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中华文化认同视角下“玉石之路”探究

2023-03-03 14:10:12

□ 阿不都克依木·沙依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是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心理基础和感情纽带。中国是一个伟大的文明古国,既有悠久的历史,又具有灿烂的文化,玉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前中华先祖们共同铺筑了以运送和田玉为主的“玉石之路”,这条路也是早期东西方各民族商贸文化交流重要通道的一部分,在东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华文化认同视角下研究“玉石之路”的形成、发展和历史作用等,在当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和田玉的概念

“和田玉”最初名为“昆山玉”或“昆仑玉”,后因于阗地区所产昆仑玉最好,玉名演化成了“于阗玉”。随着清光绪年间设置和阗直隶州,地理中心移至和阗,“于阗玉”随之改为“和阗玉”。1959 年“和阗”更名为“和田”,从此“和阗玉”就成了“和田玉”。①

我国是世界上软玉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就矿源而言,新疆和田玉主要分布在海拔4500 米左右的昆仑山东西走向1100 千米的地段范围内,即从新疆南部喀什地区的塔什库尔干、叶城、皮山经和田、于田到东部的且末、若羌,沿昆仑山北麓断续分布的成矿带。且矿体呈平行断裂状分布,即民间所说的“鸡窝状”。产玉之地山势险峻,高寒缺氧,开采极为不易,故产出较少。籽玉原生于昆仑山北坡,山上冰雪融化,河水暴涨,流水汹涌澎湃,这时暴露于地表的原生玉矿经风化剥蚀后,大小不等的玉石块由洪水带入河流中,再由河水携带奔流而下。到了低山和山前地带因河水流速骤减,玉石就沉积在河滩或河床上。莽莽昆仑山有多条河流,比较著名的玉河有:和田地区的玉龙喀什河、喀拉喀什河、克里雅河,叶城一带的叶尔羌河及且末境内一些河流。

(二)和田玉的分类

中国昆仑山、阿尔金山和天山分布了不同面积和数量的玉石原料。这些玉料因品种、颜色、质量不同,其知名度、消费和价值也各不相同。和田玉的知名度及其分类以其色泽、材质、产地和质地特性为重要标准。

根据和田玉的产地划分,从昆仑山采掘的是“山料”,也叫“渣子玉”,质量较差;
高山玉矿附近地区采集是“山流水”玉料;
在和田县、墨玉县境内的玉龙喀什河、喀拉喀什河捞到的是籽料(在河水中采集到的是水籽料,在河滩阶地采集到的是旱籽料),俗称和田籽玉;
在昆仑山北麓山脚下至戈壁滩采集到的是“戈壁料”。

和田玉历来以玉色分类。按颜色的不同,可分为白玉、青玉、青白玉、墨玉、糖玉、红玉、黄玉、碧玉等品种。根据材料质量的不同,人们又可以把它分为“泥质透明”的、“泥质度”的、“泥质杂”的、“带皮”和“不带皮”的等。历史上有“千样玛瑙万样玉”的记载。我们常说的“和田玉石”可以涵盖和田玉,而和田玉只是和田玉石的一个分类。和田玉又可以细化为很多种类,每一种类又可细分为许多小类,如白玉又可分为羊脂玉、青白玉、糖白玉、青花等,品级可以分为一级白玉、二级白玉等。

和田玉籽料

在近代矿物学诞生之前,“玉”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与其相近的玉髓、玛瑙、大理石、碧石等石料也时常混入“玉石”这一名称下②。但在古代,人们眼中最优质、纯正的玉,无疑是来自于阗的玉。明代之后,翡翠被大量发掘出来,并成为于阗玉之外的又一种优质玉石品种。到了19 世纪,中国玉器大量传入欧洲,法国矿物学家将于阗玉和翡翠统称为玉,并重新命名,前者为nephrite(软玉)、后者为jadeite(硬玉)。而在今天,软玉和硬玉的集合是指汉语狭义的“玉”。

和田玉,顾名思义,产于新疆昆仑山北麓的和田及其周边地区,也称于阗玉,是一种含水的钙镁硅酸盐矿物,其主要组成是透闪石和阳起石,化学成分理论值:SiO259.169%、CaO13.850%、MgO24.808%。此外,含少量的蛇纹石、磷灰石、透辉石、石墨等成分。和田玉的莫氏硬度为6~6.5,密度为2.95~3.17g/cm3,折光率1.62。具有纤维交织结构,细小的纤维状矿物相互交织使颗粒之间的结合力加强,故质地细腻、致密坚韧。

