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养成教育“四融入”路径研究*

2023-03-03 13:15:09

陈洁 (山东华宇工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

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多元文化入侵冲突,思想道德观念交融碰撞,无形中影响着大学生三观的养成,改变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和文化根基,蕴含着丰富的养成教育资源,对于培养大学生家国情怀、提升道德修养、塑造个性品质、加强学业素养、发展职业素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大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文化认同”即一种群体文化认同的感觉,相对于政治认同、社会认同来说内涵更深远,它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基础,是各国综合实力竞争中的“软实力”。

(一)价值性认同深度不够

调查显示,大学生通过在日常生活中日积月累地学习、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对其是有一定了解和认知的,但由于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种类多样、类型丰富,许多学生对它的发展脉络、具体内容、价值意义并没有全面深刻地了解,导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度和把握不够,只是停留在表面层次的理解,未能真正掌握传统文化的精髓,未能全面认识传统文化的社会价值。

(二)情感性认同功利性强

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是感兴趣的,也是发自内心地喜爱,但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使某些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变得不再纯粹,动机不再单纯,掺杂着功利目的。甚至有的学生认为学习传统文化的实用价值较低,对未来事业帮助较少,且学习周期较长,很难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很难系统地进行学习。

(三)行为性认同投入不足

行为性认同,主要是指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践行情况,即是否积极主动继承与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经过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行为认同不高。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怀深,也能感受到它的重要性,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并未花费足够时间和精力去弘扬、传承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缺乏归属感。很多大学生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是国家层面的内容,也不是大学的“必修课”,了解或多或少对自己没有多大影响,因此不会花费过多时间主动去了解。其次,缺乏传承意识。在很多大学生看来,传承传统文化需要专业的人去做,是文化工作者的事情,与自己无关。殊不知中华传统文化是古代先贤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需要我们共同去传承它,才可以使它“出圈”。

(一)养成教育内涵界定不清

什么是养成教育?教育者站在不同的立场、角度对它的内涵有不同理解,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对它的认识甚至偏离了“养成”教育的本意,把养成教育概念进行了异化。比如把养成教育单纯地“习惯化”“德育化”“智力化”“职业化”等,只看到养成教育的单一方面,忽视了它的综合性,这些片面理解阻碍了养成教育的推广和实施效果。在笔者看来,养成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优秀品质,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使学生确立自己的成长目标,最终成长为具有深厚家国情怀、优良道德修养、优秀个性品质,良好学业素养和职业素养的高素质人才。

(二)养成教育意义未充分认识

大学生养成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举措。养成教育注重“养成”,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即认知学习、情感体验、意志磨炼、行为养成四个方面的教育,但目前许多学校只重视大学生知识层面的灌输,情感、意志、行为这三方面没有得到充分地重视。

(三)养成教育体系未完整构建

学校教育内容专业系统,家庭教育融入自然真实,社会教育方式多样灵活,这三种教育形式各有优势,应该作为整体形成一条链条,组成一个闭环,相互配合,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是不完整的,无法发挥三者合一的效果。但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养成教育的主要场所局限在学校,与家庭、社会之间的互动非常少,有机融合、有效衔接不够畅通。学校开展养成教育“一头热”,家长未有直观体会,社会资源未充分利用,从而导致大学生养成教育效果连续性和持久性不高。

(一)融入校园文化,让传统文化“落地生根”

文化分为硬文化和软文化,校园文化作为软文化,是学校的“根与魂”,能够直观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育人理念和精神风貌,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土肥需要深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校园文化中,为其开垦出一片肥沃的土壤,让它在校园中“生根发芽”。

1.注重校园物质文化构建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和校园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包括校园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两大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物质文化,大到学校的场景布局、人文环境、理念设计,小到校园的角角落落,让校园物质文化“活”起来,发挥养成教育影响。比如通过设置传统文化长廊、张贴名言警句、展示优秀文化板报、树立历史人物雕像等方式来厚植文化底蕴,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脑”。

2.注重校园精神文化构建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升华和凝练,是核心内容和最高层次。高校应该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同学校的育人特色和办学理念相结合,让学生顺其自然地受到传统文化的洗礼。比如融入校训、校歌、规章制度,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心”。

3.发挥校园传媒育人作用

利用学校官微、贴吧、校园广播、电子屏、宣传栏、报刊等校园媒介,大力宣传,增强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让传统文化“入脑入心”。如果说融入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做到了“无声”,在学生的脑海中播下思想的种子,那么利用校园传媒宣传就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声”,给予学生心中浇灌精神的养料,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既要在无声处见实效,又要做到有声有色,深入人心。

(二)融入日常管理,让传统文化“开枝散叶”

日常管理作为辅导员的九大职业能力之一,是一项重要、繁杂、细致的工作,对于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攥指可成拳,合力方致远。大学生养成教育是一项长远的、持久的系统性工程,单靠一方的力量很难完成,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合力推进、齐抓共管来加强教育资源整合,久久为功,促进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开展。

