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入党材料 > 入党志愿书 / 正文

政党在美国政治生活中作用和影响

2020-09-30 11:11:49
政党在美国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

 政党在美国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美国宪法没有明确规定政党的地位和作用,但政党在美国政治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民主、共和两党长时间以来轮番执政,控制着各级政府和立法机构大权,在制定国家和社会政策时具有重要影响。

  政治制度的维系要素

  独立之初,美国的开国元勋们认为政党是欧洲旧政治的产物,力图将政党及政治派别排除在政府管理制度以外,希望通过分权、制约和平衡原则和由选举团间接选举总统等各项宪法规定安排美国的政治制度。

  19世纪初,美国以财产多少是不是具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资历的规定被取消,愈来愈多的人具有了选举权,这就需要采取1种手段来动员组织广大选民,政党因此应运而生并日趋成为美国政治制度中不可或缺的维系要素。到19世纪30年代,政党已牢牢植根于美国政治生活中。

  在守旧主义和自由主义并立的政治氛围下,两党制在美国逐步定型。民主党和共和党具有各自广大的选民基础。两党竞争成为美国政治制度最显著和最持久的特点之1。两大政党掌握了总统、国会、州长和州议会的权利,两党体制主宰了联邦和州的政府。自1856年以来,历届总统不是共和党人便是民主党人。在第2次世界大战后,两大政党总统候选人得到的选民票平均为95%。

  美国还有绿党、改革党等其他小的党派,但第3党和无党派候选人在美国政局中只是昙花1现的政客,影响力较小。虽然1些第3党能够在某次选举中出点风头,但很快就被选民遗忘,销声匿迹,或是被主要政党所吸收。

  选举制度的依托

  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在美国具有重要的政治标签作用。白19世纪60年代以来,两党便主宰了美国选举政治。两党的理念和形象植根于美国主流社会思潮,对选民的影响相当大。选民常常根据1个候选人所属的政党判断其政治立场和政策主张,从本身的党派偏向动身决定给予支持。

  美国两党本身就在提名候选人争取总统、副总统宝座的竞选进程中构成。选举制度反过来又强化了两党的地位和影响力,两党可以直接影响候选人的产生。美国历任总统、国会议员、地方政府领导等重要职位大多由来自两党的候选人出任。历史上,美国政党领袖和党团组织曾依托把持该政党候选人的推举和决定权而垄断政治大权。后来,政党候选人提名虽然主要由党员和选民通过选举直接决定,但两党各级组织通过招募基本人选、调和参选名单、提供选举支持等方式,仍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终究结果。

  美国的国会选举和州议会选举规定是“1个选区选1人”,具有政党支持成为选举获胜的重要条件。人数较少的小党与第3党很难克服大党作后盾的对手。两党在产生出自己的候选人后即投入竞选活动。虽然当前美国选战的主体已转向候选人自行组建的竞选班子及类似政治行动委员会的其他利益团体,但两党组织的作用仍不容低估。

  两党对选举的影响力还表现在运筹竞选经费和竞选组织等方面。两党全国委员会具有张罗巨额资金的能力,能够根据需要进行转移支付和联合调配,在总统和国会选举中施加影响。在选战动员和组织工作上,两党在全国各地具有广泛的各级党组织和机构,能为候选人临时建立的竞选班子提供重要帮助,如发动选民投票、提供工作人员、发放竞选广告等。在选举造势方面,政党可以依托其在全国范围内的整体形象和满意度,提升本党候选人的个人形象和选民支持率。

