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演讲致辞 > 竞职演说 / 正文

某政法委书记政法教育整顿专题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总结

2021-05-06 11:05:56

  某政法委书记政法教育整顿专题民主生活

 会个人对照检查总结

 根据区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查纠整改环节工作要求,现将个人对照检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会前准备情况

 为保证本次专题民主生活会质量,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准备。一是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关于政法工作的重要论述。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法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积极参加政治教育、党史教育、警示教育、英模教育“四项教育”,进行了为期X天的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专题读书班学习,切实加强思想发动,带头讲授了专题党课。结合工作实际深入研学中央、省市区关于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精神,更加自觉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了践行“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二是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对面向全区各政法单位发放的征求意见表上收到关于我个人的意见建议X条,我主动认领,诚恳接受。主持召开X次座谈会征求意见,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家代表、律师代表等意见建议,认真梳理问题和建议X条。三是深入开展谈心谈话。进入查纠整改环节后,与政法委其他X名班子成员之间进行了谈心谈话,围绕对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工作谈认识,围绕“自查从宽、被查从严”谈政策,对照“顽瘴痼疾”结合自身实际谈问题,结合岗位实际谈个人工作打算,达到了找准问题、打开心结、消除顾虑的目的。四是进行了深刻查摆反思。根据本次专题民主生活会确定重点谈六个方面问题以及征求到的意见建议,我对照党章党规、政法队伍教育整顿自查自纠、六大顽瘴痼疾、征求意见和建议,以严肃认真的态度深入查摆自身问题,深刻剖析原因,并制订了整改措施,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二、首先汇报对照检查中发现的问题。

 (一)关于党的政治建设和思想建设方面。一是政治理论学习不深入。能够按照县委、政法委制定的学习计划开展集中学习和自学,能够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髙度一致。对于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张家口时的重要指示精神,仅在文件传达时进行系统学习,没有做到一以贯之地深入学习。对一些新思想、新论断满足于现学现用、即用即学,缺少深度和广度,致使自己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首都两区”建设要求和省委提出打造“首都两区”建设典范要求上,理解得不透、把握得不准,对实施“奥运”廊道整治、北山生态修复、矿山企业关停这些生态环境整治工程的紧迫性和严峻性认识不深刻、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学习力度不够。听的多说的少,存在以传达上级精神代替政治理论学习,只注重形式不注重结果现象。二是学习深度不够。对党的十九大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还不全面、不系统,存在一知半解、浅尝辄止的情况。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有所欠缺,不善于从政治和全局的角度来观察、分析问题,缺少时不我待的使命感和危机感。三是学用结合不够。抓落实还存在经验主义,一定程度上存在学用脱节的问题。

 (二)关于党的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方面。一是党内政治生活不严肃。在委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上,不愿自我剖析,在开展自我批评时浮光掠影,说远不说近,说人不说己,有时认为自我批评没“面子”,批评领导没底气,批评同事顾虑多,把批评与自我批评变成表扬与自我表扬,相互批评变成了相互吹捧。二是民主讨论流于形式。在民主决策时,存在讨论不充分,民主发扬不够等现象。有时认为民主讨论的工作和自己关系不大,以“没意见”代替“意见”,担当意识不强,为党内民主决策没有做到尽职尽责。三是党内生活制度落实不严谨。参加理论学习培训时觉得枯燥无味,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对党的政治生活制度的理解比较狭隘,很少在党内生活会上汇报思想,主动接受组织监督。

 (三)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和反腐败斗争方面。严格遵守各项规定,作风严谨。工作生活中,严格遵守八项规定,对分管部门和干部加强作风要求,没有发生违反规定的问题。同时,也存在生活不够俭朴,在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方面有很大欠缺。在县委抽调下乡督导时,不能严格按照要求认真查找问题,挡不住人情关,也怕得罪

 人,汇报时也是你好我好大家好,未能很好履行督导职责。

 (四)关于巡视整改方面。一是对巡视整改重视程度不够。仅满足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对共性问题进行整改,未能做到举一反三,从深层次反思问题存在的原因,致使巡视整改的效果大打折扣。二是对巡视整改认识有偏差。把巡视整改工作当成阶段性工作来开展,未能把该项工作当成一项长期工作来抓,对分管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如何深刻整改没有全局谋划,缺少必要认识。三是问题整改不够全面。对政法委制定的整改台账任务认领不够全面,对于一些涉及分管领域的边缘性问题没有纳入到自己的整改范围,想着别人整改也是整改,未能防微杜渐,未雨绸缪。

