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入党材料 > 入党写作指导 / 正文
关于人居环境整治助力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六篇
2020-06-08 17:40:45 ℃关于人居环境整治助力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六篇
关于人居环境整治助力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六篇,
【篇一】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当前,我县农村人居环境状况很不平衡,脏乱差问题在一些地区还比较突出,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和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较大差距,仍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短板。按照县委批转的《政协**县委员会**年工作要点》的安排,**年5月至6月,县政协提案委组织部分市县政协委员及相关职能部门,在副主席赵湘骥、原副主席李卫平的带领下,采取听汇报、看现场、召开座谈会、外出学习考察等方式,对我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开展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倾注大量工作精力和资金,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以创建美丽宜居乡村为目标,全力推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强化领导,精心组织,突出重点,“三大”行动成效明显,“脏乱差”现象有所改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加强领导,环境整治全面铺开。一是组班子。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顾问,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县直各部门、各乡镇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县级领导和部门联系乡镇制度,制定了实施方案,落实了人员经费,构筑了县、乡、村(社区)三级环境卫生管理网络。二是定目标。制定了《**县农村环境建设工作方案》、《**县农村“厕所革命”三年行动计划》和《三大行动工作方案》,明确了我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及农村“厕所革命”目标任务,落实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责任。三是造氛围。结合“四创”工作,县乡村分别召开环境整治工作和三大工作宣传动员会和推进会,印发环境整治工作宣传手册,教育干部群众进一步增强文明意识和环保意识,激发广大干群参与环境整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夯实基础,整治工作初见成效。一是全面实施农村环境整治工程。全县以乡镇政府所在地、城乡结合部、“两库一河一江”源头沿岸、主要交通干线、主要景区景点、重点扶贫村等为重点,两年来共启动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财政奖补项目150个,实际开工建设项目131个,落实财政奖补资金1860余万元,累计完成228个行政村436个自然村的环境整治,项目涵盖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农村生活垃圾及畜禽粪便污染治理等方
面,通过一系列环境整治工程的实施,农村人居环境大为改观。二是抓投入,农村环境设施逐步完善。近年来,县财政投入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及“厕所革命”资金5000余万元,“两库一河”饮用水源保护区垃圾治理资金1200余万元,新建乡镇垃圾中转站9个,添置垃圾清运车39台,封闭式垃圾箱655个、移动大容量垃圾桶2000余个,建垃圾池3600余座,新建和维修垃圾转运场20余个,年清运垃圾13万余吨,聘请乡村保洁人员5000余名。规划建设农村“厕所革命”示范点35个,拆除废旧杂房、旱厕4万余栋,新建村级卫生公厕103座,改建户用厕所1603户。加大农村集中供水改造力度,全县完成集中供水行政村323个、分散供水行政村118个,为农村改厕提供了前提条件。三是加大美丽乡村创建,打造城乡统筹典范。按照“政府引导、村民主体、财政奖补、示范带动”的方式,近年来,共创建省级美丽乡村4个、省级卫生村6个、市级美丽乡村25个,市级卫生村24个,突出村庄环境整治,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四是落实河库保洁责任,保护水源环境安全。全面推行河长制管理,开展巡河专项行动,及时清理河道两岸垃圾,加强入河排污口的监管,开展饮用水源地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河道水质得到有效改善。五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治理目标,狠抓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
科学指导农民用肥,有效减少因化肥造成的面源污染。推进省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示范村建设,农业生态不断发展。加大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力度,累计投入财政资金4000万元,完成粪污治理设施配套建设规模养殖场196家。
(三)严格考核,整治责任不断增强。制定了**县环境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和考核办法,为工作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县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依据综合整治考核办法,采取日常督查与暗访相结合的办法,对整治活动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并将各乡镇进展情况及时通报,并实行奖罚,有力促进了各项整治任务的落实。
二、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存在的问题
1、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现象依然突出。一是受不良习惯和落后观念影响,很多村民随地乱丢垃圾习以为常,建筑垃圾随意遗弃。路边、沟渠、河岸及屋前屋后成了垃圾场,塑料袋、纸屑、果壳等垃圾四处散落,村民盖房产生的废弃材料在房前屋后长期乱堆乱放,形成“垃圾围村”现象。二是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动物粪便和冲洗圈舍的污水随意排入露天沟渠,农户生活污水未经处理随意排放的问题仍然相当普遍。三是农业面源污染严重。据调查监测,我县化肥使用在水稻上超标了0.3倍,在烟草上超标了1.4
倍,每年农药用量达500吨以上,农药、化肥使用过量,对土壤、水源、空气及农副产品产生污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我县重金属重度污染耕地面积达10.63万亩,其中无法修复的耕地有7.43万亩。农村生产环境的恶化,直接影响着农村人居环境的质量。
2、垃圾收转运体系建设严重滞后。一是配套设施严重不足。垃圾箱、垃圾池、垃圾转运车辆少,满足不了现实需求,形成面上垃圾长时间堆放不能及时清运。二是垃圾终端无害化处理难解决。由于垃圾终端处理规划布局滞后,引进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及再建一座垃圾填埋场的可能性已不大,而我县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已属超负荷运行,如县域内所有生活垃圾全部转运到场处理,预计到2020年将全部填满所剩库容,城乡垃圾面临就地还是外运处理的两难局面。
3、废旧杂房、旱厕拆除难度很大。据调查摸底统计,目前,全县共有危旧废弃不用杂房、旱厕、违建房7.8万余栋(间),面积180余万平方米,其中残垣断壁7126处,面积32万平方米,废旧不用杂房、旱厕、猪牛舍4.6万余间,面积65万平方米。大量危旧废弃不用的杂房、旱厕、残垣断壁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村容村貌和村民生活质量的改善,特别是有的村庄旱厕林立,露天敞开,臭气
熏天,加上村民拆旧意识不强,等待观望,旱厕拆除难以到位,严重制约农村“厕所革命”的开展。
4、资金投入保障难以到位。随着整治工作的深入,资金需求量不断增加,现有县财政按常驻人口10元/人/年的预算投入与实际所需资金差额较大,导致环卫硬件设施不全,保洁员报酬难以兑现。目前,中、省层面专项资金投入有限,市、县两级财政投入不足,涉农资金整合难度较大,多渠道投入机制尚未建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资金投入缺口很大。
5、舆论引导和长效管理机制不健全。一是缺乏接地气的宣传媒介,对农民群众的环保需求缺乏有针对性的宣传,没有考虑到农民的接受能力和生活习惯,不够深入人心,起不到共鸣作用。二是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参与程度不高,环境整治工作存在上边热、下边凉的现象,认为环境整治是政府的事,只当旁观者,不当参与者,既不主动作为,也不支持配合,等靠要思想严重。三是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尚未形成,主体不清、责任不明、问责力度不大。我县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面在全市排位一直不理想,虽年度多次开展督查巡查、考核排位,但考核结果的运用多以经济处罚为主,很少问责干部,导致一些地方领导重视不够,推进不力,
效果不佳。要强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就要象抓森林防火一样,既要从经济上进行处罚,更要问责执行不力的干部。
三、我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建议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三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随着整治工作的深入推进,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会越来越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保持工作定力,守正笃实,久久为功。
(一)规划引领,示范带动。一是科学规划,因村施策。坚持“无规划不建设、无设计不施工”的理念,发挥规划的先导性作用和基础性地位,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全面开展县域村庄布局规划、村庄整治规划,并做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鼓励推行多规合一。要在学习先行地区先进经验基础上,深入群众,充分吸取环境整治的意见和建议,制定适合本地乡村环境整治的工作方案,明确优先建设的重点村和中心村,确定整治重点和时序。要根据各地民俗、经济水平和农民期盼,科学确定各地区整治目标任务,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二是示范带动,精准发力。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特别是在起步阶段不可能面面俱到,要通过以点带面,先行先试、示范带动,促进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的整体提升。按照“典型引路、示范带
