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8篇)关于企业危机分析应对范本材料汇编(精选文档)
2023-12-30 16:36:02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8篇)关于企业危机分析应对范本材料汇编(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关于企业危机分析应对范文材料汇编(8篇)关于企业危机分析应对范文材料汇编
(8篇)
企业危机分析篇1
[关键词]金融企业危机管理危机事件
随着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的结束,中国金融业将面对开放的竞争环境和全新的竞争格局。金融业竞争加剧对现有金融监管理念、模式和有效性提出了挑战,客观上要求深化金融改革。从金融机构内部看,需要缩小金融机构在公司治理、经营机制、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等方面与国际水准的差距,金融机构应对利率和汇率变化的能力有待提高,中小金融机构风险需进一步化解。从外部环境看,需要进一步完善金融生态环境,推进与金融机构密切相关的国有企业转换机制,完善金融企业税收制度,健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加大金融执法力度。随着金融业对外开放和竞争的加剧,金融企业面临的危机事件也越来越多。在危机事件频繁发生的形势下,加强危机管理已经成为现代金融企业的必修课。笔者从金融企业危机管理现状出发,比较系统地阐述了金融企业危机管理的对策。
一、金融企业危机管理现状
1.金融企业主体危机防范意识淡薄
就金融企业危机产生的根源看,除政府更迭、金融风暴等重大危机难以预知外,绝大多数危机可能源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的不足或失误的积累,比如金融企业业务决策失误导致的客户不满、金融服务质量导致的客户不满、金融产品功能不健全导致的客户不满、金融企业发生案件牵连无辜客户导致的客户不满、因为客户自身原因导致资金损失而迁怒金融企业等。金融企业很少对其面临的危机环境进行认真分析和思考, 没有充分认识到危机事件将会越来越频繁, 危机事件爆发后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大, 对危机管理的技术和方法没有明确和清醒的认识, 危机意识严重缺乏。
2.缺乏危机事件处理手段和经验
从目前危机事件发生的时态看,多数危机事件需要在事后进行处理,这就要求金融企业的管理层具备非常高的应变能力和决策能力,但是实际上多数企业在危机面前的表现令人失望:一是优柔寡断,失去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机会。二是回避媒体,失去最佳的解释机会。很多企业在危机来临的时刻总是想着如何躲避媒体的采访,一味地躲避,不面对事实,也不配合媒体进行舆论的引导,这样的做法显然无助于危机的解决。三是只顾眼前利益,极力推卸责任。四是有些金融企业对危机事件的处理由于在管理层面就没有统一思想,出现多种声音,在对客户的解答上前后不一,上下不一,使客户难以理解和接受,势必使事态越来越扩大。如2004年初,成都某国有银行,业务员为某客户办理完业务时,不小心将其银行卡掉在地上。该客户大为不满,要求用卡取100次9分钱,再存100次予以报复。直到该支行领导、主任陆续赶到现场, 赔礼道歉,其才同意停办每笔9分的取款业务。此时,这笔“业务”已经进行了27次之多。可见,对这次小小的服务危机, 该行从经办人到行领导,除了赔礼道歉外,均无有效措施,极度缺乏危机处理的经验和技术。
3.缺乏一套完整的危机分析、评估、处理办法和系统
金融企业面临经营环境变化, 为有效的开展业务和处理问题, 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危机处理系统。但由于金融企业自身基础管理的薄弱和基本数据的缺乏, 信息系统研发滞后, 金融企业基本上都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危机分析、处理系统。
二、金融企业危机管理对策分析
1.危机风险的识别
危机风险可以来自多个方面。具体来说可以大体分为外部来源和内部来源。其中外部来源包括:自然灾害比如地震、火灾等可以一起金融企业的数据丢失;
政治法律和社会因素也可以使金融企业正常生产秩序受到巨大影响;
技术环境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既给极大地提高了金融企业生产效率,又存在着极大的风险。作为一个企业,其危机的内部来源包括:生产过程的危机、人力资源管理不当、财务管理不当等。例如:对有关人员的授权不当会给金融企业造成很大的损失。
2.建立危机管理预警系统
危机管理预警系统是对危机发生可能性的一种预测和评估, 主要是对金融企业风险积聚及可能的危险发出预警信号, 用以防范金融企业危机的发生。建立危机预警系统关键是建立一套能够涵盖金融业日常经营活动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并且易于测量和计算的危机预警指标体系。
3.建立危机治理应急预案
海南发展银行1997年因挤兑事件而导致倒闭, 除了自身资产质量差、资本充足率不足、流动性缺口较大外, 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危机管理应急预案, 对客户连续不断的挤兑没有进行有效的治理。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危机治理的应急方案, 以做到在危机发生时, 能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 转危为安。
4.进行“危机公关”
危机公关是危机治理的重要举措, 对治理危机具有重要作用, 其任务主要是让社会各界了解事实真相, 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 争取他们的谅解和支持, 为危机处理赢得时间。一是正确处理好金融业与媒体的关系。媒体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金融企业在危机爆发后一定要设法处理好与媒体的关系, 做好信息沟通工作, 借助它们的力量,将舆论导向引向对我有利的一面。二是正确处理好金融企业与客户的关系。客户永远是上帝。金融企业在客户面前一定要有良好的形象, 时刻“以顾客为中心”的市场准则要求自己。在危机爆发后, 要敢于承担责任, 切忌与客户争执。三是正确处理金融企业与监管部门的关系, 积极向银监会证监会等汇报和反映情况,必要时请他们出面消除客户疑虑, 化解舆论纠纷。四是正确处理好金融企业与政府的关系。发生危机时银行应尽可能争取政府的支持,以得到政府对自己有利的定论与实质性帮助。五是正确处理好金融企业与内部员工的关系。在危机爆发后,要稳定员工焦躁不安的情绪, 向员工明确决策层的态度,积极动员员工化解危机。
5.进行危机恢复管理
危机恢复一般有两个基本目的:一是恢复危机造成的损失以维持金融企业的生存和连续经营:二是抓住危机带来的机会进行重组,使金融企业获得新的发展。在进行危机恢复时,要首先确定需要恢复的所有潜在对象,然后根据重要性进行排序,有选择地进行危机恢复。
参考文献:
[1]朱德武危机管理:面对突发事件的抉择[M].广东,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4
[2]柳才萍: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企业经济,2006年第1期
企业危机分析篇2
【关键词】 品牌;
品牌危机;
危机起因;
危机管理
一、引言
近年来,企业品牌危机层出不穷,给企业、消费者及社会都造成了恶劣影响。2008年9月,一直有着良好品牌形象的三鹿被查出其婴幼儿奶粉中含三聚氰胺,不久该事件被认定为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国务院启动了I级响应机制,三鹿遭遇前所未有的品牌危机。随后,蒙牛、伊利、光明受牵连,被撤销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国内整个乳制品行业陷入危机。2009年全年,享誉全球的丰田先后陷入“刹车门”、大规模召回事件和“爬坡门”,公司因此不得不放弃预期的发展战略,危机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品牌价值缩水使得公司陷入发展低谷。这两起典型的品牌危机不仅极大地危害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导致了企业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信誉危机,而且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其作为近几年来品牌危机事件的顶峰,掀起了人们对品牌危机的又一次研究热潮。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品牌危机爆发的突然性、不确定性和危害性变得更加严重。创建一个世界级品牌的考验时间已经由过去的20年以上,缩短到3年左右,高速成长的品牌俨然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利器。纵观国内市场,伴随着电视、网络等传播手段的广泛应用,众多企业更加重视品牌的塑造,纷纷采取措施提升品牌的知名度。然而品牌所有者在享受其带来超额利润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遭受着因不恰当的品牌运作方式导致的危害,加之越来越多的媒体广泛地传播企业的品牌事件,品牌危机正愈演愈烈。2004年之前,国内市场品牌危机事件屈指可数,而之后,平均每年有影响力的品牌危机事件就近50起。品牌危机带来的巨额经济损失和信任危机,以及众多的社会问题,不论对经济发展还是社会和谐都增添了阴影。
