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入党材料 > 入党自传 / 正文

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2020-12-17 09:52:11

  2018-2019学年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高三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进化理论中有一个词叫作“间断平衡”,意指一个生态在达成平衡之后,有相当长一个时期处于稳定状态,但一旦某种因素触发进化的齿轮,原有的均衡就被打破,系统进入不稳定状态,各部分相互反应,直到新的平衡形成。生物学家将这种新旧之间的交替称为“蹦移”。

 技术进步类似于生态演化。继漫长的农业社会之后,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时代。在工业时代,人类已见证和经历了三次重大的技术革命。现今,我们正站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入口处。信息技术正在颠覆既有的平衡态,人工智能和认知技术的发展、机器深度学习、3D打印等新技术的发明,正在将“未来”带到世人面前。新、旧技术革命之间的转移正在发生。这是技术的“蹦移”。

 全球化发展类似于生态演化。一般认为,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已经历了两轮全球化历程。第一轮是以英国为主导,主要表现是在全球范围内开拓殖民地,掠夺原材料;第二轮以美国为主导,主要表现是贸易全球化以及与之伴随的资本、信息、人才的全球流动。而现在,美国主导的第二波全球化正在遭遇其本国人民的抗拒,也进入到逆向时期。但如果从大历史的角度看,全球化作为一种秩序,一旦展开,就不可能主动或被动地回到原点,最多是变换一种发展形式,更换一批演员。以当前的情势论,中国正在走进世界舞台的最中央。这是国家的“蹦移”。

 新旧交替之际,面对不可知的未来,任何人都难免彷徨、犹豫甚至害怕,这是可以理解的。今天我们面对人工智能时代,可能类似于两百年前欧洲农民面对蒸汽机时的心情。但历史已经证明,人类社会在不到两三百年的工业时代所创造出的财富,远远超过了以往数千年之中农业时代创造财富的总和,今天一个普通人可享用汽车、冰箱、飞机、高铁等工业制成品,在封建时代即使帝王权贵也不可得之。由技术进步而促成的经济增长所产生的“涓滴”效应,虽然不可能如一些经济学家所预期的那样有效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但假以时日,还是能将大多数人置于共享技术进步的好处之下的。这是增长的“蹦移”。

 从长周期的角度看,经济衰退源于技术红利的渐渐消失,“低垂的果实”被采摘完毕,而要走出衰退、迎来下一个繁荣,唯有创新和技术进步。当前,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的交替期,需要准确认识技术革命的演变方向以及其对我国转型升级的重要性,需要发挥制度设计与制度安排的能动性,主动清除那些不合时宜、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冗余,来为新技术的成长壮大开辟空间,留足空间。这样做的结果,就可能迎来几十年连续的增长与真正意义上的全社会共同富裕。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政府2013年以来始终矢志不渝推动的“放、管、服”改革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在极大的程度上释放了企业与个人的活力与创造性,一方面在中国经济下行之际稳住了对于全社会至关重要的就业,另一方面创造出人人都有可能、有条件为自己的梦想与人生价值而努力奋斗的伟大时代。我以为,这就是最大的包容性增长。

 (节选自2017年3月8日人民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间断平衡”是指在平衡状态下,进化的齿轮一旦被某种因素触发,各部分会相互反应直到新的平衡产生。

 B.人类社会从漫长的农业社会进入工业时代已经见证和经历了三次重大的技术革命。

 C.现在,美国主导的第二轮全球化遭遇本国人民的抗拒,经济逐年衰退,进入了逆向时期。

 D.近年来“放、管、服”改革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面释放了企业与个人的活力与创造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2~4段用三个“蹦移”审视新旧时代的变革,分析了技术进步、全球化发展和人工智能等的巨大作用。

 B.文章在论证技术的“蹦移”时,重点分析了信息技术革命对打破平衡态的重大作用。

 C.文章用普通人可享用的工业制成品远超帝王权贵为例,意为证明现代普通人比古代帝王的生活质量还高。

 D.文章在最后一段提出了我们需要准确认识技术革命的演变方向以及其对我国转型升级的重要性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全球化如果展开,就不可能主动或被动回到原点,就会变换成一种新的发展形式或更换一批演员。

 B.假以时日,因技术进步而促成的经济增长所产生的“涓滴”效应可以将大多数人置于共享技术进步的好处之下。

 C.经济衰退源于技术红利的渐渐消失,只有创新和技术进步,才能走出经济衰退,迎来下一个繁荣。

 D.既稳住了对于全社会至关重要的就业,又为人人实现自己的梦想与人生价值创造条件,就是最大的包容性增长。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对

