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演讲范文 > 精彩演讲 / 正文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笔记

2020-04-07 12:21:01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百家争鸣”的含义: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形成的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的学者和不同思想学派。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争鸣”是指他们围绕自然、社会和人生等问题互相诘难、批驳而形成的局面。

 2.背景: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

 1)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形成和初步发展;

 2)政治: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兼并战争,重视网罗人才;

 3)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活跃

 4)文化: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思维拓展1 :从这一原因的分析中你得到哪些认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3 . 主要流派

 儒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道家: 老子

 庄子

 法家: 商鞅

 韩非子

  李斯

  墨家: 墨子

 4、影响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先秦时期)

 一)、春秋时期孔子的思想

 1、孔子的生平(前551——前478) :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被后人尊称为“至圣”。

  2、孔子的思想主张

 ① “仁”的学说 (核心)

 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待人宽容。

 ② 人性论: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2)、政治思想

 ① “为政以德” (民本思想)(进步)

 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论语·为政》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

 ② “克己复礼”

 希望恢复周礼,维护等级制度(保守)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礼

  社会行为规范,是外在的。

 仁:自我的道德约束,是内在的

 3、文化教育贡献

 ①、创办私学

 ②、“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③、“因材施教”等教育、学习方法

 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④、整理编订“六经”

 4、孔子的地位

 1)、“万世师表”——教育家

 2)、“至圣”—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

 3)、世界文化名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

 二)、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继承发展:—— 孟 子、荀子

 1、孟子的思想

 ① “仁政”

 ② “民贵君轻”(民本思想)

 ③ 伦理观:“性本善”

  ④价值观:舍生而取义者也

 A、“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2、荀子的思想

 ① “仁义”和“王道”

 ② “君舟民水”

 ③ 伦理观:“性本恶”

 ④朴素的唯物思想

 A、“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B、“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D、“天行有常,不为尧舜,不为桀亡”。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孔子

 孟子

 荀子

 同

 仁的思想

  爱人

  仁政

  仁义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异

 人性论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份,使儒学体系更加完善,儒学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巍然大宗。

 今天儒家思想过时了吗?还有必要提倡它吗?为什么?

 1 、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 、儒家提倡“孝” 、“仁义” 、“诚信” 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 、儒家强调“正身自省” 、 “修已安人” 、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的进行。

 4 、儒家主张的“大一统” 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是有着现实意义。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及对待儒学的正确态度

 三、道家

 1.老子的思想(道家学派创始人)

 1)、“道”为世界万物的本原;

 2)、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主张。

 3)、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福祸相依)

 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在不停的运动,事物具有相反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又相互依存,不断转化。

 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法自然”

 2、为无为,则无不治。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2. 庄子的思想

 1)、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继承与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2)、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3)、社会批判精神

 四、法家:韩非子(法家集大成者)

 ①认为历史是发展的,统治者应因时而变

 ②主张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③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物权》)

 “法”:严刑峻法,“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术”:驾驭大臣的权术,“潜御众臣者也”

 “势”:君主的地位和权力,“如虎豹之爪牙”

 五、墨家

 1、代表人物:墨翟

 2、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节葬、……

  天下兼相爱则治,相恶则乱。 ——《墨子•兼爱上》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道家

 老子

  “道”、“无为而治”、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庄子

  继承老子的学说、万物相对、精神自由

 儒家

 孔子

 倡“仁”、重“礼”、讲“以德治国”、“有教无类”《六经》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

 荀子

 “仁义”、“王道”、“君舟民水”、“性恶论”

 “制天命而用之”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法家

 韩非子

 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的“无为而治”

 1)原因

 客观: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主观: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

 2)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

 3)思想来源: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4)措施:与民休息,减轻田租;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大量复员士兵;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等。

 5)作用: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2、汉武帝的“有为而治”

 1)、原因:汉武帝时,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②政治:社会潜伏着危机:

  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

  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3)汉武帝 “有为”的表现(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思想)

 政治: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

 加强皇权:用身边做侍从、秘书工作的人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中朝、外朝);

 经济:实行货币官铸、盐铁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征重税等,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军事:成功反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等

 外交:打通“丝绸之路”

 文化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新儒学的内容

 1)“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3)提倡实施“仁政”。

 4)“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2、董仲舒的新儒学“新”在什么地方

 1)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

 2)为儒学披上神学外衣(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义的。

 3、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4、实质:思想文化专制。

 5、地位:汉武帝始,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儒学成为正统

  1、过程:

 1)政治 启用儒士参与国家大政;儒学成为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2)思想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并接受和实行

 3)教育

  教科书:儒家经典“五经”,设“博士”专门研究和传播“五经”;教师:五经博士,儒学垄断教育

 中央:兴办太学,考试合格可任官。(影响:破陈规,大大提高儒学的地位)。

 地方: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儒学得到推广,在民间独尊)。

 2、结果:2、结果:

 四、评价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实质:思想文化专制

 2、积极

 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稳定社会秩序;利于限制君权,使君主实行“仁政”;利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利于弘扬传统美德;确立儒学正统地位,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消极

 不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带有神学迷信色彩,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

 第3课:宋明理学

 一、宋代程朱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三教合一

 1.汉武帝以后:儒学繁盛,确立正统地位。

 2.魏晋南北朝时期 佛教盛行并本土化;道教传播广;儒学有新发展,且成为中华民族共共同的文化主流思想。

 3.隋朝时期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又称“三教合一”。

 4.唐朝时期

 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儒学受挑战。

 探究:隋唐时期的儒学为什么会面临挑战

  ①佛教盛行

 魏晋南北朝统治阶级对佛教的扶持;动荡和战乱时代,佛教宣扬的来生幸福给予人民精神寄托;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僧尼不入户籍,可逃避赋役,破产农民大量投身寺院,形成独立的寺院经济;佛教为了适应中国而进行自我改造。

 探究:隋唐时期的儒学为什么会面临挑战呢

  ①佛教盛行

 ②道教在民间传播

 ③儒学本身的缺陷

 儒学本身在思辩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在宋明儒学家看来,以往的这些论证要么是“不备”,要么是“不明”。

 二、宋代程朱理学兴起

 1、历史背景

 1)魏晋至隋唐时期,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广泛传播,儒学受到冲击,面临着严峻挑战;

 2)五代的长期分裂和混乱,使传统伦理规范受到极大破坏,需要一种新的思想体系稳定社会秩序

 3)儒学本身在思辨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严重不足,有自相矛盾的地方;

 4)宋代的“重文”国策形成了学术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5)魏晋至隋唐时期以来儒道佛三教长期融合的产物。

 2.理学的含义:

 北宋,儒家学者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3、实质:以儒家纲常伦理维护专制统治

 4、代表人物:“二程”、朱熹

 二程——程朱理学的奠基者,北宋洛学的创始人程颢、程颐兄弟二人。

 朱熹——南宋著名思想家。宋代理学集大成者。

 5.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

 1)二程的理学观点(北宋):

 (1)“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后有物(核心思想)

 (2)“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人伦即天理。

 (3)用“格物致知”的方法来把握“理”。

 2)朱熹的理学观点(南宋):

 ①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就是 三纲五常。

 ② 人性与天理一致,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③ “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

 3)、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

 (1)天理是万物的本原,是永恒存在的,先有理后有物;

 2)伦理道德、尊卑等级、三纲五常等都是天理,要“存天理,灭人欲”;

 “存天理,灭人欲”通俗理解:封建伦理道德、封建制度和封建统治秩序等都是天理,是永恒存在的,是不可改变的。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人们要通过自我修养克制欲望,要循规蹈矩安分守己,使自己的一切言行符合“天理”,实际就是每个人的言行要符合现存的统治秩序,应绝对服从于现行的统治秩序。

 (3)认识论:主张“格物致知”(通过学习实践探究万物明白天理)

 6.程朱理学的发展:

 南宋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朱熹编著《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依据的教科书。

 学术思想影响海外,形成“朱子学”学派。

 三、陆王心学

  1.陆九渊(南宋):中国“心学”的创始人。明朝的王阳明发展其学说,成为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陆王学派”。

 2)思想

 ①心是万物本原(“心即理也”)

 ②求“理”的方法 -----内心反省反对“格物致知”

  陆九渊的思想将理学发展到新阶段,号称“心学”。

 2.王阳明(明朝):

 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心学”创始人。

  2)思想: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

 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苟此心之存,则此理自明。

 ①宣扬“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

 ②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四、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1、相同:

 1)内容相同:

 ①“纲常伦纪,即为天理”

 ②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2)代表: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

 3)实质: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欲求

 3)影响相同:

 ①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②重视主观意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2、不同: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内在的“心”

 2)哲学范畴不同

 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心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3)把握“理”的途径不同:

 ①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

 ②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五、对宋明理学的认识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戴震 (清)

  1、消极

 ①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②用三纲五常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③尊卑等级、重男轻女、重礼轻法、轻视自然科学等观念。

 2、积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清)林则徐

  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起了积极作用。

 宋明理学对先秦儒学有哪些发展 ?

