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工作体会 / 正文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3篇
2023-03-06 11:20:11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1 近日我参加了县《*学生核心素养》网络远程培训,几位专家学者的报告让我深刻感受到当前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紧迫性,学习了一个新的教育理念------核心素养,并初步认识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3篇,供大家参考。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1
近日我参加了县《*学生核心素养》网络远程培训,几位专家学者的报告让我深刻感受到当前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紧迫性,学习了一个新的教育理念------核心素养,并初步认识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过往的教育太单一片面,而导致因为"得到了不该得到的",所以"错过了不该错过的",因为"填充了不该填充的",所以"失去了不该失去的"。"方向先于目标,战略先于战术。"当今社会,人类和人工智能将重新分工。基于对人类终极命运的关注,基于对基础教育的反思与检讨,我们提出和重视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现谈谈我对“核心素养”理念学习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
所谓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解决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和能力。个体与他们所处的多样化情境间不断变化的互惠关系的构成了人类发展的本质。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的新突破,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就是要提供适合学生主动发展、创造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提供适合学生成长与发展需要的教育,为学生的健康与幸福成长固本强基,让学生终身受益。教授强调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我从学习中感受到,核心素养就是在推动个性化教育,实现教育理念从传统知识和技能评价标准向个体核心素养培养的转变,反映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教育理念由“结果”向“过程”的转变,由“知识教育”向“人的教育”转变,为此,教师的教学也要跳出单一学科或者单一情境的限制,以适应社会的跨学科、跨情境的教育为出发点,关注教育从“育才”到“育人”转变,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二、“素质”与“素养”的区别
教授首先阐述了“素质”与“素养”不同概念,提出“素养”主要是要回答“培养出来的人究竟是什么样”,而“素质”则侧重于“学校提供什么方式来塑造人”,两者的立足点、出发点不一样,两个问题到底谁更重要些,显然培养怎样的人是教育首先要回答的问题,这让我体会到我们总是在思考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来激发学生兴趣,总想着我们能给学生什么,往往忽略了学生受教育后会变成怎样的人,能力上会表现出什么,未来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我感受到在今后的教育中,我们更应该避免把学生变成知识的“存储器”,避免把学生培养成“高分低能”,二十一世纪需要综合能力更强、创新能力更强的智慧型人才。
三、创新与合作是核心素养的关键。
教授在分析我国国民素质的短板问题时利用中日获得诺贝尔奖人数的对比,清晰的分析出我国国民的自主创新能力还很差,创新意识不强。创新决定着民族的`未来,那么基础教育的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当前我们的基础教育评价体系落后,教育质量等于分数第一的评价方式很浓厚,中小学学生合作意识淡薄,创新能力不足,长此以往,我们的教育就会影响国家的发展,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由此,我深刻感受到当前基础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创新的紧迫性。
四、作为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怎么做的问题。教授帮我们指出了几个方向:
1、中小学要围绕“核心素养”开发课程体系.
2、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更新理念。
3、教师素质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教师就要不断学习,完善自身知识体系。
4、采用科学的教育评价方式,形成良好的教育评价环境。
作为教师具体能做到的是什么呢?我感受到教师应该不断保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积极参加学校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在教研过程中更加关注对学生学情情况的研究,做到因材施教,尽可能的"营造快乐、*等的教学环境。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高效课堂教学和课外特长学习的积累,借助互联网资源等在内的多种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项长期的过程,而且还有待于我们去实践和研究。我将不断学习新理念,并付诸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学习中进步,在实践中实现自己对教育事业的承诺,在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社会主义未来建设者的道路上不懈奋斗。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2
初次听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个概念,是在去年的冬天。当时没怎么放在心上,感觉又是“换汤不换药”的新名词。后来寒假里,学校下发了一份材料让学习,我便专心地读起来。真正认真研读完之后,感觉自己的认知是有偏颇的。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材料中明确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关注到这一中心理论后,不禁让我对我们的小学教学产生了思考。说实在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从*的角度去规范和定义的。但每一个人的发展都是从小开始的。
既然核心素养对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的发展这么重要,那么我们小学教师更是要抓好实现核心素养的基础阶段。我认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从多角度,多种领域去落实。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从语文学科出发,寻找孩子核心素养发展的生长点。
一、语文教学实践,落实核心素养
我觉得课堂教学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我们可以在课堂上激发孩子质疑能力,注重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不难发现,现在语文教学中又出现了一种偏激行为,就是“学生读呀读念呀念,老师什么都不干”的行为。这种行为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孩子们不愿意去质疑了,只是为了读而读。到底读到什么意思,不去理解,不去思考。老师们只是在要求读,读到什么程度,但是没有去创设激发孩子思考的问题与情境。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素养怎么提高?本学期,我教的是四年级的语文,和老师们在办公室里交流的时候,老师们一致提出了这一个问题。孩子不愿深思,不愿多去质疑,不愿动脑筋。一个片段读完,有的孩子都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感受,知道了什么。这岂不是我们目前教学的悲哀。所以,我们最后的结论是,哪怕这一节课完不成任务,也要启发孩子去思考,质疑,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这是*学生核心素养的最基本能力,一个孩子连独立思维的能力都没有了,那就太可怕了!
二、多元活动实践,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其实很简单,无非就是走进教材和走出教材。
1.走进教材,学知识,提升能力
我们都知道每一册教材给孩子们提供的30篇左右的文章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我认为,我们要重视每一篇文章。从这些文章出发,寻找孩子核心素养提升的生长点。比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一课时,我们可以重点提升孩子多方面的能力。让孩子在全班同学面前当小导游,朗诵课文,这很明显是在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公众演说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的心理素质。再有学习《古诗三首》,我要求孩子们不仅会背诵,会默写,能理解诗的意思。我还要求孩子能够给诗配上一幅优美的图画,还要用歌曲的形式演唱。这无疑是在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同时也在积淀他们的人文内涵,文化素养。
2.走出教材,会生活,全面发展
我们经常说要让孩子全面发展,那么怎样落实到活动,引导孩子的全面发展呢?在研究写作教学策略的时候,有幸得到区教研室张锐主任和我们中心校王春英主任的指导。他们热心地给我传来50多篇有关核心素养的材料,并且跟我解读核心素养的内涵。在他们的指导下。我了解到了,要让孩子的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发展,不仅要走进教材,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授,更要学会带孩子走出教材,接触真实的生活,让学习真的为培养一个健康健全的人服务。比如,我在教学之余,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们积极参加。有“成语接龙”“国学经典诵读”“作文大赛”“我是小小演说家”“我是小小导游”等等活动,这些活动不单单关注的是孩子的成绩,重在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这都是为了培养一个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具有健全人格的人而服务的。
虽然,我处在农村小学,但我有信心,我们农村的孩子一样会成为具有*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所要求的任何能力。因为我们学校也同样沐浴在学*素养的雨露阳光下,我们的孩子也得到了最先进的教育。加油!20xx,撸起袖子加油干!相信,我们的未来会更好!
