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演讲致辞 > 精彩演讲 / 正文

加快建设世界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党员心得体会【五篇】

2021-10-02 15:40:18

做人做事,既体现了一个人的个人素养,脾气秉性,又体现了一个人的工作能力。一个人,如果做事做得好,但是人际关系搞不好,就不能算是一个成功的人。语录推荐:关于亲情的句子 孟子语录 艾佛森语录要怎么写好心得体会呢?下面58编辑为您精选《加快建设世界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党员心得体会【五篇】》一文,大家共同学习进步。

【摘要】中央人才工作会议9月27日至28日在北京召开,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坚持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坚持弘扬科学家精神。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心得体会【5篇】

今年,孔子学院迎来了成立十五周年的纪念。十五年前,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将在韩国汉城(现在称首尔)正式揭牌。孔子学院是国家汉办在世界各地设立的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的机构。截至2018年12月,中国已在15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548所孔子学院和119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现有注册学员210万人,中外专兼职教师4.6万人。诚如歌曲《中国话》里所唱:“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十五年间,孔子学院始终发挥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让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了解中华文化,也让中国以更加自信友好的姿态站立在世界面前。笔者也曾作为对外汉语教师,前往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执教。学生们对于中文的热情与喜爱也深深感染着我,让我为曾经从事这样的工作而骄傲与自豪。

  孔子学院有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孔子学院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中国政府和人民将一如既往支持孔子学院发展。让我们一起努力,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推动人民心与心的交流,共同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明天。”孔子学院的宗旨是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了解,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为构建和谐世界贡献力量。语言的习得能够让彼此去深入地了解和沟通,进而打破传统的霸权语境,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我们不只学习各国的语言,与世界沟通、了解世界,也希望通过孔子学院把汉语传播到世界各地。

  孔子学院彰显的是文化上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华文明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我们拥有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拥有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我们还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十五年的时间里,越来越多的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在世界各地开花,国际汉语教育事业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甚至幼儿都开始主动学习中文,我们有何理由不对自己的文化充满自信。

  孔子学院加强的是彼此的信任交流。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建立孔子学院,满足世界各国人民学习中文的愿望,对于增进各国人民同中国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深化同中国的文化交流,增进彼此间的心灵沟通,都是必要的。”一些外国青年对中国充满了误解,他们不了解中国的历史、不了解中国的现状、也不知道中国和平崛起的方式。随着孔子学院建立,他们通过学院以及教师慢慢了解中国、爱上中国,甚至来到中国留学、工作,他们最终成为促进两国友好交往的大使。同时,孔子学院作为一个窗口,也让国人也更深入了解世界的丰富多彩,增进彼此的信任与好感。

  孔子学院培养的是具有世界眼光的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孔子学院把优秀的汉语教师输送到国外,这些青年教师经过长期的锻炼与成长,具有了世界性的眼光,能够成为我们党和国家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同时,引进用好外国人才也是我国人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学院培养的即是具有较强中文水平并且熟悉中国国情的外国人才,我们可以吸收这些人才,并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中国老百姓有一句话,叫作‘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在这里我要说,中国市场这么大,欢迎大家都来看看。”孔子学院已然成为一座沟通的桥梁,连接着中国和世界,让彼此的国民能够出去看一看。所谓“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未来,这座桥梁一定能发挥出更为重要的作用,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说“孔夫子的话”、让开放的道路也越发宽广!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心得体会【5篇】

古语有云: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13个方面系统总结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培养造就更多更优秀人才的显著优势”。因而,决胜全面小康、共襄复兴伟业,归根结底要靠人才。

  以识才的慧眼,广开贤路,取智于众。正所谓“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从党的十八大“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到党的十九大发展“人才强国战略”,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选贤任能、求贤若渴,始终把选人用人作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关键性、根本性问题来抓。但选人用人首先得要会识人,毕竟有些人才就像未经雕琢的璞玉。要想发现这类人才,需像治玉的工匠那样,具备犀利的眼力,善于识人德才、识人本质、识人潜能。如魏国的改革家李悝有“识人五法”、近代政治家曾国藩的察举观心。除了遵循识才选才的一般规律外,我们还应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因人而异、因事而异,通过多看、多听、多思,见微知著,科学辩证地看待人才,练就发现千里马的伯乐眼光。

