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演讲致辞 > 竞职演说 / 正文

气象部门突出特色公共气象服务状况调研报告_1

2020-03-12 16:07:29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

  气象部门突出特色公共气象服务状况调研报

  告

  导读:本文是关于气象部门突出特色公共气象服务状况调研报告,希望能帮助到您!

  公共气象服务是指气象部门使用各种公共资源或公共权力,向政府决策部门、社会公众、生产部门提供气象信息和技术的过程。

  一、前言

  发展公共气象服务,是中国气象局党组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国务院3号文件和国办49号文件精神,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特色气象事业发展改革的经验而提出的战略任务,是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应对气候变化和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是气象部门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职能的有效途径,是增强气象服务在整个气象业务中主导地位、实现气象综合实力整体跃升的必由之路。

  大力发展公共气象服务,不仅是党和政府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广大气象工作者的殷切期望,也是我们气象部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我们作为发展公共气象服务的促进者和实践者,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能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的目标,切实转变作风,不断提高公共气象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二、调研方法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

  2、地点:市气象台、市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怀宁县气象局、岳西县气象局

  3、调查对象:在职职工及外聘人员

  4、调研方法:座谈会与发放调查问卷

  5、分析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调研发现我市气象事业发展面临着不少突出的问题。一是气象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与防灾减灾的需求不相适应,灾害性预报的准确率不高,特殊天气预报能力很弱,气象服务产品单一,专业服务产品精细化严重不足,服务缺乏针对性;二是气象现代化体系中业务、创新、人才三者不平衡,科研与业务服务不结合、人才结构与工作实际不适应,各个方面优秀人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弱,气象科研实际应用不够;三是受区域经济、业务量、人员现状和历史原因影响,职工待遇与工作不一致,重点项目在争取地方支持力度不够,地方政府投入严重不足,一些县局多年地方支持没有变化,县局气象事业发展不平衡。

  1234567

  (二)建议

  继续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服务需求为牵引,大力推进三个体系建设,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提高灾害性天气监测和预报服务能力,不断拓展业务和服务领域。

  1、抓好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突出雷达工程

  发展现代气象业务体系是提升服务水平、业务能力的正确方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式和有效途径。要以公共气象服务为引领,以气象预测预报为核

  心,以综合气象业务为基础,加快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步伐。

  要完善决策气象服务和公共气象服务流程、服务规范,质量

  考核和效益评估,提高公众气象服务的精细化水平。深入开展政

  策性农业气象保险气象服务,逐步建立城乡规划、重大工程建设

  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和制度,加强交通、旅游、电力专业气象服

  务能力。要改进和完善以数值预报产品为基础的中短期精细化预

  报技术方法,提高降水预报水平,预报成绩要达全省较前水平;加

  强短时临近预报,完善业务值班、预警发布等制度,加强重要天

  气过程预报技术总结分析;加强规范化建设,编制业务手册,服务

  手册,技术要规范,使每个业务人员都能很好地掌握地方天气特

  点进行针对性服务。

  坚持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不动摇,提高气象的装备水平。要

  全力以赴抓好全国布点的**新一代天气雷达建设,雷达楼要确保

  2009年底前达到基本运行,确保工程建设质量,气象新区建设要

  同步进行。进一步加强专业气象观测站点建设,进一步做好望江、

  宿松风能观测及资料整理分析,争取省局在我市高速干线,布设

  包括能见度自动探测项目的多要素自动气象站。全面升级建设县

  级dvb-s数据接收系统,进一步发挥业务监控系统的作用。落实

  装备保障“三级管理、二级维修”业务工作体制改革,市保障中

  心要实质性开展工作,建立健全自动气象站、区域气象站的巡查、

  巡检、校标、维修等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积极探索和建立气象

  观测业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对气象站历史沿革、观测环境等进行

  信息化管理。要继续抓好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和改善,年内专项规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

  划要全面完成,对环境无法改善的县局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进行站址迁移。

  1234567

  2、继续提高业务管理水平,突出保证基础业务质量稳定

  继续加强规范化建设,提高工作效率;继续加强规章制度执行,提高服务意识,强化责任感;继续加强学习和岗位练兵,练好基本功。抓好日常仪器巡视维护、观测发报、报表审核、网络维护等关键环节,继续完善基础业务流程,搞好质量控制;建立业务管理员台站联系制度。每个业务管理员联系1-3个台站,负责所联系台站的业务指导和运行监控;建立全市业务质量分析会制度,监网科每月召开一次有分管领导参加的全市业务质量分析会,对前期业务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对下一步业务工作进行部署。切实保证地面测报、高空探测、农业气象业务质量的稳定,保证区域自动站、特种观测、网络传输等考核达到目标要求。