自评:每一个学期都要读几本书,这一次读的是学校规定的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文章,感觉对学生教育有了更新的认识,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再去审视自己的教学,受益良多。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3
千呼万唤始出来!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标的“源头”、中高考评价的“风向标”,当前教育界最火爆的“热词”,“*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20xx年9月18日正式出炉。初次听到这个名字觉得非常的“高大上”,对其内容持怀疑态度,认为也是“换汤不换药”,因此没有细读。深入的了解它的精髓却是在20xx年的寒假,静下心来真正的走进它,才发现它是真正“高大上”的培养人的标准体系。
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近几年,由于工作的需要,我接触到了数学教学。发现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科学协助下,将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把抽象、推理等数学素养渗透到教学中来,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便是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下面结合自己所带学科,谈谈自己对培养数学核心素养的粗浅认识。
一、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和它的对象、数学概念,命题和数学方法的本质的认识。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数学教学要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数学方法、感悟数学思想,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数学手段和数学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数学中的具体问题以及其他的一些现实问题,这是数学教学要追求的境界,也是数学教学的本质要求。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它蕴含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要由表及里,循序渐进。要在知识发生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要在问题的探索和解决过程中揭示数学思想,使学生从中掌握关于数学思想方法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应用在后续的学习中,科学地 获取数学知识。知识的记忆是暂时的,思想方法的掌握是长远的。知识使学生受益一时,而思想和方法使学生受益一世。例如:五年级数学上册学习《*面图形的面积》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通过割补等方法推导出面积公式,学生印象深刻,计算题目时就不容易出错。知道了方法,学习就相对轻松了。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作为一种能力和品质,作为人的智力的核心,它是人的智慧的"集中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建立“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新模式,营造学生思维的*台。思维的发展,需要土壤,需要*台。好的教学策略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进一步释放学生的思维潜能、进一步保护学生的思维火花。凡是学生能通过自己努力学到的知识,绝不授予学生,凡是学生经过思考能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把“教—学”活动中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生当成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既给了学生思维的自由,也给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压力,从而迫使学生去思考。在数学课堂中,我经常把问题抛给学生,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开展小组讨论,让学通过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找出答案,学生兴趣浓厚,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这也是核心素养里关于学生自主发展的要求。
三、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
身边的事物数学问题很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进一步揭示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的联系,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日常生活中坐出租车时我们会遇到如何计算车费的问题。教学时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情景再现,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计算,掌握这类应用题的计算方法。另外,在数学教学中注重保护和培养学生的直觉意识,讲一些数学的发展史,例如:《认识分数》时,讲讲分数的发展史。多参加数学社会实践等,都能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一定的提高。
数学素养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素养,数学教育也就是一种文化素质的教育,它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们教师贵在重视和坚持。要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不仅仅是一系列抽象的知识,更多的则是一种方法,一种文化,一种思想,甚至于一种精神和态度,从而让学生满怀乐趣和憧憬地去学习它。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3篇扩展阅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3篇(扩展1)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10篇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1
“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热词之一。近日在第二届“北京教育论坛”上,专家表示,时代变化了,要求变了,呼唤核心素养的出现。讨论*的核心素养要结合*社会发展阶段的特点,要适应*现阶段的国情、校情。哪些素养是需要我们特别关注、我们的学生和国民所需要的。
“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来源,也是确保课程改革万变不离其宗的‘dna’。核心素养将为北京学校带来六大变化。”有关专家表示,六大变化包括:
育人导向更加注重学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养的培养;
课堂教学更加关注课程建设综合化、主体化发展趋势;
实践活动;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课业负担将会进一步减轻课业负担,课后作业形式及总量发生较大变化;
学校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未来将更加注重增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适应性。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有关负责人在论坛演讲中表示,“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工作报告已经提交教育部,正在接受鉴定。
对于这一国家版“核心素养”具体内容,社会各界充满期待,同时提供了多个方面的建议。据了解,参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制订的专家阵容强大。“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始于20xx年5月,受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由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共同承担。
林崇德教授日前出席高中学生发展指导高峰论坛表示,项目组共组织了48场访谈,涉及575位专家,提出了12个指标。其中一级指标有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修养。二级指标中社会参与里面有道德品质、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自主发展里有身心健康、自我管理、学会学习、问题解决与创新,文化修养里面有语言素养、数学素养、科学技术与信息素养,审美与人文素养等。
不过,最新出炉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透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通过学习《*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我认为要想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应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个人发展过程中,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更是不可或缺的。
任何学科的学习,学习者只要有积极的态度、浓厚的兴趣以及不屑的钻研精神,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不仅没有太大问题,还会有独特的发现。换句话说,对于基础教育而言,积极的学习态度、进取心、抗挫力,应该比知识教学、能力训练更重要。一个人的知识可以不丰富,一个人的能力可以不突出,只要他的进取心在,抗挫力强,这个人的未来发展依然充满美好。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科学协助下,将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把抽象、推理等数学素养渗透到教学中来,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素养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素养,数学教育也就是一种文化素质的教育,它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们教师贵在重视和坚持。要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不仅仅是一系列抽象的知识,更多的则是一种方法,一种文化,一种思想,甚至于一种精神和态度,从而让学生满怀乐趣和憧憬地去学习它。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业特征。人的“核心素养”下的课程统整,课堂、*中的自控和自律,讨论、合作中的秩序和包容,可以统整所有的学科;学校运动会上的拼搏、包容、团结、意志,也可以统整所有学科。关键是教师的职业素养要回归,回到“育人教书”,先“育人”再“教书”。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经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自主发展”是近日公布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含的三大板块之一,而“学会学习”又是自主发展的基本前提。
