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入党材料 > 入党申请书 / 正文

2020部编版人教版语文上册六年级第7单元教案等,doc

2020-10-16 23:16:57

 伯牙鼓琴 一、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六年级上《伯牙鼓琴》这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让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只有百余字。

 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的纯真友情。本文教学的重点放在全文的重点字词理解和全文的翻译,并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二、分析学生特点:

 到现在为止,学生已经接触过不少文言文,他们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多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虽然有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差,但是他们的学习能力还是很强的,教师教会他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后让他们自学,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至于课文所包含的人文内涵学生未必能深入理解,只要让他们有所体会就可以了。

 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根据注释和辅助资料理解词句意思,分小组合作翻译全文。

 3.感受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四、教学理念:

 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让学生吸收祖国语言文化的珍贵遗产,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另外,新课标提出的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以指导为主的教学理念,因此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的效果是比较好的。而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一个组织者,而不是主导者,因此我把全班同学分为了八个小组,每个小组6个同学。

 在讲述第七单元文言文的时候,我尝试着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来上课。然后为每个小组预设好具体的任务,并把每个任务的要求写在一张纸上,让各个小组抽签。而这些任务就是文言文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而重点就放在了字词意义的理解和全文的翻译。任务当中有简单的,有的是课本注解找不到的,这样适当地给他们一些有难度的题目,会让学生觉得有挑战性。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合作完成任务,并让他们举手请求老师的帮忙;第二课时主要是汇报他们学习的成果。

 五、教学准备:学生完成的学习任务、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高山流水》水墨动画,这个动画只有三分多钟,大致讲述的是伯牙和钟子期两人相遇到相知的过程。可以作为学生学习本文的一个辅助资料,又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二)朗读课文 1.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准课文节奏,读出感情。

 2.师范读,学生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重点指导难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三)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我为每个小组设定好了他们要完成的任务,有了明确的题目和要求,学生自学起来就有了目的性。从题解、文章出处的简介,到重点字义的解释,每一句话得翻译,再到涉及本文的相关问题,文章寓意等,都由学生通过合作自主学习。

 而在他们汇报学习成果的过程中,有的字义理解或句子翻译会出现错误,这时让学生自己去判断、讨论、解决,而老师就作为一个助手帮他们做出一些补充说明。

 此外,我会适当穿插一些问题让他们思考和解决。而在本课,由于课文中有一些文言虚词是他们没有接触过的,例如“哉”“兮”“夫”这些词语,尤其是语气词,对文章的感情抒发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借此可以指导他们的朗读;此外,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例如形容山高的“峨峨兮”形容水势盛大的“洋洋兮”可以换成其他词,再为他们创设伯牙鼓琴的情境,让学生仿造句式完成句子。

 最后,把每个小组提出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展示出来,让学生共同解决。

 (四)学生质疑,共同探讨 在学习的过程中,由各小组提出问题;并让全班共同解决问题,老师作点拨。

 1.伯牙和子期是怎么相遇认识的? (师适当补充伯牙和钟子期相遇相知的背景资料) 2.为什么题目是《伯牙善鼓琴》,而写得更多的是钟子期? 3.何是知音?何是知己?两者是否一样? 有一个小组提到,为什么题目是《伯牙善鼓琴》,而文中多次写钟子期。通过这个题目的解答,可以让学生拓展一些文言知识,通过举例子让学生知道有一些篇目是没有题目的,而后人在整理编辑的时候常常用文章的首句作为题目,例如《论语》中的《学而篇》,还有《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等。而还有一个小组提出知音和知己有何不同,虽然这个问题似乎有点咬文嚼字和钻牛角尖,但是通过补充一些资料对他们进行点拨,会让课文起到升华主题的作用。

 (五)教师总结 总结伯牙和钟子期相遇相知的过程,引导学生体会二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六)课外拓展 让学生收集有关知音知己的诗歌。

 (七)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文言文二则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月光曲》

 22.月光曲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8个生字,认识多音字“传”,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学会分辨事物和联想,背诵第九自然段。

 3.能借助语言文字的描述展开想象,体会月光曲的内容、意境、情感的美。

 4.学习作者运用联想描写事物的方法,体会贝多芬的善良和爱心。

 【教学重点】 体会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

 【教学难点】 学习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谱”等8个生字。

 2.指导学生在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具准备】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月光曲》,请同学们欣赏一段音乐,仔细听,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2.你知道这是谁谱写的什么曲子吗?

 3.板书课题:月光曲。

 二、介绍贝多芬 贝多芬: (1770-1827) 德国著名作曲家,是德国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之一,28岁起听力逐渐减退,至50岁时双耳完全失聪,但他却一直坚持指挥、创作。贝多芬的主要作品有交响乐9部,钢琴奏鸣曲32部,钢琴协奏曲5部,小提琴协奏曲一部,弦乐四重奏16部等众多作品。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 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谱写

 莱茵河

  盲目

 纯熟

 琴键

  一缕

 陶醉

  (重点指导生字,前鼻音“纯”;后鼻音“盲、涌”等。)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指导读以下的词语:盲目

 纯熟

 一缕

 注意读准“盲、纯、缕”的字音。

  (2)学习多音字:传(chuán

 zhuàn) 练 ①读句子,找发现。

 这是一个古老的传说,它的真实性已无法考证。

 ②读一读:传(chuán)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传(zhuàn) 。

 (3)理解词语 练 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纯熟

  安静,宁静。

 恬静

  非常熟练。

 断断续续

  形容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

 微波粼粼

  时而中断,时而继续。

 (4)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本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 的传奇故事。)

  (2)梳理课文思路 练 填空:本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加彩字需重点指导。建议用荣德基课件的“笔顺演示”完成教学。

  四、学习“会写字” 谱

 莱

 茵

 盲

 纯

 键

 缕

  陶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谱、纯、键、缕、陶”,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莱、茵、盲”,上下结构。)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左右结构的字“谱、缕”,上下结构的字“盲”,学生练写。

 谱:普字上边点和撇与横分开,亚字扁宽、中间两竖、下横要长,日字窄小。

 盲:亡字扁宽、上横要长、竖折的竖靠左、折要短,目字稍窄、宽度与折相当。

 缕:纟要窄,米字中竖下边要短、下撇和捺稍长,女字扁宽、末笔长点要有力。

 练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理解了词语含义,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另外,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

 七、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八、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基础练习”板块的习题。)

 (1)

  (2)

 (3)

 (4)

 (5)

 (7) (8)

 (17-29) (9-12)

 (13)

  (14)

  (15)

  (16)

 (17-29)

  (30)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 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2. 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力、想象力和音乐鉴赏能力。

 3. 背诵课文第九自然段,想象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词。

 2.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1至5自然段 1.出示:两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乐曲。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

 (1)这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总写贝多芬创作了«月光曲»,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 2.课件出示: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 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1)姑娘的话,用了两个感叹号,有什么表达效果? (姑娘所说的话用了两个感叹号,一是为自己弹不好这首曲子而着急,二是表达自己对弹好这首曲子的渴望,从中可以看出姑娘对音乐的痴迷。) (2)姑娘为什么说“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是盲姑娘对哥哥的劝慰,由此可见姑娘家境贫穷,她非常体谅哥哥的难处。) 3.全班交流。(本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 的传奇故事,表现了贝多芬卓越的音乐才华和高超的琴技以及他对贫苦人民的同情。

  ) 三、品读释疑 1.《月光曲》是一首非常动人心弦的天籁之音,让我们用心灵去倾听、感悟!和盲姑娘兄妹俩一同感受这优美的意境!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认真研读第六至十自然段,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出示课件)

  2.因为贝多芬被穷兄妹俩生活所困,但仍热爱音乐、手足之情所感动。所以为兄妹俩弹奏了《月光曲》。在弹奏的过程中,盲姑娘非常惊讶:

 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那!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盲姑娘为什么觉得这个人是贝多芬?听了盲姑娘的称赞,贝多芬心里会怎么想?

 (出示课件) 3.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的环境怎样?

 (出示课件) “一阵风……格外清幽。” 最能突出这个环境的—个词是什么?(清幽) 4.有感情的读出当时的环境,读出“清幽”的感觉。

 5.“一阵风……按起琴键。”(出示课件)

 蜡烛被风吹灭了,月光从窗户照进黑暗的屋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屋里屋外一片银白的世界,仿佛进入仙境般。在这种环境中,贝多芬看到了什么? (清幽的月光、茅屋里的一切、穷兄妹俩) 6.贝多芬在清幽的月光下面对两个可爱的知音人,一股创作《月光曲》的激情在他胸中激荡,于是他满怀深情地按起了琴键。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当时的琴声,体会《月光曲》描绘的情景。(播放乐曲)

  (出示课件) 7.配乐感悟:

 如此优美的意境,把穷兄妹俩都陶醉了,他们听的如痴如醉,我们也仿佛进入了贝多芬为我们所创设的情境中,请同学们闭上双眼,在感悟优美音韵的同时,带上感情一起进入文本,感受着天籁之音!

 方法指导: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恰当地运用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身份、地位、行为,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都具有重要作用。仔细阅读本课第二自然段到第八自然段,想象贝多芬见到的茅屋里的景象,感受穷困的兄妹俩的亲情,感受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体会贝多芬的心情,感受贝多芬心中音乐美。

 8.回顾课堂、知识巩固 这么动听一曲《月光曲》,课文是通过什么来写它的内容的?

  (通过穷兄妹俩听琴声产生的联想来写的。)

 9.在这清幽的月光下,皮鞋匠听着美妙的琴声,好像看到什么?

 ( 1)指名答。

 (2)出示[语段阅读2]“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涌过来……”

  (3)齐读。

 (4)语言描述带入情境:现在,我们也仿佛来到皮鞋匠的茅屋里,站在盲姑娘身边,一起听贝多芬弹琴,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一幅画面:

 出示图1。

 这个画面,课文里是怎样描述的?(“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撒遍银光。”)

  谁能上来指一指“水天相接”的地方在哪儿?(海平线上)

  师:听到贝多芬的琴声,皮鞋匠仿佛觉得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慢慢升起来,这时的海面是平静的,音乐一定是舒缓的。大家想象一下,贝多芬这时是怎样弹琴的?(节奏很慢,声音很轻的。)

 练读。板书:慢 轻

 出示图2。

 皮鞋匠继续听着,他又仿佛看到了什么?(描述:“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微云”是“少云”吗?从整个句子看“一缕一缕轻纱似的”,想想,“微”是什么意思?(薄)

  师:这时的旋律还是很平静的,很柔和的。

 练读。板书:平静 柔和

  出示图3。

 找出课文有关的语句来描述。(“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岸边涌过来……”)

  这个情景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波涛汹涌)

  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有没有月光?从哪儿知道?(雪亮……)

  师:这儿仍然是月光照耀下的大海,那是一种欢乐的令人激动的情景。这时,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怎样?(越弹越激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越来越快。)

  师:刚才的宁静被破坏 。这时的旋律是急骤、奔放的。

 练读。板书:急骤 奔放

  (5)我们把鞋匠听到琴声产生的这部分联想,分这三个意境,哪个意境表现的音乐高昂激烈?(第三个) (6)指导朗读。

 (7)小结:贝多芬的琴声把皮鞋匠带到了海边。这儿有平静的大海,有奔腾的大海;有柔和的美,也有壮阔的美。但无论是平静的大海,还是波涛汹涌的大海,都有月光照耀。这是多么美好、光明的景象,又是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啊!

