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条据书信 > 道歉信 / 正文

北京版小学语文六上《14.鼎湖山听泉》「徐晓彬」「市一等奖」优质课

2020-10-21 00:53:51

设计思想及理论依据 1.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陆恕老师曾说:“语文教学就要溯本追源,正本清源,让学生一读解千愁,在读中多积累,多提升。” 2. 《语文课程标准》中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

2教学目标 1. 学生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各种形式地朗读中,体会出作者是如何利用丰富地想象和联想,具体生动地写出泉水特点的。

2. 学生能说出自己对文章最后一段话的理解,树立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观念,能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3. 学生利用拓展文《听雨》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能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雨声特点具体描写的,以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

3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文质兼类的好文章。依托“大单元主题教学法”的原则,以本单元主题为魂,用大语文观统领教学各个环节,以本单元教材为单位组织教学活动,并将课外阅读《听雨》纳入课内,进行整体施教。本单元四篇课文都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运用比喻、拟人的方法,具体形象地写出了景物的特点,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大自然的无穷魅力,这是学生应重点品味、重点积累并能够模仿借鉴的,这也是课后作业要求的重点。本文中作者能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听糅合在一起,写出了鼎湖山的泉水浸透到心灵,陶醉了心灵,作者在用心细细地的聆听着,辨别着,赏析着。本文不仅要让学生通过文字走进作者的内心,学习倾听,感受语言的美,还要帮助学生用心来走进文本,经历作者的心灵之旅,学习作者表达对自然、对泉声的赞美之情。

4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对于写景状物的文章并不陌生,他们在生活中经常领略自热风光。但如何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运用比喻、拟人的写法,具体生动地写出景物特点仍是学习的重点。六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会稍微强些,他们富于想象,喜欢朗读语言优美的写景文章。这篇文章恰好是进行美文诵读、赏读的典范。基于以上学情,我采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通过不同形式地朗读,帮他们把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通过美文美读体会作者匠心的表达效果,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鼓励每个学生在诵读中获得个人感受。

5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能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是怎样具体写出泉水变幻莫测、悦耳动听的。

教学难点:学生能说出自己对文章最后一段话的理解,树立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观念,能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6教学过程 6.1 第一学时 6.1.1教学目标 1. 学生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各种形式地朗读中,体会出作者是如何利用丰富地想象和联想,具体生动地写出泉水特点的。

2. 学生能说出自己对文章最后一段话的理解,树立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观念,能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3. 学生利用拓展文《听雨》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能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雨声特点具体描写的,以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

6.1.2学时重点 学生能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是怎样具体写出泉水变幻莫测、悦耳动听的。

6.1.3学时难点 学生能说出自己对文章最后一段话的理解,树立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观念,能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6.1.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繁体字导入,揭示课题 (一) 齐读课题,说说我们要怎样的去听。

1. 齐读课题 这节课,让我们跟随谢大光,一起走进鼎湖山,倾听大自然,请读课题——鼎湖山听泉,侧耳倾听,再深情一读,读出重点——鼎湖山听泉(听字重读)。没错,全文重在描写一个聽字,这是听字的繁体字,观察字形,说说我们要怎样的去听。

出示:      入眼   入耳   入心 (二) 拓展“聽”字的演变过程 甲骨文听就是耳朵+多嘴,表示倾听众人发言,有的甲骨文简化为一口一耳,金文在此基础上加十口、加壬,篆文则省略口,加德,强调倾听是重要的品质。知道了听字的演变过程,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的听泉。

【设计意图:由题目“听”引出繁体字“聴”,尊重学生求知欲增强的心理特点,激发学习兴趣,通过观察“聴”字形结构,从而顺其自然地明白全文的描写顺序:入眼、入耳、入心。】 活动2【讲授】二、承接预习  初感泉声之美 (一) 画图入景 孩子们,通过单元导读课的学习,谁愿意借助思维导图,说说课文分几部分描写泉声的。

(二) 围绕“自学导航”分组合作学习 我们先学习课文第二部分,出示自学导航 1. 作者是如何入眼、入耳、入心地听泉的呢?用波纹线画出有关的句子。

2. 在句子旁批注上相应的修辞方法,并圈出其中的关键词。

3. 有感情地朗读你喜欢的句子。

【设计意图:利用“自学导航”和“思维导图”两大利器,真正做到先学后教,提高阅读效能。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既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应试能力,还把课堂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三) 组内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哪个小组愿意在大屏幕上画批,请其他同学现在开始组内交流。

(四) 小组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置身于一种“合作”氛围中,在倾听、吸纳他人发言,促成自我更全面深刻的思考,讲阅读变为学生思维间的碰撞。】 活动3【讲授】三、以读带讲  体会优美意境 (一)以读带讲,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 承接小组汇报,继续欣赏音乐,创设情境,展开想象。

师:现在,请你慢慢闭上眼睛,用心细细地地聆听音乐,想象着我们漫步在鼎湖山林之中。此时,你仿佛欣赏到了什么样的泉水,聆听到什么样的泉声? 2. 梳理板书,小结第二自然段写法,补充思维导图。

   板书:               鼎湖山   听   泉                 泉水多    入眼                    泉声响    入耳                  泉音美    入心 小结:作者通过入眼地听泉感受泉水多,通过入耳地听泉感受泉声响,通过入心地听泉感受泉音美。

