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入党材料 > 思想汇报 / 正文

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的特点、类型及教学策略

2020-09-02 20:12:46

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的特点、类型及教学策略 开放性试题是没有固定答案或惟一结论的一种试题形式。开放性试题材料的多样性、设问的开放性,为学生多角度思维提供了空间,有利于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辩证地分析与认识问题,能有效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以及学科素养等。高考历史命题专家在开放试题命制方面做了很多探索。1997年全国高考历史卷第44题首次出现要求答案表述成文的试题,1998年“评述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努力”题,l999年“评述l975年邓小平领导的全面整顿”题,都有不同程度的开放特点。特别是1999年第42题:“关于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有不同的看法,大致是:(一)主要是积极的,但也有消极作用;
(二)主要是消极的:但也有积极作用,请按照自己的理解说明你同意哪种看法并阐述理由。(注意:本题旨在考查独立思考能力。不论同意哪一种看法,或有别的看法,只要有理有据均同等评分)”。从题干要求可以看出,不限制学生的观点,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可以说,这是全国高考历史卷中第一道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性试题。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历史高考也加大了开放性试题的设计与考查。如2010年全国新课程文综卷第40题第(3)问“恩格斯对‘历史前提’的认识”题的出现,引起了人们对开放性试题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自主命题省份的开放性试题也大大增加。本文拟就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的特点、类型及教学策略谈一些看法。

一、开放性试题的特点 1.观点有争议 运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是历史高考的重要目标。为实现这些目标,不少开放性试题选取有不同观点的材料供学生分析、判断、论证。

▲2011年全国新课程卷第41题(题干材料略)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仔细研究材料不难发现,此题实际上提供了两种对立的观点及其立论依据。材料第一段认为西方是世界文明中心,其立论依据西方社会的发展对世界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材料第二段则认为西方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其立论依据是西方文明起步较晚,以及其他文明对于西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2012年全国新课程卷第41题 材料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
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图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
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该题虽没有明确提供对立的观点,但题干中的提示语“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说明对此观点是存有不同看法的。“冲击—反应”模式是美国著名学者费正清教授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这一模式虽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主导了美国对中国问题的研究,但它也引起了中外史学家的不断质疑甚至是强烈反对。美国著名学者保罗·柯文就是批判“冲击—反应”模式的最著名代表。他在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对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理论框架和指导思想——“中国中心观”,主张从中国内部出发,对中国社会内部的形态结构与发展动力开展深层次的多学科研究。“冲击—反应”模式与“中国中心观”是当代美国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两种对立的理论体系。

2.角度有新意 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是历史高考的重要目标。开放性试题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让答题者在全新的视角中进行归纳与演绎、推理与论证、分析与思考。

▲2008年高考上海卷第33题下图是发现于高昌古城(位于今新疆吐鲁番地区)的一幅珍贵壁画“圣枝图”。有人认为:“这幅壁画是公元5世纪左右景教(基督教)传入高昌的历史见证。”观察此画(略),回答问题。

(1)请你从壁画中找出支持这种观点的证据。

(2)这种观点有哪些史实依据? (3)如果要进一步证实这一观点,你该怎么做? 此题提供了“壁画是景教传人高昌的历史见证”结论,要求考生展开想像,获取支持这一结论的多元条件。考生可以通过仔细观察壁画中人物的相貌、服饰、场景等得到“证据”;
也可以结合题干中的时间“公元5世纪左右”以及地点“高昌”,联系到丝绸之路开通,中西交流增多等得到“依据”;
还可以通过查阅文献、考古资料、访问专家学者等历史研究手段“进一步证实”,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2010年全国新课程卷第40题(3)问 材料三 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的雇佣劳动是很古老的;
它个别地和分散地同奴隶制度并存了几百年。但是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这一萌芽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恩格斯《反杜林论》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要求:以对“历史前提”的认识为中心;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仔细揣摩材料中恩格斯的话, 第一句的前半句去掉“雇佣劳动”前的两个定语,可以理解为“雇佣劳动是很古老的”;
后半句是为说明“很古老的”,存在了几百年,特征是“个别地”“分散地”。为什么学术界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争论,有人会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因为雇佣劳动是很古老的、存在已久的一种生产方式。过去学术界没有弄明白的恰恰就是,传统的雇佣劳动并非都可以认定为资本主义萌芽。第二句指出雇佣劳动不见得就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没有历史前提条件下的雇佣劳动,可能永远就是雇佣劳动。仔细分析设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问题的实质是:通过比较中英两国都存在的、相同的“雇佣劳动”所面临的不同的历史环境,寻找“历史前提”。“历史前提”指的是“原工业化”阶段的条件,只有具备这些条件的“雇佣劳动”才能叫做“资本主义萌芽”,或“资本主义萌芽的雇佣劳动”,才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简单地说,该题要我们论证的是在“原工业化”时代(工业革命前),并非所有的雇佣劳动都可称之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都可成长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可是,无论是大纲版还是课标版教科书,都一致认定,雇佣关系是判断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明清时期已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当下高三教学也极少有老师会引导学生质疑这一结论。因此,这道题无论是思维角度,还是推理论证,对学生来说都是全新的。