  (8)皮鞋匠眼前出现的这些景象,这是他亲眼所见吗?(不是,是他头脑里想到的,这叫联想。) 这个联想是怎么产生的?( 由看到清幽的月光和听到的琴声而产生的。

 9.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是什么?(恬静

  睁的大大的眼睛) 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盲姑娘眼睛瞎了,是看不见的,但是她懂音乐,能理解、感受贝多芬弹奏的内容,她听得入神了,所以说“仿佛也看到了”也联想到月光下的大海。)

  10.小练习:

 用“―――”画出听到或见到的实在的事物。用“______”画出联想的语句。

 l、实在的事物:1鞋匠听到琴声;2鞋匠看到妹妹的表情。

 2、联想:皮鞋匠听弹奏时产生的联想;皮鞋匠看妹妹的表情产生的联想。

  小结:读文章时,我们分辨哪些是事物,哪些是联想,就能帮助我们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在写文章时,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能使文章深刻、感人。

 四、总结课文主旨

  本文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 的传奇故事,表现了贝多芬卓越的音乐才华和高超的琴技以及他对贫苦人民的同情。

 五、学习写作方法 (一)学一法:运用联想描写事物的方法 本文作者描写«月光曲»的琴声是通过皮鞋匠的联想表现出来的,海面由平静到波涛汹涌,即使我们没有亲耳聆听,也能通过语言文字想象出«月光曲» 的基本旋律——由舒缓流畅到高亢激昂,这种联想,从侧面描写出了贝多芬的琴声,表现了贝多芬高超的琴技。ꎮ 1.从“相近”、“相关” 的方面去联想,也就是作者由对某一事物的感知,引起跟它在时间或空间上有相近或相关关系的其他事物的联想。ꎮ 2.抓住“相似”的特点展开联想,指作者由对某一事物的感知,引起跟它在性质或形态上有相似性的其他事物的联想。

 (二)举一例:

  回家路上,我仿佛看到了在凛冽的寒风中,老大爷用焦急的目光注视着来来往往的行人。眼睛看酸了,用手背擦一擦;脚冻麻了,用力跺一跺;站得太累了,就稍稍坐一坐。从红日初升的早晨,到暮色降临的傍晚,一天、三天、五天……这时,我觉得老时,我觉得老大爷给我的不是五个鸡蛋,而是一颗朴实火热的心。

 这段文字中“我”看到手中的五个鸡蛋,联想到这一个星期来,老大爷寻找“我”的情景,突出忠厚诚实的老人形象。

 (三)练一练:

 你最喜欢什么样的景物?仔细想一想身处其中的美妙之处,这让你想到了些什么,试着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示例:

 浓重的大雾弥漫在天地之间。我坐在汽车上,雾钻进车厢。路边的树木只能看出个黑影子,分辨不出是什么树。我的脑海里忽然展现一个奇特的想法:瞧,这云雾弥漫的情景不正像王母娘娘的蟠桃园吗?我们在这山雾中穿行,不正是在腾云驾雾吗?要是去寻访九天仙女,不知能否找到?再瞧瞧我们乘坐的汽车,多像一艘舫行在茫茫大海中的轮船,正劈风斩浪,奋勇向前。

  六、课堂小结 这琴声使穷兄妹感到快活,感到幸福,几乎忘掉了周围的一切,穷兄妹俩完全陶醉在音乐之中了。贝多芬悄悄而来,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他看到兄妹俩完全陶醉在他的乐曲中,他们这么爱音乐、懂音乐,贝多芬觉得遇到了知音,激动万分,飞奔回客店,连夜记录下了《月光曲》。

 七、推荐阅读 本课推荐阅读《蒙娜丽莎之约》《和平女神像》。

 八、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九、课后作业 1.贝多芬回到客店记录《月光曲》时,他可能会怎么写?他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景象? 2.请你写一段话,学习在写实中加入联想的写法。注意用上 “好象”“仿佛”,引出联想的内容。要求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3.请完成本课《典中点》“主题探究”“拓展提升”板块的习题。

 (3)

  (4)

  (5)

 (6)

  (7)

  (8)

 (9)

 (10)

 (11)

  板书设计

  月

 听

  琴声 断断续续 光

  谈论 热爱音乐

  美妙的乐曲 曲

 弹奏———弹奏一曲给盲姑娘听

 创作———创作«月光曲»,兄妹俩联想、陶醉

 美好的心灵 记录———飞奔 一夜工夫

 课后反思  《月光曲》是语文部编版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记叙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即兴谱写《月光曲》的经过。文章短小精悍,无论是乐曲本身还是语言文字、人物情感都优美生动、感人至深,是一篇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的好教材。

   一、创设情境,聆听曲之美   《月光曲》是贝多芬创作的经典乐曲之一,其优美的旋律倾倒了无数音乐爱好者。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曾三次让学生聆听此曲,觉得对帮忙他们理解课文资料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次听《月光曲》是在揭题之前,我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这节课先让我们来听一首乐曲,请你们来猜一猜这是一首什么曲子?”听曲子学课文,这样愉悦的学习氛围是不多见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二听《月光曲》,是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重点段第九自然段时(“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波涛汹涌的大海”),此时,让学生配以时而徐缓抒情时而高昂激越的乐曲诵读,使学生如见其景、如临其境:在水天相接的海面上,一轮圆月冉冉升起,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了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继而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巨浪,波涛汹涌的大海格外壮观……这样,学生入其境而通情,朗读时也就真正到达了声情并茂的效果;三听《月光曲》是在即将结束这篇课文时,我边播放乐曲边对学生说:“同学们,最后让我们再次聆听《月光曲》,并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优美流畅的旋律中结束本课吧。” 二、精读课文,领略文之美 《月光曲》曲子值得一听再听,而文中的词句更值得反复诵读体会,以帮忙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优美。如在朗读第九自然段时,能够指导学生抓住“水田相接”、“波光粼粼”、“霎时间”、“一缕一缕”、“波涛汹涌”等词句,让学生想象并练说:“透过这些词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而引导学生有表情、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体会到海面由平静――波涛汹涌,体会到乐曲由舒缓流畅――高亢激昂。此时,即使学生从没亲耳聆听《月光曲》,但是透过这充溢着优美意境的字里行间,也能想象得出《月光曲》的基本旋律了。

 三、细细品味,感悟情之美 细细品读《月光曲》这篇课文,我们也不难感悟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当贝多芬听到盲姑娘兄妹俩的对话而推门进屋时,当盲姑娘激动地认出贝多芬,贝多芬再次为她弹曲时,我都让学生想象:“当时贝多芬是怎样想的,是什么驱使他进屋并再次为盲姑娘弹曲?”当课文最后讲到兄妹俩久久地被曲声陶醉时,我又借此让学生练说:“假如你就是兄妹俩中的一个,当你从陶醉中回过神来时,你会对着贝多芬远去的身影激动地说些什么呢?”透过以上的几次想象练说,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贝多芬悄然而来,又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的是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和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更让学生感受到了这位大音乐家博大的同情心和高尚的情怀。

 听曲、品文、悟情,《月光曲》这篇课文不仅仅让学生感受到乐曲之美,领悟到语言之美,更让学生体会到了人的情感之美,使学生从中获得了愉快的审美教育。

    月光曲(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课前我们聊几句好吗?刚才有一首优美的曲子,你们听到过吗?   生:听到过。

   师:那这首曲子的曲名知道吗?   生:月光曲   师:月光曲,我可以很肯定地告诉你,这首曲子不是月光曲,但是我觉得他很聪明啊,他是想当然的认为是月光曲,因为今天我们学的就是月光曲嘛,有人知道吗?   生:献给爱丽斯   师:对,我觉得可能是翻译的问题,据我所知,是《致爱丽斯》也就是献给爱丽斯的意思那这首曲子的作者是谁?你们知道吗?   生:贝多芬   师:想当然啊,因为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贝多芬的《月光曲》,你们对贝多芬有哪些了解?你简单地讲一讲。

   生:我知道贝多芬被称为乐圣。

   师:因为贝多芬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比方说我们古代有一位诗人,叫诗圣,是谁啊?   生:李白   师:那叫诗仙,诗圣是   生:杜甫   师:还有哪些了解?   生:就是贝多芬学音乐并不自愿学的,而是他父亲逼着他学的。

   师:是这样的,其实贝多芬从小本来就很喜欢音乐,只是他的父亲太   生:刻苦了,   师:太刻苦以至于有点残酷了。

   生:我知道贝多芬是德国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其中有几首曲子流传至今,例如《命运》,《田园》等,经久不衰。

   师:这位同学说话很严密,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之一,但是他用音乐赢得了全世界人的心啊   生:我知道他终年57岁,   师:哦,你了解到这一点,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上网查的,和看书看的。

   师:两条途径,利用上网查资料,挺便捷的。

   生:我还知道贝多芬8岁登台演出。

   师:说明他很有音乐天赋,8岁呀,不简单。

   生:我还知道贝多芬到了晚年失聪了。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上网查的   师:恩,其实课后资料袋也写着呢,说明他生活坎坷。同学们,对于一个音乐艺术家来说,失去了听力几乎等于失去了一切,但是,有人知道我想说什么吗?但是   生:但是贝多芬用他自己的顽强的毅力,不断的努力,赢得了更多的观众,逾越自己音乐上的最高峰   师:说得多好啊,贝多芬之所以能成为音乐家不仅仅因为他有天赋,很重要的一点原因是他意志十分地坚强,我们初步了解了贝多花,我们开始上课好吗?   生:好   师:上课   生:老师好   老师:请坐。刚才我们已经了解贝多芬是一位非常伟大的音乐家,他一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月曲,月光曲就是其中之一,这首曲子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怎样谱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家已经预习了,对吧。

   生:对   师:我们先来听写一组词语,请大家准备好。(生准备)哪位同学愿意到黑板上来听写,有吗?好,那位女同学,在黑板上写字可以稍微把字写大一点。

   1,听写词语   师:月光曲这篇课文是一个传说,请写下(传说),这个传说啊,讲的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怎样谱成的,第二个词语(谱写),一笔一画工整有力。下面听写一组词语,注意几个词语的笔画,先听后写   一组词语:盲姑娘,蜡烛,琴键。

   师:这组词语里面,盲,蜡,键,都是生字。(生写)   师:行,同学们抬起头来,和这位同学一起看,写的对吗?   生:对   师:写的时候注意这个蜡字,很多同学误认为它跟“烛”一样是火字旁,其实是虫字旁,最初的意思是动植物的油。这个键他写对了,但我观察了一下,笔顺不是很正确,左中右结构。最后写“建之”,明白吗?   生:明白   师:最后一个词“清幽”   学生写   老师:同学们,你们觉得清幽的月光是怎样的月光?   生:就像轻纱铺在地上一样,非常渺茫的那种感觉   师:非常善于联想   学生:我认为清幽的月光是皎皎的月光,是宁静的,有一种诗情画意的感觉   师:给人感觉到是皎洁的月光   生:我觉得是特别轻柔,特别柔和让人觉得舒服/   老师:恩,蒋老师课前还特地查了一下字典,发现这个幽字有三种解释,(出示解释)你们觉得清幽的幽应该取哪一种解释呢   生:第二种   师:第二种,清幽的月光让感觉是沉静的安闲的。同学们,这个传说究竟讲了一件什么事儿呢?请你选择一个或几个词语来说一说,请大家先自己准备一下,说一说。

