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演讲范文 > 会议发言 / 正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研讨会发言材料

2022-11-01 09:55:05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研讨会发言材料,供大家参考。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研讨会发言材料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研讨会发言材料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研讨发言 在今年 8 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进展的指导思想、战略任务。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深刻领会在实现中华民族宏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内涵要求,深刻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源流、现实观照、将来方向。具体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是深刻领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源流。最近读了一本书《另一半中国史》,写的就是少数民族在中华历史中的进展历程、历史作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历史,就是中国各民族共同塑造的历史。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融合进展,形成了协和王邦、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中华民族被称为炎黄子孙,炎帝与黄帝原来是两个部族,在长期交往中融合形成一体,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自信、历史渊源,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文明架构的重要支撑。回顾党的百年历史,党在成立之初,就高度重视民族工作,1922 年党的二大提出了关于民族问

  题的纲领,1928 年党的六大特地作出关于民族问题决议案。长征途中,红军经过民族地区时,与 10 多个民族直接交往,宣扬党的民族政策,所以毛泽东指出: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扬队,长征是播种机。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民族地区人民当家作主,为民族团结提供了制度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召开了 2 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将民族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进展取得了历史性飞跃,中华民族宏大复兴是全国 56 个民族的共同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文明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加以进展,是新时代做好民族的工作的根本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二是深刻领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观照。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确定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这是中华民族的宏大荣耀!这是中国人民的宏大荣耀!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宏大荣耀!在这一“庄严宣告〞中,把“这是中华民族的宏大荣耀〞放在“三个宏大荣

  耀〞之首,充分表达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正在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节点,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定要求,是稳固和进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心的必定要求,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定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全部工作都要向此聚焦。我们要深入落实总书记的这一要求,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意识形态工作中,把牢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政治站位,把握“国之大者〞,大力宣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好各民族沟通相通相融的故事,教育引导各民族人民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三是深刻领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将来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民族工作创新进展,就是要坚持正确的,调整过时的,更好保障各民族群众合法权益。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要聚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民族工作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指引下,不断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切

  实处理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握好共同性与差异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各民族意识、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物质和精神等四个方面关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根本的在于加强党的领导,把民族工作纳入党的建设,增添做好民族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要切实加强我区少数民族地区帮扶工作,推动少数民族地区高质量进展,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坚决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研讨会发言材料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研讨发 言

  根据党史学习教育安排,本人专题学习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刻领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民族理论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保证。高校是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阵地,聚集着众多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高校的工作措施得不得当、力度够不够强都将直接关系到党中央重要决策部署是否贯彻落实到 位。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要紧密围绕中央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关决策部署,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认真做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进一步提高认识,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做好相关工作。

 一、深刻认识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必然性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在 5000 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上,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缔造了今天 56 个民族守望相助、手足相亲的中华民族大家庭,这是孕育中华民族共

 同体意识的深厚历史根基。2014 年 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党的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式写入党章,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新征程上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论断,是对我国基本国情和历史传统的准确把握,是对中华民族团结进步规律的深刻揭示,也是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基础和必然要求。

 二、深刻理解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意

  义

  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书写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形成的灿烂中华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员交流频繁、网络、电视和新型媒体的普及,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迅速发展,社会语言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少数民族地区已经具备了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基本教育教学 语言的条件。党的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对加快民族地区发

 展教育、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和安排。特别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成为教育教学的基本语言,极大促进了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升。2021 年 3 月 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并强调,要倍加珍惜、继续坚持民族团结光荣传统和“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巩固发展民族团 结大局。要抓好党史学习教育,教育引导全体党员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坚定不移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多次深入调研、体察冷暖,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召开一系列重要会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在党中央亲切关怀下,从雪域高原到天山南北,从祖国北疆到西南边陲, 少数民族贫困群众全部脱贫,全面小康阳光普照,民族地区面貌日新月异,少数民族群众生活蒸蒸日上,各民族同胞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谱写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光辉篇章。站在新起点,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共同目标,就需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发展繁荣,牢记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在促进民族团结方面把工作做细做实。要通过文化认同筑牢民族团结之根,凝聚民族和睦之魂;要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全面理解党的政策; 要认真做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全面推行使用