3.主题较明确 历史知识包罗万象,中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只可能是历史的主干知识和核心内容。近年历史开放性试题考查的基本上都是主干知识,而且体现了鲜明的主题特征。需要强调的是,主题明确还包括开放性试题所提供的材料及设问都指向一个明确的中心问题,而找到这个中心是解题的关键。

▲2008年高考海南卷第26题[材料分别选自《史记》《旧唐书》、(宋)陈亮《龙川集》、(清)归玄恭《归庄集》,此略] 评述中国古代商人社会地位的变迁。

商业是中国古代经济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是哪个版本的新课程教科书,都有一课阐述古代商业的发展。而商人社会地位的变迁正是古代商业发展的重要缩影。该题考查“古代商业”这一主干知识,突出的主题是“古代中国经济的结构与特点”(人教版教科书标题),材料及设问所指向的中心问题是“商人社会地位变迁”。作答时,一定要注意紧密围绕“商人社会地位变迁”这一中心来组织答案,不可环顾左右而言他。

而且,2010年全国新课程卷第40题第(3)问,以中国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和l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中英两国由传统农耕社会向近代工业化社会转型”这一主题的理解;
2011年全国新课程卷第41题,通过对东西方历史的比较,突出“西方崛起”的历史主题;
2012年全国新课程卷第4l题,以“中国的近代化”为主题,考查考生对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文化等相关主干知识的理解,答题时应以相关主题为中心做文章。

二、开放性试题的类型 我们可以根据不同标准,将开放性试题分为多种类型。笔者从历史思维能力考查的角度,把开放性试题分为论证阐释、评价分析和小论文三种类型。

1.论证阐释类 这类开放性试题要求“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考纲之“考核目标与要求”条)。其命题形式是题干较为直接地、明显地提供了历史观点或结论,设问则要求学生充分调动历史思维,运用基本史实来阐释或证实该观点与结论的合理存在性,一般不要求对观点、结论进行自我价值判断。常用设问句式是“谈谈对XXX观点的认识(理解)”“论证XXX的观点”等。典型试题除2010年全国新课程卷第40题(3)问外,还有:
▲2012年高考上海卷第38题 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试用所学知识论证这一观点。

▲2011年高考江苏历史卷第22题(3)问 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随着迷惘和阵痛。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如果忠实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阅读下列材料(略) (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要求:观点理解准确;
史论结合;
逻辑严密;
表述清楚;
200字左右) ▲2012年高考安徽文综卷第37题(2)问 材料三 当物质活动作为基础性的东西决定精神与制度发展的同时,后者也通过影响物质活动的目的性和倾向性来制约物质活动,使物质生产方式服从精神(或文化观念)的引导。

——摘自萱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2)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三阐述的观点。

2.评价分析类 这类开放性试题的考查目标是,运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考纲之“考核目标与要求”条),要求考生认真分析、概括题干或材料中的历史观点或结论,并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然后再加以分析论证。常用设问词语是“评”“评价”“评论”“评述(先述后评)”等。典型试题除2008年海南卷第26题、2011年全国新课程卷第41题、2012年全国新课程卷第41题外,还有:
▲2008年高考上海卷第37题 根据以上材料,评价1789年《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

▲2010年高考上海卷第37题(3)问 你是如何看待这份“和约”的? ▲2012年高考上海卷第40题(3)问 你如何评价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解读?(上述试题的材料均在此省略) 3.小论文类 这是开放程度最高的一类开放性试题。对考生的学科能力要求也更高。在这类试题的命制上,上海卷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2007年高考上海卷第38题第(2)问 以“1860年代的诞生”为题,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可选择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不同角度,也可围绕某一中心、某一事件等展开论述。

▲2008年高考上海卷第38题 站在30年后的今天,以“中国的1978”为主题,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可选择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不同角度,也可围绕某一中心、某一事件、某一人物等展开论述。