动,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的工作思路,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平台,以农村综合环境整治为重点,实施青山绿水建设工程,突出抓好西河美丽乡村示范带和流峰特色小镇建设,集中打造一批符合国家、省级、市级标准的生态村、生态镇,辐射带动全县各村开展整治工作。深入挖掘农村生活内涵和文化传承,加大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力度。注重乡土味道,保护乡情美景,让村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二)政府主导,村民主体。一是加强统筹协调。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对有关工作的组织领导。要强化县级党委和政府主体责任,明确牵头责任部门,统筹安排年度工作任务,为工作持续开展提供组织和政策保障。要加强对各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的指导,建立部门联动、分工明确的协调推进机制,整合资源,共享信息,形成工作合力。各职能部门要经常开展监督检查,及时掌握各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有关情况,确保农村突出环境问题得到及时发现和解决。进一步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利用村民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及时报道工作动态,宣传报道好典型、好经验、激励先进,曝光问题、鞭策后进,真正把各方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形成人人关注农村环境的浓厚氛围。二是充分发挥村民在村庄整治中的主体作用。要动员广
大群众主动参与,变“要我干”为“我要干”。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加强村组干部学习培训、组织到外地考察等形式,使农村环境整治政策家喻户晓,让村民亲身感受村庄整治的变化和好处,激发广大村民内生动力。充分发挥村民理事会和党员干部带头作用,在主动搞好自家环境整治工作的同时,组织村民投工投劳。如湄潭县偏岩塘村探索垃圾分类积分制,可在小超市等兑换日用品,将垃圾分类和农民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吸引农民积极参与,很有借鉴意义。
(三)突出重点,扎实推进。一是深入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做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垃圾减量是首要。传统的“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集中处理方式,虽然直接成本最低,但是运输成本、生态成本、用地成本、资源利用成本全部加起来的代价很大。对大部分农村来说,只有从源头减量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次调研组远赴贵州湄潭、麻江两县学习考察,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做好农村垃圾分类,得立足农村实情,多想接地气的好招。城乡生产生活环境和垃圾成分不同,比如瓜果皮、剩饭菜等易腐垃圾,城市很头痛,而农村恰恰可沤肥再次还田。有的地方将农村垃圾分为“可腐”和“不可腐”,最大程度方便村民理解,再通过保洁员的二次分类,少部分来自城市的垃圾如塑料、玻璃、金属制
品、电池等可运回城市回收处理。这样一方面减少垃圾总量,另一方面也将极大地降低转运成本。其次建立垃圾收转运体系是关键。按照“五有”标准(有齐全的设施设备、有成熟的治理技术、有稳定的保洁队伍、有长效的资金保障、有完善的监管制度),不断完善农村垃圾收转运体系建设,切实满足保洁和垃圾收集、转运需要,统筹考虑村庄分布、经济条件等因素,建立符合农村实际的收集、转运和处理模式,确保2020年前全县所有自然村农村生活垃圾清扫清运集中处理全覆盖,并逐步取缔二次污染严重的简易填埋场。第三解决垃圾出口是根本。进入新时代,生态环境要求越来越高。面对垃圾山上不能填、河边不能倒、村庄不能堆、路边不能放的局面,我县农村生活垃圾将无处可藏。解决垃圾终端无害化处理已成当务之急。全县各相关部门要按照省市统一要求,加强汇报衔接,科学选定垃圾终端无害化处理方式,早日促成项目落地,确保全县城乡生活垃圾终端无害化处理实现全覆盖。
二是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建议有条件的建制镇和规模较大、基础较好、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村庄要建立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城市周边村镇的污水可纳入城市污水收集管网统一处理;居住比较分散的村,应建设户用污水处理设施。我县农村住房分布较散,特别是一些山区,住户之间距离很远,用集中式污水处理很不
经济。建议结合农村生产生活的方式,采取分散式、低成本、易管理的方式处理,解决好农村污水转化利用和处理问题。自己的污水处理设施建在自家院子里,村民会更加爱护,维护费也大大降低。大力实施以“三清除”(清除垃圾、清除淤泥、清除杂草)、“三拦截”(通过种植湿生树种,搭配种植水生植物,设置缓流设施,有效拦截氮磷养分、拦截漂浮物、拦截径流水土)为核心内容的生态化改造技术,与村庄内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形成一体化的农村面源氮磷生态拦截集成系统,达到恢复生态、净化水质、美化环境的目标。
三是示范推动农村“厕所革命”。小厕所,大民生。厕所问题不仅关系农村环境的改善,也关系到社会文明进步。要坚持以户改厕为主,建公厕为辅的原则,按照重点区域优先改、整合资源集中改、农村旱厕整村改的要求,尽快编制《**县农村卫生厕所建设专项规划》,明确改厕方式、流程、质量标准等,统筹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大力推进传统旱厕改造,全面完成重点区域农村废弃不用旱厕拆除工作。加大农村改水力度,为农村“厕所革命”创造条件,解决村民想改不能改的问题。不断增加有效投入和专项资金补贴,严格考核奖补,提高广大村民改厕积极性,解决村民愿改不急该的问题。因地制宜示范建设无害化公厕,搞好农村公厕的建设和管
理,方便群众和过路行人。加强改厕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有效衔接,将厕所粪污、畜禽养殖废弃物一并处理并资源化利用。
四是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科学制定畜牧业发展规划,依法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区和居民生活区的科学分离,引导养殖业规模化发展。加快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实施,因地制宜发展规模化沼气和户用沼气,有效解决畜禽养殖污染。推进农村清洁生产,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合理处置农药包装物、农膜等废弃物,降低农药使用量,推进农作物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等综合利用,大力推广绿色有机无公害种植养殖技术,全面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四)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在当前经济增长压力加大,财政增加困难的情况下,确保政府资金投入力度非常重要。应继续以政府主导、集体补充、村民参与、社会支持的投入机制,保证整治工作的资金需求。积极争取省级财政专项资金,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和涉农环保资金,统筹安排、形成合力。科学合理运用财政补助资金,加强项目管理和资金使用的监督,创新补助方式,提高资金的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进一步规范用活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调动广大群众筹资筹劳,通过“以奖促治”、“以
奖代补”等措施,运用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五)健全机制,压实责任。一是健全责任追究机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涉及方方面面,要充分调动社区和村组的工作积极性,健全县、镇、村、组四级责任体系,形成人人有任务、个个有压力的工作格局。按照履职必尽责的要求,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对工作不力、效果不佳的部门、乡镇(街道),既要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又要追究主要负责人和分管领导的责任,年度考核不得评先评优。建立全面的考核评价监督制度,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纳入年终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采取月督查、季排名、半年一小结、年度一总评的方式,进行全面的考核评价,考核结果与干部使用、整治资金拨付挂钩,以考核为抓手推动环境改善。二是完善长效管护机制。坚持建管结合,逐步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农村人居环境管护长效机制,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常态化开展。要制定村规民约,落实农民主体责任,约束不卫生、不文明、不健康行为,提高农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和公共道德意识。积极探索建立农户付费、村集体补贴、财政补助相结合的管护经费保障制度,完善卫生长效保洁制度和垃圾清运监督制度,明确
保洁人员职责,严格考核奖惩,确保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成果持续发挥作用。
【篇二】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今年年初,中央、省委、市委对乡村振兴战略作了全面部署,分别下发了“一号文件”,明确了一系列目标、措施和要求。4月26日,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在浙江省安吉县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的经验做法作出重要批示。6月初,省委家豪书记、达哲省长率省党政代表团赴浙江考察学习,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学习浙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经验,特别是“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好做法。**上旬,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推进会议,明确将发展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和整治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8月31日,区委裕谋书记调研乡村振兴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强调兴乡之计在思想,美乡之策在环境,强乡之路在发展。近期,中央出台第一个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年规划,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成为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的重要部分。这些都充分表明,随着乡村振兴战略进入到全面施
工阶段,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已成为打好乡村振兴的第一仗。
按照上级工作部署,沙坪街道立足实际,选定调研课题,组建调研组,通过座谈交流、听取汇报、入户走访等方式,专题调研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情况,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及有关做法
沙坪街道是全区农村面积最大、农业占比最重、乡村人口最多的涉农街道。总面积47.5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7万人,辖2个社区(沙坪社区、中青社区)、5个行政村(汉回村、檀木岭村、双塘村、竹安村、钟山村)。
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沙坪街道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并进。2015年开始,推进美丽乡村示范创建,汉回村、檀木岭村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钟山村创建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0月28日迎接省级美丽宜居乡村考核验收,实现了美丽乡村从点到线的突破。**年开始重点推进“治厕、治水、治垃圾”三大工作。截至目前,全街已改厕320余座,农村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86%;实现沙坪河、白沙河16.8万平方米的河堤河滩保洁常态化,基本消除黑臭水体,监管污水处理站3个,保证正常运转。今年5月8日,沙坪河清扫保洁到位、水质检测达标、民调满意率达98%