和田玉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矿物组合、形成、流水搬运、沉积保存在地下的自然过程,以及发现、运送、加工、冶炼、完善、传播的社会过程。

(三)和田玉的采玉传统和鉴别方法

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先祖们靠积累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区分和田玉和其它普通的矿石。和田玉的传统鉴别方法也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知识财富。从古到今,玉石的传统鉴别方法仍然有其生存意义和传承价值,科学技术鉴定手段也是在传统鉴别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民间流传下来的捞玉传统和鉴别方法,有悠久的历史,迄今仍然被和田采玉人传承采用。这些传统鉴别方法如下:

1.按外部特征鉴别。和田玉比普通石头亮,在阳光下更亮,普通石头没有这种性质。自古以来,人们就利用这种方法,把和田玉和其它普通的石头区别开来。

2.按透光率鉴别。和田玉比其它普通的石头更透明,它的透光率比其他石头高。寻找和田玉的人拿起石头放在阳光下,检查它的透光性。无论是什么颜色的和田玉,透光、透明都是它的重要特点。和田儿童歌谣“白石头,青石头,河水留下的清石头”中的石头指的就是质地细腻、油脂光泽的和田玉。其中白的叫白玉,青的叫青玉。

3.触摸鉴别。和田玉表面油滑,触摸时给人一种细腻典雅而沉重的感觉,而触摸普通石头则是干涩而轻飘飘的。有经验的采玉人在河里涉水捞玉,凭脚心的感觉就能知道是踩到了鹅卵石还是和田玉。

4.依据热传导鉴别。和田玉有良好的传导温度的作用,用身体来温暖和田玉,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和田玉达到和身体相同的温度。而普通石头就没有这种特点。

5.对比重量鉴别。由于和田玉的比重(也可以称之为密度)比普通石头高,即使在没有任何称量工具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用手掂加以区分,手感重的是和田玉,手感轻的是普通石头。

6.按声音鉴别。和田玉轻击普通石头时,会发出一种清脆响亮的声音。普通的石头相互轻击的时候,会发出沉闷的声音。用这种方法,也可以把和田玉与普通石头区别开来。

7.用嘴哈气来鉴别。天气寒冷时,把和田玉拿在手上用嘴向其哈气,就会在相应的位置立刻产生水汽,普通石头则不会有这种效果,即使有,也会立即消散掉。

(一)神话传说

现代考古学家苏秉琦认为我国数以千计的新石器遗址可以分为六大板块,它们之间最大共同点是对玉的崇拜③。古人曾长期认为玉料的重要来源地在昆仑山一带,而河西走廊乃至甘肃是“ 西玉东输”的天然通道和中介区。历史学家吕继祥在对昆仑山和泰山的文化特征比较中指出:“在《山海经》中,昆仑是一个有着特殊地位的神话中心,很多古代的神话,如夸父逐日、西王母与三青鸟等故事,都起源于昆仑山④。在古代神话传说中,昆仑山是宇宙中心,其山多玉,山因玉而灵。在《山海经》里,“玉”出现过137 处,其中127 处与山结合。

黄河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母亲河,古人曾认为黄河的源头在昆仑山。传说黄帝、尧、舜之时,居住在昆仑山的西王母曾向他们觐献玉环。如此看来,“黄河母亲”最初的文化底色应该是文化交流,其贯通青藏高原、大西北及东部地区,把外流区与内流区连接起来,成为人类早期进行远距离物质文化交流的大动脉、大通道。而玉石就是这条大通道上运输的重要物质之一。因此,便有了与玉石紧密结合的昆仑山神话体系。