 饮[来源:学+科+网] 非鱼 突然就想起那年冬天的故事。

 眼前出现了一幅晶莹剔透的画面。麦草搭的饭棚上,垂下一排长长的冰挂,掰下来一根,锥子一样,在手心里扎一下,凉凉的,痒痒的,咬在嘴里,嘎嘣嘎嘣,还有一股烟熏火燎的麦草味。

 大哥就是在这时候被父亲撵回家的。他从院门外跑进来,黑色的棉袄敞开着,露出精瘦凹陷的胸脯,棉裤弄湿了,沥沥拉拉甩着水珠。我大笑着喊娘:你的亲狗娃又闯祸了。父亲拎着一根棍子,呼哧呼哧喘着粗气:三天不打,你皮又发痒了不是? 大哥已经撇着腿钻进了他的西屋,并牢牢地堵上了门。父亲把那扇四处走风的破窗敲得咣咣响:有本事你死里面! 娘站在檐下,看到父亲的棍子没打到大哥,她呵儿呵儿地笑:又咋了?你们爷儿俩就是反贴的门神。

 父亲没打到大哥,一肚子火气冲着娘:惯吧,你就惯吧,早晚把他惯到监狱里去!大冬天跳水库,棉裤湿半截,看不冻死他。

 娘一听棉裤湿了,不笑了,立马换了哭腔:老天爷呀,我的亲狗娃啊,棉裤湿了看你光屁股上学,这败家的娃啊。

 于是,那天下午,大哥一直躲在西屋一声不吭,父亲在门外怒吼,母亲配合着吟唱。我一直玩着冰挂,弄湿了棉袄袖子和前襟,被母亲捎带着戳了几指头。

 这样的场景,像演电影一样,过几天就要演一次,只不过,大哥幸运的时候并不多。他经常会吃上父亲几拳头,或者挨上几鞭子、几棍子。父亲手边有啥,抄起来就向大哥抡过去。我有时候真怕他把大哥打死了,因为大哥在外面挂了彩,回来还要再受二次伤。父亲每次打他都会凶狠地说:打死你。

 娘看着父亲打大哥,除了流泪,毫无意义地喊着让父亲住手,也无能为力。她说:狗娃是你前世冤家啊,你非要他命,又何必生他。

 大哥在父亲的棍棒下,并没有成长为他希望的乖娃,而是长得和他越来越像,从脸上浓密的胡须,到宽厚的手掌,甚至说话的声音。最重要的是,大哥的脾气越来越暴躁,像父亲一样容易发怒,敢跟父亲叫板了。但父亲动手的时候却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争吵。两个声若洪钟的男人,在屋里对吼起来。其他人就完全被忽视了,好像整个世界都是他们的。娘的规劝,就像落在他们肩膀上的一只蚊子,手一扬,就被扇飞了。

 我的记忆力就是这么好,想起这些故事,总要拿出来讲一讲,让那些孩子们笑笑。阳光从落地窗户上照进来,新打扫过的屋子散发着清新的味道。再有一天,就是除夕了。我给父亲送过年要穿的新衣服,大大小小十几口人提前聚在大哥家,有一种喧嚣的幸福。

 我问父亲:你怎么从小只打大哥,不打二哥三哥? 父亲背对着阳光,我看不清他确切的表情。他好像没听见我的话,一声不吭。

 我想问大哥,他说:好了,爹该洗澡了。

 大哥把父亲从沙发上搀起来,我看着两个背影一模一样的男人,慢慢地走向浴室。这个场景,如同饭棚麦草上一排排的冰挂,在阳光的照射下,光芒四射,让我想哭。从什么时候起,这暴躁易怒的父子俩变得如此沉默寡言,我竟没有发现。也许是从娘去世后,也许是从大哥成家后,也许更早。

 我站在浴室门口,看着玻璃花纹上映出的橘黄色灯光,还有蒸腾缭绕的水雾。我特别想知道,六十多岁的大哥给八十三岁的父亲洗澡,是一种什么样的场景。大哥刚做完心脏手术三个月,父亲也在心脏同样的位置,放置过起搏器。

 水声停了。大哥说:搓搓背吧,省得背痒。

 父亲没有回答,浴室里安静下来。一会儿,我听见搓澡巾擦过皮肤的声音,很慢,沙沙沙的,像叶子落在地上,或者像细小的雨落在脸上。

 大哥问:重不重? 父亲说:还行。

 浴室里重新安静下来。父亲咳嗽了一声,似乎想说什么,迟疑了一下,又咳嗽了几声。

 大哥说:是不是太热了,不舒服? 父亲说:你,伤口,还疼不疼? 大哥说:不疼了。

 父亲说:有病了,就注意点儿。

 听着他们的对话,我眼前出现的却是他们挥舞着手臂,瞪大眼睛,大吼着,谁也不听谁的吵架的情景。

 门开了,两个一模一样的男人又搀扶着出来。父亲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脸色红润。他眯着眼睛,说:四妞,今年拿的啥酒? 我说:三十年西凤。

