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条据书信 > 其他信函 / 正文
国开(中央电大)本科《儿童心理学》网上形考(阶段测验一至五)试题及答案
2020-06-11 20:06:41 ℃国开(中央电大)本科《儿童心理学》网上形考(阶段测验一至五)试题及答案 说明:适用专业及层次:学前教育(学前教师教育方向)和学前教育(学前教育管理方向)本科。
本课程网络形考比例50%,期末纸质考试考试成绩比例50%。
阶段测验一 试题及答案 一、概念题 1.学前儿童心理学 答:以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研究从受精卵形成到入学前这一成长过程中, 儿童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
2.发展 答:事物从出生开始的一个进步变化的过程,是事物的不断更新。是指一种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既有量的变化,又有质的变化;
有正向的变化,也有负向变化。
3.个案研究法 答:是通过各种数据收集的方法(结构性访谈、问卷法、临床诊断法、行为观察法)建立起研究对象的成长档案,以探讨儿童发展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4.跨文化研究法 答:跨文化研究是指,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探讨儿童心理、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并探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5.纵向研究 答:又称追踪研究,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的观察、测量或实 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6.横向研究 答: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 的规律或特点。
7.观察学习 答:通过观察他人(称为榜样)的行为,进行的学习。
8.替代强化 答:由于观察到别人的行为受到表扬或惩罚,而使儿童也受到了相应的强化。
9.认知结构或图式答:有组织的思维或行动模式,可用来整合经验、解决问题。
10.同化与顺应 答:同化是指使外在刺激适应于个体内在心理结构的过程(将当前刺激纳入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的过程)顺应是指改变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在刺。激结构的过程(当他发现原有的图式不能适应新的刺激时,就会改变自己原有的图式来应对 新的刺激,这就是顺应)。
11.最近发展区 答: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的指导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12.社会生态系统论 答:美国学者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他认为个体的发展处在直接环境(养 育家庭)到间接环境(社会文化)之间的几个环境系统中,每个系统都和其他系统以及儿童个体本身发生交互作用,这种作用结果导致儿童不同的发展水平。个体的环境由里到外依次 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和动态变化系统构成。
二、简答题 13.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包括哪些内容? 答:研究内容包括学前儿童的生理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三大领域。
14.科学儿童心理学产生的标志是什么?现代儿童心理学的支柱指的是什么? 答:科学儿童心理学的产生,以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心理》一书的出版为标志。现代儿童心理学的支柱:华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5.简述二十世纪的主要儿童观。
答:儿童是一个社会的人,他应该拥有基本的人权;
儿童是一个正在发展的人,不能把他们等同于成人,或把成人的观念强加于他们,或完全放任儿童自然、自由发展;
儿童期不只是为成人期做准备,它具有自身存在的价值,儿童应当享有快乐的童年;
儿童是具有主体性的人,他们在各种丰富的活动中不断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每个健康的儿童都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幼儿才能的发展存在递减法则,开发得越早就开发得越多;
儿童的本质是积极的,他们本能地喜欢和需要探索、学习和成长,他们的认识结构和知识及个性是其自身发展与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自我建构的;
实现全面发展与充分发展,是每个儿童的权利,其先天的生理遗传充分赋予了实现全面发展的条件,自由全面的发展才能实现充分发展;
儿童的学习形式是多样的,如模仿学习、交往学习、游戏学习、探究学习、操作学习、阅读学习等。成人应尊重幼儿各种学习形式,并为他们创造相应的学习条件。
16.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答:(1)遗传与环境之争:争论最早始于洛克和卢梭的天性与教养之争。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高尔顿,认为遗传在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环境和教养只起引发作用;
环境论的代表人物是华生;
遗传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在某些心理和行为发展领域(如道德的发展),环境对个体的发展影响更大,在另一些领域(如气质、身高体重特征),生物因素的影响更大。
(2)发展的主动性与被动性问题:机械模型认为个体是被动的、封闭的,儿童只能被动的接受环境的影响;
父母应该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和训练,而老师则应该把目光放在知识的内容结构和精心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对孩子行为的强化与反馈上;
机体模型认为儿童是主动的、开放的,是一个有机整体,儿童会主动地探索和自我创造;
原有的经验经由儿童主动地加工而被取代或被丰富,所以儿童具有很强的变通性和可塑性,父母应该给予孩子们更多的自由,支持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去发展;