(二)以读带讲,学习第四自然段。

1. 以讲引渡启发读。

山林的泉声如此美妙,作者夜宿庆云寺时,听到的泉声又是怎样的?(板书:悦耳动听) 2. 个人分享展示读。

3. 减词对比读,品比喻意味,得其精华。

为什么用这些乐器的声音来比喻呢?老师读变化的句子,你们读原文中的句子。

出示:                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               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               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               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学法小结:生动、形象;喻体在前,本体错后。听到的在前,想象的在后。) 4. 辨识声音引导读 入夜,山中万籁俱寂,让我们跟随作者闭目倾听,此时你想象到了什么?作者又是怎么描写的。

生: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 师:此时你想象到了什么?作者又是怎么描写的。

生: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 师:此时你想象到了什么?作者又是怎么描写的。

生: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 师:此时你想象到了什么?作者又是怎么描写的。

生: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5. 提示关键承接读 师:同学们读的这么动听,这么有韵味,那作者是仅仅简单地把几个句子罗列成排比句么?请两位同学配合。

出示:            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            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            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            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师:打乱顺序,你再读一读。没错,排比句有时也要讲顺序,我们在读的过程中要读出排比句由弱到强,由轻到重,气势越来越强,既贴切又富于音乐美。男女搭配,女生读前两句,男生读后两句。

6. 换词对比读,画龙点睛。

辨识出的声音只有这几种么?还有哪些?请你观察箭头认真读。

出示:          还有一些泉声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忽清忽浊,忽扬忽抑,是泉水正在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 师:给“忽”换一换,你能想到哪些词?老师一读,你发现什么? 预设:相同的构词,前后的呼应,虽是略写,但语言极具感染力,表现泉声变化万千,令人心旷神怡。透过“忽”字,想象到变幻莫测的泉水。板书:变幻莫测 7. 尝试第四自然段背诵配乐读。

师:这万般泉水,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让我们和着悠扬的琴声再次聆听,同学们可以尝试着背诵。

【设计意图:坚持以读为本,通过“以读代讲”和“以读带讲”的巧妙设计,读中品词析句,读中理清脉络,读中理解内涵,从而读出了语感、情趣和韵味。】 (三)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 入耳地听泉后,作者入心的感受到什么 出示:         朦胧中,那滋润着鼎湖山万木,孕育出蓬勃生机的清泉,仿佛汩汩地流进了我的心田。

2. 补充资料,细读感悟。

(1)老师给大家补充几个小资料,请你快速浏览:         a. 原文中这样写到: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的诞生、成长、繁衍……         b. 鼎湖山有“活的自然博物馆”和“绿色宝库”的美誉。这里树木葱茏,高等植物达1700多种。此外还生活着170多种鸟类,30多种兽类及其它珍惜动物,生物资源极其丰富。

        c. 当地的同志告诉我,鼎湖山的森林,虽经历代变迁而未遭大的破坏。但却由于引来大批旅游者,反给自然保护区带来潜在的威胁。

3. 语言训练,提升情感。

此刻,你想对鼎湖山的泉水说些什么? 预设:这泉水给作者的不仅是感官的美感,更展现了泉水的作用和价值。泉水浸透到心灵,陶醉了心灵。

师:是啊,我们俯身倾听者,分辨着,心神犹如融于水中,随泉而流,游遍鼎湖;又好像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人品味,引人遐想。

【设计意图:从课内到课外,资料拓展,提升情感认识,适时组织小组间交流,积极鼓励学生自信地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情感的理解,还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 小结学法,学以致用。

1. 引疑比读,用心品味。

全文都围绕听泉展开描写,老师却发现,第三自然段却与听完全不相干, 删去好不好?为什么? 预设:作者无论在第二部分还是第三部分,都是通过入眼、入耳、入心地听泉,描写自己在鼎湖山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作者对泉水的喜爱之情以及对大自然被破坏感到痛惜。

2. 结合板书归纳学法,补充思维导图。

作者利用丰富地想象和联想,通过用眼辨识、用耳倾听、用心品味,具体形象地写出了泉水变幻莫测、悦耳动听的特点。

3. 语言运用,透过小诗小结学法。

入眼欣赏看山泉,入耳聆听辨泉音, 入心品味融于水,陶醉其中浸心田。

活动4【练习】四、拓展阅读  夯实写法 (一) 拓展阅读季羡林老先生的《听雨》。

1. 拓展阅读季羡林老先生的《听雨》。

学生自读思考:作者是如何听雨的呢? 2.小组交流,学以致用。

3. 学法小结   作者通过丰富地想象和联想,描写自己听雨时的所见、所闻、所感,生动 形象地描写出了雨声的特点。它给作者的不仅是感官的美感,更展现了雨声的象征意义。

【设计意图:将阅读从课内引向课外,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得法于课内,用法于课外。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对比两篇文章的写法,在初读的基础上,又会有了哪些新体会,小组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纵横联系,拓展阅读空间。】 活动5【作业】五、作业    不论是谢大光在听泉,还是季先生在听雨,无不精彩绝伦,无不引人入胜,无不浸透着作者的深情,使人如临其境,深受感染。那在你的记忆中是否也留有那么一处景物,曾是你用心欣赏过的,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和联想,课下动笔写一写吧。

【设计意图:从读学写,学以致用,挖掘课文的潜在训练点,促进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不仅教教材,更要用教材。】 活动6【作业】六、板书设计                      鼎湖山    听    泉              泉水多     入眼    悦耳动听                  泉声响     入耳                   泉音美     入心    变幻莫测

Tags: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