 需要说明的事项:每年均严格按照规定对个人事项进行如实报告。本人没有从事或参与营利性活动,没有在企业或其他营利性组织中兼任职务和持股情况;个人住房已按相关规定进行了申报,办公用房符合相关要求;没有在参与操办的本人及近亲属婚丧事宜中违规收受礼金、礼品情况;妻子在沙城镇实验中学工作,儿子在首府小学读书,均没有出国留学、定居、因私出国和在国外活动情况,没有受到执纪执法机关查处或涉嫌犯罪情况。本人没有被巡视反馈及组织约谈、函询情况。

 三、原因分析

 一是理论知识学习被动。对学习从思想深处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总认为学习是软尺度、软标尺,总认为工作首要,学习次要;遇到不懂的问题才翻书本,查资料,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停留于浅层次,总是“临阵磨枪”,没有做到“未雨绸缪”。

 二是纪律标准有所降低。工作上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标准上只求不违规、不求作表率,自我管理上出现松懈,存在使命感、紧迫感、责任感不强,执行力不强,执行制度不严的现象,对工作热情不高,奉献精神不够,对一些棘手问题攻坚克难的决心不够强,从而影响了工作效率和大局。

 三是党性修养有所松懈。长期处于“自我感觉不错”的状态中,放松了党性修养和自我要求,随波逐流把原则丢了;对社会上一些消极的东西看得淡了,艰苦奋斗的意识也不像过去那么强了,为党和人民事业无私奉献、奋斗终身的追求精神淡薄了,没有真正用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从本质上讲也是自己存在以上问题的根源。

 四、整改措施

 通过对标巡视发现问题自我体检,我认识到自己还有很多的“小毛病”,“堤溃蚁孔,气泄针芒”,本着立行立改的原则,在下一步的工作中,争取从以下方面加以改进。

 一是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理论修养,更加坚定理想信念。提高的过程就是在不断学习实践的过程,一时的信念坚定不代表一生的信念坚持,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更深层次的理解党在现时代的方针、政策,才能与党中央在思想上、行动上保持高度的一致。政治理论的学习是一个枯燥的过程,但同时也是坚定理想信念的必经之路,没有捷径可走。我要克服工作和学习时间上的矛盾,克服懒惰思想,认真学习经典理论和党在新时期的思想精神,永葆党员本色。

 二是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大是大非面前,严守政治底线。对一些政治谣言、谎言,坚决做到不听、不信、不传;对一些政治调侃类的短信消息,也要勇于站出来抵制、纠正。执行政治纪律,不打折扣,不搞变通,做一个政治上的明白人、清白人。

 三是更加严格的遵守各项规定,保持严谨作风。军装虽脱,本色不能变。以后的工作中,要把在部队多年养成的良好作风一如既往的保持和发扬。尊敬领导,团结同志,关爱下级,妥善处理同事、家庭的关系。严格遵守八项规定要求,转变思想,放下架子,沉下身子,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杜绝浪费,勤俭节约。

 四是认真履行本职,努力工作,为领导分忧。对分管工作,虚心向经验丰富的老同志请教和学习,创新思想,深入基层一线,全面具体掌握情况,为领导出谋划策,积极提出建议,勇于承担责任,敢于担当,以身作则,严格要求下属,从思想上、行动上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总而言之,牢固树立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思想。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必须零距离,对群众急需急盼的事情必须零懈怠,对群众深恶痛绝的事情必须零容忍,对提升群众工作能力必须零松懈。强化使命担当,严格政治责任,努力做好分管的各项工作,争当一名优秀的政法干部。

 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率大军直捣咸阳城,将士们纷纷乘乱抢掠金银财物。此时,唯独萧何与众不同,迅速派人将秦帝国的有关户籍、地形、法令等图书档案一一进行清查,分门别类,登记造册,统统收藏起来。后来,这些档案资料为刘邦集团制定战争方略提供了充分的依据,对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起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武力给社会定义的时代里,萧何的举动实为不易,当时别人忙乎着怎样过上几天快活的日子,满足生理和心理的快感,而他想到是此后的王朝管理。这彰显了他的人生格局。

 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率大军直捣咸阳城,将士们纷纷乘乱抢掠金银财物。此时,唯独萧何与众不同,迅速派人将秦帝国的有关户籍、地形、法令等图书档案一一进行清查,分门别类,登记造册,统统收藏起来。后来,这些档案资料为刘邦集团制定战争方略提供了充分的依据,对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起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武力给社会定义的时代里,萧何的举动实为不易,当时别人忙乎着怎样过上几天快活的日子,满足生理和心理的快感,而他想到是此后的王朝管理。这彰显了他的人生格局。