  弘扬我市基础业务工作优良传统,提高管理水平。组织制定和完善综合气象观测业务急需的规范标准,积极研究开发市县气象业务服务系统平台。继续完善台站监测网络业务应急预案。加强探测业务及保障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进一步规范预警信息发布,灾情直报流程及制度。健全应急响应机制,落实气象灾害应急队伍,加强预案演练,全面增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制定相关应急预案,适时开展应急演练。进一步做好区域站的评估和优化工作,完善区域站网布局。加强区域站的巡视、维护和维修,提高区域站资料的可靠性。

  3、继续抓好气象服务,突出气象防灾减灾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

  做好气象防灾减灾是党和国家对气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市政府对气象工作的需求,我们必须牢牢把握,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全力以赴做好气象服务工作。以“一年四季不放松,一个过程不放过”为宗旨,努力实现气象服务“无所不在,无微不至”,做到服务准确、及时、优质、高效,切实当好决策气象参谋。

  1234567

  要始终坚持以需求为牵引,全面做好各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始终坚持把气象服务放在气象工作的首位,秉承气象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服务的根本宗旨。毫不放松地抓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始终把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切实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预测准确率作为提升气象服务水平的首要任务。重点加强灾害性天气事件的会商分析,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预报和趋势预测工作。切实加强汛期气象服务,全力做好重大社会活动气象保障,进一步提高气象灾害预警时效性和主动性。发挥气象灾害的监测系统效益,拓展预警时空。提高科研与业务结合能力,促进内在质量的稳定提高。

  加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灾害调查,逐步建立多部门联动防灾减灾协调机制。加强雷电防护气象服务,积极做好国家农村中小学雷电防护项目;加快人影作业装备升级,抓住中央财政投资机遇,各县(市)局积极争取地方配套资金,完成火箭人工增雨配备。

  4、加强为“三农”服务,突出特色服务

  把服务“三农”作为气象落实三中全会精神重要举措,提高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水平,着力增强农村气象灾害预警接收能力。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提升气象信息和农村综合经济信息服务能力,建立和完善气象协

  理员队伍,强化农村气象服务公益化。推进和实施安徽省《粮食

  增产气象服务工程》,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服务。加强农业气象业

  务能力建设,促进农业气象预测预报和灾害预警等技术发展。加

  强农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可持续

  发展服务。

  1234567

  丰富我市为农服务手段,同时积极参加全省农业气象科研交

  流。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评估预警和病虫害气象服务。加强森

  林火险等级气象预报服务。以农网、先锋网或政务网为依托,全

  面实施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加强农村气象信息员(协理员)

  队伍的建设、管理和培训,使气象信息员成为气象信息通讯员、

  气象灾害预报与警报接收传播员、气象灾情收集报告员

  乡镇自动站日常巡视和维护管理员。继续加强对农村小学气

  象灾害防御知识教育,探索对不发达地区信息传输途径。

  5、加强科技服务,突出部门合作和社会管理

  突出强化部门合作,重点做好气候可行性论证和影视服务的

  拓展工作。要不断拓展气象影视服务资源,在县级力争不少于2个

  频(次),探索开展网络气象影视和手机气象影视服务项目。逐步

  完成市带县制作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业务,推动建立市县广告集约

  经营机制。要积极培育气候可行性论证依托气象业务和科技优势

  的新项目。按照《气象法》和《气候可行性论证管理办法》(中国

  气象局第18号令)的规定和要求,加大投入,提高气候可行性论

  证的科技含量;加强市县配合,勇于承担重大论证项目;与发展改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革、建设、规划等部门建立合作机制,推动气候可行性论证纳入