▲2011年高考上海卷第38题 写历史小论文,列提纲是一项重要的技能。某同学在阅读课文及相关史料后,拟了一份有关辛亥革命的小论文提纲,请你帮他完成空缺的部分。

(标题)辛亥革命:
 ①              (一) 1.以近代西方的政体模式取代旧王朝  1)推翻清朝帝制  2) ②   2. ③    1)改称谓  2)废跪拜礼仪           (二) 1.新体制由旧政权中的当权人物所掌控  1) ④    2)地方军队主要控制在晚清新军将领手中 2. ⑤    1)南京临时政府没有废除不平等条约  2)南京临时政府没有解决土地问题 据此不难看出,“小论文”与“论证阐释类”“评价分析类”题,虽然其命制与解答都必须遵守历史学科的基本原则,但又有明显区别:一是小论文题与前两类相比,不论是题干、材料,还是设问,其限制条件更少(或者说条件、过程、结论均开放),学生思维想像的空间更大。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开放性试题。二是小论文题要求“写作”规范,必须具备“论文”行文的基本格式。如必须有标题、论点、论据、最好能列出参考文献等,它尤其强调谋篇构思、层次清楚、主题鲜明、文字流畅。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能将这三种题型简单地混为一谈。

三、有关开放性试题的教学策略 要让学生游刃有余地应对开放性试题,激发其历史探求的兴趣,享受思考与表达的快乐,关键是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不断加强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1.认清题型特点,让学生心里有谱 实践表明,弄清开放试题特点和题型非常重要。我在教学中给学生强调:对于观点有争议的试题,一定要注意审清观点;
对于角度有新意的试题,一定要注意遵循材料,打破思维定势及教科书观点的束缚;
对于题干材料,一定要注意找准题目的主题(或中心)。下面的例子是月考试题及方法指导。

材料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和东亚系教授,美国当代著名的中国史专家本杰明·艾尔曼说:“虽然中国的科举制度在1905年被废除了,这种传统却以另一种方式被传承下来。如今各个国家普遍设立考试制度,这是从以前的中国科举制度转变而来的。尽管其内容改变了,但它的技术、方法和规制都被延续了下来。从这个方面看,我不赞同科举制度是落后的这种观点,我认为它是进步的,只是到了清朝末年,大家都把它与清政府联系在一起,因为清政府是腐败的,所以与之有关的东西都要废除。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在科举考试被废除后,考试制度还是得到了继承,如孙中山时期的考试院,实际上是科举制度现代化了。以科举为主的考试制度实际上是非常有意义的。”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中作者科举制观点的认识。(要求略) 解题的关键是找准题目的中心——作者对科举制的看法。作者的观点是:科举制是进步的,只是在近代与腐朽统治结合后,才被逐渐废除。那么,作者立论的依据是什么?——科举制的“技术、方法和规制”,这是突破此题的要害。换句话说,题目是要求学生从“技术、方法和规制”等理解科举制的进步作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题目的主题(或中心)。但我们在考试中发现,不少学生要么偏离了这一主题,要么干脆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谈自己对科举制的评价。这就需要我们合理引导与指导。

2.规范答题要求,让学生有章可循 根据高考阅卷对开放性试题的评判,答案的组织一般分三步走:开头——表明及阐释观点;
中间——多角度表达,兼顾各方,全面看问题;
结尾——提炼升华。笔者认为,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非常重要。如2011年全国新课程卷第41题,我为学生提供了自己的三种答题思路(篇幅所限,仅选其一),以发挥示范作用。

思路一:材料中的观点是片面的。西方崛起是西方自身发展,及其他文明促进的结果。

西方有自身发展的浓厚历史文化传统。古希腊、罗马的民主与法律制度至今仍有深刻的影响;
文艺复兴展现了西方丰富的文化成就;
启蒙运动给人们的恩想解放带来了世界性的影响。西方是近代社会潮流的引领者。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出现;
两次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的命运。西方的崛起是自身发展的结果。

其他文明对西方的崛起有促进作用。如l3世纪古代中国的印刷术传入欧洲后,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受教育的状况;
指南针的传入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
火药有利于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美洲文明对西方的发展也有重大贡献。

可见,西方的崛起是西方文明传承的结果,同时,也离不开其他文明的促进。这也是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的体现。

这虽然不是标准答案,但学生从教师的分析推理、遣词造句、行文格式等方面可以领悟到历史开放性试题的答法。

3.找出问题所在。让学生臻于佳境 在平时教学尤其是每次试卷讲评课中,教师一定要善于引导学生找出答题中存在的问题。我的做法是:挑选典型试卷(包括答得好与不好的),先由学生分析点评,一起找出问题,并提出修改意见;
然后我作总结引导;
最后学生结合“各家”意见,重新完善答案。坚持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很多学生在开放性试题的解答上已臻于佳境,并从中获得了极大的乐趣和满足感,“我最喜欢做的题目就是历史开放性试题”的表达就是佐证。

Tags: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