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演讲范文 > 会议发言 / 正文

风险官在全行风险总监座谈会上的讲话--努力推动风险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2020-03-12 16:21:08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努力推动风险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在全行风险总监座谈会上的讲话

 **

 (20**年9月19日)

  

 同志们:

 刚才,郭董事长在讲话中就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全面风险管理进行了深刻阐述,既是对风险管理改革实践和先进经验的总结和升华,也为下一步做好全面风险管理、进一步深化改革明确了方向。全行要深入学习,认真领会,全面贯彻落实。下面,我主要就前一阶段风险管理主要工作进展、当前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以及下一阶段风险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工作重点,讲几点意见。

 一、近年来风险管理主要工作进展

 近年来,风险条线紧紧围绕全行改革和发展战略重点,克服人手紧、任务重、压力大等诸多困难,踏踏实实,做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得到了董事会、监事会、总行高管层以及监管部门的充分肯定。尤其是在贯彻“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加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推进风险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政策制度、提升风险计量技术、强化风险监控、提高审批质量效率等方面,有明显的进步。

 (一)加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逐步理顺部门职责和管理边界

 从去年以来,我们在信用、市场、操作三大风险领域基本理清了管理关系和部门职责。在信用风险方面,公司业务部门和个人信贷业务部门主要是在市场层面上把住风险的第一道门槛;审批部门作为风险关口和标尺的执行人发挥作用;风险管理部门和风险监控部门主要是提供工具、分析风险的所在区域和部位,为风险控制提供依据;事后有审计部门对整个执行结果进行审计。在操作风险方面,制定了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在政策基础上形成了从业务操作的柜台到营运部门、会计部门,再到风险监控部门、风险分析部门和审计部门等几个层面的监测管理,并建立了一套案件管理和应急管理的体系。在市场风险方面,总行刚刚下发了《市场风险管理方案》,明确了

 “风险管理部门订规则,资产负债管理部门确定战略要求和资产组合管理,市场经营部门在规则和战略要求下、在组合框架内进行具体操作”的管理体制。

 通过上述工作,我们在三大风险领域,基本理顺了管理体系和部门职责、报告路线,基本实现了“三道防线、四道门槛”的体系,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二)持续推进风险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构建集中垂直的风险管理体制

 目前,各一级分行均设置了风险总监和相应的风险管理部门,各二级分支行风险主管全部到位,县级支行风险经理派驻工作全部完成,平行作业风险经理、基层机构操作风险经理逐步配备到位。全行大中型公司类客户平行作业已全面实施,正在向小企业和零售业务延伸;风险报告、平行作业以及授权管理、绩效考核等配套制度建设也形成了初步的框架;在风险条线人力资源管理、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也进行了探索。

 改革推进过程中,各分行也根据各自的不同情况进行了探索。如江苏、**、**等分行对平行作业机制进行了细化和完善,辽宁、山东、贵州、**、**、**等分行对城市行风险集中管理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广东、江西、福建等分行制定了风险经理绩效考核办法等。

 (三)完善风险管理政策制度,加快工具创新和运用

 去年以来,我行实施风险政策动态重检机制,不断充实完善和细化风险管理政策制度。相继出台了对公信贷政策和零售信贷政策;重检授权管理办法,制定了20**年授权方案,普遍扩大了对分行授权权限,加大了差别化授权的管理力度;根据市场环境变化,制定了公路、教育和纺织行业信贷政策底线;组织修订信贷业务手册,优化客户评级评价管理办法;完善重大风险事项管理制度,提高了市场响应速度和风险处置能力。在实施信贷政策重检方面,江苏分行做了大量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我行风险计量水平逐步提升的基础上,风险管理工具的创新与运用也获得一定进展。总行制定了《20**年经济资本计量方案》,积极引导全行业务结构调整,经济资本计量也实现了由系数法向资产变动法的转变,今年又推出了行业风险限额管理,从而实现了经济资本和风险限额两个维度上对资产总量和行业结构约束和调整的基本框架。同时,根据新资本协议有关债项评级的规定,吸收了内部评级工程成果,基本完成了《信贷资产十二级分类管理办法》的修订工作。

 (四)构筑操作风险管理平台,夯实操作风险管理基础

 经过近两年努力,我行已经初步建立了操作风险基础管理平台。制定了《操作风险管理政策》,下发了配套贯彻落实意见;在北京分行自评估试点的基础上,选择山西、山东、贵州分行进行了扩大试点,并在试点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完善了自评估管理办法,编写了操作手册;建立了业务持续性管理组织架构,顺利完成了上海数据中心灾备项目的应急演练;监控部门梳理了基层机构13个关键风险点,通过风险经理进行实时监控;开展了不相容岗位梳理,探索了关键风险指标体系建设。同时,我行全面推进案件防控及整改工作,在同业中率先对三年来全行案件进行了集中梳理和全面分析,找出了案发规律和潜在风险隐患,对案件防控工作提出了9大类108项具体整改措施,并在全行范围内推动落实。

 各分行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云南分行建立了一把手负主责,纪委书记、主管业务副行长和风险总监共同组织推动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四川分行借鉴花旗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工具,出台了操作风险报告制度,开发了岗位风险报告系统;山西、山东、贵州三家分行在自评估试点中,共识别133个关键风险点,30个有控制缺陷的问题,提出64个优化建议,并积极推动整改工作。

 (五)加强重点领域风险监控,加大风险监控系统建设

 我行建立了非现场监控指标体系,制定了相关风险监控操作规程。今年以来,集中精力强化了重点行业、重点客户、重点区域和重点业务环节的风险监控工作;开展了信贷业务大检查,重点排查国家重点调控与风险提示行业贷款风险;加强了大额授信客户风险监管,从总行开始,对十大关注和十大不良贷款客户进行直接监控。前8个月,全行前十大关注、不良类贷款客户余额分别比年初分别减少5.13亿元、2.25亿元;全行亿元以上不良贷款客户余额比年初减少44.50亿元。建立了重大风险事项快速反应机制,做了预案,强化重大风险事件响应和处置。前8个月,总行共处理重大信用风险事项54件,涉及金额2**.58亿元。今年4月份开始,重点对不良率超过10%的142家二级分支机构实施直接监控。

 此外,我行逐步提升风险监控工作信息化水平,已经完成了信贷资产减值准备管理系统的开发,信贷资产十二级分类电子审定系统拟于近期试点,明年要全部实行十二级分类。授信业务风险监测系统也正在推广,在湖南和**两个分行的个人业务风险监测试点已经进行,对公业务的风险监测系统在全行已经上线完毕。

 (六)推进方案审批,优化集团客户审批方式

 “方案审批”制度的推进,促进了风险关口前移,目前已经产生了一定的效果,前台谈判能力有所提升,风险管理在贷前环节得到一定落实。“方案审批”的本质是第一道防线的前台部门在谈判环节安置好风险。针对“方案审批”推进过程中效率低下问题,今年

 7月总行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提高对公客户授信业务服务效率的通知》,就前后台共同提高对客户需求的反应速度提出了具体要求。针对集团客户授信风险整体风险控制薄弱问题,今年5月份总行开始推行集团客户授信总量控制下的单独申报审批新模式,既能有效控制集团客户整体授信风险和单一客户信用风险,优化集团内客户结构,也大大提高了授信申报审批效率。