   生小声说。

   师;没事儿,放出声音也没关系   师:同学们,谁愿意来说一说。

   生:贝多芬谱写月光曲时被人们说成是一个传说,因为他谱写月光曲时,借着清幽的月光,因盲姑娘对音乐的执着的感染,没有蜡烛的时候,月光是清幽的,这也是贝多芬当时的心情,所以他按动了琴键,让思绪跟着月光飞扬,所以创下了这首不朽的月曲——月光曲   老师:说得真不错,他说的时候强调了月光曲形成的原因和当时的情境,请愿意再说说,把这个故事简单地讲一讲   学生:就是当贝多芬在莱茵河散步时,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被盲姑娘热爱音乐的情感感动了,受到了感染,于是按动了琴键,创作了这首月光曲   老师:是吗?我们再来一起回顾故事内容。有一天傍晚,贝多芬走进了一间茅屋,贝多芬谈了一曲又一曲,这后一曲就是著名的   师生:月光曲   师:同学们,究竟是什么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传世名曲月光曲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到字里行间去寻找原因   (生默读,师巡视,师:恩,有的同学很自然地拿起了笔,把一些句子画了下来,我相信他的理由,他或许觉得这些句子所描写的情景打动了贝多芬的心。)   老师:同学们,咱们现在交流,哪段话所描绘的情景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请你先读一读,谁先来读,好,请你读吧。

   学生:读“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谈啊,……”   老师:这个同学读得这段话就是兄妹俩的对话,被站在茅屋外的贝多芬听见了,咱们再往具体项,你认为贝多芬是听到了兄妹俩的哪句话时就开始心动了呢的呢,先不要说,再读读。

   学生:我认为应该是这句话“这首曲子多难谈啊……那有多好啊”   老师:同学们,请你们按照自己的理解自己读一读这段话,注意,要能打动贝多芬的心啊,读一读,来,读出声音来。

   生读。

   师:恩。谁再来读一读?打动贝多芬的心   学生:朗读“贝多芬走进茅屋……那该有多好啊。”   老师:好的,他后边强调了那该多好啊,读出了盲姑娘内心的向往,我相信贝多芬听了心里会微微一动,谁再来读?   学生读   老师:同学们,他又强调了贝多芬自己,贝多芬从姑娘的口中听到了自己名字能不激动吗?   我们一字一句要读到贝多芬的心哪,来,我们一起来读。一个姑娘说,读   学生齐读   老师:同学们,贝多芬是一个音乐家,有一颗敏感的心,他往往能从别人的话里面听出言外之意,他从这句话里听出了什么?   学生:贝多芬从这句话听出了这个盲姑娘很渴望听到贝多芬的曲子。

   师:是,贝多芬听出了他内心满心的渴望。他还听出了什么   生:他还听出了这位小姑娘她很喜欢音乐。

   师:很喜欢音乐你听出来   生:贝多芬从这句话里感受到姑娘对音乐的追求   师:追求,而不仅仅是喜欢,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生:我是从“要是能听到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该有多好啊,……”   师:我也感受到了,这是他内心梦寐以求的愿望。

   生:我是从“那该多好啊”这五个字当中感受当的,这表现出她内心的渴望,这是她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梦想,我从课下知道贝多芬立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能做到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这一点就可以打动贝多芬,从盲姑娘对音乐的执着和渴望贝多芬为他们弹奏曲子。

   老师:我感觉到了,你真正是以贝多芬的身份,音乐家的身份来体会,富有同情心的贝多芬从这句话中还听出了什么呢?   生:从这句话他还听出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   师:用另外一个词形容,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   生:从这句话里还体会到盲姑娘之所以不能听贝多芬亲自弹的音乐是有苦衷的,他在特别压抑自己的情感   师:他的苦衷是什么   生:他的苦衷是家境贫寒,所以他没有能力亲自听贝多芬弹   师:他用了一个词,什么词   生:贫寒   师:贫寒哪,你从哪些细节感受到盲姑娘家境贫寒   学生:我从他们点的是微弱的烛光,烛光很微弱,住的是茅屋,而且钢琴是一架旧钢琴,说明他们的家境非常贫穷   师:种种细节让你感觉到了   生:我体会到的是一个男的说“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两个太字让我感到了他家境贫穷   老师:两个太字让你感受到他家境的贫寒,生活的艰辛   学生:还有我还从男的正在做皮鞋看到他家境贫寒   老师:是的,贝多芬听出了这个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依然热爱着生活,虽然家境贫寒但从没放弃过对艺术的向往和追求,他的心被触动了,我们一起带着这份理解这一份理解再读一读盲姑娘的这段话,“这首曲子多难谈啊,”起   学生读   老师: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继续读妹妹的话   学生接着读妹妹的话(哥哥,你别难过……)   老师:听到这里,贝多芬又听出了什么呢?   生:我感觉贝多芬又听出了姑娘的善解人意,因为他想听贝多芬弹钢琴是她一直以来的愿望,但她后来又说随便说说,说明他想安慰哥哥,她不想让哥哥为她听不到贝多芬弹的钢琴而难过。

   师:你也是善解人意的姑娘,明明是非常想听却说是随便说说,贝多芬听出了什么呢   生:贝多芬实际上听出了盲姑娘十分热爱音乐,盲姑娘一直压抑着自己的内心,真希望能听到贝多芬弹,但却说只是随便说说。随便说说并不是指真的是随便说说,而是压抑了他内心的情感。

   师:你用压抑这个词我倒还不至于,但我跟你同样的感觉是盲姑娘在掩饰自己的愿望,明明是梦寐以求的愿望,却说成随便说说。贝多芬听出了什么呢   生:贝多芬还听出了姑娘的难以抉择的一种情感,一方面是情同手足的哥哥,另一方面是自己热爱的音乐,但是盲姑娘特别善解人意,还是选择了哥哥,因为他家境贫寒,不想再给他哥哥造成负担。

   师:体会得真好。我们来读读这段话。我们来分角色,分头体会一下他们的情感好不好。你读妹妹的话,我读哥哥的话,不读提示语。

   师生分角色读   老师:同学们,贝多芬就是从这里听出了,他不仅热爱音乐,而且非常懂事,我相信他被感动了,所以他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曲。还有哪些句子所描述的情景打动了贝多芬的心呢?   学生:我觉得贝多芬自己也说过他是为穷人服务的。而他这家非常贫穷,没办法听贝多芬的音乐,书上也说了“他们……”这说明他们家非常穷,而贝多芬却没办法实践他自己的话,也就是他的音乐是为穷苦人服务的,我觉得他在这里不光感动于姑娘热爱音乐,而且也很痛心,他想满足他们的愿望   老师:你在用心体会一个音乐家的心情,去揣摩他的创作的心理,还有哪段话所描绘的情景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呢?   学生:是这段话“他多纯熟啊,……”   师:听了盲姑娘的这句话,贝多芬是怎么反应的,我们一起来读后面的这句话,读   学生读“贝多芬没有回答……。

   老师:这是贝多芬和盲姑娘之间的对话,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我想问为什么再谈一曲呢   师:哦,我想贝多芬被感动了,所以再来一曲,第一个问题还有吗?   生:我的问题是当盲姑娘问他是不是贝多芬他为什么没有承认。

   师:假如你是贝多芬,你会怎么说   生:我会先弹一曲,然后再说   师:所以你会有此一问,这是你的问题,第二个问题,还有吗?   生:贝多芬是有名的音乐家,为什么还要称一个非常贫穷的姑娘为“您”   师:是呀,我的认为是既是出于礼貌。也是出于对盲姑娘的尊重。

   生:我还有一个问题他为什么要弹琴给她听   师:就是他为什么再弹一曲给他听。

   生:我的问题是为什么盲姑娘一听就知道是贝多芬   老师:是呀,这是你的问题,第三个问题,同学们,我们一边交流一边思考,这些问题提得很好。我们现在思考,盲姑娘双目失明与贝多芬素不相识,为什么他能猜到弹琴的是贝多芬呢?   学生:从他说“弹得多娴熟啊”“多深情啊”我感觉到他听得很认真,而且他对音乐的酷爱以及执着使他认为这是贝多芬的弹的曲子   老师:他强调了盲姑娘在用心听,而且是个热爱音乐的姑娘,其他同学还有别的理解吗?   学生:因为盲姑娘热爱音乐,也是贝多芬的知音,所以他能确定这个音乐确确实实是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弹的   老师:这位同学的发言当中出现了一个词“知音”,知音,上一篇课文《伯牙绝弦》是一篇传说,对吗?   生:对。

   师:这个传说里面写到钟子期是于伯牙的知音,因为他十分喜欢听于伯牙弹琴,而且能从他的琴声里面听出高山听出流水,那这里能够从哪里感受到盲姑娘是贝多芬的知音吗?   生:因为盲姑娘一听他弹的曲子就能猜出他是贝多芬,因为喜欢他平时经常听,所以一听他弹曲子就知道是贝多芬在弹   老师:盲姑娘熟悉贝多芬的音乐,还有其他细节可以感受出他是贝多芬是知音呢。

   生:从开始盲姑娘弹琴弹的断断续续的,还在练可以看出他非常喜欢贝多芬的音乐,一听到弹的曲子就猜出是贝多芬,所以她是贝多芬的知音   师:你联系上文谈了自己的理解。

   生:我是从盲姑娘第一次听贝多芬弹,而且只听了一遍,就理解出来贝多芬弹得么多娴熟,多么深情,所以是他的知音   老师:这是你的理解。

   生:我觉得盲姑娘只听贝多芬弹了一遍,就能达到贝多芬弹的曲子那种境界,所以我觉得盲姑娘是非常能够理解贝多芬,所以是他的知音。

   师:所以说盲姑娘既热爱贝多芬的音乐也懂得贝多芬的音乐,是贝多芬知音,难怪盲姑娘会猜到是贝多芬为他弹奏的,也难怪此时此刻他的心情是那样的激动,请同学们把这句话再读一读,读出盲姑娘内心的那一份激动。拿出声音读。

   学生读。

   师:自己读,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   师:我能听出盲姑娘内心十分激动,谁再读一读   生读   师:我能感受到她内心万分的激动。咱们为了更深的理解这句话,来设身处地的想一想为什么听一首曲子能这么激动呢   生:我觉得因为盲姑娘梦寐以求的愿望就是能听一听贝多芬弹奏,她终于实现了这个梦想,所以她非常激动   师:一个人梦寐以求的愿望突然实现了,她会怎么说这句话呢,请你再来读一读   生读。

   师:她这么激动还有其他的原因吗?   生:而且我觉得他也十分的难以置信,贝多芬是非常著名的音乐,这样的大音乐家会为他这么贫穷的姑娘弹一首曲子,他不敢相信,所以他很激动   师:你从这句话里的哪里看出他不敢相信,难以置信啊。

   生:我从这句话里的两个您看出来的   师:第一个您表示猜测可以读得声音稍微拉长一些,请你再读一读这句话   生读   师:是的,同学们,知音难求啊,贝多芬没有想到在一间茅屋里面遇到了自己的知音。我相信他和盲姑娘一样内心十分的激动。所以他决定为盲姑娘再弹一曲,于伯牙摔琴谢知音,我相信贝多芬再弹一曲为的也是知音啊。对吗,刚才有个同学还提了个问题,为什么此时贝多芬没有回答,我相信各个有各人的理由,谁来谈谈你的看法。