  规划或者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查内容。加强与环保等部

  门的合作,加大大气环境评价工作的力度,推进环境气象服务,

  包括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和绿色能源应用服务,积极培育新

  的科技服务增长点。

  1234567

  突出强化社会管理职能,要继续加强地方气象规章建设,依

  法履行气象信息发布、防雷安全、气球施放安全、气候可行性论

  证、气象防灾减灾等社会管理职能。重点要发展防雷技术服务和

  信息服务工作。加强与职能部门合作,依法加强防雷社会管理,

  进一步规范防雷安全检测、雷击风险评估、防雷图审、跟踪检测、

  防雷工程管理、竣工验收等防雷各项管理、业务、检测和工程服

  务,加强全社会,特别是农村、学校、社区、医院等人员密集场

  所的防雷减灾宣传教育,推进城市社区和乡村的防雷技术性服务。

  推动雷击风险评估和雷电灾害调查鉴定工作,体现气象高科技含

  量,不断拓展防雷技术服务新领域。

  6、加强气象人才体系建设,突出优秀人才的培养

  继续重视和加强气象人才队伍的建设,发挥人才对支撑气象

  业务科技发展的主导性作用,不断增强气象事业发展后劲。努力

  为专业技术人员创造成长、成才条件,引导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省

  内外学术交流,在科研业务实践中不断提高发展现代气象业务的

  自主创新能力。认真做好科技带头人、中青年科技骨干、青年科

  技新秀的选拔推荐工作;加强首次设岗聘用后的管理考核工作,建

  立健全相应的岗位考核办法,建立岗位考核档案;不断完善对中青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年科技骨干、青年科技新秀、高级职称岗位的业绩评价。通过录

  用和选调的途径,进一步充实业务队伍,加大业务岗位培训力度,

  健全完善新进人员岗前考核、上岗资格审核以及培养工作。

  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切实提高领导能力。继续坚

  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加快培养选拔德才兼备的优秀年轻干部。更

  加关注年轻干部的思想品德修养和科技素养的提高,注意在最需

  要的岗位上磨练、培养和选拔后备干部。要通过调整,使科级领

  导班子结构有改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有明显提高,形成一支

  知识层次较高,年龄、专业结构合理,具有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

  的科级干部队伍。

  1234567

  继续合理控制队伍总量,提高气象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编制

  内外气象职工总量都要合理控制,聘用人员素质能力要符合岗位

  要求,聘用程序要符合有关法规。市县级业务单位新进人员必须

  具备大气科学及相关专业背景的本科以上人员,外聘人员必须符

  合外聘人员管理办法规定身份。积极探索充满活力的人员流动机

  制,加大市局专业技术空缺岗位从县(市)气象部门择优选拔聘用

  力度;市局机关要进一步补充有业务工作经历素质优秀的管理人

  员,注重从气象事业单位发现、培养、选拔优秀专业技术和管理

  人员,依照公务员法以及公务员调任规定,通过调任的方式补充

  到市局机关担任科级领导职务。要继续加强编制外用人管理,充

  分发挥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7、加强基层台站建设,突出市县一体发展

  全面落实《安徽省气象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台站工作实施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意见暨2009年行动计划》,加大工作力度,全力推进“一流台站”

  建设。利用现代通讯技术实现一体化、网络化综合管理和远程监

  控,进一步完善市县一体综合管理,全面规范科技服务管理,实

  行合同、申报网络远程控制,加强综合预算,解决“县财市管”

  的问题,理顺资金收支关系。

  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桐城业务楼装饰和整体改造年内必

  须完工;切实推进枞阳新址建设,年内要达到基本完工要求;潜山

  观测场搬迁要有整体改善规划,年内要完成土地办证及项目可行

  性论证,随时做好项目申报;宿松、太湖完成综合改善扫尾工作。

  二是按照省局2009年加强县局十件实事,根据本单位实际切实做

  好落实,特别对要争取省局支持的有关单位和县局要做好对接。

  三是县财市管要严格按照市局财务部门要求,加强综合预算和分

  类核算,建立相应帐户和账套,在实践中完善中央帐套、地方帐

  套、科产事业帐套、科产企业帐套核算,坚决杜绝一个户头一本

  帐,完善和全力推进“县账市管”具体操作方法。四是充分发挥

  科技服务平台的作用,实行科技服务管理网络化管理,《科技服务

  综合管理平台》投入日常业务运行并完善细化,重点加强合同管

  理,流程管理,财务公开;加强科技服务项目成本控制,增收节支;

  加大科技服务督查检查监督力度,通过平台完善对市及各县科技

  服务各项目流程、合同、财务的监管,确保科技服务稳定健康发

  展。要加强科技服务资金的分类核算,规范管理,提升综合预算

  和综合管理水平。五是积极探索市县工作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各

  自的优势,实现共同发展。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要突出实践特色,充分发挥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基层在公共气象服务引领气象事业科学发展的创新精神,积极探

  索公共气象服务的体制机制和具体措施,全力推进气象事业的科

  学发展。

  1234567

Tags: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