 (七)统一风险偏好,加强审批系统管理

 去年总行完成了房地产、火力发电等21个行业审批指引,今年已经初步完成了电力供应、风力发电、医院等5个行业审批指引,全年计划完成25个行业审批指引,并对部分已出台的指引进行重检。在去年出台大中型客户授信审批五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今年总行正在根据实际操作反映的情况和宏观调控具体要求,增加节能减排政策要求,细化资产负债率等指标。同时,总行还加强了审批系统管理,以视频会议的形式来贯彻全行信贷政策。审批系统还实施审批信息公示制度,整个审批过程全部在企业网上公布,各分行可根据这个情况进行督办,增强审批信息透明度。

 各分行也结合本行实际,加强区域信贷审批指引研究制定工作,推行审批差别化管理,有效提高了审批质量和效率。如:**分行制定了钢铁、房地产、化工、建材、教育、贸易融资等6个行业信贷审批指引;江苏分行制定了建筑、装备制造、纺织、化纤、房地产业、电子、教育、城市基础设施等8个行业信贷审批指引;**分行制定了房地产、电子、纺织(含化纤织造)等3个行业信贷审批指引;**分行制定了房地产、教育、纺织行业审批指引和小企业、个人信贷业务审批标准。北京分行实行了审批预备会议制度和“绿色100”差别化审批制度,浙江分行建立了审批会前协商制度,湖南分行制定了《信贷审批沟通管理办法》等,加强了信贷审批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的沟通联动,促进了业务发展。

 (八)推进新资本协议实施,加快风险计量系统建设

 目前,新资本协议的总体规划工作已经启动,咨询公司已进场,并进入差距分析阶段。风险计量系统建设也在加快进度,对公敞口项目中一般公司类客户、事业法人、银行客户、新成立客户等客户评级模型研发已进入模型设计阶段;与咨询公司合作开发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房地产等客户评级模型的优化及限额管理、专业贷款评级等工作即将全面展开。零售敞口项目建设顺利,信用卡评分卡、住房抵押评分卡已上线运行,明年基本可以对个人客户进行分级处理。消费贷款申请评分卡模型已初步完成开发。小企业评级项目正与咨询公司加强合作,积极准备前期开发工作。组合管理项目已完成经济资本和风险限额管理方案,目前正在申请立项。押品评估测试项目已初步完成具体方案和相关配套制度,正在编制业务需求。此外,我行还启动了风险管理模型实验室建设,硬件采购、软件安装测试、业务数据需求等各项工作均积极有序开展。

 (九)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强风险管理队伍建设,改善基层机构风险管理水平

 去年,我行推出了一级分行风险管理评价实施方案,并实施了评价工作。今年,总行在优化评价指标和程序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评价方案,组织实施了2006年度风险管理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信贷授权和差别化管理的主要依据,对各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了针对性提示,并督促各行整改提高。各一级分行也分别开展了二级分行风险管理评价工作,促进了基层行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

 风险管理体制改革以来,我行不断加强风险管理队伍建设,加大风险条线人员培训力度。至8月末,全行共配备风险条线人员9348人,比改革前增加3240人,增幅53%;风险条线人员占全行员工总数的2.83%,比改革前提高0.98个百分点。其中:风险主管

 555人;专职风险经理3604人,比改革前增加1606人,增幅80.38%;专职贷款审批人2447人,比改革前增加1128人,增幅85.52%。全行共举办各类风险培训班892期,培训各类风险人员40644人次。其中:总行共举办各类培训班33期,培训人员2175人次;各一级分行共举办各类培训班859期,培训人员38469人次。培训的力度明显加大。

 二、当前风险管理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资本市场空前活跃,总体运行状况良好。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刚才郭董事长已经做了系统阐述。关于宏观形势需要强调的是,在整个宏观调控的力度越来越大的走向下,中央银行和监管部门对于贷款总量的控制越来越严格,最近发布了更加明确的信号。昨天上午张建国行长主持召开了专题会议,重点研究了在当前形势下贷款总量的控制和结构调整的问题。刚才郭董事长已经讲到了一系列的政策要求,大家要认真贯彻执行。在贷款总量的控制上,各行要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严格控制贷款增幅。在控制总量的基础上,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小企业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各分行要有大局观,自觉执行宏观调控的要求,自觉执行总行提出的结构调整的信贷政策,约束自己的规模冲动,确保我们的贷款总量控制在国家有关部门要求范围内。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具体问题需要关注:

 (一)不良贷款“双降”压力较大,不良贷款控制仍需采取有效措施和手段

 截至8月末,全行境内机构不良贷款余额888.38亿元,比年初减少38.77亿元;不良率2.83%,比年初下降0.48个百分点,从数据看,一直在向好。但综合考虑以下因素,年底前不良贷款“双降”压力仍然较大。

 一是为减缓经济向过热发展的势头,国家可能进一步出台紧缩性调控措施,这将对我行信贷资产质量产生重大影响。年初总行进行了信贷资产质量压力测试,结果表明:

 GDP增长率每下降1个百分点,宏观违约率将上升2.35个百分点,贷款不良率将增加0.38个百分点,平均损失率将增加0.22个百分点。如果紧缩的趋势再继续加大,GDP增长有可能放缓,不良贷款压力就比较大。因此,我们在结构调整上要未雨绸缪。

 二是如剔除47.83亿元的不良贷款核销因素,前8个月不良余额实际比年初增加9.06亿元。继续加大核销力度的难度也在增加,剩余的损失类项目大多是难以达到核销标准的“老大难”项目。我们现在损失类项目90多亿元,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多年来核销不动的,靠核销来解决这些问题的难度就越来越大。

 三是不良贷款现金回收136.2亿元,比去年同期有所减少,说明不良贷款回收难度日益增大。

 四是关注类贷款新增较多,风险暴露的压力增大。以20**年中期审计后数据为基础,按照银监会新的分类指引测算,需要从正常调至关注类的贷款金额为1112.53亿元,关注类贷款占比将由7.33%上升到10.83%;从正常关注类调整至不良的贷款合计为5.18亿元。

 五是不良资产证券化项目虽然积极推进,但还需要监管部门的正式批复以及财政部的支持,年底前能否完成资产证券化,在政策上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二)宏观调控行业政策性风险增大,部分行业已突破或逼近风险限额

 去年国家重点调控11个产能过剩行业,今年扩大宏观调控范围,将“两高”行业作为调控重点,调控政策也更加严格。具体来讲:

 第一,国家强化了环保监管,实行“区域限批”、“行业限批”以及“黑名单”跟踪。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持续作用下,“两高”行业中的部分客户信用风险将有可能会陆续暴露。

 第二,7月份新的出口退税政策实施以后,纺织与化工行业受到的影响最大,其中服装、鞋帽出口退税率由13%调整至11%。根据专业人士测算,出口退税率每下降1个百分点,纺织行业的营业利润将下降约4%,而去年全国纺织行业的平均利润只有3%。8月底,全行纺织行业贷款444.15亿元,投放较多的浙江(119.89亿元)、山东(63.77亿元)、江苏(59.38亿元)以及**(48.35亿元),都需要予以重点关注。