   生:我觉得贝多芬可能觉得盲姑娘已经猜出他是贝多芬,没有回答就是默认了。

   师:贝多芬默认了,这是你的理解   生:我觉得贝多芬不回答,是因为他知道盲姑娘是自己她的知音,不想在他面前明白的说他是贝多芬。

   师:我想起两句话,此时无声胜有声,心有灵犀一点通,打通两个人心灵的就是这,这   生:这一句   师:音乐。对吗?还有其他的理解吗?   生:和我们上回学于伯牙和子期一样,在这里盲姑娘知道贝多芬,我感觉他们之间是互通的,所以我感觉他们心有灵犀   师:联系上文再次证明了音乐可以打通两个人的心。

   生:我觉得贝多芬已经知道盲姑娘知道是他弹的了,他们已经心心相印了,所以没有必要他非得点明出来他就是贝多芬,只要让盲姑娘感觉到他的音乐是多么好听就可以了   老师:是的,音乐才是最重要的,最后一位同学。

   生:我的理解是贝多芬是伟大的音乐家,音乐就是他的生命,就是他的语言,所以他并想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他只想用自己的音乐来表达对盲姑娘回答,这是他感谢盲姑娘的一种行为。

   老师们鼓掌。

   师:老师们的掌声说明你可以成为一个艺术家,你具备成为一个艺术家的潜质。好,同学们,贝多芬这时候决定再弹奏一曲,这时候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仿佛披上了一层银纱,贝多芬望了望站在身旁的兄妹俩,有所触动,他想用音乐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他这时候心里究竟再想什么呢,请再次拿出作业纸,联系上文展开联想,把贝多芬内心的想法写下来。

   学生写,师巡回指导   老师:同学们,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贝多芬的内心吧,他心里再想什么呢?   学生:他心想多么善解人意的姑娘,多么痴迷音乐的姑娘,多么深的手足情,让我满足这个姑娘的愿望吧,让我谢谢这个知音吧,让我为他们献上一曲吧。

   鼓掌   老师:三个多么,一个排比,说明此时贝多芬百感交集,他心里在想什么呢?   学生:贝多芬心想知音难觅,能听懂音乐的人多如牛毛,可是能听懂我的心的又有几人,虽然我没有力量能让她的眼睛重见光明,但是,我能用音乐把她的心中照亮,这是一首为知音弹的曲子,这时我最幸福。

   鼓掌   老师:是啊,同学们,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还有什么比找到知音更感幸福的呢,还有什么比弹上一曲感谢知音更感幸福的呢,他心里再想什么呢?   生:我认为他会想兄妹俩如此的热爱音乐,我不能让他们失望,我要为他们去创造音乐,圆他们的梦想,真正的音乐为让他们听到,为知音开的音乐会。

   师:是的,很多同学强调了,贝多芬立下誓言一生一世要为贫苦人民作曲,为知音作曲,他心里想了很多很多。贝多芬自己也说过,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最终他用月光曲,用音乐释放了自己的情感,同学们,听   播放音乐,师配读,(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微波粼粼的海面上,……涌过来,继续听   师:同学们,这就是月光曲的片断,贝多芬心里究竟在想什么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围绕这段话,再次走进贝多芬。下课。

 月光曲 一、 说教材:

 《月光曲》是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命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文章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融传说、美景、深情于一炉。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人教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同情穷苦人民的思想。

 3.学会根据实在的事物,展开适当的联想。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九自然段。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悟《月光曲》的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人物的心境和乐曲的意境”的统一。

 四. 说教法:

 为了紧扣大纲,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采用了尝试教学、变序教学等多种方法,利用多媒体软件,运用“以读代讲”“尝试练习”“点拨议论”的方法。

 五. 说学法:

 重视学法指导,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需要,更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需要。为此我让学生充分去感知语言材料,让学生自己去读书感悟、合作学习,研究语言文字,渗透“读”“思”“议” “悟”“勾”等学法。

 六. 说教学程序:

 本课安排两个课时,为了体现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育提出的崭新要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景氛围,激发学生情感。

 讲课伊始,我应用情景教学,多媒体出示贝多芬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随后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并随乐声简介贝多芬,让学生明确贝多芬是一个伟大的音乐家,他为人民创作,为人民演奏, 人民对他十分爱戴和敬仰。创设出浓郁的情景氛围,使学生进入情景,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暗示了课文的内容中心,引出课题 。

 (二)倡导合作学习,培养问题意识。

 教学想要真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营造一个合作学习的民主氛围,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问是一点,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就在每事问。”显而易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相当重要。在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初读悟文后,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影响。让学生质疑提问,教师梳理学生懂或不懂的内容,以学定教。这一步,体现了尝试教学法的“自练”;体现了学法“读”“议”“悟”。

 (三)直奔文章重点,体会乐曲意境。

 本篇课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领悟《月光曲》的内容,而文章并没有描写《月光曲》的琴声、节奏及旋律,而这一内容文章是通过皮鞋匠听音乐时的联想表现出来的,为此,我让学生勾画出皮鞋匠听音乐时联想的文字,合作学习,初步体会乐曲的三层变化,再用多媒体施放月色海天的图画,即“月亮升起,海面平静”“月亮升高,穿过微云”“月光照耀,风起浪涌”。并配与月色海天图画相对映的《月光曲》的三具乐段,即轻松舒缓的、渐强发展的、高昂激越的。教师再用富于感情的语言朗读三层文字。这样,以图画展现情景、以音乐渲染情景、以语言描绘情景的方法被有机的结合起来。音乐、美术、语文三门学科成为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整体,深深地撼动了学生的心灵,从而突破了重点,并让学生分辨了事物和联想。这一步,体现了学法“勾”和“议”。

 (四)追溯作曲根源,了解人物心境。

 如此美好的乐曲,贝多芬是在怎样的心境和激情中创造出来的呢?我让学生尝试自学后,出示插图,师生共同讨论得出贝多芬作曲的根源:夜深人静,听到琴声;走进茅屋,引起同情;遇见知音,非常激动;环境清幽,创作名曲。让学生明白兄妹贫穷的现状与贝多芬憎恶社会的激情,使得贝多芬的心情在变化,而穷兄妹俩,特别是对爱音乐又懂音乐的盲姑娘的深切同情和对她求知若渴心理的理解,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感情基础,从而让学生体会了贝多芬的卓越才华,和她对劳动人民的关心、热爱。

 (五)突破文章难点,解决“两境”统一。

 为理解本课难点“人物的心境和乐曲的意境”的统一,我让学生连贯全文,体会贝多芬散步时心里平静,正像第一乐段轻松舒缓,也如皮鞋匠听到音乐联想的第一层文字描写,当贝多芬听到琴声和兄妹的谈话十分感动,正象第二乐段节奏渐强发展,也如皮鞋匠联想的第二层文字描写,当第一曲完了,盲姑娘认出贝多芬,贝多芬更加激动,正像第三乐段高昂激越,也如皮鞋匠联想的第三层文字描写,从而解决了文章难点“人物的心境和乐曲的意境”的统一。

 (六)释放情感欲望,强化朗读训练。

 进入新世纪的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已经充分意识到读书感悟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读书是课堂训练的主线。为此,在教学中,我贯穿了多种形式的读,如自由读、齐读、分读、品读、读句、读层等,通过读使学生入情入境,产生共鸣,受到启迪并释放了自己的情感 ,进一步体现了“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

 (七)重视想象能力,拓展创新意识。

 在作业设计上,为了让学生化知为能,迁移应用,我出示文中联想的语段,并提问“这一幅美妙绝伦的月色海天图,兄妹俩真的看到了吗?”进而抓住“好像”“仿佛”引导学生进一步分辨事物和联想,并体会写作时应用联想的条件和好处。之后出示两幅图画,并配以音乐,让学生领会美妙的音乐给我们带来的无限遐想,给我们带来美的熏陶和享受,从而丰富和提高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再让学生发挥想象,练习写作,力求读写结合,课外延伸。

 总之,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旨在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指导思想。

 月光曲 《月光曲》原名《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贝多芬在1801年创作成功,是一首享誉世界的名曲。

 月光奏鸣曲是贝多芬将它献给自己第一位恋人,并欲娶之为妻的桂齐雅蒂女伯爵。然而当时他们已分手,贝多芬也正经受着失恋和耳疾带来巨大的痛苦,曲子便是在这样背景下完成的。

 奏鸣曲中包含着贝多芬至深的感情,是失聪的音乐家用心和灵魂谱写而成。琴音轻推慢陈,如倾泻一地的月光,缓缓移至心房,照亮了那些许久不曾碰触的角落,勾起回忆联翩。月光奏鸣曲一共分为三章。

  《京剧趣谈》

  23 京剧趣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根据课文描述,展开联想和想象,理解课文。

 2.阅读课文,了解京剧艺术特色,感受中国民族文化艺术的精彩。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了解京剧艺术特色,感受中国民族文化艺术的精彩。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内

 容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1.本堂课,老师带领大家感受一种非常独特的音乐艺术,相信同学们对它并不陌生,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播放《唱脸谱》视频。

 2.同学们,你们对京剧艺术有哪些了解? 3.资料介绍 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场景布置注重写意,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京剧走遍世界各地,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在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难读的字,注意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三、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由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这篇课文从道具和动作两个方面描述了我国京剧独有的几个艺术特色。) 四、品读释疑 (一)自由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介绍了京剧的哪几个方面的特色? (课文介绍了中国京剧两个方面的独有艺术特色,一是道具:有实在道具如马鞭,还有一些虚拟道具;二是动作:亮相。) 2.读“马鞭”这一部分,想一想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1)用马鞭代替真马,这是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法。

 (2)京剧中运用实在道具和虚拟道具。舞台表演中,举出几个事例,揭示京剧中道具的独到之处。

 3.出示:同时这一根虚拟(nǐ)的马鞭,给演员以无穷无尽的表演自由:可以高扬,可以低垂;可以跑半天还在家门口,可以一抬手就走了一百里。马鞭本身具备一种装饰的美,而且不同人物在使用马鞭时,也各自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方法。

 (1)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把演员运用马鞭的表演自由形象地写了出来。

  (2)你能仿照上面的句子写一写吗?