 国家统编教材,树立爱国观念,抵制错误思潮,以全面认同 为民族复兴凝聚合力。

 三、坚决推进国家统编教材使用工作

 一是切实提高政治站位。确保党的民族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二是进一步强化理论武装。加强对国家、自治区有关政策、理论的学习,坚定不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广大师生头脑,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切实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激励广大学生自觉使用国家统编教材,自觉学好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对思想有波动的重点人员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切实把党中央和自治区的政策部署讲清楚,把国家在民族语言授课学校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大意义讲清楚,统一思想,切实铸牢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是牢牢扛起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大旗,让民族团结进步根植于广 大师生心中。加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好党委领导核心作用, 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全面加强学院基层党建工作,确保各级党组织和广大教职工部始终成为做好民族工作的坚强政治力量。要扎实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教育教学之中,开好开足思想政治理论课,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教育各族学生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 组织开展民族团结“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青 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唱响新时代永远跟党走”等主题教

 育活动,引导学生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四是全面加强师资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立健全教育、宣传、监督、考核、奖惩等长效机制,抓好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 教育引导广大教师坚定政治方向,坚守师德底线,争做“四有”好老师,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持续推进思政课优质师资储备、培养工作,以优质思政课推动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养成。五是加强包联工作。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学院领导班子包院系,院系领导包班级,辅导员、任课教师包学生的工作机制,加强包联工作,掌握师生关切,积极回应。继续加强值班值守,强化师生管理,遇有特殊情况及重大突发事件,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指挥调度,妥善处置,确保万无一失。六是打通贫困学生资助“绿色通道”。深度落实国家各项学生资助政策,加大资助政策讲解宣传,帮助少数民族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完成学业,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一代青年,为做好民族团结工作创造良 好条件。七是多渠道解决就业难题。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加大与企业合作办学,通过加强双语培训、举办蒙餐制作技能培训班(蒙语授课)、建设非遗文化传承实训基地、开展民族特色旅游产品制作实训等,引导学生学习民族文化和特色产业技能,促进就业创业。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研讨会发言材料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发言材料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民族理论方面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是维护民族团结的基础性工程和战略性任务。在 2014 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围绕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八个坚持等核心关键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此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提法在媒体上出现的频率日益增多,党和国家有关文件与会议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频频出现。2017 年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原文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党的十九大,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认同、民族交融的情感纽带,是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石,是中华民族绵延不衰、永续发展的力量源泉。中央《关于全面深人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中指出,这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这些重要论断,深刻阐释了中华民族从自在到自觉再到自强的历史规律,正确指明了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方向。下面,结合本次专题学习,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为什么要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各族人民要心手相牵、团结奋进,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

 第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维护国家统一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原则。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中华文化、捍卫祖国统一、推动历史进步,在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渐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文字基本统一、观念基本相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中不断融合,由多元到一体、由松散到紧密,最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大格局。一个多民族国家如果缺乏统一的身份意识,没有强烈的国家认同,就会四分五裂、一盘散沙。千百年来,维护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始终是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政治理想、精神寄托和道德情感,始终是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主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深刻认识国家统一是各民族最高利益,铸牢共同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根基。

 第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要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上的交流交融,融洽的民族情感的形成,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也是中华民族具有强大凝聚力、向心力和整合力的根本原因。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深化文化认同、汇聚民族力量,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中实现各民族文化交融共生、和谐发展,形成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强大精神纽带。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找准民族团结工作与各族群众的心理契合点、情感共鸣点、利益结合点,才能在全社会形成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厚氛围,才能使 56 个民族始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才能使我国各民族永远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第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梦想、共同愿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深刻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强调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需要中华民族的每一位成员都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也必将进一步激发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进一步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们党提出的到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不仅要如期实现,而且在地域上、人群上一个都不能少。“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这是党中央的坚定决心,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让少数民族群众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进对新时代我们党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这“四个伟大”的认同,需要进一步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牢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

 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 40 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在对中华民族5000 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中华文明几千年历史赋予的国家禀赋。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大家庭,这是中国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起点和归宿。在我国辽阔的疆域内,让 14 亿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秉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消除发展起点不一致及自然、社会的偶然因素造成的影响,

 保障社会公平,促进平等。因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走中国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理解其深刻的历史逻辑和深厚的现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准确把握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强调多民族的大一线各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客观事实,历史本来的面目就是这样,历史演进的特点也是这样。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史上,曾经有许多民族登上过历史舞台,这些民族经过诞育、分化、交融,最终形成了今天的 56 个民族。毛泽东主席曾讲过:“汉族人口多也是长时期内许多民族混血形成的。”可以说,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在这条长河中,中华民族发展“合”是主流、是大势,“分”只是浪花。习近平总书记就此讲了“四个共同”,即各民族共同开拓了辽阔疆域,共同书写了悠久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精神。