 泛舟历史长河,极目观之,可以清晰地看到,无论是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紧握着日月旋转的风云人物,还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田夫野老,格局决定着宽度和高度,更是影响着未来的走向。格局大的人,具有鸿鹄之志,不安心平庸,在人生这个棋局对弈中运筹帷幄,纵横驰骋,同时善于取舍,能屈能伸,往往就会成为人生的大赢家。而格局小的人,不思进取,胸襟狭隘,纠结的都是鸡毛蒜皮,不仅自己不敢担当,而且眼里只容自己不容别人,常常把自己限在狭小的空间里,生活中看到的都是问题。

 格局不是先天性的东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眼光长短、人生历练、知识涵养等,其中最为关键是要有登高望远的胸襟和气度。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毛泽东曾在黄洋界哨口问一个战士,从这里你能看到哪儿?战士回答,能看到江西和湖南。毛泽东却说,站在井冈山,还要看到全中国,看到全世界。中国共产党人正是胸怀远大理想,才能将自身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始终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团结带领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当然,光有宏大的视野、宽阔的眼界是不够的,还要有放大人生格局的“船”与“桥”,那就是辩证法。

 庄子有云:“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意思是说,桂树可以食用,所以被砍伐;漆可以使用,因而被割皮。人人都知道有用的用处,而不知道无用的用处。“有用”与“无用”,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总是相互依存。无所谓“无用”,也无所谓“有用”,二者也可以相互转化。春秋时期,宋国的华元将军因骁勇善战而闻名,一次开战前为了鼓舞士气,下令杀几只羊犒劳将士,但就没有自己车夫的份。他认为车夫没有一线拼杀的士兵有用,无足轻重。车夫由此怀恨在心,待两军开战后驾车拉着华元跑到了敌军的阵营中,华元因此被俘,军队也变成一盘散沙最终惨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小人物就算地位再低也不要小看,否则后果真的非常严重。平时为人处世也是如此,首要的是不能用世俗眼光看待任何事物,不要以眼前的有用和无用作为评价事物的标准。只有超越俗世的功利心,才能感悟到人心大世界,拥有悲天悯人的情怀,进入生命逍遥之境。否则,就会不知不觉地把生活中的美好抵押进去。

 培育“大小相对”的深邃眼光。王阳明有一首蕴含哲理的诗,就是:“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这说明了事物的大小是相对的,没有客观标准,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生活中,有些人喜欢贪大求全,对不起眼的小事情、小积累、小人物根本不在乎,这种眼高手低的态度最后导致人生皆空;还有些人喜欢纠缠蝇头小利,乐于贪小便宜,忽视了应有的大战略、大舞台,虽然捡到了生活中的许多芝麻,却丢了人生这个大西瓜。其实,大小是相对的,当条件具备时,大可以变小,小可以变大,大可以变得更大,小可以变得更小。放大人生的格局,必须要培育这样的一眼见底的深邃眼光,以发展的视角认识事物,以动态的眼光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有句谚语说得好,宇宙那么大,却装不下一个有志者的梦想;露珠那么小,却装得下天上的太阳。从一定意义上讲,我们生活中遇到问题的实质,就是在处理大小的关系,要善于大处着眼,如果只盯着眼前的一点点利益不放,反而很难有更大的作为和发展,甚至会失去更多。

 关爱干部是党的职责使然。干部队伍是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力量支撑,是党的事业的主要推动者。严格管理和关爱干部、把干部队伍建设好,充分调动干部积极性,朝着党的奋斗目标迈进,始终是党的组织建设的责任,须臾不能有丝毫放松和随意。在任何条件下党都要从理解、信任、关爱出发对待干部的一切,关爱之责永远不能丢、负责之心永远不能变、温暖之情永远不能少,应以母亲般的情怀对待每一位干部。现在看来,少数地方和单位干部遇到困难、遭受委屈、出了问题后缺乏应有的关爱,往往埋怨指责多、严厉批评多、严肃处理多。有些干部工作激情不够、劲头不足,与这种情况有一定关系。因此,一定要改变这种状况,时刻把关爱干部牢牢放在心中,既允许干部干得好,也要允许干部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有差错,做得好时要鼓励,做得不好时要指正,受到委屈时要撑腰,遇到麻烦时要解困,出了问题时要分析,问题严重时要处理。无论什么情况,心中都要充满关爱之心,以客观理性、实事求是态度对待干部。在干部出问题比较多的时候,更要从管理角度找原因,完善干部管理的各项措施,尽可能避免少出问题。如此一来,干部就会把心思和精力全部用在工作上。

