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哲学范文 > 毛泽东思想概论 / 正文

长兴县工业强县建设十三五规划

2020-07-22 00:28:36

长兴县工业强县建设“十三五”规划 (2016-2020年) 一、现状与形势 (一)“十二五”工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1.总量规模持续扩大,质量效益稳步提升。

“十二五”期间,长兴工业经历了先快速、后平稳的发展态势(如图 1所示),与“十一五”末相比,实现了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翻番,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超80%的成绩,先后于2013和2015年突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千亿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0亿门槛,工业经济总量规模跃上了历史新台阶,成为全省首批工业强县建设试点和唯一工业转型升级示范区试点。同时,工业发展的质量取得长足进步,“十二五”末,长兴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到26万元/人,较“十一五”末提高73.3%;
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工业用地、单位能耗、单位水耗的工业增加值较2011年 由于2010年未作该项指标统计,此处选择2011年做比较 累计提高96.5%、40%和37.4%。“十二五”时期,长兴工业在总量规模和质量提升方面均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图 1 “十二五”期间长兴工业规模增长情况 2.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行业转型成效显著。

“十二五”期间,全县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新型电池、现代纺织和特色机电三大支柱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12年 三大支柱产业从2012年开始统计,此处以此做对比。

的71.7%,上升到2015年的73.35%,水泥由7.54%下降到2.99%,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和信息经济产业初具雏形,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明显。“十二五”期间,长兴还先后开展了蓄电池、粉体、印染、工业炉、耐火、非织造布等细分行业整治和转型升级工作,累计淘汰“低小散”企业989家、落后装备6772台(套),腾出能耗20万吨标煤,大部分细分行业摆脱“低小散”格局,初步实现集聚、集约、集中发展,产业层次明显提高,竞争实力明显增强。

3.企业梯队不断壮大,平台载体支撑增强。

2015年,长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679家,比2011年 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的界定标准为产值500万元以上,2011年后规模以上企业数量界定标准修改为2000万元以上,两者不具可比性,因此此处使用2011年数据做比较。

增加150家,其中百亿企业2家、10亿-100亿(不含)企业11家、1亿-10亿(不含)企业195家统计均仅含制造企业,不包含能源企业。

,挂牌上市企业20家 20家挂牌上市企业包括:境内外主板创业板上市企业4家,其中国内主板1家,香港联交所主板2家,创业板1家;
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挂牌企业16家。

,涌现出超威、天能、诺力、金三发等中国工业企业品牌竞争力百强企业、中国轻工百强企业、浙江制造百强企业、浙江省创新能力百强企业。同时,工业平台不断完善,国家级开发区2015年实现生产总值182.12亿元,占全县15.26%,引领作用明显;
南太湖产业集聚区、省际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两大省级平台先后投入使用,拓展了工业发展空间;
和平、夹浦、煤山、画溪等强镇(街道)工业产值达百亿以上,实力进一步增强;
长兴新能源小镇获批第二批省级特色小镇,进一步优化了新能源产业集聚发展空间。

图 2 “十二五”期间长兴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亿元企业培育情况 4.两化融合深度推进,创新驱动不断增强。

“十二五”期间,长兴两化融合推进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入选首批浙江省两化深度融合综合性示范区。2015年两化融合发展指数 两化融合发展指数:浙江省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体系基本参照工信部发布的评估体系,由基础环境(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移动电话和互联网应用普及、两化融合政策环境等)、工业应用(含工业企业重要信息系统应用、电子商务应用及装备自动化等)、应用效益(含工业生产效益和水平,创新能力、节能减排等)三类指标构成,权重分别为25%、50%、25% 已达到77.78(见图3),跃升为一类地区,其中工业应用指数得分达到49.99,排名全省第6,一批智能制造项目列入国家级、省级试点示范。同时,长兴积极引导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每万人拥有工业有效发明专利数量和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由“十一五”末的4.0个和21.2%提高到“十二五”末的11.3个、34.6%,成为全省唯一省级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试点县,企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图3 长兴两化融合发展指数对比图 (二)“十三五”工业需突破的主要瓶颈。

1.创新支撑能力有待提升。

尽管“十二五”期间长兴自主创新能力有长足提升,但作为县级城市,对科技、人才、资金等高端要素集聚能力不足,仍难以有效满足创新需求。科技方面,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仅为1.1%,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人才方面,产业人才存在总量不足、层次不高的双创问题,与产业集聚发展直接相关联的企业经管人才、高技能人才占比仅为32.2%,两高人才占比仅为18.1%,复合型、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尤其匮乏。资金方面,金融服务业态不新,外来资本对本地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仍有待进一步挖掘。平台支撑方面,太湖资本广场、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建成时间较短,对要素集聚和创新支撑能力尚未显现。

2.供给体系结构有待升级。

长兴工业供给体系结构仍不够优,具体体现为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两方面。产业结构方面,“十二五”期间,纺织、非金属矿物制品、化纤等高能耗产业和蓄电池、印染等易污染行业占比依然较高,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产业的链条不完整,产业培育亟待进一步加强。产品结构方面,有效供给不足问题较为突出,表现为特色机电行业产品大多智能化水平不高;
新型电池产品种类较为单一、利润率呈下降趋势;
纺织服装产业产品档次较低、品牌不响,龙头企业缺乏。

3.企业竞争能力有待增强。

长兴企业梯队断层问题较为突出,工业发展对核心企业依赖程度较高;
而10-50亿元企业中,有不少为“两头”在外的生产基地型企业,本地根植性不强,存在外迁风险,培育创新能力强、根植性强、增长潜力大的企业任务紧迫。其次,受区位影响,长兴本土企业现代发展理念相对落后,相较于周边发达城市,对于“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缺乏足够的思想认知和人才储备,推动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战略能力有所不足。

4.空间布局统筹有待完善。

长兴各个工业发展平台存在主导产业重叠、相互协调不足的问题,开发区和两个省级园区工业主平台地位不突出,部分项目资源存在平台间内部竞争现象,全县一张图、一盘棋的布局与发展理念还有待增强。从园区经营发展方式来看,国家大学科技园、太湖资本广场、众创空间等新型载体市场化运营程度不够,市场敏锐度、服务灵活性等有所不足,亟待创新工作思路和管理模式,围绕企业需求、更好服务市场主体上,深化制度供给创新。

(三)“十三五”面临的发展形势与挑战。

1.各国战略调整带来全球竞争重大挑战。

当前,发达国家通过“再工业化”战略重新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东南亚、东欧、非洲等发展中国家也积极承接国际转移拓展国际市场,全球产业竞争格局呈前后夹击之势。同时,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大创新与融合发展为主要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风起云涌,智能制造、软性制造、互联网协同制造等新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随之不断涌现。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技术变革的有利契机,长兴要突破竞争重围,必须不断赋予产品新价值、树立品牌新形象、拓展价值链新环节、开辟产业新蓝海。

2.重要战略明确产业创新发展重要方向。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十三五发展的主旋律,“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强国战略的正式实施更加明确了“十三五”工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中国制造2025”提出以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综合集成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发展的路径和方向;
“一带一路”建设蓝图所倡导的区域合作新模式和开放发展新思路,鼓励中国企业从全球价值链角度布局产业,从全球市场角度谋划新增长,以开放发展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

3.经济新常态下发展动能发生重大转换。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临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特殊阶段。伴随着人口数量、土地资源等“红利”逐渐消散,以人才为支撑,以创新为驱动,以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加快发展为代表,新动能异军突起和传统动能转型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双引擎”。在此背景下,浙江省明确了建设制造强省的目标,湖州市提出了赶超发展的主线,长兴也应主动适应时代背景,加快资源集聚、动能转换,力争跨越发展。

4.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倒逼工业重大调整。

当前经济的主要矛盾,已由“投资-消费比例失衡”逐渐转向过剩落后产能与逐质趋优的消费需求之间的错配。对此,我国提出大力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投资有效性,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跃升。长兴作为工业强县,更应将工业领域作为供给侧调整的主战场,加快培育新主体、发展新产业,有效化解过剩产能,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通过新供给创造新需求,通过新需求推进新消费,通过新消费激发新产业。