  4.自由读“亮相”部分,思考: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1)静态亮相,这是京剧艺术的高妙之处。

 (2)动态亮相,凸显英雄气概。

 5.出示:京剧还有一种奇特之处:双方正在对打,激烈到简直是风雨不透,台下看的人非常紧张,一个个大气不敢出,都把眼睛睁得大大的,唯恐在一眨眼间,谁就把对方给“杀”了。

 在写台下观众的时候运用了什么描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是神态描写,这里描写观众的紧张神态,是对舞台中演员表演的激烈打斗场面的烘托,侧面描写衬托出表演得精彩,引人入胜,为下文的“静”做好铺垫。) 6. “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诗句的引用,有什么好处? 说明这时候没有声音比有声音更有表现力,人们的心绪已经与京剧表演中传达的情感相融相通,突出艺术的高妙之处。

 (二)主题延伸 读了本文,我们了解了中国国粹京剧的一些艺术特色。此时,中国京剧艺术大门向我们敞开,你还想了解哪些方面,请同学们搜集阅读相关书籍资料或音视频。

 五、总结课文主旨 这篇课文从道具和动作两个方面描述了我国京剧独有的几个艺术特色,赞扬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和继承中不断发展的创新精神。

 六、推荐阅读 本课推荐阅读《京剧》《看戏》。

 七、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八、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基础练习”板块的习题。)

 (1)

  (2)

 (3)

 (4)

 (5)

 (7) (8)

 (17-29) (9-12)

 (13)

  (14)

 板书设计

 实在道具:马鞭

 省略马匹,表演自由

 道具

  有继承 京剧趣谈

  虚拟道具 :

 可感觉可使用

  有发展

  静态亮相

 武艺高强

 必胜信心

  独特

  动作

  高妙

 动态亮相

  英雄气概 课后反思 这篇略读课文介绍的是我国京剧道具和动作这两个方面,突出了京剧独有的艺术特色。

 在教学中,我首先播放京剧《唱脸谱》,让学生对京剧有个大概的影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果然看了视频,孩子们很开心,很幸福,这为学习这篇文章开了好头。接着我从整体入手,让学生在充分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这篇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京剧的,这个问题不难,孩子们大部分都能回答上。另外这篇文章结构很明显分为两部分。然后分段学习,重点抓住两部分的关键语段,带领学生阅读,联想,使学生感受到京剧的独特魅力

  整堂课下来,我觉得整体上的不错,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京剧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在课外延伸这个环境,让感兴趣的学生下课后去查阅相关的资料和视频,以便更进一步的了解和学生,从而达到了弘扬我国传统艺术的目的。

 京剧趣谈 一、说教材:

 《京剧趣谈》选入教材本单元,旨在使学生感悟艺术的高妙,受到美的熏陶。课文分两部分,作者的编写意图是想通过这两方面的介绍使学生对京剧这门艺术有一些了解。第一部分《马鞭》是为了向学生介绍京剧表演中利用虚拟的道具来表现真实生活的特点;第二部分《亮相》是为了向学生介绍双方打斗场面的表现手法。文章语言严谨,生动有趣,说理清楚,可读性强。

 二、说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中“驰骋、尴尬、虚拟”等几个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介绍的京剧表演的特点及运用的说明方法。

    3.想象京剧的艺术特色。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京剧表演中马鞭的应用和亮相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说明京剧表演特点的说明方法。

 四、 说教法:

 为了紧扣大纲,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采用了尝试教学、变序教学等多种方法,利用多媒体软件,运用“以读代讲”“尝试练习”“点拨议论”的方法。

 五、 说学法:

 重视学法指导,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需要,更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需要。为此我让学生充分去感知语言材料,让学生自己去读书感悟、合作学习,研究语言文字,渗透“读”“思”“议” “悟”“勾”等学法。

 六、说教学程序: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喜欢京剧吗?说一说你喜欢的京剧名段吧。

    2.教师板书课题点明“趣谈”。“趣谈”是什么意思?    3.“京剧趣谈”是什么意思?看到这个题目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抓住学生的质疑,进一步启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学习课文后我们就明白了。

    (二)自学生字,读顺课文。

    1.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新词及不理解的词。不理解的词可在小组解决,也可查字典解决。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词语。

    2.巩固练习,教师可出示小黑板或投影片,检查学生理解词语的情况。

    3.再读一遍课文。看看还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把它画出来,提出来和同学们讨论。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再根据讲读课文的需要,提出一些重点词语,请同学们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4.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是否正确、流利,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学生读书思考: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京剧的哪几种艺术特色? (一是利用虚拟的道具能演出得具有神韵,二是奇特的亮相表演能带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四) 重点讲读,体会写法。

    1.但是,舞台的空间总是有限的。要表现骑马的一个场景,应该怎样来实现呢?

 请同学们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回答这个问题。

 2.用虚拟的马鞭来表现骑马,成功吗?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指导:演员用马鞭来表演骑马很成功。主要表现在:

 骑马人特定和优美的姿态能鲜明地表现出来。马鞭拿在手里,演员可以很自由地做出各种动作,表示出各种意义。

 3.京剧中有些虚拟的道具一样感觉可使用,为了说明这个事实,作者举出了哪两个例子?请同学们读课文的第2、3自然段,然后回答。

 五、出示要求,自主学习。

    1.出示学习要求:自读《亮相》一部分课文,看看作者讲出了京剧的什么艺术特色。想象自己是一位解说员,要向外宾们介绍京剧的这种艺术特色,想一想,你准备从哪些方面按什么顺序来讲呢? 2.提示学生注意讲出以下两点:

 (1)双方交战正激烈时,演员的动作忽然停止。此时无声胜有声。

 (2)双方交战,一方败阵逃走,另一方不去追,反而在原地耍“杂技”,凸显人物英雄气概。

 3.学生当解说员,模拟场景练习解说。

 4.思考讨论:作者在介绍各种京剧艺术特色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京剧趣谈 京剧:曾称平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位列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京剧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在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第七单元 单元知识小结 一、易读错的字 善哉(zāi) 琴弦(xián) 画轴(zhóu) 曝(pù)晒

  莱茵(yīn)河 纯(chún)熟 一缕(lǚ) 二、易写错的字 哉:左下角是“口”。

 曝:右下角是“氺”。

 矣:下面是“矢” 盲:上面是“亡”。

 键:“ ”不要写成“辶”

 三、会写词语 善哉 巍峨 琴弦 画轴 锦绣 曝晒 悔之晚矣 谱写 莱茵河 盲目 纯熟 琴键 一缕 陶醉 钢琴 幽静 断断续续 茅屋 烛光 失明 清幽 景象

 四、多音字 轴 曝 散

 相 五、形近字

 六、近义词 纯熟—熟练 恬静—安静 陶醉—沉醉 驰骋—奔驰 控制—操控

 突显—凸显 彻底—完全 尴尬—难堪 霎时间—一刹那

 断断续续—时断时续

 波涛汹涌—惊涛骇浪

 水天相接—水天一线 风雨不透—密不通风

 约定俗成—相沿成习 七、反义词 纯熟—生疏 幽静—喧闹 微弱—强烈 陌生—熟悉 鲜明—隐晦

 虚拟—真实 紧张—松弛 显现—隐藏 继承—遗弃 波涛汹涌—风平浪静 断断续续—接连不断 不可开交—分崩离析

 八、词语搭配 (著名)的钢琴曲 (幽静)的小路 (美妙)的琴声

 (恬静)的脸 (雪亮)的浪花

 (微弱)的烛光 (清幽)的月光

 (微波粼粼)的海面 (波涛汹涌)的大海

 (虚拟)的马鞭 (必胜)的信心 (约定俗成)的方法 (整齐)的锣鼓声

 (优美)的姿态

 九、词语归类 表示深厚感情的词语 : 如胶似漆 情同手足 情深似海 鱼水情深 莫逆之交 亲密无间

 推心置腹 肝胆相照

 关于艺术的词语 : 天籁之音 匠心独运 阳春白雪 高山流水 出神入化 不拘绳墨

 精雕细刻 雅俗共赏

 描写海面的词语

 微波粼粼 波涛汹涌 白浪翻滚 惊涛骇浪 风号浪吼 碧波荡漾

 风平浪静 水波不兴

 描写音乐美妙的词语

  悦耳动听 宛转悠扬 游鱼出听 袅袅余音 余音绕梁 十、句子积累 1. 比喻句: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2. 反问句:这,哪里还是戏剧?这,不是太像杂技了吗? 3. 引用句:俗话说“一动不如一静”,古诗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讲的就是这种情况。

  十一、考点提示 1. 背诵《伯牙鼓琴》和《月光曲》第9 自然段。

 2. 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

 3. 识记“日积月累”中有关音乐、绘画、文笔等艺术的词语。

 4. 写出自己的拿手好戏,把重点部分写具体。

 第七单元达标检测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第一部分:积累运用(34分) 一、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对应的字母填在括号里)(1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奴婢(bì)

  驰骋(chěnɡ)

  处士(chǔ)

 戛然而止(jiá) B.荒谬(miù)

  虚拟(nǐ)

  恬静(tián)

  少选之间(shào) C.彻底(chè)

  凸显(tū)

  行当(xínɡ)

  波涛汹涌(xiōnɡ) D.尴尬(ɡān)

  债券(juàn)

 汤汤(shānɡ)

  拊掌大笑(fǔ) 2.下面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著名 皮鞋 段段续续

 B.霎时 矛屋 巧夺天工 C.烛光 钢琴 妙笔生花

 D.失明 照耀 余音绕粱 3.“曝”字的意思与下列哪项有关?(  ) A.水

 B.太阳

 C.说话

 D.时间 4.对《文言文二则》中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志:心志,情志。

 B.少选:遗漏,没有选上。

 C.股:大腿。

 D.搐:抽缩。

 5.下列加点词语都与戏曲有关,其中用的不是词语的本义的一项是 (  ) A.刚刚结束冬训的国家女排,今晚在福建省体育馆首次亮相。

 B.一出戏固然需要有男女主角,但跑龙套的也必不可少。

 C.压轴的戏一般都由戏班里最好的演员来演。

 D.锣鼓一响,演员们便一个个粉墨登场了。

 6.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是(  ) A.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B.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

 C.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D.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7.晚会帷幕徐徐拉开,女主持人步态优美地步入舞台,一不小心跌倒在地,观众哗然。此时,女主持人从容地站了起来,神态自若地说了一句话,场内立刻掌声四起。当时,她说的是(  ) A.对不起,我太紧张了,请不要见笑。

 B.刚才,我是被大家的热情倾倒了。

 C.对不起,我太激动了,失礼了。

 D.不好意思,刚才我跌倒了,幸好没有扭伤脚。

 8.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是哪个朝代的人?(  ) A.西晋

 B.东晋

 C.唐代

 D.宋代 9.下列四幅书法作品的风格特点,依次是(  )

 ①娟秀清丽,结体扁平,舒展超逸。

 ②笔走龙蛇,磅礴连绵,姿态万千。

 ③笔力刚劲,平正端庄,险劲生动。

 ④圆厚端庄,方正朴茂,雄浑刚劲。

 A.②③①④ B.①④②③ C.④①③② D.③②④① 10.“比如,群山连绵,惊涛骇浪,电闪雷鸣,暴风骤雨,都使他们震惊和崇拜。”这个句子应插入下面语段(  )。

 ①作为中华民族图腾的龙,并不是一种实有的动物,而是一种艺术形象,是我们的祖先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②古时候,人们对大自然的许多现象无法做出科学的解释,更没有控制自然的能力。③于是,我们的祖先便希望自己的图腾具有风雨雷电那样的力量,群山大河那样的雄姿,让它像鸟一样能腾云驾雾,像鱼一样可以在水中游弋,像马一样可以飞快奔跑…… A.①之前 B.①②之间

 C.②③之间

 D.③之后 11.对下面一段话主要意思的概括,最恰当的是哪一项?(  ) 银粒儿一般的种子撒下去之后,天天有人俯着身子瞅着,盼着。可是大半个月过去了,竟没有丝毫动静。有人说种早了,有人说埋深了。正在大家议论纷纷之时,小芽儿破土而出了。

 A.人们天天盼着种子发芽。

  B.人们议论种子不发芽的原因。

 C.小芽终于出土了。

  D.在人们的期盼中种子发芽了。

 12.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月光曲》中贝多芬为皮鞋匠和盲姑娘弹的第一首曲子就是《月光曲》,这让我们感受到了贝多芬对穷人的同情。

 B.“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这两个句子中的“之”的意思完全一样。

 C.京剧被誉为中国的国粹,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剧种。

 D.伯牙、锺子期相传为春秋时期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庄子》《吕氏春秋》等古书均有记载。

 二、读拼音,写词语。(10分)

 táo zuì

  shàn zāi  pǔ xiě 

 qín jiàn  chún shú (    ) (    )

 (    )

 (    )