 从我们***来看,各民族发展同样也是这么走过来的,自古以来就有匈奴、乌桓、鲜卑、突厥、回纥、契丹、蒙古、女人真、汉等民族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繁衍生息。早在战国时期,燕、赵、秦等图的领土就已拓展到这里,中原的华夏民族开始在内蒙古***南部定居;秦朝修筑万里长城,云中郡等都是边防重镇;汉朝设立了五原等郡县,在整个汉朝及其后的五胡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南匈奴人和东胡人逐渐和华夏民族融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内蒙古***地区既有北方民族政权全面开拓治理的时候,也有中原王朝全面管辖治理的时候;既有北方民族建立的元朝、清朝全面管辖治理的时候,也有中原王朝和北方民族政权分别或交叉管辖治理的时候,无论哪个政权都把这里视作中国的组成部分,无论哪个民族都把自己建立的王朝视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正统,历朝历代的各族人民都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今日中国疆域的形成作出了重

 要贡献。相较于其他民族地区,我们***多民族、大融合的特点更为鲜明,战国时期的“胡服骑射”,西汉时期的昭君出塞,北魏时期的汉化运动,宋辽时期汉族人口的北迁和辽文化对唐文化的继承,清朝时期的土尔扈特万里东归,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千孤儿入内蒙、克服困难捐粮畜、最好牧场为航天、各族人民建包钢等等,都是***大地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佳话。也就是说,***地区历来是各民族共同开发建设和拥有的地方,蒙古族也是经过长期迁徙、民族融合形成的。正如乌兰夫同志指出的“蒙古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也是各民族团结的结果”。***地区民族关系的演变,始终和中华各民族关系的演变紧密相连。1840 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深渊,整个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内忧外患和共同抗争把各民族命运空前团结在一起,使各民族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我们党作为“两个先锋队”,自成立之日起就以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

 党的十九大报告就此讲得十分深刻:在近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剧烈运动中,在中国人民反抗封建统治和外来侵略的激烈斗争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在领导各族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把民族平等作为立国的根本原则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各族人民在历史上第一次真正获得了平等的政治权利、共同当家做了主人,终结了旧中国民族压迫、纷争的痛苦历史。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讲的“开辟了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的新纪元", “这是我国民族关系史上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也就是说,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是在也只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上才得以实现。在我国革命进程中,***地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乌兰夫同志为代表的***民族解放运动先驱,排除干扰,消除分歧,引导和带领***人民作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中华民族大家庭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正确抉择,为探索中国特色

 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实现各民族真正平等、确立和巩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作出了突出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

 第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理清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有 56 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但要看到各民族差异性逐步缩小、共同性不断增多的历史趋势,同时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将长期存在也是客观现实。一方面,不能笼统地把“同”和“异”放到一个层面看待,“同”是方向、是前提、是根本,共同性是统领差异性的,没有共同性就谈不上共同体意识,不能本末倒置。“异”是历史的、具体的,是丰富多彩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不能用差异性取代共同性,也不能用一个民族的独特性取代其他民族的多样性。增进共同性,不是要取消民族之间的差异性、更不是要清灭哪个民族,不是“汉化”也不是“同化”,而是要共同走向现代化。尊重差异性,是要包容多样,但不能强化固化差异、不能人为添加扩大差异,不能用差异性消减共同性,不能把差异性变成“隔离墙”,更不能让差异性成为阻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绊脚石。

 中华文化是备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我们***历来就是多元文化荟萃、多种文化并存的地区。要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在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保护和传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去粗存精、推陈出新,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坚持“同”的基础上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另一方面,要理清哪些方面必须“同”、哪些方面可以“异”。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认同,在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上也不能有差异。在饮食服饰、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建筑风专题学习格等方面,不同民族可以有差异,在中华文化百花园里绽放光彩。总的来讲就是既要尊

 重差异、包容多样,也要正视共性、增进一体,既不能持消极论、无所作为,也不能犯急躁病、胡乱作为,必须把握好界限、拿捏好分寸。

 第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深植于历史,更要着眼于发展,不断增强“五个认同”,在共同团结奋斗中实现共同繁荣发展。一是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厚植家国情怀。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爱国表现为维护国家主权、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尊重民族历史文化、骨肉同胞相惜等真挚情感的流露。因为爱自己的祖国,56 个民族始终并肩捍卫着祖国统一,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我们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古圣先贤的思想,体现了仁人志士的夙愿,体现了革命先烈的理想,也寄托着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就要深刻认识我们伟大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祖国,共同捍卫了祖国统一。要时刻胸怀祖国,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旗帜鲜明地维护国家利益和祖国尊严,坚决同一切分裂祖国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研讨会发言材料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研讨发言材料 3 3篇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谈谈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识,与大家共同交流探讨,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中华民族是守望相助的大家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践行守望相助理念都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奠定稳固的心理认同。我们要深入践行守望相助理念,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各项基础。

