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双减”格局下小学生劳动教育的共生进路探赜*

2023-03-03 12:50:13

欧阳小宇 董 慧

(赣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2020 年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统称《意见》),同年7 月,教育部又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统称《纲要》),以上两个文件均强调大中小学必须加强劳动教育的建设,加快劳动教育的“落地生根”,以期实现建成全面发展的培养体系和厚植劳动文化底蕴的目标。2021 年7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统称“双减”),提出要科学利用课余时间引导学生参加劳动实践。2022 年,教育部年度工作要点进一步要求落实劳动教育,加快构建“五育”并举的育人体系。在“双减”背景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小学生发展问题,始终秉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致力于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双减”政策的出台具有历史性意义,即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指向科教兴国战略目标和节制教育资本肆意乱为。本文基于“双减”政策格局从共生理论的视角探索小学生劳动教育的共生进路,以期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启示。

“共生”最早是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提出,他认为,“共生”是不同生物密切生活在一起,但又互惠共存[1]。此后,该理论得到了长足发展,逐步拓展至各大领域。根据相关研究中提到的共生理论分析框架[2],将以“劳动教育”为共生能量的共生系统分为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

1.共生单元

共生单元是指在共生关系中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基本单位[3],在分析劳动教育问题中即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共生关系的基本物质条件。如在一个家庭共生体中,家长及其子女就是共生单元。共生单元之间只有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才有可能成为共同体,这种内在联系便是共生单元的质参量,它在共生系统中是不可或缺的,是激发共生能量的不竭动力。为此,共生单元质参量的兼容与否会影响共生系统的运转和共生能量的产生,如果可兼容的质参量越多,那么共生单元之间的能量交换就会越频繁且联合度越高。基于此,家校社作为该生态系统中的共生单元,要主动挖掘更多各自的主质参量(如人力资源、知智资源、物质资源),并加强彼此间的联系、共享与协同,最终形成协同共育共生体。

2.共生模式

共生模式,指的是共生单元之间相互结合方式[4],反映了共生单元间作用的强度,同时也呈现了共生系统中共生能量交换的形式。根据共生行为维度,可将共生模式划分为“偏离共生、寄生、互惠共生”等多样化模式。在加强小学生劳动教育过程中,要以学校为主阵地,同时结合家庭、社会,通过共享“劳动教育”共生能量来满足社会对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家校社合作共育的共生模式属于最理想的关系——互惠共生模式。此外,根据共生组织维度,可将其划分为“点、间歇、连续、一体化”等共生模式。总得来说,家校社合作共育展现出如下特点:一方面,家校社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产生各自的影响,表现出独特性;
另一方面,三大共生单元在推动学生发展中也产生彼此交叠的连续影响。所以,家校社共育不属于点共生和间歇共生,也不属于共生单元丧失独特性的一体化共生,而是具备连续性共生模式的特点。综上,家校社之间通过形成以“劳动教育”为共生能量的互惠连续性共生关系,发挥了互惠共享的功效。

3.共生环境

共生环境是指除共生单元以外所有影响共生系统运转的因素总和,其在共生系统中是外生的,产生的影响是不稳定的、波动的且难以抗拒。良好的共生环境可以发挥正向积极作用,能够与共生单元之间产生正向耦合,以此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促进共生能量在共生单元之间有序流动,推动共生系统向更高层级发展。共生环境越是优良,劳动教育发展的层级和水平就越高。在本研究中,将政策法规环境、科学技术环境等作为以劳动教育为共生能量的家校社合作共育共生关系的共生环境。政策法规环境是指中共中央、教育部等部门下发的相关教育政策文件。如“双减”文件、劳动教育的《意见》和《纲要》等。这些相关政策文件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开展与落实、密切家校社合作育人指明了前进的路向和提供了实践理路。科学技术环境是指当今科技时代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诸多便利和新兴技术支撑,如VR 和AR 等智能技术、通信和控制技术等。科学技术环境为家校社破解了“单兵作战”的困局,为共生单元之间资源共享、平等互惠、联合施教提供了平台和技术支持。

4.运行机制

基于“双减”背景,作为共生单元的家校社在互惠连续共生模式下,允许各自的主质参量在共生单元间有序地流通和共享,以此构成家校社合作共育共生体。此外,将家校社合作育人共生体与政策法规和科学技术的共生环境进行正向耦合,以此来推动共生生态系统不断嬗变与发展,进而使得以“劳动教育”为共生能量的动力不断增长,最终推动劳动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双减”背景下,根据共生理论的逻辑理路提出以“加强劳动教育”为核心的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进路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在政策法规的引领和科学技术的途径支撑下,学校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协同家庭人力资源和社会物质资源共同建设体现时代特征的高质量劳动教育体系,包括但不局限于“劳动教育观念、劳动教育课程、劳动教育师资建设、劳动教育管理与评价”等。

1.整合优质资源,凝聚教育合力

以“加强劳动教育”为核心的共生能量是在共生单元彼此之间能够取长补短、资源共享、互惠共生的基础上耦合生成的。在“双减”改革的契机下,学校应该主动挖掘共生单元间更多的主质参量,即知智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并且要树立自身作为开展劳动教育主阵地的模范,统筹并协调好资源要素的分配、供给及流通,集聚促进小学生劳动教育发展的优质资源,以此形成有助于劳动教育发展的家校社协同合力。

