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条据书信 > 感谢信 / 正文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2020-04-24 17:06:15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自古英雄出少年”,青少年时期,是生命力最旺盛的时期,也是最富想象力、精力最充沛的时期。但由于法制教育的空泛和缺失,青少年法制意识淡漠,缺少道德底线,好坏不分,美丑不辨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连续多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呈现出低龄化和犯罪手段成人化的倾向。针对此现象,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如何进行法制教育?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小学阶段,有比较系统的法制教育课,有以少先队活动为主的主题教育活动,还有少先队活动的主阵地——红领巾广播站,然而这些形式更多的是从活动层面上进行宣讲和强化,要想持久深入地开展法制教育,必须依靠课堂这个主渠道,随时随地,不着痕迹地强化和渗透,最终达到育人无痕的效果。

    一、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要做到“四化”。

     1、渗透教育生活化。

    生活中有很多鲜活生动的法制案例,它教育着人们,也警示着人们。我们在进行法制教育时,与其夸夸其谈大道理,不如让学生通过身边的案例寻求答案。这样的方式不仅让学生易于接受,而且也会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我们在学科教学中进行法制内容渗透时,一定要遵循“教育生活化”的原则,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来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在学习课文《金钱的魔力》后,学生都对故事中一些人物的嘴脸十分厌烦,此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再联系现实,看看现在生活中多少违法犯罪是和金钱相关的,为什么有的人赚钱很少,却受到人们的尊敬,而有的人赚钱很多,但却走进了牢狱?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比较就会发出感叹“金钱有用,要靠劳动;金钱虽好,违法不行”,此时再进行金钱观、价值观的教育,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接受。这样联系实际渗透法制知识,使学生不是被动接受,而是自然认同。

    2、渗透教育经常化。

     中国有句俗语: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这句话告诉我们持之以恒,方能成功。在学科中渗透法制教育就要点点滴滴,时时处处。三五分钟不嫌多,一两分钟不嫌少,孩子们的法制意识就会在我们这种细微之中慢慢培养起来。比如我们执教《钓鱼的启示》一课,课文里有一句非常耐人寻味又发人深省的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我们不妨让学生多读几遍这句话,然后抛出问题:生活中你做过不道德的事或是见过不道德的事吗?假如任其发展,你猜想后果会怎样?这样类似的文章很多,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渗透。

     3、渗透教育情景化。

   小学生受年龄限制,他们的思维基本上停留在表象思维阶段。生动的,有趣的,身临其境的环境更容易引发他们的共鸣。为此,要将学生思想和情绪立即转移到课堂教学浓郁的氛围之中,就必须创设教育情境,使学生一进教室就沉浸在法制教育的的气氛中,使其产生强烈的学习的欲望。如: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开展辩论会,开设模拟法庭,创设浓厚的法制教育氛围,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再利用同伴间的辩论,互助及分析讨论,法治意识就会在孩子的心目中生根发芽。

     4、渗透教育趣味化。

    好奇心和探究意识是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诱发他们不断观察、体验、发现和创造的动因。而这一切都是在兴趣的驱使下产生的,所以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要贯彻有趣性原则。“有趣”的关键是“激趣”。在学科渗透时要做到知识性与兴趣性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对法制渗透的感知、理解、探索而获得成功,进而产生满足感,不断激发他们对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我们可以采用玩游戏、演一演、说一说,唱一唱的方式将法制教育渗透于教学之中,,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寓教于乐,易于学生接受。

    二、学科渗透法制教育要做到“三勤”。

    1、口勤。

     小学生活泼好动,上课时专注力很难超过10分钟。这时候,就要求老师不厌其烦地关注学生学习状态,提醒学生法制观念从每一节课中树立。例如在体育课学习过程中有个学生一直交头接耳说话,学科老师怎么制止也不管用,他灵机一动,就用交警手势示意他停止,并以