 关爱干部是事业发展的需要。对干部严管也好、关心也罢,都是一种关爱,其目的是通过有效管理,把干部工作热情聚焦到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上来。干部的积极性主要来自于组织的信任与关爱,有了组织切实到位的关爱,干部就会信心满满、干劲十足。现在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很重,“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如何实现宏伟目标?核心就在于在党中央坚强有力领导下,激发广大干部带领全国人民真正干起来。党组织要通过实实在在关心关爱,激发干部活力、消除干部顾虑、减轻干部负担、提高干部待遇,尤其涉及干部问题处理时,一定要按照实事求是原则和“三个区分开来”要求落实。追责问责一定要精准,准确区分重大责任、直接责任还是其他,当追的严肃追责,不当追的一定不能追,追错了的要坚决纠正。对犯了错误受过较轻处分的干部,在他们深刻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并有了良好表现后,要让他们轻装上阵,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去。这些方面做到了、做好了,才能把广大干部的激情和干劲汇聚到改革发展稳定上来。

 为此,有必要对这些获奖成果产生的历史阶段进行考察,重点关注日本高等教育在提升国家科技创新实力方面所起的作用,并从中汲取经验。

 为此,有必要对这些获奖成果产生的历史阶段进行考察,重点关注日本高等教育在提升国家科技创新实力方面所起的作用,并从中汲取经验。

 日本所获诺贝尔奖的主要特点

  自1901年诺贝尔奖颁奖以来,日本共产生了23位自然科学领域的获得者(含2名美籍日裔学者),是全世界获得诺贝尔奖人数最多的前十个国家中唯一的亚洲国家。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学者获得诺贝尔奖的频率和数量都大幅增加。其中,大学是获奖成果的主要产出机构。总体而言,新世纪以来日本获得的奖项有以下特点。

  一是绝大多数获奖者在日本本土接受高等教育。18位获奖者全部在日本本土大学完成本科教育,有16人在本土大学完成全部求学经历,仅有2人在美国获得硕士、博士学位。这表明日本大学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的成效显著。因此,有学者评价“美国靠移民,日本靠自己”。

  二是获奖者多在中青年时期取得奠基性成果。日本诺奖得主取得奠基性成果时的平均年龄为40岁(仅有3人≥50岁),与全球诺奖得主取得奠基性成果的总平均年龄(38.6岁)相差不大。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获奖者升任教授时的平均年龄为43岁,要晚于他们取得奠基性成果的平均年龄;18人中,有11人升任教授的年龄要晚于他们取得奠基性成果的年龄。

  三是获奖成果多为基础研究。从成果的学科领域看,以物理学奖和化学奖为主。在18个奖项中,物理学奖有8个,占比45%;化学奖有6个,占比33%;生理学或医学奖有4个,占比22%。

  四是取得奠基性成果与获奖时间存在较长时滞。大多数奠基性成果完成于上世纪70—90年代中期,与获奖时间的平均间隔为25.9年,最长间隔达到了52年。

 高等教育是日本科技创新实力的重要源泉

  新世纪以来的日本诺奖获得者大多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接受本土高等教育,当时日本的教育正经历深刻变革。这一批诺奖得主们拥有得天独厚的教育环境和研究氛围,也为日本科技创新实力的提升涵养了源泉。

  一是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和投入力度。1963年1月,日本中央教育审查会议提出了《关于改善大学教育》的咨询报告,提出扩大教育规模、增设理科类的高等教育机构、充分保障大学的财政状况等建议。在国家推动下,日本高等教育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进入大众化阶段。1960年—1970年,大学数量从525所增加到921所;大学在校生数量由71万增加到168.5万;大学的学科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工程类学生的比例从15.4%上升到21.1%;高等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的比例从13.4%上升到16.9%。这次教育改革对日本大学的科学研究产生积极影响。据统计,1982年日本在5个科学领域中发表的论文数量为12534篇,占当年世界总论文发表量的10.3%,仅次于美国。

  二是采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育人模式。日本大学从本科起就通过学术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研究能力。本科生的低年级课程加入美国的通识教育内容,在本科三年级后由学生自主选择教授,实行教授带研讨班的模式,进入专业学习阶段。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学生在本科阶段有两三年跟随同一个教授、同一批同学一起学习,如果再加上研究生阶段,对某个专业领域就有5年以上的研究积累。而团队内部的交流合作,对学生日后的发展也有很大帮助。比如,京都大学几个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教授,年轻时就同在一个研究室合作过。