 — 、三点认识 (一)要充分认识守望相助理念的时代价值,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 守望相助理念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守望相助,体现的是民族传统中的德性追求,展现的是天下大同的道义境界。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并充分利用和挖掘其内在价值,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早在 2009 年 8 月考察内蒙古时,习近平总书记就结合内蒙古实际,首次对守望相助的内涵进行了全新阐释,希望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守,就是守好家门,守好祖国边疆,守好内蒙古少数民族美好的精神家园;望,就是登高望远,规划事业、谋求发展要跳出当地、跳出自然条件限制、跳出内蒙古,有宽广的世界眼光,有大局意识;相助,就是各族干部群众要牢固树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思想,各族人民拧成一股绳,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此后,他在对外关系、港澳台问题、民族关系等多个方面强调守望相助,使之成为治国理政具体实践所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理念。

 守望相助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视和关怀的重要体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内蒙古是我国最早成立民族自治区的地方,是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最早付诸实施的地方,地处祖国北疆,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内蒙古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做好了,在全国、在国际上都有积极意义。同时,内蒙古具有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自治区成立 70 多年来,赢得并长期呵护了“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内蒙古、三次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都对内蒙古各族人民始终保持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优良传统给予了高度评价,赋予守望相助全新的时代内涵,对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提出了殷切期望和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践行守望相助理念的殷殷嘱托,体现了对内蒙古的关爱之切、期望之重、思虑之深和筹谋之远。

 (二)要深刻领会守望相助理念的精神品质,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守望相助理念体现了开放包容的精神品质。内蒙古髙原是北方游牧文化的摇篮,自远古以来,匈奴、乌桓、鲜卑、突厥、回纟乞、契丹、女真、蒙古、汉等民族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共同创造了美好家园,共同孕育了草原文化,形成了内蒙古各族人民开放包容的精神。在新中国70 多年的历史进程中,这种优秀传统民族文化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丰富实践不断结合,增进了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守望相助理念体现了平等和谐的精神品质。内蒙古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各民族大团结局面已经形成,各族群众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多民族社区、多民族学校、多民族企事业单位、多民族家庭等非常普遍,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始终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

 在一起,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三)要努力实现守望相助理念的各项要求,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基础 一是守好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做好就业增收、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会治安等方面工作,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二是守好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以建设生态安全屏障、构筑万里绿色长城为引领,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坚决守护好内蒙古这片碧绿、这方蔚蓝、这份纯净。三是守好各族人民美好的精神家园。加快推进乌兰牧骑事业发展,深化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满足各族人民文化新期待。

 善于登高望远,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解放思想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要求,调整优化供给结构、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和城乡结构,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新增长极,引导一切发展活动向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聚焦发力。

 弘扬优良传统,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常盛。全面加强民族团结宣传,深入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典型人物和事迹宣传报道,着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工作中,拉紧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精神纽带,不断增进各族干部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下步打算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培育 “你中 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在非公经济人士中深入开展学习宣传

 教育活动,使之牢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自觉将个人理想追求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宓结合起来,在促讲民旌团结井建羊好家园,扫当名民旌“宇胡相助"共同使命的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成就梦想、体现价值。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充分发挥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深入企业走访调研,积极反映企业利益诉求,依法维护企业权益,教育和引导广大企业经营者,依法诚信经营,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推动党委、政府关于支持民营企业的各项惠企惠民政策贯彻落实落地。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 发展,夯实物质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进一步认清责任使命,在推动民营经济发展上体现使命担当,聚精会神服务企业转型升级,真心实意帮助企业过坎闯关。在加强物质支持的同时更加注重思想引导,使各族群众感党恩、跟党走,共同迈入小康社会、共享发展成果。

 1 202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研讨发言材料

 对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团结是一个关系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我们党自成立起,就将实现各民族之间的真正平等和团结,作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方针。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多次强调“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要求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团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

 样珍视民族团结。

 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这一重要论述,站在党的历史使命的高度,深刻阐明了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指明了新时代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战略任务,意义重大而深远。