(二)“玉石之路”的路线

古代中原对玉的强烈需求促进了昆山之玉向中原腹地的输入,玉门关即成为丝绸之路玉石贸易通道上的重要关塞和税收管理机构。玉门关因历代王朝政权更迭和军事实力消长等原因,从最初设关到发展、消亡,关址数次变迁。从最初的设关到每次的位置变迁,学界存在许多争议。但无论怎样变化,河西走廊中“玉门关”的名称一直不变,还有玉酒泉、玉门、玉门县、玉石障、玉门军等地理名词及相关历史文化遗址保存至今。这都可以证明这里曾经是西部玉矿资源向中原输送的枢纽。而科学检测分析证明,山西下靳墓地玉器原料来自于敦煌旱峡玉矿,这是目前考古发现最早能够证明河西走廊与中原地区存在“玉石之路”(4500 年前)的科学证据。此外,三危山玉矿可以解释为什么汉代玉门县在敦煌以东,而玉门关却在敦煌以西:玉门县是为迎接敦煌玉矿资源和马鬃山玉矿资源进入河西走廊而得名,而玉门关则是为迎接新疆玉进入河西走廊而得名。

20 世纪后期对“玉石之路”的研究开始引人关注,尤其是近年来,和田玉东进中原的时间和路线,成为中华文明探源与核心价值观重建命题中最受关注的问题。文献梳理、地质科考、矿物检测、考古遗存、神话信仰等不同视域与方法调研的交叉与汇聚,将“玉石之路”从早期简单的比附和线路重构,推向更多元、具体而审慎的论证。叶舒宪等在文献梳理基础上详细描述了“玉石之路”的路线,确认新疆通往中原的”玉石之路”大致有三条路线:北线“草原道”,中线“河西走廊道”和南线的“青海道”。三条路线皆以优质玉料产地昆仑山下的和田为西端起点,最终入关中抵达中原,这也是彩陶西播、青铜东传和玉器西传、玉料东输相交汇的主干线。

(一)中原的玉文化

和田玉玉雕作品

在中国,对玉石的迷恋几千年来一直在持续,从来没有淡化过。

“玉”字最早出现在中国商代甲骨文和钟鼎文中。在古人心中,“玉”是一个美好、纯净的字眼,用于比喻,形容的是洁白和美丽的人或物。用玉来比喻人,有玉容、玉面、亭亭玉立等;
用玉来比喻物,有玉食、玉泉等。和玉有关的成语更是不胜枚举,如:抛砖引玉、金玉良缘、珠圆玉润、金科玉律等。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中也有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这些名字寄托了父母对于儿女的宠爱之情,作者曹雪芹也将自己的人生理想寄托在奇石美玉当中。

儒家讲“君子如玉”,是结合玉温润、无瑕、坚硬等特点,赋予了玉石仁、义、智、勇、洁等许多美德,使玉成为高洁的人品、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坚贞的民族气节等美好的人格与事物的象征,而这些象征就是“君子”这个理想人格的集中体现。此外,温润的玉石还能带给人以安全感和亲切感,这就使玉成为了世间的珍品。

在周代,玉器就已成为重要的礼器。《周礼》载:“以玉做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春秋战国时期,上层社会人士崇尚佩玉,诸侯贵族以和田玉为宝,相互争夺。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管子、荀子、许慎等先后提出具有自己独特见解的“玉德说”。比如孔子就提出玉有“十一德”,此后的管子、荀子、许慎也有类似的论述。这些都是从玉的天然属性延伸出的君子应具备的高贵品行,用它们来作为君子修身养性的准则,完善君子自身的道德修养。

玉还是古代君子德行的参照物,是中华“礼”文化的物质载体。社会上层人士利用玉石不断探索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道路。因此,玉石是中国最珍贵的物品,玉石代表的精神是最受欢迎的思想主张。

和田玉

(二)“玉石之路”是中华玉文化的古老奠基之路

西汉时期开辟的通往西亚、欧洲的丝绸之路,有可能就是在比它更早的“玉石之路”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1976 年,考古工作者在距今约3200 年前的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发掘出玉器756 件,经过检测基本上都是新疆和田玉”。

位于黄河上游的齐家文化(遗址)是中国西部与东部地区之间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最早见证,为勘验“玉石之路”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信息和依据。从遗址中可以发现,商代就已经有一些优质的和田玉材料少量输入中原地区。⑤