  20世纪以来,两党对候选人产生的控制力大为降落,候选人而非党组织成为选举政治的核心,但相对其他利益团体和政治团体,两党对候选人仍具有唯一无2的影响。

  权利和决策的运作渠道

  人事任命的阵营影响。行政上,两党争取轮番执政的重要动身点之1就是保证本党出身的人士能够占据主要职位,两党提名当选的总统具有政治官员的人事任命大权,构成两党政治分肥制度。虽然政党的组织机构对政府职位的任命直接影响不大,但政党能够对政党领袖的人事任命施加压力,间接影响政府组成和运作。立法上,国会和州、地方议会儿乎全部由两党议员组成,两党的党团组织主导了立法议程,选举产生议长、议会委员会主席等重要职务。司法上,美国虽标榜司法独立和政治中立,但最高法院及各级联邦法院法官需要由两党出身的总统提名,需两党把持的参议院确认,法官的政治立场和党派背景还是能否取得任命和通过的关键。在州及地方政府中,主要职位一样大多山两党出身的候选人和官员所占据。

  政策进程的党团影响。美国政党没有直接行使公共权利的职能,但政党能够通过本身的活动,把其主张注入行政、立法部门的决策进程中,反对或支持某些政策主张,影响各项决策。各级政府和官员在决策进程中,1般都很难摆脱政党立场、偏向和主张等因素。可以说,1旦缺少了两党提供的阵营平台,各级政府决策运作必将遭到很大限制。

  民众政治参与的重要途径

  美国的政党组建是开放的,任何人都能自由组党,任何人都能去募捐选举经费。美国民主、共和两大政党本身组织分散,权利分散,缺少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和周密的政治纲领,在组织上实行进出自由,但两党作为制度化的强大政治气力,在美国社会中具有很强的动态包容性与多样性,具有广泛的大众基础和选民认同。近3分之2的美国人自认为是共和党人或民主党人,即便那些自称的无党派人士,通常也具有政党偏向,并表现出高度的政党虔诚。

  美国政党内部强调同等和竞争,重视从社会各个层面和团体中吸引支持者。政党内部政策辩论和推举候选人进程通常相当剧烈,有时党内竞争乃至超过两党之间的竞争。

  美国不同阶层民众的政治参与需要5花8门,对两党的支持情况并不是完全固定化。虽然民主党的基本支持者通常是收入水平较低的民众,但民主党也非常重视从中上等收入的选民层中争取支持。反过来,共和党也从为放弃从工会成员中发展支持者。虽然普遍认为工会会员主要是民主党的支持者,但共和党在大多数选举中都争取到最少3分之1的工会会员选票,有时乃至更高。

  政党也是连接个人与政府的重要环节。政党地方组织的工作人员,负责直接联系普通选民,向民众介绍他们所了解的政府部门情况,帮助需要与政府部门打交道的民众。有问题要解决的公民许多时候把政党地方组织机构作为向政府部门提交问题或寻求帮助的渠道。

  社会思潮的承载器

  美国政党内部较疏松,不严格遵守统1的思想和完全的政策目标。但政党要在选举中取得支持,必须赢得尽量广泛的社会阶层,需要体现其意识形态,显示出1定的政策灵活性和吸引力,容忍能吸纳代表不同社会阶层的思想。

  虽然美国两党的理念始终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但政党的政纲、政党演说人的讲话、竞选的文献、政党在各种立法机构提出的议案、政党中担负公职的人员草拟的文件,都要尽可能反应美国的传统,反应社会思潮的需要和方向,逢迎民众对个人权利、经济自由、宗教自山、言论自由和司法同等的关心,最大程度争取选民支持。在20世纪70年代前后,美国两大执政党的政策上有相当程度的交叉,许多政策即便经历了政党的更迭也没有经历突变。这与当时美国民众主流社会思潮的相对1致有1定的关系。今天,美国面临国内国外诸多问题,许多辣手的问题其实不是短时间内能够迅速解决的,围绕解决这些困难,两党所代表的社会思潮之间的差异和对峙大大增加。