 纵观历史,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 在中国历史上,凡是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时期,无一不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时期。西汉文景之治、唐代贞观之治、清代康乾盛世都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反之,历史上发生过数不清的战乱和纷争,使国家和人民都饱受动荡之苦。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消除了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总根源,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基础。70 多年来,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决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防范和化解国内外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提供了坚强保证。

 当前,我国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更加光明的前景。

 放眼世界,民族宗 J 问题历来是影响世界格局演变的重要因素当前,一些国家因为民族矛盾、种族仇恨、宗 J 纷争、领土争端,导致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甚至国家解体、民族分裂、经济衰退、满目疮痍。民族宗J 问题成为影响世界格局演变的重要因素。

 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船坚炮利和挑拨离间,中华民族陷入四分五

 裂、亡国灭种的空前危机。当时的西方人普遍认为,中国肯定会像奥匈帝国等多民族国家一样,分裂为无数个单一民族国家。但是,他们的预言失败了。中华民族不仅没有分裂,反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空前地团结起来,“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打败了侵略者,赢得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浴血奋战、浴火重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各民族在反对共同敌人的斗争中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宗 J 问题对我渗透、破坏、颠覆的图谋从未停止、愈演愈烈。美国参众两院出台直接涉华法案、决议共 37 项,大多是这类议题。他们以“人权”之名行“霸权”之实,执意炮制涉港、涉台、涉藏、涉疆等法案,粗暴干涉中国内政、遏制中国发展的图谋昭然若揭。国内外敌对势力越是要破坏民族团结,我们就越是要推动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不断筑牢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的人心防线。

 面向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 56 个民族共同的梦,归根到底要靠 56 个民族共同团结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我国近 14亿人口中,少数民族有 1 亿多,都是我们党紧紧依靠的对象;960 多万平方公里陆地国土面积中,155 个民族自治地方占 64%,都是我们党领导下的地方。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在党的领导下,都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从“葬海结盟"“耗牛革命”“山山金达莱、村村烈士碑",到“三千孤儿入内蒙""“最好牧场为航天”“一家三代为国戍边",再到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北煤南运,例子不胜枚举。党

 的十八大以来,在打贏脱贫攻坚战、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各族人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力量。

 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上升,必将迎来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把各族群众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局面。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研讨发言

  根据党史学习教育安排,本人专题学习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刻领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民族理论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保证。高校是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阵地,聚集着众多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高校的工作措施得不得当、力度够不够强都将直接关系到党中央重要决策部署是否贯彻落实到位。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要紧密围绕中央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关决策部署,加强民族团结教育,认真做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进一步提高认识,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做好相关工作。

 一、深刻认识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必然性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在 5000 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上,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缔造了今天 56 个民族守望相助、手足相亲的中华民族大家庭,这是孕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厚历史根基。2014 年 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党的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式写入党章,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新征程上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论断,是对我国基本国情和历史传统的准确把握,是对中华民族团结进步规律的深刻揭示,也是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基础和必然要求。

 二、深刻理解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意义 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书写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的灿烂中华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员交流频繁、网络、电视和新型媒体的普及,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迅速发展,社会语言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少数民族地区已经具备了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基本教育教学语言的条件。党的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对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教育、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和安排。特别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成为教育教学的基本语言,极大促进了民族地区教

 育质量和水平的提升。2021 年 3 月 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并强调,要倍加珍惜、继续坚持民族团结光荣传统和“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巩固发展民族团结大局。要抓好党史学习教育,教育引导全体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不移为中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研讨会发言材料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研讨发言材料 2篇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谈谈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识,与大家共同交流探讨,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中华民族是守望相助的大家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践行守望相助理念都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奠定稳固的心理认同。我们要深入践行守望相助理念,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各项基础。

 一、三点认识 (一)

 要充分认识守望相助理念的时代价值,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

 守望相助理念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守望相助,体现的是民族传统中的德性追求,展现的是天下大同的道义境界。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并充分利用和挖掘其内在价值,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早在 2009 年 8 月考察内蒙古时,习近平总书记就结合内蒙古实际,首次对守望相助的内涵进行了全新阐释,希望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守,就是守好家门,守好祖国边疆,守好内蒙古少数民族美好的精神家园;望,就是登高望远,规划事业、谋求发展要跳出当地、跳出自然条件限制、跳出内蒙古,有宽广的世界眼光,有大局意识;相助,就是各族干部群众要牢固树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思想,各族人民拧成一股绳,