“学会学习”一直以来是教师与家长对学生的共同期望,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学会钓鱼,而非只享受现成的鱼。具体到基础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学习”呢?在我看来,在教学中可以分三分走。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2
千呼万唤始出来!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标的“源头”、中高考评价的“风向标”,当前教育界最火爆的“热词”,“*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20xx年9月18日正式出炉。初次听到这个名字觉得非常的“高大上”,对其内容持怀疑态度,认为也是“换汤不换药”,因此没有细读。深入的了解它的精髓却是在20xx年的寒假,静下心来真正的走进它,才发现它是真正“高大上”的培养人的标准体系。
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近几年,由于工作的需要,我接触到了数学教学。发现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科学协助下,将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把抽象、推理等数学素养渗透到教学中来,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便是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下面结合自己所带学科,谈谈自己对培养数学核心素养的粗浅认识。
一、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和它的对象、数学概念,命题和数学方法的本质的认识。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数学教学要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数学方法、感悟数学思想,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数学手段和数学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数学中的具体问题以及其他的一些现实问题,这是数学教学要追求的境界,也是数学教学的本质要求。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它蕴含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要由表及里,循序渐进。要在知识发生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要在问题的探索和解决过程中揭示数学思想,使学生从中掌握关于数学思想方法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应用在后续的学习中,科学地获取数学知识。知识的记忆是暂时的,思想方法的掌握是长远的。知识使学生受益一时,而思想和方法使学生受益一世。例如:五年级数学上册学习《*面图形的面积》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通过割补等方法推导出面积公式,学生印象深刻,计算题目时就不容易出错。知道了方法,学习就相对轻松了。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作为一种能力和品质,作为人的智力的核心,它是人的智慧的集中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建立“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新模式,营造学生思维的*台。思维的发展,需要土壤,需要*台。好的教学策略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进一步释放学生的思维潜能、进一步保护学生的思维火花。凡是学生能通过自己努力学到的知识,绝不授予学生,凡是学生经过思考能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把“教—学”活动中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生当成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既给了学生思维的自由,也给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压力,从而迫使学生去思考。在数学课堂中,我经常把问题抛给学生,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开展小组讨论,让学通过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找出答案,学生兴趣浓厚,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这也是核心素养里关于学生自主发展的要求。
三、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
身边的事物数学问题很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进一步揭示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的联系,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日常生活中坐出租车时我们会遇到如何计算车费的问题。教学时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情景再现,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计算,掌握这类应用题的计算方法。另外,在数学教学中注重保护和培养学生的直觉意识,讲一些数学的发展史,例如:《认识分数》时,讲讲分数的发展史。多参加数学社会实践等,都能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一定的提高。
数学素养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素养,数学教育也就是一种文化素质的教育,它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们教师贵在重视和坚持。要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不仅仅是一系列抽象的知识,更多的则是一种方法,一种文化,一种思想,甚至于一种精神和态度,从而让学生满怀乐趣和憧憬地去学习它。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3
初次听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个概念,是在去年的冬天。当时没怎么放在心上,感觉又是“换汤不换药”的新名词。后来寒假里,学校下发了一份材料让学习,我便专心地读起来。真正认真研读完之后,感觉自己的认知是有偏颇的。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材料中明确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关注到这一中心理论后,不禁让我对我们的小学教学产生了思考。说实在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从*的角度去规范和定义的。但每一个人的发展都是从小开始的。
既然核心素养对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的发展这么重要,那么我们小学教师更是要抓好实现核心素养的基础阶段。我认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从多角度,多种领域去落实。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从语文学科出发,寻找孩子核心素养发展的生长点。
一、语文教学实践,落实核心素养
我觉得课堂教学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我们可以在课堂上激发孩子质疑能力,注重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不难发现,现在语文教学中又出现了一种偏激行为,就是“学生读呀读念呀念,老师什么都不干”的行为。这种行为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孩子们不愿意去质疑了,只是为了读而读。到底读到什么意思,不去理解,不去思考。老师们只是在要求读,读到什么程度,但是没有去创设激发孩子思考的问题与情境。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素养怎么提高?本学期,我教的是四年级的语文,和老师们在办公室里交流的时候,老师们一致提出了这一个问题。孩子不愿深思,不愿多去质疑,不愿动脑筋。一个片段读完,有的孩子都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感受,知道了什么。这岂不是我们目前教学的悲哀。所以,我们最后的结论是,哪怕这一节课完不成任务,也要启发孩子去思考,质疑,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这是*学生核心素养的最基本能力,一个孩子连独立思维的能力都没有了,那就太可怕了!
二、多元活动实践,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其实很简单,无非就是走进教材和走出教材。
1.走进教材,学知识,提升能力
我们都知道每一册教材给孩子们提供的30篇左右的文章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我认为,我们要重视每一篇文章。从这些文章出发,寻找孩子核心素养提升的生长点。比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一课时,我们可以重点提升孩子多方面的能力。让孩子在全班同学面前当小导游,朗诵课文,这很明显是在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公众演说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的心理素质。再有学习《古诗三首》,我要求孩子们不仅会背诵,会默写,能理解诗的意思。我还要求孩子能够给诗配上一幅优美的图画,还要用歌曲的形式演唱。这无疑是在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同时也在积淀他们的人文内涵,文化素养。
2.走出教材,会生活,全面发展
我们经常说要让孩子全面发展,那么怎样落实到活动,引导孩子的全面发展呢?在研究写作教学策略的时候,有幸得到区教研室张锐主任和我们中心校王春英主任的指导。他们热心地给我传来50多篇有关核心素养的材料,并且跟我解读核心素养的内涵。在他们的指导下。我了解到了,要让孩子的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发展,不仅要走进教材,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授,更要学会带孩子走出教材,接触真实的生活,让学习真的为培养一个健康健全的人服务。比如,我在教学之余,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们积极参加。有“成语接龙”“国学经典诵读”“作文大赛”“我是小小演说家”“我是小小导游”等等活动,这些活动不单单关注的是孩子的成绩,重在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这都是为了培养一个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具有健全人格的人而服务的。
虽然,我处在农村小学,但我有信心,我们农村的孩子一样会成为具有*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所要求的任何能力。因为我们学校也同样沐浴在学*素养的雨露阳光下,我们的孩子也得到了最先进的教育。加油!20xx,撸起袖子加油干!相信,我们的未来会更好!