  社会矛盾的调理器

  美国是1个多元的社会,社会容许发展各种各样的自发的团体,各利益团体常出现潜伏争议和冲突严肃。政党为了不冷淡选民,常常积极帮助解决争议,化解矛盾,减缓紧张状态,最大限度争取各方面选民的支持。众多分散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正是在民主党或共和党的旗帜下构成了两大相对稳定的联合,从而在经济利益、伦理观念和对外政策等1系列重大议题上找到了契合点,各种不同的利益诉求和理念也得以达成平衡。

  在美国的政党制度下,政党之间强调选举道路,相互间不得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要挟,不容许组织私人军队、秘密警察、暴力小组、恐怖份子团体。两党达成轮番执政的默契,构成通过竞选的方式来决定胜负的传统,避免使用武力或强硬手段去夺取政权或保持自己的政权,在1定程度上决定了美国社会的稳定性。

  政党在美国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处于甚么样的地位,能够发挥甚么样的作用,不但对民主党派来讲是1个10分重要的问题(民主党派的性质不明晰,地位不肯定,必将影响本身的生存与发展)。而且也会直接影响多党合作制度的运作和发展。所以科学界定民主党派的性质地位和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是坚持和完善中国政党制度的1个重要理论问题。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对民主党派的是不是继续存在,处于何等地位,能够发挥甚么样的作用?曾有过这样那样的不同看法和意见。建国早期,有人认为民主党派已完成了历史使命,因此“可有可无”;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有人认为民主党派已失去存在的社会基础,因此没有存在的价值;“文革”结束后,又有人认为民主党派的存在只是其原来所联系的阶级、阶层1代人的事,随着这些人退出历史舞台,民主党派就能够“1代而亡”了;还有1部份人认为,加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民主党派已不再具有政党性质,已由过去的政党逐步演化为社会团体了。改革开放以后,围绕民主党派的性质也有过民主党派是“参与执政”、“亚执政党”、“次执政党”;民主党派与共产党的关系是“联合执政”的争辩。

  1989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颁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这1重要文件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1部份社会主义劳动者和1部份拥戴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同盟,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同中共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密切友党,是参政党。”文件第1次明确了各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把与中国共产党长时间合作的民主党派定位为“参政党”。“参政党”概念的提出,创造性地回答了1个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使中国的民主党派有了明确的政治地位和制度保障;同时也使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和领导党更充分地取得了政党理论层面和逻辑层面上的说明和支持(有他党存在)。

  民主党派是参政党的定位,既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得到进1步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标志,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1个创造。不但为我国政党制度的坚持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根据,同时也为世界政党政治研究提供了新的内容。

  民主党派是参政党的政治地位,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国体的内在要求所决定。人民民主专政是工人阶级的领导和人民民主的统1,工人阶级的领导和广泛的人民民主,是人民民主专政的两大基本规定性,各民主党派作为各自所联系的1部份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拥戴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同盟,属于人民的范畴,他们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履行,是人民民主即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体现。

  民主党派参政党的定位又是根据各民主党派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实际作用确立的。中国的多党合作制度,有着漫长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开始,就联合1切可以联合的气力,共同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多党合作已构成初步的格局。从建国时起,我国各民主党派的代表人物活跃在国家政治舞台上,从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国务院副总理,到中央各部的部长、副部长及地方各级政权机构的领导职务中,民主党派都占有较大的比例。虽然从51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左”的思想的影响,民主党派的参政地位遭到侵害;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党派的活动几近陷于停顿,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合作共事关系遭到破坏。但是101届3中全会以来,随着各个领域的拨乱反正,统1阵线工作和民主党派的活动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愈来愈大。1个显著的标志就是民主党派人士在政协、人大、政府等部门中的任职比例日益公道,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共事关系调和、顺畅,民主党派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得到空前的巩固和提高,多党合作的政治格局愈来愈巩固,多党合作制度将长时间存在和发展写入了宪法和党的重要文件,成为我国长时间坚持的基本政治制度。