 “红灯”来比喻班规,对此学生幽默地说:“对不起,你闯红灯N次了,现在老师就要对你进行处罚,现在吊销你本节课说话的资格。结果,这节课这名学生不仅老老实实地按要求完成了学习任务,还懂得了交通法的基本常识。结合以上案例,我们不难发现,有效的渗透不仅会提高孩子的兴趣,还能使他们了解更多的法律法规,所以,我们老师要做一个“碎嘴婆婆”,在学生无知无觉中多唠叨唠叨,学生自然就懂了。 

     2、眼勤。

     在学科渗透中要做到切实有效,关键一点是找准渗透点。渗透点如何去找?怎样才能找得准确,一下子切中要害?关键就在于老师要“眼勤”,要多观察,找准突破口。另外老师还要把握一个渗透的“度”。如果“渗透”不够,则会浅尝则止,效果不佳;而过“度”又会改变学科性质,变成法制课,这就要求教学中我们要重点观察学生的状态和反应,做到恰到好处。   

      3、脑勤。

     各学科教材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育人因素。因此,法制教育中的渗透必须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为无源之水。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于知识之中,呈隐性状态。只有充分驾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谛,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的最佳融合点,所以教师要做到”脑勤”我们教师可以抛弃说教的方式,转为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首先让学生动动手、剪一剪、画一画,每人准备红、绿、黄三种指示灯,然后让学生做游戏,请三人分别扮演指示灯、警察、行人,表演过马路的情景,边表演边学习,在熟练掌握安全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拓展练习。我们教师将一些简单的禁令标志布置在教室里,如左转、右转、禁止停车等标志,让小小的教室变成公园、马路、停车场,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既掌握了安全知识,又了解了交通法规,增强了学生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维护交通秩序的观念。

   三、学科渗透要做到“二有”。

   1、有计划。

    教学始终是一项带有明确方向性和目的性的活动,小学法制教育在学科中渗透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它要求教师将法制教育列入教学目标之列,

 学科教师在开课之初就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在本学科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并对渗透效果有一个预期目标。教师要制定明确的教学计划,在备课和教学实施中要善于开发教材所包含的法制教育因素,并在开展学科教研活动时列为研究内容。

     2、有选择。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要有选择性,既不能只教学科知识,而不重品德教育;也不能过于注重法制教育的渗透,而喧宾夺主,改变了本学科的性质,把语文课上成了品德课,或者把美术课上成了法制教育课,这些都是不可取的。我们知道,所有的知识教学都有系统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老师在进行法制教育渗透时,必须要以学生的接受程度为标准,充分地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学生可接受程度以及理解能力要来选择渗透的内容和程度。在教材体系中,有的内容多次出现在各个不同年级中,这就需要教师选择适合该年级、该班级学生特点的渗透难度和深度。

      四、学科渗透要做到“一精”。

      现代社会瞬息万变,知识极大丰富,学生视野极为广阔。这为新时代的老师提出了挑战。要求他们不仅要精通本学科专业知识,还要精通一点“社会常识”。再像以前的教书先生一样“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是教不出好学生的。新课程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当教学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特别是热点问题时,就为法制教育创造了良好的契机,此时借机渗透相关法制内容,既显得自然,学生的兴趣也比较浓厚。老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及时捕捉教育契机,有的教育契机可以“拿来就用”,有的却要靠“借题发挥”,我在教授《景阳冈》这一课时提出:武松是我们心目中的**雄,在当时那个时代,他力大无穷,豪爽洒脱,为民除害,备受当地群众的赞扬,可以说为当地老百姓办了一件大好事。但假如在现代社会,武松打虎这一举动还值得赞扬吗?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指出老虎是国家保护动物,这种行为不仅不可取,还触犯了保护动物的法律法规,是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的。这时候,我适时介绍了《保护环境法》,使学生了解世界各国都很重视这个问题,把6月1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这样联系实际渗透法制知识,可以说是顺手拈来,水到渠成。

     综述,学科教学是教育学生的主渠道,在学科教学中蕴含着许许多多的教育机会,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善于发现,勤于动脑,敢于尝试,乐于实践,我们一定会培养出许多符合社会要求的创造性人才。

 /

Tags: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