综上所述,“十二五”是长兴工业发展的重要五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在湖州地区率先跃上千亿台阶,列入省首批20个工业强县试点,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新兴产业培育效果初显;
同时,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生态环境改善、交通网络升级,长兴宜居宜业的生态优势和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为“十三五”期间集聚高端要素、加快转型升级、实现高端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条件。站在历史的新阶段,面对经济新常态的宏观背景,“十三五”将是长兴加快结构调整、提高发展质效的考验期,是强化创新驱动、实现动力转换的攻坚期,必须以工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创新发展、绿色发展、融合发展、开放发展促进跨越发展,加快高水平全面建成全省领先的工业强县,打造经济转型、生态文明、开放融合、城乡建设、民生改善升级版 二、总体思路与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八八战略”为总纲,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为新使命,抓住国家实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重大机遇,按照“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纲要”和省、市工业发展具体要求,进一步聚焦效益品质、聚力改革创新,以赶超发展为主线,构筑“321”现代工业发展体系,优化“123”工业平台体系,实施创新发展、智能制造、优质制造、绿色制造“四大行动”,狠抓重点企业、重大项目、重点产业、重大平台“四重工程”,全面提升长兴工业发展质量与水平,建成全省工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标杆县,为打造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县域典范提供坚强保障。

(二)基本原则。

创新发展。全面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协同制造、服务制造,集聚创新资源、激活创新要素,坚持产业链协作创新,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推动工业的创新发展。

绿色发展。以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为导向,建立绿色产业体系。坚持化解落后产能、推进转型发展,以低碳化、循环化和集约化为重要导向,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加强绿色技术研发和产品应用,不断提高绿色精益制造能力,推动工业的绿色发展。

融合发展。推进产业间跨界融合发展,迸发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
推进两化融合发展,积极开展智能制造,提升工业发展质量和区域竞争力;
推进产城融合发展,以产兴城、依城促产,建设锦绣新长兴。

开放发展。坚持把扩大开放作为建设工业强县的重要途径,开放思路、主动对接一带一路战略,更深层次融入长江经济带、长三角经济圈、环太湖经济圈、杭州都市经济圈,通过更大空间、更高平台整合更优资源推动工业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基本形成以战略新兴产业为先导、优势产业为支撑、生产性服务业协同融合的现代工业体系,工业发展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工业规模和质量继续保持省市领先,实现质量效益、结构调整、创新发展、智能发展、优质发展、绿色发展六个升级版,成为全省工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试点示范县。

质量效益升级版:全县工业规模稳步提高,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力争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00亿元,年均增长8%;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达到20.3%,年均提高0.5个百分点以上;
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35万元/人,年均增幅达到6%。

结构调整升级版:力争到2020年,全县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到31%和40%,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8%;
基本形成以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高端装备和信息经济为引领,以时尚产业和绿色新材料和特色,以生产性服务业为协同的321产业体系,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同时,力争到2020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830家,十亿元企业达到18家 按集团统计 ,挂牌上市企业达到50家,培育出一大批科创型中小企业,形成更为合理的企业梯队。

创新发展升级版:力争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每年提高约0.1个百分点,达到1.62%以上,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8%,每百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数达到45个,每万人拥有工业有效发明专利授权数达到20项;
全县工业企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智能发展升级版:力争到2020年,全县信息化发展指数 信息化发展指数:浙江省信息化发展指数测评体系是动态调整体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指标测评体系进行调整。2015年度全省信息化发展水平,由基础设施(电话拥有率、企业每百人计算机使用量、企业拥有网站、付费数字电视普及率、移动互联网普及率)、产业技术(每百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量、信息制造业新产品产值率、人均软件及电信业务收入)、应用消费(互联网宽带普及率、政府门户网站综合应用水平、全体居民人均通讯支出)、知识支撑(平均受教育年限、成人识字率、人均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每万人口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数)、发展效果(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人均GDP、信息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五类指标构成 达到1.07 按当前指标体系估算 ,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90;
重点工业企业装备数控化率达80%、机联网率达50%;
完成10个以上省级智能制造示范试点项目,50个以上市级智能制造示范试点项目;
培育10家以上智能制造示范企业,5家以上工业企业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智能制造水平明显提高。

优质发展升级版:以企业为主制定国家(行业)标准12项以上,新增市级以上名牌产品、著名商标100件以上,新增市政府质量奖5家以上,全县制定“浙江制造”标准8项以上,力争全县有12个产品通过“浙江制造”品牌认证;
全县工业产品品牌、质量、标准明显提升。

绿色发展升级版:力争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工业用地增加值达到116万元/亩,年均增长8%;
规模以上工业单位能耗工业增加值达到0.9万元/吨标煤,年均增长5.5%;
工业单位水耗工业增加值达到400元/立方米,年均增长3.3%;
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5%。

表 1 长兴县工业强县主要指标 类别 指 标 单位 2015年 2020年 年均增长(累计) 属性 质量效益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亿元 207.8 300 8% 预期性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 % 17.4 20.3 (2.9) 预期性 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 万元/人 26 35 6% 预期性 结构调整 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 % 26 31 (5) 预期性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 33.8 40 (6.2) 预期性 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 23.0 28 (5) 预期性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 家 679 830 (151) 预期性 销售收入超10亿元工业企业 家 13 18 (5) 预期性 挂牌上市企业(包括新三板) 家 20 50 (30) 预期性 创新发展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 % 1.12 1.62 (0.5) 预期性 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 % 34.7 38 (3.4) 预期性 每百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数 个 38 45 (7) 预期性 每万人拥有工业有效发明专利授权数 项 11.3 20 10% 预期性 智能发展 信息化指数 -- 0.89 1.07 (0.18) 预期性 两化融合发展指数 -- 77.78 90 (12) 预期性 重点工业企业装备数控化率 % 63 80 (17) 预期性 重点工业企业机联网率 % 30 50 (20) 预期性 优质发展 新增市级以上名牌产品、著名商标 件 20 100 (80) 预期性 新增市政府质量奖 家 0 5 (5) 预期性 新制定“浙江制造”标准 项 0 8 (8) 预期性 绿色发展 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工业用地增加值 万元/亩 78.6 116 8% 预期性 规模以上工业单位能耗工业增加值 万元/吨标煤 0.69 0.9 5.5% 约束性 工业单位水耗工业增加值 元/立方米 339.5 400 3.3% 约束性 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率 % 94 95 (1) 约束性 三、发展重点与空间布局 根据“中国制造2025”和浙江七大万亿产业的发展导向,结合长兴工业基础,构筑“321”现代工业发展体系,优化“123”工业平台体系,着力构建以新兴产业为引擎、传统支柱产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引领未来发展的新增长点,打造工业强县升级版。

(一)大力培育三大战略新兴产业。

1.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

把握产业技术变革机遇,加强项目招引,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技术,以动力电池为突破口、新能源整车为重点、关键零部件为配套,打造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做大新能源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领域。

新能源整车制造。依托省级纯电动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发展基地,以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为载体,重点发展以低速乘用车为主的乘用车系列和新能源区域物流车、环卫车、特种装载车、机场专用车、电力施工车等商用车系列,加快整车向轻量化、电动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在新能源乘用车领域,重点发展有知名品牌和研发实力的低速乘用车,并积极开发电动化、智能化的高速乘用车。在新能源商用车领域,重点加快开发专业化、便捷化的新能源区域物流车,发展环卫车、工程车等特种专用车。

动力电池。重点发展高性能动力电池系列、超级电容器、新型电池材料及电池管理系统(BMS)。在高性能动力电池领域,重点发展技术路线较为成熟、安全性高、循环寿命长和能量密度高、适应性强的锂离子电池及其系统,探索发展新型铅碳电池、燃料电池等新产品。超级电容器领域,重点发展具有大容量、更高功率、更长使用寿命、更强环境适应能力、更高充放电效率和更高能量密度的超级电容器。新型电池材料领域,重点发展高容量电池正负极材料、电解液、电池隔膜等电池材料。电池管理系统领域,突破电池管理系统关键技术,包括电池管理系统的智能化、动力电池荷电状态的准确估算、电池均衡技术研究及电池组热管理系统研究等。