 他说:晚上打开,我和你大哥少喝点儿。

 那个晚上,父亲和大哥几乎不说一句话,两个人默默地倒一点儿酒,轻轻一碰,玻璃杯发出清脆的声音,然后一饮而尽。我们完全被忽视了,好像整个世界都是他们的。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描写的冰挂,与后面描写的阳光相互呼应,环境的变化也暗示着父子关系的变化。

 B.小说中母亲的哭,既因为爱子情深,也因为她性情柔弱,痛恨父亲的粗暴专制却无能为力。

 C.父亲被问到“怎么从小只打大哥”时一声不吭,对饮时又沉默不言,都是心有愧疚的体现。

 D.小说运用倒叙、顺叙等多种叙述方式,父子之间彼此关爱的深情构成一条贯穿小说的线索。

 5.“我”这一角色在小说中起到多方面的作用,请简要说明。(6分) 6.两句“好像整个世界都是他们的”是理解小说主题的关键。试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周有光先生访谈实录 2017年1月14日,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逝世,享年112岁。本次访谈完成于2010年1月21日。

 访:吟诵是中国传统的读书法,但今天已经是需要抢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您以前进私塾时,经常吟诵吗? 周:我们那时读古书,都喜欢吟诵,那是一种比较初级的音律,用不到教就会的,因为常常听到某个人吟诵,每个人吟起来不完全一样,它是很自由的,等于是唱山歌啊。唱山歌有一个音乐的调子,这调子用不着教,他就会了。唱起来每一个人都有一点改变,没有很严格的标准的。

 访:我们现在要把这种吟诵传承下来,要教孩子或去学习,有没有要掌握的规则呢? 周:什么东西开头都是没有规则,到有规则。我看你们可以自己创造吟诵的规则,但首先要把它保留下来,甚至可以用五线谱把它记下来。

 我做了一次试验。苏州的评弹非常有名,我就想用科学的方法把它们记录下来,将来失传了,可以根据记录来恢复。记录它的语言呢,要用汉字,要用国际音标,还要另外设计一种汉语拼音,可以方便打字;记录音乐呢,要用五线谱,用简谱。每一句都有5 个方法记录下来。隔了许多年以后,完全失传了,学者可以根据这个东西把它恢复。

 访:我们也可以做这个工作。

 周:现在世界上语言共同化很厉害,许多语言都失传了,中国许多方言都失传了。怎样来保留文化,保留古代的东西,很值得研究。

 访:周先生,诗的体裁不一样吟诵就不同吗?律诗和绝句它们的吟诵是否一样?近体诗和古体诗是不是不同? 周:调子跟文字的内容没有绝对的关系。文字的内容,你吟诵时,会感觉到对于这种意义有共鸣的时候,可以用调子表达。可是你的表达人家不一定理解。所以说吟诵主要是给自己听的。小时候,我父亲有个小书房特别雅致,常听到他一个人在那边吟诵古书啊。他念给自己听,自己觉得舒服。

 访:周先生,刚才您在吟诵的过程中,我注意到您这有摇晃,这个摇,是该前后的摇,还是左右摇? 周:是很自然的。唱山歌的时候自己会手舞足蹈,就这个道理。他的语言、手和脚、身体的运动啊,会发生共鸣的。都是自然的现象。

 访:现在的老师教学生读书,已经没有这个姿态。已经不用了吗? 周:在课堂上面,老师念,很少摇。可是,我们常常听到老师一个人他在房间里边念,摇头摆脑的。所以这些都是自己表情的需要,自己发现里边情绪的需要。不是给人看的。

 访:中国古代私塾这种读的方法,只求把文章记熟,不去追求理解它的深意,就是您刚才说您小时候老师这样教你们读书的方法,您说好不好? 周:我们那时候念书就是老师怎么教,就怎么学,这是一笔糊涂账。那时几乎没听到教学法这个名字,反正是你跟着我学就算了。

 还有个有趣味的事情。我们的中学有个同学从小就读古书,会背许多古书。我很羡慕他,我家里没有古书,他会背,我不会。他很用功,早上五点钟就起来吟诵念书,我也五点钟起来跟着他学,我好多古书会背就是跟他学的,现在也忘不了。

 那时候教育跟今天完全不一样。我们那时候学校上午上三课,九点钟上课,每课是五十分钟。下午没有正课,有许多课叫作游艺课,你可以去学,可以不去学。你今天学这个,明天可以学那个。游艺课什么都有,有古文,有历史,有写字,有音乐。音乐有中国音乐,外国音乐。还有打拳。打拳还有南拳和北拳。随便你去学,你高兴学什么都行。就这随便学的当中出了许多人才。有一个叫储师竹的,他就是把精力放在下午的游艺课上面,去学胡琴,变成“胡琴圣手”。