自评:每一个学期都要读几本书,这一次读的是学校规定的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文章,感觉对学生教育有了更新的认识,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再去审视自己的教学,受益良多。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4
*代表、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发表了“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的演讲,讨论到“核心素养”和“深入学习”这两个当下流行的热词。“核心素养”是最终目标,而“深入学习”是实现目标的路径。
当谈到我们当今教育的问题的时候,张志勇表示,现在老师的教学设计还是研究教材作为重点,而不是课程标准作为起点。现在整个的课堂教学设立还是教材与内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而不是以目标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当今的教育应该有一个从浅层的教学活动为基础转向深度的学习,大家一直在谈知识的掌握,知识的学习,请注意这是必须的。没有知识的学习,也就是说记忆、理解、简单应用不会有深度学习。
现在数字工具与资源更好的服务学生的学习,并建立师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甚至学生与父母之间,无处不在的素质工具,和素质资源通过拓展联系教师和同伴之间可以随时随地交流想法进行评价和指导。所以这也是互联网教育,互联网评价所谓的过程化、智慧化需要加强一个方面。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5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经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自主发展”是近日公布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含的三大板块之一,而“学会学习”又是自主发展的基本前提。
“学会学习”一直以来是教师与家长对学生的共同期望,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学会钓鱼,而非只享受现成的鱼。具体到基础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学习”呢?在我看来,在教学中可以分三分走。
帮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在新课程标准倡导知识“螺旋式上升”的背景下,有些知识点的跨度比较大,前后联系相隔的时间也比较长。以北师大版《数学》教科书为例,小学四年级开始教授三角形、特殊四边形的性质等知识,要求简单应用;初中八年级要求简单说明原理,广泛应用;九年级要求进行推理证明和灵活应用。在如此长时间的跨度内,如果学生不会总结和梳理,那么必然会形成知识的“交通堵塞”。
随着年级的升高,各学科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日益增多,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应当经常整理、复习、归纳和总结所学的相关知识,通过自己的思考,逐步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简单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的迁移能力,这也有助于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如果学生不会归纳总结,在六年级复习时,可能还要翻看三、四、五年级的书本;在九年级中考复习时,可能就无法将七、八、九年级的知识系统归纳梳理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在高考复习时,可能也不会把初、高中的知识建构成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那么最后复习阶段学生的负担不知要增加多少倍,更不用说触类旁通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完善“几多几少”,会对学生获得学习方法大有裨益。作业少一点,学生看书的时间多一点;重复抄写少一些,学生自己整理的时间多一些;共性的作业少一些,有针对性的作业多一些;老师讲得少一些,学生交流的时间多一些。这种教学方式,能促进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当学生逐渐能够熟练地进行归纳总结时,就会逐步学会华罗庚所言的“由薄到厚、由厚到薄”的学习方法,其学习能力也会在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逐渐得以提高。
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
学生不应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应当处于主动、积极的知识构建状态。每个学生都有其特有的个体学习经验与知识结构,而新学知识和原有知识之间的衔接问题,可通过同化和顺应等思维过程得到迁移和解决。
在同化过程中,新知识被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结构所解释,并被纳入到结构之中。如初中数学中的有理数、无理数、实数的运算,可纳入到小学的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体系之中。在顺应过程中,原有知识结构和经验按照新知识的生成过程重新组合,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完善和发展,同时又产生新的变化空间。如较小数减去较大数在小学数学中是不成立的,而在初中有理数范围内相关计算是可以成立的。
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是复习准备篇。这个设计就是为了小学、初中英语的衔接,兼顾了城市和农村学生的差异,因为农村和城市学生的英语起始教学时间有很大不同,所以需要教师了解学生,把握进程。这样的课程设计,就是为了特定学段学生知识的衔接与迁移。
还有,小学阶段的科学课,内容涵盖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工程设计、技术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与初高中的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涉及学科知识的迁移。但在现实教学中,很多老师仅仅是照本宣科,没有引领学生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如果在小学阶段,学生掌握了这门课的基本思想要领,到初中开始学习生物、物理、化学时,就不会把这些学科看作崭新的学科,产生畏难情绪。
现在很多地方的初中设立了“研究性学习”类课程,内容涉及自然学科、人文学科、工程技术学科的研究过程、学习方法和创造发明原理,一些学校的高中课程中还有数学建模、研究性学习课题等等。这些课程设计的初衷,就是加强初中、高中各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强化学生的知识迁移意识和综合运用能力,从而为孩子们的终生学习、创新研究、保持探索的兴趣打下基础。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6
通过学习《*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我认为要想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应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个人发展过程中,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更是不可或缺的。
任何学科的学习,学习者只要有积极的态度、浓厚的兴趣以及不屑的钻研精神,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不仅没有太大问题,还会有独特的发现。换句话说,对于基础教育而言,积极的学习态度、进取心、抗挫力,应该比知识教学、能力训练更重要。一个人的知识可以不丰富,一个人的能力可以不突出,只要他的进取心在,抗挫力强,这个人的未来发展依然充满美好。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科学协助下,将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把抽象、推理等数学素养渗透到教学中来,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素养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素养,数学教育也就是一种文化素质的教育,它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们教师贵在重视和坚持。要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不仅仅是一系列抽象的知识,更多的则是一种方法,一种文化,一种思想,甚至于一种精神和态度,从而让学生满怀乐趣和憧憬地去学习它。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业特征。人的“核心素养”下的课程统整,课堂、*中的自控和自律,讨论、合作中的秩序和包容,可以统整所有的学科;学校运动会上的拼搏、包容、团结、意志,也可以统整所有学科。关键是教师的职业素养要回归,回到“育人教书”,先“育人”再“教书”。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7
“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热词之一。近日在第二届“北京教育论坛”上,专家表示,时代变化了,要求变了,呼唤核心素养的出现。讨论*的核心素养要结合*社会发展阶段的特点,要适应*现阶段的国情、校情。哪些素养是需要我们特别关注、我们的学生和国民所需要的。
“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来源,也是确保课程改革万变不离其宗的‘dna’。核心素养将为北京学校带来六大变化。”有关专家表示,六大变化包括:
育人导向更加注重学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养的培养;
课堂教学更加关注课程建设综合化、主体化发展趋势;
实践活动;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课业负担将会进一步减轻课业负担,课后作业形式及总量发生较大变化;
学校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未来将更加注重增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适应性。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有关负责人在论坛演讲中表示,“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工作报告已经提交教育部,正在接受鉴定。