 (    ) 三、根据所学知识填空。(12分) 1.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_____________。”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不少四字词语是与音乐有关的。“______________”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______________”借指正大、庄严、高妙的音乐或文辞;“____________”形容歌声或音乐优美,耐人回味。我还知道其他与音乐有关的四字词语,如“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3.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__________的海面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阅读欣赏(31分) (一)割席断交(14分) [南朝宋]刘义庆 管宁、华歆①共②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③而掷④去之。又尝⑤同席读书,有乘轩冕⑥过门者,宁读如故⑦,歆废书⑧出看。宁割席⑨分坐,曰:“子非吾友也。”(选自《世说新语·德行》) 【注释】①管宁:字幼安,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著名隐士。华歆:字子鱼,东汉末年至三国时名士、重臣。②共:一起。③捉:拿起来,举起。④掷:扔。⑤尝:曾经。⑥轩冕:古代卿大夫的车乘和礼服。⑦如故:像原来一样。如,如同,好像。⑧废书:放下书。⑨席:供坐卧铺垫的用具。

 1.管宁、华歆是在什么时候发现黄金的?(  )(2分) A.读书的时候

  B.菜园中除草的时候 C.割席的时候

  D.马车经过的时候 2.“子非吾友也。”这句话的意思是(  )(2分) A.你是我的朋友。

  B.你是他的朋友。

 C.你不是我的朋友。

 D.你一定是我的朋友。

 3.与“割席断交”的意思相近的是哪一句?(  )(2分) A.道不同不相为谋。

 B.有志不在年高。

 C.言必信,行必果。

 D.满招损,谦受益 4.管宁为什么要与华歆割席断交?(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管宁和华歆各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徐悲鸿在巴黎(17分) 为了实现复兴中国美术事业的雄心壮志,年轻的画师徐悲鸿决定去欧洲观摩西方的优秀艺术。1919年春天,他获得了去法国留学的机会。

 到法国后,徐悲鸿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在一次留学生联欢会上,有个外国学生站起来傲慢地说:“中国人又蠢又笨,就是把他们送到天上去深造,天天让达·芬奇手把手地教,也成不了材!”坐在一旁的徐悲鸿被激怒了,他走到那个外国学生面前大声说:“先生,你不是说中国人不行吗?那好,我代表我的祖国,你代表你的国家,我们来比试比试,看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材。” 从那以后,徐悲鸿下定决心,要为中华雪耻,为民族争光。虽然生活十分艰苦,但是他还是从微薄的生活费中挤出钱来购买喜爱的书籍和图画。长期又冷又饿,使他得了严重的肠胃病,发作时疼痛难忍,可他常强迫自己忍痛作画,以分散注意力减轻疼痛。

 每逢假日,徐悲鸿就到博物馆观赏和临摹欧洲历代大师的绘画作品。他常常一大清早就进馆临摹,直到晚上闭馆仍不肯离去。临摹时,他为了不浪费时间,连一口水都不喝。通过临摹,他从艺术大师的作品里学到了高超的绘画技巧。

 几年后,徐悲鸿创作了《箫声》《老妇》《远闻》等油画作品,这些作品在法国全国美术展览会上展出后震惊了巴黎。这时候那个傲慢的外国学生不得不向徐悲鸿鞠躬认错,他说:“在竞赛中你是胜利者,我是有眼不识泰山。” 1.达·芬奇是(  )著名画家。(2分) A.法国

 B.英国

 C.意大利

 D.奥地利 2.徐悲鸿去法国留学的原因是(  )(2分) A.他特别喜欢法国的浪漫风情。

 B.到法国留学,既可以学习绘画,又能扩大自己的视野。

 C.为了实现复兴中国美术事业的雄心壮志。

 D.法国有许多世界著名的画家,徐悲鸿希望得到他们的当面 指导。

 3.徐悲鸿在与外国学生的比试中获胜的主要原因是(  )(2分) A.他的基本功扎实。

 B.他坚持带病作画。

 C.他经常到博物馆观赏和临摹欧洲历代大师的绘画作品。

 D.他决心为中华雪耻,为民族争光,所以勤学苦练。

 4.下面是四位同学对第二段段意的概括,其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外国学生鄙视徐悲鸿,把徐悲鸿激怒了。

 B.外国学生鄙视徐悲鸿,徐悲鸿奋起反击。

 C.外国学生鄙视徐悲鸿,徐悲鸿向他挑战。

 D.外国学生鄙视中国人,徐悲鸿向他挑战。

 5.徐悲鸿是怎样勤学苦练的?结合选文进行概括,至少写两点。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换成“这时候那个傲慢的外国学生向徐悲鸿鞠躬认错”好吗?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习作表达(35分) 题目:我的追梦故事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有自己的梦想,并且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着,在努力的过程中也一定有令自己难忘的经历。请你从中选一次难忘的经历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要是能写出自己的体会就更棒了,500字左右。

 第七单元达标检测卷 第一部分:积累运用 一、1.A 2.C 3.B 4.B 5.A 6.B 7.B  8.B 9.C 10.C 11.D 12.C 二、陶醉 善哉 谱写 琴键 纯熟 三、1.巍巍乎若太山 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琴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高山流水 黄钟大吕 余音绕梁 示例:天籁之音 响遏行云 3.微波粼粼 霎时间洒满了银光 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第二部分:阅读欣赏 (一)1.B 2.C 3.A 4.因为管宁视黄金、达官显贵如草芥,而华歆则不是,两人道不同不相为谋。

 5.管宁:做事一心一意。华歆:做事三心二意。

 (二)1.C 2.C 3.D 4.D 5.示例:徐悲鸿从微薄的生活费中挤出钱来购买喜爱的书籍和图画;徐悲鸿得了肠胃病,但他常忍痛作画;每逢假日,徐悲鸿就到博物馆观赏和临摹欧洲历代大师的绘画作品。

 6.不好。原句是双重否定句,表达的语气比肯定句更强烈,从而突出了外国学生在徐悲鸿取得的突出成绩面前不得不认错的情形。

 7积累与运用考点梳理卷(第七单元)

 时间:40分钟

 一、字词句基础。

 1.[字形]在语境中写词语。

 贝多芬在máo wū(   )里借着微弱的zhú guāng(   )弹起gāng qín(   ),满足双目shī mínɡ(   )的姑娘的愿望。姑娘被美妙的音乐táo zuì(   )了。

 2. [字音]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证券(quàn juàn)

 驰骋(chénɡ chěnɡ) 好书画(hào hǎo)

  行头(háng xíng) 3.[字义]下列词语中的“鼓”意思与“鼓琴”的“鼓”相同的一项是 (  )。

 A.鼓动

 B.打腰鼓

 C.鼓励

 D.鼓掌 4.[字义]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志在太山(心志,情志)

  B.破琴绝弦(断) C.笑而然之(牧童说的话)

 D.掉尾(回转) 5.[断句]下列文言文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巍巍∕乎若∕太山 B.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C.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D.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6.[词语搭配]下列词语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恬静的生活

 B.深沉的琴声 C.清幽的浪花

 D.清秀的面容 7.[词义]下列加点词在句中是本义的一项是(  )。

 A.在公司里,小乐就是个跑龙套的,不是主角。

 B.在班集体中,大家要支持班长的工作,不能和他唱对台戏。

 C.许多知名的戏曲演员大多是科班出身。

 D.刘丹干起工作来有板有眼,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

 8.[词语辨析]填入句中括号里最恰当的一项是(  )。

 这条路距离城区很远,少有人走,非常__________。

 A.安静 B.幽静 C.宁静 D.僻静 9.[关联词语运用]连接下列两个句子最合适的关联词语是(  )。

 盲姑娘爱听。贝多芬又弹了一曲。

 A.如果……就……

 B.因为……所以…… C.只有……才……

 D.只要……就…… 10.[体会情感]给下列句子选择合适的朗读语气。(填序号) A.内疚 B.期待 C.激动 D.热情 (1)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哇! (  ) (2)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  ) (3)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 (4)是呀,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  ) 11.[课文理解]下列句子中,补出的原文省略的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  )。

 A.(戴嵩)所宝以百数。

 B.(牧童)拊掌大笑。

 C.(杜处士)尤所爱。

 D.(这个道理)不可改也。

 二、积累与背诵。

 12.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按要求分类。

 高山(  )水

 天(  )之音 余音绕(  )

 黄钟大(  ) 轻歌(  )舞 (  )云流水

 巧夺天(  )

 惟(  )惟肖 画龙点(  ) 笔走龙(  )

  (  )笔生花

  (  )(  )如生 (1)形容声音悦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形容形象逼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形容书法作品有气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仿照课文句子,续写句子。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伯牙志在清风,锺子期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伯牙志在____________,锺子期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文主题与理解。

 1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伯牙鼓琴》采用了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

 B.戴嵩居然把斗牛画错了,说明他绘画水平不怎么样。

 C.从《书戴嵩画牛》一文中,我们明白了艺术离不开生活。

 D.《京剧趣谈》介绍了京剧表演在道具使用方面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特点及在动作方面的独特之处。

 15.阅读语段,完成练习。

 ①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②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③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④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⑤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1)语段中运用了比喻的句子是(  )。

 A.第①句 B.第②句 C.第③句 D.第⑤句 (2)下列三个词语描述了语段呈现的画面,其中,排列的先后顺序与语段叙述顺序一致的一项是(  )。

 A.微云遮月—微波荡漾—波涛汹涌 B.微波荡漾—波涛汹涌—微云遮月 C.微云遮月—波涛汹涌—微波荡漾 D.微波荡漾—微云遮月—波涛汹涌 (3)随着海上景象的变化,琴声也随之变化,其中符合语段中描绘的景象的一项是(  )。

 A.舒缓柔和—轻松明快—高昂激越 B.高昂激越—舒缓柔和—轻松明快 C.轻松明快—高昂激越—舒缓柔和 D.舒缓柔和—高昂激越—轻松明快 7积累与运用考点梳理卷(第七单元) 一、1.茅屋 烛光 钢琴 失明 陶醉 2.quàn,√ chěnɡ,√ hào,√ xíng,√ 3.D 4.D 5.B 6.C 7.C 8.D

  9.B 10.(1)B (2)C (3)D (4)A 11.A 二、12.流 籁 梁

  吕 曼 行 工 妙 睛

  蛇 妙 栩 栩 (1)天籁之音 余音绕梁 (2)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 (3)笔走龙蛇 13.示例:善哉乎鼓琴 徐徐乎若清风 明月 善哉乎鼓琴 皎皎乎若明月 三、14.B

 15.(1)C (2)D (3)A

 《伯牙鼓琴》

 《书戴嵩画牛》

 第七单元 【教材分析】 1.单元主题:

 1.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艺术之美”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两篇精读课文和《京剧趣谈》一篇略读课文组成。《伯牙鼓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赞扬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书戴嵩画牛》讲杜处士晒著名画家戴嵩的画遭到牧童的拍手大笑,暗含了实践出真知和艺术源于生活的深刻道理。《月光曲》本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表现了贝多芬卓越的音乐才华和高超的琴技以及他对贫苦人民的同情。《京剧趣谈》从道具和动作两个方面描述了我国京剧独有的几个艺术特色,赞扬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和继承中不断发展的创新精神。口语交际《聊聊书法》通过搜集到的图片或实物来谈论对书法的认识,提高对书法的艺术鉴赏力。

 能用普通话有条理地和大家进行交流,提高口语交际能力。习作《我的拿手好戏》能根据自身的特点把自己经历的、体验过的最拿手的一项写出来。《学习园地》知道做课堂笔记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习惯。明白一些与戏曲有关的词语的意思。能够将写得不清楚的说明书进行修改。积累有关艺术之美的四字词语。