 另外,部分行业风险限额的管理需要强化。根据风险监控信息,8月末批发零售业、农林牧渔、纺织、建筑和住宿餐饮5个行业已经超过风险限额,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煤炭开采洗选、房地产、钢铁等14个行业已超过限额的90%。教育行业风险也比较大,需要继续跟踪。

 现在的行业风险限额管理还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现有的行业分类还需要进一步细分。有的行业,如批发和零售业不良率比较高,制造业不良率也比较高,我们本来打算对一些行业贷款进行限制,但由于行业分类过于粗放(如制造业包括20多个子行业),给我们对这些行业的贷款控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一方面,上述行业的不良贷款率在上升,但我们的投放还在增加,这与分类粗放有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和调整;一方面,有的分行在政策尺度上把握不好,在不应该贷款的区域贷款,甚至有些贷款是严令禁止的。下一步要加强监测控制,采取措施来控制这些不正常的投放现象。要在细分行业的基础上,对风险确实很高的行业采取更严厉的风险控制措施,制订相应的风险限额。二是对风险限额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加深。风险限额是我们在计量的基础上,确定的一个行业贷款的总的承受量,是在平衡收益和风险的基础上确定的一个边界。超过边界,就意味着超过了总承受量,这对整个收益都是有影响的。那么,接近边界和马上突破边界的贷款怎么办?出路就是调整结构和挖掘潜力,该退出的退出,该回收的回收。

 (三)个贷不良贷款新增值得关注,个人消费贷款管理亟待加强

 目前全行个贷业务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通道,为零售业务战略转型赢得了良好开局,但一些潜在问题也逐步显现:

 一是今年前8个月个贷业务保持快速发展势头,个贷新增1238.97亿元,增幅21.18%,但个贷不良贷款增加了9亿元,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不良增加7.71亿元。主要原因仍是部分分行“假按揭”问题的暴露。另外,通过个贷风险监测系统,可以看到已经上线的两个分行存在同一个客户买十几套房子的,或者同一个楼盘个贷还款资金来自同一个账户的情况。这些都是新近发生的贷款,不可掉以轻心。

 二是目前个人消费贷款管理还比较薄弱,贷前调查不够严格,资信证明要件不全,资金流向缺乏控制手段。在各类个贷产品中,个人消费类贷款不良率最高,7月末达到3.10%,超过个贷平均不良率1.61个百分点。这一现象需引起关注。

 (四)表外担保类业务和本金担保理财产品风险程度仍不清晰,收益能否覆盖风险缺乏论证

 银监会最近已经发出信号,严禁银行对长债业务提供担保。由于受贷款规模的约束,一部分表内业务向表外转移,这是正确的,获取中间业务收入,也可以调整优化收益结构。但到底承担了多大的风险,相应获得了多少收益,获得的收益能否覆盖风险等问题,我们目前还不是很清楚,有必要论证,当前要谨慎操作。

 比如发债担保业务,虽然我们选择了一些优质企业,但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客户一旦出现风险,我行将履行担保承诺,表外风险直接回归表内。还有一些本金担保理财产品,也是由我行提供信用增级支持和保本承诺。如果理财产品投资资产(如股票型基金)因股市波动造成本金损失,我们将承担因担保带来的风险损失。这些都需要我们关注并进行研究。

 (五)押品管理相对薄弱,管理机制仍不健全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目前我国房地产价格和股票价格上涨过快,一旦出现逆转,不仅将直接影响到我行在该行业的贷款质量,还将带来以房地产和股票作为抵质押品的价值贬损。根据对全行信贷业务抽样调查的结果,我行房地产类押品初始评估总值占全部抵押品的70.98%。压力测试的结果则显示:如果未来6个月内房地产抵押品价格下降15%且违约率增加1%,个人住房抵押不良贷款将增加38亿元,房地产开发不良贷款将增加11.5亿元。目前我们贷款依赖抵押的风险缓释作用,可以说有浓郁的“抵押情结”。但问题在于,我们一方面依赖抵押,另一方面管理手段又很薄弱,风险隐患比较大。

 一是目前在我行没有专业的押品价值评估人员对押品价值进行准确认定的情况下,只能被动接受外部评估机构的估价结果,甚至出现过外部公司评估的楼盘根本就不存在的情况。

 二是在贷款存续期间,押品本身随着使用时间的变化会产生实体性损耗、功能性损耗及经济性损耗,押品价值会逐步降低。尤其是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大部分押品可能会贬值或无法变现,影响到作为第二还款来源的风险缓释效果。而目前我行缺乏对押品动态监测并实时补充的机制和措施。

 三是押品管理机制不健全,仍存在抵押未登记、抵押物损毁、重要权利凭证遗失等情况。

 (六)海外分行风险开始暴露,风险管理亟待强化

 对海外分行的管理,我们过去过分依赖当地监管机构的监管,而当地监管机构认为银行应该有一套监管办法,因此逐渐形成了“两不管”的状况。从去年以来,海外分行接连发生市场和信用方面的风险事件,虽然目前还不足以动摇我们整个管理和经营的根基,但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采取针对性措施。

 (七)市场风险管理体系有待理顺,新体制需加快实施

 我行《市场风险管理方案》已经下发实施,明确了全行市场风险管理的目标、内容、部门职责和基本要求,初步解决了市场风险管理职责交叉、管理重叠问题。在市场风险管理新体制框架下,风险管理部、风险监控部、资产负债部、金融市场部、会计部、运营管理部等部门职责已经做了一定的调整,但部门管理关系还需要结合方案精神,进一步深入细致梳理;有些部门人员还没有到位,部分人员面对新的岗位也缺乏相关经验。因此,新体制的建立还需要一个过渡期和磨合期。美国次级债等问题,包括有的分行债券锁定利率结果亏损的问题,都说明我们在市场风险管理方面还没有完全达到标准。

 (八)集中垂直的风险管理体制尚未完全建立,基层机构风险管理资源分散

 一是风险总监虽然已经实现垂直管理,但分行风险管理人员仍然是层级管理,在处理风险垂直管理、独立性与层级管理、业务发展的关系上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

 二是业务条线和海外分行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尚未有实质性进展,需要加大力度和进度。

 三是城市行的风险管理分散,管理层级较多,影响了城市行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

 四是基层机构操作风险管理流程和职责需要进一步梳理和明确,风险管理力量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整合。

 (九)基础数据薄弱,专业人才不足,制约了风险计量技术提升

 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一些系统的开发所需要的数据至少要在5年以上,有的要求7年以上,但我们在数据积累、清洗和整理等方面的能力还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我行风险计量资源的配置和投入也存在不足问题。近年来在人员队伍建设上虽然也下了很大功夫,但风险计量人才还远远不能满足风险计量工作需要,尤其是风险计量专家人才亟需扩充。

 (十)案件暴露呈现新特点,操作风险管理仍需强化

 今年以来,全行案件防控工作效果良好,实现了案件数量和涉案金额“双降”目标。但与同业相比,我行案件仍然较多,低水平、同质同类案件仍在反复发生,同时也暴露出一些新的特点和问题:重大典型、恶性案件仍然时有发生;个别分行案件风险相对集中;均为内部人员作案,且集中在基层机构关键的管理和操作岗位;以挪用和职务侵占为主,贿赂案件占比有所上升。