其他关键零部件。着力提升发展安全系统、电机、电控及底盘等其他关键零部件,提升全县整车配套能力。安全系统领域,以安全气囊气体发生器等配件生产为基础,布局安全气囊生产,向重量轻型化、体积小型化方向发展;
电机领域,加快引进满足纯电驱动的永磁同步电机(特别是稀土永磁同步电机)、交流异步电机、开关磁阻电机和具备高瞬时功率和功率密度(W/kg)的电动机项目。电控领域,加快引进纯电动驱动汽车分布式、高容错和强实时控制系统,高效、智能和低噪音的电动化总成控制系统,电动汽车的车载信息、智能充电及远程监控系统。底盘领域,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用制动系统、转向系统、悬挂系统和传动系统。

2.高端装备制造。

根据装备制造业发展导向和长兴当前发展基础,做强现代物流装备,做精特色高端装备,顺应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发展趋势,积极推进服务型装备制造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长兴装备制造产业。

现代物流装备。依托龙头企业和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发展智能化、高端化物流装备,加强条形码、二维码、RFID等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重点发展无轨新能源自动导引小车(AGV)、自动托盘搬运车(APM)和智能化仓储物流堆垛车等装卸物流装备,以及码拆垛机器人、物流自动输送、自动作业设备、智能拣选设备、智能仓库堆垛机、智能立体仓储等智能仓储物流装备。同时,瞄准现代物流装备集成化发展空白领域,谋划培育发展位置控制精度高和速度控制准确度高的分拣和包装装备。

特色高端装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现有产业基础,以“特色化、成套化、智能化”为方向,加快传感器、嵌入式软件、工业智能控制等技术与传统装备产品融合,做精做强锂电池等新型电池生产线装备,矿物破碎机械、矿物粉磨机械等新型矿山机械,工业锅炉及热处理辅助设备和元器件,工业汽轮机及核心零部件,高性能光伏电池及组件,新型纺纱织造装备和高速数控针织装备等。

装备延伸服务。鼓励龙头骨干企业积极开展服务型制造模式创新,创新“制造+服务”经营模式,发展培育一批生产体系高效、服务体系健全、核心优势突出、拥有系统解决方案提供能力的服务型制造企业,重点开展基于核心装备的融资租赁服务,总集成总承包服务,智能装备(产品)远程操控、健康状况监测、虚拟设备维护方案定制等远程服务,基于海量用户数据的个性化定制服务等。

3.信息经济核心产业。

顺应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结合长兴现有信息产业基础、应用需求和发展契机,提升发展电子元器件产业,积极培育物联网及智能终端设备、专用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云计算和大数据三大新兴先导行业,形成“软”、“硬”结合的信息经济核心产业体系。

新型电子元器件。加快推进电子电容行业转型升级,积极拓宽高铁、风能、核电、新能源汽车等高端应用领域,重点发展高性能薄膜电容、高端电容器、高精度片式电感、高端磁体、中高端分立器件、光纤复合缆等。加快电子元器件集成化发展,逐步延伸产业链,优化产品结构,重点发展工业照明、汽车照明、植物照明、智能照明等用途的LED设备,大尺寸LED显示屏,高灵敏度触控面板等。

物联网及智能终端设备。以“微型化、智能化、可移动化、多功能化”为方向,谋划发展物联网产业。依托家电产业基础,以“智能、移动、节能、远程控制”为方向,着力开发智能家居及远程管理平台和应用;
根据新能源汽车产业培育需求,积极开发车载智能设备;
充分利用区位优势,以无锡、杭州等城市为重点加快项目招引,积极发展射频识别(RFID)装置、智能测量仪表、导航系统设备、激光扫描器等数据采集设备。

专用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以全县推进智慧城市和两化融合建设为契机,围绕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重点领域,开发行业专用工业软件,以及电池管理系统软件、车载智能设备控制平台软件等新能源汽车专用嵌入式软件;
面向电子政务、城市治理、智慧民生等应用领域,积极发展相应业务软件。同时,大力发展信息系统集成实施、数字化设计开发、信息技术咨询和培训、数据处理和运营、信息安全服务、数字内容服务等信息技术服务。

云计算和大数据。以产业应用为导向,以市场需求带动行业发展,开展政务云、社保云、交通云、医疗云等行业应用云建设,培育壮大云计算平台和应用服务产业。围绕数据采集、存储管理、计算处理、分析、知识展现、应用等环节,引培大数据服务提供商,逐步构筑大数据应用产业链。探索发展一批行业大数据应用示范试点,以特色行业为切入点,加快行业性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应用,积极争取全国级、省级工业大数据、行业大数据平台在长兴落地建设。

(二)提升发展两大特色优势产业。

加快纺织服装、绿色建材两大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向特种化、高端化发展。

1.加快纺织服装向时尚产业转型升级。

以构筑时尚产业链为主攻方向,按照“做精产品、转变模式、升级链条”的思路,重点推动产品向中高端、时尚化、专用化方向发展,促进制造方式向智能制造、互联网+协同制造提升,补齐产业链时尚设计和品牌经营的两端,促进长兴纺织向时尚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产品精品化。按照中高端、时尚化、专用化的方向推动产品升级。夯实面料研发环节,立足功能性、环保性、舒适性等特征,大力开发和生产混纺、交织、复合等中高端的精品面料;
围绕现代生活品质需求和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强化设计和渠道环节,升级现有家纺产品的品牌质量,大力发展洁净家居纺品、装饰家居纺品、时尚服饰纺品等;
以功能性精品面料为基础,紧抓国内外产业用纺织品市场需求空间不断扩大的趋势,积极发展军用、医疗卫生用、户外用、文化用、高科技用等特殊领域和专业用途的产业用纺织产品和非织造产品。

加快制造智能化。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积极引进新型、先进喷水织机、喷气织机等制造设备和低浴比、短流程、工艺条件自动控制的印染和后整理技术装备,积极发展防辐射、阻燃、拒水拒油、抗菌、透湿、吸湿快干等功能型整理及多功能复合整理技术,推广数码印花、气流染色等先进技术工艺,提升制造能力。以“互联网+”为引领重塑集群形态,积极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化纤、纺织、印染、家纺服装等各环节,打造基于互联网的扁平化、柔性化、高效协同的制造网络体系;
探索众创、众设、C2B、C2M等协同设计制造新模式,实现个性化定制。

推进产业链延伸。根据产业高端化需求,积极发展价值链两端生产性服务环节。以特色化、个性化为方向,鼓励企业积极培育设计人才,强化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应用,加强与浙江理工、中国美院等高校合作,提升时尚设计能力;
引导企业走品牌化、时尚化、系列化发展道路,强化设计和营销环节联动,从加工“中间产品”向出产“终端产品”升级,从“贴牌加工”向“品牌经营”升级。

2.加快建材向绿色新材料转型升级。

围绕“结构优化、产品升级、装备提档、模式创新、形象美化”转型升级方向,加快推进产品升级换代,着力提升工艺装备水平,加快企业联合重组,做大做强绿色建材产业。

大力发展特种建材。重点开发航天、航空、核电、过滤环保等新领域所需的高性能隔热、高辐射率节能、高导热和高导电、快速蓄热等高附加值的功能性耐火材料产品;
Low-E玻璃、超薄电子玻璃和低辐射镀膜玻璃等环保节能、高附加值玻璃。

着力发展装配式建材。按照新型建造方式发展趋势,重点发展适用于装配式建筑的再利用型建筑材料、抑制温室效应型建筑材料、生态水泥、家居舒适保健型建筑材料等。鼓励开展预制装配建造工程服务,着力发展建筑的一体化设计、统一工厂化生产、现场拼装的新服务模式。

积极稳妥“去产能”。化解水泥等行业过剩产能,由依靠装备规模、工艺技术标准,向综合运用工艺技术、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转变,严格执行环境保护、节约能源、产品质量等相关法律法规,强化环保、能耗、质量、安全的约束,注重与节能降耗、污染防治相结合,提升水泥等传统建材行业核心竞争力。

(三)协同发展各类生产性服务业。

围绕工业转型升级的需求,着力培育专业性强、创新活跃、产业融合度高、带动作用显著的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服务化发展。重点发展科技研发与工业设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