劳动课堂是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渠道。学校应该同职业院校、教研中心、综合实践基地等社会第三方机构合作构建加强劳动课堂建设的培训体制机制。首先,针对当前学校劳动教育师资不足的困境,要对教师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和综合素养等方面进行培训和指导,改变以往忽视、异化和弱化劳动教育、劳动教育课程的现象,将劳动最光荣和最美丽深入教师内心。其次,学校应与家长和社区联合起来共同开发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充分发掘社会综合实践基地,把握课程育人导向,建设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劳动课程。最后,构建学校主导、家庭和社区等第三方机构参与的多元评价体系,同时注重引导学校多元发展的增值性评价。

劳动作业是加强劳动教育的核心抓手。“双减”文件要求减轻学生作业负担,这一举措给开展小学生劳动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契机,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参加劳动实践。学校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合理安排好劳动作业的结构与组织,劳动教育教师要联合家长和社区工作者丰富并创新劳动作业形式,建立健全家校社协同作业,这样的做法并不是将学业负担转移给家庭和社区,而是家庭应该要凸显对孩子成长的辅助作用[5]。为此,劳动作业的设计与编排,应该增加“亲子互动类”作业与“社会服务类”作业的比重,提高学校与家庭和社区的有效互动与衔接。例如,“舌尖上的周末:在父母的帮助下做一道菜”“感恩靠行动: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一个小礼物送给社区保洁的叔叔阿姨”等等。这类劳动作业密切了学生与家长和社区工作者的联系,有助于鼓励更多的家长和社区工作者加入到孩子的教育发展中,参与到学校劳动作业的设计中。基于此,学校要构建以自身为主阵地,引导家庭融入、社区参与的劳动教育作业设计体制机制,全面推进劳动教育的发展。

课后服务是加强劳动教育的关键支点。基于“双减”背景,学校要提升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发展需求,所以,学校要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挖掘并汇聚家庭和社会的优势资源,构建凸显学校特色、区域特色的课后服务体系。在课后服务课程体系构建上,学校可以基于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掌通家园园丁”等多样化的途径,为每个孩子制作凸显自身个性的“相册”,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建设出满足学生个性和生活需求的“菜单式”课程。此外,学校要以自身特色资源为基,调动家庭和社区、行业企业等社会第三方机构挖掘并开发出助力课后服务发展的课程资源,以实现优质资源在共生单元间共享与流通。例如:学校可以充分发挥家长的职业和专业优势,鼓励有条件的家长通过家长课堂或专题讲座等形式形成家校共育合力,既可以服务学生,也可以跟其他家长和教师分享经验;
学校可以与新兴技术部门联合起来,研发AR 和VR等技术课程;
学校还可以采用“课后服务+社区工作”“课后服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形式,鼓励社区工作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者等多方主体共同加入课后服务教育体系的建构与完善工作中。通过上述一系列举措,可以使学校逐渐成为优质资源的集合部,源源不断地汇聚多方育人资源,并使得以加强劳动教育为核心的共生能量不断流动与生成,进而促进整个共生系统不断向更高层级优化与演变。

2.强化共生关系,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纲要》强调,要建立家校社协同实施机制,形成共育合力。家校社合作共育的本质是家庭、学校和社会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基于共生单元间主质参量的互补与流通,以此形成能量共享、彼此互惠的共生关系。在该共生关系中,家校社彼此共生的效率、次数和方式等影响着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成效。为此,只有学校、家庭和社区等社会第三方机构彼此之间相互依存、优势互补、联合施教、良性互动,才能够构建出长效合作机制,进而推动小学生劳动教育不断优化。

创办相关管理组织加强小学生劳动教育、强化共生关系。家校社应该始终秉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培育劳动价值观为核心目标,以平等互惠、协商合作、资源共享、分工明确为基本原则,建设以“加强劳动教育”为核心、家校社协同实施劳动教育为任务导向的合作共育管理组织机构。该组织坚持以学校为主阵地,同时引导家庭、社区和行业企业等社会第三方机构的相关人士与专家,对学校内部教育资源与校外优质教育资源进行通盘筹划、协调、分配,同时对家长及相关人士提供的建议采用民主决策的形式进行筛选与处理。此外,该组织机构还应监督与指导基于学生劳动能力提升的劳动课堂、劳动作业以及基于学生个性需求的课后服务,参与建立健全学生劳动素养评价体系,而后根据评价结果,联合家校社相关人员针对学校劳动教育出现的问题进行民主协商与决策,以此推动劳动教育的长足发展。