企业要正确地进行品牌危机管理,就势必要对危机产生的原因有深刻的认识,分析品牌危机产生的原因。目前,现有文献虽然对于品牌危机起因的概述较为全面,但对危机起因影响程度的研究较少或主要集中在定性描述上,缺乏对危机成因特征的准确性分析。由此,本文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选取国内品牌危机事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分析企业品牌危机起因的特征和启示,以求对企业品牌的塑造和品牌价值的维护提供参考。
二、品牌危机事件选取及分析
(一)品牌危机事件的选取
根据客观性、公正性、权威性和专业性等原则,本文选取2004年至2009年期间《中国名牌》杂志公布的年度“品牌危机全回顾”作为原始数据。自2004年以来,《中国名牌》杂志每年均会刊发题为“品牌危机全回顾”的文章,对当年的品牌危机事件做较为详细的回顾和评价。该杂志有着较强的权威性和专业性,其由新华通讯社主管,是专门从事品牌战略研究的工商经济类月刊。自创刊以来,一直致力于研究报道中国名牌现象,传播优秀工商理念,促进中国名牌的创造和保护,展示优秀品牌形象。《中国名牌》杂志以新华社为背景,依托于新华社庞大的信息资源和数千人的记者队伍,能够及时权威、专业、有深度的信息;
在公关活动方面,它能够调动全国各地的媒体,拥有做好各个媒体间充分互动的实力。
2004年至2009年期间,杂志共刊登307起品牌危机事件,事件既涉及企业品牌也涉及产品品牌,每个品牌危机事件均包含危机发生年月、危机品牌、危机起源、危机指数、危机简述等内容,其中危机指数由杂志社品牌监测中心根据品牌危机评价系统分析得出,主要指标有危机性质、关注程度、波及范围、持续周期、企业应对、资产损失、品牌减值、品牌恢复等。
个别危机事件中涉及多个行业或多个品牌,文章根据典型性选取其中某一行业的品牌作为代表。例如2009年10月份,根据绿色和平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雀巢、壳牌等18家企业涉嫌隐瞒排污情况,遭遇品牌危机,因该起危机事件涉及多个行业的品牌,本文根据典型性选取雀巢等食品与饮料行业的品牌作为代表。品牌危机爆发的因素众多,可能是单一因素,也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为了便于研究,本文选取危机的主要成因作为危机起因。例如2009年11月份,新闻出版总署叫停网易的美国暴雪公司网游《魔兽世界》的审批,并退回关于引进出版该网游的申请。对此,文化部则表示,按照相关规定,文化部是网络游戏的主管部门,新闻出版总署终止《魔兽世界》的审批通知是不符合规定的,属于越权行为。此次品牌危机表面看是企业在转交权过程中处理不善所致,但实际原因在于法律环境的突然变化,导致企业难以防备,故文中以外部环境恶化作为主因。此外,本文所指的企业品牌既包含狭义的企业品牌,如宝洁、中国移动等,也包括产品品牌,如海飞丝、动感地带等,如此称谓旨在与城市品牌、国家品牌等相区分。
(二)品牌危机事件分析
本文在对307起品牌危机事件起因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借鉴了品牌危机起因相关理论和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将起因分为总体4大类,具体16类。如表1所示。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企业面临着涉及内部与外部多重利害关系的复杂情景,一个或多个威胁性事件的发生促使了企业品牌危机的爆发。由于诱发品牌危机的因素类型众多,且具体的诱发因素因不同的行业呈现不同程度的复杂性,故本文从危机事件数和危机程度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并针对不同行业进行了举例分析,为品牌危机起因的阐述总结提供依据。
1.品牌危机事件数归类分析
首先,从企业品牌危机的总体起因来看。由品牌资产管理问题、品牌管理策略失误、企业内部管理问题和企业外部环境恶化导致的危机事件分别为179起、36起、52起和40起,分别占总数的58.3%、11.7%、16.9%和13%,如图1所示。
其次,从危机事件的具体起因来看。将各因素造成的品牌危机事件数由多到少排列(如表2),产品质量问题、品牌信誉问题、服务问题造成的品牌危机数目分别占24.1%、15.0%和7.8%,分列前三位。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品牌传播策略问题、宏观环境问题等造成的危机数目紧随第三名之后,分别为7.5%、7.2%和6.8%。从早期的秦池、三株,到近年来的三鹿奶粉、丰田大规模召回等事件不难看出,产品质量关系着消费者的切身生命健康,一旦出现问题,会引起消费者极大的恐慌,品牌受到的冲击极大。从大连雪龙冒充奥运极品牛肉、欧典捏造品牌洋血统和劲霸男装入选巴黎卢浮宫等事件来看,品牌信誉是建立消费者对品牌认同和忠诚的重要前提,是品牌持续发展的保证。
2.企业品牌危机程度分析
有些品牌危机起因虽然造成的事件数较多,但危机程度不大,较易受企业控制;
相反,某些危机起因造成的危机数目较少,但对企业品牌的危害较大,应受到足够的重视。
《中国名牌》杂志社刊登的各年品牌危机事件均包含相应的危机指数,其表示品牌危机事件造成的品牌危机程度,用来表示事件造成的企业品牌危机程度,而五角星的多少表示程度的大小。为了方便定量分析,本文将实心和空心五角星分别等于数值1和0.5,危机指数根据五角星对应数值求和得出,数值越大表示程度越深。定义危机指数平均值为Ai,危机指数和Si,危机事件数为Ni,其中i取整数,i对应2004年至2009年不同的危机起因,由Ai=Si÷Ni计算得出结果,如表3所示。
战略决策失误、财务危机和品牌扩张策略失误造成的事件数虽然只占3.6%、3.6%和1.3%,但对应的危机指数平均值分别为4.59、4.45和4.38,危机程度位列前三。据统计,世界上1 000家破产倒闭的大企业中,约有850家是因战略决策失误所致。因此,战略决策失误一旦出现,对企业品牌的影响就极有可能是致命性的。典型事件如2009年可口可乐收购汇源遭商务部否决,战略扩张失误遭遇品牌危机。其他如宏观环境恶化、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媒体舆论等的危机指数平均值也均超过了4.0,表现出较强的危害性。由此可见,企业内部因素,如战略因素、财务因素、品牌扩张策略因素等虽然不是造成品牌危机的普遍性因素,但却是品牌危害性较大的因素;
外部因素(宏观环境因素和媒体舆论)造成的危机事件数和危机指数平均值均居前7名,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媒体舆论强大的传播和影响力,使得外部因素成为危机管理不可忽视的对象。
3.企业品牌危机起因行业举例分析
造成品牌危机的起因众多,类型各异,不同行业之间的危机起因存在异同。由于篇幅限制,文中仅以汽车与零件行业、日用消费品行业为例进行分析。汽车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目前中国汽车年产销量世界第一,国内车企众多,品牌竞争异常激烈。而日用消费品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选择这两个行业较具代表性。
首先,对比汽车与零件和日用消费品两行业危机事件发生次数(如表4所示),前者品牌危机主要起因包括产品质量问题、品牌信誉问题和服务问题,分别造成了48%、12%和9%的事件数;
后者品牌危机的主要起因有产品质量问题、品牌信誉问题、品牌传播策略失误及媒体舆论,比例分别是32%、23%、10%、10%。产品质量和品牌信誉都是造成两行业品牌危机的主要因素,但同时存在不同点。汽车与零件行业发生39起危机事件,明显高于消费品行业的21起,且产品质量问题造成了汽车业近一半的危机事件,比例远远高于后者,主要原因是汽车行业的产品质量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生命安全,一旦出现问题更容易引发危机。两行业的危机因素特点与从危机事件角度分析相比,具有一定相似性,即产品质量因素和品牌信誉因素造成了多数品牌危机。其他一些行业如食品与饮料行业、家电业和服装鞋帽业等也都印证了上述观点。因此,品牌危机预警评价应着重考察产品质量相关指标。
表5为两行业的危机指数平均值。其中,战略决策失误和企业社会责任缺失虽然只导致了1起危机事件,但危机指数高居榜首;
品牌信誉问题、媒体舆论和产品质量问题及品牌信誉问题等保持了对企业较大的危害性。对比发现,不同的品牌危机起因在不同行业中的危害性有所不同。例如由于汽车是耐用消费品,售价高昂,质量与消费者的生命息息相关,消费者对质量和信誉的关注程度要远远高于日用消费品,出现的质量和信誉问题造成的危机程度自然要高于日用消费品业的品牌危机。
三、企业品牌危机起因总结
(一)品牌危机大都源于企业自身管理
品牌危机是企业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是关键因素。从图1及表2可以发现,产品质量或服务问题的危害范围最大,31.9%的危机由此爆发。众多企业在追求品牌知名度的同时,渐渐忽视了质量的严格把关或“顾客第一”的服务宗旨,遭受了严重的品牌危机。2009年,全球汽车巨头丰田因过度追求成本而忽视质量,全年召回问题车辆逾800万辆,品牌价值一落千丈,企业深陷召回泥潭。导致危机爆发或难以控制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企业缺乏信誉和诚信,在媒体的曝光下,遭受了广泛的质疑,引起了极大的公愤,极大地损害了品牌的形象。2008年,康师傅企业被迫承认,其矿物质水广告中声称的选取优质水源其实是自来水,虽然企业强调其生产的矿物质水完全符合国家标准GB10789饮料通则中有关饮用矿物质水品类的定义,但企业缺乏信誉的行为导致部分商家纷纷将康师傅矿物质水下架。同样,经营管理不善或权益纠纷等因素,如不及时处理,在媒体的广泛传播下,同样导致严重的品牌危机。因此,品牌危机的起因主要在于企业内部的品牌管理和其他管理问题,外部环境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不同行业的品牌危机起因集中在质量、信誉和营销方面