 来源: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

 内容:注意探讨世界本原问题

 作用:强调个人修养,甚至压抑人性

 地位:适合统治者的需要,成为官方思想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一、明清之际思想活跃的原因

 1、政治:封建制度盛极而衰;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

 2、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及缓慢发展;

 3、思想:明清文化专制;理学仍占统治地位;西学东渐;

 4、阶级:新兴市民工商业阶层日益强大;他们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

 二、明清进步思想家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李贽,明末进步思想家。著作有《焚书》《藏书》等多种。

 2、思想主张

 1)反对以孔子作为评判是非的标准,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

 材料一 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藏书·卅纪列传总目前论》

 材料二 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焚书·何心隐论》

 2)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批判道学家的虚伪,反对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材料三

 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焚书·何心隐论》

 材料四

 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非衣饭之外,更有所谓种种与百姓不相关者也。——《焚书·答邓石阳》

 3)提倡个性自由,男女平等,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和特权。

 材料五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给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焚书.答耿中丞书》

 材料六

 “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并赞扬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

 3、评价

 1)冲击了封建礼教和正统思想;

 2)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二)、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

 1、黄宗羲

 1)生平著作

 黄宗羲:主要著作有《明夷待访录》等。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清三先生(或清初三大儒)。

 2)思想主张:

 1)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尖锐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材料一 “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明夷待访录.原君》

 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材料二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明夷待访录.原君》

 3)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

 材料三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3)评价

 (1)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的反专制斗争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适应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民主启蒙作用。

 2、顾炎武

 1)生平著作

 顾炎武,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

 2)思想主张:

 (1)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反对不切实际学风,提倡实践和真知;

 材料一

 “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庙丘墟。”——《日知录》

 (2)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材料二

 “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日知录》

 (3)批判君主专制,主张“众治” 。

 材料三

 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日知录》

 3)评价:

 以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3、王夫之

 1)生平著作

 王夫之:人称船山先生。著作有:《周易外传》、《读通鉴论》等,后汇编为《船山遗书》。

 2)思想主张

 (1)唯物论:

  ①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

 ②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材料一

 “天下唯器而已矣。无其器则无其道。”

 “气者,理之依也”“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今日之风雷非昨日之风雷,是以知今日之日月非昨日之日月也。江河之水,今犹古也,而非今水之即古水……”——王夫之《读通鉴论》

 (2)认识论: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是可以认识的,提出“行先知后”;

 材料二

 “行先知后” “君子之学,未尝离行以为知,必矣!”——王夫之《尚书引义》

 (3)辩证法: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材料三

 “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一动一静,阖辟之谓也。由阖而辟,由辟而阖,皆动也。废然之静, 内则是息矣。——王夫之《思问录篇》

 3) 评价

 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黄宗羲 --- 《明夷待访录》---

 ①抨击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以天下之法代一家之法。② 农工商皆本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①倡导经世致用。②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王夫之----《读通鉴论》----①世界是物质的,变化有规律;②事物是可认识的。③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三、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评价

 1、进步性

 通过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构建起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使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些主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性;其民主思想对封建专制有一定的冲击作用。

 2、局限性

 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没有摇封建社会的理论基础。

 明清之际三位思想家的思想主张有哪些进步性?

  反对封建君主专制主义

  重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关注国计民生 、注重实践 和考察

 儒家思想演变线索

 春秋(应运而生)----战国(蔚然大宗)---秦朝(遭到打击)---西汉武帝(正统思想)---

 魏晋隋唐(面临挑战)---宋明(官方哲学)---明清之际(批判继承,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思想演变规律

 ①思想自身随着形势的变化而趋时更新

 ②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

 ③统治阶级的统治需要和扶植

 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单元线索

 产生

  前5C中叶以后(奴隶制)

  古希腊人文思想、智者学派等

 发展

  14-17C(近代)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成熟

  17-18C

  17-18C

 第五课

 西方人文主义的思想的起源

 一、 人文精神

 基本涵义其核心思想为: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

 “人文精神”狭义上,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其核心思想为:

 ①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

 ②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

 ③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对神学的灵肉对立、用天国生活否定尘世生活。

 “人文精神”广义上,则指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其基本特征为:

 ①人性,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

 ②理性,对真理的追求;

 ③超越性,对生活意义和人生价值的追求

 二、 “人是万物的尺度”(智者学派)

 1、什么是智者学派

 在公民大会和陪审法庭上,人们常常要发表意见,要和自己的对手辩论,雅典法庭规定每个公民须替自己辩护,不许旁人代辩。由于社会的需要,出现了一批“教授智慧的教师”,即“智者”。他们向人传授说话的艺术——修辞学,争辩的艺术——雄辩术,据理论证的艺术——辩证法。这些有偿传授辩论、演说、修辞技巧和参政知识的职业教师自称为“智者”,形成了智者学派。

 1、智者学派产生的背景(人文主义精神兴起的原因) :

 (1)古希腊奴隶制经济繁荣,工商业发达。

 (2)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高度发展,社会环境比较宽松。参与政治生活成为每个公民生活的重要内容,人在社会的地位日益突出

 (3)思想文化:希腊人具有思想自由、渴求知识,乐于探究的文化传统;希腊人重视海外贸易,易形成开拓冒险平等诚信的思想观念;有些学者的研究越来越关注“人”本身

  3、代表人物及主张

 1)普罗泰格拉

 2)探索主题(对象):人和人类社会

 3)思想主张

 ①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人的感觉),强调人的价值,否定神的意志,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

 ②反对迷信,强调自由,认为一切制度、法律、道德都是人为的产物,其约束力是相对的其它的兴废都要以人为尺度。

 ③对于社会道德,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应该强求一律。

 4)评价:

 (1)积极:强调人的作用、否定神的意志,体现了古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2)过分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性,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过分强调个人感受,认为没有是非之别,忽视制度、法律和道德对人行为的约束力,给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方便之门。

 三、美德即知识(苏格拉底)

 1.背景:

 1)智者学派重视人的作用,但忽视道德

 2)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

 2.主张:

 1)“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2)“美德即知识”

 3)善是人的内在灵魂、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内心的美德。

 3、影响:

 使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崇尚知识和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对西方哲学产生深远影响。

 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的思想有何异同点?

 相同点:

 都以人和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肯定人的价值,重视人的作用,体现人文主义精神。

 不同点:

 智者学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个人的作用,忽视社会道德。

 苏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道德对人作用,认为美德即知识。

 四、柏拉图

 1、关注焦点:人类社会

 2、代表作:《理想国》

 3、观点:

 根据智慧品德(出身)进行明确分工,各司其责;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认为理念是万物的本原(唯心)

 4、评价:

 鼓励人们独立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亚里士多德

 1、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

 2、观点:在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真理高于一切。

 3、地位影响:

 古希腊最博学的人,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新航路的开辟(为资产阶级提供了广阔的活动舞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神学的束缚)

 一、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

 1、时间:十四五世纪

 2、原因:

 1)经济上:

 意大利城市经济繁荣,商品经济发达。

 2)政治上:

 工商业主掌握了城市的权力,各城市采取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政策

 3)位置上:

 意大利处于地中海航运中心,处在西方贸易(金融)的中心地位。

 3、具体表现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的繁荣

 4、影响:

 1)阶级关系:手工工场主、商人和金融家形成了新兴的资产阶级

 2)思想领域:文艺复兴这一思想解放运动首先开始于意大利。

 经济的发展,引起了阶级关系的变化,手工工场主、商人和金融家成了新兴的资产阶级,他们追求财富和现世的享乐,关注人的本身的发展,这就与当时基督教宣扬的以“神”为中心、祈求来世幸福的意旨产生了深刻的矛盾,因此,他们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首先在思想领域来一次大的解放运动。

 二、文艺复兴

 1、文艺复兴的含义:是公元14——17世纪,初在意大利,后传播到欧洲其他地区,以人文主义为核心,以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为旗号,实质是一场资产阶级反封建专制、反封建教会性质的思想文化运动。

 2、时间:14—17世纪

 3、原因:

 1)十四、十五世纪,意大利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经济基础)

 2)新兴资产阶级形成,希望创造财富,追求现世享乐。 (阶级基础)

  3)中世纪的欧洲,天主教会垄断教育和思想文化, 压抑了人和人性。(社会背景)

 4、众多博学多才的学者(人才);古代希腊罗马丰富的文化的遗产。 (文化基础)

 4、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人文主义

 1)主张:主张以人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自由,重视现世生活,崇尚理性和科学 。

 2)人文主义与宗教神学的观点对比:

 宗教神学

  以神为中心

 禁欲和来世

 等级观念

 蒙昧主义

 人文主义

  以人为中心

 现世幸福与享受

 自由平等

 冒险、理性、科学

 5、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成就

 1)文学领域(三杰)

 1)但丁

 ①代表作:《神曲》

 ②评价:“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恩格斯

 2)薄伽丘

 ①代表作:《十日谈》

 ②抨击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3)彼特拉克

 ①代表作:《歌集》

 ②最早提出“人学”对抗“神学”,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2)艺术领域-绘画

 (1)达·芬奇

 ①代表作:《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

 ②对现实生活和现实生活中人和人性的肯定。

 2)拉斐尔

 拉斐尔的绘画代表着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最高水平,他在其一生短暂的37年中创作了数不清的天主教主题绘画和其他神话及世俗主题的绘画,而其创作的众多美丽的“圣母画像”则更是世人为之倾倒的艺苑奇葩、画坛绝笔。

 事迹:“画圣”;擅长画圣母像;《西斯廷圣母》

 3)米开朗基罗

 米开朗琪罗,1475年出生于佛罗伦萨,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雕塑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

 作品:擅长雕塑绘画;创造专注人体,表现人的力、美及精神;《大卫》《摩西》。

 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三杰作品的共性?