1.现代金融。

完善金融生态链,创新投融资机制,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对符合工业转型升级方向的项目给予信贷支持,并建立和完善企业融资担保和风险补偿机制。积极引进私募金融服务业入驻太湖资本广场,发展科技金融服务、创业投资基金,构建规范、活跃、完善的创投金融服务体系,打造全省资本市场对接实体经济创新示范区。大力培育金融控股、财富管理、基金投资、融资租赁、互联网金融、民融服务以及金融中介等金融新业态。加快发展装备融资租赁服务,鼓励装备制造行业龙头开展与主营业务相关的供应链融资服务,引导企业利用融资租赁方式,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

2.现代物流。

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利用现代物流技术和理念,打造集铁公水多式联运、电子商务及跨境电商、大宗散货及农产品集散交易等于一体的现代物流产业体系,重点发展工业物流、电商物流、城市配送等生产性服务业。根据工业发展要求完善物流与供应链服务体系,优化物流服务空间布局,整合综合物流园区仓储物流、冷链配套等资源,积极引进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知名电商企业的区域配送中心、分拨中心项目以及有大面积仓储需求的电子商务企业,打造浙北最大的电子商务仓储物流集散中心。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物流行业融合创新,推进综合性智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货物配载中心建设,发展“互联网+”高效物流。

3.科技服务。

抓住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契机,按照支撑创新链、服务产业链的要求,加快集聚科技服务机构,建设浙北重要的科技服务业集聚区。鼓励龙头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政府的合作,建立专业化、开放型的技术研发中心、工业设计基地和公共服务中心;
依托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发展具有国际国内认可资质的分析测试、检验检测、标准推广等技术服务;
以科技大市场省试点建设为契机,完善技术中介服务体系,重点培育科技资讯、知识产权评估、专利代理、交易中介等服务企业;
引培专业化的工业设计企业,促进工业企业与工业设计企业合作;
围绕企业品牌培育、丰富产品品种、提高产品附加值,重点培育集产品研发、外观改良、结构设计、平面设计等一体的高端综合设计服务。

(四)完善优化“123”工业平台体系。

在原有“三区五园”布局的基础上,统筹考虑全县城市化发展进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未来发展潜力和产业发展导向,牢固树立大平台建设理念,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全面提升园区承载力,重点打造“123”工业大平台体系,同时特色发展其他乡镇园区平台,加快工业企业向工业大平台集中,形成产业集聚、特色鲜明、相互协同的产业发展空间。

1.“1”即国家级长兴经济技术开发区。

突出开发区在全县工业发展中的主平台地位,进一步强化产业发展的主体功能,加快构筑集“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融合的“两园四区”(总部经济园、生态产业拓展园、先进制造业集聚区、滨湖高新区、滨湖休闲区、专业市场区)发展平台,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和信息经济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培育科技服务、工业设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力争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400亿元以上,培育形成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信息经济三个百亿级产业,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和创新集聚区,争创国家级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

先进制造业集聚区。以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信息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加快大企业、大项目集聚;
以产业科技化、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为重点,积极推进现有工业企业转型升级;
同时按照一区多园的发展思路和开放发展要求,加快浙江中德(长兴)国际产业合作园建设,着力吸引外资高端制造企业入驻,打造外资企业在长三角地区新的集聚地;
根据制造业创新发展需求,围绕制造基地积极发展检验检测、工业设计、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国家动力电池检测中心、长兴电子商务中心、星网电子商务创业园等平台提升,形成较为完善的生产性服务业配套体系。

滨湖高新区。利用太湖街道核心区的城市、生态和交通优势,加快建设完善长兴国家大学科技园、上海交大慧谷科技园、复旦南太湖创新基地、浙大国家大学科技园、众创客基地、长兴科技大市场等平台载体,谋划建设长兴智慧产业园,利用平台加快国内外创新创业人才、科技资源和金融资本技术引进和集聚,以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科技服务、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打造集“创新研发-孵化-加速”于一体的创新服务平台。

总部经济园。根据长兴城市化推进的要求和产城融合发展趋势,以总部经济园为重点加快制造基地向创新高地、工业园区向城市新区的提升发展,加快打造集商业、休闲、办公为一体,形象美、配套优、品质高的国际化、高端生态商务区,积极承接知名企业的营销、研发、财务等办公总部;
以太湖资本广场为核心,着力发展金融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打造浙苏皖区域总部经济集聚区。

2.“2”即南太湖产业集聚区长兴分区和省际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长兴分区两个省级园区。

(1)南太湖产业集聚区长兴分区。

利用集聚区水陆交通便捷、无缝对接长兴中心城区的优势,加强与开发区的产业配套协作,积极整合资源,大力发展现代物流、装备制造、时尚三大产业,积极发展电商服务业,努力打造成为全省一流的现代产业集聚区,力争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超300亿元,打造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国家级现代物流产业基地。

综合物流区块。以长兴综合物流园区为龙头,以渤海物流和天地物流为两翼,打造综合型的现代物流产业基地。围绕综合物流园区,以电商总部大楼为主体,重点发展生鲜电商、跨境电商,积极发展电商仓储、快递、快运等配套体系,加快完善城乡电商配送支撑体系,着力引进有品牌、有影响力的“大好高”电商物流项目,打造综合型电子商务物流产业园;
围绕渤海物流及天地物流,加快打造覆盖全国的精品专线,与综合物流园区形成优势互补、联动发展。同时,加快通过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应用促进物流园区智慧化发展,力争建成国家物流产业示范基地。

先进制造区块。以装备制造为重点,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工业发展质量。加快装备制造业产业园建设完善,积极引进高端装备制造领域项目,重点发挥南太湖交通优势引进物流依赖型的大型装备制造,逐步形成特色优势;
加快纺织产业转型提升,依托龙头企业整合中小企业,促进产业集中集约发展,重点发展无差别化功能性化纤、产业用布、精品服装等特色领域,促进纺织产业向高端化、时尚化方向发展,力争形成百亿级纺织产业;
大力推进废弃矿山用地进行整体开发利用,着力推进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产业高度集聚的现代化新兴工业平台,进一步扩大工业发展空间。

(2)省际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长兴分区。

依托湖州省际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省级平台效应,紧抓“浙商回归”的机遇,充分利用省际边界的区位和交通优势,深度嵌入区域制造分工体系,以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大力引进承接上海、杭州等大城市转移企业,实现协同发展。力争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突破百亿,成为长三角承接产业发展重点区、浙江山区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区和浙北地区“三化”(生态化、高端化、集群化)同步发展先行区。

泗安区块。结合坡地发展,优化示范区主导产业布局,重点做装备制造、装备基础件、新材料、节能环保等特色细分领域,谋划发展电子信息及通信装备产业,在项目引进过程中强化产业链完善布局,逐步培育产业集群。进一步承接周边地区科技、人才、技术资源,重点加强杭州市西湖区开展战略合作,创新合作模式建设西湖产业园。

林城区块。加快园区开发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大力推进选商引资,根据示范区主导产业布局,充分利用“浙江省电炉之乡”区域品牌效应,加快电炉制造行业转型升级,鼓励延伸发展环保装备制造业,同时积极发展健康食品等,形成特色鲜明、与其他平台错位协同的产业体系。

3.“3”即新能源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园、循环经济产业园、绿色制造产业园三大特色园区。

(1)新能源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园。

以创建省级新能源小镇为契机,以“差别化、协调化、绿色化”为方向,积极建设新型电池、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太阳能光热光伏、LED及新光源、新能源关联产业园等五大产业园,加快建设完善画溪智慧创业谷;
着力培育新型电池、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太阳能光热光伏产业,同时积极发展LED、现代纺织、新材料等产业,同时培育发展与主导产业相关联的新能源总部经济、创新孵化、文化旅游、信息服务等配套产业,构筑“3+2+X”产业体系,全力打造中国新能源研发创新先导区、新能源产业集群集聚示范区,联合城南工业功能区积极创建省级新能源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2)循环经济产业园。

