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视域下的思政课教学探索*

2023-03-03 13:25:12

贾云飞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主客体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末被提出以来,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围绕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问题学术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由此而产生不同的学术观点。2019年,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了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八个相统一”的原则,其中之一就是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该原则抛开了抽象的教学主客体理论之争,从更加宏观的视角对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的地位和作用予以肯定和认可,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学主客体理论的争论,主要有三种不同的学术观点,分别是“单主体论”“双主体论”“主体间性论”。其主要观点如下:

(一)单主体论

该观点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只存在一个主体。根据主体的不同,又分为“教育者主体论”“受教育者主体论”。

“教育者主体论”认为,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如,苗伟从哲学的角度出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即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者。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学生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者等……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它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相对应,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活动对象。”[1]同时,苗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在接受教育时不是完全被动的,而是具有主动性。这种主动性可以有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但它却不能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地位。”

“受教育者主体论”认为,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充分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如俞利荣、张晓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转变过去对主客体划分的旧观念,坚持以人为本,探索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新途径、新方式。”[2]其核心思想是将学生真正视为能动的、自主的、独立的个体,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内在的思想政治需求,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主题教育活动,从而使学生成为自主的、能动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

(二)“双主体论”

这种观点认为,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互为主客体。两者属于不同范畴内的主体。从“教”的角度看,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是教育的客体;
从“学”的角度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客体,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影响。[3]龙金凤认为:“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都具有主动教育的功能,师生通过共同参与教学过程、教与学有机结合,共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实现。”[4]

(三)“主体间性论”

这种观点摒弃了以往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传统的“主客”关系,认为双方是在双向互动基础上的“主体间”关系。所谓主体间性是指“人作为主体在对象化的活动方式中与他者的相关性和关联性”。[5]这种理论认识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重要性,反对将两者割裂开来进行研究,强调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方面,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要有良性的互动。何小竹认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的主体间性生存状态为存在论依据,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主体间共在关系,通过对话、沟通、理解、交流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目标。”[6]

以上各种观点都是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和理论基础出发,对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进行的有益探索,虽然各自的结论与观点不完全相同,但是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一些现实问题在认识上并没有明显差别。比如,学者大多承认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不同角色与分工,即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而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其积极性与主动性的调动与发挥对于教育效果有重要的影响。因此,与其争论教学活动是“单主体”还是“双主体”,不如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各自的角色、功能和地位出发,探讨如何实现师生之间在教学过程中的良性互动和有机统一,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目标。

(一)“主导性”“主体性”的科学内涵

所谓“主导”,《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决定并且引导事物向某方面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教师的主导性主要是指教师对教学方向、目标和性质的设定,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和引导以及对受教育者学习效果的检测与评价等。所谓“主体”,《现代汉语词典》解释:①事物的主要部分;
②哲学上指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学术界关于教育主客体理论的争论往往是从哲学的角度来理解“主体性”的含义。而在“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语境中,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则需要从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这个角度来进行理解。

(二)“主导性”“主体性”的关系

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实质上就是教育过程中“教”“学”的关系。两者属于教育过程中的一体两面,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关系:

首先,教师“主导性”能力的强弱影响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与学习效果。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学生是在教师的主导下进行学习,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虽然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角色和分工不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可能获得与教师完全平等的地位。从总体上说,教师“主导性”能力的强弱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

其次,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实现程度是评价教师“主导性”能力强弱的重要因素。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看似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但是他们会对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以及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教师“主导性”能力的强弱不在于其对于教学秩序的维持或是对教学过程的管控,而是在于其对于学生“主体性”作用的激发。只有当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尊重,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调动时,教师的“主导性”作用才会得以体现并被学生认可。

最后,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共同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指向。尽管教师和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角色和地位不同,但是双方都统一于共同的教育目标和指向。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取决于双方的协调程度与共同努力。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要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在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主导教学过程。而学生也应知悉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在教师的主导下学习,并及时反馈学情,以促使教师主导能力的提升。

(一)调研学生的学习需求

学习需求的强弱直接关系学生学习动力的大小。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是有效开展思政课教学、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基本前提。新时代的大学生学习需求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必须进行全面而细致地调研。据课题组调研,学生在思想修养、法律常识、宏观政策及国内外形势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学习需求。一方面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拔苗育穗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面对成长中的烦恼,他们会有困惑和迷茫,需要有老师对其进行指导和教育。另一方面,大学生是有理想、有朝气的群体,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对于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及当下所发生的重大热点时事都有较多的关注,迫切想认识自己所处的时代方位以及自己所处的历史坐标,对科学理论的指导也有较强的渴望。因此,思政课老师应在学生学习需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

(二)探寻学生的学习规律

据课题组调研发现,不同群体的学生在学习规律和学习特点方面有较大差异。在探讨学生学习规律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察:第一,不同年级的学生群体。不同年代的学生在成长环境、知识基础、人生阅历等方面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每个年级的学生都会印上其所处时代的烙印。因此,思政课老师应对每个年级学生的整体思想状况和时代特点进行整体性把握。第二,不同专业的学生群体。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待思政课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等都具有鲜明的差异性。思政课教师需要对不同专业的专业特点、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等有基本的了解。然后才可以选择与其专业特点相符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第三,不同生源的学生群体。近年来,随着高职的扩招,大学生的生源日益多样化。既有高中毕业的学生,又有中职毕业的学生。不同生源的学生在学习经历、专业背景和学习态度等方面也有明显的差别。对于这些差别教师也应因材施教,努力实现“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