1994 年12 月至1995 年3 月,考古工作者在江苏徐州狮子山发现了西汉第三代楚王刘戊的墓地。墓中出土了一件金缕玉衣,长1.74 米,宽0.68 米,共使用了4248 片玉片,金缕1576 克。最大的玉片不超过10 平方厘米,拼接得天衣无缝,非常像古代的盔甲。玉衣全部由新疆和田青玉制成,制作精准的玉片保存得十分完好,玉片表面至今仍然具有玻璃的光泽。这一件金缕玉衣是目前年代最早的金缕玉衣,现在收藏在徐州市博物馆⑥。此外,和田地区博物馆还收藏着距今3000 多年前的玉猴⑦。这些都为我们了解玉石利用史和玉石工艺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三)“玉石之路”的开拓

两汉时期,”玉石之路”成为更加繁华热闹的道路。因此,出现了一座标志性的建筑——玉门关,其是向西域玉石商贾征税的关卡。据《史记》“大宛列传”的记载,公元前119 年张骞第二次率领使团到西域时,曾到昆仑山之巅探察河源产玉地并采集了大量美玉。

南北朝文献中也有西域向中原传入玉器的记载,《艺文类聚》卷六十七“衣冠部”记载三国时位于今喀什一带的疏勒国向魏帝进献地中海以东地区制作的赤玉带;
《梁书》卷五十四“列传第三十六·诸夷”记载南北朝时(当时华北是西魏、东魏)梁武帝大同七年(541 年)西域于阗国进献玉佛⑧。

隋唐时期,玉石之路和丝绸之路更加繁荣。许晓东曾论证说:“自713 年迄1129 年的400 余年间,中文文献有关西域玉器的近70 条记载中,与新疆相关的占十分之九”⑨。朱光华也有类似论证:“隋唐时期西域宝玉文化的东传其实应包含三层含义:其一,宝玉石原料的东传;
其二,宝玉石制品的东传;
其三,宝玉石制作工艺的东传。这三方面的外来因素对隋唐及其后的宝玉文化都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⑩。“首先,西域宝玉石原料的输入丰富了隋唐宝玉文化的内涵。其次,隋唐时期西域宝玉石制品的输入拓展了中国传统玉雕的范畴。”⑪。后晋高祖天福三年(938年),节度判官高居诲奉命前往于阗国(今新疆和田)册封于阗国王李圣天后,撰文记载该国“器用服饰往往用玉,今中国所有多自彼来耳”。⑫

到了宋代,西域与中原的玉石、丝绸和瓷器贸易持续推进。961 年,李圣天遣使到中原,向宋太祖表示祝贺和归属之意,并进贡了各种玉器。

《简明新疆地方史》编写组的专家学者经深入研究后,一致认为:新疆地区自古出产和田玉。到五代宋辽金时期,新疆地区不仅向中原输出玉石原料,而且玉石加工技术也得到长足发展。玉石材料的加工、切割、切削、研磨、抛光、雕刻、纹饰,各种形式的生活用品、首饰和医疗用品的制作都达到了新的水平。这一时期,玉石原料和工艺品还向西亚和中东地区传输,“玉石之路”,进一步向西延伸。

和田玉原石

到了明清时期,中国的瓷器、丝织品、玉器及其他工艺品在海上传播的同时,还通过陆上通道“玉石之路”或“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各地。从中国各地和世界各地发现的考古矿产、工艺品和文字记载中,都可以佐证。著名史学家米尔扎·穆罕默德·海达尔在《拉什德史》第二卷中指出:“叶尔羌河的水比天下任何水都要好。和田有两条河,一个叫‘墨玉河’,另一个叫‘白玉河’。这两条河和叶尔羌河都出产和田玉。在世界范围内,除了这个地方之外,其他地方都没有和田玉”⑬。其中解释了玉龙喀什河和叶尔羌河水好的原因与它携带的黄金和玉石有关,并告知人们搬运黄金和玉石而来的河水所独具的特征和其对人体有益的功能。中国古代医学(含维吾尔医学)书籍中有很多关于玉石医疗功效的记载,彰显玉石在保健和医疗方面的价值,这里不做赘述。