以共生成员间“双聘”强化共生关系,完善小学生劳动教育体系的人力资源供给。学校为了加强劳动教育,应该把多方精良的劳动人力资源作为强化学校劳动教育的支柱。一方面,学校要与劳动教育专家、职业院校专职教师等专业人员建立“兼职互聘”的工作关系,成立以“加强劳动教育”为核心专业团队,针对劳动课堂、劳动作业、劳动评价等方面进行专业化的管理与指导。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授予“名誉家长”“校外优秀教师”“社区优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密切学校与家长、社区工作者及行业企业工作人员等相关人士的合作,构建以“家长教育”“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劳动素养评价与优化”等为任务导向的家校社共育共生体,以责任明确、资源共享、义务分担为主要原则,以此形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家校社共同助力劳动教育发展的多元优质人力资本供给体系。

构建劳动教育督导与评估体系完善长效合作机制,是提高小学生劳动教育水平的关键举措。将劳动教育的成果作为评估共生单元间协同共育成效的关键标准,构建以学校管理者、劳动教育教师、学生为评价主体,同时鼓励家长、社区工作者、行业企业专职人员等协同参与的多元评价机制,加强对小学生劳动教育的监督与指导,明确评价指标维度,将“劳动课堂育人效果、劳动作业设计水平与质量、课后服务水平、家校社合作研发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现状”等作为评价体系的指标维度,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反馈、激发等功能,进一步完善以“加强小学生劳动教育”为核心的家校社长效合作机制。

3.发挥政策法规和科学技术的关键作用,创设有利于劳动教育发展的共生环境

政策法规环境和科学技术环境要发挥应有的关键作用,促进家校社在积极的共生环境中得以彼此支持、优势互补、资源互惠,以此构建运转良好的家校社共生体系。

在以加强小学生劳动教育为核心的家校社合作育人中,政策法规环境起到了顶层设计、监察和宣传、保障和支持的作用。其一,强化政策法规的顶层设计功效。《意见》和《纲要》中均强调,要拓展劳动教育场所,在校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所以,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根据当地特色和学校实际状况,对优势资源进行统筹与归类,如结合江西苏区红色文化区域特色开发劳动实践场所、研发红色育人课程资源等,为学校加强和落实劳动教育提供更多的优势平台,制定特色“共生体课程”方案,有效调动家校社合作育人积极性,为加强小学生劳动教育提供宏观政策支持。其二,发挥政策法规的监察和宣传作用。将家校社合作加强劳动教育的实际状况纳入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监察与评估机制中,并对小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成效、家校社合作现状、家庭和社会满意度等进行考核与评估,以此作为学校办学质量考核的基本内容。除此之外,政策法规也具有宣传、引导作用,通过网络、多媒体等平台宣扬和传播劳动教育的价值观念、精神、模范、家校社协同的范例等,为加强小学生劳动教育、建立家校社互惠连续性共生关系提供优良的社会环境。其三,加大国家政策与法律法规的保障力度。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应该明确各级部门在开展劳动教育上的职责,对影响家校社联合施教、协同育人的因素进行改进与优化,以此促进整个共生系统有效且畅通地运转。此外,政府还可以颁布相关文件健全经费投入机制,对基于加强劳动教育、采用“双向互聘”、成立家校社联合施教管理组织的学校进行资金补助,这一举措既能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同时也能保障良好共生关系的形成。

科学技术在以加强小学生劳动教育为核心的家校社合作育人中发挥了打破共生单元联通的时空壁垒、加快共生单元间的资源流通、创新共生单元间协同育人途径的功效。其一,科学技术打破了共生单元间联通的时空壁垒,架起了沟通桥梁。在时间上,科学技术实现了家校社共育的时间衔接和延伸,将学生的学习时间由课内扩展为“课内+课外”,延伸了家校社共育的深度。在空间上,破解了以往学校劳动教育场所数量不足的困境,打破了校内与校外隔绝的界限,扩展了“校内+校外”育人的空间格局,增强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功效。其二,科学技术加快了共生单元间的资源流通,提升了资源共享的时效性。学校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对社会和家庭优势资源进行快速整合和统筹规划,提高学校的整体工作效率。同时,学校可以通过“智慧校园”“家校通”等渠道将小学生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及其考核细则、学生成长记录、学生劳动成果等内容发送给家长和社区工作者,以资源为桥梁丰富家校社合作的形式和提高家校社共育的质量[6],提升家校社资源共享的时效性。其三,科学技术创新了共生单元间协同育人的途径,丰富了劳动教育的开展形式。建设“互联网+劳动教育+家校社合作育人”服务平台,创办“大国工匠进校园”“云端聚力家校社”“家校社合作开展劳动教育范例”等栏目,开设互动板块,针对小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鼓励教师、家长、社区工作者及行业企业专职人员进行经验分享与民主决策,借助现代科学技术为以“加强小学生劳动教育”为核心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助力赋能。

猜你喜欢 共育共生家校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动漫界·幼教365(中班)(2021年8期)2021-07-19家校社共育,推动“双减”有效落地内蒙古教育(2021年18期)2021-02-12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疯狂英语·初中版(2021年7期)2021-01-21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动漫界·幼教365(大班)(2020年12期)2020-12-14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小学生作文(低年级适用)(2020年10期)2020-11-10共生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20年6期)2020-07-10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2期)2019-09-10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2期)2019-05-28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9期)2019-05-28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动漫界·幼教365(中班)(2018年10期)2018-05-14

Tags: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