 题材:大多为宗教题材;

 特色:都采用现实主义和写实主义;

 精神:都体现了其人文主义思想,其关注点是人性,而非神性;

 6、文艺复兴的扩展

 1)时间:16世纪以后,文艺复兴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

 2)成就:在文学、艺术、科学等许多方面,硕果累累。

 3)代表人物:

 1)文学:莎士比亚(英)四大悲剧、喜剧

 拉伯雷(法)

 《巨人传》

 塞万提斯(西)《堂吉柯德》

 伊拉斯谟(德)《愚人颂》

 2)科学领域

 近代自然科学是以天文学的革命为开端的。

 ①哥白尼:太阳中心说

  ②开普勒:行星沿椭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

 ③伽利略:自制天文望远镜进行天文观察

 ④布鲁诺:宇宙无中心

 近代自然科学是以天文学的革命为开端的。

 7、如何评价文艺复兴

 (1)积极方面:

 ①思想:文艺复兴冲破了基督教神学束缚,唤醒人的自我意识,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高扬为创造现世幸福而奋斗的精神,为启蒙运动打下基础。

 ②文学艺术:文艺复兴时期众多的精湛艺术成果成为人类的的宝贵财富。

 ③自然科学:人文主义提倡科学实验,注重实践,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

 (2)局限性:对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造成运动后期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

 二、宗教改革(16C)

 1、背景:

 1)根本:天主教会的精神统治和经济掠夺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政治上:民族国家观念的兴起,新君主制的发展。罗马天主教会与欧洲各主权国家矛盾。德国是受天主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

 3)思想:文艺复兴运动宣扬人文主义,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4)宗教上:天主教会成为最腐败的封建统治集团,社会对教会的普遍不满。

 5)导火线:1517年,罗马教皇兜售赎罪券。

 2、宗教改革的概况:

 1)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1)序幕:1517年,《九十五条论纲》

 2)主要思想:

 ①因信称义,认为信仰耶稣就可得救,否认了教皇的权威;

 ②简化宗教仪式,僧侣可婚配和还俗;

 ③坚持《圣经》高于(一切)教皇和教会,人人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

 ④国家的权力高于(教会)教士甚至教皇;

 2)扩展:宗教改革在欧洲兴起,形成形成了不受教皇控制的教派——加尔文教和英国国教。

 3、性质:宗教改革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

 4、宗教改革的影响:

 ①宗教改革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

 ②新教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并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

 ③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促进欧洲民族意识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

 ④促进了西欧各国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使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两大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一个根源:资本主义萌芽及发展

 一种精神:人文精神

 共同影响:

 解放思想,资本主义发展

 第7课 启蒙运动

 一、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是指发生在17、18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思想束缚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

 二、启蒙运动的历史背景

 1.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2.阶级基础:资产阶级的壮大

 3.思想基础:

 1)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2)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4.根本原因: 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三、启蒙运动的概况

 1.性质: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思想解放运动)

 2.主要内容:民主、自由、平等、科学

 3、斗争矛头(目的):反封建制度及天主教会

 4.核心:理性(主义)

 一般指看待社会与自然现象的一种科学态度,所谓“理性”即人自己思考、判断,运用自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的能力。强调理性是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

 5、启蒙运动的发展历程

 兴起—英国(17世纪);高潮—法国(18世纪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 );扩展——欧洲其他国家(康德、德意志)

 四、法国的启蒙思想家

 1、伏尔泰(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

 1)思想主张

 ① 抨击天主教会

 ② 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

 ③ 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

 ④ 相信法律应以人性为出发点,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代表作:《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

 2、孟德斯鸠:

 1)主张

 ① 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

 ②提出三权分立学说(分权制衡)。

 ③认为法律不能违背人的理性,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

 2)意义

 ① 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

  ② 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

  3)代表作:《论法的精神》

 4)成功实践:美国《1787年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卢梭:

 1)主张:

 (1)天赋人权

 (2)人民主权(人民有权推翻统治者)

 (3)社会契约论

 (4)财产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

 2)代表作《社会契约论》

 五、德意志的康德(对启蒙运动作了经典的总结)

 1、主张:

 1)认为启蒙运动的核心就是人应该自己独立思考,理性判断。

 2)强调人的重要性,提出人就是人,不是达到任何目的的工具(人非工具)。

 3)相信主权属于人民,自由和平等是人生来就有的权利。

 4)但坚持人要自律,不能为了个人的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

 5)自由和平等只能在法律范围之内。

 2、代表作——《纯粹理性批判》

 六、启蒙运动的意义

 1)、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进一步解放了人们思想,冲击着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

  2)、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3)、极大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4)、成为人民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七、比较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异同点

 1、相同:都注重了人的价值;都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为资产阶级取得政治、经济上的统治地位作了思想准备;

 2、不同:

 1)发展阶段

 文:资本主义萌芽;新兴资产阶级形成

 启: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日益壮大

 2)核心:

 文:人文主义

 启:理性主义

 3)斗争对象:

 文:主要反对教会对人的束缚(宗教神学)

  启:封建专制统治及教权

 4)斗争方式:

 文: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

 启:直接反对

 5)范围:

 文:兴起于意大利,后扩展到西欧

 启:源于英国,法国是高潮,扩展到欧洲等

 6)影响:

 文:推动科学事业的发展,启导了欧洲范围内的宗教改革浪潮

 启:打击了专制主义的世俗统治,启导了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浪潮

  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与发现

 一、四大发明

 1、纸发明前的书写材料

 1)材料:殷商:龟甲、兽骨(青铜器、玉石器);春秋:竹木简牍、丝帛。

 2)缺陷:(笨重、昂贵、不易获得、难以保留……)。

 2、发明:我国甘肃天水放马滩汉墓出土的西汉早期的纸,是现已发现的最早的纸。

 3、改进

 1)公元105年,东汉蔡伦制成了植物纤维纸,人称“蔡侯纸”。

 原料:树皮、破渔网、麻头、破布

 制造工艺:制浆--制纸--晾干

 2)魏晋南北朝:造纸技术明显进步(百度;平滑;细薄) ,成为最主要书写材料。

 3)唐宋:产地增多,竹纸、皮纸成主要品种。

 造纸术的外传

 造纸术传入欧洲后,结束了羊皮纸和小牛皮纸的时代,有力地推动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4、影响:

 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有利于文明的传播和继承,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二)印刷术的发明

 1、雕版印刷术

 1)隋唐之际,出现;唐朝868年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2)宋代是雕版印刷术的黄金时代,已经使用了彩色套印技术。

 雕版印刷术的三费:费时、费力、费钱

 2、活字印刷术

 11世纪中叶,北宋毕升发明

 对比活字印刷与雕版印刷,毕升活字印刷术的创新“新”在哪里?具有什么优点?

 新:变死字为活字 , 变死版为活版

 三省:省时、省力、省钱

 三)火药

 1、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发明的。

 2、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3、宋元时期,在军事上广泛应用。火药发明开始了冷兵器向热兵器发展时代

 四)指南针的发明

 1、战国时期,发明指南仪器-司南(世界最早),后又出现了指南车、指南鱼等。

 ②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③在12世纪末和13世纪初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传入欧洲

 五、四大发明的影响

 1、对中国的影响

 奠定了中国文明古国的地位,但并没有给中华民族带来更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对世界文明(欧洲)的影响

 ①造纸术是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促进世界文明和文化的发展;

 ②火药的使用,摧毁了欧洲封建堡垒;使骑士阶层衰落。

 ③指南针的使用,促进远洋航行和地理大发现;

 ④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总之,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中起到了促进作用。

 火药和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

 中国: 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阻碍;科举制度、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阻碍先进技术发挥作用;

 西方: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重商主义,对外扩张等促进了西方科技的进步。

 二、《九章算术》和珠算

 1、《九章算术》

 成书于东汉;采用十进位值制记数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计算工具

 1)早期采用的是算筹,后演变为算盘;

 2)明清时期,珠算应用得到普及和发展;

 3)明朝时,珠算法传至朝鲜、日本、东南亚以及世界其他地区。

 三、天文学成就

 1、原因:

 1)我们祖先为了采集、狩猎和农牧业活动的需要,通过观天象、明方向、知季节、告农时,逐渐积累天文知识,萌生和发展了古代天文学。

 2)封建王朝的重视,设置专门的天文观测机构。

 2、成就

 1)中国古代天象观测记录是世界公认最悠久最系统的:有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以及哈雷彗星的记录;

 2)编出《石氏星表》(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使用赤道坐标表示恒星位置)

 3)创制天文观测仪器,如浑仪、简仪等。

 四、历法

 夏朝: 《夏小正》;

 商朝:“殷历”;

 元朝:郭守敬的《授时历》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比现行公历的颁行早了三百年。

  五、 农学(四大农书)

 时间

 作者

 成就

 西汉

 氾胜之

 《氾胜之书》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业科学著作

 南北朝

 贾思勰

 《齐民要术》

 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一部农书

 元朝

 王祯

 《农书》

 详细包含了农业各方面的知识

 明朝

 徐光启

 《农政全书》

 传统农业达顶峰,最早介绍西方科技

 六、 医学:古代医学著作

 时间

 作者

 成就

 世界地位

 战国问世

 《黄帝内经》

 中医学奠基之作

 西汉编定

 东汉末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奠定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誉为“万世宝典”

 明代

 李时珍

 《本草纲目》

 系统总结往代;“东方药物巨典”

 七、中国古代科技高度发达的原因

 政治: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制度先进,政府的重视;

 经济:农耕经济繁荣;

 政策:国内民族间交流和对外交往的发展;

 教育:发达的文化教育,为科技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

 主观因素:劳动者和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劳动

 八、中西方科技发展上的差异

 项目 

  中国古代科技

 西方近代科技

 内容 

 应用科学

 理论科学,探索规律

 方法

 整理古籍与总结经验

 观察和实验

 目的

 服务于农业生产和统治需要

 服务于工业生产和经济的发展

 趋势

 逐渐落后于西方

 近代自然科学兴起和发展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

 一、《诗经》到唐诗

 1、诗歌的产生:语言

 歌谣

 诗歌

 2、《诗经》(孔子编订):