一方面,造成企业品牌危机的原因涉及企业运作中的众多方面,如产品或服务管理、市场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财务管理、公共关系管理等。另一方面,企业外部复杂的环境,如行业环境、社会环境等,无不影响着品牌危机的发生。品牌危机的起因呈现内外夹击的复杂特点。不同的行业因为运作方式的不同,品牌危机起因有所差异。尤其是产品制造业和服务业,危机起因差异显著。但通过分析不难发现,不同的行业危机起因主要集中在产品质量或服务问题、品牌信誉缺失、品牌营销策略三方面,部分行业如汽车和零件行业等因这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品牌危机事件数占比达80%。尽管危机起因总体分布较为复杂,但质量第一、服务至上、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对于不同行业中塑造品牌的企业是共通的。
(三)品牌危机起因的本质是信誉和信任危机
品牌危机的发生是普遍的,即品牌危机的发生是难以避免的,任何企业都会遇到一定程度的品牌危机。企业在塑造品牌的同时,实质上是在作出承诺。企业不仅要按照承诺的内容为顾客提供价值,同时还要为没有承诺的内容作出努力。品牌的责任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品牌对顾客的责任。企业产品或服务存在安全问题,意味着企业忽视了对品牌最基本责任的承担;
企业未按照宣传的标准向顾客提供产品或服务,意味着企业违背了品牌事先的承诺;
产品或服务代言人不恰当的言行,意味着对品牌良好形象宣传责任的忽视。第二种是品牌对社会的责任。企业依靠向顾客提供优质的产品或服务创造着社会财富,同时承担着不危害社会、人类和自然的社会责任。企业污染环境、无视环保等行为均表明了其社会责任的缺失。此外,品牌营销策略问题中的文化冲突、恶意攻击等行为更是对顾客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双重忽视。即使是由于企业外部环境或竞争者恶意陷害造成的企业品牌事件,没有得到企业恰当和及时的处理,依然会因为顾客和公众的不信任而使企业品牌陷入信誉危机,最终导致品牌危机。因此,信誉和信任危机是品牌危机起因的本质。
(四)品牌危机起因有向非利益相关者延伸的趋势
依据波特五力模型,企业处在这样的一个行业环境:上游的供应者、下游的购买者、行业内的竞争者、潜在的进入者和替代品企业。企业的品牌管理不仅仅是对内部因素的经营,更是对整个行业利益相关者的管理。一方面,企业内部员工的违法、违规行为,高层管理者的错误决策,关键人员的变动等成为品牌危机的起因。另一方面,上游供应者的产品质量问题,下游购买者的文化观念冲突,竞争者的恶意攻击等也成为诱发品牌危机的重要因素。其中企业的管理者尤其是最高管理者对企业危机的形成作用明显,决策失误或经营管理不善导致的危机事件较为普遍,且一般会导致更为严重的品牌危机。行业环境以外,企业还面临着包括媒体、市场监督管理者、其他认知品牌的非消费人群等。媒体的错误报道、公众传言等看似与品牌不相关的事件,也在逐渐成为品牌危机的诱因。因此,造成品牌危机的因素正在向着行业环境以外的其他非利益相关者延伸,品牌危机的管理不仅涉及到产业链的上下游,而且已经延伸到了产业以外。
四、对企业品牌危机管理的启示
(一)政府层面
1.应进一步加快各行业产品和服务等标准的修改、制定和实施
行业标准的缺失或陈旧一般会造成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某些行业中的企业为创造可观的利润增长,趁标准缺失之机,夸大自身产品功效或服务档次,涉嫌以欺骗的手段说服消费者,虽然增强了企业品牌的知名度,但极大损害了消费者利益,扰乱了正常的竞争秩序。另一方面,还有一些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不对消费者构成威胁,但是因为标准的缺失和媒体的广泛传播,一旦 “问题”被曝光,短期内便会引起公众的恐慌,企业难以据理力争和恢复品牌声誉,不得已遭受巨大损失以至于破产倒闭。典型例子如,自我国入世之后,一些国际品牌虽然有毒物质含量超标,却能在国内市场盛誉多年,成为国内品牌难言之痛。因此,国家应加大力度加快某些行业标准的制定,维护企业和公众的正当利益。
2.完善经济运行的市场体系,为企业创造公平、诚信的品牌竞争环境
企业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忽视诚信经营、公平竞争的理念和社会责任的承担,已经成为目前市场经济环境下十分不和谐的现象。国内众多行业依然充斥着如月饼行业的陈馅新饼、乳制品行业的三聚氰胺等潜在规则,这已严重破坏了竞争秩序。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指出,在市场经济交换中,诚实守信、公平竞争自然会成为市场经济内在道德律令和游戏规则,但对于国内非完全市场经济的现状,政府应推动诚信的进一步法制化,完善市场经济体系,净化品牌健康发展的环境。
3.适时、适当地规范企业品牌营销策略,引导健康的消费理念和文化
品牌给消费者带来功能利益的同时,也带来心理上的利益,并且有时后者远远高于前者。企业品牌策略的运用既是迎合消费者心理的过程,也是影响甚至改变消费者理念的过程。优秀的品牌文化能够引导健康的消费理念,相反,不恰当的品牌营销策略会助长社会不良消费风气。诸如近年来的垃圾食品的过度消费,奢侈品消费的快速增长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精神文明建设。政府作为市场经济的监督者,有必要规范企业品牌营销策略,促进市场经济深层次健康发展。
(二)企业层面
1.优秀的品牌文化是谋求企业与社会双重利益的保证
企业品牌文化的形成应该以社会文化为基础,而社会文化形成的基础是大众,因此塑造品牌的过程唯有与大众消费文化相吻合,企业才能顺利发展。优秀的企业品牌文化的塑造应首先明确企业品牌的使命,即企业对于品牌的发展所承担的责任。社会营销观念认为企业在满足消费者需求、取得企业利润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到社会的长期整体利益。企业品牌是促销工具,更是一种对社会责任的承诺。因此,塑造优秀的品牌文化,不仅有利于满足大众文化需求,提高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而且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2.长期设立以最高管理者为领导的危机管理小组
通过上述分析发现,包括企业内部管理和品牌资产管理的企业内部因素,导致了超过85%的品牌危机事件,且因决策失误导致的事件危机程度更为严重。品牌危机爆发的普遍性决定其应是一项日常管理活动,融合到组织管理过程之中,而非“异常性管理”。因此,企业品牌危机的消除关键在于对企业内部管理的改进,应长期建立危机管理小组,在培养全员尤其是管理者危机意识的同时,着重在人力资源、产品和服务质量、财务管理等方面采取管理措施。同时,危机管理小组的建立应以高层管理者作为领导,充分增强危机管理小组的执行力,保证危机处理的有效性,及时消除潜在危机。对于由外部环境变化造成的品牌危机,一般是难以避免的,企业危机管理小组只有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一旦危机发生,及时正确地处理,以最小化危机造成的损失。
3.建立品牌危机事件责任发言人制度
企业违反诚信或忽视履行社会责任的事件,容易受到媒体的传播,进而引起公众的关注,加快了品牌危机的演化和升级。Bradford & Garrett通过实验强调,无论在何种危机情境下,企业“必须”采取“回应”途径。实际上,企业品牌的塑造是责任履行的过程。企业一旦犯错便陷入“沉默”,久而久之,公众便认为企业缺乏责任心。因此,企业应建立危机事件发言人制度,在对危机事件进行预估的基础上,坦诚及时地回应媒体,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不应以环境的破坏和社会的危害为代价,相反,企业应建立起公众的信任,努力提高自身的“正外部性”。
(三)消费者及公众层面
随着企业经营环境复杂性的增强,品牌存在的基础不仅包含消费者,而且包括媒体,市场监督管理者、合作伙伴、供应商、零售商及其他认知品牌的非消费人群。消费者及公众一方面是品牌文化的接收者,另一方面作为品牌塑造的基础,拥有一定品牌文化塑造成功与否的话语权。企业以顾客和公众为本,同时顾客和公众的理念和习惯影响着企业的发展。由此,消费者及公众不仅要监督企业的不正当行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而且要积极追求正确的消费习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世界品牌实验室.2009年《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EB/OL].哥伦比亚新闻评论中文版. http://www.省略/
world/2009/,2010-03-08.
[2] 韦晓菡.浅析品牌危机的成因与类型[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 (5):56-59.
[3] 雷平贤.企业品牌危机预警系统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学位论文,2008:14-15.
[4] 吴狄亚,卢冰.企业品牌危机防范[J].管理论坛,2002(2):44-45.
[5] J.L.Bradford,D.E. Garrett.The effectiveness of corporate communicative responses to accusations of unethical behavior[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1995(14): 875-892.