  以聚才的良方,汇聚众流,海纳百川。“思皇多士,生此王国。王国克生,维周之桢;
济济多士,文王以宁。”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了《诗经·大雅·文王》中的这段话来表达求贤若渴的心情,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要越多越好,本事要越大越好。因而,如何能吸引人才、“引凤归巢”成为重中之重。以往给钱给房给户口的优惠政策固然诱人,但要真正拴住人才的心、形成持久优势,单靠简单地拼资金、拼优惠政策是不够的,更要释放情感力量,在改善人才创新创业硬环境的同时,更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从学术氛围、创新平台、文化生态等多方面营造更富吸引力的软环境。如此,方能让人才聚集到一起、“诗意的栖居”,自发的、“众星拱月”般的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以用才的胆识,不拘一格,尽展其才。治国之要,首在用人。如若聚才是识才的目的,那么用才则是为了更好的留才聚才。回溯往昔,70年来,从“两弹一星”、载人航天、高速铁路到“蛟龙”入海、“天眼”巡空、港珠澳大桥等超级工程;
从百业萧条、百废待兴到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外汇储备第一大国;
从民不聊生,饱受欺凌,到携手各国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隐含在这70年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70年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奋斗故事、70年沧桑巨变的内在逻辑中的是我国因人制宜的任用人才,将人才用在“刀刃”上,让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生动实践。想要留住人才,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好人才。对于认准的人才,我们应放心大胆地用,放权、放心、放手,最大限度发挥人才作用,使人才价值实现最大化,才能集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最大程度激发人才的奋斗动力和创造活力。

  愿“你”有“明珠”万颗,照破山河万朵。恰似路旁一朵不知名的野花,天空中的一片流云,海洋里的一点浪花,夜空中的一颗流星,他们虽然都有属于自己的“云蒸霞蔚”,都是时代的不同折射,但以识才的慧眼、聚才的良方、用才的胆识,都能让他们纷至沓来、竞相奔腾,将“汔可小康”的千年愿景逐渐变为现实。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心得体会【5篇】

近日,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0年度公务员招考正在火热报名中,此次“国考”共招录24128人,其中一大特点,就是坚持基层导向,招考政策和录用计划向基层一线倾斜。中央机关和省级直属机构除部分特殊职位和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外,主要招录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此举旨在重点选拔经过基层历练的优秀人才,优化公务员队伍来源、经历结构,并鼓励引导优秀高校毕业生报考基层职位,到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建功立业。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人才匮乏,一直是制约基层发展的难点。如何鼓励引导各类人才到基层一线施展才华、发挥作用,是摆在各级党组织面前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近年来,各地在推动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人才向基层顺畅流动依然受阻,高层次人才匮乏、人才结构不合理且分布不均的现象较为突出。国考政策将基层工作经历作为一道“硬杠杠”,促使想要成为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的高级人才,主动到基层一线建功立业,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人才引进的难题。

  人才引进后,各地要认真培养,丰富其基层工作经验,将成绩突出的优秀人才,大胆放到重要和关键岗位上使用,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提高人才待遇,大力营造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的氛围,给足发展空间、晋升空间,让人才真正感受到“被重视”,才能发挥出更好的作用。虽然,很多优秀人才最终离开了基层向较发达地区流动,但经过基层实践考验的优秀人才,才能正视基层、了解基层、读懂基层,从而找到自身理想信念与基层发展的契合点,为将来成为能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合格公务员做准备。

  基层工作直接涉及到群众生产生活,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在基层一线,可以摸清一个人有没有实干精神,可以审视一个人到底有没有工作能力,也可以检验一个人有没有创新水平。此次“国考”注重充实基层工作力量,77.3%的录用计划补充到县(区)级及以下直属机构,有2700余个计划定向招录服务基层项目人员,对一些艰苦边远地区职位降低进入门槛,并在划定笔试合格分数线时进一步予以政策倾斜,就是在引导人才向基层和艰苦地区流动,让他们集聚一线、创新一线、建功一线,这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