 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此后,他在对外关系、港澳台问题、民族关系等多个方面强调守望相助,使之成为治国理政具体实践所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理念。

 守望相助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视和关怀的重要体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内蒙古是我国最早成立民族自治区的地方,是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最早付诸实施的地方,地处祖国北疆,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内蒙古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做好了,在全国、在国际上都有积极意义。同时,内蒙古具有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自治区成立 70 多年来,赢得并长期呵护了“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内蒙古、三次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都对内蒙古各族人民始终保持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优良传统给予了高度评价,赋予守望相助全新的时代内涵,对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提出了殷切期望和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践行守望相助理念的殷殷嘱托,体现了对内蒙古的关爱之切、期望之重、思虑之深和筹谋之远。

 (二)

 要深刻领会守望相助理念的精神品质,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守望相助理念体现了开放包容的精神品质。内蒙古高原是北方游牧文化的摇篮,自远古以来,匈奴、乌桓、鲜卑、突厥、回纥、契丹、女真、蒙古、汉等民族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共同创造了美好家园,共同孕育了草原文化,形成了内蒙古各族人民开放包容的精神。在新中国 70 多年的历史进程中,这种优秀传统民族文化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丰富

 实践不断结合,增进了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守望相助理念体现了平等和谐的精神品质。内蒙古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各民族大团结局面已经形成,各族群众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多民族社区、多民族学校、多民族企事业单位、多民族家庭等非常普遍,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始终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三)

 要努力实现守望相助理念的各项要求,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基础

 一是守好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做好就业增收、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会治安等方面工作,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二是守好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以建设生态安全屏障、构筑万里绿色长城为引领,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坚决守护好内蒙古这片碧绿、这方蔚蓝、这份纯净。三是守好各族人民美好的精神家园。加快推进乌兰牧骑事业发展,深化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满足各族人民文化新期待。

 善于登高望远,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解放思想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要求,调整优化供给结构、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和城乡结构,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培育新产业、新动

 能、新增长极,引导一切发展活动向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聚焦发力。

 弘扬优良传统,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常盛。全面加强民族团结宣传,深入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典型人物和事迹宣传报道,着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工作中,拉紧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精神纽带,不断增进各族干部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下步打算 (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培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在非公经济人士中深入开展学习宣传教育活动,使之牢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自觉将个人理想追求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宓结合起来,在促讲民旌团结井建羊好家园,扫当名民旌“宇胡相助”共同使命的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成就梦想、体现价值。

 (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充分发挥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深入企业走访调研,积极反映企业利益诉求,依法维护企业权益,教育和引导广大企业经营者,依法诚信经营,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推动党委、政府关于支持民营企业的各项惠企惠民政策贯彻落实落地。

 (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物质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进一步认清责任使

 命,在推动民营经济发展上体现使命担当,聚精会神服务企业转型升级,真心实意帮助企业过坎闯关。在加强物质支持的同时更加注重思想引导,使各族群众感党恩、跟党走,共同迈入小康社会、共享发展成果。

 202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研讨发言材料 对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团结是一个关系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我们党自成立起,就将实现各民族之间的真正平等和团结,作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方针。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多次强调“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要求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团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

 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这一重要论述,站在党的历史使命的高度,深刻阐明了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指明了新时代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战略任务,意义重大而深远。

 纵观历史,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 在中国历史上,凡是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时期,无一不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时期。西汉文景之治、唐代贞观之治、清代康乾盛世都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反之,历史上发生过数不清的战乱和纷争,使国家和人民都饱受动荡之苦。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消除了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总根源,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基础。70多年来,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决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防范和化解国内外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为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提供了坚强保证。

 当前,我国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更加光明的前景。

 放眼世界,民族宗 J 问题历来是影响世界格局演变的重要因素当前,一些国家因为民族矛盾、种族仇恨、宗 J 纷争、领土争端,导致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甚至国家解体、民族分裂、经济衰退、满目疮痍。民族宗 J 问题成为影响世界格局演变的重要因素。