进一步加强选商引资,全力构筑以新能源产业、机械制造产业为主导,兼顾先进化工的产业体系。继续做强新能源电池产业,积极发展新兴电池配件,促进新能源电池产品多样化、高端化发展,积极发展电池再制造产业,建设省级电池回收利用示范基地,与画溪新能源小镇共创省级新能源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打造全省绿色动力新能源重要基地。加快新能源产业链延伸发展,向上游延伸发展化工相关产业,利用城南化工产业园,积极谋划石墨烯产业化项目;
向下游延伸发展与新能源产业相关联的机械制造行业、汽车零配件产业,持续优化现有产业结构;
加快建设和平科技创业园,促进产业创新发展。

(3)绿色制造产业园。

根据煤山区域生态发展需要,以打造特色化、精细化的绿色工业体系为目标,加快整合镇域工业平台,推进煤山301省道沿线转型升级示范带、槐坎电子产业园建设,着力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装备制造、新能源电池、新材料等产业,积极引进生态类高新技术产业。依托槐坎电子产业园,促进电子电容行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大功率电容、LED、传感器、工业控制专用芯片等新型电子元器件,打造特色鲜明的电子信息关键零部件产业集群;
发挥“煤商”创业精神,支持“创二代”创新创业,打造煤山青年科技创业园;
以“飞地”模式在开发区谋划建设异地科技园,提升煤山对高技术产业引培能力,积极培育研发设计、智能制造、信息经济等新增长点。

4.其他乡镇工业平台。

按照全县一张图思路,优化其他乡镇工业平台的产业布局,应严控平台新增空间规模和园区外新建项目,把改造提升和转型发展放在首位,进一步明晰产业导向,按照“建链、延链、补链”要求和“一乡一品”的思路,以产业链优势集成为重点,加快推进小微企业园建设,促进企业集聚、产业集群、资源集约发展,加快形成错位发展格局,力争到2020年,各乡镇园区平台主导产业占比达到80%以上。

图 4 长兴工业空间布局图 四、重点任务 根据“创新、智能、高端、绿色”的发展要求,开展四大行动计划;
围绕企业、项目、行业、平台等主要抓手,实施四个重点工程,通过“四大行动、四重工程”全面推进工业强县建设。

(一)创新发展行动计划。

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省级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和省级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试点建设,加快工业创新发展,促进“长兴制造”向“长兴创造”转变。

1.提升主体创新能力。

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推广“企业首席科技官”制度,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支持企业创建国家级及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企业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流动站等载体,到周边创新资源丰富的大城市设立研发机构,建立区域性、行业性产业创新平台。支持企业开展科技项目攻关。鼓励企业积极追踪前沿性技术创新动态,积极承担国家级、省级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实施,推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着力突破一批前沿、关键和共性技术研究。提升企业创新设计能力。推广以绿色、智能、协同为特征的先进设计理念和技术,密切关注需求升级趋势,引导企业通过自建或与高校合作,建立创新设计中心,培育一批工业设计示范企业和省级重点企业设计院。

2.创建高水平创新载体。

以创新平台建设为支撑,推进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区域创新水平提升。积极创建高水平创新载体。引导企业联合科研院所、高校等创新主体,以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扩散和首次商业化为重点,推进区域性、行业性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着力创建省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优化创新服务体系。加强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围绕产业发展重点,提升国家动力及储能电池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浙江长兴现代纺织公共创新服务平台等现有服务平台,谋划建设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等服务平台体系。创新科技创新引导模式。深化科技创新券补贴政策,拓展适用范围、便捷使用方式,强化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中介及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服务平台对接,支撑企业创新发展。

3.推进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

积极推进工业领域技术攻关及产业化推广。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鼓励龙头企业围绕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的关键环节和技术瓶颈,整合国内外各类创新资源,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创新共同体,着力攻克一批核心技术和共性瓶颈。加快创新成果有效转化。加快科技大市场建设,健全完善科技大市场运营管理机制和服务体系,培育专业化中介机构和技术经纪人,形成集信息展示、成果评估、在线对接、技术交易、经纪培育、数据分析等功能于一体的“创新综合体”;
围绕产业发展和企业技术需求,编制和动态更新高校科技成果、技术合作、院校专家、技术难题四张清单,围绕创新链完善金融链,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产业化项目。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与应用。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司法维权中心力量,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优化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引领企业知识产权成果转化运用,积极培育知识产权运用标杆企业建设。

(二)智能制造行动计划。

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深度融合应用,高水平建成两化深度融合综合性示范县,推进“长兴制造”向“长兴智造”转变。

1.提升企业智能制造水平。

切实强化工业企业设计、生产、管理过程中信息技术应用,提升企业智能化生产水平。深化“机器换人”行动。总结现有经验,以规模以上企业和主要行业为重点全面普及推广,积极创建全省“机器换人”示范区,全面提升工业企业生产自动化水平。开展智能制造示范建设。以省级以上智能制造示范试点项目为抓手,推进智能制造示范建设,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应用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探索智能制造新模式,提升制造过程中全要素数字化、网络化管理和智能化、协同化控制。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引导企业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两化融合过程管理机制,形成信息化环境下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新型能力。

2.推进产品(装备)智能化。

组织实施百项智能化产品开发行动,加快智能化新产品开发,培育推广一批“浙江制造智能精品”、“机器换人”先进适用装备。加快传统产品的智能化升级。鼓励企业加快嵌入式软件芯片、无线传感器、工业控制、故障自动诊断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与传统装备、机电产品的融合,发展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新产品新装备。开展智能化新产品研发。鼓励企业研发具有深度感知、智慧决策、自动执行功能的物流机器人、智能化立体仓库、智能环保、智能家电等智能化新产品,重点开发具有远程监测、远程控制、远程运维功能的装备和产品,为客户提供基于互联网的整体解决方案。加快智能化产品应用推广。组织开展智能化新产品推介,引导企业应用先进技术和智能化装备,强化供需对接。

3.探索互联网+制造新模式。

鼓励企业开展“互联网+”协同制造新模式探索,拓展企业价值空间。探索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支持总部型龙头企业基于互联网整合产业链上下游,打造高效协同的总部型企业;
鼓励装备制造企业在装备网络化基础上,应用定位监控系统、实时数据分析、挖掘大数据应用等技术,拓展基于互联网的增值服务;
鼓励时尚产业企业探索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促进供需对接,提升产业层次。推进工业领域大数据应用。积极承建全国、全省的区域性和行业性工业大数据平台,鼓励企业应用大数据技术挖掘分析用户需求特征,为产品设计、市场预测、精准营销等提供智力支持,促进企业智慧化发展。强化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国家和省市部署,加强主要平台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规划布局,建设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

(三)优质制造行动计划。

实施优质制造工程,围绕质量提升、标准提档和品牌创强,加快提升我县制造业整体水平和竞争力,推动长兴制造向更高品质、更高水平迈进,塑造长兴优质制造新名片。

1.推进质量标准品牌三强建设。

紧紧围绕“全国质量强县示范县”创建,加快推进工业产品升级换代、全面提升工业企业产品水平。实施质量提升工程。鼓励、扶持企业学习国内外企业先进质量管理经验,积极应用卓越绩效管理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对照先进管理标准不断自评改进,提升质量管理水平;
引导企业积极争创各级政府质量奖,培育一批政府质量奖企业。实施标准提档工程。鼓励和支持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等开展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浙江制造”标准研制,以标准话语权占领市场制高点;
深化省级技术标准综合研究基地、区域技术标准联合创新基地和企业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建设,引导企业对标国际先进水平,积极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参与制定高于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团体标准或企业标准。实施品牌创强工程。依托产业集群、特色产业基地和制造业特色小镇等良好基础,培育发展一批名牌产品、驰(著)名商标、出口名牌,构建品牌提升体系,积极创建“全国动力电池行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加大品牌侵权监督、检查和查处力度,完善企业自我保护、政府依法监管和司法维权保障“三位一体”的品牌保护体系。

2.推进“浙江制造”品牌建设。

积极对照“浙江制造”品牌建设要求,建立企业培育库,加快“浙江制造”标准修制订,大力开展“浙江制造”品牌培育建设工程。实施试点建设工程。以聚焦重点产业培育,挖掘行业“隐形冠军”、“单项冠军”企业,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浙江制造”品牌。鼓励企业积极开展“浙江制造”产品标准修制订,加快推进“浙江制造”品牌认证。实施品牌宣传工程。广泛利用各类宣传媒介,开展“浙江制造”品牌推广。强化“浙江制造”品牌认证相关标准、相关知识的宣传贯彻。注重总结、推广“浙江制造”建设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营造培育“浙江制造”企业、打造“浙江制造”品牌的浓厚氛围。