 还有一个叫刘天华,是音乐家,那时他已经在我们那里教书了,可是他下午还是跟游艺课去学。

 游艺课这个制度很有意思,这里面出了很多人才。所以现在用强逼方法叫学生考试,不一定好。随便他自己学,会学出好东西来。

 (摘编自《我读书时如何学习中国古诗文——周有光先生访谈实录》)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吟诵是文学、音律和肢体语言的结合,为防止其失传,可用科学的方法把它记录下来。

 B.周有光读私塾时吟诵是没有规则的,也不用专门去学习,但他不反对给吟诵制定规则。

 C.周有光认为吟诵的调子和内容没有什么关系,吟诵是给自己听的,完全可以自由表达。

 D.周有光视野开阔,知识渊博,他认为记录一种文化可综合运用古今中外各种不同手段。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统观这篇访谈,采访者围绕“吟诵”这一话题,从吟诵的方法和规则、被访者对吟诵和这种传统读书法的评价这两方面提出问题。

 B.周有光谈到用科学方法纪录苏州评弹的一次试验,采访者表示他们也可以把记录苏州评弹的工作继续下去,这表明周有光保留传统文化的方法对采访者深有启发。

 C.周有光发现老师一个人在房间里念书常摇头摆脑,而在课堂上面就很少摇。长此以往,吟诵的姿态就无法得到传承,学生们在吟诵时也不知该怎样摇晃了。

 D.周有光认为,对吟诵这种读书法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它有违背现代教育法的地方,但也使自己终生受益。由此可知,现代教育传承这种方法需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9.这篇访谈围绕“吟诵”展开,但最后周有光为什么会谈到“游艺课制度”呢?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钱易,字希白。始,父倧嗣吴越王,为大将胡进思所废,而立其弟俶。俶归朝,群从悉补官。易与兄昆不见录遂刻志读书昆字裕之举进士为治宽简便民能诗善草隶书累官右谏议大夫以秘书监于家。

 易年十七,举进士,试崇政殿,三篇,日未中而就。言者恶其轻俊,特罢之。然自此以才藻知名。太宗尝与苏易简论唐世文人,叹时无李白。易简曰:“今进士钱易,为歌诗殆不下白。”太宗惊喜曰:“诚然,吾当自布衣召置翰林。”值盗起剑南,遂寝。真宗在东宫,图山水扇,会易作歌,赏爱之。

 易再举进士,就开封府试第二。自谓当第一,为有司所屈,乃上书言试《朽索之驭六马赋》,意涉讥讽。真宗恶其无行,降第二。明年,第二人中第,补濠州团练推官。召试中书,改光禄寺丞、通判蕲州。奏疏曰:“尧放四罪而不言杀,彼四者之凶,尚恶言杀,非尧仁之至乎?古之肉刑者劓、椓、黥、刖皆非死,尚以为虐。近代以来,断人手足,钩背烙筋,身见白骨而犹视息,四体分落乃方绝命。以此示人,非平世事也。今四方长吏竞为残暴,婺州先断贼手足,然后斩之以闻。使严刑可诫于众,则秦之天下无叛民矣。臣以谓非法之刑,非所以助治,惟陛下除之。” 帝嘉纳其言。

 景德中,举贤良方正科,策入等,除秘书丞、通判信州。东封泰山,献《殊祥录》,改太常博士、直集贤院。祀汾阴,幸亳州,命修《车驾所过图经》,献《宋雅》一篇,迁尚书祠部员外郎。坐发国子监诸科非其人,降监颍州税。数月,召还。久之,判三司磨勘司。真宗雅眷词臣,其典掌诰命,皆躬自柬拔。擢知制诰、判登闻鼓院、纠察在京刑狱。累迁左司郎中,为翰林学士,儤直未满,卒。仁宗怜之,召其妻盛氏至禁中,赐以冠帔。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六》,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所做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易与兄昆不见/录遂刻志/读书昆字裕/之举进士/为治宽简/便民能诗/善草隶书/累官右谏议大夫以 秘书/监于家/ B.易与兄昆不见录/遂刻志/读书昆字/裕之举进士/为治宽简便民/能诗善草隶/书累官右谏议大/夫以秘书监于家 C.易与兄昆不见录/遂刻志读书/昆字裕之/举进士/为治宽简便民/能诗/善草隶书/累官右谏议大夫/以秘书监于家 D.易与兄昆不见录遂/刻志读书/昆字裕之/举进士为治/宽简便民/能诗善草隶书/累官右谏议/大夫以秘书监于家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所以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文中的“景德”就是年号。