以上,顺利通过了中央督查组黑臭水体治理督查。率先在全区实现涉农街道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全域覆盖,垃圾减量22%。**年,沙坪街道创建全市城乡环境卫生“三星”街道,创建省、市级卫生村2个、市级垃圾分类示范村2个、市级城乡环境卫生五星村1个。坚持破解难点与打造亮点并进。推进移风易俗,保持拆违控违的高压态势、严格建房审批程序,实现新增违章零增长;推广全域种花,开启“花海模式”。沙坪街道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主要做法是:
(一)紧扣“实”字布局,压实责任担子。一是突出政治“高度”。通过工委会“学”、班子会“谋”、专题会“议”、调研会“论”,凝聚工作共识,强化工作保障,统筹推进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沙坪河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域种花等工作,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转化为建设精美开福、推进乡村振兴的具体行动。二是强化责任“实度”。立足乡村振兴,把美丽乡村示范创建、城乡环境整洁行动、“五星级”街道创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作为各级党组织“书记工程”,融入发展大局,并入核心工作,纳入考核指标,列入责任清单,出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使干有标准、抓有载体、检有标尺、奖有依据。三是提升参与“广度”。通过组织推动、宣传发动、典型带动、会议促动,街村
组三级贯通,街村干部、组级骨干、党员上下联动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体系已初步形成。
(二)紧盯“高”字布篇,提高工作实效。一是盯住“最弱处”。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指导各村(社区)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的具体办法,抓紧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在充分尊重承包农户意愿的前提下,盘活土地等资源资产,双湖种鱼场、众旺蔬菜基地等项目,带动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今年,结合钟山村创建省级美丽宜居乡村,成立2个土地专业合作社,在茶子山片区、沙坪小镇景区种植花卉、果木等近1000亩,实现土地增值、农民增收、集体经济增量。二是做在“最实处”。推进治厕工作,完成改厕430余座,农村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86%。推进治垃圾工作,去年全街推行垃圾分类上门回收,拆除小垃圾围子540个,每户配备垃圾桶2个,创建省市级卫生村、垃圾分类示范村5个;今年深入推进垃圾分类减量,新建垃圾分拣中心8个,完成街道机关强制垃圾分类工作,垃圾减量22%。3个村(社区)即将迎接市级垃圾分类减量示范村创建检查,2个村即将迎接市级卫生村考核验收。三是攻坚“最难处”。推进治水工作,推行河长制,强化巡河工作;聘请专业保洁队伍和巡查员,对沙坪河、白沙河实行一周两次以上巡查、一月一小整治,一季一大治理,河堤河
滩保洁常态化。今年5月顺利通过中央督查组黑臭水体治理督查。8月至今,围绕捞刀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开展沙坪河全线河道清理行动,保持水畅、岸洁。加强对大明片区污水治理,坚持24小时巡查,查处涉污企业8家。清退生猪养殖132户,水环境得到改善。四是破解“最坏处”。推进治房工作,严格实行一户一基,对新建住房,一律先批后建,严格管控农村建房的位置、层高、面积等。对新建生产生活用房,一律先报备后现场勘察,并严格控制一户一处,面积在60平方米以内。保持拆违控违的的高压态势,加强巡查,畅通信息渠道,实时掌握建房动态。今年以来,拆违1.47万平方米,处置18期、19期规划遥感监测图斑422处,分类推进18个国土图斑整改。五是争取“最好处”。推进治风工作,结合厚德沙坪建设,推动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建设,开展志愿服务、文明新风、贫困帮扶等活动,整顿人情攀比、办酒泛滥、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
(三)紧抓“宽”字布点,拓宽宣传渠道。一是宣传资料进家进户进企。入户发放蓝天保卫战、水环境治理、企业污染源治理、健康教育、爱国卫生运动、婚丧习俗等方面的海报、文件、倡议书等资料;组织志愿宣传队伍走进街头商户、走进辖区企业,普及保卫蓝天碧水知识。二是宣传教育入耳入脑入心。借助新时代农民讲习所、
“微理论·微宣讲”竞赛、睦邻夜话等,宣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邀请社会环保人士张运和开展专题宣讲活动,宣扬保卫蓝天理念。今年以来举行典型宣传活动11次。三是宣传报道有声有文有像。今年以来在各级媒体上发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报道14篇,其中3篇在湖南都市、新闻频道等媒体上得到报道;“沙坪花海”成为热点话题,在自媒体中广泛传播,宣传效果良好。
二、存在问题及主要难点
近年来,虽然沙坪街道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取得了突出成绩,但还存在不少差距,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盲点多。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工作,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点多面广,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工作中,主要还是依靠以上率下、组织推动式的展开,因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制约、财务手续办理繁杂和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程度不够、重视程度不高等原因,部分村(社区)没有将其摆在优先位置,导致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配置的资源、力量相对偏弱,村(社区)基建投资、环境整治、后期管理维护等方面主要还是依靠政府。虽然村民建设家园的热情在逐步增加,但由于村民理念、传统习惯、技能素养等各方面制约,部分农民认为环境治理是政府、村(社区)的事情,不愿投工投劳投
钱,少数农民只希望从人居环境整治中赚取雇佣工资,得到实惠,却不愿意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二)长效机制建立难。沙坪街道农村地域较广,村屯分散,农户较多且居住分散,加上村中房屋、林地、耕地、河道、沟渠等地域情况错综复杂,导致农村人居环境整体改善的难度较大。通过近几年美丽乡村建设,部分村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提升,但公共配套设施、道路、绿化、环卫、污水处理等附属设施如何管理维护,河道保洁养护、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房前屋后的清洁等村容村貌如何保持等问题,虽然街村在实践中探索建立了一些机制,但还是不够完善,必须建立起一套有利于持续、深入推进的长效机制。
(三)村民意识提升慢。经过近几年垃圾分类回收、蓝天保卫战、农村面源污染治理、黑臭水体治理、农村建房执行审批程序、移风易俗等工作的开展,村民的思想发生了一定的转变,但受传统文化习惯及农民居住的分散性、生产方式的封闭性、社会交往与联系的局限性等因素的影响,村民的生活大多比较随意,环保意识、法律意识较为淡薄,房前屋后乱堆乱放,闲置老旧房屋无人清理,生活污水乱排乱倒,垃圾乱丢,粪污乱排,农药乱用,房屋未批选建、少批多建、无序乱建、建新不拆旧、一户多宅,办理婚丧喜庆事宜
引发的攀比、奢侈和铺张浪费等现象还时有发生,彻底转变村民的思想观念仍任重而道远。
三、重点工作及对策建议
沙坪街道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必须按照乡村振兴五年规划,以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为目标,全面总结吸收前期工作经验,充分学习借鉴外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做好几项重点工作。
(一)要围绕三个空间,促治理到位。按照市、区农村人居环境三年行动的要求,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以“五治”为重点,全面整治农村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一是抓生态空间清秀。采取工程性措施,有条件的地区推动城镇污水管网向村庄延伸覆盖,今年重点积极对接相关区直部门,加快推进茶子山农户生活污水治理、沙坪老街生活污水管网、大明污水提升泵站等工程建设。采取管理性措施,加强污水处理站运行、企业排水、沙坪河排口监管,严禁处理不达标或未经处理的污水排入河道。保持沙坪河、白沙河常态保洁、清淤、砍青。用好管养“责任人”,发挥街村组三级河长作用,挂牌上岗,加强两条内河和沟渠塘坝等小微水体管护,实现上下游联动,干支流统筹。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从严控制农村面源污染,禁止焚烧秸
秆、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二是抓生活空间舒适。推进厕所革命,推进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完成今年的改厕任务,力争2019年全街农村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97%,2020年全覆盖。巩固生活垃圾集中清理、转运、处置、保洁等制度,加快构建分类减量长效机制,提升分类减量率。科学编制村庄建筑布局,大力提升农房设计水平,突出乡村特色和地域民族特点,实行“一户一宅”,严格执行农村新建住房审批、新建生产生活用房报备制度,规范建房秩序;开展农村“一户多宅”专项清理整治,集中力量清理拆除长期无人居住和维护、破败不堪的危房、空心房;拆除有碍观瞻、闲置、废弃的猪牛栏、杂房、土坯房、残墙断壁;拆除不符合“一户一宅”政策的老旧房;拆除私搭乱建、违法建筑。推进移风易俗,开展“刹人情歪风、治婚丧陋习、树文明新风”专项工作,倡导文明新风尚。三是抓生产空间高效。推广“鹊山模式”,对分散的耕地、闲置的宅基地、闲置的集体建设用地进行全面帮扶、引导,重点引导农户以耕地承包权入股组建土地合作社,建立专业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瞄准市场需求,连片建成花卉、果木等农业产业基地,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职业农民。做好“统”字文章,尊重村民意愿,有效整合现有支农资金和项目征拆土地出让金等,采取股权量化等形式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二)要紧扣三个环节,促长效定位。一是推进规划管控。沙坪街道东北片区属于生态保护区,既未进入城市规划,也缺乏村庄规划。要秉持以村为单元,力求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引导各村推进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实施,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强化规划约束作用,健全违法用地和建设查处机制,消除私搭乱建。二是推进环境管护。建立农村人居环镇建设和管护长效机制,探索建立乡村公共设施专业化、市场化建设和运行管护。按照“五有”要求,建好专职农村人居环境管护队伍。借鉴“百姓城管”的经验,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发挥主体作用。探索建立垃圾污水处理农户付费制度,完善财政补贴与农户付费合理分担机制。三是推进考评管理。制定目标、任务、责任三张清单,完善调度、督查、考核、问责四个机制,实行月晒、季评、年考,压实责任,分级奖惩,激发活力。
(三)要发挥三个作用,促主体就位。一是街办当主导,全局统筹。推行“1+5”实施模式,“1”即成立一个高规格的领导小组,及时调度、一线指导、高位推动。“5”即按照“五治”任务,成立五个工作组,由一名班子成员牵头抓总、多个部办工作人员配合协作,层层抓落实、上下“一盘棋”。二是村级当主角,全党动员。强化党建引领,分解任务到村一级,督促各村履行“村为主”职责;