对于这一国家版“核心素养”具体内容,社会各界充满期待,同时提供了多个方面的建议。据了解,参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制订的专家阵容强大。“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始于20xx年5月,受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由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共同承担。
林崇德教授日前出席高中学生发展指导高峰论坛表示,项目组共组织了48场访谈,涉及575位专家,提出了12个指标。其中一级指标有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修养。二级指标中社会参与里面有道德品质、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自主发展里有身心健康、自我管理、学会学习、问题解决与创新,文化修养里面有语言素养、数学素养、科学技术与信息素养,审美与人文素养等。
不过,最新出炉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透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通过学习《*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我认为要想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应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个人发展过程中,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更是不可或缺的。
任何学科的学习,学习者只要有积极的态度、浓厚的兴趣以及不屑的钻研精神,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不仅没有太大问题,还会有独特的发现。换句话说,对于基础教育而言,积极的学习态度、进取心、抗挫力,应该比知识教学、能力训练更重要。一个人的知识可以不丰富,一个人的能力可以不突出,只要他的进取心在,抗挫力强,这个人的未来发展依然充满美好。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科学协助下,将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把抽象、推理等数学素养渗透到教学中来,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素养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素养,数学教育也就是一种文化素质的教育,它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们教师贵在重视和坚持。要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不仅仅是一系列抽象的知识,更多的则是一种方法,一种文化,一种思想,甚至于一种精神和态度,从而让学生满怀乐趣和憧憬地去学习它。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业特征。人的“核心素养”下的课程统整,课堂、*中的自控和自律,讨论、合作中的秩序和包容,可以统整所有的学科;学校运动会上的拼搏、包容、团结、意志,也可以统整所有学科。关键是教师的职业素养要回归,回到“育人教书”,先“育人”再“教书”。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经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自主发展”是近日公布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含的三大板块之一,而“学会学习”又是自主发展的基本前提。
“学会学习”一直以来是教师与家长对学生的共同期望,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学会钓鱼,而非只享受现成的鱼。具体到基础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学习”呢?在我看来,在教学中可以分三分走。
帮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在新课程标准倡导知识“螺旋式上升”的背景下,有些知识点的跨度比较大,前后联系相隔的时间也比较长。以北师大版《数学》教科书为例,小学四年级开始教授三角形、特殊四边形的性质等知识,要求简单应用;初中八年级要求简单说明原理,广泛应用;九年级要求进行推理证明和灵活应用。在如此长时间的跨度内,如果学生不会总结和梳理,那么必然会形成知识的“交通堵塞”。
随着年级的升高,各学科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日益增多,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应当经常整理、复习、归纳和总结所学的相关知识,通过自己的思考,逐步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简单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的迁移能力,这也有助于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如果学生不会归纳总结,在六年级复习时,可能还要翻看三、四、五年级的书本;在九年级中考复习时,可能就无法将七、八、九年级的知识系统归纳梳理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在高考复习时,可能也不会把初、高中的知识建构成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那么最后复习阶段学生的负担不知要增加多少倍,更不用说触类旁通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完善“几多几少”,会对学生获得学习方法大有裨益。作业少一点,学生看书的时间多一点;重复抄写少一些,学生自己整理的时间多一些;共性的作业少一些,有针对性的作业多一些;老师讲得少一些,学生交流的时间多一些。这种教学方式,能促进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当学生逐渐能够熟练地进行归纳总结时,就会逐步学会华罗庚所言的“由薄到厚、由厚到薄”的学习方法,其学习能力也会在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逐渐得以提高。
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
学生不应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应当处于主动、积极的知识构建状态。每个学生都有其特有的个体学习经验与知识结构,而新学知识和原有知识之间的衔接问题,可通过同化和顺应等思维过程得到迁移和解决。
在同化过程中,新知识被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结构所解释,并被纳入到结构之中。如初中数学中的有理数、无理数、实数的运算,可纳入到小学的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体系之中。在顺应过程中,原有知识结构和经验按照新知识的生成过程重新组合,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完善和发展,同时又产生新的变化空间。如较小数减去较大数在小学数学中是不成立的,而在初中有理数范围内相关计算是可以成立的。
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是复习准备篇。这个设计就是为了小学、初中英语的衔接,兼顾了城市和农村学生的差异,因为农村和城市学生的英语起始教学时间有很大不同,所以需要教师了解学生,把握进程。这样的课程设计,就是为了特定学段学生知识的衔接与迁移。
还有,小学阶段的科学课,内容涵盖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工程设计、技术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与初高中的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涉及学科知识的迁移。但在现实教学中,很多老师仅仅是照本宣科,没有引领学生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如果在小学阶段,学生掌握了这门课的基本思想要领,到初中开始学习生物、物理、化学时,就不会把这些学科看作崭新的学科,产生畏难情绪。
现在很多地方的初中设立了“研究性学习”类课程,内容涉及自然学科、人文学科、工程技术学科的研究过程、学习方法和创造发明原理,一些学校的高中课程中还有数学建模、研究性学习课题等等。这些课程设计的初衷,就是加强初中、高中各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强化学生的知识迁移意识和综合运用能力,从而为孩子们的终生学习、创新研究、保持探索的兴趣打下基础。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8
初次听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个概念,是在去年的冬天。当时没怎么放在心上,感觉又是“换汤不换药”的新名词。后来寒假里,学校下发了一份材料让学习,我便专心地读起来。真正认真研读完之后,感觉自己的认知是有偏颇的。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材料中明确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关注到这一中心理论后,不禁让我对我们的小学教学产生了思考。说实在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从*的角度去规范和定义的。但每一个人的发展都是从小开始的。
既然核心素养对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的发展这么重要,那么我们小学教师更是要抓好实现核心素养的基础阶段。我认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从多角度,多种领域去落实。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从语文学科出发,寻找孩子核心素养发展的生长点。
一、语文教学实践,落实核心素养
我觉得课堂教学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我们可以在课堂上激发孩子质疑能力,注重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不难发现,现在语文教学中又出现了一种偏激行为,就是“学生读呀读念呀念,老师什么都不干”的行为。这种行为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孩子们不愿意去质疑了,只是为了读而读。到底读到什么意思,不去理解,不去思考。老师们只是在要求读,读到什么程度,但是没有去创设激发孩子思考的问题与情境。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素养怎么提高?本学期,我教的是四年级的语文,和老师们在办公室里交流的时候,老师们一致提出了这一个问题。孩子不愿深思,不愿多去质疑,不愿动脑筋。一个片段读完,有的孩子都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感受,知道了什么。这岂不是我们目前教学的悲哀。所以,我们最后的结论是,哪怕这一节课完不成任务,也要启发孩子去思考,质疑,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这是*学生核心素养的最基本能力,一个孩子连独立思维的能力都没有了,那就太可怕了!