企业危机分析篇3
一、企业危机管理(ECM)的内涵
1982年强生公司生产的泰诺胶囊受氢化物污染导致芝加哥地区七人死亡,公司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收回了所有的产品,检验并销毁了2200万瓶泰诺胶囊,该公司率先发起了危机管理。之后,又发生了无数诸如此类的事件,比如肯德基的苏丹红、美国的安然事件等。许多企业认识到,面对不确定性和急剧变动的商业环境,企业的脆弱性增大,从而企业危机管理(ECM)的研究已经引起国内外研究者和企业家们的高度关注,危机管理得以迅速发展。
Barton认为,危机是“一个会引起潜在负面影响的具有不确定性的大事件,这种事件及其后果可能对组织及其员工、产品、服务、资产和声誉造成巨大的损害”。Heath认为,从管理角度来看,危机之所以是危机是由于“危机反应时间有限(或表现的似乎很有限),必须马上作出决策(在时间有限的约束下):信息不可靠或不完备;
应对危机所需的人力、设备可能(或显得)超出实际可得”。
企业危机管理(ECM)是一种使危机对企业造成的潜在损失最小化,并有助于控制事态的职能。因此,通常认为危机管理主要用于使危机对公司造成的损失最小化,并充分利用危机可能带来的好处。Heath认为,企业危机管理涉及主要且积极的五个方面:(1)危机管理者对危机情境要防患于未然,并将危机影响最小化。(2)危机管理者要未雨绸缪,在危机发生之前就作出响应和恢复计划,对员工进行危机处理的培训,并为组织或社区做好准备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危机及其冲击。(3)在危机情境出现时,危机管理者需要及时出击,在尽可能短的时限内遏制危机苗头。(4)当危机威胁紧逼,冲击在即,危机管理者需要面面俱到,不能小视任一方面。这意味着此时要运用与危机初始期不尽相同的资源、人力和管理方法。(5)危机过后,管理者需要对恢复和重建进行管理。这也意味着此时运用的资源、人力和管理方法会与危机初期和中期有所不同。
二、企业危机诱因的分类
导致组织危机的诱因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外部环境变化;
二是内部管理不善。
外部环境变化包括:政治和法律环境的变化、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市场波动、金融风暴、产业竞争环境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媒体负面报道、自然灾害等。外部环境对于组织来说大多是不可控的因素,是企业无法回避的。但组织可以通过建立并完善危机预警系统加强对外部环境变化情况的监测,并及时作出相应的反应。
内部管理不善包括:管理观念落后、战略选择错误、战略执行不力、机构设置不合理、人际关系不协调、职能管理不到位、基础管理薄弱等。内部管理属于组织可控的因素,企业可以通过改善管理来减少危机发生的概率。在企业内部管理中,企业战略是企业经营管理的蓝图,是企业从长远和全局利益出发而做出的未来某一时期总体性的谋略和行动纲领。企业战略所涉及到的是企业发展中带长远性和根本性的问题,战略是一个决定企业方向的最重要因素,所以本文试图从战略的角度来对企业危机诱因进行系统描述。
三、战略管理过程中的危机诱因
企业战略管理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战略制定、战略实施、战略控制和战略修正的动态过程,并且每一个过程又包括若干不同的步骤。
(一)战略规划与企业危机内部诱因。对企业实施战略管理的第一步是制定企业战略规划,它包括对企业外部环境分析和内部条件分析,在这个基础上确定企业的宗旨和性质,设置企业要达到的目标,并制定出为达到目标所需要的政策。这一切要回答的是:企业是一个什么样的企业的问题。
在该过程中的企业危机诱因涉及企业使命和宗旨定位不明确;
对外部环境、行业环境、竞争对手、内部条件识别不清;
战略选择具有随意性;
误用计划代替战略以及缺乏全球化意识等。其中尤其要明确的是企业宗旨。企业宗旨的指向是企业外部而非企业内部。因为顾客是企业生存的基础,一个企业只有为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找到足够的顾客,企业才能发展。企业宗旨的表述,应当把企业的性质、特点和目的描述清楚。它不能把企业所从事的行业定位得太窄,那会限制企业的行动,企业不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宗旨也不能把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定位得太宽,那会因为包罗万象而使企业无所适从。
(二)战略实施与企业危机内部诱因。战略实施是利用中间计划、行动方案、预算和一定的程序,使企业战略和政策变成现实的过程。它是战略规划的继续,离开了实施,再好的战略规划只不过是一纸空文。战略实施过程中容易引发企业危机的诱因一般包括战略沟通、执行文化、资源条件、战略实施连续性等的缺乏,组织结构与战略的不匹配,战略实施的权变及动态调整等。
(三)战略控制与企业危机内部诱因。战略控制是对企业总体战略实施情况进行的控制。企业总体战略在实施过程中,信息系统对实施的实际情况进行测量,得到实施的实际成果,将其同预计的战略目标进行比较,找出二者之间的偏差及偏差程度,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纠正,以实现战略目标的一系列活动。
实施有效的战略控制,必须具备以下三个要素。(1)确定评价标准:确定评价标准是衡量战略执行好坏的指标体系,包括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两类。(2)实际工作成果:实际工作成果是企业战略在执行过程中实际达到目标的程度。(3)必要的信息管理系统。
在战略控制方面容易引起危机的诱因主要包括:缺乏有效的战略评价机制;
评价指标与评价手段落后;
往往采用事后评价,缺乏事前和事中评价。
(四)战略修订与企业危机内部诱因。在战略实施过程中产生的运行结果与预定目标出现了明显偏差时,就应对战略进行修改。同时,如果在战略的评价中发现了会引致企业危机的诱因时,也要对不合宜的战略进行修改,对企业危机的诱因进行控制。
四、平衡计分卡、企业战略管理和企业危机内部诱因
因为战略管理过程的任何一个步骤都对企业的危机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要对某项战略的效果进行准确的预测和评价,从而才能正确地把握战略的制定、实施和控制,才能控制和避免战略制定过程中企业危机的内部诱因。在此,我们引入平衡计分卡对企业的战略绩效进行评价,对企业的危机诱因从另一个维度进行描述。
(一)平衡计分卡与企业战略管理。平衡计分卡是九十年代初由卡普兰和诺顿教授提出的,经过十年多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至今已得到了很大发展。建立平衡计分卡的初衷是为了弥补以“杜邦财务体系”为代表的传统绩效测评方法的不足,它在保留财务指标的同时,增加顾客维、流程维、学习与成长维指标,将企业战略转化为一组指标与目标体系,并试图在各组成要素间达成平衡:(1)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之间;
(2)外部指标与内部指标之间;
(3)期望产出与产出的绩效动因之间。
凭借平衡计分卡,管理者可以全面测评企业绩效。20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伴随着平衡计分卡在实践中应用的深入,卡普兰和诺顿教授提炼出四个管理流程,帮助企业将长期战略目标和日常行为联系起来,推动平衡计分卡发展成为企业战略控制系统。首先,组织基于平衡计分卡把描述性的使命和战略转化为一套具体、完整、可以测评的目标和指标集,帮助管理者澄清特定战略内涵,并达成共识。其次,管理者运用平衡计分卡开展沟通和协调工作,将组织整体战略目标分解到部门、团队和个人目标,确保组织各层次目标都能与战略保持一致。第三,组织通过平衡计分卡开展业务计划。管理者把能否对平衡计分卡的目标实现作出贡献当作组织内确定工作优先顺序、分配资源、建立预算的依据。最后,组织通过平衡计分卡开展战略反馈与学习。基于平衡计分卡的财务、顾客、内部运作和学习与成长维度指标绩效反馈,组织开展数据分析和团队会议讨论,可以检验既定战略的实施进度与问题,并可以检验当初设计战略基于的各种假设是否还成立,据此做出快速、有针对性的调整。围绕平衡计分卡将上述四个管理流程整合贯穿起来,组织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就成为一个连续的过程。
(二)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内部诱因分析。根据通用的平衡计分卡战略地图,我们发现企业危机内部诱因可以分为财务角度、客户角度、内部流程角度、学习和企业成长角度。财务角度的诱因一般包括:发现财务结构和财务指标的恶化、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缺少现金储备、企业信誉和信用的丧失、注重销售额却忽视利润、盲目筹资及过度资本运营、编制虚假财务报表、财务监管不力等。客户角度一般包括:产品定价、产品质量缺陷、售后服务的不完善、品牌的丧失等。内部流程方面的企业危机内部诱因分为生产经营管理、客户管理、创新、法规与社会四个方面。其中,生产经营管理方面包括的诱因有:供应链的断裂、物流水平差、设备更新缓慢、库存管理混乱、忽视流程管理、不能控制行业标准等问题;
创新方面的诱因有:缺乏专利、缺乏对商业信息和商业机密的管理;
法规与社会方面包括:被假冒;
税收管理不善;
与政府、媒体、社区的关系不融洽;
企业形象、信誉的败坏,卷入法律诉讼等。学习与成长角度的诱因一般是:人力资本方面包括领导人危机、高级人力资源的缺乏、关键员工的流失、操作人员的水平低等;
组织资本方面包括部门间缺乏协作、效率低、内部管理制度缺乏、组织冲突、缺少内部沟通、业务流程不畅、内让等;
管理模式和组织结构等;
信息危机。
五、总结
企业危机分析篇4
“危机”从我们传统辩证的观点来看,存在着两个意思,一个是危险、一个就是机会,危机中蕴含着生机。在国外,大部分企业都有一厚本关于企业危机管理的章程,对于企业可能遇到的突发问题,事先制订预案,从而能够沉着冷静的面对,减少损失。如天津的中美史克公司,在药检局突然宣布PPA不能使用的时候,能够以最快的速度研制新药并能稳定市场,结果不仅市场没有萎缩,反而增加了销售量,把危机转变成了机会,从中可以看出在危机变革下企业应对机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此,对中国的公司来说,既然面对市场就要从各方面考虑企业经营可能面对的各种不利情况和突发事件,这样才能应对自如,而且企业所面临的这种“意外情况”会越来越多,企业应当提前考虑。