发挥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运用“一事一议”决策机制,深入群众宣传发动,带领带动群众推进移风易俗、改进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三是群众当主人,全民参与。通过党员大会、户主代表会等动员部署,微信公众号开设专栏,发放宣传册,环境卫生整治与管护写入村规民约,村(社区)干部包组、党员包户,以工代赈、以奖代补等方式,动员群众落实门前三包、开展周五大扫除、参与清洁家庭评比、创建精美庭院,参与环境管护;鼓励企业落实门前五包,加大技改投入,推动清洁生产,创建精美厂房,营造社会参与、全民共治的氛围。
(四)要围绕三个全覆盖,促品质进位。一是乡村绿化亮化全覆盖。突出生态性和景观性,推广全域种花、种树,全面推进乡村绿化,建设具有乡村特色的绿化景观。完善村庄公共照明设施。二是省市示范创建全覆盖。推进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卫生村,市级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星级街道、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星级村、卫生村创建力度。在今年完成钟山村省级美丽宜居乡村创建后,指导、督促竹安村、双塘村推进村庄亮化、精准绿化等工作,逐步开展创建工作,实现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创建由线到面的全覆盖,综合提升田水路林村风貌,促进村庄形态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三是道路通村入户全覆盖。用好市、区政策,推进乡村道路通村入
户,解决村内道路泥泞、村民出行不便等问题,打造“四好”农村路。
具体工作建议: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面广量大、长期而复杂、意义深远、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市、区、街道各级需要加强领导,加强政策研究,完善标准体系,加大资金投入,把这一项工作落到实处,稳扎稳打地推进。
一是加快补齐突出短板。要以完善基础设施为突破口,按照适度超前、综合配套、集约利用的原则,把道路、自来水管网、污水管网、通信、物流等等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内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内容,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不断提升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让广大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到现代化的生活;对2个3A级景区,要本着必需的原则配套建设相关服务设施,真正建成宜居宜游景区。
二是增加专项资金投入。在资金使用上,重点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引导产业发展、支持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同时,各级财政要逐步增加资金投入,相关职能部门加大帮扶投入,鼓励社会资本、农民投入资金,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更好。
三是依法简化项目程序。相关职能部门加大项目手续办理方面的工作支持、业务指导,依法简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项目审批程序和招投标程序。
【篇三】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目前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全面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近期,我局就全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年涉农工作情况
一是积极争跑,全力争取政策资金扶持。紧盯农、林、水中省投资方向和重点领域,有针对性地做好项目申报基础工作,全力争取中省资金支持。精心指导项目单位做好项目谋划、包装、申报资料等基础性工作。坚持公开征集,公正筛选,严格把关。及时上报项目建议计划,共上报建议计划5个批次,申请中省资金8450万元。
二是扎实做好脱贫攻坚工作。认真履行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组牵头部门职能,编制完成《汉台区**—2020年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计划》,规划项目887个,总投资16.6亿元。**年安排下达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计划4批次275个项目,总投资6890万元。加强项目后续管理,对55个贫困村实施的基础设施项目建立台账,实行“一村一档一卡”管理,牵头成立专项督导检查小组,对项目实施情况实地督导,推进项目加快建设,目前**年下达的投资计划项目已全部竣工 。积极协调贫困村电力覆盖支持计划工作,编制了《**年汉台区脱贫攻坚贫困村电力覆盖支持计划实施方案》,成功争取农村电网升级改造资金644万元,已完成**年8个贫困村电网升级改造,电力入户率达100%。提前着手,谋划编制《汉台区脱贫攻坚基础设施**—2020年三年滚动计划》,编报项目530个,总投资18.24亿元,积极与市发改委汇报衔接,筹划上报了我区**年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73个,总投资1.65亿元,为争取更多资金支持奠定良好基础。
二、**年农村环境工作情况
汉台区位于陕西省西南部汉中盆地中部,北依秦岭,南屏巴山,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美油菜花海——汉中市的中心区,全区辖7个镇8个街道办事处,人口54
万,其中乡村人口23.9万人,总面积556平方公里,是陕甘川毗邻地区最大的商贸旅游中心城市。汉台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以“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理念为导向,积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年以来,我区按照《汉中市农牧业发展倍增计划纲要》要求,制定了《实施方案》并明确了倍增的目标、重点、措施和年度任务,倍增工程开局良好。全区农业农村经济社会持续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初步形成了现代农业园区梯次发展格局。突出地域特点,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和休闲农业,建成了河东店镇花果村、天台村等一批田园风貌优美、乡土文化深厚的旅游经济。**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33.68亿元、增长4.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848元,增长9.3%。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汉台区在全部行政村均已通动力电,农户均已通照明电,电力入户率达100%。我区全部行政村均已实现道路通组通户,但是还有部分贫困村路网结构还不完善。尤其是靠近北部山区的镇村,出行道路网络尚未形成环线。农村群众安全饮水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和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新增高
效节水灌溉7000亩,完成河东店镇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推行“河长制”,任命河长34名、河道警长和巡查员125名,关闭境内河道所有采砂场(点)。扎实推进汉江综合整治,完成13.2公里堤防工程,铺镇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实施27个村环境综合整治,建成水源地保护工程32处、村级污水处理站2座、村级垃圾中转站3座。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推进,村容村貌明显提升。24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完成年度投资1.1亿元,绿化美化北丘桔园风景线13.6公里,配备垃圾收集箱209个。完成吴庄美丽乡村标杆村环村旅游道路3.3公里,硬化美化步道1.5公里,安装路灯120盏。
(二)产业发展情况
粮油总产保持稳定,全年粮油总产量分别达到10.73万吨和1.56万吨。主导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新发展蔬菜2000亩,新增食用菌100万袋,种植莲藕、茭白等10000亩;新建生猪规模化养殖场2个、肉牛养殖场1个,新建农业种养结合循环发展基地3个,全年出栏生猪21.1万头。新发展桔园2100亩、猕猴桃3000亩。现代农业园区加快建设,新认定英豪等市级园区3家,省市级农业园区达到19家,中园园区建成7000平方米连栋温室,英豪园区建成智能育苗温室2座、3200平方米农产品及珍稀花卉展销厅。农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81家,新
认定家庭农场19个、初级职业农民150人。河东店文化旅游名镇建设持续推进,褒国文化纪念馆主体完工,褒姒路等3条道路风貌改造和汉唐风情街建设基本完成,建成1.2公里薰衣草园道路,河东店一二三产融合项目深入推进,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天台山—哑姑山旅游环线建设推进顺利,实施《天台红色乡村旅游扶贫开发项目》一期建设,完成投资560万建成红星长廊一处,1600平方米红色文化广场一个,文化浮雕墙四面、红色文化墙一面,修缮革命烈士纪念亭一座,安装红色旅游线路标识标牌系统10个、景观路灯51个接待参观学习调研20余次500余人。铺镇联丰路北段完成管网铺设,东一路全面动工,莲花路建设有序推进,进一步推进产城融合发展。
(三)乡村社会事业发展情况
教育事业均衡发展,成功创建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本均衡区、陕西省“双高双普”合格区,张寨等幼儿园开园招生,20所中小学校新(改扩)建完成。医疗卫生体系不断完善,优化医疗资源的区域配置,健全完善以市人民医院为龙头的医疗联合体,市人民医院通过三级乙等评审,沙沿卫生服务中心综合楼建成投用。新农合参合率达99.7%。落实创业政策,以创业促就业,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708万元,全年新增就业2.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9
万人次。文化事业加快发展,建成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60个,“两馆一站”开放率达100%。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持续开展“三秦书月·书香汉台”全民阅读、“我们的节日”等活动,组织各类惠民演出260余场次。文物保护进一步加强,萧何堰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大力发展体育事业,深入开展全民健身和阳光体育运动,省级全民健身示范区创建成功。实施城乡医疗救助8424人次,发放救助金1339.7万元,对困难群众临时救助8985人次,发放救助金485.3万元。建成5个农村互助幸福院、6处社区养老服务站,完成公租房建设7192套。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面临的问题、困难
1、区级财力薄弱,用于环境治理的资金投入不足。营改增后将地方主体税种原营业税在改征增值税财政体制中提高了中省市分享比例,对我区以房地产、建筑业和服务业为主形成的财政收入影响较大。而汉台非贫困县(区),享受不了扶贫资金贷款及补助,脱贫攻坚及民生工程的实施使区财力捉襟见肘,配套资金难以落实。
2、资源环境现状不容乐观,环境保护任务艰巨。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垃圾收运处置未能建立有效机制,生活垃圾收集、处理问题仍没有完全解决,一些城乡接合部、村村交界地带成为垃圾治
理“三不管”的死角。少数村民焚烧垃圾,污染空气。农村垃圾收集难、运输难、处置难依然困扰美丽乡村建设,影响农村环卫整治成效。
3、农村污水和粪污治理水平不高,畜禽养殖废弃物、粪污缺少有效处理,村民综合素质有待宣传提高。
4、村庄缺乏规划管理。缺少改善村庄人居环境的管护机制。