 B.草书、隶书是汉字的书法字体。汉字的书法字体一般分为行书、草书、隶书、篆书和楷书五个大类。篆书又有大篆、小篆之分。

 C.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

 D.“封泰山”“祀汾阴”,这都是封建社会帝王亲自主持的拜祭大典。

 12.下列对原文信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钱易家族的命运不是很顺利的。他的父亲钱倧继承了吴越王之位,却被手下大将废掉。叔叔钱俶当上吴越王后又归顺了北宋王朝,可钱易和钱昆却未被录用为官。

 B.钱易确实有过人的才华。十七岁就考中进士,在崇政殿试上不到中午就写成三篇文章,虽被言官认为年少缺少阅历经验而被除名,但后来又考中了进士。

 C.钱易为官后曾给宋真宗提建议,废除上古时代尧在位时就施行的肉刑,认为这些不合法的刑罚并不能帮助维护统治。

 D.钱易因有着诗人的特质屡受宋真宗的特殊眷顾。钱易献上《殊祥录》后被改任为太常博士、直集贤院,献上一篇《宋雅》后又升迁为尚书祠部员外郎。[来源:学科网ZXXK]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真宗在东宫,图山水扇,会易作歌,赏爱之。

 (2)使严刑可诫于众,则秦之天下无叛民矣。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村

 行①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②树似吾乡。

 【注】①宋淳化二年(991)作者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在商州一年多的时间里,写了不少山水诗,《村行》是其中的一首。②原:原野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照应题目,点明地点和时令,写出了诗人信马徐行、观赏山野景色的悠然兴致。

 B.尾联两句自问自答,抒发了诗人由外界景物所触发的思乡之情。

 C.诗中,写景与抒情相结合,写景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为写景作结的。

 D.全诗情景交融,诗人思乡的惆怅心情已经渗透在前面的景物描写之中。

 15.诗歌的颔联运用了哪些写景手法,请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离骚》中屈原以“        ,        ”描述了群小对自己的嫉妒及诬陷。

 (2)《琵琶行》中,作者使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描写琵琶女一曲终了人们久久沉浸在美妙的乐曲声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的《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极写“客”对自己生命短暂、羡慕江水长流不息的感叹。

 第II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 题。

 在西安的大雁塔南边的大唐不夜城中,游客

  ,他们扎堆在一个个临时搭建的工坊前,看得出神。麦草工艺工坊里,陕西渭南一位村民将麦草剪成细细的“牛毛”拼贴在画纸上,一幅牛耕图

 ,在日光下熠熠闪光,他的麦草工艺品已成为陕西“一村一品”特色产品……各具特色的工坊组成了本届匠人大会的核心活动——“守艺长安—大唐工坊”。活动以西安本地匠人展示为主,通过技艺工坊的形式零距离与游客进行互动,向来自各地的世界游客表现中国的匠人精神。对于工匠精神,《诗经·国风》中这样描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已出土的中央官府烧制的秦代瓦当上,常会发现有一两厘米大小的不起眼的印文,包括编号、机构、工匠名等。难道2000 年前匠人的产权意识就已觉醒?答案并非如此。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吕不韦要求器物的制造者在产品上刻下己名,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考核工匠技艺。这种制度客观上造就了中国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之后的历朝历代,不管工料、工艺如何

 ,不管是玉器、青铜器,还是瓷器丝绸,(

 )。

 “纵观中外历史,当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对文化艺术的审美需求就会变得强烈。今天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40年,工匠精神被标举,是必然结果。一个强大的国家需要一群

  的人,需要一个具有匠心的群体。”参会的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说。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络绎不绝

 呼之欲出

 推陈出新

 卓尔不群 B.不绝如缕

 惟妙惟肖

 推陈出新

 特立独行 C.络绎不绝

 惟妙惟肖

 革故鼎新

 特立独行 D.不绝如缕

 呼之欲出

 革故鼎新

 卓尔不群 18.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活动以西安本地匠人展示为主,通过技艺工坊的形式零距离与游客进行互动,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展示中国的匠人精神。

 B.通过技艺工坊的形式与游客进行零距离互动,以西安本地匠人展示为主,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展示中国的匠人精神。

 C.活动以西安本地匠人展示为主,通过技艺工坊的形式与游客进行零距离互动,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展示中国的匠人精神。

 D.活动以西安本地匠人展示为主,通过技艺工坊的形式与游客进行零距离互动,向来自各地的游客表现中国的匠人精神。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匠人的初心始终是追求精益求精的匠心 B.精益求精的匠心,始终是匠人们的终极目标 C.匠人们精益求精的匠心,始终是其终极目标 D.精益求精的匠心始终是匠人的初心 20.下面话语情境存在五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并加以修改,使之准确、得体。(5分)[来源:学科网ZXXK] 情境一 某杂志上有一条请柬:“我明日乔迁新居,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家中备下薄酒……” 情境二