根据中国企业联合会等单位的调查,在SARA肆虐的2003年4月份,北京、广东、山西、内蒙古等几个地区电子产品卖场的客流量减少了50%-60%,销售额下降30%-40%。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西单商场等大型百货商场客流量较去年同期下降70%-90%,营业额下降60%以上。一场SARS对我国众多的行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许多企业损失比较严重。而国外的中国公司整体受“非典”的影响就小一些。这主要在于,我国大部分企业都没有建立危机管理机制,尽管也有企业危机管理机制的一些要素,但并没有制度化。企业管理科学近百年的发展历程,早已形成了企业危机管理的一整套科学方法。凡事预则立,大多数跨国公司都根据自己所处的行业特点和多年海外实践建立起了一整套危机预防和应对的管理机制。风险管理与防范也是跨国公司日常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危机的认识,我国企业应该像美国咨询专家史蒂文・芬克在《危机管理》一书中指出的那样“都应该像认识到死亡和纳税难以避免一样,必须为危机做好计划;
知道自己准备好之后的力量,才能与命运周旋。”那么,在我国以全面开放WTO市场的情况下,我国企业如何加强在危机管理方面的建设,以提高自身的比较竞争优势,其对策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要摆正心态。现代社会面临危机是非常正常的,各行各业都有可能面临意想不到的灾难。所以,在这种突然的危机面前,从管理的角度来讲,经营者最忌讳惊慌失措和悲观失望,这样的心态不仅会使企业目前的状况一团糟,而且即使灾难很快过去,这些企业也会元气大伤一蹶不振。既然危机已经出现了,目前关键的问题就是应该如何应付它。对目前所面临的情况企业管理者应当做出客观的分析,比如自己企业的业务在那些方面受到了影响,哪些方面没有受影响,各自受的影响有多大?然后是哪些产品受到了打击,哪些产品没有受到打击,在经过分析之后,接下来就是要考虑怎么办,将损失减少到最小,也就是要化解风险。
其次,要积极预测危机过后的市场需求和服务。在此基础上,调整产业与产品服务布局。危机不仅仅表现在对既有产业及行业的冲击,也表现为可能会因此出现新的行业,甚至是新的资源配置体系。比如由“非典”产生的消费者对健康的关注、对卫生的关注以及因此而产生的消费观念的变化等等,都将影响到今后的市场趋势,保健品、医疗领域等将面临全新的机会。通过分析预测,企业应整体把握危机过后所带来的本企业外部环境变化趋势,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以便企业将来能及时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占得先机。
第三,利用危机时期进行内部整顿,练内功。把危机变为企业进行加强内部管理的一个良好时机。在做好员工培训、管理制度创新、提高产品质量等工作的基础上,同时不断充实企业的货源和库存。特别是在危机期,更要利用好购买原材料价格便宜的机会。因为危机迟早要过去,任何危机不会持续非常长的时间,所以企业必须保证在危机解除的时候,可以马上动工生产、经营。应当看到在需求持续下降一段时间过后,危机没有了,这种产品的需求量就会猛增,也是把危险转变为机会的最佳切入点。如果企业的内部管理得到了一个新的提升,产品质量、员工素质都上升到新的平台,那么在危机过后,只要企业准备充分,启动的快,就有可能把损失补回来,并且会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
第四,不断地建立健全企业的危机预防机制和应对机制。任何一家企业在发展的道路上都有可能遇到危机,处理得好,企业不仅能够化险为夷,而且还能跨越到一个新高度;
处理不好,企业可能就此失去发展的活力,甚至倒闭。在危机管理中,要明确危机的预防机制比应对机制要重要的多。对我国企业来说,不仅仅从思想上要重视企业自身的危机管理,更重要的是在日常工作中要进行危机预防和应对机制的建设,做到制度化。同时,我国的企业要虚心地向国外一些在危机预防和应对机制做的成熟的企业学习,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情况,加以利用和创新,不断提高我国企业在危机预警和应对机制方面的管理水平。只有企业具备了良好的危机预防和应对的机制,在危机面前才能防患于未然。
目前,我国对于各种危机已经开始制定不同的预警机制和应对预案,而企业在这方面做的还很少,对于这类危机的预防和应对应该企业自己制定,但是它需要社会和各种研究机构提供多种信息,使企业对各种不测事件都有一套自己的方法。不仅能够让企业化解风险,减少损失,而且还能创造许多机会,提升我国企业的竞争能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使企业能够进一步做大做强。
企业危机分析篇5
【关键词】校办企业;
危机;
诱因
改革开放以来,在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高校为了解决教育经费,转化科技成果,走产学研道路,大力发展校办企业。根据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的统计数据,2003年底,全国609所普通高校共有4839个校办企业,2003年全国高校校办产业收入总额826.67亿元,比2002年度的收入总额720.08亿元增加了106.59亿元,增幅为14.80%,实现利润总额为42.98亿元,其中科技型企业占64.24%。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高校校办企业逐渐暴露出一些不适应新的经济运行体制的一些问题,不仅自身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还把学校牵连到巨大的风险之中。因此,结合高校校办企业的特点和经营环境,针对高校校办企业危机诱因分析,防范危机发生非常重要。
1战略层面的校办企业危机诱因
现在的企业越来越认识到战略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因为只有战略才能产生持久的竞争优势。高校校办企业也要及时发现和解决那些有关企业生死存亡、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问题,战略的失误与企业的失败紧密相连。目前,高校校办企业在战略层面的危机诱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战略定位模糊。高校校办企业很多都是由80年代的校办实习工厂发展而来的,由最初的学生实验、实习的基地发展成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高高科技技术水平的重要阵地。少数高校校办企业改制上市后迅速发展成为海内外的知名企业。但是大部分企业和学校还是行政隶属关系,企业倒闭了职工仍然回到学校,缺乏战略规划,没有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企业发展过程中急功近利,受行政行为影响明显,短期行为过多,有时使企业在发展中蒙受重大损失,如果不能有效化解,甚至会使企业受到长期乃至永久的影响。
(2)战略执行不力。高校校办企业在战略制定的过程中并没有结合企业做很好的进行分析和规划,很多企业发展的中长期目标都是为了例行公事,在客观上造成战略执行的困难。另外,在目前的情势下,校方也没有过多的插手企业的经营和管理,造成监管上的真空,企业的发展战略执行不力,一些决策贯彻不下去也不了了之。战略的执行不力使得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反映迟钝,不仅容易错失发展的良机,也使得企业的危机刚刚出现时候不能及时应对,放任危机由小到大,最终酿成不能逆转的结果。
(3)战略评价实效。战略的实施不是在短期里就可以完成的,也就不可能在短期里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对企业战略实施的效果应该放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里评价。现在校办企业的战略评价过分注重强调短期的财务指标,如投资回报率、产值增长率等,忽视中长期发展的指标评价。战略评价不科学、不准确、不客观,反而弱化企业的发展战略,严重时会致使企业误入迷途。
(4)外部环境恶化。迄今为止,世界500强企业己有400多家在中国投资设厂或者设立办事机构,这些企业一般都有专门的R&D机构,高校校办企业在科技和信息方面的优势将逐渐改变。在国内市场里,中小民营企业的经营上更加灵活性。今年3月出台的《企业所得税法》中的“两税合一”会降低民营企业的名义税负和实际税负,因此未来一定时期里民营企业将更加活跃。而对于高校校办企业来说,原来享受的税收、汇率、土地等方面的优惠将不再延续,高校校办企业面临着国外和国内企业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于高校校办企业来说,要运用战略管理分析的模型,了解企业所处的状态,充分挖掘竞争优势,克服不足,以避免危机的发生。
2运营层面的校办企业危机诱因
高校校办企业在运营层面主要涉及财务、内部管理、人力资源、企业形象、激励机制等方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果对已经存在隐患的问题视而不见,不引起重视,很可能诱使危机的发生,影响企业正常的经营。
(1)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管理本来应在管理中起到规范企业行为的作用,财务指标也能够反映对企业的经营状况,便于企业调整和改进,以实现既定目标。但是,由于体制上的原因,很多高校企业存在财务监督、应收账款以及奖惩等财务管理制度不规范,管理不严格等现象,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转和经营。近年来,高校校办企业会计人员违法操作的事情时有发生,给企业形象造成负面的影响,严重的还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2)企业产权不清。高校校办企业的产权问题一直是各方非常关注的问题,
也是最难处理的问题,实践证明,处理不好引起危机是很自然的事情。高校校办企业成立之初,学校投入企业的资产并没有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办理资产划转、审批手续,高校与校办企业之间的权责利没有明确的规定,非经营性资产与企业的经营性资产混为一团,没有合理的界定,产权不清,造成管理上的混乱。校办企业与其他经济实体发生经济纠纷时,高校要承担无限经济责任,出现校办企业的经济活动中高校被告上法庭的事情。
(3)人力资源缺乏。目前大部分高校校办企业的职工都是学校分离出来的,有很多甚至是为了安排下岗分流的人员。另外,高校并未意识到培养职业经营管理人才的重要性,依靠事业单位的标准对管理人员进行任命、考核和评价,企业人员在学校还有行政职务,与企业利益相比,更关心自己的升迁。在这种人事体制下,管理者更关注任职期内眼前且现实的经济效益,而不是企业是否具有长远发展的潜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4)资金链断裂。校办企业在成立时候,高校往往以固定资产和科技成果作为资本投入,缺少对企业流动资金的投入,即便有也是以贷,使得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长期居高不下。另外,由于产权关系,融资渠道单一,资金的短缺使企业难以形成规模。2003年,国家开始实施宏观调控,银行开始收缩贷款规模,西安交通大学校开元集团的资金链突然断裂,而所有的资金都压在企业投资建成或在建的项目上,短期里难以收回,引起投资者恐慌,一时造成债主盈门,企业无法正常的经营运作。