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落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工作思路、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建议
(一)工作思路
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
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
培育乡村振兴新载体,强化农民主体地位,坚定不移地走质
量兴农、文化兴盛、生态和谐、乡村善治之路,实施乡村振
兴八大行动,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决胜全面小康社会,为全
面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二)目标任务
按照全市统一目标任务到2020年,同步够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全区55个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500元。
(三)几点建议
1、积极争取、统筹资金,保障资金投入。包装谋划项目,积极争取扶持,整合涉农资金,引导社会资本注入参与乡村振兴战略。
2、建立农村垃圾收运处置设施。村建立垃圾集中堆放点、设立垃圾箱,村庄密集区设置垃圾桶,推进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落实保洁人员,开展非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着力解决农村垃圾乱扔乱放的问题。新建安置点内排污(洪)管道。
3、开展厕所革命、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改建清洁厕所,推动城镇污水管网建设,采取综合措施恢复水生态,将农村水环境治理纳入河长制管理。
4、推进文明乡村建设。积极引导和支持城镇市民下乡和农民工返乡创业,组织开展美丽乡村、文明环境活动,增强村民保护美丽家园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篇四】
为深入贯彻落实第二次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区深入推进“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推
进崇左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市住建委对全市农村人居环境进行了调研,现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全市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现状
(一)村屯布局散落,土地资源浪费较大。全市绝大多数村屯均处于分散居住状态,缺乏集中统一规划,宅基地占地面积分散、浪费严重,新村公共配套设施不完善和旧村规划不合理的现象并存,闲置土地没有得到及时复垦,出现了为数不少的“空心村”“空心屯”,造成土地资源极大浪费,影响了整体村屯的视觉效果。
(二)水源受到污染,农村居民饮水质量堪忧。随着人口快速集中居住,村屯建设规划不合理以及配套设施建设不完善造成的污水横流现象十分突出,导致农村居民饮用水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同时,出于发展农村经济、快速脱贫致富等原因,农村禽畜养殖业发展较快,总量较大,规模不够,散养较多,粪便随意排放,加之农药、化肥施用量增加,导致农村居民饮水不仅出现量的短缺,而且引发质的下降。
(三)配套设施滞后,城乡“二元”差距明显。全市村镇规划建设方面专业型人才匮乏,引进机制不优,普遍呈现青黄不接问
题。城镇公共供水管网主要集中在乡镇所在地及周边村屯,辐射范围十分有限,公共供水普及率不高;农村文化、体育、娱乐、休闲等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四)垃圾随意堆放,卫生整治缺乏长效机制。当前我市的农村垃圾污水处理设施落后、技术水平不高、覆盖率偏低的问题亟待解决,全市绝大部分行政村均没有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生活污水未经处理随意排放的问题仍然相当普遍,卫生保洁长效机制有待完善。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露天堆放较多,房屋周边乱搭、乱建、乱堆现象严重。
(五)房屋建筑传统,居住质量整体不高。农村房屋建筑普遍缺乏整体规划和可参照建筑质量标准,往往由农民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修建,抗震设防等级达不到要求。沿用城市的办法来搞乡村建设,不尊重规律、不尊重民意、不尊重农村生产生活实际,简单搞整齐划一,一味追求新颖、时尚、美观,缺少地域特色、民族特色、乡土特色,村屯风貌收到较大损害。
(六)村民出行不便,村内巷道硬化率低。全市农村村内巷道硬化率不高,道路质量参差不齐,管养维护滞后,农村群众出行往往处于“晴天一身灰,雨天满腿泥”的尴尬局面。特别是一到农忙季节,原本不宽的农村道路两旁堆放各种农作物产品,加上农村各
种运输车辆“多拉快跑”,道路损坏现象十分严重,群众出行安全形势令人担忧。
二、工作目标要求
围绕与全国、全区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以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以及垃圾污水治理为突破口,聚焦脏乱差等群众反映强烈、严重影响人居环境的突出问题,深入实施“六提升”(提升环境卫生、提升市容市貌、提升市政配套设施、提升园林绿化、提升环卫设施、提升居住环境)、“五改”(改房、改水、改厕、改能、改路)、“四化”(建筑乡土特色化、村屯绿化、饮水净化、道路硬化)、“三治理”(治理“脏、乱、差”),力争到2016年底,全市60%以上街道达到文明街道标准,农村60%以上的住房实现乡土特色化,60%以上的村屯基本实现布局优化和绿化美化,60%以上的村屯垃圾实现有效处理,60%的村屯实现饮用水达标和80%的村屯道路硬化,居民住房、群众生产生活等基本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人居环境基本实现干净、整洁、便捷,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宜居和谐幸福村屯。
三、主要工作任务
(一)深入实施“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活动,全面提升农村垃圾污水处理水平。深入实施《“美丽广西”乡村建设重大活动规划纲要(2013—2020)》,继续在推进清洁乡村常态化、全覆盖上下功夫,着力建立健全“一基础三结合”工作机制,即以源头减量与分类回收为基础的资源化利用机制,大分散与小集中、土办法与新技术相结合的垃圾污水处理机制,财政奖补、群众缴费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多元投入机制,法治手段、制度办法与村规民约相结合的常态治理机制,加快推进“生态乡村”、“宜居乡村”、“幸福乡村”建设活动。坚持集中整治与长效机制并举,建立完善村规民约,加强乡村保洁员队伍建设,建立“财政补助为主、群众缴费为辅、鼓励社会参与”的乡村保洁保障制度。结合12个民族乡、14个民族特色村屯、3个乡改镇、13个传统村落保护发展、16个乡土特色示范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污水和垃圾处理建设,大力实施农村改厕,因地制宜、因村而异地建设冲水厕所、无害化厕所。用好用活农业发展银行专项贷款,深入实施农村垃圾治理两年攻坚行动,加快建设37个乡镇污水处理厂、17个垃圾片区处理中心、36个村级垃圾处理终端、1个垃圾协同处理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到2020年,全市所有镇级都建立污水处理厂,每个村委至少建一个卫生公厕。
(二)大力实施“绿色村屯”创建活动,努力促进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深入贯彻落实《广西“绿色村屯”建设标准和评审办法(试行)》,突出绿色环境、绿色建筑、绿色生产、绿色生活指标要求,着力抓好垃圾处理、污水处理、村屯绿化、村容整治、清洁生产、绿色养殖、乡风文明、低碳生活等主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巩固发展“书记工程”,结合扶贫开发战略,每年完成50个以上的“绿色村屯”创建工作任务,打造一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精品村屯,加快走出一条绿色立村、生态致富的乡村建设发展之路。把乡村建设、生态保护以及乡村旅游发展相结合,重点打造崇左“五个一百公里”旅游项目,集中力量培育打造大新县黑水河流域生态休闲旅游带、龙州县果蔗(核心)示范区和凭祥市夏石镇板小村四星级乡村旅游区,继续抓好特色旅游名镇名村建设,大力培育农家乐、休闲度假、健康养生、生态观光和民俗文化等乡村特色旅游,努力把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促进产业发展,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三)着力抓好“饮水净化”和“道路硬化”,切实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继续抓好沟渠清淤连通工程建设等工作。坚持量力而行、尽力尽为,重点抓好农村饮水提质增效规划前期工作,逐步推进城乡供水联网联通和规模连片集中供水,加强1000人以上农
村集中供水工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工作,大力推进通村道路、通屯道路、屯内道路建设和便民候车亭建设,逐步改善农村饮水安全和群众出行条件。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全面解决农村居民用电问题。统筹加快农村广播电视、网络宽带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面貌较快改观。
(四)稳步推进乡土特色示范村屯建设,综合整治提升乡村风貌。更加注重乡村发展规律,从村庄规划、民居建筑、环境营造等方面,深入挖掘农村生活内涵、传统技艺和文化传承,注重乡土味道。一是村庄规划要符合农情。继续开展村镇规划集中行动,结合广西百镇建设、乡土特色建设、传统村落建设、边境乡镇特色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对废弃无用和影响村容村貌的建筑物动员拆除,对清理出来的空地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或集中建设村民活动室、活动场地或绿化美化。二是民居建筑要塑造特色。注重依山就势,根据历史传承、地域特色、民俗风格,推进现有农村的乡土化改造、新建农房的乡土化引导。在城乡风貌改造中,要充分体现传统民族建筑元素,积极推广广西9项民居风格研究成果和16个民族特色农房建筑设计方案。整合涉农部门资金和政策,对建筑质量较差、年代久远、存在安全隐患的旧房动员拆除重建,对有保存价值的旧房进行改造、加固修缮。加大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
村、名镇保护力度。深入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到2020年完成33512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计划总投资26.80亿元。三是环境营造要彰显农村风情。更多采用乡土化、生态化、本土化的办法,整治村屯道路、院墙、水洗、院落、绿廊等环境因素。采用“微田园、微菜园、微果园”等方式改造房前屋后和零散空闲地,以高铁沿线、公路沿线、江河沿线、旅游景区、边境村屯、城乡结合部、大镇大村等区域为重点,抓好村屯风貌改造示范和面上提升工作,每年启动乡土特色示范区块建设,使全市乡村总体风貌得到提升,地方和民族特色更加鲜明,乡土韵味更加浓郁,真正让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五)稳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生活质量。坚持市、县两级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向农村辐射、城市优势资源向农村输送、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稳步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在有条件的村屯全力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两延伸”工程。大力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全面铺开新农合市级统筹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不断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全力推进村屯公共设施“五个一”工程建设,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继续抓好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为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创造更好条件。继续推行“农事村办”“一