 案件是操作风险的一种极端表现形式,也一直是外部监管部门和投资者关注的重点。透过这些案件本身,可以看出我们目前的业务流程、岗位设置、管理制度还存在缺陷,依法合规、遵纪守法、规范操作还需要强化,案件风险综合治理,内部控制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健全。我们不能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效,不能有“管理疲劳”现象、有麻痹大意的情况,忘了风险的时刻存在。

 (十一)部分分行对方案审批还未完全适应,客户授信业务服务效率需要全面提高,审批系统管理有待加强

 效率是银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其中审批效率是大家都比较关注的环节。在实际工作中,除审批环节存在效率问题需进一步改进外,贷前尽职调查、评估评价和谈判申报环节工作不到位、不细致的问题在一定范围内还较为突出,大量本应在审批前落实的问题不得不在审批环节“填平补齐”,表现为申报授信方案质量不高,审批申报材料组织效率较低,同时还存在诸如粗放申报、集中申报、倒逼申报以及申报方案突破现行政策底线等不规范和低效的做法,总体上严重影响了授信效率。市场部门谈判的能力一定要提高,提高谈判过程中处理收益和风险关系的能力,提高授信方案的设计能力,为客户提供完好的服务;信贷审批部门也要本着服务的态度,提高审批环节的效率。

 此外,有些分行审批系统管理仍然存在薄弱环节。一是统计数据质量不高,监测频率不足,业务指导缺位,对总行信贷政策、风险偏好和规章制度的传达和贯彻落实仍存在逐级衰减现象。二是部分分行还没有完全落实总行个贷审批垂直管理要求。如派驻个贷专职审批人的选聘、管理、考核仍然由经营部门负责;或虽由审批部门管理,但经营部门参与审批人考核打分;非专职贷款审批人审批个贷业务等。三是审批人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部分一级分行专职贷款审批人人数配备不足,高职级专职贷款审批人占比少,流失比较严重,少数分行仍存在兼职贷款审批人或非专职贷款审批人从事专职贷款审批工作,二级分行专职贷款审批人“专职不专、一人多岗”现象有较大的普遍性。

 (十二)重大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缺陷,应急处理水平亟待提高

 今年以来,国内银行信息技术系统运行频繁出现问题。7月份,我行**分行大额支付系统突然出现故障,大额支付业务发生中断,影响客户资金及时支付划转,暴露出我行在重大事件应急管理方面存在缺陷。

 一是应急管理体系不健全,职责不清。虽然总行根据管理职责和业务特点,制定了不同的应急管理制度和各类应急预案,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流程和功能整合,造成突发事件报告路线交叉,横向与纵向的指挥协调不通畅,业务应急与信息技术应急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和联动。

 二是应急预案可操作性不强,平时缺乏演练。最近灾备系统在上海做了一次演练,效果不错,希望还要加强类似的演练。

 三是危机应对水平不高。重大风险事件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对媒体和社会公众的应对水平还有待改进。

 三、全面深化风险管理体制改革

 这次会议要在总结我们一年来改革推进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下一阶段改革深化的举措。具体来讲,要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在横向层面要将风险管理覆盖到主要业务领域

 为加快构建全面风险管理架构,下一步要进一步探索在主要业务领域实现风险关口前移的具体措施。其中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要向前台主要业务条线横向派驻风险总监和风险主管,在其他业务条线设立相应岗位,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下的工作线路和报告线路,使风险管理意识渗透到前台业务领域,彻底改变以往后台看前台、前台防后台的做法。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业务部门都要派驻风险总监,而是在重要的、风险比较集中的业务部门派驻。其他部门要理顺信息和工作报告路线。这是下一步改革深化的一个重要举措。

 (二)在业务量较大的海外分行设立风险总监

 以往,总行对海外分行的管理主要依赖于当地监管机构的监管和当地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自律,但实践证明,这些办法已远不能满足海外分行业务发展的需要。今年连续出现的几个事件,使我们必须对海外分行管理体制进行深刻反思。伴随着海外分行业务量的不断增长,风险控制薄弱问题已严重制约海外分行各项业务的健康发展,引起了总行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加强海外分行风险管理已成为强化全行风险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和紧要任务。

 下一步,对业务量比较大、风险比较集中的海外分行,在党委批准后要派驻风险总监,在其他海外分行要理顺信息和工作报告路线。

 (三)实施城市行风险集中管理

 风险管理不能建立在人头管理的传统模式上,城市行的风险管理要适**市行整体扁平化的要求。针对城市行特点,对其风险要进行集中管理。各分行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采取不同的集中模式。一种模式可以将风险管理和信贷审批职责,全部集中到一级分行;另一种是一级分行按照城市区域设置若干风险管理分部,在分部设风险主管,集中履行城区支行风险管理和信贷审批职责;还可以是一级分行风险管理部门向城区支行派驻风险管理人员,协助一级分行风险管理部门履行所在城区支行风险管理职责。核心问题是要扩大风险管理的覆盖面,理顺信息路线和工作报告路线。

 (四)整合基层机构风险管理资源

 基层机构监督管理的资源过于分散。基层行的风险管理人员包括风险经理、纪检监察特派员和会计主管,其工作重点都是防范操作风险。但三类人员是否同时设置,需要因地制宜,核心问题是要确保有人落实对关键风险点的排查。根据行领导要求,近期总行风险管理部将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尽快研究制订《基层机构风险管理资源整合方案》。对基层机构风险管理资源,派出人员是一种方式,也可探索其他不同方式。

 对于基层行风险管理资源的摆布,目前可以采用两种方式:一是对风险经理、纪检监察特派员和会计主管进行整合,一个基层行最多设两个岗位,但向上的报告路线要明确,对风险信息必须第一时间向风险主管报告;二是将基层行操作风险管理重心上移,由二级分行统筹管理。对关键风险点的排查应在流程之外,排查的目的是对流程中的风险防范措施进行激活,而不是替代。

 (五)进一步强化风险条线人员垂直化管理

 目前,风险条线垂直管理架构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但风险条线人员的垂直化管理还需进一步加强。下一步,总行要继续探索对风险条线人员进一步垂直管理的途径。今后,分行风险管理部门负责人、风险主管和风险经理的任命、解聘、调动,要严格按照总行风险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的要求,由风险总监、风险主管提名,报同级党委审定。

 (六)积极探索条线单独预算和单独考核

 现阶段,已有部分分行对风险条线单独预算和单独考核准备试点。下一步,总行也将研究风险条线单独预算和单独考核问题。在起步阶段,要依托现有层级考核模式,逐步加大风险条线纵向考核权重,有条件的分行可以先行试点单独考核和单独预算,总行将总结实践经验,制定出适合我行特点的管理模式和考核办法。对考核问题,郭董事长在刚才的讲话中也指出,既不是单纯的强调条线,也不是单纯的强调层级,应有两方面权重的考虑和沟通的渠道,来解决风险条线人员的考核问题。这是垂直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希望各分行积极探索,总行将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进。