 2.单元重点:

 (1)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艺术离我们并不遥远,艺术就在我们身边,本单元的三篇课文中,分别给我们呈现了音乐、绘画、京剧之美,在学习当中我们要运用联想去理解,有了联想,就可以把世间万物联系起来,从而使思维更活跃,眼界更开阔,文章的内容更充实。比如《月光曲》第九自然段描写皮鞋匠听着钢琴曲时面前出现的景象的并不是事实,而是皮鞋匠的联想,由贝多芬弹的曲子而引发的。作者运用联想的手法将《月光曲》的意境描写得极其优美,构思精巧,语言生动。《京剧趣谈》中要抓戏剧动作想象,戏剧动作是戏剧艺术基本表现手段。戏剧就是用动作去模仿人的行动,或者说是模仿行动中的人,戏剧动作首先具有直观性。戏剧正是借助动作这种手段,将人物的行动、事件以及矛盾冲突的发展直观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2)写自己的拿手好戏,把感受、看法写出来。在学习本单元课文时,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想象、联想,感受艺术之美,为写好本单元作文做好铺垫,同时要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有拿手好戏,要写好自己的拿手好戏,应该抓自己的动作,边叙述边写自己的体验,突出自己的心理体验,表达积极向上的情感。要知道“艺术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要做有心人,要善于观察,从生活中提起素材,再加以想象,从而成为创编生活故事的基础。

 【学情分析】 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善于模仿,通过阅读体验可以和作者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但是他们的阅历少、生活经验不丰富,无法更深层次的感受和鉴赏艺术之美,揣摩文章精彩的句段、词语也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教法建议】 1.文言文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难点,那怎样读懂文言文呢?最快捷的方法就是结合课文中的注释。在读好、读通课文的基础之上,将课文中的注释和平时掌握的语言表达特点相结合来理解,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同时发扬自主合作精神,和其他同学团结协作,从而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

 2. 运用联想的方法来理解课文适用于《月光曲》,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由此及彼的一种思维活动。

 3.本次习作是写《我的拿手好戏》,关键点是自己最擅长的一定要选择自己熟悉的来写,其中发生的故事和感受要真实。

 4.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篇章页,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

 【课时安排】 分类 内容 课时

 课文 21.文言文二则 2 22.月光曲 2 23.京剧趣谈 1 口语交际 聊聊书法 1 习作 我的拿手好戏 2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

 词句段运用 日积月累 2 合计

 10

 21文言文二则(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7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曝”、“汤”,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借助注释,结合资料袋,用自己的话讲一讲《伯牙鼓琴》故事。

 4.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章特点,懂得关注生活、真诚待人。

 【教学重点】 1.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疏通文意,把握整个故事情节。

 2.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两个故事。

 【教学难点】 1.品味语言,明确“知音”的真正内涵,且能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

 2.抓住关键句子,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会写7个生字,熟读文言文。

 2.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伯牙鼓琴图》。

 同学们,咱们看图画中左边这位正聚精会神挑指弹琴,有奴仆侍奉左右,一看则知他必是俞伯牙了,而右边这位身着粗布大衣,拈须静听,满脸沉醉的必是钟子期了。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让这二人如此醉心的音乐是什么吗?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走进课文《伯牙善鼓琴》去细细聆听吧! 二、相关资料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 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主要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传世。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 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善哉

 巍巍乎

 绝弦 锦囊玉轴

 曝晒

 谬矣 (重点指导生字 “哉”为平舌音;“轴”为翘舌音。) (2)学习多音字:曝(pù bào) 练 ①读句子,找发现。

 今天中央电视台曝光了一家违法炼油的黑作坊。

 ②读一读:烈日曝(pù)晒下的她,那张脸早已黑红黑红的了,却仍然要寻找最佳拍摄角度,生怕曝(bào)光。

 (3)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伯牙鼓琴》文章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书戴嵩画牛》讲杜处士晒著名画家戴嵩的画遭到牧童的拍手大笑。)加彩字需重点指导。建议用荣德基课件的“笔顺演示”完成教学。

  四、学习“会写字” 哉

 巍

 弦 轴 锦

 曝 矣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轴、曝”,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巍”上下结构,上小下大。

 “哉”半包围结构。)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半包围结构的字“哉”和左右结构的字“曝”,学生练写。

 哉:半包围结构,土字扁宽、下横要长,斜钩在下横的靠右位置、要长、右上角有一点。

 曝: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边日字要窄小、右上边日字要扁窄,中间是个共,下边与水字不同。

 练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学习《伯牙鼓琴》 (一) 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1.学生先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独立翻译,画出文中遇到的自己不理解的重点字、词或短句,提出并在班上解答。(这一环节要求发挥学生互帮互助的学习方法)。

 2.教师再出示文中重点字词,请学生解答。(出示课件,并将重点字词以红字突出) 3.以四人为一小组,合作讨论翻译,小组长做好记录。

 4.抽查两个小组班上翻译,再出示译文参考。

 (二) 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1.再次齐读课文,思考文章中有一个词说明了俞伯牙和钟子期在音乐上均有造诣的是哪个字,这个字出现在文中哪一句? 生:善(擅长、善于)。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2.俞伯牙善于弹琴,并且琴艺超群,那么在文中又表现在哪里呢?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生:他能通过琴声把自己心里想的东西表达出来。

 3.那么樵夫钟子期“善听”,又表现在哪里呢?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生: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琴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4.那么文中的哪些句子直接道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呢? 生: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5.“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其中的“念”与文中哪个字意思相同,具体是什么意思呢? 生:“志”,意思都是意念,想。

 师:是的,这句话就是说伯牙的所志所念所想,钟子期都能领会。那么钟子期是通过什么领会的呢? 生:琴声。

 师:对,是琴声,那他究竟从琴声中听到了什么呢?同学们请看(出示图片——泰山) 老师引读: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谁能告诉老师泰山有什么涵义吗? 生:志向,抱负。

 师:非常好!是的,高山是志向的象征,大家还记得那首诗吧,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生: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师:子期从高山中听到了伯牙的志向,又从流水中听到了什么呢?咱们来看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生:——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江河是指胸怀。

 师:非常好,江河是“洋洋”的,盛大的宽广的,如同一个人的胸怀,这让我们不禁想到那个东临碣石的英雄曹操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感叹:

 生: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师:这是多么宽广的心胸!而俞伯牙隐藏在琴声里的心意就这样被钟子期心领神会,大家说他们是不是知音?你认为什么是知音呢?同桌讨论一下。

 明确: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小结:“朋友满天下,知音无一人”,俞伯牙无疑是幸运的,因为他遇到了知音钟子期,也正是如此,那一曲高山流水才得以流传千古。

 (三)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出示《伯牙绝弦》最后一段: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体会俞伯牙失去知音钟子期的悲痛心情,感悟世上知音的难得。

 2.出示伯牙在钟子期碑前留下的短歌,引导学生朗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3.了解文章出处《列子》一书; 4.读一读与“知音”有关的古诗句(出示课件):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理解了词语含义,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另外,学完《伯牙鼓琴》,让我们知道了《伯牙鼓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赞扬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表达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同时还向我们展现了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七、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八、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基础练习”板块的习题。)

 (1)

  (2)

 (3)

 (4)

 (5)

 (7) (8)

 (17-29) (9-12)

 (13)

  (14)

  (15)

  (16)

 (17-29)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通过学习感受到伯牙与子期间的真挚情谊,明白“知音”的真正涵义,树立正确友情观。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课前导入 1. 下面我们复习一下这些词语,请同学们来看看,这些词语你都会读吗? 鼓琴

 善哉

 巍巍乎

 志在流水

 汤汤

 破琴绝弦

  终身

  锦囊玉轴

 曝晒

 2.昨天我们掌握了生字,学习了课文《伯牙鼓琴》。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文言文第二则《书戴嵩画牛》。

 下面我们复习一下这些词语,请同学们来看看,这些词语你都会读吗? 鼓琴

 善哉

 巍巍乎

 志在流水

 汤汤

 破琴绝弦

  终身

  锦囊玉轴

 曝晒

 二、学习《书戴嵩画牛》 (一)小组合作,理解文意。

 1.出示小组学习要求。

 (1)小组内合作对照注释,理解文言文中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意思。

 (2)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自由读边在难懂的字词旁边做注释。

 (3)小组内将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

 2.小组内交流字词句的含义。

 3.呈现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指导。

 预设1:“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中“好”的意思。

 师:“好”这里读hào,是喜爱的意思。

 预设2:“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中的“尤所爱”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师:“尤所爱”是“尤其珍爱”的意思。通过这个词的理解,悟出理解文言文的要注意联系上下文。

 预设3:“一日曝书画”中的“曝”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师:“曝”在文中的意思是晒太阳。

 4.师:现在请同学们借助课文注释,小组内合作,试着翻译全文。

 小组成员汇报,师适时出示:

 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有几百种。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杜处士)尤其珍爱。他用玉做了画轴,用锦囊装起来,经常随身带着。

 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画的是斗牛啊!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翘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设计意图】高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有一定的知识及方法的积累,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便于学生在组内解决疑难问题,获得更多的新知。呈现组内“不能理解的问题”,通过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词句的意思便迎刃而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解释全文的意思,就变得容易多了。

 (二)练讲故事,言语实践。

 1.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的意思。指名说,教师随时补充。

 2.小组内练讲故事。

 3.班内展示。请两名同学上台讲,提出要求,尽量变成自己的话说出来,加上动作和表情。

 【设计意图】讲故事是学生对文本言语再现的过程,是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讲出来,“了解文言文大意”的目标就落到了实处。

 (三)精读课文,感受人物 1.默读课文,思考:牧童是怎样评价这幅画?他的理由是什么?由此可见牧童的什么精神? 指名发言。

 师出示课件呈现戴嵩《牛》图,并适时呈现:

 观点:谬矣! 理由: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精神:牧童善于观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

 2.处士面对牧童的话有什么表现?由此可见处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指名发言。

 师适时出示:

 表现:处士笑而然之。

 可见处士是一个敢于应战、乐于接受别人意见的人。

 方法指导: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获得深刻的印象。

 运用:结合锺子期的语言,走进人物内心,想象的画面,体会音律美。读一读《书戴嵩画牛》牧童的评价画作的语言,想象场景。

   3.带着感情朗读,读出牧童的语气。

 全班齐读: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设计意图】此环节继续重视对文本的研读,着重对短文中的两个关键人物进行评价。尤其让学生通过读牧童的话,感受牧童善于观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此环节也为进一步探究文本蕴含的道理做好了铺垫。

 (四)再读课文,领悟主题 1.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哪句话揭示了这篇短文蕴含的道理? 2.生回答,师适时呈现:

 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3.结合这句话的意思,说说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课文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

 4.师:课文学到这里,谁能试着说说这篇课文的主题思想? 这篇文言文通过讲述一个牧童指出大画家戴嵩的《牛》画得有错误的故事,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也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的道理。同时也告诫人们要因事求人,不要做凭空想象的外行人。

 【设计意图】课文简短精悍,但却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个回味无穷的故事,在这一环节,教师以问题做牵引,激发学生探究文本更深的内涵,教师的点拨引领,不仅让学生层层深入,更体会到了短文蕴含的深刻道理,最后在此基础上概括主题思想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三、学习写作方法 1.学一法:运用通感写感受 通感就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也就是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2.举一例:

 本文“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说像大山一样高峻,心目中有泰山的形象;“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时,耳中既有流水声,眼中也有流水形,所以在以声写声时兼有以声唤起流水形的感觉。