 电视剧《新水浒传》中,晁盖送给捕头雷横十两银子,雷横一边接过银子一边说:“多谢晁大哥,那我就笑纳了。” 情境三 记者连载报道:“滨河游园开放后,我已多次光顾,不论是春天的姹紫嫣红,还是冬天的玉树琼枝,我都领略过。……” 情境四 电台新闻广播稿:5日以来的多场豪雨,造成阿里山景区道路阻断……滞留游客可望明日返回住地。

 ⑴__________

 ⑵__________

 ⑶__________

 ⑷__________

 ⑸__________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按理说,行人、机动车、非机动车都有相应的“路权”,__①__。但在道路资源有限的背景下,各方相互争夺、吞噬他方“路权”的情况比比皆是。行人不看红绿灯,不走斑马线;__②__;非机动车在机动车道上大摇大摆,我行我素。由此造成的种种混乱,不仅损害了他人的权益,而且造成巨大的安全隐患。路权是人人应享有的一种权利。对路权的争夺,__③__,而是要平衡各方权益,实现道路资源共享,进而达到共赢的目的。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小诗,根据要求写作。

 风可以吹走 \ 一张 \ 无助的纸片 \ 却吹不走 \ 一只 \ 会飞的蝴蝶 读了以上小诗,你有怎样的感想?请结合自己的体会,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A【B项,“三次重大的技术革命”都是工业时代的,时间错位。C项,“经济逐年衰退”于文无据。D项,“全面释放”错,选项范围扩大,原文是“在极大的程度上释放”。】(3分) 2、C【文章以此证明信息技术时代创造财富的速度快。】(3分) 3、A【原文是“最多是变换一种发展形式,更换一批演员”,这说明“变换一种发展形式”是可能会出现的一种情况,还可能不会出现,或有其他情况。另外,“变换一种发展形式”和“更换一批演员”是同时出现的,其间不能用“或”字。】(3分) 4、A【B项,“痛恨父亲的专制”不妥,父亲虽然粗暴,但他的粗暴多数因哥哥做了坏事而起,不能算是专制;在文中母亲也并没有流露对父亲的“痛恨”,更多的只是劝解与哀求。C项,对饮时的沉默,反映的是父子两人之间的默契与温情。D项,“父子相互关爱”只在小说的后半部分出现,不是贯穿小说的线索,“父子关系的变化”才是。】[来源:学科网] 5、①“我”是叙述者,小说以我的视角,表现父子关系的变化。②“我”是参与者,我与母亲、父亲的对话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③“我”是感受者,我的心理感受营造出对抗、和谐等特定氛围,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或答“写作视角可以与人称结合,第一人称,增强真实性,便于抒发情感”(答“‘我’是全文的线索”不得分,与答案意思相近即可) 6、①第一句,指父亲与大哥相互仇视、对抗,根本不把劝解的人放在眼里。②第二句,指大哥与父亲相处融洽,彼此关爱,忽略了旁人的存在。③作者借此表达希望父子两代人能够消除隔阂对抗,走向理解和谐的主题。(意思相近即可) 7、C【原文是“调子跟文字的内容没有绝对的关系。”选项属于曲解原文的意思。】 8、D【A项,本文不光是“吟诵”这一个话题。B项,“采访者表示他们也可以把记录苏州评弹的工作继续下去”理解有误,应该泛指记录传统文化。C项,曲解了周有光的意思。】 9、①都属于中国的传统教育,想借此说明传统教育方法有很多值得借鉴;②吟诵是自由的,游艺课也是这样,说明自由宽松的学习更容易成才,启发大家对当今的教育进行反思。【解析:本题是对文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探究的一道题目,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文本的理解,向深层次挖掘文意。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10.C【试题分析:“见录”中“见”表被动,和后面的“录”不要分开;“昆字裕之”单独成句,“能诗”“善草隶书”说才能,并列中间断开。】 11.A【一个皇帝并非只有一个年号。】 12.C【施行的肉刑不是在尧时。】 13.(1)真宗在东宫(当太子)时,画着山水扇(在扇子上描画山水),恰逢钱易创作诗歌(写歌),观赏后很是欣赏(喜欢)他。(“图”“会”“爱”) (2)假如严厉的刑罚能对民众产生警告(的作用),那么秦朝的天下也就不会有反叛的人了。(“使”“于众”“之”)【注意重点词语“图”“会”“爱”“使”“于众”“之”和(2)中介宾短语后置句的翻译。】 参考译文:

 钱易,字希白。从前,其父钱倧即位为吴越王,被大将胡进思废,而改立钱倧的弟弟钱俶。钱俶归降宋朝,其属下都在宋朝做了官。只有钱易与其兄钱昆没有被录用,于是他们发奋读书。钱昆字裕之,考中进士。为政宽松简便,很照顾民众的利益,诗写得非常漂亮,又擅长于草书、隶书,最后官至右谏议大夫,以秘书监身份退休回家。

 钱易十七岁时考中进士。参加崇政殿的考试时,三篇文章不到中午他就完成了。言官觉得他很轻率,不稳重,故意不录取他。然而从此以后他的才学就出了名。宋太宗曾同苏易简一起讨论唐代文人,太宗遗憾当世没有产生像李白这样的才子。苏易简说:“当今进士钱易,创作的歌、诗大概不在李白之下。”太宗惊喜地说:“如果真是这样,我就把他从平民直接提升为翰林。”正碰上剑南盗贼兴起,这事就被搁下了。宋真宗当太子时,画山水扇,碰上钱易作歌,览后对他非常欣赏。

 钱易再次考进士,终于考取了,录为开封府第二名。他自认为应当是第一,只因被主考官压制了才落得第二,于是上了一篇《朽索之驭六马赋》议论考试,含有讥讽味道。真宗很讨厌他的这种品行,降他为第三名。一年后,以第二名中第,任为濠州团练推官。被召到中书测试,改任光禄寺丞、蕲州通判。钱易上书说:“尧流放四大罪人而不处死,四大罪人中最凶险的,尚且不说杀掉,岂不是尧的仁爱达到了顶点吗?古代的肉刑有劓、椓、黥、刖,都不是死刑,但古人还认为太残酷。近代以来,砍断手脚,钩背烙筋,使犯人体无完肤,露出白骨,还不断气,四肢离开了身躯才断气。采用这样的酷刑给人们看,不是太平盛世之举。目前,地方长官一个比一个残暴,婺州官府先砍断犯人手脚,然后斩首示众。假使严刑可以警示民众,那么秦朝就不会有造反的老百姓了。我认为不合法的刑罚,不能帮助统治,望陛下废除。”皇上高兴地采纳了他的建议。

 景德年间,参与贤良方正科考试合格,任秘书丞、信州通判。皇上东封泰山时,他献上《殊祥录》,又改任太常博士、直集贤院。皇上祭祀汾阴,视察亳州,命他编撰《车驾所过图经》,献上《宋雅》一篇,升任尚书祠部员外郎。因他主考国子监诸科误取不该录用的人,降职监颍州税,几个月后召回京城。许久之后,任判三司磨勘司。真宗喜欢诗人,身边掌管文秘机要的,他都要亲自选拔。提升钱易为知制诰,判登闻鼓院,纠察在京刑狱。官至左司郎中,为翰林学士。因连续几天值班,未满期就累死了。仁宗怜惜他,召他妻子盛氏到宫中,赐给凤冠霞帔。

 14、D【D项,“诗人思乡的惆怅心情已经渗透在前面的景物描写之中”分析有误。从全诗来看,作者村行本是“野兴长”,只因看到了“似吾乡”的“村桥原树”,触景生情,才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因而“忽惆怅”。全诗前后情感有明显的突转与变化,借此突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15、(1)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诗句第二联先写万壑之中的天籁之音,再写无语立斜阳的数峰之静,以动衬静,突出秋日山野之寂静;(2)视听结合。第二联上下句分别从听觉与视觉方面下笔。前句写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后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目睹。这里“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3)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以“数峰无语”,突出数峰的宁静(或“静态美”)。

 16、①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②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③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17.A【解析】 ① 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等连续不断。符合语境。

 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不能形容人来来往往不断。句子强调的是人来人往,故不合语境。

 ② 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不符合语境。

 呼之欲出:形容画像非常逼真,似乎一叫就将走出来,泛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肖像十分生动。也指某件事即将揭晓或出现。符合语境。

 ③ 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此处形容工料、工艺,符合语境。

 革故鼎新:去掉旧的,建立新的。多指改朝换代或重大变革。不能用来形容“工料”“工艺”。

 ④ 卓尔不群:优秀卓越,超出常人。符合语境。

 特立独行:保持独特高尚的品行,不随波逐流。此处没有“随波逐流”的意思。

 18.C【解析】文段画线的句子中,“零距离与游客进行互动”语序不当,“向来自各地的世界游客表现……精神”搭配不当。A项语序不当,“零距离”应放在“互动”之前。B项主语残缺,应在句首加“活动”。D项搭配不当,应将“表现”改为“展示”。

 19.D【解析】从语意连贯程度上看,本段强调的是“匠心”,而不是“匠人”,而且括号前说的是玉器、青铜器和瓷器丝绸,所以括号内的文字应以“匠心”为陈述对象,由此排除A、C两项。B、D的区别在于“终极目标”,这个目标对于“历朝历代”的匠人而言有些空洞,所以,“初心”比“终极目标”更贴合文段意思。