事一议”“以奖代补”等机制,完善村级服务站特别是网络平台,将明确下放的行政审批权限,采取授权或委托的方式下放到乡镇。大力推进平安乡村建设,立足老少边山穷的实际情况,建立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打通平安建设“末梢”。
【篇五】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年工作安排,**31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带领调研组对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进行专题调研,调研的重点是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三大革命”。调研期间,实地察看了**区**镇、**镇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情况,听取了市住建委、市美丽办、市城管执法局、**区政府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情况汇报。从总体情况来看,调研活动富有实效,既看到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取得的成绩,同时也发现一些问题和不足。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农村垃圾整治情况。我市农村垃圾处理按照“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区)处理”的模式进行运作,**年共清理农村生活垃圾约26万吨,集中清理陈年垃圾5.8万吨,完成15个非正规垃圾堆放点的整治。**年我市13个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工作已经全面完成。全市已建设有害垃圾回收点1057个,回收有毒有
害垃圾3225吨。今年以来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共接收农村生活垃圾2.3万吨,确保了转运的农村生活垃圾全接收,且全部进行无害化处理。
(二)改厕工作情况。**年我市共完成10.2526万户农村改厕。**年省厅下达我市6.4万户改厕任务,市政府岗位目标任务为10万户(每县区2.5万户),目前已开工31035户,完成进度占比31.04%。其中**区6900户,完成进度占比27.60%;涡阳县9850户,完成进度占比39.40%;蒙城县7055户,完成进度占比28.22%;利辛县7230户,完成进度占比28.92%。
(三)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进度情况。1.集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情况:全市80个集镇污水处理设施,涡阳县20个、蒙城县16个、利辛县22个、**区22个。已开工建设35个;纳入城市管网的5个;已建成运营26个(其中需扩建7个)其中涡阳县建成2个,蒙城县建成10个,利辛县建成4个,**区建成10个;未建成14个。2.建制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情况:全市40个建制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目前已建成14个,其中涡阳县4个,蒙城县6个,**区4个。14个污水处理设施中6个采用改厕式、8个采用管道+站式污水处理技术。
二、主要做法
(一)立足全面“清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面貌。
2013年5月全市实施农村清洁工程以来,全市所有村庄和沿线沿边,全面开展多年积存垃圾清理工作。一是高标准。按照“垃圾全面整治、农村全面覆盖、设施全面配套”的总要求,围绕农村环境“无暴露性垃圾、无水面垃圾漂浮物、无乱贴乱画、无乱堆乱放、无污水横流、无公共场所垃圾”的六无目标,重点清理农村生活垃圾。二是配设施。按照“农村人口300-500人配备1名保洁员”的标准配备保洁员1.81万人,“每个自然村至少设1个垃圾收集点和1辆垃圾收集车”的标准建设近6万个垃圾收集点、购置2.1万辆收集车,为农村垃圾整治工作常态化开展夯实了基础。同时,为减少农村生活垃圾运转频次和二次污染,试点推广“不见垃圾桶·垃圾不落地”。三是推分类。**年,在全市全面推行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实施垃圾源头分类。采取可利用废品市场回收、有毒有害垃圾政府有偿回收、厨余无害垃圾堆肥填埋等方式,构建了适合当地的“农户分类”“有害回收”“无害填埋”垃圾分类处理体系。目前,全市已建设有害垃圾回收点1057个,回收有毒有害垃圾3225吨。四是重长效。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5000万元,用于以奖代补,县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不少于4000万元,五年来,全市共投入资金10亿多元,确保农村清洁工程能长
期开展。采取抽样暗访、日常督查、委托第三方测评等方式进行督查,建立了农村清洁工程“一月一测评、一月一通报”的督查制度,年终综合考评结果作为市级专项资金以奖代补的重要依据,确保农村保洁取得常态长效。目前,全市已建立了稳定的农村保洁队伍、行之有效的农村保洁机制,在广大农村全面消除了成片成堆垃圾。
(二)抓住关键“改厕”,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水平。
把改厕工作作为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改变农村面貌的重要工作。一是合理选择改厕模式。各县区结合实际,坚持群众自愿、试点先行的原则,有效实施三格式和窨井式两种模式,不断推动农村改厕工作提档升级。二是加快推进改厕进程。按照群众接受、经济适用、维护方便、不污染公共水体的要求,坚持速度与质量并重,有力有序推进农村改厕工作落实落细。**年我市共完成10.2526万户农村改厕;**年省下达我市6.4万户改厕任务,市政府岗位目标任务为10万户(每县区2.5万户),目前已开工3.1035万户,完成进度占比31.04%。三是探索实施粪污治理。加强改厕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有效衔接,积极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将厕所粪污、畜禽养殖废弃物一并处理并资源化利用。四是充分利用资金支持。农村改厕县区级每户补助500元,市级每户补助300元,省级每户补
助400元,合计1200元/户。改厕资金的充分利用,助推了此项工作的纵深开展。
(三)突出重点“治污”,强化农村人居环境基础。
结合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和美丽乡村建设,抓住乡镇政府驻地和示范中心村这两个关键,以点带面扎实推进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一是规划布点先行。编制县域生活污水处理规划,建立全市污水处理设施布点体系,在选点布点上,优先选择乡镇政府驻地、省级中心村、列入“十三五”农村环境整治任务的建制村及重点流域周边、水源地重点地区及环境敏感区的村庄,重点打造敏感地带村落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二是因地制宜处理。结合区位、人口等因素,坚持因“地”施策,科学选择处理模式。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通过以下两种模式进行建设,一是建设污水处理厂(站),如古井镇污水处理厂、许疃镇污水处理厂、高炉镇污水处理厂等,日处理规模2000-3000吨,其他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规模500-1500吨左右;二是城区近郊的乡镇直接接入城区污水管网集中处理,如**区十八里镇、蒙城县双涧镇。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及建制村通过管网+污水处理站、管网+大三格式化粪池、户用改厕等三种模式进行。自然村中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主要采用户用改厕模式,与扶贫相结合,优先在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中进行户用改厕。
三是统筹协调推进。乡镇政府驻地、省级中心村和建制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省美丽乡村建设同步部署、同步施工、同步督查、同步考核,统筹使用资金,确保污水处理厂(站)建设运行按序时进度推进、如期完成目标。目前,全市80个乡镇政府驻地污水处理设施已全部启动建设,建成运营26个,**年底基本全部投入运营;省级中心村、建制村污水处理设施分别建成72个、80个,分别在建85个、40个;**年完成改厕10.2526万户,**年截至目前完成改厕3.1035万户;养殖场治污设施覆盖率达98%。这为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存在问题
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系统谋划有待提升。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还基本处于探索实践阶段,任务还十分艰巨。我市各级相关部门在系统谋划方面,要进一步提高科学思维、整体谋划和长远观念。
(二)群众参与度急需提高。引导群众参与环境整治机制还不健全,农民群众自主投工投劳的热情和积极性还有待提高。比如,有的群众环境卫生意识淡薄,认为垃圾清理是环卫工人的事,存在垃圾随意扔的现象;有的个别农户厕所建成后,基本没使用,还是继续老传统用厕方式;有的个别农户对污水处理的意识还不强。
(三)保障机制有待健全。环保设施的长效管护运营机制、政府投入机制、资金保障机制、高效的治理评估机制与监督机制等还有待完善。
(四)资金投入压力较大。农村地区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还很不足,长效保障资金等仅靠政府单方投入压力较大。
四、几点建议
结合我市工作实际及存在问题,就如何抓好农村环境治理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重大意义和迫切要求,聚焦重点问题和关键环节,精准发力,综合施策,认真抓好农村环境垃圾治理、改厕、污水处理“三大革命”,加快补齐短板,积极推动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
(二)坚持科学谋划。农村环境整治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要立足长远,科学谋划。一要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当前农村主要污染问题,主要污染源,根据污染特征,加大力度优先整治。二要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各村经济发展水平和规划建设等不同实际,
合理确定整治任务目标,分步分类实施,做到逐步提升、逐年完善。比如,要将整治和投资的重点放在规划保留的村庄,非保留村庄主要以环境提升、满足农民基本生活需要为主,避免以后村庄撤并,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三要注重文化保护,要根据不同村庄的自然环境、民俗习惯和历史文化等,在环境整治中重点加强保护和修复。
(三)健全保障机制。一要健全政府投入机制。政府应发挥独有的动员组织优势,进一步做好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治理等运行费用的资金保障工作;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环境“三大革命”、易地扶贫拆迁、危房改造等相关项目时,统筹考虑同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发挥好政府投资撬动作用,创新政府支持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二是健全督查考核机制。建立全面的考核评价监督制度,将环境保护治理和环保项目建设等情况纳入领导干部责任目标,纳入环保督查重要内容,同时加强环保日常监督考评,以考核为抓手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持久改善。三是健全资金保障机制。一方面要继续加大资金的多渠道筹措力度,形成“本级财政奖补、上级单位争取、部分投入整合、受益群体自筹、集体经济补充、社会捐赠赞助”的多元化格局,着重挖掘社会企业、在外乡贤等资源,深入交流,凝聚共识,争取互利共赢。另一方面要明确资