 四、下一阶段风险管理工作重点

 下一阶段,全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指导思想就是要实现“六个转换”:一是要从过程管理向边界管理转换,从治理性、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方式回归到常态的、科学的管理方式上来;二是要从纯粹的风险研究向在市场、业务、流程中研究风险转换,在业务活动中研究、分析、发现风险问题,制定边界;三是要从依靠典型事件判断风险向依靠数据分析判断风险转换,学会现代化的管理技术,习惯于用数据、用分析结论说话,而不是讲故事;四是要从主要靠对人的控制向主要靠技术的控制转换,通过技术手段对流程程序进行控制;五是要从管理性风险控制向服务性风险管理转换,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观念,服务市场,服务一线;六是要从以批发业务为主的风险管理架构向涵盖批发、个贷、操作、行为管理的全面风险管理转换,必须要有全面风险管理的观念框架。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下一阶段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强资产质量管理,确保年底实现“双降”目标

 一是密切跟踪宏观政策变化,积极调整行业和客户结构。对“两高”行业实行名单制管理,严禁对非准入名单客户发放贷款;高度关注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影响,密切跟踪化工、纺织等行业客户经营变化,提前安排风险补救措施;强化行业风险限额管理,严格执行教育、公路和纺织行业政策底线。各分行要顾全大局,对项目申报、审批、投放等工作,要服从总行统一安排,确保总行政策执行到位。

 二是防范集团客户及其关联企业风险。总行要加快开发授信客户风险监控管理工具,充分运用银监会大额授信客户风险提示信息和媒体信息,加强风险预警与提示;各分行也要加快梳理集团客户关系树信息,尽快建立集团客户关系数据库。要根据最新调整的集团客户授信申报和审批制度,推动完善集团客户统一授信管理,控制集团客户整体风险和个体风险。

 三是防范表外担保业务风险。要加强对表外担保类产品的风险研究,重点分析潜在风险因素;加强客户风险跟踪和动态监测,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避免风险转移到表内,切实降低我行承担的风险。

 四是合理调整个贷业务结构,强化基础管理。要贯彻落实零售信贷政策,认真执行全行发展战略和风险偏好。个人住房贷款重点支持一手自用住房,对个人消费贷款目前要严格控制,已经形成的不良贷款要采取措施抓紧回收。要强化第一还款来源分析,掌握借款人资金真实用途,明确专人、专岗负责贷后跟踪和风险监测,防止资金流入资本市场。对部分高风险区域和产品,分行要加强调控,对2006年以来新发放个人贷款不良率较高的区域和产品,要进行重点剖析,研究采取针对性措施,如可实行贷款新增规模控制,并调减相应的贷款审批权限等。

 五是加大风险监控和不良贷款处置力度。要推进不良资产证券化工作,各分行也要加大力度完成今年的回收任务。要加强与证券公司往来业务风险管理,落实公司类信贷资金支用环节的监管措施,严控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要进一步加强对大额关注类贷款风险监控力度,逐户消除风险因素,防止贷款质量恶化。要充分利用当前资产价格处于高位以及宏观经济高速平稳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大不良资产回收、盘活、处置,积极推进不良资产证券化。在债转股资产处置方面,对所处行业成长性较好、具有一定发展前景和增值空间的债转股项目,要注意把握节奏,择机退出,争取我行利益最大化;对于效益不好、亏损严重的债转股项目,要及时采取有效处置措施,果断退出,该断则断。要通过上述工作,确保实现年底不良资产

 “双降”目标。

 (二)加快政策制度重检和建设,明确政策制度底线和业务发展方向,大力推进结构调整

 总行将集中梳理现有政策制度,进一步重检信贷业务手册、集团客户授信风险管理办法、额度授信管理办法,维护更新客户评级办法、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实施细则、非信贷资产减值准备手册等风险基础管理制度,提高政策制度适应性。要尽快出台新的政策制度和管理办法,对公信贷客户跟踪管理办法、小企业评级办法、押品评估监测管理办法等政策制度,要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尽快修订完善后下发实施。

 要通过政策制度的重检和建设,进一步细化政策制度标准,加大信贷结构调整力度。对于流动资金贷款、制造业、房地产、批发零售、计算机信息等不良贷款率高的行业要进行严格限制,逐步推出相应的政策底线;对于超过或逼近风险限额的行业,信贷审批部门要严格把关,风险监控部门要加大风险监控和预警力度,公司业务部门要加大业务指导,加快退出类客户的退出;进一步细分行业分类,对于限制进入的大类行业,要进行行业细类分析,并按细分的行业制定相应的风险限额;对于已经明确限制进入的行业,要在严格执行五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提高客户准入标准和门槛;对于能源、交通、城市建设等基础设施贷款要加大政策支持和经济资本配置,逐步提高业务比重;对于中小企业、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信用卡透支等业务既要加快业务发展,也要正视存在的问题,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完善政策制度,为业务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各分行要根据总行政策,结合业务实际和市场变化,主动开展制度重检和细化完善工作,运用好经济资本和风险限额管理工具,加快结构调整力度。

 (三)落实市场风险管理新体制,全面提升市场风险管理水平

 总行有关部门、各海外分行要认真落实《市场风险管理方案》精神,结合方案要求,进一步理顺部门管理关系,尽快完成部门职责调整,确保实现市场风险管理新体制的顺利过渡。下一步要尽快推出重大事件报告机制和市场风险限额体系。

 (四)加强案件风险综合治理,强化操作风险管理

 目前,《案件防控及整改方案》已经下发全行实施。7月份总行召开了全面加强案件防控工作视频会议,传达了银监会大型商业银行案件防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部署了下一步全行案件防控工作。希望各分行有关部门和风险总监要落实整改措施,切实把案件防控工作落到实处。

 操作风险管理还要继续强化。上半年,《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和配套实施意见已经下发,各分行要结合总行相关要求,进一步细化完善,尽快组织推动实施。年底前,总行还将加快操作风险自评估推广工作,希望各分行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实施。

 (五)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急管理能力

 一是研究完善应急管理体系。要制定包括组织架构、报告流程、指挥决策机制、应急响应、应急处置、客户及媒体的善后处理等基本流程的应急机制;统筹考虑以流程化管理为主线,以技术应急和业务应急的有机整合为目标,建立立体式应急预案体系,确保问题发生时,我行应急处理能够高效、有序处理。

 二是分步建设应急预案体系。考虑到我行信息系统较多,且分布在不同层面等现状,可采取分步建设的方式,先进行生产系统的应急建设,以保证我行生产运营的持续性;再进行管理系统的应急建设,满足我行内部分析、外部监管、对外披露等的管理持续性需求。就生产系统而言,要进一步确定应急预案建设的优先级,对于交易量较大、直接面向客户、对我行生产运行、财务和声誉影响较大的主要生产系统,优先并尽快制定操作性较强的立体式应急预案。

 三是以“十七大”安全保障为契机,推进业务持续性管理建设。为保障“十七大”期间包括信息系统安全在内的全行运营安全,全行上下要加强风险监测、预案梳理、适时演练、培训等工作,有效预防关键部位和环节的潜在风险。要完善应急工作机制,做好内外部的沟通和报告,加强横纵向沟通协调,确保信息传递通畅、响应及时,严防信息系统安全事件、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群体性事件、恶性案件等突发事件的发生。