  民主党派参加国家政权,同西方国家的多党联合执政有根本区分:1是以接受共产党领导为条件,是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密切友党,不是“在野党”、“反对党”。2是以坚持4项基本原则为共同政治基础,不允许存在反对4项基本原则、危害国家政权的政治组织。3是实行 “长时间共存、相互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发挥民主党派民主监督的作用,民主监督的基本情势是提意见、作批评,而不是法律监督。4是民主党派成员担负人大代表,是依照程序由人民选出的,以人民代表的身份参加人大活动,行使代表权利,而不在人大中组织“议会党团”和以党派身份进行活动。5是民主党派成员在政府中担负领导职务,不是根据政党的席位来分配的,而是经过推荐、协商、考察和组织人事部门依法任命。他们在政府部门不是代表民主党派,而是同中共党员干部1样,“都是国家公务员,必须严格遵照政令、法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6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负有保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行的职责”。所有这些,核心在于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政权和多党合作中的绝对领导地位,即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政党在美国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

  综观美国政党产生、发展的进程,我认为有以下特点。

  1.美国政党的产生是与总统的竞选相联系的,也是为总统竞选服务的,同时,它的发展也是同选举权的扩大紧密相连的。可以说,美国总统的竞选造就了美国的政党,美国选举权的扩大,则推动了美国政党的发展。

  美国在19世纪初取消了参加投票资历的财产要求,随着选民数量的急剧增加,就需要1种手段将广大选民动员起来。政党遂成为实现这个基本任务的制度化的方法。因此,美国政党的产生是民主革命的1部份,到了19世纪30年代,就成为政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1个组成部份。现在,民主党和共和党每4年1次的全国代表大会,就是该党下1届总统候选人的提名大会,和全党投入总统竞选的动员大会。

  今天,共和党和民主党完全控制着美国的政治进程。大约2/3的美国人认为自己不是共和党人就是民主党人,乃至那些正式宣称自己是无党派者也都有党派偏向,并表现出相当高的党派虔诚。政党的影响力还扩大到联邦和州1级的政府中,政党控制着总统职位、国会、各州州长和州的立法机构。自1856年以来的历届总统不是共和党人就是民主党人。在第2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的时期,两大党平均占有总统选举选票的95%。

  在1998年选举以后,在国会中唯一1位众议员以无党派者的身份当选。在超过7300名当选为各州立法机构的人员当中,不是共和党人,就是民主党人,唯一20名系无党派者,仅占0.003%。两大主要政党操纵了联邦和各州的政府。虽然美国的政党同其他国家的政党相比,在思想体系上更缺少内聚力和纲领性,但它们的确在制定公众政策上,起到了主要的作用。

  自从1828年和1854年民主党和共和党的成立,至今美国的政治舞台上基本上就是这两个政党轮番执政。由于美国的选举人团的选举制度,也在客观上抑制了第3党的出现。这类选举人团的选举的基本办法就是赢者通吃。你只有在1个州赢得了多数的选举人票,才可获得这个州的选举成功。这样对第3党来讲,即便他在全国有为数很多的支持者,但只要他在每一个州的选举中没有赢很多数选举人票,那末,他便可能得不到任何1个州的选举成功。所以,在美国的政治舞台上,第3党的出现,其实不是这个党可能获得大选的成功,而是为美国选民在民主党和共和党二者之间,提供了第3种选择的可能,分散了民主党或共和党的选票,从而间接地左右了大选的结果。

  2.美国政党的内部组织10分疏松,在党内团结上表现出相当低的水平,没有严格遵照的1套思想体系或政策目标,党内权利结构分散。是否是1个党的党员,完全取决于个人的信仰。加入和退出全凭个人意愿,所以也没有党的纪律的束缚。之所以出现这类状态,既有历史的缘由,也有现实的需要。