 2、时限:西周-春秋中期

 3、内容:风——各地方民歌民谣

 雅——正统宫廷乐曲

 颂——宗庙祭祀的颂歌

 3)特点

 四言为主;重章叠句;内容丰富;语言质朴;现实主义。

 4)地位及影响: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2、战国——楚辞(骚体--诗歌体裁)

 1)含义:

 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采用楚国方言,利用民歌的形式,开创了诗歌新体裁──“楚辞”,又称“ 骚体 ”。

 2)代表及作品:屈原《离骚》

 3)特点

 采用楚国方言,多用语气词“兮”;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感情;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4)《离骚》的地位:创楚辞体裁,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开中国古典文学浪漫主义源头

 《诗经》、楚辞并称为“风”、“骚”,分别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三、汉朝——赋

 1、含义:以楚辞为基础,形成的一种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

 2、兴起原因:汉朝政治统一;经济发展;统治者田猎、巡游之风盛行。

 3、特点:辞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4、代表及作品:

 西汉—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东汉—张衡《二京赋》

 四、唐朝——诗歌

 1、唐朝,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

 2、原因

 1)政治: 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环境)②开明的政治及文化政策和科举“以诗取士”,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2)经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物质)

 3)文化:南北、中外的文化交流。

 3.概况:

 1)初唐著名诗人及代表作

 (1)王勃

 杜少府之任蜀州 

 2)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

 2)盛唐著名诗人及代表作

 (1)边塞诗

 ①特点:主要描写边塞景物的雄奇壮观,军旅生活的英武豪放。

 ②代表:高适、岑参

 2)山水(田园)诗

 ①特点:主要描写悠闲宁静的山水田园生活

 ②代表:孟浩然、王维

 3)“诗仙”李白——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以抒情为主。气势磅礴,热情奔放,想像丰富,手法夸张,意境深远,具有突出的浪漫主义风格,有“诗仙”之称,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4)“诗圣”杜甫——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诗风浑厚深沉;语言凝重精炼浓郁,“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后人称他为“诗圣”,其诗多涉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被称为

 “诗史”,代表作:“三吏”“三别”。

 3)中唐著名诗人及代表作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诗语言通俗,强调诗歌要反映民生的疾苦。

 代表作: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

 叙事长诗-《长恨歌》《琵琶行》

 4)晚唐著名诗人及代表作——杜牧、李商隐(小李杜)

 四、唐朝——诗歌

 1、简介:唐朝,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

 唐朝社会变迁对诗歌风格的影响

 1、盛唐时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

 2、中唐时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

 3、晚唐时诗风凝重浓郁,反映了唐帝国的由盛转衰。

 五、宋朝——词

 1、起源:诗的另一种形式,起源于唐代,是一种音乐化和格律化了的杂言体诗歌

 2、特点:句子长短不齐,更便于抒发感情

 3、宋词派别、代表及风格:

 1)婉约派:

 ①代表:柳永(北)李清照(两宋之交)

 ②风格:委婉含蓄,细腻感人,内容以叹咏个人身世、写景抒情为主;

 2)豪放派:

 ①苏轼(北)辛弃疾(南)( 合称“苏辛”

 ②豪放派:风格豪放激愤,气势宏伟,内容以记事、说理为主,表达内心感慨。

 六、元曲:

 1、发展阶段及特点:

 1)散曲:

 (1)发展阶段:宋代民间兴起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即散曲,元代散曲的创作进入繁荣阶段

 (2)散曲特点:题材广泛,可雅可俗,抒情叙事兼长。

 2)元曲:

 1)含义:散曲与元杂剧合称为元曲。

 (2)特点:通俗生动,豪放飘逸。

 2、代表人物及作品:关汉卿《窦娥冤》 、马致远《秋思》

 1)关汉卿

 关汉卿是元代杂剧作家。被誉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其代表作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

 2)马致远

 (1)特点:压抑愁闷

 (2)社会背景:

 ①元朝,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汉族文人进取无望,用以抒发愁闷情怀

 ②社会下层文人对社会黑暗、人民悲惨遭遇的不满

 3、词曲在宋元流行的主要原因

 (1)经济:随着商业发展、城市的繁荣。

 (2)市民阶层的扩大,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能够歌唱的词和表演的曲,更适应了市井生活的需要。(通俗化)

 (3)宋元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尖锐,词和曲更能表达作家的思想情感。

  七、明清——小说

 1、小说的兴起与发展

 ①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搜神记》 (兴起),

 ②唐朝:短篇小说传奇—《柳毅传》

 ③宋代:话本(小说创作新阶段)

 ④明清:小说(蓬勃发展、空前繁荣)

 2、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

 ①经济: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②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社会矛盾加深。

 ③思想: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

  ④ 社会结构:市民阶层扩大,对文学精神食粮需求增加。

 ⑤小说体例,在经历了唐代传奇,宋元话本这一过程后,到明清时期已非常成熟,

 ⑥印刷术的的进步促进小说繁荣。

 3、特点:数量繁多;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文学成就大大超过前代

 4、明清小说代表作:

 ①《三国演义》,罗贯中,元末明初,最早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②《水浒传》,施耐庵,元末明初,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③《西游记》,吴承恩,明,浪漫主义小说;

 ④《红楼梦》,曹雪芹、高鹗,清,中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

 ⑤《儒林外史》,吴敬梓,清,讽刺科举制小说;

 ⑥《聊斋志异》,蒲松龄,清,优秀短篇小说集。

  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一、汉字与书法艺术

 1、汉字:

 1)起源:

 图画文字→象形字符号化→形成汉字(商朝时形成完整体系)

 2)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3)趋势:由繁到简;由具体到抽象; 越来越规范、稳定。

 2、书法艺术

 1)含义:书写的法则,写字的艺术,准确地来说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的线条艺术,是中国文化乃至东方文化的一种典型的表现形式。

 2)汉字成为书法艺术的条件

 (1)大量汉字的出现是书法艺术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2)知识群体形成后为力求汉字之美进行了孜孜探索。士人常常“写字”抒情达意,最终使书法艺术成为自觉。

 (3)文具的改进也为书法技巧创新提供了条件

  3)阶段及特点:魏晋以前基本是自发阶段(实用性强);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兼具审美与实用)。

  4)书法艺术的几种形式:

 1)楷书:“楷”是楷模的意思,“楷书”就是可以作为楷模的字体。

 ①特点:始于东汉。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实用价值不可比拟。

 ②代表人物和作品

 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钟繇和王羲之

 唐代楷书步入盛世;欧、颜、柳。

 (2)草书(“草”是潦草、快捷的意思。

 到唐朝以后的“狂草”,则更是难以辨认。“狂”就是漫无章法,随心所欲。

 ①特点:草书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但不容易识别。

 ②代表:东晋:王羲之、王献之

 唐朝:张旭、怀素

 (3)行书:

 ①特点: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雅俗共赏。

 ②代表:东晋王羲之 (《兰亭序》);盛唐颜真卿(《祭姪文稿》);北宋苏轼;元朝赵孟頫;明朝文征明

 5)书法艺术发展的时代特点:

 ①秦汉以前:主要使用实用性文字;

 ②魏晋南北朝:书法成为艺术;

 ③隋唐:书法发展到新的顶峰,注重规范,风格多样;

 ④宋代:追求个性,忽略法度;

 ⑤明代: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强调个性创造;

 ⑥清代:抱残守缺,了无生气。

 二、笔墨丹青中国画

 1、含义:中国画,又称国画,是指用毛笔、墨汁或特定颜料画在纸、绢等材料上的绘画。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种类从手法上讲,分为工笔、兼工带写、写意三种;从内容上分,有人物、花鸟、山水、博古(相当于西洋画中的静物画)等类型。

 2、中国画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彩陶画《鹳鱼石斧图》,是中国绘画艺术的源头

 2)夏商周时期

 以人物肖像为主;代表作是战国时期帛画《人物龙凤图》和《人物驭龙图》;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

 3)秦汉时期:绘画艺术进一步发展

 绘画门类丰富:有壁画、帛画、木刻画、木版画、画像石、画像砖等。注重线条和色彩.代表作有马王堆汉墓帛画、河南洛阳东汉墓出土的壁画《夫妇宴饮图》等.

  4)魏晋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出现

 ①总结出许多精辟的绘画理论,有力地推动了绘画艺术的发展。

 ②特点:人物肖像画是创造的主题

 ③代表:顾恺之作品《女史箴图》《洛神赋图》,提出“以形写神”

 5 )隋唐时期:中国绘画的一个高峰

 ①原因: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推动了文化的发展;继承优秀传统,吸取了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

 ②代表:隋展子虔的《游春图》;初唐阎立本《步辇图》;盛唐“画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隋唐时期的敦煌莫高窟的壁画盛极一时。

 6)两宋时期:绘画艺术得以全面发展

 宫廷画进入最活跃阶段,画学兴起;风俗画是当时最大的亮点,代表有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7)元明清时期: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

 ①、特点:文人画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

 ②、代表:

 元代王冕的《墨梅图》

  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

  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 .