 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船坚炮利和挑拨离间,中华民族陷入四分五裂、亡国灭种的空前危机。当时的西方人普遍认为,中国肯定会像奥匈帝国等多民族国家一样,分裂为无数个单一民族国家。但是,他们的预言失败了。中华民族不仅没有分裂,反而在中国共 产党领导下空前地团结起来,“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打败了侵略者,赢得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浴血奋战、浴火重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各民族在反对共同敌人的斗争中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宗 J问题对我渗透、破坏、颠覆的图谋从未停止、愈演愈烈。美国参众两院出台直接涉华法案、决议共 37 项,大多是这类议题。他们以“人权”之名行“霸权”之实,执意炮制涉港、涉台、涉藏、涉疆等法案,粗暴干涉中国内政、遏制中国发展的图谋昭然若揭。国内外敌对势力越是要破坏民族团结,我们就越是要推

 动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不断筑牢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的人心防线。

 面向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 56 个民族共同的梦,归根到底要靠 56 个民族共同团结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我国近 14 亿人口中,少数民族有 1 亿多,都是我们党紧紧依靠的对象;960 多万平方公里陆地国土面积中,155 个民族自治地方占 64%,都是我们党领导下的地方。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在党的领导下,都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从“彝海结盟”“牦牛革命”“山山金达莱、村村烈士碑”,到“三千孤儿入内蒙”“最好 牧场为航天”“一家三代为国戍边”,再到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北煤南运,例子不胜枚举。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打贏脱贫攻坚战、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各族人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力量。

 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上升,必将迎来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把各族群众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局面。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研讨会发言材料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研讨发言材料

 根据党史.学习教育安排,本人专题学习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刻领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总书记对党的民族理论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保证。高校是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阵地,聚集着众多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高校的工作措施得不得当、力度够不够强都将直接关系到党中央重要决策部署是否贯彻落实到位。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要紧密围绕中央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关决策部署,加强民族团结教育,认真做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进一步提高认识,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做好相关工作。

 一、深刻认识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必然性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在 5000 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上,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城,共同创造了悠久的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缔造了今天 56 个民族守望相助、手足相亲的中华民族大家庭,这是孕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厚历史根基。2014 年 9月,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

 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党的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式写入党章,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新征程上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论断,是对我国基本国情和历史传统的准确把握,是对中华民族团结进步规律的深刻揭示,也是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基础和必然要求。

 二、深刻理解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意义

 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书写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的灿烂中华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员交流频繁、网络、电视和新型媒体的普及,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迅速发展,社会语言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少数民族地区已经具备了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基本教育教学语言的条件。党的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对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教育、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和安排。特别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成为教育教学的基本语言,极大促进了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升。2021 年 3 月 5日,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并强调,要倍加珍惜、继续坚持民族团结光荣传统和“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巩固发展民族团结大局。要抓好党史.学习教育,教育引导全体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不移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总书记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多次深入调研、体察冷暖,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召开一系列重要会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在党中央亲切关怀下,从雪域高原到天山南北,从祖国北疆到西南边陲,少数民族贫困群众全部脱贫,全面小康阳光普照,民族地区面貌日新月异,少数民族群众生活蒸蒸日上,各民族同胞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谱写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光辉篇章。站在新起点,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共同目标,就需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发展繁荣,牢记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在促进民族团结方面把工作做细做实。要通过文化认同筑牢民族团结之根,凝聚民族和睦之魂;要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全面理解党的政策;要认真做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树立爱国观念,抵制错误思潮,以全面认同为民族复兴凝聚合力。

 三、坚决推进国家统编教材使用工作

 一是切实提高政治站位。确保党的民族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二是进一步强化理论武装。加强对国家、自治区有关政策、理论的学习,坚定不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广大师生头脑,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切实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激励广大学生自觉使用国家统编教材,自觉学好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对思想有波动的重点人员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切实把党中央和自治区的政策部署讲清楚,把国家在民族语言授课学

 校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大意义讲清楚,统一思想,切实铸牢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是牢牢扛起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大旗,让民族团结进步根植于广大师生心中。加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好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全面加强学院基层党建工作,确保各级党组织和广大教职工部始终成为做好民族工作的坚强政治力量。要扎实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教育教学之中,开好开足思想政治理论课,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教育各族学生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组织开展民族团结“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党建功新时代”“唱响新时代永远跟党走”等主题教育活动,引导“青春心向学生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四是全面加强师资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立健全教育、宣传、监督、考核、奖惩等长效机制,抓好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教育引导广大教师坚定政治方向,坚守师德底线,争做“四有”好老师,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持续推进思政课优质师资储备、培养工作,以优质思政课推动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养成。五是加强包联工作。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学院领导班子包院系,院系领导包班级,辅导员、任课教师包学生的工作机制,加强包联工作,掌握师生关切,积极回应。继续加强值班值守,强化师生管理,遇有特殊情况及重大突发事件,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指挥调度,妥善处置,确保万无一失。六是打通贫困学生资助“绿色通道”。深度落实国家各项学生资助政策,加大资助政策讲解宣传,帮助少数民族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完成学业,成