清代朝廷进一步加强了对西域玉矿的调查、开采和管理。向东运送玉石和玉石产品,还是通过古老的“玉石之路”进行的。清代姚元之《竹叶亭杂记》载:“叶尔羌、和阗皆产玉,和阗为多。”⑭乾隆皇帝一生痴爱美玉,写下了许多有关玉的御制诗,对传统的于阗水中采玉法有更为精彩的描写。他在《于阗采玉》中写道:“于阗采玉人,淘玉出玉河。”在《于阗采玉行》中他还写道:“于阗采玉人,抱玉出水涯。何曾璞裹之,不掩瑜与瑕”⑮。清代乾隆时期天山碧玉(玛纳斯碧玉)也引起朝廷的注意,这一时期西域工匠的碧玉玉器也传入清廷。这种碧玉玉器有的至今仍珍藏在故宫博物院。如高9.6 厘米,口径65.3厘米,重约15 千克的碧玉刻诗大盘。高9.8 厘米~10.3 厘米,口径66.6 厘米,重约21.25 千克的碧玉大盘等⑯。此碧玉盘为新疆玉工雕刻,乾隆皇帝深知其历史价值,专门作御制诗文《玉盘谣》并刻于盘内底。殷志强先生⑰也确认此盘为当地制作的玉器。

“玉石之路”的历史比“丝绸之路”的历史还要长,可以肯定“玉石之路”是“丝绸之路”的“先驱”。学术界诸多学者用历史文献和考古证据证实了这一观点。“玉石之路”始于何时有待考古和专家论证。考古证明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时期中国人都不同程度地在使用玉器。汉代张骞或许就是沿”玉石之路”出使西域,凿通“西域”。之后,隋、唐、宋、元、明、清时期,通过“丝绸之路”,仍不断运输玉器、丝绸、陶瓷、毛织品和棉织品。开辟“玉石之路”,一方面,和田玉大量向东进入中原大地,从而使和田玉文化融入中国玉文化。另一方面,中国的玉器由此向西传入中亚、西亚以及欧洲,最终使中国被世界公认为东方“玉石之国”“丝绸之国”“瓷器之国”,享有了“玉石之邦”和“东方玉国”的美誉。历史上由骆驼商队开辟的这条古代“玉石之路”,如今已逐渐被公路、铁路、航空线路所替代,借助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发展机遇,这条古老的“玉石之路”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且正在重新焕发生机日益繁荣。

玉龙喀什河

2013 年秋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现在,该倡议逐渐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犹如一对腾飞的翅膀,飞向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远方。“玉石之路”的开辟,对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历史上新疆各族人民通过丰富的知识和实践经验,拓宽和发展了玉石的采捞、加工、利用,并长期坚守和传承,为中国玉文化的形成、延续和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从事玉文化研究的学者们一致认为:一条“玉石之路”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丝绸之路”,更是驰名国内外,影响巨大。今天,这条“玉石之路”正在延伸发展成“一带一路”的世界大通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金光大道。从这个层次和意义上讲,应继续加大力度发展和田玉产业,使其成为更加重要的新疆产业资源。

不可否认,新疆和田玉产业的发展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如资源不清,开采粗放,环境破坏严重;
市场无序、鉴定失真、制假售假、工艺粗糙;
研究落后,专业人才紧缺等等。另外,从玉文化角度考虑,作为中国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田玉独特的人文属性目前还未完全挖掘出来,和田玉文化的影响力十分有限。

如何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发展机遇做大做强新疆的和田玉产业,将新疆的历史文化优势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发挥地理优势和社会历史文化优势,打造和发展现代工商业,向着新的发展境界迈进,世界各国和全国各地的很多经验都为新疆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我们应该从打造丝绸之路文化经济带的战略角度充分认识和积极发展和田玉产业,开掘和田玉的历史文化品牌价值,从宏观上将丝绸之路文化与中国玉文化的研究成果整合起来,从不同角度深入研究玉文化这张名片和相关问题,进一步提升“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推进中国玉文化的深入研究,从资源勘查、保护性开发、完善标准、财税政策、市场培育、品牌营销、玉雕工艺大师保护以及法律法规完善等方面入手科学规划与合理布局。以和田玉产业为切入点,整合新疆其他宝玉石、奇石、化石、根雕、特色民族手工艺品,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类相关资源,与旅游产业形成互补,在包装、运作与营销方面采用一系列国际化手段,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联动发展,逐步争取周边国家经贸及文化交流中的认同,打造“ 中国人的钻石”,使和田玉产业迈向“国际化”。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玉文化在中华文化历史发展的大环境中产生、孕育、形成、确立和传承,它不是孤立的单元文化。从文化认同的视角审视,新疆各民族文化和中华文化血脉相连、息息相通、交融交汇,从文化源头上铸就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印记。“玉石之路”的开通,不仅加大了和田玉的流通量,还为后续的丝绸之路开辟了道路,借助和田玉,传播了东方文化和艺术,加强了东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更加大了西域同中原地区的政治、文化、经济的往来。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之中,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交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造就了包括玉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古代“玉石之路”的形成与发展充分证明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精神血脉,也揭示了各族人民亲如一家的文化根基。我们一定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希望和嘱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众多的古代文献和考古发现中,去了解和研究“玉石之路”,传播和田玉知识,弘扬中华玉文化,推动和发展玉产业,多层面、多举措令中华玉文化艺术发扬光大。

