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演讲致辞 > 慰问贺电 / 正文

福利机构社会工作第四周

2020-03-25 16:40:54

  福利机构社会工作第四周

 2.4讨论 区别福利机构儿童和普通儿童的特点和需求 通过阅读材料和本周学材的内容,我认为普通孩子和福利机构中的孩子的区别之在于: 1.身体方面:普通孩子身体健康;福利机构中的孩子大多是残障或患有疾病。 2.心理方面:普通孩子大多是自信的,活泼开朗的;福利机构中的孩子大多是自卑的,孤独的。 3.生活环境方面:普通孩子在父母的关爱下,在幸福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福利机构中的孩子没有亲生父母的爱护,没有完整的家庭,在机构环境中照顾长大。 由于福利机构中儿童的身心特点和普通孩子的身心特点不同,与普通儿童相比,福利机构中的儿童具有一些特殊需求包括: 生存需求:包括生命存在和社会存在两个方面。 1. 生命存在主要是指福利机构儿童需要获得基本生活照料,包括养育照料和健康医疗照料。 2.社会存在主要是指福利机构儿童需要获得社会身份,包括姓名、户籍和国籍等。 发展需求:也被称作成长需求,是指儿童为了身心发展需要获得的关爱、教育和引导。  1.获得良好的家庭生活。 2.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3.获得足够的休闲娱乐。 受保护需求:主要是指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身体和心理都需要受到安全保护,不受人为的伤害。  1.不受虐待。 2.不被忽视。 社会化需求:是儿童逐步了解社会、掌握生存技能的过程,要求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通过个人和社会的交互作用,获得语言、思维、情感等能力和行为方式。  1.培养基本生活技能,包括让儿童掌握吃饭、穿衣、保持个人清洁卫生、语言表达等人类发展最初的行为方式。 2.促使自我观念的发展,使得儿童能够分辨自我和非我的关系。 3.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逐渐懂得约束自己的行为,调整好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4.培养良好道德品质,使儿童适应社会规范,具备社会公德,培养社会角色。

 3.4案例分析 安抚小情绪 阅读案例,我们了解到:孙某日常生活中,羞怯,恐惧、经常有哭闹等情况发生,脾气暴躁,经常乱扔东西,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也有逆反行为和情绪,与其他小朋友相处困难,与老师、同学交流较少。 导致这样的情绪和行为的原因主要有:福利机构的儿童多数是在很小的时候就遭到父母遗弃,当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孤儿身份, 意识到自己是被亲生父母所抛弃时,他们会遭受较重的心理创伤, 进而表现出一系列心理和行为问题。 生理上的缺陷导致也他们在外表上与别人不同,当他们注意到自己与正常同伴的差异时,就会出现自卑的心理。他们存在情绪方面的问题,比普通儿童更焦虑与担忧,经常郁郁不乐, 忧心忡忡,遇到刺激时强烈的情绪反应更多,并常做出不够理智的行为。

 福利机构中儿童的需求有: 生存的需求:包括生命存在和社会存在两个方面。 1.生命存在主要是指福利机构儿童需要获得基本生活照料,包括养育照料和 健康医疗照料。 2.社会存在主要是指福利机构儿童需要获得社会身份,包括姓名、户籍和国 籍等。 发展的需求:也被称作成长需求,是指儿童为了身心发展需要获得的关爱、教育 和引导,主要包括: 1.获得良好的家庭生活。 2.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3.获得足够的休闲娱乐。 受保护的需求:主要是指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身体和心理都需要受到安全保护, 不受人为的伤害。主要包括:不受虐待和不被忽视。 社会化的需求:儿童的社会化是儿童逐步了解社会、掌握生存技能的过程,要求儿童在成长 过程中通过个人和社会的交互作用,获得语言、思维、情感等能力和行为方式。 社会化的具体内容包括: 1.培养基本生活技能  2.促使自我观念的发展 3.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培养良好道德品质

 儿童福利机构中,社会工作者要根据儿童的特点与需求,采取直接介入的策略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可以开展的服务主要包括:环境适应、心理疏导、行为矫治、危机干预、人际关系处理、社会功能回复、教育、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社会工作者除了能为福利机构的儿童提供直接服务之外,还可以采取间接介入的策略开展一些服务,主要包括:收养与家庭寄养、员工支持、整合资源。

 针对孙某的情绪和行为问题,社工需要更多地关注他的心理健康,为他提供专业的疏导服务,帮助他们增强信心,提高自我意识。针对孙某的偏差行为社工可以通过建立一定的奖惩机制,进行矫治。社工还可以帮助他学习掌握正确的沟通技巧和人际交往方法,鼓励他与机构内的同伴和工作人员建立良好的人家关系。 作业 模板1 增权理论视角下的儿童福利机构社会工作