 3、中国绘画的特点

 一方面盛行宫廷和民间绘画注重写实;另一方面文人画注重写意,融诗、书、画、印为一体。

 中国画不求形似,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表现手法灵活自由。

 4、作用:中国画在启迪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独立自主、不畏强暴等方面其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京剧的出现

 1、我国戏曲艺术发展的几个阶段

 1)中国戏曲从原始的歌舞(“大傩之舞”)发展而来。

 2)春秋战国:出现艺人优伶。

 3)元代杂剧:戏剧艺术推向成熟。

 4)明代:江苏昆山一带形成昆曲。

 2、京剧的形成发展

 1)形成:乾隆末年,徽剧进京,风行一时;道光年间,形成“徽汉(湖北汉剧)合流”的局面;徽汉融合,兼收其他剧种,形成新剧种——京剧。

 2)发展

 同治、光绪年间,走向成熟,出现“同光十三绝”;清末民初,成为全国流行剧种;民国以来,走向世界。

 3)特点:

 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用京胡、二胡、笛子、唢呐等管弦乐器和鼓、板、大锣等打击乐器伴奏;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将唱、念、做、打手段有机结合,并继承歌舞并重的传统;表演多采用虚拟性动作,达到虚实结合,形神兼备的效果。

 4)影响:京剧将独具特色的中国戏曲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被誉为“国粹”,在人类文化艺术的殿堂上发射着奇光异彩。

 3.其他剧种:秦腔、越剧、川剧、粤剧和黄梅戏等。

 第11课

 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一、经典力学

 1、伽利略:经典力学的奠定者

 伽利略:意大利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和数学表述形式的近代科学,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他第一个把望远镜对准天空进行观测,出版了《星空使者》一书。1632年,他出版了《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把哥白尼的学说推到了最终胜利的阶段。

 1)背景:

  (1)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2)新兴的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对自然科学的迫切需求。

 (3) 自然科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4) 科学家勇于的探索精神。

 2)成就:

 (1) 创立科学的研究方法:实验和观察。

 (2) 物理学:实验证明力与运动状态的关系(是改变,不是维持);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等。

 (3) 天文学:自制望远镜观察天体并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证明了哥白尼“日心说”的正确性。

  3)意义: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和数学表述形式的近代科学,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被誉为“现代科学之父”) 。

 2.牛顿(英)——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

 1)建立标志:

 1687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

 2)内容:

  ①提出物体机械运动三大定律:惯性定律;比例定律(即加速度与力成正比);作用和反作用相等定律。

 ②提出万有引力定律。

 3)特点 :

 注重实验(基础)

 数学化(表达形式)

 4)局限:只适用宏观世界低速运动状态,绝对的时空观无法解释微观高速运动现象。

 5)意义 :

 (1)牛顿力学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有决定意义,是经典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基础,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

 (2)为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科学基础。

 (3)牛顿力学和热学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二、相对论的创立

 1、背景:19世纪,随着物理学研究的进展,经典力学无法解释面临的新问题(高速运动的微观粒子)

 2、提出:20世纪初,爱因斯坦(德)提出相对论

 3、内容

 1)狭义相对论:1905年

 ①物体运动时,质量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增大而增加(质增效应);

 ②空间和时间也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即会发生尺缩效应和钟慢效应。

 2)广义相对论:1916年

 空间和时间的性质不仅取决于物质的运动情况,也取决于物质本身的分布状态。

 时间:钟慢效应

  质量:质增效应

 空间:尺缩效应

 4、意义:

 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它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深刻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它发展了牛顿力学,将其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

 1.背景

 (1)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子和放射性的发现使人们对物质的认识深入到原子内部;

 (2)微观的粒子运动不能用经典力学的理论来说明;

 2.诞生:

  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辐射像物质一样,是由具有能量的基本单位量子来实现的,标志量子论的诞生;

 3、发展:

 ①爱因斯坦用量子论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

 ②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有关原子的量子理论;

 ③20世纪30年代,量子力学建立起来。

 3.量子论的重要影响

 1)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取得重大进步,是20世纪最深刻、最有成就的科学理论之一。

 2)量子论与相对论共同构成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弥补了经典力学在认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方面的不足。

 3)推动了物理学的进步,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第12课 探索生命起源之谜

 一、教会的禁锢

 1.古代:世界神创说(神创造了人类和世界万物)

 2、原因:

 政治上:统治阶级推行愚民政策和精神独裁。

 经济上:生产力落后。

 文化上:生物知识匮乏。

 3、影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使生物学发展缓慢。

 二、早期生物进化论思想

 1.背景和条件

 1)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革命推动。

 2)政治: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3)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思想。

 4)科学技术的进步,17---18世纪生物学的发展为进化论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2、内容:

 1)、细胞学说:

 ①17C,[英]胡克发现细胞;

 ②19C30年代,[德]施莱登、施旺共同创立细胞学说;

 ③19C50年代,[德]德马克发现胚胎发育过程就是细胞分裂过程,细胞学说进一步发展完善。

 2)拉马克早期生物进化思想(19世纪):

 ①思想:生物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进化;肯定环境对物种变化的影响,提出两个原则:“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

 ②意义:早期进化论思想开始形成;为达尔文进化论奠定了基础。

 “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

 三、达尔文与进化论

 2、观点

 1)生物是进化而来的:生物进化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生物物种不断地变异,新生旧灭)。

 2)生物进化是逐渐和连续的,自然界没有不连续的突变和飞跃;

 3)生物有着共同的祖先,生物间有一定的血缘关系;

 4)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即-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是生物界的普遍规律

 4、原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

 3、影响

 1)对宗教界: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绝大多数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地位的看法挑战封建神学创世说,促进了人类认识的飞跃。

 2)对科学:把发展变化的思想引入生命世界,开创了生物科学发展的新时代。

 3)对世界:震动近代中国思想界,成为改造社会的理论武器;

 成为西方国家经济兼并、殖民扩张的理论依据。

 第13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一、“蒸汽时代”的到来

 1.原因和条件

 1)政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经济发展扫清障碍。

 2)经济:工场手工业发展,使机器生产成为可能;

 3)科技:科学技术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发明和发现。

 2.蒸汽机的改良和推广

 1)18世纪60年代,瓦特制成单动式蒸汽机。

 2)18世纪80年代,瓦特制成联动式蒸汽机(1785年,万能蒸汽机的应用)

 3)蒸汽机在各行业被广泛采用

 4)19世纪三四十年代,蒸汽机在欧美被广泛采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3、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影响

 1)积极:

 ①解决了工业发展的动力问题,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②改变了工业的布局,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③促使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转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社会化大生产) 。

 ④形成许多工业城市和工业国家 (工业化、城市化)

 ⑤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加强世界各地的联系。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2)消极

 ①加剧噪音污染和环境污染。

 ②拉大社会贫富差距,阶级对抗加剧。

 ③加剧殖民侵略和掠夺,拉大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差距。

 二、电气革命的出现

 1.背景

 1)各种工业生产的需要;

 2)科学家们对电的研究不断深入;

 3)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2、过程

 1)西门子发明发电机;格拉姆发明电动机;使电力成为新能源。

 2)长距离输变电技术成熟。

 3)电器的发明(爱迪生)。

 4)电力成为工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电力取代蒸汽动力成为主要动力的原因:

 工业革命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发电机的完善和改进;

 长距离输变电技术的成熟;

 电力的优势(方便、便宜、能量大)

 3、影响

 1)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改变了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资产阶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促成垄断组织的形成

 4)使城市面貌和人们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

 1.原因

 1) 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和通信技术技术的发展;

 2) 冷战争霸的需要。

 2.过程

 1)奠基:1946年,美国制成第一台计算机。

 2)产生: 1969年,美国国防部网络,互联网技术出现

 3) 发展:209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3、互联网的功能:

 提供文件传输、收发电子邮件、资料检索、浏览新闻、休闲游戏、网上购物、网上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网上谈心等

 4、互联网的特点:

 界面直观、音像兼备、链接灵活和高速传输的特点,被人们称为“第四媒体”。

 5、互联网的影响

 1)积极: ①极大提高了生产力(信息社会,知识经济)②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③促进传统产业的进步(管理水平;新的市场)④改变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

 2)弊端:①信息泛滥、垃圾信息网络犯罪网络安全,影响经济发展。

 ②互联网创造了一个虚拟社会,使部分人沉迷其中,腐朽文化和有害信息易于腐蚀人们的心灵。

 四、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引起社会关系的巨变,对世界格局产生巨大影响,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形成巨大冲击。

 三次科技革命

 事件

 时间

 重要标志

 时代

 第一次工业革命

 18C60S

 蒸汽机

 蒸汽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

 19C70S

 发电机

 电气时代

 第三次科技革命

 20C40S

 电子计算机

 信息时代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阶级

 活动

 层面

 地主阶级

 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

 器物层面

 洋务派: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自强”

 资产阶级

 维新派:戊戌变法,君主立宪制

 制度层面

 革命派:辛亥革命,民主共和制

 激进民主主义者:新文化运动

 无产阶级

 民主、科学

  马克思主义

 思想层面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一、开眼看世界(19C40-50s

 1.背景:

 1)鸦片战争前夕,清王朝统治危机四伏,盲目自大

 2)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加紧对外扩张

 3) 鸦片战争使有识之士开始惊醒,开始睁眼看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2.代表人物

 1)林则徐

 主张:向西方学习

 设立译馆,翻译外国书籍

 编译出《各国律例》《四洲志》

 ③地位:

  《四洲志》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2)魏源

 ①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②代表作品:《海国图志》

 ③地位: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

 ④意义: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向西方学习)有重要启迪作用

 3)其它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的接连出版

 作 者

  代表作品

 内 容

 姚 莹

 yóu

 《康輶纪行》

  介绍西藏、英国、法国、俄罗斯、印度等国的历史地理知识。

  shē  

  徐继畲

 《瀛环志略》

  介绍世界各洲的疆域、种族、人口,沿革、建置、物产、生活、风俗、宗教、盛衰等。

  nán

 梁廷枏

 《海国四说》

 介绍对英国、美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

 4)核心内容: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器物),探索强国御侮之路。

 3、目的:维护封建统治,抵抗外侵。

 4、性质: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掀起的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5.评价

 1)积极方面

 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

 对当时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2)局限性

 局限于著书立说,尚未付诸实践

 停留在技术或器物层面上,未涉及到变革封建制度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内忧外患

 ①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严重内忧外患,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洋务派和顽固派。

 ② 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并将之付诸实践 。

 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同、异)

 ⑴相同点:维护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⑵不同点:对待“外国事务”的态度不同。

 洋务派:主张面对现实,师夷长技以自强。

 顽固派:盲目排外,仇视一切改革。

 2.内容:

 “中学为体”:“中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中学为体”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

 “西学为用:“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西学为用”是指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来维护清王朝统治。

  3.代表人物:(地主阶级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

 4.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中、西”。

  5.实践:洋务运动

 创办近代工业(军用、民用)

 筹划海防,建立海军。

 创办新式学堂

 派遣留学生

  6.本质: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强化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7、性质: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的一场自救运动。

 8、结果及原因

 1)结果:破产,其标志是甲午海战失败。

 2)原因: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封建制度(根本);列强的破坏;顽固派的阻挠。

 9、评价:

 1)积极方面:(客观)

 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第一步;(经济、军事、教育、思想)打开了向西方学习的窗口;冲击了守旧观念,为西学传播创造环境。

 2)局限性:(主观)仅学习西方物质文明,未触动封建旧制度。

 洋务派与林则徐、魏源思想的比较

 1、相同点:

 阶级属性:同属于地主阶级;

 主张相同: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根本目的相同:都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和纲常名教

 结果相同:都冲击了传统保守观念,为西学传播创造了良好舆论环境

 最后结果:都失败了

 2、不同点:

 (1)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领域更广;

 (2)首要目的:洋务派学西方的是镇压农民起义来维护封建统治;林则徐、魏源学西方目的的重心在于抵御外侮;

 (3)洋务派学习西方进行了充分的实践。

 三、维新变法思想

 一)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

 1、背景:洋务运动的发展;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传入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2.代表人物:

 王韬、郑观应等。

 3.主张:

  经济: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商战

  文化: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政治: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

  4.评价:

 积极: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局限性: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更没有付诸行动

  局限的根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 。

 二)康梁维新思想(19C90s)

 1.背景

 政治上:甲后,西侵,民族危机加深。

 经济上:甲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

 阶级上: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力量增强。

 思想上:早期维新思想发展,西学不断传入西学知识的增长和维新思想的发展

 2.代表人物及主张:

 1)康有为的维新思想

 ①主要活动宣传方式: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②思想主张:借助经学外衣,否定君主专制,宣扬维新变法必要性、合理性;主张君主立宪;

 特点:托古改制”;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原因:封建势力强大;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低,资产阶级力量较弱;中国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借助它可以为变法减少阻力;康有为的出身、经历、地位。

 意义:有力地抨击了封建顽固势力;

 有人说:“康有为是跪着造反的。”你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他为什么要“跪着造反”?

 1.理解:

 跪着:借助孔子(经学);依靠皇帝

 造反:宣传反封建专制的维新变法思想

 2.原因

 封建势力的强大,封建正统思想根深蒂固;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软弱性);维新派没有实权;康有为本人的原因:

 2)梁启超的维新思想

 思想主张:

 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顽固派,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君主立宪);变法图存;

 代表作:《变法通议》

 3)严复的维新思想

 《天演论》敲响了危亡警钟:生物不断在“变”、不断进化,这是不可抗拒的规律,社会也是如此。中国变法救亡不仅合理、可能,而且刻不容缓!

 思想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借用进化论原理,论述变法合理性

 方式:翻译《天演论》

 意义:系统传播西方思想文化的第一人

 3、维新派的主张:

 政治:要不要变法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民权);文化教育: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西学);经济:发资。

 4.维新思想的实践——戊戌变法

  1)时间: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9月21日戊戌政变(百日维新)

 2)性质: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3)结果:失败

 4)启示:资产阶级改良道路行不通

 5. 康梁维新思想的评价

 1)意义

  ①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起到了思想启蒙(最主要)的作用,促进人民觉醒。

 ②是一次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激发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

 ③突破物质层面,上升到制度层面

 ④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基础。

 2)局限性:没有彻底批判封建传统思想。

 林则徐、魏源

 洋务派

 维新派

 师夷长技以制夷

 师夷长技以自强、中体西用

 宣传维新变法

 学器物

  学制度

 挽救清朝统治

  实行君主立宪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新文化运动

 一)、历史背景

 1、经济:一战期间,中国民进一步发展(根因),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2、政治:民国初年,列强加紧侵略中国 ,中仍是两半社会;袁世凯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对外卖国、对内专制独裁,复辟帝制)

  3、思想: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原因)。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发表《敬告青年》。

 2、主要基地和活动基地:

 阵地:《新青年》。基地:北大(蔡元培推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

 3、代表人物

 蔡元培、胡适、李大钊、陈独秀、鲁迅

 4、新文化运动经过:

 1)新文化运动前期(五四运动以前)

 1)主要内容

 ①提倡民主与科学(旗帜和指导思想),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民主”: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

 “科学”: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①新道德:

 指男女平等,个性解放。

 ②旧道德:

 指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

 道德,其核心内容是三纲五常。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①新文学提倡白话文,采用的自由文体,注入新的内容和新的精神

 ②成就:

 a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 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写文章“须言之有物”.

 b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

 c鲁迅:成就最大;著《狂人日记》(中国第一部白话文小说)和《孔乙己》等小说,把反封建的内容与白话文形式结合起来,成为新文学的典范。

 5、性质:

 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6、影响

 1)进步性:

 ①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使人们的思想获得空前解放。

 ②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

 ③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理论武器)

 ④弘扬民主和科学,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⑤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文化平民化)

 2)局限性

 ①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②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背景

 1)内因:中国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工人运动的开展;新、五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2)外因: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2、传播过程

 1)五四运动前:

 1918年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主张学习俄国、改造中国(中国最早)

 2)五四运动之后

 ①传播理论: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②建立组织:出现了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和党的早期组织。

 ③实践活动: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出版《劳动界》、《劳动音》和《劳动音》等工人刊物,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特点: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4、意义:

 ①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②建立一些共产党早期组织出现

 ③为中国共产党建立奠定思想基础

 ④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

 第六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三民主义——旧民主主义革命

 毛泽东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

 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建设

 三个代表——现代化建设

 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一、三民主义的形成

 1、背景

 1)政治: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各派救国方案屡屡失败。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3)思想: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传播和林肯“民有、民治、民享”思想启迪。

 4)孙中山个人

 1)转变:上书李鸿章失败后,由改良走向革命

 2)组织活动:①1894年建立革命团体兴中会;②1905年在日本创建同盟会,提出革命纲领。

 ②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A、 机关报:《民报》

 B、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C、性质: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D、意义: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E、三民主义

 孙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解释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2、三民主义的内容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内容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民族革命)

 创立民国(政治革命)

 平均地权(社会革命)

 含义

 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前提)。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核心)

 核定地价,涨价归国家所有,国民共享(资本主义土地国有制)(补充发展)。

 3、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4评价:

 进步性: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局限性(不彻底):不明确反帝;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

 1、辛亥革命:1911年11月爆发,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1912建立中华民国(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内容:主权在民,民族平等,民主自由;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

 性质: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意义:对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进步意义。

 3、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

 1913年发动二次革命。

 1915年发动护国运动。

 1917年、1921年发动两次护法运动。

 教 训:老办法行不通;必寻求新途径、新力量;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方案在两半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三、三民主义的发展(新三民主义)

 1、背景

 1)捍卫民主共和实践的失败

 2)十月革命影响,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3)孙中山爱国主义思想和与时俱进的精神

 2.标志:

 1924年,国民党一大通过宣言,接受中共的反帝反封建主张,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3、新旧三民主义比较:

 1)民族主义

 新: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各民族一律平等

 旧: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

 2)民权主义

 新: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之个人及团体,均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旧: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3)民生主义

 新: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

 旧:核定地价,涨价归国家所有,国民共享(资本主义土地国有制)。

 4)“新”的所在:

 明确了反帝目标(最大);更强调普遍平等的民权,且与反帝反封相结合;更关注农工利益。

 通过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我们可以知道:

 相同点:民族主义都主张反对民族压迫;民权主义都要

 求人民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民生主义都主张平均地权。

 民族:旧反对满洲贵族统治,不明确反帝;新增加了对外反帝、对内主张民族平等的新内容。

 不同点:民权:旧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新赋

 予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个人和团体一切自由和权利。

 民生:旧只提出平均地权的主张;

 新增加了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的内容。

 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是什么关系?

 新三民主义是纲领,是奋斗目标;三大政策是实现此目标的方法和手段.

