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身遭贬谪,心同民乐——《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2023-02-05 14:45:09

刘浩军

【文本、教材分析】

宋仁宗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言被罢去职务,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等人的政治改革,上书为他们辩解而被贬为滁州知州。时年38 岁的他,正值壮年,前途无量,却被贬谪守交通不便的滁州,内心抑郁。虽然仕途失意,但欧阳修悲天悯人,时时记住自己太守的责任和担当,仍然以饱满的热情及积极的态度做好滁州太守,为百姓办事。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稳定社会,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加上滁州又有一片让他可以排除心中抑郁不平的山水,这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工作之余,欧阳修常常与宾客到琅琊山以诗酒自娱,抒发内心的政治抱负,把内心的抑懑寄于滁州风光秀丽的山水之间。第二年,欧阳修写了千古流传的《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充满诗情画意,别具清丽格调。文章从大处起笔,层层递进写环滁之景,西南诸峰,琅琊山景,酿泉流水,临溪醉翁亭。直白“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以此为感情基调,摹写醉翁亭早晚、四季风光及游玩乐趣,叙述描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太守归等生活片段,最后抒发自己“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的心声,并问心无愧高声道出此人是我欧阳修。

《醉翁亭记》选入部编版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此单元还有《岳阳楼记》《湖心亭记》《诗词三首》,要求教会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掌握课文的重要词语和名言警句;
同时,学习古人在描写景物、抒发感情时表达的政治理想、志趣抱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初中学生,“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词语,熟读背诵课文,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理解、掌握本课所写内容,学习并掌握文中景物描写方法。

3.了解作者,领悟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以此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掌握实词解释与重要句子翻译;
领会课文内容;
体验作者心情。

【教学难点】

领会作者“与民同乐”的内涵。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分析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下面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

北宋时期,有一个男孩子,他四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家里生活非常困难。他的母亲一心想让儿子读书有出息,但是没有钱供他上学。他母亲有一定学识,决定自己教儿子。她买不起纸笔,就拿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代替纸笔,教儿子认字。后来,这个孩子成为北宋有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和官员。他叫欧阳修,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文章《醉翁亭记》的作者。

多媒体显示课题“醉翁亭记”,题下打出作者欧阳修。

二、简介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

(屏显)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江西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市永丰县)人。他4岁丧父,母亲郑氏教他画荻识字读书,10 岁能作诗赋,23 岁春考中进士,做过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兵部尚书等。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他大力提倡古文,主张文章要“明道”“致用”,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中的苏洵、苏轼、苏辙及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于他的门下,他本人也被后世尊称“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欧阳文忠公集》《新五代史》,参与修撰《新唐书》。

所谓六一居士是指“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吾一翁”(欧阳修语)。

宋仁宗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言被罢去职务,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等人的政治改革,上书为他们辩解而被贬为滁州知州。时年38 岁的他,正值壮年,前途无量,却被贬谪守到交通不便的滁州,内心抑郁。虽然仕途失意,但欧阳修悲天悯人,时时记住自己太守责任和担当,仍然以饱满的热情及积极的态度做好滁州太守,为百姓办事。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稳定社会,使当地人过上了和平安定的生活,加上滁州又有一片让他可以排除心中抑郁不平的山水,这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工作之余,欧阳修常常与宾客到琅琊山以诗酒自娱,抒发内心的政治抱负,把内心的抑懑寄于滁州风光秀丽的山水之间。第二年,欧阳修写了千古流传的优美游记散文《醉翁亭记》,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醉翁亭因此而得名。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39 岁,文中所说“年又最高”“苍颜白发”,内心有不平之意,但更多的是一种幽默说法。

三、初读课文,读顺文章

(老师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2 遍,要读准字音、节奏,读顺文章,同时播放朗读音频,供学生参考。)

1.读准字音(学生读完课文后,教师在多媒体上显示下列文字,然后叫学生认读,学生认读正确后显示拼音,最后全班齐读3遍)。

(屏显)

滁(chú) 壑(hè) 琅琊(láng yá) 辄(zhé) 暝(míng)

晦(huì)明 伛(yǔ)偻(lǚ) 提携(xié) 酒洌(liè)

山肴(yáo) 野蔌(sù) 宴酣(hān)之乐 弈(yì)者

觥(gōng)筹(chóu)交错 颓(tuí)然 树林阴翳(yì)

2.读准节奏(教师叫4 位学生依次读一个自然段,让其他学生注意其读音和节奏,如读音和节奏有错,则大家纠正。最后全班读1遍)。

节奏参考: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四、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一)解释词义。