3.推进技术服务支撑体系建设。

根据工业产品质量品牌提升需要,加快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提升质量品牌服务能力。完善质量技术支撑体系。依托电池、耐火、纺织等公共服务平台,面向企业提供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全过程的计量检定校准、质量检测认证、贯标、质量管理等咨询和培训服务;
加快发展标准中介服务结构,完善标准中介服务体系。完善品牌服务体系。引进专业品牌运营机构,在信息咨询、包装开发、市场推广、品牌运营、品牌价格评估、营销渠道管理等方面为企业品牌建设提供专业服务,帮助企业提升品牌运营能力。

(四)绿色制造行动计划。

1.大力推进工业节能降耗。

严格执行能耗、物耗等准入门槛,认真实施能源“双控”考核办法,全面落实能源“双控”工作机制,提升工业领域能效利用水平。推进工业领域节能技术改造。加快推进窑炉改造、热电联产、电机系统节能、余热余压利用等节能技改项目;
加快淘汰高耗能机电设备;
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再生能源;
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健全企业能源管理体系。推进重点行业节能节水。组织实施纺织、印染、蓄电池行业节水技术改造,推进污水废水的再生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实施高耗能行业能效“领跑者”制度,在水泥、平板玻璃行业推进贯彻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

2.推进清洁生产和污染减排。

深入推进重点行业绿色制造。推进清洁生产。在蓄电池、印染行业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模式,积极鼓励其它行业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大幅削减工业烟(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
加快推进铅蓄电池企业核查工作,巩固铅蓄电池、印染及喷水织机行业整治成果,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推进重点行业绿色制造信息技术应用。实施蓄电池、印染、水泥行业绿色安全制造信息化应用专项行动,鼓励企业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生产全过程、全环节精准管控;
通过重金属污染防治信息平台,强化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在线监测、监控,提升环境执法预警、预判能力。

3.发展循环经济和再制造产业。

深化工业循环经济试点,促进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资源高效利用。探索建立循环型产业体系。以纺织印染等行业为重点,在推进能源、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基础上,通过上下游产业优化整合,深化基于工业集聚区的废水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处理,构筑循环型产业体系。推进绿色设计和绿色产品开发,支持企业综合考虑资源消耗、环境影响、清洁生产技术水平、社会关注等因素,按照全生命周期理论开展生态设计,着力提升产品节能环保低碳水平,引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积极发展再制造产业,继续推进铅蓄电池回收和再制造基地建设,鼓励发展锂电池回收利用技术和再制造体系;
鼓励装备制造企业开展工程机械、机电设备等的再制造;
促进绿色建材企业积极利用尾矿、产业固体废弃物开展生产;
鼓励行业、企业建立完善有利于再制造的逆向回收物流体系,形成与再制造规模相匹配的回收能力。

(五)重点企业培育工程。

1.大力培育龙头骨干企业。

围绕“50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培育,建立重点梯队培育库,壮大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积极培育总部型龙头企业。以“三名”、“双金”、“50强”企业为重点,部署开展“十家双金”企业培育工程,“十三五”期间力争培育“双金”企业10家以上。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制造方式创新,打造“设计研发、运营管理、集成制造、营销服务”为一体的总部型、品牌型、服务型企业,实现做大做强和转型发展。加快“单项冠军”企业培育。支持技术领先、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的优势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挂牌上市,整合资产和资源实现超常规发展,重点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单项冠军”企业。

2.着力引培科创型中小企业。

依托“1+5+N”科技创业孵化体系,聚焦战略新兴产业,针对性引培科技型、创新型中小微企业,优化长兴企业梯队。扶持科创型企业加速成长。落实全省小微企业成长的新三年计划,深入实施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计划,部署开展“百家双高”企业培育工程,“十三五”期间力争培育“双高”企业100家以上;
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后备企业库,通过重点指导推动升级成长;
支持科创型企业在境内外证券市场、新三板挂牌上市,实现创新发展和做大做强。强化创新型企业孵化培育。部署开展“千家双创”企业培育工程,定期召开科技型小微企业认定、创新创业大赛、专项招商,建立完善初创企业发掘、培养机制;
鼓励企业综合利用政府资金、产业基金、风投、私募基金等开展创新创业,集各方资源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培育一大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优秀代表,“十三五”期间力争培育“双创”企业1000家以上。

3.积极培育企业家队伍。

加强培育知名企业家及其经营管理团队,大力营造尊商重商的社会氛围,提升企业现代管理水平。加强知名企业家培育。与国内著名院校合作开办企业战略相关的高级研修班,提升企业家创新意识、互联网思维,重点培养具有全球化视野的高素质、新生代企业家。培育高水平经营管理队伍。引导企业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鼓励企业通过股权、期权等多种激励机制,引进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营造适合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建立企业家表彰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企业家创业创新热情;
发挥新闻媒体的正确舆论导向作用,让创新创业者成为受人尊重的公众人物,增强企业家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六)重大项目推进工程。

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强化精准招商选资,瞄准重大项目建设,优化工业投资结构,通过推进实施一批重大工业投资和技术改造项目,全力推动工业经济不断前行。

1.精准发力选商引资。

按照全县“一盘棋”的理念,制定长兴产业招商目录,创新招商方式,实施精准招商,通过科技招商、浙商回归、军民合作等,招引一批大好高项目。突出重点行业大项目谋划招引。围绕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信息经济、生产性服务业等方向,细化招商目录和产业地图,建立重大项目信息库,充分利用各种优势,招引一批产业带动性强、发展潜力大的优秀产业项目。加大科技型小微项目招商力度。利用国家大学科技园、太湖资本广场等平台和各类人才工程,引进一批“带资金、带技术、带项目、带团队”的科技型小微项目,探索现代金融业招引扶持初创型科技企业模式。创新招商方式。强化产业链精准招商、地图精准招商,通过以商招商、专题招商、人才招商、大数据招商等多种方式集聚优质项目。深化项目引推服务。继续坚持大项目领办制,认真贯彻落实“一月一排、一项目一方案、一月一研究”的大项目洽谈攻坚机制,提升大项目引进效率。

2.优化工业投资结构。

聚焦产业结构调整、行业智能制造、企业创新发展,加大技术改造项目和轻资产投资。明确工业投资结构优化导向。落实《浙江省工业投资导向意见》,认真组织落实年度投资计划,引导现有产业基金、科创基金投向战略新兴产业,积极利用省级产业基金、社会基金强化战略新兴产业投入,集中力量抓好若干具有突破性、带动性、示范性的关键项目。加快重大技改项目实施。以“机器换人”、智能制造、零土地技改等项目为重点,提升机构投资有效性,强化市场运作模式,推进以设备改良、技术改进、工程服务、信息化改造为主的投资项目。支持企业加大对软实力的投资。重点鼓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设计平台、品牌经营、营销渠道开发等软实力投资。

3.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坚持“项目第一工作”,建立重大项目储备、跟踪和服务机制,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简化项目审批。进一步转变思路,推进前置审批向后置审批、后续监督转变,做好项目审批中的“减法”,促进重大项目尽快落地建设。加强重大项目跟踪服务。健全落实项目例会、现场办公、县领导包服务代办理等机制,确保重大项目的全程跟踪、及时协调、加快建成达产。强化重点项目资源保障。探索建立制造业重大项目用地报批绿色通道制度,优先安排用地指标保障项目用地,强化项目资金保障,吸引集聚社会资本和资源向重大优质项目集聚。

(七)重点产业提升工程。

根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加快产能调整,积极稳妥做好落后产能、过剩产能淘汰,围绕传统产业做好动能转换,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发展新动能,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发展潜力。