 下一步,要在核心业务系统(CCBS)灾备项目首次综合性应急演练的基础上,逐步扩大演练范围,形成灾备项目、应急管理、危机管理三方面有机整合的综合性演练。要进一步梳理业务持续性管理的部门职责分工体系,理顺应急程序与管理流程,保证业务持续性管理体系的运转高效。要加强与外部机构的合作,有效利用其专业成果和经验,有序推进全行业务持续性管理各项工作的开展。

 (六)尽快出台信贷资产十二级分类管理办法,加快分类实施进度

 根据试点反映的问题和银监会风险分类指引,进一步完善并尽快出台《信贷资产风险十二级分类管理办法》。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全面铺开十二级分类办法及网络版系统培训工作。年底前要完成试分类,明年开始要全面实施十二级分类。

 (七)严格落实方案审批要求,切实提高客户授信业务服务效率

 一是真正落实贷前谈判机制,要将贷前谈判作为确定和检验授信申报方案的必经程序。

 二是进一步规范授信方案安排。要落实授信业务的还款来源,提出防范和控制还款来源出现问题时的应对措施;对于申报方案内容与总行相关管理规定存在不一致的,要先向总行归口管理部门确认合规后再申报;对于否决项目的复议或续议,如授信方案无实质性调整,要对该类项目的再次发起复议或续议从严掌握。

 三是加快推进授信总量控制下的集团客户单独申报审批方式,遵循授信限额审定要点,严格把握授信限额分配使用条件。对仍选择集中申报审批方式的集团授信,申报单位不得以组织申报时间过长为由要求减程序、逆程序操作。

 四是加强授信审批管理。要根据实际工作量抓紧配备和补充专职贷款审批牵头人,优化贷款审批牵头人授权安排,优先保证总行级重点客户和AA级及以上优质客户的审批时效性要求,进一步加强与信贷经营部门的信息沟通与联动。

 各行要组织信贷部门围绕服务效率问题,认真学习贯彻总行616号文件精神,建立前后台配合协作机制,各岗位、各环节切实履行岗位职责,相互配合,真正改善授信工作质量与效率。

 (八)加强审批条线系统管理,提高信贷审批执行力

 所谓提高审批执行力,就是要把总行已经确定的信贷政策,通过审批系统的具体的审批行为,落实到信贷过程中去。

 一是进一步强化审批系统监测和管理。各分行要及时传导总行信贷政策与风险偏好,加强非现场监测和现场检查力度,强化对系统审批人员的业务指导,加强所辖机构监督和指导,全面提高审批执行力。

 二是优化授信业务审批流程。总行正在着手研究简化审批申报材料,加快完善CLPM系统功能,争取年底前提出并实施改进意见,切实提高审批效率。

 三是尽快落实个贷审批体制。总行年底前完成个人信贷业务审批规程修订,制定个人信贷业务审批标准,统一个贷审批风险偏好。各分行要规范对个贷专职审批人的选聘、管理和考核,年底前全面落实个贷审批体制的管理要求。

 四是落实审批人管理的各项要求,提高审批人素质与决策能力。各级行要在充分体现专职贷款审批人岗位价值及特点的基础上,确定专职贷款审批人的薪酬待遇和激励模式,提高专职贷款审批人岗位吸引力,加大选拔、晋升优秀专职贷款审批人力度。

 (九)加强数据基础管理,做好各类系统开发和上线工作

 总行要进一步完善数据质量考核体系,统一数据口径和标准,整合各类数据信息资源,做好历史数据的存储和利用。各分行要严格数据的录入和审查管理,提高数据录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年底前,对公信用风险计量要做好对公敞口项目开发,优化评级模型,提高评级覆盖率,开发应用系统,制订或修订配套制度办法;零售敞口项目要完成信用卡评分卡、住房抵押贷款评分卡在重庆、**和河南分行的上线和推广工作,完成消费贷款申请评分卡、汽车贷款申请评分卡模型开发,完成零售敞口的相关数据清洗、资产池划分以及相关模型建设;小企业评级项目要完成模型建设、风险限额设定以及系统开发业务需求书;组合风险项目要继续推进经济资本计量和风险限额应用,加快组合项目开发;押品评估测试项目要尽快完善业务需求分析,加快开发进度。同时,风险管理模型实验室要加快建设进度,尽快启动系统开发和常用程序编写工作。

 (十)加快新资本协议推进和风险计量工具建设,切实提高风险管理技术水平

 一是大力推进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加强与咨询公司合作,借鉴美国银行经验,集中全行的技术和专家资源,按照规划进度推进新资本协议实施。

 二是优化经济资本管理。经济资本以及下面要说的风险限额都是引导全行合理承担风险管理的重要管理工具,要运用好风险管理工具。就经济资本来说,总行下一步将继续改进计量模型,优化零售客户、投资类业务的信用风险经济资本计量,制**外分行经济资本计量方案。各分行要加强经济资本占用监测和风险分析,加大信贷资源向经济资本占用少的业务领域配置力度,促进结构调整和经营转型。

 三是加强风险限额管理。总行要重点研究行业、产业信贷政策,根据新的经济环境特征和发展趋势,优化限额管理,积累管理经验;做好2008年行业风险限额计量工作,制定下年度限额管理实施方案。各分行要将风险限额作为重要的风险管理手段,严格落实限额管理要求,强化客户结构调整,确保优质客户及时进来,退出类客户尽快出去。

 四是提升资产组合管理水平。总行要运用风险计量技术和信息系统,加强行业、区域、产品风险与收益分析,制定与我行经营管理水平、风险管理能力相符合的资产组合指导意见。各分行也要加强各项业务风险收益分析,逐步优化资产组合结构,提高组合管理水平。

 (十一)加强风险条线队伍建设,切实提高人员素质

 一是要加强持续学习。随着现代金融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知识含量和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复杂性和挑战性越来越强。因此,风险条线全体人员要持续加强对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技术、工具和方法的学习,关注国际先进商业银行的最新风险管理实践,关注国际、国内经济和金融形势变化,扩大风险管理视野,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二是要提高思想素质。随着风险管理的不断深化,风险条线掌握着越来越多、越来越重要的资源。因此,要不断加强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廉洁自律,用权为公。希望大家要树立正气;要有大气,要加强沟通,要有大局观;另外还要有灵气,对市场的风险现象要有敏感性。

 三是要切实提高业务素质。要通过加强培训等多种形式,有效提升风险条线人员的履岗能力和专业素质,逐步建立和培养一支专家型的风险管理队伍,为全行风险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同志们,我们正处于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全行风险管理既面临着良好的机遇,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我们要适应形势,振奋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推动风险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全行战略目标的实现做出新的、历史性的贡献!