(5)激励机制不全。高校校办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对企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由于体制不顺,校办企业管理人员,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从企业发展中享受到的待遇不成比例,高校仍然参照学校的标准定薪酬,发放奖金,这严重挫伤了企业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和普通职工的积极性。内部激励机制缺乏,导致企业没有活力,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有的企业管理人员心理失衡,甚至违规操作,导致校有资产流失。
(6)公共关系危机。企业在其经营发展的过程中,都难以避免出现影响其自身发展甚至影响生存的突发事件。对突发事件进行的管理对于现代企业非常重要,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事情在企业经营中屡见不鲜。高校校办企业要重视公共关系的应用,应侧重在高校校办企业如何借助传播媒介张扬自身优势,消除公众误解、修正自身形象等方面。公共关系的应用,并不解决组织本身经营和发展的根本问题,但是处理不当却是可以影响企业的经营和发展。高校校办企业不仅涉及企业的问题,出现问题还有学校的形象问题,处理得当,可以相得益彰,处理不好则都会受到损伤。
(7)资本运作困难。资金投入不足是高校校办企业村在的普遍问题,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问题更加突出。目前大型的校办企业都先后选择上市融资,已经直接控股或参股的上市公司达30多家,但是发展状态几家欢乐几家愁。缺乏监管、不熟悉市场运作规律是高校上市公司的通病,只不过公司出现亏空等重大问题时,有学校兜着,为了声誉,再大的窟窿也得填。这种边挖坑,边填坑的恶性循环现象成了高校上市公司致命的弱点。总之,资本运作困难是困扰校办企业的一个重要问题,一旦竞争压力加大,容易成为企业危机的导火索。
参考文献
[1]周永生,蒋蓉华.战略层面的企业危机诱因分析[J].改革与战略,2004(1):102-105.
[2]周永生,闫春.企业危机诱因:生产运作管理的视角[J].广西社会科学,2004(11):5-8
企业危机分析篇6
关键词:财务风险;
分析;
市场;
经济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提升,以及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动荡的作用影响,我国会计环境逐步发生变革,并且变革形势下对各行各业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企业会计行为主体职业判断能力必须提高、内部理财空间实现精细化管理等,所以企业加强内部理财管理控制也就势在必行。从宏观角度讲,企业经营发展必须立足现状,即立足内需的基础之上努力适应外部环境并能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工作的执行效率,以此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财务风险,避免经营危机形成,保障理财投资的最大价值。
一、企业当前所处背景下的财务危机成因分析
(一)财务管理外部环境复杂多变
企业财务管理外部环境影响因素中最为主要的因素就是市场,即市场环境日趋复杂多变,所以企业风险具备不确定性,风险发生时间有可能提前发生或者滞后,导致企业经营损益程度忽高忽低。另外,当前市场通货膨胀现象也非常普遍,加之后金融时代的莅临,不少企业组织机构内部商品、货物严重积压,从而导致用于项目经营周转的资金成效很难变现,并且随之时间推移,导致货币性资金大幅度贬值,商品实物相对升值,最终导致企业投资项目经营成本加剧,外部投资环境令人堪忧。但是,企业财务危机形成期间也具备一定的不确定性与客观性。也就是说,企业有可能在项目投资经营过程中获得市场商机,即重大机遇。所以当前不少企业组织机构为了让自身基础经济竞争实力得以保证,并能够规避经营风险,就努力适应外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加强基本管理职能的不断改进,从而才能实现其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创收经营利润,实现稳定经营。
(二)企业管理者对财务危机形成所具备的客观性了解不足
企业一旦立足市场就必须努力强化财务管理活动的执行成效。由此我们也可看出,企业各项财务活动是以市场作为载体进行的,因此也就有了财务风险,并有可能导致财务危机形成,同时其本身也与财务风险在市场中客观性存在有直接联系。尤其当前形势下,市场竞争环境愈发激烈,企业财务风险还客观存在,企业也就必须强化财务管理的基本管理职能。然而,当前我国不少企业管理者往往对财务风险不能全面地客观认识,同时不少买方市场存在着大量滞销现象;
这种现象的产生往往与企业急功近利有直接关系,企业经营人往往较为片面性的了解财务风险,即不少经营人认为占据当前市场、扩大市场经营规模就能壮大经济实力,但实则不然,因为企业在加大市场占有率的同时,同样也会伴随诸多赊销过来的销售产品,所以也就进一步导致了企业应收账款赊销规模的加剧,久而久之也就导致了企业经营风险的加大。换句话来讲,企业之间赊销规模的加大,如果不能及时采取控制举措则说明企业经营人财务风险意识不足,进而诱发了企业之间的盲目赊销,堆积了大量应收账款;
有些企业往往能收回部分应收账款,但是另一些企业却无法收回,直至应收账款变为坏账。因此,最为根本的直接原因就是企业经营人对财务风险客观性了解不够,不能有效对各项资产作出评估以及对来往交易客户作出细致评价,致使应收账款堆积,直至坏账产生,加剧了理财投资风险。可以说,这是由于企业最终内部管理因素加之市场形势变化不能及时作出预测与分析的共同作用影响,才促成了财务经营危机形成。
(三)财务决策失误
财务决策失误是企业经营理财风险加剧的另一重要原因。而有效避免财务决策失误的前提就是正确、科学决策的下达。当前,我国不少企业组织机构财务下达决策往往缺乏科学性,即凭借本位观念、主观意识下达的决策尤为普遍;
另外,企业会计行为主体失真也会导致企业经营决策失误,其中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因素就是人为利益观念的扭曲成为主要诱因。也就是说,往往不少企业为了获取短期经营效益,盲目虚增企业业绩资产信息,以此兑现自身的短期经营利润。但是,由于财务资产虚增信息华而不实,或是根本不能有效长期确保经营收益,导致企业决策势必会出现不符企业实际经营需求的现象,最终预期收益既定目标不能有效完成,加剧了理财投资风险,因小失大,得不偿失。
二、实行举措
(一)科学分析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及其变化
当前企业,为了合理规避理财投资风险,就要加强自身财务管理环境下的应变能力与适应能力。也就是说,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下的各项财务管理活动内容,要随着企业外部环境及内在因素的变化而及时作出更新,以此才能不断完善财务管理系统,最大限度降低理财投资风险损益程度。因此,为了企业为了满足内需、适应财务管理宏观环境,应当不断优化财务管理配置结构,在财务管理人力储备方面,应加大人力投资建设,积极培养先进财务管理人员,即充分利用好人本管理思想,逐步健全人员管理体系机制;
强化财务日常基础工作处理;
建立考核测评机制与奖惩举措等,不断激励工作职工完成财务各项业务,并以财务会计行为主体监督体制等加以约束,从而最终促进企业逐步提高适财务环境下的应变能力与适应能力,规避理财风险。
(二)提高财务工作职工的风险意识
企业应通过会计政策和会计策略来解决当前所处背景下的企业财务风险问题。而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将风险防范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
(三)完善投资者治理结构、提升公司治理能力
企业为了规避财务风险,必须确保自身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合理与执行管理控制环境健康。也就是说,如果机构投资者自身治理状况较差,其管理人员必然因为谋取自身的利益而不能够进行积极和理性的投资,因此机构投资者自身治理结构的完善是促进其进长期积极投资与规避财务危机的重要条件。通过系统具体而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解决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使其经营活动自觉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降低成本,实现经理利益与股东利益的一致和公司价值的最大化。
(四)科学处理财务风险、正确下达经营决策
首先,企业应当遵从谨慎性原则,建立风险基金,即在损失发生以前以预提方式或其他形式建立一项专门用于防范风险损失的基金。如工业企业按一定规定和标准提取坏账准备金。商业企业可提取商品削价准备金,这是弥补风险损失的一种有效方法。其次,一旦在投资理财环节中出现重大经济损失,应当利用已经建立的风险基金进行补救,即从基金项目中逐步列支,分批次投入经营成本中,以此缓解使用资金不足所致的各项业务活动不利影响现象发生。再次,企业要建立起资金效益监督机制,即有关部门要定期组织考核活动,对相应资产管理比率进行考核;
加强流动资金的投放和管理,提高流动资产的周转率,进而提高企业的变现能力,增加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还要盘活存量资产,加快闲置设备的处理,将收回的资金偿还债务。最后,要合理分析资金结构,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以此才能为企业提供科学经营决策。
(五)完善我国相关法规条例、构建健康外部环境
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需要靠一系列相关的配套法律制度的促进和推动。必须为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国外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历程已经显示了这种必要性。现在各国政府都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在法律政策制定时有了相应的考虑。我国也应在研究本国实际情况的前提下,鼓励机构投资者在建立资产组合时,从注重长期效益出发,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或通过立法使机构投资者直接面对所持股份公司,把所有的机构投资者至于统一的要求下,要求机构股东真正行使投票权。