二、多元活动实践,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其实很简单,无非就是走进教材和走出教材。
1.走进教材,学知识,提升能力
我们都知道每一册教材给孩子们提供的30篇左右的文章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我认为,我们要重视每一篇文章。从这些文章出发,寻找孩子核心素养提升的生长点。比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一课时,我们可以重点提升孩子多方面的能力。让孩子在全班同学面前当小导游,朗诵课文,这很明显是在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公众演说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的心理素质。再有学习《古诗三首》,我要求孩子们不仅会背诵,会默写,能理解诗的意思。我还要求孩子能够给诗配上一幅优美的图画,还要用歌曲的形式演唱。这无疑是在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同时也在积淀他们的人文内涵,文化素养。
2.走出教材,会生活,全面发展
我们经常说要让孩子全面发展,那么怎样落实到活动,引导孩子的全面发展呢?在研究写作教学策略的时候,有幸得到区教研室张锐主任和我们中心校王春英主任的指导。他们热心地给我传来50多篇有关核心素养的材料,并且跟我解读核心素养的内涵。在他们的指导下。我了解到了,要让孩子的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发展,不仅要走进教材,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授,更要学会带孩子走出教材,接触真实的生活,让学习真的为培养一个健康健全的人服务。比如,我在教学之余,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们积极参加。有“成语接龙”“国学经典诵读”“作文大赛”“我是小小演说家”“我是小小导游”等等活动,这些活动不单单关注的是孩子的成绩,重在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这都是为了培养一个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具有健全人格的人而服务的。
虽然,我处在农村小学,但我有信心,我们农村的孩子一样会成为具有*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所要求的任何能力。因为我们学校也同样沐浴在学*素养的雨露阳光下,我们的孩子也得到了最先进的教育。加油!20xx,撸起袖子加油干!相信,我们的未来会更好!
自评:每一个学期都要读几本书,这一次读的是学校规定的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文章,感觉对学生教育有了更新的认识,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再去审视自己的教学,受益良多。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9
学习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后深有感触,下面浅谈几点心得体会:
1、“素质”与“素养”的区别:林崇德在“序”有一段文字作了阐述,要点是:“素质”的主体是“教育”,主要是指“身心特征和基本品质结构”;而“素养”的主体则是“人”或“学生”,主要是指“教育过程中形成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由此,是否可以这样考虑:提出“素养”,主要是要回答“培养出来的人究竟是什么样”,而“素质”则侧重于“学校提供什么来塑造人”,两者的立足点、出发点不一样。这里蕴含的深层意思,可以用“*式的革命”来描绘。受教育后的“人”的表现,成为关键所在。应该关注的是:“受教育后学生能表现什么”,而不再是“我能给他们什么”,这里面的细微但深刻的差别,需要引起关注。
2、“核心素养”的演变:作者介绍了比较典型的“德性论”(代表传统的理论)、“能力论”(以四个学会为核心的工业时代的认识)、“素养论”(90年代后,世界各国关注和研究,代表后工业时代的认识),结论是:核心素养“受到当代世界的普遍重视”、“对它的界定总体上一致但也略有差异,体现了民族特色”、“这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在实际生活中可以发挥多方面的作用”、“其形成是个人与社会协同作用下的渐进过程”、“是全体社会成员共有的素养”、“核心素养的架构应兼顾个体与符号(工具)使用、自我发展,基于社会之间的关系”。
3、“核心素养”的概念:作者给出的“核心素养概念的"定义”是:“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身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核心素养不仅能够促进个体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在这个基础上,作者从“目标”(培养什么人)、“性质”(共同的最基本素养)、“内容”(知识技能态度等等的综合表现)、“功能”(超越升学与就业)、“培养”(先天遗传基础上的后天环境影响)、“评估”(定性与定量、显性与隐性的结合)、“架构”(涵盖文化学习、自我发展、社会参与三大领域)、“发展”(终生发展与阶段目标的结合)、“作用发挥”(整合各个方面)等九个方面对“核心素养”的定义作了解释。作者又从宏观(国家教育目标和方针政策)、微观(指导课程建设和教学考试等)。从作者引述的国际组织的有关文件看,一般把这个“核心素养”分为“能互动的使用工具”“能在异质社群中进行互动”“能自律自主地行动”三个方面。
4、从传统文化中发掘核心素养:作者将“传统文化”的核心素养用“修身成德”概括,包括“仁民爱物”“孝亲爱国”“重义轻利”“诚信自律”“礼敬谦和”五个方面概括。为了比较,作者用从“伦理道德”“求学治学方法”“生活礼仪与日常行为习惯”“人文历史知识”“文字表达能力”“自然科学技术”“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按朝代的重视程度作了分析。整体来讲,按照第一章“演变”的讨论,不管怎么美化,*传统文化,在“核心素养演化”的视角,属于“美德论”,至多是“美德论”的最高表现,仅此而已。
5、从现实需求中归纳核心素养:这一部分最有参考意义的是它的研究方法——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整合型——这三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所获得的“现实需求”对“核心素养”的影响。尽管新意不多,但是所使用的方法很有参考意义。
6、从现行课程标准中反思核心素养:这一章篇幅达55页,在本书中仅次于“国际视野下的核心素养”。不过,在我看来,这一章真正有意义的,不是它提出了什么新的观点,有什么新的补充。而是一份对“课程标准”的利弊得失,以及由此对我们现
在的课程和教学存在问题的进行深入剖析找出路,是很有参考意义的。很少见到这样运用“大数据”分析的文本。
对核心素养推进的实践探索:算是收关之章,谈了几个问题:从质量评估入手推进核心素养(这并无特别);从核心素养着手进行教学改革(前一章已经详谈,这里提到的“直接指导型”“互补融通型”值得一提);从核心素养出发进行教师专业发展(这一部分提到了“教师的核心素养”,有点新意)。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10
今天在我市xx中学,我参加了xx市教育系统组织的名师报告会,聆听了来自北京的特技教师钱守旺的“聚焦核心素养、培养有灵气的学生”的报告,我有些许体会,现将我的不成熟的想法整理如下:
首先,我明白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新时代的课程标准。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包括三个方面,六大要素,十八个基本点。核心素养是要准确而具体地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核心素养研制的根本目的,是促使每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最终培养出有灵气的学生。即有正气、有志气、有勇气、有骨气、有底气、有灵气、有才气、有人气的能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新型人才。
其次,传统课程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在培养目标上,只重视传授知识,不注重发展能力,按一个模式培养学生,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材的成长,在教学内容上,教材是学生的唯一学习内容,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在教学方法上,是注入式、满堂灌,只研究教师如何"教",不重视学生如何"学",考试主要靠死记硬背,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形式上,只是课堂一个渠道,单一化、模式化,忽视因材施教和课堂外渠道。在师生关系上,重教师作用,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是知识传授对象,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传统教育是保守的、封闭的。
第三、灵动课堂因互动而精彩,学生因自主而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的认真讲,学生的仔细听为主,学生的一切服务于老师的教学;老师是领队,学生是队员,老师领路带学生,最终讲着讲着学生不见了。而钱守旺老师则指出,一节好课是要讲着讲着,老师不见了。灵动课堂的课堂教学模式毫无疑问,是让教师转换角色,退到幕后;让学生充分投入到课堂中来,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提出了翻转课堂。利用微课件课下学习,把传授知识的过程放在课下。上课解决疑难问题和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把学生内化的过程放在课上。