  在美国的政治传统中,是先有州权,然后才有联邦权利的。当时,美利坚合众国的缔造者们鉴于对欧洲封建独裁中央集权的政府对人民的压迫,和对人民民主权利剥夺的痛恨,从1开始就在《宪法》中对联邦政府的权利进行了限制。凡是在州和地方政府范围内可以解决的问题,其权利决不会交给联邦政府。从那时至今,在美国构成了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权利大于联邦权利状态,各个州有自己的法律,自己选择怎样推选其选举人的制度,政府的领导人由各州人民自己选举,实行高度自治。与此相适应,在社会中则存在着崇尚个人自由的风尚。他们既然反对中央集权的联邦政府对各州和地方政府和人民权利的侵犯,固然也不会去寻求1个集权式的政党的组织情势,即便他们有时为此要付出较高的社会组织本钱。

  从美国政党的产生和发展来看,是与总统选举分不开的。这使得美国的政治是“以候选人为中心”,而不是“以政党为中心”。由于美国政党在其选民支持方面是多阶层的和基础广泛的,所以共和党和民主党实际上都从社会各个主要的社会经济团体那里取得主要的支持。政党首先关心的是赢得选举和控制政府的人事安排。由于必须照顾到有选民支持的广泛的社会经济基础,而且需要从信奉中间线路的社会中寻求合作,所以,美国的政党基本上采取了中间线路的政策立场,并表现出高度的政策灵活性。这类非教条主义的方法使得共和党人和民主党人都能容忍各自阵营中出现的巨大分歧,从而造就了美国政党内部的自由主义偏向。

  与许多国家的政党不同,美国政党中产生参加总统选举的候选人不是由该政党组织控制的,而是由选民终究决定谁将取得共和党和民主党的提名。这是美国选举制度的独特的地方。它依托初选提名各党参加各州和国会选举的候选人,在选择总统候选人的进程中,也进行州1级的总统初选。这类制度设计不但使得不同党派的选民在选举中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的权利,而没必要1味地选择本党的候选人,从而弱化了政党的组织控制能力,而且1个政党内部的反对派也能够通过初选取得该党提名后,进入大选,因此,也就有可能不通过组建第3党而赢得选举的成功,从而使初选提名程序具有了这样的意义,行将反对派引入两大党当中,从而使它们摆脱组建第3党的诸多困难。

  虽然在美国的政治体制中存在着明显的党派行动,但大众文化中1个根深蒂固的组成部份是对政党的不信任。在20世纪早期采取直接初选的方法提名国会和各州议会的候选人,和最近几年来成为总统提名的决定因素的初选范围的扩大,都表明公众当中所存在的反对政党的情绪。美国人对政党组织的领袖对政府行使巨大的权利感到不安。民意测验显示,大部份选民认为,与澄清1些问题相比,政党的所作所为是弄乱了这些问题。如果在选举中没有政党的参与可能会更好。与此相联系,日趋增多的选民也认为对自己的政党是不是有认同感其实不那末重要。这类党派虔诚意识减弱的具体表现就是“分散选票”,即在同1个选举中投票给不同的政党。在1996年,24%的选民通过投票给不同政党的总统候选人和众议员候选人而分散了选票。不但选民是如此,在政府和国会议员中也是如此。在政府中的政党内部,总统不能判定其国会中的党员是不是是总统计划的忠实支持者,国会中的政党领袖也不能期望自己的党员坚持按党的线路进行投票。在政党组织内部,共和党和民主党的两院议员竞选委员会(由现任议会议员组成),作为总统指定的全国政党委员会,是自主运作的。他们除在选举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的程序问题上具有非常有限的权利外,极少干预各州政党的事务。

  党派虔诚的削弱使美国政治“以候选人为中心”,而不是“以党派为中心”,这就意味着政府的行政机构和立法机构由多党分治,已成为联邦政府和50个州的普遍特点。事实上,从1980年以来,除两年以外,总统职位和国会中的最少1个议院1直为不同的党派所控制;1988年选举以后,24个州为不同的政党所控制。