  

 在全行风险总监座谈会上的总结讲话

 **

 (20**年9月20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时间不长,但是开得非常成功,信息量很大,内容也非常丰富。从会议的整体安排和召开时机来看,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关于会议总结,我主要讲两部分内容:一是简单评价这次会议;二是重点强调当前的问题,同时对讨论中大家提出的一些问题做一个简要解答。

 一、关于会议的评价

 我们当前正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从大的背景看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宏观调控政策信号越来越强烈和明确。尽管以前中央银行已经开始一系列收紧流动性的政策措施,但是最近各种政策措施的出台更为频繁,措施更加明确。第二个是建设银行的A股回归。前一段我们的路演效果非常好,网上申购价格为6.45元,网上网下共冻结资金22600亿元,在六个方面都是创纪录的,25日将在上海举行挂牌仪式。宏观调控的进一步加强和我行A股上市的时机,都给我们整个风险管理工作带来更大的挑战和压力。例如,对业绩的公告,过去我们是半年一次,A股上市以后,按照国内的监管规则则要一个季度一次。

 风险管理对于银行整个系统的运转、信贷资源的配置和各项政策的把握和执行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H股、A股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风险管理的状态。所以,对于这次会议总行非常重视。A股路演刚刚结束,郭董事长就来参加我们的会议。张行长对这次会议非常关注,会前我向张行长汇报了这次会议主要内容,张行长表示赞成并提出了具体要求,还特别委托我代表他向风险条线的全体同志表示慰问。部分董事、监事也参加了这次会议。希望大家从中体会到关心,体会到支持,得到鼓舞和鞭策。

 这次会议对下一阶段风险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要求、工作重点都讲得很清楚,思路也很清晰,更加坚定了我们做好下一步工作的信心。这次会议的材料很多,从讨论情况看,大家在会议讨论中所思考和提出的问题也是比较深刻的,会议的交流也比较充分。

 这次会议的形式也很好。特别是昨天上午的视频会议,使全行系统都感受到了风险管理的进展情况,尤其是感受到风险管理在全行整体运行中的作用,这对我们下一步的工作是非常有好处的。这次会议第一次召集香港分行、首尔分行的相关负责人前来参加,这也预示着我们对海外分行的风险管理将进入一个强化阶段。

 总之,这次会议开得不错,应当充分肯定。希望大家在下一步的工作中进一步贯彻落实,取得更大成效。

 二、关于会议讨论的有关内容

 这次会议内容很多。大家在讨论中沟通了情况,也提出了一些问题和担忧,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我们要形成和坚持多交流、畅所欲言的氛围。借这个机会,我向大家通报一些最新情况,并对大家提出的一些问题再做一个简要解答。

 (一)关于信贷结构调整问题

 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性的、当前必须下决心采取行动的问题,希望引起大家的高度关注,认真落实好相关措施:

 首先是总量控制问题。郭董事长在讲话中已重点强调了结构调整的问题,刚才又打来电话,要求我再专门讲一下结构调整的问题。下周人民银行也要开各行董事长会议,就总量控制问题提出要求。今年全行信贷规模的余地基本没有了,在总量有限的情况下,调整结构就是我们的出路。这个信号请大家带回去,赶紧给分行说清楚。

 前天,张行长和赵行长召开了一个关于贷款投放的会议,找了几个部门来研究,确定了几条措施,今天就要下发全行执行。总的精神还是要求严格执行贷款新增的控制目标,加大信贷结构的调整力度。这里我再次强调,对于限制性行业,贷款一律不得新增;对于退出类客户要加大退出力度,以腾出空间确保重点项目和优质客户的信贷需求。对于执行政策不力,有明显盲目投放冲动的分支机构,要调整其授权。要严格风险限额管理,切实做好总量控制和结构优化。对结构调整的问题,总行已经发出了非常强烈的信号,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希望大家回去之后,在年底之前的工作中要承担起责任,把好关口,顾全大局,不要与总行博弈。当然,如果有重要的客户需要投放,要如实上报总行研究解决。

 下一步,要进一步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总行风险监控部、风险管理部要抓紧对行业进行深入分析。对行业的分类要细化。对不良率高的、损失率大的行业客户,该淘汰的要淘汰,该退出的要退出。

 二是要高度重视关注类贷款的甄别和退出。我们的关注类贷款近几年一直在下降,但是向下迁移的数字还是很大,今年上半年大约为140亿。对房地产、批发与零售、建筑业流动资金贷款要逐步退出;对于台资、韩资和部分港资企业中关系复杂、结构复杂的客户,也要加大力度退出。

 三是对已经形成不良的贷款客户,退出力度要加大。在退出过程中,总行风险管理部可与资产保全部共同研究,对主动退出客户,可以给予一些利息减免的政策支持。

 四是要高度关注上市公司的潜在风险。当前的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存在一定泡沫,特别是上市公司和房地产客户的抵押资产一旦缩水,银行的风险敞口将非常大。

 五是对个人贷款已经出台了一些新的政策,要严格执行。

 六是对行业风险限额问题,我再强调一下,希望大家能提高认识。风险限额不是信贷规模,风险限额是一个调整结构、控制风险和收益平衡关系的一个重要工具,不允许突破,达到限额后只能通过调整结构来保证好客户的投放。我希望大家能明白这个道理。同时,我也希望总行前台业务部门要在行业风险限额内,加强分行间的调控,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关于不良贷款和案件“双降”问题

 在昨天上午的讲话中,我对全行不良贷款的面临形势和案件呈现的新特点做了分析。有些分行座谈中反映了不良贷款“双降”和案件治理过程中的困难,希望总行政策上予以支持。结合这些问题,我再强调几点:

 一是不良贷款和案件发生的“双降”是银监会规定的,是年初风险管理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必须要实现。前8个月总体执行情况不错,去年全行的案件是55件,今年目前为11件,按照我们现在已经采取的措施和已经出台的管理办法,全年起码要下降一半。

 二是银监会已经出台了新的贷款分类指引,从初步测算的结果,可能会对全行的不良率和关注类贷款产生较大影响。大家自己也要仔细算算账,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

 三是据了解,工行的贷款质量直追我行,预计年底不良贷款率将降至3%以下。我们前几次的路演,都强调了在几大银行中我行的不良率最低。各分行要有大局观,要有紧迫感,要下大力气把不良资产控制住,不能仅考虑完成年初指标就行了,要多做一点贡献。我们的考核办法也会体现这样的导向,凡是资产质量好的,不良下降力度大的,在总体上不会吃亏。

 四是要下大力气落实案件综合治理措施,包括十三个风险点的检查,操作风险自评估等。现在有些案子出现后,一看就出冷汗,大量的控制环节失控,如果我们大量基层机构还是这种状况,很可能还会出案子。对案件的防控,依赖于我们抓好基础管理,依赖于做好防控。要争取时间,尽快完善我们的体制。

 (三)关于贷款分类问题

 贷款分类偏离度是银监会考核总行高管层的一项指标。要进一步加强贷款分类偏离度管理,不断提高风险分类的质量。近年来,全行审计前后分类偏离度持续稳步降低,但也存在少部分分行未严格按照总行下达的分类差异项目清单调整分类结果的情况。在此,我再次强调,总行按照审计后结果对分类进行考核排名。为减少分类偏离度,今年总行调整了风险管理工作的

