体素质。二是大力开展适用技术,提升农民科技素质。新农村的带头人、农民技术员、骨干农民、农民企业家和能工巧匠这五支队伍,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依靠力量,也是农民教育培养的主要对象。要切实组织实施绿色证书工程、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阳光工程”等各项新型农民培训工程,提升新型农民的科技素质,引导广大农民加快由体力型向技能型、专业型、知识型转变。三是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升农民文明素质。扎实开展普法教育,提高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和信用村、信用户的创建水平,加强村镇文化设施和文体队伍建设,不断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导农民自觉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五、维护利益,紧扣民本立足点 实现农民的愿望,满足农民的需要,维护农民的利益,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立足点。一是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结合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亲民、爱民、富民”为目标,健全农村基层干部联系群众的工作机制,严格执行“包村联户”“群众来访接待日”等制度,增强服务群众、凝聚人心、协调利益、化解矛盾的功能,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构建和谐社会。二是发展和扩大农村基层民主。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搞好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和财务公开,逐步建立农民自我、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机制,教育引导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三是加强农村法制建设。加大法制宣传和教育力度,使依法办事和依法行政的理念深入人心,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更加繁荣美好。

Tags: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