  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在基层,基层本就该是人才汇集之地。“国考”里承载了党和国家浓浓的基层关怀,激励人才乘着新时代的浩荡东风,在基层一线摸爬滚打、攻坚克难,在基层琐碎复杂的矛盾处理中不断提升素养和眼界,在基层“大熔炉”里锻炼意志、增长才干,汇聚出人才强国的磅礴力量。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心得体会【5篇】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技能选手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取得佳绩作出重要指示,“要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更好激发技术工人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更多技能人才投身到新时代改革发展中,潜心筑梦、技能报国。

  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各类人才建设,重视技能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广大技能人才努力在岗位上弘扬工匠精神,磨炼精湛技艺,潜心努力奋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绩。但与建设人才强国相比,高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适应新时代改革发展的需要,技能人才队伍依然存在总量偏少、结构不优、人才流失、引进困难等诸多问题,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技能人才的发展,也成为了推动持续发展和产业升级的“瓶颈”。推进新时代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就要更加注重技能人才的开发、集聚和培养工作,涵养技能人才发展“源头活水”,推动技能人才成就出彩人生,为建设新时代更加美好的新未来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涵养技能人才“源头活水”,推进新时代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要注重涵养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环境,探索和建立均等化、无差异化的技术工人专业技术人员评价机制,探索建立能力与业绩相结合,技能标准与岗位需求相结合,技能人才评价体制,做到不唯身份论人才、不唯学历评人才、不唯职称用人才,让技能人才无“身份”之忧、无学历之“绊”、无“草根”之虑,让全社会以技能为荣,让技能人才用技能推动创新、成就梦想。要注重培育弘扬“工匠精神”,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和技能竞赛,在技能人才中树立起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典型,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良好社会氛围,激发技能人才的浓厚报国之情,增强他们职业荣誉感、自豪感、获得感,真正提升技能岗位的吸引力、创造力。要更加关心关爱技能人才,在建立和完善高技能人才特殊津贴制度的同时,推动建立技能入股分红的机制,让技能在推动企业发展、提升待遇、实现价值中的路子更加宽广。同时,要注重建立人才创新的宽容和激励机制,让技能人才敢于放手干、勇于放心干、乐于安心干。

  新时代需要高技能人才,新时代呼唤技能人才。抓好新时代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就要通过建立和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机制,最大限度散发技能岗位最大引力和最强磁场,充分激发技能人才创新创造的活力,吸引更多的人树立技能报国之志、铸就工匠精神,让技能人才成为建设美好新时代的强大力量。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心得体会【5篇】

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我国选手共获得16金14银5铜和17个优胜奖,位列金牌榜、奖牌榜、团体总分榜首。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技能选手在大赛上取得佳绩作出重要指示并致以热烈祝贺,为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

  历时风云变幻,饱经惊涛骇浪,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要持续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能人才智力支撑,使其与党同心同德、同向同行。

  追梦“大国工匠”,着力健全人才引育工程。所谓“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专业型技能人才为形成“技高者多得、多劳者多得”的人才格局夯实了基础。同时,各地秉持聚贤才、谋复兴、求发展的决心,《英才行动计划》《人才新政》等引育工程项目越来越多,支撑技能人才教育、培训配套设施也日益完备,这也为以产业聚人才、以人才促产业,广揽英才、推动创新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切实激活存量、扩大总量,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

  释放“人才红利”,纵深推进人才引领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创新发展之路,首先要重视集聚创新人才。通过创新性、引领性探索和实践,发展人才体制机制不断优化,最大程度释放人才红利。改革的步子越迈越大,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成长路径,提升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改革良好态势。另外,要“不拘一格降人才”,激发创新“末梢神经”,融合创新活力和潜力,不搞“一刀切”“唯学历、资历论”。

  发挥“磁场效应”,加速迈进人才强国行列。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党的十九大提出人才是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资源”的重要论断。我国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留住“高精尖”人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规模再创新高。“回潮热”也促进了社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氛围日益浓厚。与此同时要培植爱国精神,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孜孜以求、勇于创新,纵使“山重水复”,也要善于团结一切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谋求合作、争取共赢。


快捷搜索:世界人才中心  创新高地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  人才强国战略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心得体会  人才  

Tags: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