(教师先在多媒体显示下列词语,然后请学生主动或直接叫学生回答解释词义。)

1.一词多义。

乐:①不知太守之乐其乐:(第一个乐)以……为乐,(第二个乐)乐趣;
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欢乐,快乐。

归:①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去;
②云归而岩穴暝:归聚。

谓:①太守自谓也:命名;
②太守谓谁:是,通“为”。

也:①环滁皆山也:表陈述;
②山之僧智仙也:表判断;
③在乎山水之间也:语气助词,无实义。

秀:①蔚然而深秀者:秀丽;
②佳木秀而繁阴:植物开花结实,此指繁荣滋长。

临: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靠近;
②临溪而渔:来到。

“而”: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连词,表并列;
②而年又最高:连词,表递进;
③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连词,表顺接;
④朝而往:连词,表修饰;
⑤而乐亦无穷也:连词,表因果;
⑥已而夕阳在山:“不久”,副词,表时间;
⑦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连词,表转折。

2.词类活用。

①山行六七里:在山上,名词作状语;
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像鸟儿的翅膀,名词作状语;
③名之者谁:命名,名词用作动词;
④自号曰醉翁也: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⑤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乐)以……为乐,动词。(后乐)乐趣,名词。

3.通假字。

太守谓谁:“谓”通“为”。

4.古今异义。

①射:这里指宴饮时的一种游戏,即以箭投壶,以能否投中决胜负,叫做投壶。今义:射箭,发射;
②晦:阴暗。今义:晦气,倒霉;
③芳:香花,今义,香味;
④发:开放,今义,发财;
⑤去:离开,今义,与来相对。

5.其他字词释义(课文下面有对生词进行注释,本课其他词语简单而且学生都已学过,如果有学生不懂,则问同学或教师解决问题)。

(二)译文。

(依次叫学生一句一句翻译,如果翻译有错,则其他学生纠正。)

参考:环绕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那些山峦,树林和山谷特别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啊。沿着山路走了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泄下来的,这就是酿泉啊。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啊。造亭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啊。给它起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命名它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太守)喝得少却总是醉,且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游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酒上罢了。

像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而山谷显得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荫,秋风浩浩,天气晴好,霜露洁白,水流减少,裸露出石头,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乐趣也是没有穷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由大人抱着、领着,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的人们在出游啊。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大;
用酿泉的水来酿酒,泉水香甜酒味清醇,山上野味菜蔬,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这是太守的举行的酒宴啊。酒宴上欢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的(助兴),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杂乱交错,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树林茂密荫蔽,高处低处一片叫声,这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唱啊。然而鸟儿知道山林中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
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记述这事的,是太守。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三)全班齐读课文结束本课时学习任务。

五、课后练习

熟记本课重要词语,熟读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朗读,导入学习

1.教师点八位学生分4 组依次诵读4 个自然段。

2.全班齐读课文,教师点评。

二、精读课文,掌握内容

(一)学生概括本课主要内容。

同学们,大家已熟悉文章大致内容,我们再看课题下面的“预习”,课文中哪句话与“预习”中的哪句话意思相近?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明确:课文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与课文“预习”中(作者)“寄情山水”意思相近。

(二)既然作者“寄情山水”,那我们这课时主要来探讨作者如何“寄情山水”。

1.课文中作者以醉翁亭为中心描写了一幅幅“物景”和“人景”,请同学们先依次找出有关“物景”的词句,再找出“人景”的词句,并说出这些景物展现的画面及意蕴。

(1)同学们找出“物景”的词句,并讨论后说说物景体现的特点。

①找出醉翁亭周围通常之景并说出其特点:

环滁:皆山。(群山环抱)

西南诸峰:林壑尤美。(西南胜山)

琅琊山:蔚然而深秀。(琅琊秀色)

酿泉: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酿泉流水)

醉翁亭:峰回路转,翼然临于泉上。(醉翁亭景)

②找出醉翁亭周围朝暮之景并说出其特点:

朝:日出而林霏开;
(天气明朗)

暮:云归而岩穴暝。(暮霭昏暗)

③找出醉翁亭周围四时之景并说出其特点:

春:野芳发而幽香;
(春之百花盛开香气四溢)

夏:佳木秀而繁阴;
(夏之树木茂盛枝叶成荫)

秋:风霜高洁;
(秋之天高云淡天气怡人)

冬:水落而石出。(冬之水缩石出一片静然)

④学生读上面词句三遍,以便能够加快背诵的印象和速度。

⑤作者安排怎样顺序写上述景物的特点?(学生合作讨论回答,多媒体显示回答内容。)