结 语:
总之,对于企业投资理财与规避财务风险而言,应当高度重视调整自身基本财务管理职能,结合市场变化对管理机制的各项内容作出及时更新,并且在财务各项活动实行中进行全程预警,从而才能规避财务风险,降低财务危机形成几率,实现提升自身运作资金的变现能力,最终促进企业实现健康发展与稳定经营。(作者单位:株洲时代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谢德安. 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如何防范[J]. 会计师,2009,(03)
[2] 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及防范对策[J]. 工业审计与会计,2009,(04)
[3] 朱勇. 探析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J]. 技术与市场,2009,(09)
企业危机分析篇7
第一,金融危机会导致市场需求总体下降,从而使得我国民营企业市场份额也在降低。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和扩大,全球的经济都在经历着衰退和萎靡,这就使得整个市场的总体需求在呈现下滑和降低的趋势,而我国的民营企业处于这种背景之中势必也会受到严重影响,诸如企业减产、销售降低等这些问题则是普遍存在的。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撞之中,我国民营企业受到最大影响的是那些对国外市场依赖性较强的企业们,它们即便是积极寻找国内市场,但是由于整体市场需求的影响,也会导致国内市场需求不足和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
第二,金融危机会导致我国民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成本上升,从而使得利润和利润空间都在降低和缩减。金融危机会导致很多中小企业在竞争中失去市场,从而使得很多留下来的企业为了保存自身的利润和利润空间而增加诸如原材料和人工等方面的费用,这样就会最终导致我国民营企业经营成本的提高和利润空间的降低。此外,随着新劳动法以及对于企业污染治理等要求的不断出台,这些也使得企业在支持成本中的花费增多,增加了企业的总体成本,最终会使得企业的发展受到限制和制约。
第三,金融危机使得我国民营企业出现了融资不顺和信用风险增加等一系列问题。我国的民营企业多半是中小型企业,它们对于金融危机的抗压能力还是不足的,加之,由于金融危机而日益凸显的诸如企业体制不健全、财务管理不规范、用人不合理、诚信较低等问题,这就使得企业在经营中会出现诸如融资不顺和信用风险增加等一系列后果,从而增大了企业经营的难度。面对金融危机,很多银行为了降低风险会提高对于中小型企业的放贷门槛,并且也对放贷金额降低很多,这就使得我国民营企业很难进行融资,从而严重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和经营。
二、我国民营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
第一,我国的民营企业在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时一定要积极改变自身观念,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入手谋求企业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要通过树立品牌意识和品牌策略来实现的,即:只有不断优化企业产品和服务,才能以过硬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来赢得新老顾客的信任,进而占有市场份额,那么,该企业的品牌策略就给该给企业带了持久的竞争优势。当然,民营企业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也要树立创新意识,这样才以满足消费者们的不同需求,进而增加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于未来的金融危机才会有一定的抵御能力。
第二,我国的民营企业在面对金融危机时还要积极推进技术创新性和管理规范化。一方面,我国的民营企业需要以技术为支柱来不断引进和应用新技术和新科技,加大技术方面的投入,使得本企业中的产品不断更新和产业不断升级,这是改变由于以往对技术创新不重视而出现的一些列问题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解决方法,也可以使得企业形象和企业利润都可以得到最终的最优化。另一方面,我国民营企业在管理规范化方面也是需要下大力的,尤其在金融危机时代和后金融危机时代显得尤为重要。企业的管理是企业生存的重要保障,我们必须要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人员管理规范化才能推动企业建立有效的制约和激励机制,从而最大限度存进和推动企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第三,我国的民营企业要积极开拓国内外新市场,以此来增强企业自身的抗风险能力。我国的民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树立两个市场的观念,充分依托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为此,我国的民营企业就需要做到:(1)加强与外界的沟通与合作,将企业中的产品结构和产品服务做好做强,并积极研究和探索新的经济增长点,使得市场进一步得到拓展。对于我国民营企业来说,不断关注国际国内市场的变化是完全可以通过网络等先进信息技术手段来实现的。(2)要积极关注国内市场的开拓,使得国际市场需求不足可以通过国内市场来进行消化,毕竟我国有着十几亿的消费群体,面对如此之大的市场,我国的民营企业是有着无限商机的,只要善于研究和分析并做出相应的企业发展规划和实际落实,相信国内市场并将成为我国民营企业的稳定大后方的。
第四,我国民营企业在应对金融危机的冲撞时还需要积极获得政府的支持和扶持。如前所述,我国的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当它们出现困难时就,一方面都及时调整自身的发展策略,另一方面就是要积极争取政府的大力支持,只有这样才可以实现企业的发展和腾飞。我国的政府即就需要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民营经济融资体系,使得我国的民营企业其创业起始阶段可以实现无压力的零成本注册,然后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给与诸如税收减免和财政支持等优惠;
而在其发展阶段,又可以专门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来帮助其发展;
而到了其成熟阶段,则可以鼓励其以市场化融资为主来发展和壮大,诸如发行企业股票、企业债券等,并对于上市民营企业给予财政奖励等等。政府作为纽带,可以积极推动我国民营企业的相互合作和交流,开展多方参与的遍及融资担保、技术创新、人员培训、管理咨询等各个方面的服务,为我国的民营企业真正服务和减轻企业负担和政府负担。
第五,我国民营企业还可以加强与同行企业之间的合作,这也是抗击金融危机影响的有效方式之一。在全球经济需求大幅度下降的状况下,我国的民营企业,尤其是那些中小型的民营企业,它们应该积极合作,互相帮助,共同努力来度过难关。那么,我国的中小民营企业就不要盲目以价格战等为手段来谋求企业的暂时发展,这不是长远之计,甚至是有损企业长期发展的,从而导致恶性市场竞争。我国的民营企业就需要加强行业合作意识,积极拓展合作共识,共同开辟市场发展,实现共存共赢的局面。当然,我们不难发现,由于我国民营企业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市场一元化。为此,我们必须要积极吸取经验和教训,在开拓市场和实现多元化市场发展方面多做一些工作,减少我国民营企业对于主要发达国家的过度依赖的风险,从而使得它们可以在市场遇到困难时可以及时调转方向,有着对于金融危机的较强的抗压能力。
第六,我国的民营企业在吸引和培养企业人才方面还需要下大力。我们知道,每一企业中都应该有着自己的专业化人才,无论是技术型人才,还是管理型人才。培育企业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是提高企业整体水平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之一。在我国民营企业中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和人才鼓励机制是促进企业不断发展的动力,员工们在改进技术和工艺流程中的贡献可能就成为该企业领先于同行业企业的主要力量。针对当前金融危机的世界经济背景,我国的民营企业更是要抓住订单不足、开工不足的机会来加强对于企业中的员工培训,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升企业员工素养,为该企业未来的发展积累力量而做出充足的准备。以上就是笔者就“金融危机对我国民营企业影响及对策分析”所做的浅谈,企在对于金融危机下我国民营企业所受到的影响和由此如何来积极应对这两个问题有所贡献性作用,使得我国民营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更加顺畅和健康。
企业危机分析篇8
日本企业的产品一直以质量过硬著称于世,这与日本企业全方位的施行危机管理机制密不可分。日本的危机管理机制面向企业整体,倡导外部竞争,并及时进行自我施压,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对我国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日本企业;
危机管理机制;
借鉴
日本是一个危机频发的国家,环境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导致企业时常遭受危机。日本企业危机管理不断得到提升,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同时,危机管理理论也日渐完善和丰富。
一、日本企业危机管理机制的成因
1.日本多灾多难的历史背景