  三是注重高标准选拔、培养人才。日本大学非常注重留存自己培养的高水平人才,并不以海外留学背景作为人才引进的必要条件,使得日本的高水平科学家得以紧密传承,并且愿意自始至终留在日本本土做研究。以理论物理学领域为例,日本已有11人获得诺奖,其中有7人师出同门、前后传承。在日本,一流大学职称评定标准高、审查严格,要求教授必须达到国际水平,这也促使教师非常注重学术积累和工作业绩。同时,日本大学对于人才的选拔不拘泥于学历、背景、资历,而是基于态度、能力、潜力。例如,绿色荧光蛋白发现者下村修只是名古屋大学理学部的一名进修生,博士论文也只有六页,但名古屋大学仍然肯定其学术水平,破格给予其博士学位。

  四是摒弃急功近利的科研导向,加强基础研究。日本对于基础研究格外重视,基础研究经费在科研经费中的占比常年维持在15%左右(我国的这一比例在2015年才达到5%,2017年为5.3%);在日本大学中,基础研究经费一般占主要部分(约55%)。在科研经费上,日本科研人员申请课题实行的是注册制,申请经费不必层层审批,科研经费有比较充分的保障,不用参加各种评审、评估。科研人员在研究过程中的自由度比较高,很少受考核、评价等干扰,也不会担心因为在一段时间内没有产出成果而受到冷落。这些制度安排和文化氛围,使得科研人员特别是青年学者有稳定的工作和安定的研究环境,不必疲于奔命地应付课题申报和短期课题结项,可以致力于研究那些不会马上产生经济效益,而是要在几十年后才可能大有用武之地的课题。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本庶佑就认为,没有教务督导,自由教学和科研,极少有课题、结项压力以及时间限制,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

  五是产学研合作活跃。上世纪70年代起,日本将大学作为协同创新中心的设置主体和牵头单位,将国立研究机构、企业等研发机构有机连接起来。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北海道大学、东北大学等都建立了产学研合作研究机构,发挥了学术资源的集成效应,促进了高层次科学创新能力的形成。例如,2002年物理学奖得主、东京大学小柴昌俊主持的神冈探测器项目就离不开企业的大力支持;2002年化学奖得主、岛津制作所研发工程师田中耕一的获奖,更表明日本企业通过开展产学合作已具备了作出诺贝尔奖级科技突破的实力。

 日本经验的启示

  诺奖的获得是科研水平逐步提高的结果,需要一段时期的积累。当前,国家对科学研究的投入力度持续加大,2017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总额的2.12%,科技创新水平正处在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期。面对日本诺奖的“量产”,我们要保持定力,不必过于焦虑,但需要借鉴其成功经验,找准问题、苦练内功、奠基未来。

  改革大学育人模式,促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目前我国多数高校仍然以专业教育为主,不能充分适应“大科学”的发展趋势、满足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要借鉴日本经验,探索并推广学生入校不分科的教育模式,试行低年级进行通识教育,高年级进行专业教育的模式;设置能够引导学生参与研究和参与讨论的研讨班,引导学生对学术课题或社会现实问题的兴趣,促进他们形成发现问题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

  推进学术评价改革,形成潜心研究的科研导向。目前我国的学术评价多以结果为导向,具有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倾向,这驱使学者把大量精力放在“短平快”项目上,不愿“坐冷板凳”。2018年7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要结合高等教育实际,落实《意见》的相关部署,坚持推进学术同行评价,引入国际专业评价,充分发挥第三方评估机构作用,避免行政力量等非学术因素对学术事务的干扰。同时,要加强对第三方评估机构的规范和监督,建立健全第三方评估机构评估结果负责制和信用评价机制。

  严格大学教师的职称评定标准。近年来,我国一些高校为留住或争抢人才,竞相破格提拔教授。这对于打破论资排辈、推动青年人才脱颖而出是有利的。但是,科学研究的质量往往需要一个比较长的周期来验证,唯论文、唯“帽子”的导向会使大学浮躁之风蔓延。一些年轻学者急于求成,甚至为了快速晋级而违反学术道德,这是必须反思的。大学应该从严设置职称评定标准,突出品德、能力导向,严格考察职称申请人的成果质量和实际贡献。

  将科研资源向年轻学者倾斜。40岁左右是学者的创造力高峰期,但我国大量的科研资源主要掌握在50岁以上的“大腕儿”们手中。年轻学者如果没有入选某一人才计划,不是“明星学者”,则在科研经费、招生指标、成果发表等方面都会受到限制。由于缺少必要的支持,年轻学者虽富有创造力,也很难产出具有冲击力的科研成果。为此,要充分利用好青年基金等国家层面的支持,在项目评审时不以“头衔”“帽子”决定资源的配置;大学要结合实际,在科研经费、实验条件等方面支持年轻学者,让他们有“资本”静下心来做研究、搞教学。

Tags: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