 福利院的孩子是社会生活中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其成长一直倍受关注。这些孩子是不幸的,他们遭受家庭变故,痛失健康成长的家庭条件。有幸的是,政府和社会各界给予的关心与资助,为其创造健康成长的社会条件。仅有优越的物质条件绝不是他们健康成长的全部,他们的健康成长中更重要的是心理的健康发展。他们由于多种原因被父母遗弃,缺失一个正常家庭的成长环境,其心理发展有异于正常家庭的儿童,从而导致了他们一些特殊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他们心理问题主要表现: 1、自卑心理。失去双亲或者因疾病被父母遗弃,给他们心理蒙上阴影。他们感觉低人一等,生怕其他人看不起,无安全感,存在自卑心理。对现实退缩、缺乏挑战的勇气,精神非常脆弱。 2、孤独心理。他们觉得内心情感不知向谁诉说,久而久之形成孤独心理。孤独心理的行为表现是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往,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他人,合作意识和能力较差。不愿与正常家庭的孩子交往,而跟同类型的孩子交往,有同病相怜的倾向。 3、逆反心理。因为孤儿对外界社会不信任,而产生对抗情绪。他们因失去双亲后,多方关怀使他们产生了“怀疑”感和逆反心理。 案例:程某,男,10岁,脚部残疾,先天所致。因其智障的身份,父亲将其母子抛弃,生活中的交往对象和活动范围只局限于福利机构。由于长期生活在一个缺少与人交流的封闭的环境中,他对陌生人采取拒绝和自我封闭的态度,不愿与他人交往。 案例中的程某也有同样的心理表现,社会工作者应当开展以下方面的服务: 1、 福利院的孩子是有发展潜能的,只是我们没有发现他们的长处,这就需要专业的社会工作者为其提供服务,联系社会资源,开展不同的兴趣班,充分挖掘其潜力,使其全面发展。 2、 福利院的孩子没有父母的监护、照顾、缺乏社会支持网络,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和有父母的孩子相比,缺乏亲情的爱护和管理、照顾。这需要社会工作者用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构建儿童成长支持和互助网络,给予儿童尊重和爱护,联系动员社会各方资源,构建一个爱的社会网络,使其健康成长。 3、 尊重和平等的理念是社会工作得以开展的核心,社工是一项长期提供服务的群体,而长期提供服务的前提是社工所具有尊重和平等的理念,这是我们在福利院能够长期开展社会工作,能被福利院儿童接纳,信任的重要因素。也正是因为我们拥有这种理念,社工才相信每个个体都是独特的,都有发展的潜能。   4、 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是人,人的改变是一项缓慢的过程,我们的服务对象又是一群特殊的群体,这个群体的特点的防卫心理较强,心理敏感。当我们开始和他们接触时,社工用时间和耐心来取得他们的信任,使他们能敞开心扉,增加自我效能感和实际能力,增强他们信心,,鼓励他们克服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积极参与活动,健康快乐的成长。 模板2 增权理论视角下的儿童福利机构社会工作 一、正确归纳增权理论的基本观点

 增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又是活动所力图达到的目标,不仅有微观层面的,也有中观层面的,还有宏观层面的,其基本价值在于协助弱势全体及其成员,透过行动,区增强调适的潜力及提升环境和机构的改变,透过社会政策和计划,去营造一个正义的社会,为社会民众提供平等的接近资源的能力和机会。概括而言,增权理论强调个人对自己生命的控制权和决定权,倡导个人通过一些中介系统如学校、邻里或其他资源组织对自己生活的社区进行民主参与,透过自我实践增强能力(权利),实现个人生存状况的改善和环境的变迁。 儿童福利机构的增权就是通过外部的干预和帮助增强个人的能力和对权利的认识,减少或消除残疾儿童无权感的过程。增权的力量主要来自外部,来自福利机构,学校,社会团体等组织。增权的内容应该让残疾儿童明白自己是一个独立的权利主体,依法拥有公民权,政治权,社会权,有平等地与人交往的权利,有受到别人尊重和重视的权利。

 二、结合实际工作阐述社会工作者应侧重开展的服务 一、要挖掘残疾儿童自身的潜能,注重能力建设,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训练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认识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帮助其逐步克服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正确对待他人,消除无权感。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残疾儿童心理素质,促进他们和谐心理的发展,远离心理问题,培养正面的情绪,从而形成健康心理。 三、构建残疾儿童自我发展激励机制,实现增权。以残疾儿童自我发展为基点,强化自我发展意识,使其认识自身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通过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整合资源,树立自信,自强,自立意识。 四、开展各式各样的小组活动,让残疾儿童能够在被保护的友善,信任的氛围中感到安心,温暖,产生归属感。 五、在互助活动中体验到互帮互助和他人的真诚,热情,友好,获得情感支持,学会正确处理自身负面情绪,掌握控制和调节自我情绪,增强心理素质,在克服困难的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逐渐提高自我认同感,效能感。逐渐建立新的自我认同方式和对他人的接纳模式,更好地融入社会。

 

Tags: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