虽然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但是通过钱守旺老师的讲解我还是觉得更好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好的教学方法是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积极实践新的教育教学方式,争取运用科学的、合理的教育教学方法给我们的传统课堂注入新鲜的血液,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使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全面的提高。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3篇(扩展2)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10篇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1
“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热词之一。近日在第二届“北京教育论坛”上,专家表示,时代变化了,要求变了,呼唤核心素养的出现。讨论*的核心素养要结合*社会发展阶段的特点,要适应*现阶段的国情、校情。哪些素养是需要我们特别关注、我们的学生和国民所需要的。
“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来源,也是确保课程改革万变不离其宗的‘dna’。核心素养将为北京学校带来六大变化。”有关专家表示,六大变化包括:
育人导向更加注重学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养的培养;
课堂教学更加关注课程建设综合化、主体化发展趋势;
实践活动;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课业负担将会进一步减轻课业负担,课后作业形式及总量发生较大变化;
学校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未来将更加注重增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适应性。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有关负责人在论坛演讲中表示,“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工作报告已经提交教育部,正在接受鉴定。
对于这一国家版“核心素养”具体内容,社会各界充满期待,同时提供了多个方面的建议。据了解,参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制订的专家阵容强大。“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始于20xx年5月,受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由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共同承担。
林崇德教授日前出席高中学生发展指导高峰论坛表示,项目组共组织了48场访谈,涉及575位专家,提出了12个指标。其中一级指标有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修养。二级指标中社会参与里面有道德品质、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自主发展里有身心健康、自我管理、学会学习、问题解决与创新,文化修养里面有语言素养、数学素养、科学技术与信息素养,审美与人文素养等。
不过,最新出炉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透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通过学习《*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我认为要想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应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个人发展过程中,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更是不可或缺的。
任何学科的学习,学习者只要有积极的态度、浓厚的兴趣以及不屑的钻研精神,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不仅没有太大问题,还会有独特的发现。换句话说,对于基础教育而言,积极的学习态度、进取心、抗挫力,应该比知识教学、能力训练更重要。一个人的知识可以不丰富,一个人的能力可以不突出,只要他的进取心在,抗挫力强,这个人的未来发展依然充满美好。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科学协助下,将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把抽象、推理等数学素养渗透到教学中来,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素养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素养,数学教育也就是一种文化素质的教育,它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们教师贵在重视和坚持。要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不仅仅是一系列抽象的知识,更多的则是一种方法,一种文化,一种思想,甚至于一种精神和态度,从而让学生满怀乐趣和憧憬地去学习它。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业特征。人的“核心素养”下的课程统整,课堂、*中的自控和自律,讨论、合作中的秩序和包容,可以统整所有的学科;学校运动会上的拼搏、包容、团结、意志,也可以统整所有学科。关键是教师的职业素养要回归,回到“育人教书”,先“育人”再“教书”。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经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自主发展”是近日公布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含的三大板块之一,而“学会学习”又是自主发展的基本前提。
“学会学习”一直以来是教师与家长对学生的共同期望,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学会钓鱼,而非只享受现成的鱼。具体到基础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学习”呢?在我看来,在教学中可以分三分走。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2
初次听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个概念,是在去年的冬天。当时没怎么放在心上,感觉又是“换汤不换药”的新名词。后来寒假里,学校下发了一份材料让学习,我便专心地读起来。真正认真研读完之后,感觉自己的认知是有偏颇的。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材料中明确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关注到这一中心理论后,不禁让我对我们的小学教学产生了思考。说实在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从*的角度去规范和定义的。但每一个人的发展都是从小开始的。
既然核心素养对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的发展这么重要,那么我们小学教师更是要抓好实现核心素养的基础阶段。我认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从多角度,多种领域去落实。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从语文学科出发,寻找孩子核心素养发展的生长点。
一、语文教学实践,落实核心素养
我觉得课堂教学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我们可以在课堂上激发孩子质疑能力,注重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不难发现,现在语文教学中又出现了一种偏激行为,就是“学生读呀读念呀念,老师什么都不干”的行为。这种行为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孩子们不愿意去质疑了,只是为了读而读。到底读到什么意思,不去理解,不去思考。老师们只是在要求读,读到什么程度,但是没有去创设激发孩子思考的问题与情境。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素养怎么提高?本学期,我教的是四年级的语文,和老师们在办公室里交流的时候,老师们一致提出了这一个问题。孩子不愿深思,不愿多去质疑,不愿动脑筋。一个片段读完,有的孩子都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感受,知道了什么。这岂不是我们目前教学的悲哀。所以,我们最后的结论是,哪怕这一节课完不成任务,也要启发孩子去思考,质疑,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这是*学生核心素养的最基本能力,一个孩子连独立思维的能力都没有了,那就太可怕了!