金使用范围、合理确定工程造价、强化工程跟踪管理,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实效性及资金拨付的规范性。
(四)营造良好氛围。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不仅要提升“硬件”,“软件”也非常重要,良好的社会氛围是提升“软环境”,持续提升农村环境水平的重要保障。一要通过环境整治相关工作的逐步开展,进一步提升乡村特色、改善村庄环境,激发村民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从而引导群众珍惜环境整治成果,自觉遵守村规民约,积极参与村民自治。二要积极组织开展农村美丽庭院评选、环境卫生光荣榜等活动,增强农民保护人居环境的荣誉感。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网络新媒体,广泛宣传推广各地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良好氛围。
【篇六】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调研工作方案》原市秘发[**]2号文件要求,我乡组织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小组,对中央和省、忻州市以及我市实施战略的相关政策进行了认真梳理,结合我单位工作开展进行了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推进情况及成效
**乡位于原平市东北,距市中心22公里,属半丘陵地区,全乡总面积121平方公里,5555户,14707人,总劳力7164个,耕地面积45300亩,辖25个行政村。共有党支部32个,党员712名,其中农村党支部25个,农村党员631名。全乡以农为主,兼营小杂粮加工及畜牧养殖,是全市水果主产区之一,主要有梨、果、杏、枣、核桃等,年产量近1400吨。
我乡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忻州市委以及我市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的同时,积极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工作措施扎实,工作重点突出,工作成效明显。我乡按照市委市政府制定的“123~456”发展战略部署,围绕新农村建设,积极做好乡村振兴战略衔接落实。重点依托资源优势,形成产业规模化发展态势。主要是根据本地的区位特点、资源优势、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等情况,确立适合本地的产业发展重点和模式,着力提升特色产业乡发展。明确特色产业升级方向,落实推进措施,上下协同联动,推动特色产业的全面升级。目前我乡特色产业已初具规模,主要有:
1、推进我乡小杂粮加工项目。目前**乡康源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建成加工车间、饲料厂、检测平台及仓库等一系列设施,已投产运营。该项目实施后,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建成了1000亩的小杂粮种植基地,解决58人的就业问题。
2、下神头大葱种植项目,2017年我乡经过农业产业调整之后,当年章丘大葱、中华巨葱、超级葱王种植达到1500余亩,亩产6500斤,按照去年每斤4毛钱收购价格每亩效益可达2600余元,较之传统玉米种植收益接近翻倍。
3、大杏深加工项目。经乡党委、政府搭桥,**乡得益大杏合作社与杭州超达食品有限公司已达成意向性合作协议,在原有年消化大杏9.8万公斤的基础上,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大力推广干鲜水果种植,该基地建成后,带动全乡大杏种植3000亩,年消化吸收原平市周边县市大杏达3000吨。
二、乡村振兴发展的制约因素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必须以问题为导向,找出乡村发展的差距所在,补齐短板,才能不断缩小城乡差距,逐个问题逐个环节地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通过对制约农村农业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了解。总的来说,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欠账仍然较多。由于国家投入和社会各界支持力度有限,村集体经济实力薄弱,受现有政策和农村实际现状的影响,村民自主投资建设家园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管理服务跟不上,作用难以发挥。虽
然目前建立起了130余人的**乡人才信息库,但人才保障与经济转型升级需要不相适应,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企业管理人才严重缺乏,这也是直接导致大部分企业成为家族性企业并且生产产品只是初加工产品,没有技术优势,不能抢占市场。
2、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业发展环境不优。近年来通过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改善了基本农田较为集中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但还普遍存在着标准不高、质量不一、使用效益不大的问题,尤其是与高标准的、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基础设施还有较大的差距,规模经营、机械化施工都存在较大困难,农业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优质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农业面临污染加重等问题凸显,农业生态环境成为突出短板。
3、教育与社会心理的影响。制约乡村发展也与我们的传统文化、社会心里和教育有关。千百年来,我们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几十年来,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是围绕“远离农村、远离农业”展开的,“不好好学习,就当农民”,是乡村家长、教师激励孩子学习动机的最有效口号。人们骨子里潜移默化的渗透着一种观念,没出息的的人才当农民,甚至只要和农业、农村有关的人与事都会“低人一等”,这样的说法虽然略显极端,但却是当前社会上的一种普遍观念。
4、城乡缺乏双向流动。过去限制农民进城,把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人为割裂了城乡之间的关系。现在又出现了另外一种极端倾向,进城购房成了普遍的追求,也成了城镇化的一项指标。在乡村建设的一些优秀典型案例中我们看到,在外人才返乡带动,往往能成就一个乡村的振兴发展,他们利用在外学到知识、技能和管理经验,凭着一腔对家乡的热情和情怀,为家乡注入了活力,带动了百姓致富。人才难以回流农村、农业,在外人才返乡积极性不高,虽不是制约乡村振兴发展的主要因素,但确实是乡村振兴中的一个短板。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和打算
**年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思路是,进一步加强扶持政策落实,推进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发展,加强平台载体建设,加强集群发展和特色产业建设。
1、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我们针对当前面临宏观经济影响就业的新形势,出现的新问题,一方面加强调查研究,密切关注形势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寻求对策,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寻求产业转型发展出路。
(1)全产业链推进我乡小杂粮加工项目。**年,我乡计划继续深化农业产业调整力度,围绕大狼沟、大阳、**、金庄、现峪、石
盆、史家岗、南神头、练家岗为等丘陵地带9个村庄为中心建立5000亩以上的集约化连片小杂粮种植基地,通过农户-合作社-公司的产业链发展模式,鼓励、促进农民将自己手中有限的土地进行流转,盘活土地利用价值,带动全乡小杂粮种植规模化、产业化升级,促进传统农业向增产农业、现代农业的跨越,既增加农民收入,解决更多返乡劳动力和贫困人员就业,又使本地粮食就地转化,解决了卖粮难的问题。
同时帮助康源公司向上争取政策资金扶持和低息银行贷款,以扩大生产规模和升级产业。同时引导企业与本地小杂粮种植户、合作社形签订原材料购销合作关系,在本地区内形成小杂粮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在促进当地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同时,调动本地种植散户的积极性,带动本地小杂粮种植业规模扩大,达到农民增收的目的,收获“水涨船高”的效果。
(2)下神头大葱种植项目。**年我乡计划继续加大农业产业调整力度宣传力度,做强做大下神头村大葱品牌,鼓励周边村庄进行产业调整,扩大大葱种植面积,围绕下神头、上神头、上木章、下木章、峙峪、上封等6个村庄为中心打造我乡大葱种植基地。其次,培养专业合作社,打造公司化经营模式,鼓励、引导农民加入专业合作社,对本地大葱种植进行统一管理,从种植到销售实现一
条龙公司化管理、服务。同时,乡政府帮助合作社开拓市场,寻找稳定销售渠道和购买方,通过签订购销合同,稳定销量,重点消除农民对销售前景的忧虑。争取在**年底产出、销售和效益实现“翻倍”的目标。
(3)做强大杏深加工项目。在**乡得益大杏合作社与杭州超达食品有限公司已达成的意向性合作协议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大力推广干鲜水果种植,形成以中庄、西荣、南头、井沟4个村为中心的大杏种植基地格局,预计带动全乡大杏种植3000亩杏园,年消化吸收原平市周边县市大杏达3000吨。项目建设计划**年底完成,进入投产阶段,力争打造我乡大杏种植-深加工-销售产业链,提高本地杏农收入。
在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的三点意见:
一是建议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财政投入,加强农民技能培训,提升农民的就业能力和就业水平。
二是建议进一步降低政策性小额担保贷款的审批门槛,简化贷款程序,放宽贷款周期,降低贷款利率,切实帮助民营中小企业走出困境,做大做强企业。
三是建议加大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补助力度,使农民能够得到更多的实惠,提高农民获得感。
2、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
在稳定农户承包权上,积极稳妥推进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是实施“三权分置”的重要前提。通过确权摸清了承包地的底数,基本解决了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等历史遗留问题,化解了大量土地承包纠纷,让农户吃上了“定心丸”,使他们更加放心流转土地。目前**乡土地确权合同签订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土地证的发放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
(1)辛章村荒草地造地项目。造地选址于辛章村东丘陵荒草地,目前该项目已进行踏勘并进入规划实施中,预计投资400万元,造地200亩。该项目的实施将为集体创收、增加市财政收入、缓解用地矛盾,为实现特色农业园区建设搭建平台,修复生态,有利于农民增加收入。
(2)上封村荒草地造地和灰渣填沟造地项目。该项目计划投资7000万元,造地200亩,工期2年半。国电投山西铝业公司作为项目实施主体,负责项目具体施工,该项目完工后可以取得“一举五得”的效果,一是解决铝厂灰渣处置的问题;二是解决村内土地匮乏及贫困户耕地缺少的问题;三是转变“征占农民土地”为“为农民造地”的新模式,解决村企矛盾;四是缓解全市用地指标困难的问题。五是修复生态,改善区域人居环境。
3、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
2017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重点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整合各渠道培训资金资源,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统筹安排。产业带动的培训机制,”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刻不容缓,重点从新型经营主体、基层农技人员反映的问题方面入手:
(1)针对当前我乡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中小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在蓬勃兴起,鼓励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力度调整产业结构,带动农民增收。重点扶持解决小微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在发展中面临的融资难、担保难、融资贵等难题。
(2)虽然目前建立起了130余人的**乡人才信息库,但人才保障与经济转型升级需要不相适应,下一步计划重点在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企业管理人才培养和引进上加大力度,改变目前仅限于初加工产品、没有技术优势、不能抢占市场的劣势。
(3)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优化农业发展环境。近年来通过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改善了基本农田较为集中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但还普遍存在着标准不高、质量不一、使用效益不大的问题,尤其是与高标准的、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基础设施还有较大的差距,规模经营、机械化施工都存在较大困难,农业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优
质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农业面临污染加重等问题凸显,农业生态环境成为突出短板。
在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工作上,建议:
一是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支持,以及涉农保险政策普惠力度,帮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强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
二是强化对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的技术水平,管理经验和市场开拓能力。
三是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强强联合,开展品牌创建,基地或产品认证,共建共享农业产业联盟或农产品营销促销中心,农业生产资料联合采购平台,探索现代农业提质增效节本升级的路径。
四是强化技术服务.引导新型农业经营参与项目实施,开展试验示范等活动,农技人员开展经常性的技术指导服务,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示范效应,以求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4、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
以绿色发展引领生态振兴,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特别是“坚持绿色生态导向,推动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并深入贯彻到乡村振
兴的具体实践中。中国的农业要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大自然的规律,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
滹沱河由北向南流经**乡境内,其干流及其支流清水河水源地向忻府区、定襄和原平三县提供城镇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近几年引水量达到了3500万立方米。
当前,我乡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是全面贯彻落实山西省“两山三河”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工作精神,为解决滹沱河部分河段堤防工程不完善,河库淤高、主槽萎缩严重防洪标准低等问题而实施的一项重点民生工程项目。滹沱河生态修复的重要目标就是要协调农村发展建设与河道生态保护的关系,同时尽量维护河道原有的自然地貌和水文特征,使其与周围环境相和谐。
**乡境内滹沱河治理工程项目主要位于滹沱河流经的安庄、东李家庄、西李家庄、孙家庄、临河,属于施工16标、36标、37标,其中16标签约合同价656.7万元,36标签约合同价733.9万元,37标签约合同价707.9元,合计2098.5万元。征地补偿款526.8元,共计投入资金2625.3元。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保护滹沱河生态环境关系**乡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发展。
5、传承发展乡土文化,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
近年来,在市委宣传部、市文体局的大力支持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长期的不断努力,我乡宣传文化体制机制不断健全,文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大大丰富。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乡以做好宣传文化工作为出发点,结合具体实际,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努力做好我乡宣传文化工作。文化活动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参与性。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有助于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提升身心素质和幸福指数。采取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形式,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使社会主义思想牢牢占稳农村阵地,打造**乡旅游文化产业链,以此提升我乡本土传统文化的吸引力,促进当地旅游文化经济的发展。
(1)史家岗村“二月二”传统庙会,是**乡本地传统庙会文化名片,庙会是传统社会里底层民众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一般认为它是民间信仰的重要外在形式,同时它又是传统民俗中一种地方性的文化标志。在规定的日期里,吸引了相当多的民众,而终于形成的一种周期性的群体活动,并伴有商业贸易、文艺表演,人际交注、休闲娱乐等多种形式。
(2)2017年以来,全乡先后成立了30余支秧歌队、小型舞蹈队、7支威风锣鼓队,最大的一支五峰山威风锣鼓队由136人组成,参加了2017年首届原平市慧源故里文化节、第一、二届原平
市忠孝文化节文艺汇演。利用农闲和传统古庙会为群众进行演出,并发放宣传资料3500余份、推广各类适用农业技术15项,输出各类务工人员172人,改变了传统的农村休闲、生活方式,达到了农村、农民精神文明脱贫的效果。
(3)大阳古村落作为现存为数不多古村落,追溯到1700年前的娄烦县城就建于此。大阳村张氏家族在清朝乾隆年间壬戌会试参考人数21人,与福建蒲田县的林氏家族齐名,号称“南林北张”。近年来各级政府、文物部门对大阳村古建筑、古树、各类古物采取了相应保护措施,现存古文物包括古城门、明清院落、古碑等。
(4)惠济寺始建于唐,宋重建,之后历朝历代屡有修葺,包括山门、观音殿、钟楼、珈蓝殿、东西廊庑、大佛殿等古建筑,殿内塑像俱存,历经了岁月和战火洗礼,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打造**文化旅游发展项目产业链:峙峪、南神头大峡谷-练家岗慧济寺-辛章遗址-史家岗传统庙会、周柏-大阳古村落-井沟五峰山森林公园、五峰圣境。集中打造一批文化旅游发展特色村庄,在提升、升级我乡旅游文化资源的同时,形成旅游文化辐射、衍生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如民宿、农家乐、绿色观光、无公害水果采摘等。
6、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
在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老人、病人、残疾人等特殊贫困群众比例大,越往后比例将会越高。2017年涉及贫困户的村15个,贫困户34户58人。其中五保贫困户17户19人,低保贫困户9户19人,一般贫困户8户20人;大多数贫困户主要是因病致贫。现全乡党员干部62人参与脱贫帮扶工作,实现了一对一帮扶,脱贫工作计划到位,措施到位,力争**年底实现全部脱贫不返贫。我们具体做法是“五三四”工作法,“五”即“五培训”;政策培训、技能培训、实用技术培训、特色培训、双创培训;“三”即“三输出”,电商输出、企业结合输出、集体用工输出;“四”即“四到位”;意识帮扶政策到位。二是帮扶措施到位,三是帮扶精准到位,四是帮扶责任到位。
7、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
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党一直以来的优良传统和重大原则,是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加强基层党员干部“三农”知识培训,使农村一线锻炼成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工作队伍。把各行各业优秀人才培养成党员,把优秀党员培养成行业领头羊,充分发挥优秀党员干部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1)深化改革、创新工作,让新思想、新概念、新任务扎实落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学习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活动中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
(2)强化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文化素养、新型技术,提高生产生活科技含量,根除群众中存在的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的思想和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
(3)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第二、三产业形成主要支撑格局,提高发展韧劲;
(4)强化干部服务意识,提高干部队伍对新思想、新任务的认识,抓政策落实,提高办事效率;
(5)推广科技应用,均衡资源配置。
- 上一篇:健康教育考核制度
- 下一篇:**县20**年易地扶贫安置点搬迁入住工作方案
猜你喜欢
- 2024-01-19 2024年最新“组合拳”写作提纲(30例)
- 2024-01-16 2024文稿写作“八忌八宜”(范文推荐)
- 2024-01-16 漫谈文稿写作
- 2024-01-16 2024年度新员工带教指导手册(精选文档)
- 2024-01-08 “笔”字写作提纲(30例)【优秀范文】
- 2024-01-07 2024年最新“组合拳”写作提纲(30例)
- 2023-12-29 “关”字写作提纲(120例)
- 2023-12-29 2024年(30例)“队伍建设”经验写作提纲【完整版】
- 2023-12-28 (270例)“调查研究”经验写作提纲(范文推荐)
- 2023-12-27 2024年度(30例)“招”字写作提纲
- 搜索
-
- 2020年“防风险、守底线”专题会议个人 10-28
- 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 10-10
- 2021党小组会议记录(官方版) 06-18
- 社区党建党务知识测试题(答案) 09-16
- 关于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的实施 10-05
- 全面从严治党专题调研方案 04-21
- 学习习总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 07-14
- 初二数学证明题(精选多篇) 02-09
- “坚持党的绝对领导,永远做党和人民的 06-10
- 党员党组织关系转出细则 10-17
- 网站分类
-
- 标签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