 3.练一练:反复诵读后,我们也可以试着写一写。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参考: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你笑得真甜 !(笑声是听觉印象,笑的样子是视觉印象,而“甜”是味觉印象。) 四、当堂检测(选做) 本课推荐阅读《两小儿辩日》《“知音”马思聪》。

 五、课后作业(选做) 请完成本课《典中点》“主题探究”“拓展提升”板块的习题。

 (3)

  (4)

  (5)

 (6)

  (7)

  (8)

 (9)

 (10)

 (11)

  (12-14)

 (15)

 板书设计

 相互欣赏知音难觅 珍惜知音 伯牙 鼓琴伯牙鼓琴

 志在太山

  志在流水

  破琴绝弦

  锺子期 听

 巍巍乎若太山

 汤汤乎若流水

 死 书戴嵩画牛

 仔细观察 不迷信权威

 杜处士

  好

 晒

 戴嵩《斗牛图》 牧童

  拊掌大笑

 谬

  课后反思 《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是第七单元的两篇文言文。在阅读和理解方面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有人曾说: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老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充分对话的一个过程。现将反思总结归纳如下:

   一、老师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前提   老师与文本的对话,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备课,这是教学之前的准备工作。准备工作越是充分,课堂教学就越是精彩。一堂精彩的课,老师的精心准备,老师与文本的充分对话,老师对文本的独到理解是至关重要的前提条件。

   二、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是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最主要的是就是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了解文本,形成他们对文本的独到理解和认识。在这一堂课中,老师几次设计了学生“读”课文的环节。先是初读,大致熟悉一下文言文,让他们说说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时的感受。学生的回答不尽相同,但老师却抓住对他们有利的一面进行引导,告诉他们文言文其实很有意思,学起来会很容易,很有趣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是让学生边读边理解,接下来老师告诉他们读文言文的方法,应该如何断句,应该怎么读出轻重缓急来,师进行范读,甚至领读。最后让学生模仿读,学着读。一堂课下来,学生从不会读,读不好,到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正是他们与文本有了充分对话的有力证明。

   三、老师与学生的对话过程是阅读教学的促进手段   在课堂上,老师应该力求和学生进行最简洁,最有效的课堂对话。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老师的每一个问题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和准备,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他应该是对“课堂生成资源”具有极强的敏锐度,充分利用课堂上现有的“生成资源”来进行教学,语文课堂更容易出彩。本堂课中,有一个学生忘记了钟子期的名字,在回答问题时说了一句“那个姓钟的人”,引得学生哄堂大笑。老师就紧紧抓住了这一“生成资源”,相机提问:“是啊,钟子期确实是姓钟,那么,你们是否知道,伯牙姓什么呢?”结果,充分预习了课文,收集了相关资料的同学都知道了正确答案“伯牙叫俞伯牙,姓俞。”,而另一部分同学则回答“姓伯”。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对这一课外知识也加强了记忆。

   阅读教学中,只要紧紧抓住老师、学生与文本三者之间的充分对话,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生气勃勃,活力无限!

 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 一、导入 1.你们知道什么是知音吗?人们常说,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人的一生要找到与自己心心相息的知己的确不容易,春秋时期,楚国的俞伯牙和钟子期是怎样成为知己的呢?让我们一起到《伯牙鼓琴》中去探讨吧!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揭示课题:

 1.谁来读一读课题?(读得好)咱们一起读。清晰响亮,字正腔圆,非常棒!“鼓”是什么意思?(弹) 2.你怎么知道的?(看文后注释) 3.知道题目的意思吗?(伯牙弹琴) 4.看注释是我们学习的一种方法。(板书:1.借助注释)大家真正读懂了这个题目的意思。我们学文言文就要学会变通。(板书:2学会变通) 三、范读引路:

 1、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这篇古文,读不懂的词句就看一看下面的注释,想想它的意思,然后反复多读几遍,争取把它读通顺。自己读自己的。

 2.古文已经和我们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说说你的初步印象(都是难的印象) 3.你们数数这篇文言文有几句话?只有四句话,就讲了一个故事。所以说文言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简练,内容丰富,涵意深刻,所以它们读起来有点深奥。第一次感觉有难度很正常,接触多了,你就会发现它很美有很有意思,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的朗读不一样,光读通顺了,读流利了还不行,还要读出文言文特有的节奏和韵味。下面我们再来读一遍,这一遍在读的时候,注意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这样吧,老师带着你们读好吗?音乐起,领读。

 4.看来大家读得挺起劲儿,能不能自己找找那感觉?自由读。(板书3反复诵读) 5.检验朗读:老师想请一位同学大声读一读,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老师还没有作任何讲解,他就能读得这么通顺,这么流利,而且,很有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给这位同学鼓鼓掌。请四人小组朗读。看来,同学们的朗读没问题了,我们一齐读一遍,注意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伯牙鼓琴”,读。

 6.师:读得越来越有味道,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们虽然没有读到百遍,四、五遍总已经有了,那么,文中的意思是不是已经自现了呢? 四、研读交流: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伯牙在弹琴,钟子期听他弹。伯牙正弹奏到意在描绘泰山的乐曲,钟子期(仿佛就看到了高山)说:“弹得真好啊!我好像看到巍巍的大山!”一会儿,伯牙又弹奏到意在描绘流水的乐曲,钟子期(仿佛就看到了江河)又说:“弹得真美啊!我又好像看到浩浩荡荡的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悲痛万分,拉断了琴弦,把琴摔破,发誓终身再不弹琴。他认为世上再也没有谁能成为自己的知音了。

 (一)品读伯牙绝弦的原因:

 1.出示句子: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谁来讲一讲?(生:钟子期死了以后,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人听懂他的琴声了,就摔破了他心爱的琴,终生不再弹了。) 2. 刚才那个同学说是伯牙觉得这个世界再也没有知音。

 3.他永远地告别了弹琴,他彻底地放弃了弹琴。而且,这里的绝弦绝不是一般的绝弦,它实际上是在向世人宣告,他怎样?(从此永不弹琴了。)察其言,观其行才能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为什么伯牙会有如此举动呢?我们还得了解文中人物的特点开始。

 4.出示句子: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5.你从哪个字和哪个词能感受到钟子期能听懂俞伯牙的琴声呢?谁来说说你的意见?伯牙弹琴,他弹出巍峨高山。志是想的意思,你从哪里看出伯牙的琴声有高山的意境?为什么会想到高山呢,你们从课前查找资料《伯牙学琴》的故事中就能找到答案。

 6.当伯牙鼓琴,心里想着高山的时候,子期的心中浮现了怎样的高山呢?谁看到了?(钟子期看到了高高的泰山)哪个词让你感受这山特别的高? (魏巍)那好,咱们把这高高的感觉读出来,谁来读? (一名男生起来读)孩子,我感觉这山还不够高,女孩,你来!听他这么一读,你看出了什么?请把你看到的读出来了。山高了,你朗读的水平也高了,咱们一起来读。(学生齐读) 师:还有哪个词让你感受到子期会听?(我从钟子期曰:“善哉!“善哉”这个词听出来的。)“善哉”用今天的话说是什么意思?假如是你听到伯牙的琴声,你会说什么?(伯牙,我听了你的琴声,我知道你的心就好像比泰山还要高。) 所以,善哉!这个“善哉”是什么意思?(太好了,十分的好,妙啊!) 师:妙哉。妙啊,那咱们就把那种妙哉,妙啊的感觉带到这句话中去读。

 (自由有感情地读)老师也要对你说,善哉!(请几个同学读)咱们一起来赞美赞美!(全班有感情的齐读) 3.“汤汤”的理解:想着画面读出情感,感受感受,孩子,听他这样读,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我看到了一条很长很长的江河,还听到了波涛澎湃的声音)那把你听到的读出来。(生声情并茂的读第三句)读得真好!咱们把掌声送给她。(学生掌声)善哉!谁还想读?你来,可爱小女孩。对,读书就得这样,想着画面读出情感(板书;6、想象画面,)咱们一起读这句。

 4.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 生1:还会有鸟语花香。生2:春天百花盛开。生3:冬天白雪皑皑。…… 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生答:“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生答:“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明月。…… 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身在宫廷,伯牙虽然是著名的乐师,名满天下,可是没有人听懂他的音乐,只有钟子期才听出伯牙的志向,伯牙的胸怀。这子期才是伯牙的知音哪,这知音二字(师板书:知音)概括了千言万语,同学们,此时的伯牙是怎样的心情?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伯牙是非常高兴的心情。)是啊,是眉稍眼角都带笑,你把这高兴之情读出来。还有什么心情?再读一读。好一个喜出望外的伯牙,同学们,此刻的伯牙可能是春风满面,喜出望外。因这世上知音难寻,可他得到了。“所以伯牙所念”咱们一起读。(老师意味深长地引导)可能伯牙也是百感交织,喜极而泣,因为知音难寻。咱们再来读。

 (二)播放音乐,出示图画,体会到的情感不同,读出的味道也就不一样。这对知音约定第二年中秋在老地方见,可是当伯牙赶去的时候,看到的是钟子期那冰冷的坟墓。原来分手后不久,子期就病死了。在子期墓前,伯牙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大家轻声读一读,你仿佛听到伯牙在说什么?看到他在做什么?在想什么?

 出示伯牙在墓碑前的一首短歌,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师:同学们,你听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我听到了伯牙的哭泣声,他在向老天爷问,为什么?为什么?我好不容易才寻找到的知音,为什么这么快就让他丧失生命?)读出这个句子,把伯牙的这种责问读出来。(我仿佛看到了伯牙把琴摔坏了,而且再也不弹琴了)他是在怎么地摔琴啊?(很伤心,而且很悲痛。)那你把悲痛之情,读出来。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再对谁弹?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读!(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三)拓展延伸:善鼓琴的伯牙,名满天下的伯牙,居然从此(生齐说:绝弦),如果你就是伯牙,你见着这绝弦,再对子期说什么?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请一个孩子把他想说的话读给大家听听。

 生:子期,你死了以后,没有人听懂我的琴声。想到你在时,能听得懂我的江山江河。现在我还能找谁来听我的琴呢?所以我只能摔破琴,从此不再弹琴。

 生:子期,我已经砸破了琴,掷了弦,世上除了你,我就没有了知音。我继续弹琴,有何用呢? 师:这绝的是弦,不绝的是对知音的怀念之情哪! 生:子期,你死了,我弹琴何用,谁又能听得懂呢? 师:是啊! 生:虽然我有超高的造诣,但你死后,没有人能够了解我,欣赏我,,一切都是徒劳的,我从此不再弹琴了。

 师:虽然有很高的造诣,但是我从此不再弹琴。同学们,我们在这绝弦中感受到的是伯牙对知音的怀念之情。但是我们古代的精典,古人的情怀,往往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阅读,去领悟。今天我们领悟到的是此时此刻的情怀。两千多年来,不同的人读故事有不同的体会,相信同学们以后再读《伯牙绝弦》。从这绝弦中领悟到更多更多。后人根据这故事,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谱成了这首《高山流水》。拿起书,听着琴声,我们再来回味着这个故事。(放音乐〈高山流水〉学生齐读课文) (四)背诵古文:

 谁把这故事记在了心里,谁来试一试?熟读成诵啊!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读懂了《伯牙鼓琴》这个故事。读出了情感,读出了体会,习得了方法,最后熟读成诵。古文就是这样,要读书百遍,(学生:其义自见)。

 下课!谢谢同学们!

 

Tags: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