 20、(1)“乔迁新居”改为“搬新家”。(2)“笑纳”改为“收下”。(3)“光顾”改为“游览”。(4)“豪雨”改为“暴雨”。(5)“可望”改为“有望”。(广播不能出现谐音) 21、(示例)①任何一方都不能侵犯他方的“路权” ②机动车在非机动车道上横冲直撞 ③并不是一定要分出输赢的比拼。【解析:语段的中心话题是“路权”。由后文“但”这一转折词和提及的“各方相互争夺、吞噬他方‘路权’的情况”可知,①处应填对他方的“路权”理应做到的事情,即不能侵犯。由前文的“行人、机动车、非机动车”和分号的提示可知,②处应填机动车侵犯他方“路权”的表现。由后文“而是”“平衡各方权益”“资源共享”“共赢”等信息可知,③处应以“并不是……”的句式否定争夺路权时要拼出输赢的做法。】 22、解析:材料中的三个意象为风、无助的纸片、会飞的蝴蝶,把握三个意象之间的内在关系:风是施力者,纸片和蝴蝶是受力者,纸片与蝴蝶的区别在于:纸片单薄、苍白、脆弱、没有生命力,只能无助地被风吹走,成为被风随意摆布的对象;蝴蝶虽同样单薄、弱小,但它具有生命活力,拥有会飞的翅膀,能够在风中把持自己,摆脱风的控制。结合现实生活,联想三个意象背后的某种象征义或隐喻义。立意时可以以其中的一个意象为主,进行联想,但最好能将几个意象组合起来,根据彼此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整体联想,揭示某种生活道理。

 ①.“风”——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无影无踪,形态多样,变化莫测,是一种吹动他物的“外力”(有正面和负面之分)。正面是助力,可以用来喻指各种顺境、有利条件、好的社会风尚、风气等;负面是阻力,可以用来喻指各种逆境、不利条件、不良的社会思潮、歪风邪气等。面对好“风”,我们要学会顺风而行,如“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勇开风气之先”;面对坏“风”,我们要学会御(逆)风而行,如“任尔东西南北风”、“抵御歪风葆本色”,而不要“盲目跟风”、“顶风作案”、“尽出风头”。“风”也可以是中性的,如时尚、潮流,用好了造福人生,没用好危害社会。

 ②.“无助的纸片”——一种常用的生活用品,轻飘,单薄,易碎,无生命,无思想,“无助”地被吹走的状态,容易让人想到没有思想活力、没有自控力、没有根基的人和事,只能在外力的作用下,孤立无助被动地任其摆布。如“无生命力的支撑,永远是被动的”、“不能自己给力,只能受制于人”、“不能自我主宰、只能被人主宰“、“无力者无位”、“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无助”一词,还可理解为没有外界资源、没有外界帮助,但主要应指没有精神内涵。

 ③.“会飞的蝴蝶”——一种弱小的生命,同样是单薄,脆弱,但轻盈,灵动,有生命,有灵魂,有活力,特别是拥有一双翅膀,能够自由自在地飞翔,风来时它可以敛翅静待,可以震翅而息,也可以展翅而起,迎风飘舞,它可以在风中主宰自己,把持自己,展现自己。“会飞”的特技,让人想起那些有生气、有灵魂、有思想、有本领、有实力的人,他们能在各种外力(包括外界坏境、条件等)面前,能把持自己思想和灵魂,独立自主,特立独行,能掌控自己前进的动力和方向,不随波逐流等。如“有活力才有定力”、“在脆弱中走向坚韧靠的是生命活力”、“用灵魂(思想、智慧)主宰命运”、“自立者必自强”、“用实力证明自己的存在”、“练就一双过硬的翅膀”等。

 ④.风、无助的纸片、会飞的蝴蝶三者之间的关系——风与纸、风与蝴蝶(外力与内力,客观与主观等)、纸与蝴蝶(被动与主动、消极与积极等),思考事物之间的前因后果、相生相克、对立统一等哲学关系,对材料的内在寓意进行整体把握,可以使立论更完备,说理更辩证,论述更严谨更深刻。就以上四个角度而言,单独从“风”的角度立意较难,容易犯以偏概全的毛病,侧重从“无助的纸片”或“会飞的蝴蝶”角度立意,必然要以“风”的作用为参照,如果丢掉了“风”的要素,也容易使议论失去依傍,而且“纸片”与“蝴蝶”之间也可以彼此对照,使论述更鲜明。其实,真正孤立地从一个意象的角度来写是不可取的,必须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来分析材料,才能使立意更准确。

 

Tags: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