注释:

①赵兰会:《丝路玉语》,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编《丝绸之路与玉文化研究》,故宫出版社,2016 年9月,第326 页。

②干福熹:《玻璃和玉石之路——兼论先秦前硅酸盐质文物的中、外文化和技术交流》,《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年第4 期,第9 页。

③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东吴学术》2013年第4 期,5~11 页。

④吕继祥:《泰山,世界遗产瑰宝》,《民主》2011 年第1 期,43~46 页。

⑤古芬芬:《浅谈丝绸之路与玉文化的关系——玉文化是开拓丝绸之路的先驱》,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编《丝绸之路与玉文化研究》,故宫出版社,2016 年9月,第333~339 页。

⑥品悦经典童书馆编著:《中国故事系列书——文物故事》,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20 年2 月,第60 页。

⑦周敏:《红柳花开》,知识出版社,2018 年11 月,第137 页。

⑧邓淑平:《从“西域国手”与“专诸巷”论南宋在中国玉雕史上的重要意义》附录序号1、4,北京大学考古系编《考古学研究(九)》,科学出版社,2012 年12 月,第443 页。

⑨许晓东:《新疆在13 世纪~17 世纪中西玉雕艺术交流中的特殊地位》,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编《丝绸之路与玉文化研究》,故宫出版社,2016 年9 月,第104 页。

⑩朱光华:《简论隋唐宝玉石制品中的西域文化因素》,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编《丝绸之路与玉文化研究》,故宫出版社,2016 年9 月,第230—231 页。

⑪ 朱光华:《简论隋唐宝玉石制品中的西域文化因素》,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编《丝绸之路与玉文化研究》,故宫出版社,2016 年9 月,第231 页。

⑫ 邓淑苹:《从何家村玉杯、兀鲁伯玉杯论西域玉作》,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编《丝绸之路与玉文化研究》,故宫出版社,2016 年9 月,第38 页。

⑬ 米尔扎·穆罕默德·海达尔《拉什德史》(维吾尔文版),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 年7 月,第二卷,第135-137页。

⑭⑮ 殷志强:《天之色君之德—— 试论西域碧玉的历史价值》,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编《丝绸之路与玉文化研究》,故宫出版社,2016 年9 月,第72 页。

⑯ 张广文主编:《玉器·下》,三联书店、香港商务印书馆,1996 年1 月,第199 页。

⑰ 殷志强:《天之色君之德—— 试论西域碧玉的历史价值》,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编《丝绸之路与玉文化研究》,故宫出版社,2016 年9 月,第73 页。

猜你喜欢 和田玉玉器玉石 明中期的玉器研究艺术生活-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21年1期)2021-07-21探究玉器的鉴赏与收藏之间的关系天工(2020年4期)2020-11-03和田玉子料特征中国宝玉石(2019年5期)2019-11-16西汉玉器的鉴定文物天地(2019年6期)2019-07-12点赞首届丝绸之路玉石文化产业博览会收藏界(2018年5期)2018-10-08浅谈和田玉的发展前景黄河·黄土·黄种人(华夏文明)(2017年5期)2017-12-25厚德载物——中国古代玉器展(上)文物鉴定与鉴赏(2016年10期)2017-02-13和田玉中国三峡(2014年3期)2014-03-15如何鉴别和田玉?中国三峡(2014年2期)2014-03-15审人之美意林(2013年3期)2013-05-14

Tags: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