明确:作者利用移步换景、由远及近的空间顺序,由面到点的逻辑顺序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醉翁亭周围山水特景。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晦明变化写朝暮之景;
依四时不同之景摹四季风光。

(2)同学们依次找出“人景”的词句并解说情景特点,讨论评价其透露的意蕴。

①找出以醉翁亭为中心地点的“人景”词句并讨论其特点、意蕴。

滁人游: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百姓自由自在,生活和乐;

太守宴: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自力更生,生活富足;

众宾欢: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投壶下棋,觥筹交错(享受生活,无拘无束。)

太守醉: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稍有抑郁,心同民乐。)

太守归: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树林阴翳,禽鸟鸣声上下。(兴尤未尽,恋恋晚归。)

②学生读上面词句三遍,以便能够加快背诵的印象和速度。

2.分别概括四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叫4 位学生分别依次概括四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其他同学评价补充。

第一自然段:写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命名及自己对山水的乐趣;

第二自然段:写醉翁亭周围朝暮、四时之景及游玩的乐趣;

第三自然段:写滁人的游乐及太守的宴乐;

第四自然段:写日暮醉归的乐景及与民同乐之志。

三、拓展延伸,学摹景物

题目:根据所学《醉翁亭记》,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你熟悉的某地的景物,字数为150 左右。

(学生用4 分钟左右写,然后叫4 位学生读一读自己所写景物,其他同学点评,老师评价。)

四、朗读背诵,熟记内容

1.学生根据前面掌握的词句提示朗读,熟记课文内容。

2.课后,学生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掌握作者写此文的目的及情感,学习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和感情。

一、朗读导入,温故知新

同学们,前一课时我们布置朗读背诵练习,现在我们有感情地把课文诵读一遍。

二、研读课文,领悟主旨

1.同学们,课文中有一句话表明作者的思想,课题题目下面的预习有同样的表述,请大家分别找出课文中和课题下面预习中表明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

教师明确:课文中“醉能同其乐”与预习中“与民同乐”情感相同。

2.由学生自己理清文章脉络。(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文章开头部分介绍了醉翁亭的环境、命名点出醉翁“在乎山水之间”的情趣和“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体验;
接着描写醉翁亭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而感受“乐亦无穷”;
再叙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饮和太守醉、太守归、众宾从、禽鸟乐等景象;
最后卒章显志抒发出作者与民“同其乐”的思想。

3.醉翁的“醉”在文章中有何寓意?(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文中写到太守“酒醉”“醉翁”“醉景”“醉乐”这些内容,这实际是作者一种表象,每一种醉都与滁州百姓有关,说明作者为山水沉醉,为百姓的快乐陶醉。

4.文章多处提到“乐”,主要表达了哪几种“乐”,具体描绘一下这些乐的情景。(学生讨论回答多媒体显示下列内容)

明确:山水之乐,宴饮之乐,禽鸟之乐,滁人游乐,太守醉乐、与民同乐。

“山水之乐”在于太守、宾客、滁州的百姓享受醉翁亭秀丽风光,一州之人,人人都能够纵情山水。

“禽鸟之乐”在于滁州百姓的安居祥和无暴力,在于山水的静美。

“宴饮之乐”在于食物来自于自力更生,享受生活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滁人游乐”在于歌声和呼应声中相互逗乐,在于负者和行者、老人和孩子出游中享受生活安定富足而倍感快乐。

太守醉乐在于“得之心寓之酒”的“山水之乐”,在于“众宾欢”的“宴酣之乐”,在于与滁人游的与民同乐。

“与民同乐”是前面这些乐的结合体,这是作者虽遭贬谪却心系百姓的政治抱负。

5.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6.找出此文点明主旨的句子,讨论分析作者运用哪些写作方法来一步步展示这一主旨的?(学生讨论回答,多媒体显示下列4点。)

明确主旨句: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

①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作者在引出醉翁亭后,明确了作亭者智仙,命名者太守。太守是谁?作者为什么没有点出其名字,只说出其“醉翁”的自号,文中处处只点太守未点其名,设置悬念,直到文章最后点明太守是“庐陵欧阳修”。其目的是文章做到前后呼应,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最根本的是表明作者时时记住自己的太守身份,不能把抑郁不平的心情带到工作中,传给他人,影响自己为民服务的信念。

②运用衬托,突出重点

开头第一段从大处起笔,层层递进最后点出醉翁亭;
第二段写早晚、四季景色衬托太守寄情山水之乐;
第三段用滁人游衬托太守宴,用众宾欢衬托太守醉;
第四段用了层层衬托的写法,先用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再用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所以这些衬托都是为了点出此文主旨:与民同乐。