1.推进新兴产业培育。

围绕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信息经济的集聚发展,强化空间、投资、人才、制度保障,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发展。强化规划指导。加快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发展规划和空间布局规划,依托重点工业平台加快建设战略行新兴产业发展基地及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加快省级纯电动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发展基地建设。创新扶持模式。在资金、要素等传统扶持基础上,着力完善充电设施、信息基础设施、大数据中心等现代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利用政府采购、政府购买服务、产品示范应用等方式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产品的推广应用。优化专家支持。建立专家指导服务机制,重点针对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的技术路线、规划布局、工程技术等提供指导服务。

2.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

根据制造业服务化发展趋势,加快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互动发展,促进制造业价值链升级。支持工业企业服务链条延伸。重点鼓励装备制造、信息经济、绿色新材料等领域企业由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集成总承包服务转变,发展重大装备、成套设备的交钥匙工程,开展设备维护、修理和运营一体化服务(MRO);
支持符合条件的制造业企业跨界金融板块,组建金融控股公司,发展供应链金融服务;
鼓励龙头企业搭建区域性、行业性双创平台、电商平台等,带动产业整合升级。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创新互动。鼓励制造企业积极引入专业化设计、咨询、物流等专业服务机构,提升工业产品功能与价值,促进现代化的经营管理,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强化企业资源整合能力。

3.稳妥推进存量优化。

根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积极盘活存量,稳妥推进“去产能”。持续化解落后和严重过剩产能。完善企业分类综合评价制度,强化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倒逼过剩产能有序退出和梯度转移;
持续更新落后产能界定标准,每年排出淘汰落后、腾笼换鸟目录和时间表,综合运用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手段,形成有利于落后产能退出的长效机制。加快清理僵尸企业,按照分类处置、精准处置原则,稳妥处置“两链”特困企业,主动关停一批、兼并重组一批、破产清算一批,尽快实现市场出清。同时,严格清理污染物排放、安全生产问题突出的企业(作坊)。

(八)重大平台提升工程。

突出重大平台对工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围绕产业链培育和产业资源集聚需求,提升现有平台承载能力,加快建设新型平台,布局建设一批双创平台,促进区域开放协调发展,拓展工业发展新空间。

1.提升园区承载能力。

树立大平台建设理念,围绕现有“123”平台体系,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布局,不断优化园区平台“硬”支撑和“软”服务,全面提升园区承载力。加快园区功能升级。按照产城人景融合发展思路,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园区的生产、生活等各类功能要素,根据各园区主导产业配置双创服务体系、生产性服务功能、生活性服务功能,精心打造综合化的现代园区,集聚高端人才、高端产业。加快园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现有园区基础设施完善优化基础上,重点按照新兴产业发展要求,规划建设光纤宽带、免费WIFI、工业物联网、智慧管理、云计算平台等信息基础设施,支撑工业现代化、智能化发展。完善双创服务体系。依托主要工业发展平台,加快国家大学科技园、交大慧谷、画溪创业谷、泗安西湖科创园、和平科技创业园、煤山青创园等建设,支持各乡镇(街道、园区)规划建设新型众创空间,形成“1+5+N”科技孵化体系,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全要素、全链条”双创服务体系。

2.构建新型示范平台。

根据资源产城融合发展趋势和“三生”和谐发展要求,加快新型产业发展平台建设。加快特色小镇建设。围绕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时尚产业等主导产业推进特色小镇建设,打造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功能“四位一体”的新型产业发展平台。重点以新能源小镇为平台,积极创建省级新能源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建新型工业化产业基地。按照集群创新、集群集约、智能融合、绿色安全的要求加快新型工业化产业基地建设,重点突出新能源电池产业特色优势,创建国家级、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加快国际产业合作园建设,提高外资利用水平,创新国际产业合作模式,精准引进适应国际合作新环境的优质产业、优质项目,重点推进浙江中德(长兴)国际产业合作园建设,打造模式更新、更契合国际规则的产业平台。

3.推进协调开放发展。

按照“定位明确明显、集聚集约发展”思路,推进各平台错位发展、开放发展。推进园区协调发展。根据“123”大平台和各乡镇(街道、园区)平台的定位,进一步理顺园区关系,突出主导产业,设置准入门槛,推进项目集聚;
站在全县高度整合平台资源,健全园区协调机制,推进优势产业向特色园区集聚发展,推进主导产业相同和相近园区协同发展,合力形成集聚优势。加强平台间合作,鼓励其他乡镇平台依托开发区共建科创园、孵化园,形成产业梯度联动成长空间。以市场化方式创新园区投资管理机制,引入专业园区运营机构,以一区带多园、“园中园”等形式加快专业科创园建设。加快园区开放合作。探索跨园区合作模式,积极开展与上海、杭州等周边地区的高层次创新创业平台合作共建、利益共享,以分园、分中心、“共建园”、“飞地”孵化器等多种形式承接和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化项目。

五、保障措施 (一)聚焦工业强县,强化共推发展合力。

坚持“工业强县”战略,将工业强县建设作为“十三五”期间全县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进一步加强领导,落实重点工作部署。强化推动工业发展的协调配合机制,强化各部门、各乡镇(街道、园区)协作,建立目标责任制,逐层分解,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持续优化分类考评、动态评估机制,根据各乡镇(街道、园区)的不同定位,建立差异化考核评估体系,强化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督促检查,确保工业发展目标顺利实现。

(二)优化要素供给,保障工业发展需求。

按照现代产业发展模式科学谋划,统筹部署,进一步深化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健全价格市场形成机制,优化工业发展的要素配置。强化土地资源管理,做好用地测算,在用地指标中优先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等重点发展领域和重大项目的用地指标,积极争取省重大产业项目,力争通过项目实施提升保障用地能力。推进资源要素配置机制创新,健全完善以资源要素利用率为主要指标的企业分类综合评价制度,针对不同行业、企业进行多元化评价,重点核算单位占地、单位能耗、单位排污的综合经济效益。

(三)加大扶持力度,落实财税金融政策。

完善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抵扣政策,放宽税收优惠政策适用范围、扩大享受政策费用范围、简化核算管理、减少审批程序,切实支持创新研发。探索分类奖励政策,根据企业规模、所属行业、成长阶段等因素分类制度扶持政策,及时兑现奖励资金,提高财政支持的有效性。强化金融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大力吸引省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做大做强长兴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联合社会资本、上市企业积极发展重点产业引导基金、投资基金,利用产业基金、风险投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多种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向工业优质项目集聚。加强金融协调服务,完善政银企合作机制,引导本地金融机构向上争取信贷规模,注重信贷结构优化,充分发挥周转金作用,进一步服务实体经济。加强融资担保服务,强化政银合作,帮助中小微企业获得低成本贷款。

(四)创新制度供给,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深入推进“四张清单一张网”改革,加强对国家强制性标准实施的监督检查,探索工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减轻企业负担,释放企业活力。探索建立工业企业信用体系,健全企业信用动态评价、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推行企业产品标准、质量、安全自我声明和监督制度。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强化工业运行监测,积极建设工业运行监测平台及大数据平台,为及时掌握县内工业经济发展形势提供智能支撑。

(五)加强人才引培,打造智力集聚高地。

围绕产业需求,结合产业优势,引进高水平管理人才,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储备紧缺专业人才。深入实施“千人计划”、“南太湖精英计划”和“长兴英才计划”工程,加快高层次人才引进集聚;
深入实施产业聚智TGM3163计划,开展引才联智高校行、行业专家长兴行等活动,加快引进储备专业紧缺人才;
弘扬“工匠精神”,推进长兴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完善校企合作工作机制,不断强化职业院校和培训基地建设。推进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培养和造就复合型高技能人才队伍。全面落实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人才“服务绿卡”、人才住房等扶持政策。探索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的科技经费管理和使用办法,积极宣传人才创业创新先进典型,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

(六)促进交流合作,构筑开放发展格局。

加强区域合作发展,依托长兴区位和资源优势,有效承接上海、南京、杭州等地产业转移,实现区域联动互补。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开展军民技术、产品和资金合作,推进航天技术及成果转化应用。进一步深化对外开发,鼓励企业、产业、产能“走出去”,鼓励国际科技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科技和智力资源。优化工业发展社会氛围,利用各类媒体宣传工业强县建设情况,积极谋划新能源等领域的国内外高端会议、高峰论坛等活动,吸引更多企业和创业者来长兴发展,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工业强县建设的良好氛围。