日本的多灾多难催生了抗争与上进的民族精神。日本所处的地理位置是世界三大地震带之一,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频发。其国土面积较小,各种资源的储备量极为匮乏。科技兴国成为日本的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进一步凸显了其国内企业的地位。企业时时将危机的预防与处理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已被全民族所接受。[1]日本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败国,其经济受到进一步的挫折和打压,企业危机无处不在,施行危机管理机制也是日本企业的发展所需。
2.受日本民族文化所影响
日本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存在极强的归属感。在日本文化中,强调“人和”的观念,个人的存在总是与社会整体的发展保持一致。个人英雄主义往往遭到他们的排斥。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日本的企业也保持一种和谐上进的状态。
3.传统的安全式管理存在明显的缺陷
日本的企业管理以企业的盈利为目的,企业的活动也围绕着企业利益展开。这种以利益为主的管理模式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提升企业收益,但是也造成了企业文化的缺失,造成潜在的威胁。[2]
二、日本施行危机管理机制的做法
1.以人为本的危机管理机制
我国企业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还有待提高。而日本则是在企业的发展目标与战略中融入以人为本的理念。例如,日本某集团将“使员工引以为豪的企业集团”作为企业的发展目标,并坚持不懈地走全球性超一流的大集团路线,为企业员工打造积极工作的工作环境。这种目标凸显了企业的以人为本的观念,把员工当作家人,提升员工的归属感,感觉企业的发展目标与自己密切相关,是自己的任务,而不是企业的要求。以松下为代表的许多优秀企业都把员工的培养和成长作为企业的发展根基,提升员工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是企业发展中必须所为的事情。也就很容易解释为什么日本的企业很少发生解雇、辞职事件。在企业中体现以人为本,即以员工为本,日本的企业在企业定位中重视员工的作用,是其施行危机管理机制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3]
2.将企业危机作为复杂问题来解决
企业危机的形成往往经过长久的累积,在某一个时间点上突然爆发,而不是单一因素引起的。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将危机管理归类于安全生产的范畴,因而所制定的危机处理措施都是以突发性事件和生产事故为核心的。而日本的大多数企业都认为,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危机无处不在。部分企业成立了综合相关的部门或者委员会,对危机进行综合性的分析与预判,并采取最为稳妥的应对机制,将产生风险的可能性降到最低。这种危机的综合性包括的层面极为广泛,有财务风险、决策风险、劳务风险、经营风险、海运风险、商品质量风险、管理风险、法律风险、灾害事故风险、公关风险等,这些都不得不考虑。日本企业的危机管理机制,把危机当作复杂性问题去整合分析,不但提升了企业发展中的安全性,更进一步加强了企业的紧迫感,有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和企业文化的形成。
3.企业普遍存在的“危”“、机”观
企业的危机管理是指危机发生后的危机处理,主要是重视危机事件发生后的处理策略,是一种事后的行为。在这种危机观中,“危”占主体地位,出现危机情况之后再进行危机处理。这种管理方式并不能预防危机的发生,因而存在很大的漏洞和局限性。而日本的危机管理机制更加注重危机处理中危情向机遇的转化,在企业面对危机时,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无疑会带来不同的效果。许多企业认为,危机是危险的、紧急的、可能为企业带来严重损失的情况,如果不采取适当的方式加以解决,将造成严重的后果。而及时合理的处理危机,不但能够使企业免受损失,更可能进一步为企业创造发展机遇,在公众面前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形成优良的企业文化,取得“因祸得福”的效果。反之,若企业不能积极地采取恰当的方式应对和处理,将会造成危机不断,甚至导致企业的衰亡。例如,日本的雪印乳液公司在遭遇到了牛奶中毒事件后,遭受了严重的危机,但是这家公司一再拖延,行动迟缓,引起公众极大的不满,因而错失了由危转机的时机,使企业名声扫地。
三、日本企业危机管理机制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1.从源头开始,采取预防措施
危机管理并不应仅仅是事后的处理工作,要想企业安全、高效的发展,就必须施行全面的危机管理机制,即贯彻企业处处是危机的管理理念。日本企业的危机管理机制从查找危机源头开始,自下而上进行危机的排查,有力的提升了企业的安全性。全方位的查找风险,预防风险,将不断的消除危机作为企业工作的重点。而我国企业目前普遍施行的是安全管理模式,采取死板的建立规章制度的形式进行约束,未在全企业形成危机意识,单一的践行自下而上的对接机制,影响了危机管理的效果。日本的企业以不断的发现风险,以削减风险为工作中心,对全过程的风险进行预判和预防,值得我国企业借鉴。
2.以人为本,将员工作为危机管理的主体
日本众多企业采用终身聘用制,重视员工的能力。而我国在劳动力市场爆棚、岗位却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员工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体现。要贯彻企业危机管理机制,施行全方位的危机查找与处理,就需要在每一个岗位环节上加强监控。而每一个岗位上最直接的责任人就是员工,凸显员工职能,以人为本、以员工为本,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企业危机管理的效果。将每一位员工作为企业的责任人,提升员工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在员工心中形成责任意识。同时以每一个员工为点形成危机意识,进而形成一种企业文化。
3.进一步加强对危机管理的宣传,强化企业危机意识
现实中,企业危机无处不在,渗透到了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个角落。而危机管理机制核心内容就是不断的发现风险、消除风险,需要企业上下中每一个人的参与。现今,我国大多数企业包括许多国有企业的管理层,普遍存在风险意识欠缺的现象。危机意识不足,也无法在整个企业范围内施行,企业员工也因此得过且过,丧失责任感,造成企业危机频发的现象。日本施行危机管理的企业大多有悠久的历史,企业上下对危机管理的宣传做的很到位,使每一位员工参与其中,将其视为战略进行调整和完善。[4]鉴于我国企业目前危机管理意识普遍缺失,企业应在内部进一步宣传和践行危机管理机制,从企业整体范围内提升危机意识。具体可从员工培训入手,聘请专业人员对员工进行风险识别、风险预警等方面的培训。
4.加强监督,将危机管理的重点转为发现、寻找风险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还是将危机管理的重点放在危机事件爆发后的处理,在这种情况下,危机已经发生,为企业带来的损失也是不可逆的,造成的损失也很难得到弥补。学习日本危机管理机制的预防为主的观念意识,树立风险防范比危机处理更为重要的观念,在企业内部施行预防,对率先发现危机并采取合适的方法进行预防的员工给予奖励,培养员工转化危机、预防危机的能力。同时,应有专门的负责人负责危机的查找,全面分析企业发展情况,对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与危机进行预判,并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保证企业的发展稳步进行。
5.完善风险与危机处理的决策程序
我国企业的危机处理程序普遍存在繁琐复杂的问题,无疑会延误处理风险的最佳时机。因此,应进一步完善危机管理的决策程序,建立危机的预防、发现、处理机制,并在整个过程中建立相关的标准、制度和规则,形成“查找风险,判断有限顺序,制定防范计划,执行计划,监督与评价”,从本质上提高企业的危机预警和处理能力,促进企业稳定、安全发展。
作者:潘文烨 王印 单位:浙江万里学院
参考文献:
[1]韩秀景.论日本企业的危机式管理[J].日本问题研究,1998(1):14-17.
[2]程永明.日本企业危机事件及其应对机制———以雪印乳业集团为例[J].日本学刊,2010(2):54-67.
[3]邱宝林,谷祖庆.日本企业危机管理管窥[J].中国应急管理,2008(7):52-56.
猜你喜欢
- 2024-01-20 有关于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统计重点业务综合培训大会上讲话(完整文档)
- 2024-01-20 “严纪律、转作风、保安全、树形象”专题学习教育活动通知(完整文档)
- 2024-01-20 2024XX区住房城乡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 2024-01-20 2024高校思政教育交流材料:善用反腐败斗争这堂“大思政课”(精选文档)
- 2024-01-20 2024年主题教育专题党课辅导报告,(4)
- 2024-01-20 关于赴某地学习考察地方立法工作情况报告(范文推荐)
- 2024-01-20 2024年度关于增强党建带团建工作实效对策与建议(精选文档)
- 2024-01-20 教师演讲稿:春风化雨育桃李,,潜心耕耘满芬芳(全文)
- 2024-01-20 主题教育第二阶段来了
- 2024-01-20 2024年度关于到信访局实践锻炼个人总结【完整版】
- 搜索
-
- 打赌输了任人处理作文1000字7篇 05-12
- 当代大学生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 05-12
-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 03-10
- 个人廉洁自律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05-12
- 谈谈青年大学生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上的 05-12
- 2022年党支部第一议题会议记录(全文完 11-02
- 作为青年大学生如何肩负时代责任6篇 05-12
- 村党组织建设现状及工作亮点存在问题与 05-12
- 长沙理工大学综合英语翻译 11-11
- 全面从严治党,自我革命重要论述研讨会 05-12
- 网站分类
-
- 标签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