③融情于记叙描写中

第一自然段描写出写醉翁亭后记叙亭的来历和命名,再抒发自己对山水的喜爱;
第二自然段描写醉翁亭周围朝暮、四时之景后抒发游玩乐无穷;
第三自然段记叙滁人的游乐及太守的宴乐暗含作者的真正快乐;
第四自然段记叙描写写日暮醉归的乐景抒发与民同乐之志。

④独特句式,韵味浓厚

此文21 句,除骈散结合外,用21 个“也”作结,有的表示陈述,有的表示判断,朗读时语气、情感多变。文中太守的山水之乐、与民同乐,太守是“庐陵欧阳修也”就是通过判断句式来表达的,其给人一种深刻印象:作为太守,欧阳修有自信有担当。

7.概括此文的主旨

(学生讨论概括,老师点明学生回答,其他学生点评补充。)

明确:此文通过对醉翁亭周围优美景色的描写和对宴游之乐的叙述,表达出作者与民同乐的理想,抒发作者虽遭遇不平但记住自己责任和担当的豁达情怀。

三、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屏显)

学习了本课和《岳阳楼记》回答下列问题:

1.两篇课文写景有何异同?

2.两篇课文反映出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以上两题由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着重思考他们的不同点,显示两位同时代的政治家、文学家借景抒怀表达自己政治理想的才能和胸襟。)

四、朗读背诵,巩固成果

五、课文总结

同学们,欧阳修在逆境中写下此文,我们感受到的是醉翁亭环境的美好、滁人的“欢快”、作者的醉乐,其实我们要学习的是欧阳修那种身遭不平却豁达乐观敢于担责的精神。

六、课后练习

1.熟记下列词语:

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比喻事情经历曲折后,出现新的转机。

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的兴趣不在于喝酒。形容人别有意图,言在此而意在彼。

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就露出来。比喻真相大白。

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许多人聚会喝酒时的热闹场景。

2.背诵并默写课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初中生学习文言文首先要从基本的字、词、句、段的意义疏通开始,才能进行正常阅读学习,否则其他学习都是空中楼阁。《醉翁亭记》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古代游记散文,在教学时,笔者把“积累重要词语,熟读背诵课文,理解、掌握本课所写内容,学会文中景物描写方法,结合作者生平领悟作者在文章中抒发‘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以此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本课文要完成的教学任务,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任务要求和此单元教学要求,教学效果较好。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按照疏通文意、理解内容、分析主旨的步骤进行,把朗读背诵、把握情感、分析写法穿插其中各环节,逻辑性强,有利于学生高效学习。开头用小故事导入,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作者运用设置悬念的手法表现文章主旨这一环节讨论中,老师提出:太守是谁?作者为什么没有点出其名字,只说出其“醉翁”的自号,中间只用太守,直到最后才点出太守是欧阳修呢?有几位学生想到,在与滁人的交往中,欧阳修是以“太守”的身份进行的,写文章时才是以欧阳修的身份进行的。这说明欧阳修时时没有忘记自己太守的身份,这不是要体现他高人一等,而是要体现他太守身份的责任和担当。欧阳修虽然遭到贬官,回京遥遥,但治理一方,保证滁州百姓和乐、生活无忧乃是本责,为此,文中一直用太守的官名,直到写文章时才点出欧阳修的名字。提出这一问题,本来认为学生只能够回答出设置悬念这一层面,他们却能够想到欧阳修的责任和担当,这大大超出老师的预料,也是本课教学中最大的亮点,让教师惊喜与欣慰,教师省去了讲解这一难点的时间。

用本课和《岳阳楼记》进行比较练习时,学生对人物评价有自己的认知、见解,达到了学生巩固这篇课文知识的目的,又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达到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

猜你喜欢 醉翁亭醉翁醉翁亭记 醉翁亭历代重修记比较研究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3期)2021-10-08一品红东坡赤壁诗词(2020年4期)2020-09-02从洛阳花到醉翁亭,他为中国文人构建了两个精神故乡文苑(2019年22期)2019-12-07游紭琊山醉翁亭有感东坡赤壁诗词(2019年3期)2019-07-05醉翁操作文周刊·高二版(2019年2期)2019-03-26雨中落樱东坡赤壁诗词(2018年6期)2018-12-22醉翁亭和丰乐亭现代审计与经济(2017年4期)2018-01-10两年三名亭,千古一醉翁学习报·教育研究(2017年31期)2017-07-28《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之异同浅析活力(2016年16期)2017-03-15《醉翁亭记》课后片段作文21世纪中学生作文·高中教师版(2008年6期)2008-08-23

Tags: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