 4、如何评价新三民主义

 1)进步意义:

 新三民主义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在若干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反帝反对封),成为国共两党的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开展。

 2)局限性:

 新三民主义在内容上仍然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

 四、新三民主义的实践:

 1、1924年,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

 2、1924—1927开展国民大革命运动

 [合作探究] 探究之一:

 本课内容涉及到了孙中山人生中两次重要的转变

 第一次:

 1894年上书李鸿章,主张改良(改革),后走上革命道路,提出三民主义,指导辛亥革命。

 第二次:

 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与共产党合作(最伟大的转变),开展国民大革命。

 回顾:中国近现代史的历史阶段

 中国近代史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

 中共创立时期(1919—1923)

 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

 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中国现代史

 过渡时期(1949——1956)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6至今)

 十年建设时期(1956—1966)

 十年文革时期(1966—1976)

 两年徘徊时期(1976—1978)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78至今)

 第17课

  毛泽东思想

 一、毛泽东思想的基本概念

 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出理论概括而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毛泽东思想诞生的条件

 ①历史条件

 近代以来中国人各种救国方案均未能挽救中国的危亡。

 ②阶级基础

 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工人运动的发展。

 ③思想条件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④实践基础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领导的人民革命实践

 ⑤国际条件

 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国际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三、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

 ①.接受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时期,到北京结识李大钊等人,阅读共产主义书籍。

 ②.投身革命:在湖南组织新民学会,创办《湘江评论》,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③.建立政党:1921年,参加中共一大,是中共缔造者之一 。

 2、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①时期:从共产党创立到国民革命时期(21—27)

 ②著作: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③内容:

 分析中国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

 ④意义:

 从理论上解决了中国革命领导者、同盟军、革命对象等根本问题,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萌芽。

 ⑤实践:一大、二大、三大、大革命

 3、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

 1)时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

 2)背景:国民大革命失败;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城市中心论道路失败(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

 3)著作: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4)内容: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

 5)意义:

 打破了俄国革命模式,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创举;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

 6)实践: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打败四次“围剿”;长征的胜利。

 4、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1)时期:抗日战争时期

  2)背景:毛泽东确立党领导地位;中国主要矛盾变化。

 3)著作:《论持久战》(1938);《新民主主义论》(1940);《论联合政府》(1945)

 4)内容:《论持久战》:抗战是持久战;战争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实行人民战争路线

  《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第一步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社会主义革命,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蓝图及前景。

  5)、影响: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走向成熟。1945年中共七大,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6)实践:抗日战争的胜利。

 5、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1)时期:解放战争时期:

 2)背景: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

 3)内容:

 1)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

 工作重心转移、工作中心、方针、基本政策、总任务。

  2)《论人民民主专政》

 《论人民民主专政》:全面总结中国革命经验;规定新中国(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4)意义:

 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

 5)实践: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新中国的建立.

 6、毛泽东思想进一步发展

 1)过渡时期(1949年—1956年)

 (1)背景: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2)主要思想: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民主政治建设;外交 。

 (3)实践:农业、手工业:合作社

 私营工商业:公私合营(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和平赎买政策)等。

 (4)实践:完成过渡(私—公);建成社会主义;“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外交成就。

 2)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1966年

 1)背景: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我国进入初级阶段。

 (2)著作:

 《论十大关系》(1956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

 (3)内容:

 注重农、轻、重的比例协调;分清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敌我矛盾、人民内部矛盾)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4)影响: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这些重大理论成果,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发展到新的高度。

 5)实践: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7、其它

 毛泽东思想在各个时期的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线等方面,提出了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四、毛泽东思想的内容和精髓

  1、内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2).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3)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4).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5).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线的理论;

 6).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的理论。

  2、精髓: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独立自主: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革命和建设事业。

 五、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

 1、实践上:

 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指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的思想渊源。

 2、理论上

 六、毛泽东思想的特点

 第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第二,毛泽东思想是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第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第四,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第十八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背景:

 1)1976年10月,党中央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

 2)当时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提出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继续“左”倾错误。

 1)实质:继续“文革”以来的左倾错误

 2)错误根源:个人崇拜,教条主义

 (违背实事求是)

 3)影响:“文革”的错误得不到彻底纠正;出现“文革”后的“两年徘徊”。

 3)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时间: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2)意义:,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过程:

 1)宣言书: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2)实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①时间:1978年

 ②内容: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重点转移,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③意义: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开始形成;是改革开放的开端,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一)什么是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简而言之,邓小平理论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就是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的理论。

 二)、背景:

 (1)80年代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2)总结我国和国际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

 三)形成过程及主要内容

 1、酝酿阶段(1978年)

 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十一届三中全会。

 2、初步形成——中共十二大、十三大

 1)最早提出理论:十二大

 1982年;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成为十二大的指导思想,也是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2)第一次系统概括:中共十三大

 87年;内容: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规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制定三步走的战略。

 意义:第一次系统概括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后被称为小平理论。

 3、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

 1)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①内容: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从理论上作了新的回答。

 对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标准是“三个有利于”(生产力;综合国力;生活水平);改革也是发展生产力;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等。

 ②意义: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标志着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

 2)形成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92年,中共十四大

 1)内容:

 ①明确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

 ②首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2)意义: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新的科学概括,使邓小平理论成为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

 4、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997年,中共十五大

 5、其它

 还创造性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阐述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等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过程

 ①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开端)

 ②82年:中共十二大

 (最早提出理论)

 ③87年:中共十三大

 (第一次系统概括)

 ④92年春:“南方谈话”

  (理论成熟并成体系)

 ⑤92年:中共十四大

 (比较完整的体系

 ⑥97年:中共十五大

 成为党指导思想)

 四)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1、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上:

 ①发展道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②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③根本任务: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

 ④发展动力: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改革目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⑤政治保障: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⑥建设战略:三步走的战略;

 ⑦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⑧依靠力量依靠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2、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

 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3、在祖国统一问题上:

 提出一国两制创造性的构想。

 邓小平理论主要内容

  (图形略)

 五)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六)邓小平理论的历史意义

 1.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

 2、邓小平理论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指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新时代理论的重大发展。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背景

 1)国际: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

 2)国内: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3)世界的变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同时面临严峻挑战,迫切需要给予科学的回答。

 2.形成过程

 1)2001年,七一讲话,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内涵;

 2)2002年,中共十六大,“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3.主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实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5、思想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 是与时俱进。

 4.历史地位

 1)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2)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思想体系,成为指导并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旗帜。

 四、从创立者、解决问题、思想精髓及历史作用方面比较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的思想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中国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群众路线;使中国人民站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使中国人民富起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毛泽东思想

 解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如何独立并走向社会主义的问题

  邓小平理论

 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三个代表

 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三者都具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有时俱进的时代特色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一)两弹一星

 1、何为“两弹一星”

 “两弹”:原子弹、导弹

 “一星”:人造地球卫星

 2、新中国为什么要研制两弹一星:

 ①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

 ②60年代中苏关系也急剧恶化;

 ③美苏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

 ④打破大国武力威胁、核垄断,尽快增强国防力量。

 3、进程:

 ①1964年:原子弹试爆成功

 立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

 2)1960年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

   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实验成功。

 ③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4、研制两弹一星的意义

 ①军事上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打破了美苏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②政治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维护了世界和平。

 ③经济上促进经济发展。

 “两弹一星” 后中国的科技成就:

 1975年,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79年,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远洋航天测量船的国家。

 1982年,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从潜艇水下发射战略导弹技术的国家;

 从“东方红1号”成功发射至2001年,中国研制并发射了15种类型、50余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率达90%以上。

 从第一枚探空火箭升空到2001年,中国成功研制了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把70多颗国内外卫星送入太空。

 二、我国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

 1、历程:

 1)1992年,中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战略。

 2)1999年起:“神舟”号飞船4次无人飞行成功。

 3)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了太空。

 2、作用和意义:

 1)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

 航天技术的国家。

 2)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成为带动高新科技和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

 3)激发了中国人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中国农民为什么要这么说?

 一靠邓小平:邓小平提供了政策,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开放,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二靠袁隆平:袁隆平提供了技术,他研制的杂交水稻增产明显,产量大增。

 三、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1、成就: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南优二号。

  2、意义:大大提高水稻产量;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西方媒体称杂交水稻为“东方魔稻”、“第二次绿色革命”、“第五大发明”

 四、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在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宽敞明亮的机房里,矗立着一个红黄两色相间的大机柜。这就是我国自行设计和研制的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达亿次的巨型计算机———“银河—I”。它的诞生,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能独立设计和研制巨型计算机的国家。加速了国家信息化发展。

 1、计算机技术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1983年,“银河--Ⅰ”巨型计算机(上亿次/秒;

 1993年,“银河--Ⅱ”巨型计算机(10亿次/秒)

 2、生物技术

 1)成就:

 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首次实现,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

 参加人类基因工程研究

 2)意义:为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健康作出贡献。

 五、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共同原因

 1.制度前提: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2.政策支持: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正确决策

 3、物质基础: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增强。

 4.主观因素:优秀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开拓创新无私奉献

  5.人才基础: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完善

 6.外部因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六、新中国重大科技成就的影响

 ①增强了国防力量

 ②提高了国际地位 

 ③增强了综合国力 

 ④振奋了民族精神

 七、通过本课学习,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1.科技的发展与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是密切相关的。

 2.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要求,反之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3.科教兴国。

 4.维护世界和平,避免核战争的灾难。

 5.科学是一把双刃剑,要正确对待合理把握,为人类造福。

 第20课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内涵:

 1)范围:“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

 “百家争鸣”是指学术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2)前提:《宪法》允许范围内

 3)实质:承认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多样性;是社会主义的自由、民主在科学文化领域里的反映。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

 2.背景

 1)国际: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召开,开始批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2)国内因素:

 (1)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开始探索社义建设道路(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义)——必要性

 (2)意识形态领域的某些争论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3)为发挥知识分子作用,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3.提出

 1956年,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

 4.影响及成果:

 1)科技领域和文艺领域,出现繁荣景象

 ①文艺领域:

