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条据书信 > 分手信 / 正文

2011年7月国开(中央电大)小教专科《美学与美育》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2020-10-04 10:55:52

2011年7月国开(中央电大)小教专科《美学与美育》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马全力整理的电大期末纸质考试必备资料、盗传必究!) 说明:试卷号:2071;

资料整理于2020年9月30日。

一、单项选择题 1.西方人文领域出现的“语言论转向”发生于大约(D)。

A.19世纪中 B.19世纪初 C.20世纪中 D.19世纪末 2.构成形式美的自然因素的要素是(D)。

A.色彩 线条 音响 B.音乐 美术 雕塑 C.音乐 绘画 形体 D.色彩 形体 声音 3.(D)是指物体中心点的两面或多面呈现出外在形式不同而内在质量大致均等的状态。

A.对称 B.比例 C.匀称 D.均衡 4.欣赏艺术美,要学会通过具象的画面、形体,去感知和体验潜伏在具象内层的(A)意味和情趣。

A.抽象形式 B.逻辑概念 C.情感 D.道德 5.蕴藉是(B)的基本特征。

A.外来文化 B.古典性文化 C.民间文化 D.现代性文化 6.外来文化的基本特征是(C)。

A.含蓄 空灵 奇异 B.奇异 抽象 含蓄 C.奇异 征实 逼真 D.奇异 逼真 抽象 二、判断正误,并简述理由 1.美学的性质就是指美学的对象。

答:错。因为性质指的是基本属性,而美学的对象是指美学研究的客体。二者密切相关但却不是一回事。美学的性质在于它是一门突出形象、具体、体验方式的人文学科,而美学的对象是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

2.没有审美体验,艺术创造无从谈起。

答:对。艺术是审美体验的符号化,其每一个环节都与审美体验密切关联。对于艺术创造而言,审美体验是艺术兴发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构思的内在逻辑,是艺术物化的终极根据。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符号实践是美得以显现的场所?请简要作答。

答:第一,创造和使用符号是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第二,创造和使用符号是人类实践的基本内容;

第三,人类通过符号表现其实践的“有意识”性和“自由自觉”性;

第四,人类所创造和欣赏的美,必定存在于具体可感的符号系统中。

2.什么是造型艺术的直观具象性? 答:直观具象性是造型艺术重要的审美特征,指造型艺术具有运用物质媒介在空间展示具体艺术形象的特性,这种具体的艺术形象直接诉诸人们的视觉感官,并且这种直接具体的形象中又蕴涵着丰富的艺术意蕴。直观具象性是所有造型艺术都具备的特征。

3.青少年发展阶段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青少年发展阶段的基本特点是过渡性、转换性、不稳定性。过渡性是指此阶段中个体生理发育由儿童向成人迅猛过渡。转换性是指个体的情感、智力、道德等各方面从幼稚向成熟转变。不稳定性是指个体的社会归属感尚比较模糊,感情生活也动摇不定。

四、综合论述题 如何理解孔子的美育观? 答:孔子的美育观代表着儒家的美育观点,对我国后来的美育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孔子的人格理想是尽善尽美的“君子”,这是外在的优雅形象与内在的仁爱之心的完美统一,需要进行审美塑造,即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质”的核心是“仁”,而“文”即艺术(诗、乐、文等)在人性和人格完善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孔子从“仁心君子”的人格理想出发,建构起他的美育观:
首先,强调以理节情,主张应让情感的宣泄接受理性或礼义的引导,“发乎情,止乎礼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塑造合乎礼教的仁人君子。其次,注重情感教育,认为“仁”需要个体从内心感受上进行体认,外在的道德法则只有内化为个体自觉的情感要求,才能成为人格修养的组成部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第三,特别突出诗歌的感发作用。孔子认为诗可以兴、观、群、怨,即诗歌可以兴发感情,可以观察世风民情,可以沟通群体关系,可以宣泄怨恨,因此重视诗歌的教化功能,认为“不学诗,无以言”,不学习《诗经》,就没法发言,从而形成了以诗歌为重要美育途径的“诗教”传统。

Tags: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