(三)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

“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统一”不仅要求老师课前要对学生的学情进行细致地分析,在课中调动学生的参与程度,也要求在课后对学生的教学反馈进行及时地收集与分析。学生对一堂课的反馈情况是评价一堂课教学效果的最直接标准。从教与学的相互关系来看,老师的教学就是一个通过收集和研究学生反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动态过程。而在教学实践中,许多老师都把课堂教学的完成当作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终结,忽略了对学生教学反馈的收集。而这种收集和分析恰恰是检验教学方法、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技能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主导性作用的发挥要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与把握贯穿在教育的全过程。

习近平曾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7]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关键也在于教师。实现主导性与主体性的统一,关键是在尊重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前提下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要求也会发生改变。

(一)教学目标具有层次性

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是整个教学活动开展的方向和归宿。虽然,2020年教育部在《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中对大学阶段思政课的总体目标已做出详细的说明,但是具体到每一部分教学内容还是要由任课教师进行合理地分析和设置。一般来讲,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价值观目标。三种目标的内涵各不相同,但在逻辑上又紧密相连。知识目标是基础,能力目标是关键,价值观目标是归宿。即:“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认识世情、国情、党情”是基础,“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论思维”是关键,“增强使命担当”“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归宿。客观上,这三种目标在位阶层次也是具有差别的,知识目标处于最底层面,能力目标处于中间层面,价值观目标处于最高层面。

(二)教学方法具有综合性

在“八个相统一”的重要论述中,除了“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要求老师根据不同的地域特点、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受教育者群体进行多样化教学之外,“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也都包含对教学方法的要求。“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要求在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的同时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要求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在教学方法的选择方面,目前公认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任务驱动法等,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们往往是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各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并没有明显地区分界限。因此,教学方法的综合性运用是发挥教师“主导性”作用的必然要求。

(三)教学效果具有可测性

教师“主导性”作用发挥的优劣要以学生的学习效果来检测。目前,各高校基本都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教学评价机制。这些评价机制大多是以学生的满意度为指标,同时加上同行评价与督导评价,然后再把这几个指标按照一定的权重进行综合计算,得到教学评价的结果。这种评价方法比较全面地综合了学生、老师与督导的意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但是,由于评价主体较多,每个人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态度又各不相同,评价的结果主观随意性较强。而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分为价值目标、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三个层次,因此,应建立一套比较全面、客观、可测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对“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效果进行评判。

(一)教材分析

课题组以2021版全国统编教材《思想道德与法治》第二章第三节“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为例进行分析。该部分内容主要是为了让同学们正确理解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理解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辩证关系,用中国梦激发广大青少年的历史责任感,把个人理想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当中去。在这个总目标之下,可以把教学目标分解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价值观目标。知识目标为:正确理解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以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辩证关系。能力目标为:能够正确分析个人理想形成的社会背景和现实因素;
能够从国家的层面对个人理想的引导与形成提出建设性的建议。价值观目标:坚定道路自信,自觉把个人理想与实现中国梦的社会理想相结合;
树立为实现理想而艰苦奋斗的精神。

(二)学情分析

从整个年级的学生群体来看,该群体的大学生基本上都出生于2000年以后,成长于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感受到了新时代社会生活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充满信心。从授课专业的学生来看,课题组以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为对象进行了调研,发现该专业的学生既有文科生又有理科生,大部分是从高中生中选拔,也有少量同学来自中职学校。从整体上看,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热情较高,思维活跃,实践动手能力强,对网络信息比较敏感。在知识基础方面,对于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以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辩证关系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与了解。在能力方面,学生能够较为快速地从网络中捕捉到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也能够对一些热点社会现象做出初步的分析和判断。但是,在分析的深度和广度方面还有待提高。在价值观方面,大多数学生的价值观比较积极向上,但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强化。

(三)教学设计

按照“八个相统一”的教学要求,该部分内容的教学分为课程导入、案例分析、学理探究、反面批判、总结提升、课外拓展多个环节。在课程导入环节,通过同学们常见的一句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引入课程,引导同学们对理想与现实的关系进行思考。在知识讲授环节,通过讲授“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并列举四种错误的看法,实现“灌输性与启发性的统一”“价值性与知识性的统一”。在案例分析环节,通过列举同学们在大学期间的种种表现,引导同学们认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必然关系。针对同学们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在反面批判环节,通过分析案例“八成小学生想当网红”,让同学们直面社会中存在的不良现象,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改变这种现象的建议。以此培养同学们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和态度,以实现“建设性与批判性的统一”。在对比正反两方面案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最后通过课外实践作业,让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磨炼,实现“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猜你喜欢 主导性受教育者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南大法学(2021年3期)2021-08-13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读与写(2020年19期)2020-11-25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读与写(2020年14期)2020-11-25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20年2期)2020-06-16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读与写(2019年28期)2019-11-27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小学时代(2019年12期)2019-01-11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中国自行车(2018年9期)2018-10-13拒绝“伪引导” 正视主导性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6年10期)2017-03-02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16年2期)2016-05-17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金色年华(2016年13期)2016-02-28

Tags: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