 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一代青年,为做好民族团结工作创造良好条件。七是多渠道解决就业难题。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与企业合作办学,通过加强双语培训、举办蒙餐制作技能培训班(蒙语授课)、建设非遗文化传承实训基地、开展民族特色旅游产品制作实训等,引导学生学习民族文化和特色产业技能,促进就业创业。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研讨会发言材料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研讨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谈谈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识,与大家共同交流探讨,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中华民族是守望相助的大家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践行守望相助理念都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奠定稳固的心理认同。我们要深入践行守望相助理念,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各项基础。

  一、三点认识

  首先,要充分认识守望相助理念的时代价值,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

  守望相助理念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守望相助,体现的是民族传统中的德性追求,展现的是天下大同的道义境界。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并充分利用和挖掘其内在价值,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早在 2009 年 8 月考察内蒙古时,习近平总书记就结合内蒙古实际,首次对守望相助的内涵进行了全新阐释,希望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守,就是守好家门,守好祖国边疆,守好内蒙古少数民族美好的精神家园;望,就是登高望远,规划事业、谋求发展要跳出当地、跳出自然条件限制、跳出内蒙古,有宽广的世界眼光,有大局意识;相助,就是各族干部群众要牢固树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思想,各族人民拧成一股绳,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此后,他在对外关系、港澳台问题、民族关系等多个方面强调守望相助,使之成为治国理政具体实践所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理念。

  守望相助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视和关怀的重要体现。我国是统一

 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内蒙古是我国最早成立民族自治区的地方,是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最早付诸实施的地方,地处祖国北疆,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内蒙古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做好了,在全国、在国际上都有积极意义。同时,内蒙古具有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自治区成立 70 多年来,赢得并长期呵护了“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内蒙古、三次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都对内蒙古各族人民始终保持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优良传统给予了高度评价,赋予守望相助全新的时代内涵,对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提出了殷切期望和要求。总书记对内蒙古践行守望相助理念的殷殷嘱托,体现了对内蒙古的关爱之切、期望之重、思虑之深和筹谋之远。

  其次,要深刻领会守望相助理念的精神品质,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守望相助理念体现了开放包容的精神品质。内蒙古高原是北方游牧文化的摇篮,自远古以来,匈奴、乌桓、鲜卑、突厥、回纥、契丹、女真、蒙古、汉等民族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共同创造了美好家园,共同孕育了草原文化,形成了内蒙古各族人民开放包容的精神。在新中国 70 多年的历史进程中,这种优秀传统民族文化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丰富实践不断结合,增进了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守望相助理念体现了平等和谐的精神品质。内蒙古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各民族大团结局面已经形成,各族群众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多民族社区、多民族学校、多民族企事业单位、多民族家庭等非常普遍,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始终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第三,要努力实现守望相助理念的各项要求,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基础。

  一是守好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做好就业增收、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会治安等方面工作,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二是守好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以建设生态安全屏障、构筑万里绿色长城为引领,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坚决守护好内蒙古这片碧绿、这方蔚蓝、这份纯净。三是守好各族人民美好的精神家园。加快推进乌兰牧骑事业发展,深化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满足各族人民文化新期待。

  善于登高望远,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解放思想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要求,调整优化供给结构、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和城乡结构,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新增长极,引导一切发展活动向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聚焦发力。

  弘扬优良传统,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常盛。全面加强民族团结宣传,深入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典型人物和事迹宣传报道,着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工作中,拉紧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精神纽带,不断增进各族干部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下步打算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培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在非公经济人士中深入开展学习宣传教育活动,使之牢

 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自觉将个人理想追求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结合起来,在促进民族团结、共建美好家园,担当各民族“守望相助”共同使命的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成就梦想、体现价值。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充分发挥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深入企业走访调研,积极反映企业利益诉求,依法维护企业权益,教育和引导广大企业经营者,依法诚信经营,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推动党委、政府关于支持民营企业的各项惠企惠民政策贯彻落实落地。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物质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进一步认清责任使命,在推动民营经济发展上体现使命担当,聚精会神服务企业转型升级,真心实意帮助企业过坎闯关。在加强物质支持的同时更加注重思想引导,使各族群众感党恩、跟党走,共同迈入小康社会、共享发展成果。

Tags: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