学校是大学生教育的主阵地,学校的管理至关重要。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养成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部分学生自制力差,单靠自我管理很难发挥养成教育实效,需要制度的约束来确保养成教育的持久发力。班级应制定规范的、科学合理的、操作性强的管理制度。规章制度作为校园“软文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养成教育的效果。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很多管理智慧和技巧,比如以人为本、仁者爱人、自我管理、赏罚分明、严慈并济等思想,把这些思想引入班级规章制度中去,让学生感受到温暖的人文关怀的同时也规范和约束自身的不良行为。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课堂、教育的第一阵地,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家庭的教育是全方位的、影响是终身的,对大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学校力量毕竟有限,应该邀请家长助力,开发家长资源,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家庭氛围中、日常细节中、传统节日中、艺术活动中,让家长参与到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建设中来。通过家校合作,让学生家长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见证者和陪伴者。比如建立辅导员家访制度、举办家校共育联席会、建立家校互动平台等,增进家校互动、畅通沟通渠道。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社区方面,学校邀请社区工作人员来校进行宣讲,介绍先进做法和经验,激发同学们的兴趣。或者组织学生走进社区,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认同感。同时,可派绘画功底深厚的学生进乡村、进社区,进行文化输出,开展“艺术乡建”,进行社区文化墙的制作、文化产品设计等,让传统文化“出圈”,增加同学们的参与感、自豪感,增加文化自信,促进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开展。由此形成学校主导、家庭协同、社会互动的“家校社”三方合力推进养成教育的良好局面。

(三)融入主题班会,让传统文化“枝繁叶茂”

主题班会是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的主要形式之一,辅导员应充分利用好这一阵地,建立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骨骼”框架,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血和肉”,发挥育人实效。

1.故事化教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同时具有晦涩难懂的特点,想要真正理解它需要丰富的知识储备。如何把枯燥难懂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把抽象内容变成学生可理解、可消化的内容,让优秀传统文化落地有支点,需要辅导员在召开主题班会时多讲解历史人物故事、多引经据典,探寻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脉络,让学生理解深层含义。

2.创新班会形式

以往的班会形式往往是“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进行“满堂灌”,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未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种死板、僵化的班会形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还会限制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辅导员应该创新班会形式,可以通过集中讲座式、师生讨论等方式使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人,教学模式实现由“灌输式”向“引导式”转变。

3.突出班会内容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

班会内容的设计要贴合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学有所得,使学生将养成教育思想理论内化为学生的价值理念,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四)融入社会实践,让传统文化“开花结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深厚基因和精神命脉,要想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发挥强大的生命力并真正“落地”,不单要注重对它的宣传、感受、理解、阐释和吟诵,更要注重培育、涵养、转化、践行和落实。因此,要提升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传统文化活力,使它开新花、结硕果,单靠书本学习、课堂讲授是远远不够的,而是应该把它融入社会实践,注重实践养成,进行“体验式学习”,让学生真正切身体会地理解到、感受到、欣赏到、触摸到它,从而去发扬和传承它。

1.辅导员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成立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的社团,并指导学生开展一些相应的活动

如开展“国学经典诵读”、专题讲座、“茶艺大比拼”“校园版中国诗词大会”“中华礼仪展示”“典籍里的中国”情景剧、“传统戏曲赏析”、珠算心算沙龙、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书法大赛、剪纸比赛等,让学生在精彩纷呈的社团活动中体会和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拓展学生传统文化知识面。使学生们在参加活动竞赛时,潜移默化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进一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深厚的兴趣。

2.利用传统节日开展活动

高校可以利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开展一些相应的活动,如写春联、剪窗花、挂灯笼、包汤圆、赛龙舟、做月饼等活动,使学生能深刻地理解传统节日背后的深刻含义,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兴趣。例如,围绕南北方民俗问题的讨论,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包粽子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南北方民俗之间的差异,让学生了解文化的渊源。

3.组织学生实地参观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名人故居等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在参观体验受到文化熏陶的同时获得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另外,鼓励学生参加一些志愿活动、公益活动,如“重阳节献爱心”、传统文化公益讲座、导游讲解、献爱心等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长河积淀的文化产物,历史底蕴深厚。学习、传播、保护、创新性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生的责任和使命,也是进行大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资源。大学生养成教育是一项长期、艰巨、系统的工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养成教育需要立足实际持续性推进,常态化开展,从而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培养优秀品质,提升综合能力。

猜你喜欢 班会中华校园 班主任如何有效开展主题班会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初中生主题班会创新策略甘肃教育(2020年21期)2020-04-13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校园的早晨琴童(2017年3期)2017-04-05春满校园小天使·二年级语数英综合(2017年3期)2017-04-01主题班会共话中国梦中国火炬(2014年7期)2014-07-24微班会:管窥班会的现实与未来中小学德育(2014年4期)2014-04-22

Tags: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