附件:1.长兴“十三五”工业重点培育企业 2.长兴“十三五”工业重大项目 附件1 长兴县“十三五”工业重点培育企业 序号 企业名称 2015年主管业务收入(亿元) 所属行业 主要产品类别 1 超威集团 116.16 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 动力电池、新能源智能物流专用车 2 天能集团 87.20 动力电池 3 浙江江森自控电池有限公司 21.36 启停电池 4 化药(湖州)安全器材有限公司 2.84 汽配 5 高田(长兴)汽车安全装置有限公司 7.11 汽配 6 康迪电动汽车(长兴)有限公司 13.51 新能源汽车 7 浙江新大力电光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4.53 动力电池 8 浙江达峰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1.29 新能源汽车 9 浙江瑞虹空调配件股份有限公司 0.63 新能源汽车 10 浙江凯迪汽车部件工业有限公司 2.58 新能源汽车 11 浙江诺力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18.78 装备 制造 轻小型搬运车辆及电动仓储车辆 12 浙江浙矿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1.61 大型矿山机械设备 13 浙江中德自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21 控制阀 14 浙江海悦自动化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0.90 蓄电池制造设备 15 浙江长兴前进机械铸造有限公司 2.71 船用齿轮箱、工程机械变速箱、重型汽车变速箱等 16 浙江万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0.72 蒸发式冷凝器、闭式冷却塔、各类压力容器等 17 浙江丰帆数控机械有限公司 1.45 针织机械 18 浙江创为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0.44 蓄电池制造装备 19 浙江长兴巨源机械有限公司 1.26 汽轮机、燃气轮机核心部件 20 海信(浙江)空调有限公司 19.03 信息 经济 家用电器 21 浙江汉维通信器材有限公司 3.22 通讯电缆、动力电池 22 浙江七星电容器有限公司 0.97 电子电容 23 长兴华强电子有限公司 0.40 电子电容 24 浙江中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0.45 分立器件 25 浙江金三发集团有限公司 17.48 时尚 产业 非织造 26 浙江多蒙佳乐服饰有限公司 4.65 服装家纺 27 浙江盛发纺织印染有限公司 4.49 纺织印染 28 浙江省长兴丝绸有限公司 5.33 纺织织造 29 湖州凯恩涂层有限公司 4.88 纺织织造 30 桐昆集团浙江恒腾差别化纤维有限公司 29.22 化纤 31 浙江益南纤维科技有限公司 14.01 化纤 32 湖州纳尼亚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2.61 纺织印染 33 莱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3.75 纺织印染 34 浙江东鑫纺织有限公司 2.44 服装家纺 35 长兴东正纺织有限公司 2.85 服装家纺 36 浙江湖州威达纺织集团有限公司 7.98 纺纱 37 浙江泉能纺织有限公司 4.53 纺织织造 38 浙江永达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3.37 绿色新材 新型建材 39 湖州南方水泥有限公司 26.24 水泥 40 长兴旗滨玻璃有限公司 6.22 电子玻璃 41 浙江铁狮高温材料有限公司 1.24 耐火 42 浙江兄弟路标涂料有限公司 4.64 新型涂料 43 浙江宏丰炉料有限公司 1.95 耐火 44 浙江博奥铝业有限公司 4.14 金属新材 45 浙江锦诚耐火材料有限公司 1.09 耐火 46 浙江长安仁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40 新材料 47 浙江瑞泰耐火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3.13 耐火 48 长兴明天炉料有限公司 0.60 耐火 49 长兴制药有限公司 1.62 其他 生物医药 50 湖州老恒和酒业有限公司 3.33 食品加工 51 浙江中山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3.22 农药、储能电池 52 爱侣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2.19 其他 53 浙江茶乾坤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0.52 食品加工 附件2 长兴县“十三五”工业重大项目 序号 项目类别 项目名称 实施主体 项目 阶段 项目建设 起止年份 建设规模和内容 总投资 (亿元) 1 工业 新能源区域物流车项目 超威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新建 2016-2018 年产10万辆区域物流车生产项目 35 2 工业 锂离子电池技改扩建项目 浙江超威创元实业有限公司 新建 2016-2020 形成3160兆瓦时电动汽车电池产能 7.5 3 工业 锂离子动力电池技改扩建项目 浙江天能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新建 2016-2020 新建厂房4万平米,结合原有产能,形成总计3GWh电动汽车用锂离子电池生产规模 8 4 工业 电动自行车建设项目 浙江永能车业有限公司 新建 2016-2017 年产两轮和三轮电动自行车20万辆 5 5 工业 新能源汽车用动力(储能)电池建设项目 浙江天能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新建 2016-2017 年产1500万KVAH新能源汽车用动力(储能)电池建设项目 14.8 6 工业 江森自控AGM扩建项目 浙江江森自控有限公司 续建 2015-2017 年产190万只AGM电池扩建项目 6.2 7 工业 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 英纳威(北京)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新建 2016-2017 聚合物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项目 15 8 工业 现代物流装备项目 诺力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续建 2015-2017 年产22000台节能型电动工业车辆建设项目 5 9 工业 智能制造装备项目 浙江恒星传动科技有限公司 续建 2014-2017 年产精密蜗轮蜗杆副10万套,减速机50万套,传动机械20万套 8.1 10 工业 智能制造装备项目 德玛克(长兴)机械 续建 2014-2017 年产50套智能高速节能型PET饮料包装生产设备 3.5 11 工业 两化融合项目 中节能(长兴)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 续建 2015-2019 中节能复旦长兴70MW光伏智慧农业综合示范项目 6.06 12 工业 信息产业类项目 浙江长兴电子厂有限公司 新建 2017-2020 年产MPIM小尺寸系列电感22.8亿只,基于LTCC基板的终端射频声表滤波器(SAW)9.4亿只,嵌入式射频模组基板1500万片建设项目 10 13 工业 高端精密轴承制造项目 八环轴承(长兴)有限公司 续建 2015-2017 年产9500万套高端精密轴承制造项目 6.9 14 工业 PLC控制的全自动化环保制剂项目 浙江中山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新建 2016-2017 PLC控制的全自动化环保制剂项目 11.8 15 工业 旗滨玻璃项目 长兴旗滨玻璃有限公司 续建 2015-2017 异地搬迁升级改造2×600t/d在线低辐射镀膜玻璃生产线项目 10.12 16 工业 瑞华新能源项目 瑞华(长兴)新能源有限公司 续建 2014-2019 年产13000台纯电动汽车动力总成及电控、电池、电容、电机等关键零部件及年产3000台纯电动汽车车身底盘的生产能力 30 17 工业 茶饮料及矿泉水生产基地项目 长兴金沙泉有限公司 续建 2015-2017 项目划规用地约200亩,新增4条全自动饮用水生产线和1条红茶饮料线 7 18 能源 华能热电联产项目 华能 新建 2016-2020 新建三台90吨锅炉,两台12MW汽轮发电机组,同时配脱硫环保设施 6 19 生产性服务业 普泰码头物流产业园项目 普泰(香港)集团有限公司 新建 2016-2019 项目总占地560亩,10个500吨级泊位、一个水陆两用型加油加气站、液化天然气库、成品油库和海关商检监管区,海宁中国进口食品城长兴配送中心,配套仓储、跨境电商 10 20 生产性服务业 长兴电子商务物流产业园项目 浙江长兴综合物流园区发展有限公司 续建 2014-2020 以知名第三方电商平台配送分拨、大型电商仓储物流为核心,以农村电商、生鲜电商、跨境电商为重点,以城乡电商配送网络为支持的综合型电商物流产业园 5 21 生产性服务业 渤海现代物流产业园项目 渤海现代物流股份有限公司 续建 2014-2019 项目总规划用地面积430余亩,总建筑面积约30余万平方,建设工业品仓储区,高端农产品冷冻仓储区,轻工材料仓储区,生活区 10.8 22 生产性服务业 南方物流输送带项目 湖州南方物流有限公司 续建 2015-2018 拟建设一条年输送能力为1050万吨熟料的长胶带输送及仓储系统 7.2

Tags: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