二、多元活动实践,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其实很简单,无非就是走进教材和走出教材。
1.走进教材,学知识,提升能力
我们都知道每一册教材给孩子们提供的30篇左右的文章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我认为,我们要重视每一篇文章。从这些文章出发,寻找孩子核心素养提升的生长点。比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一课时,我们可以重点提升孩子多方面的能力。让孩子在全班同学面前当小导游,朗诵课文,这很明显是在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公众演说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的心理素质。再有学习《古诗三首》,我要求孩子们不仅会背诵,会默写,能理解诗的意思。我还要求孩子能够给诗配上一幅优美的图画,还要用歌曲的形式演唱。这无疑是在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同时也在积淀他们的人文内涵,文化素养。
2.走出教材,会生活,全面发展
我们经常说要让孩子全面发展,那么怎样落实到活动,引导孩子的全面发展呢?在研究写作教学策略的时候,有幸得到区教研室张锐主任和我们中心校王春英主任的指导。他们热心地给我传来50多篇有关核心素养的材料,并且跟我解读核心素养的内涵。在他们的指导下。我了解到了,要让孩子的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发展,不仅要走进教材,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授,更要学会带孩子走出教材,接触真实的生活,让学习真的为培养一个健康健全的人服务。比如,我在教学之余,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们积极参加。有“成语接龙”“国学经典诵读”“作文大赛”“我是小小演说家”“我是小小导游”等等活动,这些活动不单单关注的是孩子的成绩,重在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这都是为了培养一个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具有健全人格的人而服务的。
虽然,我处在农村小学,但我有信心,我们农村的孩子一样会成为具有*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所要求的任何能力。因为我们学校也同样沐浴在学*素养的雨露阳光下,我们的孩子也得到了最先进的教育。加油!20xx,撸起袖子加油干!相信,我们的未来会更好!
自评:每一个学期都要读几本书,这一次读的是学校规定的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文章,感觉对学生教育有了更新的认识,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再去审视自己的教学,受益良多。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3
社会教育学家、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谢维和在主题报告中表示,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与提高学习成绩并非毫无关联,而是完全一致的。
谢维和认为,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追求分数和高考的成绩,是正常的也是合理的。一味地批评和指责“唯分数论”的做法,是不尊重事实。对分数和中考高考成绩的尊重,关系到每一个孩子和每一个家庭的利益,也是人们的一种要求和向往,应该尊重这种合理的要求。
但是如何尊重分数,在谢维和看来,并不是让老师加班加点补课,让学生做遍所有的题型。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与提高学习成绩同样密切相关,也是重要的因素。多年的教育经验使谢维和发现,真正优秀的学生除了成绩优异,还有共同的道德品质和性格特征。“他们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很好的专注能力和自律能力。”
这些共同特点,谢维和将其归纳为一种素养:自觉性。优秀的孩子们体现出的这种自我管理能力,不仅提高了自身的道德水*,也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我们需要研究如何在德育教育和学业成绩两者间找到内在的联系机制,真正看到核心素养的实践效果,这恰恰是一种科学。”谢维和说。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4
*代表、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发表了“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的演讲,讨论到“核心素养”和“深入学习”这两个当下流行的热词。“核心素养”是最终目标,而“深入学习”是实现目标的路径。
当谈到我们当今教育的问题的时候,张志勇表示,现在老师的教学设计还是研究教材作为重点,而不是
- 上一篇:2023年医院临床科室疫情防控方案3篇【通用文档】
- 下一篇:《学习力》读后感3篇
猜你喜欢
- 2024-01-19 2024年“金融工作”金句汇编(500句)
- 2024-01-19 在全县营商环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暨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工作会议上讲话(2024年)
- 2024-01-19 2024年度乡,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谋划(完整)
- 2024-01-18 妇联工作总结报告
- 2024-01-18 2024年XX县XX乡工作总结暨2024年重点工作安排
- 2024-01-18 2024年度区人社局工作总结和2024年工作安排
- 2024-01-18 2024年度县公安局工作总结暨2024年工作谋划
- 2024-01-18 乡工作总结和2024年工作谋划
- 2024-01-17 2024年度(2篇)工作总结暨2024年工作打算汇编(范文推荐)
- 2024-01-17 2024年度XX乡工作回顾及2024年工作安排(完整)
- 搜索
-
- 84消毒液的使用方法及配比 08-31
- 组织生活会全部流程 06-12
- 2023年个人放生必念口诀3篇【完整版】 01-24
- abaqus常用技巧总结 07-02
- 对司法局的意见和建议 基层司法行政工 12-19
- 个人如何做好意识形态工作 12-16
- 2023年《奔落雪原》阅读答案3篇【完整 03-06
- 国际航班乘机基本流程3篇 01-30
- 2020-2021年党组书记四季度全面从严治 11-20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前言【10篇】 01-20
- 网站分类
-
- 标签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