 KPI考核指标,将贷款风险分类偏离度作为风险管理KPI考核内容之一。对于总行下达的分类差异项目清单,各行要严格按规定进行调整。当然,对于需要沟通的问题,要及时与总行沟通,有差异的要及时反馈。

 (四)关于城市行风险集中管理问题

 讨论当中,大家对城市行风险集中管理问题提了不少意见。在此,我强调三个方面:

 第一,城市行风险集中管理是个方向性问题。对各种管理资源的整合,是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整合目标,有不同的成本控制目标。一个现代企业的管理人员不要沿用传统的想法,只强调要加人,强调设机构。当然,说实在的,我们现在风险管理部门的人员确实是不够的,如大的银行,推进巴塞尔协议就需要500人,而我们现在只有50人左右。因此,大家要学会整合资源,在整合当中节约资源,产生新的资源,这才体现管理的水平,不能一味要这要那。对城市行的风险管理,没有必要“撒胡椒面”,怎样合理配置体现了大家的能力和水平。对城市行风险集中管理,有的分行已经进行了探索,如**、**分行已经实现了集中管理,湖北、贵州分行也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尝试。对具体的集中管理方式,总行提出了三种方式,各分行也可在基本的框架下结合本行实际进行探索。

 二是对现有风险管理人员特别是风险主管的安排问题。风险集中管理后,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立若干专业团队,如平行作业团队、风险监控团队、操作风险管理团队等,由风险主管或相应的管理人员牵头。现有的风险主管都是优秀的业务人员,也可以在不同的业务管理岗位妥善安排。

 三是对城市行风险集中管理可以给予一定的过渡期。但各行必须进行积极的尝试,创造性地往前推动,不允许不动,方向没有商量,快慢可留有余地。

 (五)关于平行作业问题

 大家反映比较集中的,还是平行作业风险经理人员不足和激励机制问题。

 对人员数量问题,我们必须在大的背景下来看待。风险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后,我们现有的人员总量已经增加了53%,说明很多分行党委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在当前全行业务人员相对紧张的情况下,还是要合理整合配置、挖掘资源。当然,风险经理的人员数量问题有个逐步解决的过程。

 对风险经理的激励机制问题,这次会议也提出来要通过逐步推行风险条线的单独预算和单独考核来解决,各分行也要积极探索。

 (六)关于个贷审批体制问题

 部分分行还没有完全落实总行个贷审批垂直管理要求。如派驻个贷专职审批人的选聘、管理、考核仍然由经营部门负责;或虽由审批部门管理,但主要由经营部门打分。我在此再次强调,各分行要抓紧在年底前全面落实总行关于个贷审批体制的管理要求。

 (七)关于风险条线的考核与激励问题

 一是总行风险管理部在调研的基础上,已经初步制定了《风险条线人员绩效考核管理指导意见》,并作为待议材料提交本次会议进行讨论。希望大家结合各行实际,抓紧提出修改意见,总行在完善后尽快下发实施。

 二是下一步总行将对风险条线人员职业生涯设计进行积极探索,逐步建立风险条线的专业人才后备库。

 三是对风险条线的单独预算和单独考核问题,部分分行行长已明确表态支持进行改革的探索,并愿意进行试点。总行鼓励各分行在上述方面进行积极试点和探索,逐步积累经验,条件成熟后,总行将出台统一方案并在全行下发执行。

 (八)关于风险偏好问题

 在会议讨论中,有的同志提出,我们的风险偏好没有明确的表述和具体的载体。对这个问题,要从两个方面来看:

 一方面,我们目前推行的经济资本管理、风险限额管理、对公信贷政策、零售信贷政策、操作风险政策,以及各类政策底线、结构调整要求等,都是风险偏好的具体体现形式。

 另一方面,也存在总的偏好的制定问题。总行风险管理部正在做一些研究,准备拿出一个全面的、综合性的、系统性的偏好政策,并报董事会审批。当前,对于分行来讲,主要还是要把已经出台的政策传导和执行好。

 (九)关于风险监测系统使用问题

 风险监测系统是我一直想达到的目标,张行长也希望我们能尽快做。风险监测系统交通银行两年前就已经上线运行,工商银行也已运用。目前,全行对公业务监测系统已经上线,个贷系统正在两家分行试点。我讲这个问题,是希望各分行注意,各分行的一举一动尽在总行视野之中,已经发现的问题赶紧处理。特别是风险总监,发现问题一定要早,处理这些事件一定要快,发现问题赶紧处理,这才是大善。不要对问题盖着、放着,这实际上是个定时炸弹。要通过系统,观测未来风险可能会出现在哪些地方,也要多和风险监控部沟通,以掌握自己的情况,花大力气做好实时监控工作。

 三、关于风险条线队伍建设问题

 在年初风险管理工作会议上,我提醒大家要克服飘飘然、惶惶然、昏昏然的现象。这次会议,我提出要树立“三气”:

 第一个是要有正气。要引导队伍合规合法、廉洁运作,树立和传导正面的观念,光明正大、用权为公。要保持良好的、健康的生活习惯。风险总监某种意义上是各行风险条线的一把手,既有决策权,压力也很大,大部分风险总监是异地交流的,生活方式要健康,少喝点酒,少熬点夜,多一点运动。

 第二个是要有大气。要有大局观,在处理各种事件、各种问题的时候要有全行的视野,立场一定要清楚,不要博弈,不要隐瞒,不要小肚鸡肠。对自己所带的队伍,要切实负起责任,该严肃的要严肃,该宽容的要宽容,一方面要严格管理,一方面要与人为善。

 再一个是要有灵气。就是要有敏感性,对那些风险现象、风险问题反应要快,不要麻木不仁、丢失良机。特别是风险总监,对风险一定要有敏感性,要了解市场,掌握风险管理的专业技术和技能。

 当前,还是要加强学习。昨天郭董事长在讲话中,也讲到了风险队伍专业化的问题。现在风险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工作语言中的专业词汇越来越多,如PD、LGD、EAD;偏好、边界、证券化等,还有大量的风险管理理论、工具、技术等,这些都是我们的专业要求,必须要通过加强学习来掌握。

 目前,我们已经逐步建立了一支专业化的风险管理队伍,并且有了很好的发展。

 从层级结构看,全行风险管理人员中,一级分行本部1994人,占比21.33%;二级分行本部6032人,占比64.53%;县级支行风险经理(不包括兼职风险经理)1069人,占比11.44%。

 从学历结构看,博士26人,占比0.28%;硕士504人,占比5.69%;本科6361人,占比68.05%;大专2457人,占比26.28%。

 从年龄结构看,全行风险管理人员平均年龄38.6岁,各分行中平均年龄最高的为40.9岁,最低的为36.3岁。

 从专业技术岗位看,专职风险经理3604人,占比38.55%;专职贷款审批人2447人,占比26.18%。

 从整体上看,我们这支队伍还是不错的,关键是要怎么带好,希望大家能够在带队伍方面下一番功夫。

 这次会议结束后,大家要尽快向分行党委和主要负责人报告会议精神,特别是关于风险管理工作思路和下一步改革深化的要求,要跟分行讲清楚,争取分行的理解和支持。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及时跟总行沟通。要按照总行要求,把各项工作落实到位,确保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

Tags: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