 作品:老舍—话剧《茶馆》;

 郭沫若—历史剧《蔡文姬》;

  杨沫—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等等

 期刊:1956年至1957年出现的文艺期刊有18种,质量提高,版面扩大。

 电影:“难忘的1959年”,

 ②科技领域:

 生物学领域摩尔根学派与李森科学派之争

 2)大大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

 二、遭遇曲折——“双百”方针受到破坏

 1.原因:

 政治运动扩大化(反右派);文化大革命

 (根本原因:“左”倾错误的影响)。

 2.表现:

 1)把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把学术争论说成阶级斗争。

 2)优秀作品受到错误批判

 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艾青的寓言诗:《蝉的歌》

 昆曲:《李慧娘》

  电影:《北国江南》 《早春二月》

 3)知识分子(作者)受到伤害(“右派”“反动学术权威”)。

 3.影响:

 1)文艺园地百花凋零,样板戏一统天下。

 2)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受到很大影响

 三.文艺的春天

 1.背景:

 1)“文革”结束,清算极“左”路线,总结经验教训,明确文艺必须根植于人民生活。

 2)邓小平坚持贯彻“双百”方针,提出“双为”方针。

 3)80年代初开展“五讲”“四美”为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

 2.繁荣景象

 1)文学作品

 反映文革为主题的“反思文学”“伤痕文学”;反映以改革实践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2)反映丰富社会生活的戏剧、电影作品:

  3)科学、文艺工作迎来一个春天,学术讨论空前热烈、文学艺术创作欣欣向荣。

 名称

 类型

 鲁迅文学奖

 优秀文艺创作

 茅盾文学奖

 优秀长篇小说

 金鹰奖 飞天奖

 电视艺术大奖

 金鸡奖 百花奖 华表奖

 电影荣誉奖

 五个一工程奖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 21世纪,文艺内容更丰富,形式越加多样化,并逐步走向世界。

 四、“双百”方针的历史经验教训:

 1、党和政府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处理问题。

 2、要始终坚持“双百”方针。

 3、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科学文艺工作与政治的关系;

 科学文艺工作和人民生活的关系;

 继承传统和不断革新的关系。

 4、文艺必须植根于人民生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1.拉开序幕:

 1)措施

 1)接管旧教育,从列强手中收回教育自主权,创建人民教育事业。

 (2)1949年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建立人民教育事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教育向工农敞开大门。

 2)特点(结果):将两半教育改变为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1)制定教育方针:

 1956年提出:全面发展;培养有觉悟

 有文化的劳动者

 2)初步建立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体系:

 ①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

 ②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教育共同发展

 3、新中国的教育成就;

 奠定了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

  新中国前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

 答:新中国教育事业的成就主要表现在:逐步形成从小学到大学,从全日制教育到半工半读教育等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原因是制定并全面贯彻了正确的教育方针。

 二、动乱中的教育

 1.原因

 “左”的指导思想影响;文化大革命的冲击

 2.表现

 1)师生卷入“破四旧” 批“走资派”活动,学校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2)1966年,废止高考制度。

 3)70年代初,高校招收“工农兵学员”。

 4)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3.影响

 1)破坏中国教育事业,

 2)导致人才缺乏

 3)民族文化素质下降

 4)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三、教育的复兴

 1、拨乱反正,重归正轨

 ①整顿教学秩序

  ②1977年恢复高考

 ③组织编写新教材

  ④倡导尊师重教

 2、蓬勃发展:

 1)、指导方针:

 (1)确立教育优先发展地位,提

 出“科教兴国”战略。

 (2)20世纪80年代“三个面向”,促进教育改革步伐。

 2)具体措施

 (1)教育改革:

 ①基础教育:普及义务教育,制定《义务教育法》。

 ②中等教育: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并举。

 ③高等教育:新兴学科、学位制度、招生分配、扩大办学自主权。 93年实施“211工程”计划。

 (2)教育投资:

 ①体制:国家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

 ②措施:

 社会力量助学:启动希望工程

 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力度;增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

 3)成就

 1)到20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2)高等教育取得持续发展。

 四、我国教育经历怎样的历程,有何经验教训

 1、历程:

 开创基业,建立教育事业;探索道路,形成国民教育体系;十年浩劫,破坏教育事业;复兴教育,成就辉煌。

 2、经验教训: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实施

 科教兴国战略;

 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从国情出发;

 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五、教育、科技和经济之间的关系:

 1、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科技和教育是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

 2、教育发展推动科技进步,科技进步推动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国民经济发展取决于科技进步,科技发展带动国民经济的提高;

 4、教育是培养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

 第22课 文学的繁荣

 19世纪的世界文学:浪漫主义文学

 现实主义文学

 20世纪的世界文学

  (1)20世纪初期的现实主义文学

  (2)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3)苏联文学

  (4)亚、非、拉文学

 一、浪漫主义文学(18C末~19C30S)

 1.流行时间: 18C末-19C30S

 2、社会背景:

 1)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革命和战争频仍,动乱不已;政治黑暗,社会不平等。

 2)社会各阶层,特别是知识分子,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性王国”深感失望,努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

 3、特点

 创作风格:想象丰富、手法夸张(手法);情节跌宕(风格)。

 思想感情:反对崇尚理性,深入发掘感情世界。

 政治:反映现实,反对封建制度,憧憬未来。

 4、主要成就

 法国:雨果:《巴黎圣母院》

 英国:雪莱:《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西风颂》

 德意志:海涅:《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5、影响:

 扫荡了封建残余势力,鼓励人们为争取自由和理想而斗争。

 浪漫主义诗人雪莱

 雪莱的诗中充满了幻

 想和憧憬,体真出一种真正的乐观主义精神,《西风颂》是雪莱的代表作。

 二、现实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

 1、时间:19c30s-20c早期

 2、背景:

 ① 19世纪30年代以后,伴随着工业革命在欧美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②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3、特点:

 ①关注社会问题,典型再现社会风貌;

 ②深入剖析社会生活的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③热衷于塑造和赞扬英雄人物和正面人物形象。

  4、代表作

 法国

 巴尔扎克小说集《人间喜剧》(展现19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被誉为资本主义的“社会百科全书”

  英国

 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

 俄国

 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奠定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基础

 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

 丹麦:安徒生《安徒生童话》

 挪威: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玩偶之家》

 美国: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批种族歧视及金钱至上)

 4、影响

 揭露资本主义本质

 法国现代小说之父——巴尔扎克

 《人间喜剧》《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

 查尔斯·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

 (1799~1837)19世纪俄罗斯民族的伟大诗人。

 俄国近代文学的奠基者。俄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俄国批评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被高尔基誉为“俄国文学始祖”。

 代表作:

 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政治抒情诗:《自由颂》、《致恰达耶夫》

 小说:《上尉的女儿》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现实主义作家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俄国大作家,著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这几部被视作经典的长篇小说,被认为是世界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安徒生是丹麦19世纪著名童话作家,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

 19世纪挪威最伟大的戏剧家亨利克·易卜生,一生中创作了25部戏剧,被誉为与莎士比亚齐名 。被称为“现代戏剧之父”。代表作《玩偶之家》

  马克·吐温(1835—1910)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原名是塞缪尔·朗荷恩·克列门斯。

 他的早期作品表现了对美国民主所存的幻想,以短篇为主,作品有《竞选州长》、《高尔斯的朋友再度出洋》等;中期以长篇小说为主,讽刺性加强,作品有《镀金时代》、《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后期作品则由幽默讽刺转到愤怒的揭发,作品有《游记》、《给范斯顿将军辩护》等。

  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

 同:对社会现实不满情绪的反映

 异:浪漫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它的主观性,

 把理想作为现实加以描写和歌颂。

 现实主义以客观真实的生活作为描写对象,揭露社会现实的黑暗。

  三、20世纪的西方文学

 1、20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

 英国萧伯纳《苹果车》

 法国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

 美国德莱塞《美国的悲剧》

 2、现代主义文学

 1)原因: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垄断资本主义产生;两次世界大战和席卷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大危机造成了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

 2)特点:

 ①反映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危机;

 ②强调集中表现自我,认为人应该是绝对自由的;③表现方法上:故事的开头和结尾没有明显理由;故事背景模糊不清,因果关系不明,语言风格悖离传统。(反传统、反理性)

  3)代表作:

 美国海明威《老人与海》

 爱尔兰贝克特《等待戈多》

 4)影响:

 揭露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秩序和人格自由发展之间的冲突。

 荒诞派作家

 贝克特,为爱尔兰著名

 戏剧家及小说家,荒诞派戏

 剧鼻祖之一。《等待戈多》

 3、苏联文学:

 1)二十世纪上半期苏联文学繁荣。

 2)原因:十月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建设使苏联社会取得巨大成就

 3)特点:反映苏联社会的巨大变化,反映强烈社会责任感

 4)代表作:高尔基《母亲》 (奠定苏联社会主义文学基础)。

  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5)影响:反映苏联社会历史性变革

 4、亚非拉的文学

 1)原因:20世纪民族主义运动的高涨。

 2)特点:表现爱国主义精神和反殖民压迫的思想。

 3)代表作:

 印度泰戈尔长篇小说《戈拉》

 中国鲁迅《呐喊集》

 哥伦比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尼日利亚索卡因《解释者》

 4)影响:

 体现反对殖民压迫和反对社会不公的爱国主义精神。

 课堂小结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

 流派风格

 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

 现代主义

 时代背景

 资产阶级革命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个性

 注重感情

 真实表现自我

 绝对自由,表现自我

 共性

 反映了生活,表达了时代要求

Tags: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