  3.政党之争存在于联邦和州1级的政治机构中,在州以下的地方政府中,政党的色采基本上就不存在了。相应的在州以下也很少有政党的基层组织,就是有,除在大选年有较多活动外,其余时间都处于休眠状态。

  这确切是1个很成心思的现象。但也从1个侧面反应了美国政党政治的有限影响。美国的政党是应总统选举的需要而产生的。随着选举的扩大,需要有1种组织将分散于全国各地的选民组织动员起来,政党的作用随之也扩大了。从经济学上讲,这类制度设计节俭了政治动员的本钱,下降了人们在选择政治领导人方面的交易费用。但在地方政府的选举中,由于地域相对较小,人口较少,美国地方城镇的人口范围1般在1.5万人至10万人之间,人们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较弱,在这类情况下利用政党政治进行组织动员,不但原本的节俭本钱的优势不明显,而且只能使美国社会本来就存在的对政党政治的不信任更加严重,同时,这也与美国长时间以来所崇尚的个人自由的观念相悖。

  美国基层的老百姓很现实,他们对由哪一个政党来主持地方政府的工作其实不在意,但对选择哪位领导人可以解决他们的问题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非常在乎。因此,地方政府的候选人在竞选中,刻意寻求的就不是政党色采,而是对选民的许诺。笔者1999年至2000年在美国学习期间,经历了1次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地方选举和2000年美国总统候选人在各州的初选。二者的风格截然不同。在地方选举中,你根本看不到任何政党政治的痕迹,有的只是候选人对自己以往政绩的宣扬和如果当选后对选民的许诺。选民投票看重的也是候选人对自己利益的关心程度。但在总统候选人的初选中,就有了党派的色采,宣扬招贴画上醒目地标明该候选人是哪一个党派的,同1党派不同候选人的提名初选,也有基层党组织的人在那里助选。这些政党的基层组织的主要作用就是在4年1次总统选举中动员尽量多的选民投自己党的总统候选人1票。

  总之,美国的政党制度是在美国的特殊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可以说在世界上也是标新立异的。它既是美国社会发展的产物,又对美国社会产生着深入的影响。美国从1776年建国和华盛顿1789年就任第1届总统开始,就是1个非中央集权(不是分权)的联邦制国家,200多年前制定的《宪法》沿用至今,虽然对它已有了10几个修正案,但其中前10个修正案是在建国早期的1791年通过的《人权法案》。其实,200多年前制定的制度在今天看来,有些已不太符合今天的实际,但是,美国的创建者们可能怕以后的人们可以随便修改他们的建国原则,所以为修改《宪法》制定了刻薄的条件:首先必须在国会参众两院通过,并在10年内得到3/4以上州议会的批准。从那时以来,对《宪法》中的某些内容,如选举美国总统的选举人团制度的争辩虽然延续了近100年,修正案也提出了很多,特别是2000年美国总统的选举又演出了1次得普选票多的阿尔·戈尔,反而输给了仅仅靠多得了几张选举人票的乔治·沃克·布什的闹剧,但是,要真正对这类选举行法进行修改,恐怕还会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且,随着19世纪中叶美国内战的结束,特别是进入19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的两党政治之间的区分也在逐渐缩小,两党的政策界限冲淡了,杰斐逊和杰克逊时期的两大政党斗争也减弱了,两党都在争取处于社会大多数的中间阶层的支持。这类趋势在最近几10年内更加明显。在这类情况下,政党的色采在美国的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势必弱化,在野党和执政党之间的关系在国会两院、联邦政府和州议会、州政府中更凸显出监督与被监督、制约与被制约的关系。多党制和议会民主是西方国家的共同特点。在政党制度中,在野党或反对党存在的理由是对执政党有1种替换机制,它减少了社会监督、制约、政权转移的社会本钱和社会动荡。美国的政党制度自然也具有这类性质,由于这已广为人知,所以在这里就容不赘述。

Tags: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