老师则应该是用发现法进行教学,让孩子自己探索和学习,淡化知识的内容体系,尽量减少约束和规则,老师起到引领和支持作用。
(3)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问题:连续论者认为人类的发展是一个累加的过程,是一步步向前推移,发展是一条平滑的成长曲线。而阶段论者则认为,发展是一连串的突变,每一次突变后,儿童都将进入一个新的、更高的层次。
17.观察法的特点是什么?自然观察法与结构性观察有什么不同之处? 答:观察可在自然环境中进行--自然观察法--在自然的环境下对儿童的行为进行观察、记录,从而获得心理和行为的发展变化规律;
观察也可在预先控制的情境中进行--结构性观察。自然观察法是研究年幼儿童较好的方法,因为我们很难借助语言技巧研究婴幼儿的心理和行为。它具有较好的生态效度,能更真实地向我们展示儿童心理和行为特征。
结构性观察是在实验室中设计一个可能会促进某种行为发生的情境,然后透过隐藏式的摄像机或单向玻璃观察儿童,看儿童是否会表现出那种行为来。
结构性观察它使所有的被观察者都面临相似的情境。但它的生态效度不如自然观察法。
18.调查法的特点是什么?有哪几种方式? 答:能够收集到大量的资料,使用方便,效率高,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调查可采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访谈法及问卷法。
19.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四个阶段及其主要特点。
答: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经历了四个主要的发展阶段并描述了各个阶段的特征。皮亚杰认为,这些阶段的次序是固定不变的,所有儿童都以相同的次序经历这些阶段,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以上一个阶段的发展为基础,并为下一个阶段的发展奠定基础。
(1)感知运动期(0~2岁)儿童通过感知和动作认识外界,创造出动作图式(感知运动图式)以适应周围环境,这些动作图式逐渐内化为心理符号(或符号图式),使儿童逐渐获得客体永久性,发展出延迟模仿,并使儿童不再依靠试误的方法而是能借助表征解决简单的问题情境。在该阶段的后期,儿童建立了初步的因果关系概念,开始认识到主体既是动作的来源,也是认识的来源。
(2)前运算期(大约2~7岁)由于符号和象征功能的出现,思维得以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表象思维和直观形象思维成为该阶段的主导。儿童开始在游戏(尤其是假想游戏)中创造性地使用语言和想象。该阶段的主要特点是自我中心和泛灵论的思维。
(3)具体运算期(大约7~11岁)儿童能借助具体实物的支持,进行运算:思维获得了内化性、可逆性、守恒性和整体性的特点。但是还不能对假设性命题进行逻辑思考。
(4)形式运算期(11、12岁以后)儿童的思维摆脱了具体实物的束缚,能进行抽象的、假设-演绎推理。
三、论述题 20.请列举20世纪中期以来,对儿童教育教养影响较大的基本理论流派,各个理论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最具代表性的观点以及各理论流派对儿童教育教养的主要影响。
答:(1)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性本能是最重要的生命本能,人在不同的年龄,性的能量--力比多投向身体的不同 部位即“性感带”。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口腔、肛门、生殖器相继成为快乐与兴奋的中心。早期力比多的发展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特征和心理生活的正常与否。儿童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即口腔期、肛门期、性感期、潜伏期、两性期。
(2)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强调儿童是积极主动且能适应环境的探索者,强调自我的功能,认为自我不仅仅是解决本我与超我冲突的简单仲裁者,人在各个发展阶段,都要发挥自我的功能来处理社会现实问题,以便成功地适应环境,此外他还特别强调社会文化对人格发展的影但一个2岁的儿童响。埃里克森认为人生发展可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面临一对危机或冲突。要想顺利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人就必须要先解决好当前所面临的危机。学前儿童的发展主 要处于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的前四个阶段。
(3)华生的行为主义观点:认为一切行为都是刺激(S)-反应(R)的学习过程。坚信儿童没有任何先天倾向,他们要发展成什么样子完全取决于他们所处的养育环境, 取决于父母和其他重要人物对待他们的方式,儿童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行为变化过程,是由个人独一无二的经验锻造的,因此存在巨大的个体差异。
(4)斯金纳的行为主义观点:继承了华生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信条,与华生的刺激-反应观的不同点在于他区分出应答性行为(即由刺激引起的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即个体自发出 现的行为)。操作性行为的发生频率会在紧随其后的强化作用下增强;
同样该行为也能通过惩罚,如不同意或取消特权等,来减少其发生的频率。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一样,都会重复导致积极结果的动作,并消除导致消极结果的动作。每个人的行为模式与环境密切相关。环境塑造了习惯反应,而习惯反应构筑了人格,使我们每个人都成了独一无二的个体。
(5)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观察学习和替代强化。儿童总是观察和模仿周围人们的那些有意的和无意的反应,观察、模仿带有选择性。通过对他人行为及其结果的观察,儿童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模式,或调整、矫正了现有的反应特点。“替代强化”--由于观察到他人的行为受到表扬或惩罚,而使儿童也受到了相应的强化。个体还存在自我强化。当自身的行为达到自己设定的标准时,儿童就会用自我肯定或自我否定的方法来对自己的行为做出相应的反应,儿童还会通过对他人自我表扬和自我批评的观察,以及对自己行为价值的评价,逐渐发展出自我效能感 (6)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智力是可以协助个体适应其环境的基本生活过程。认知发展经历了四个主要的发展阶段(感知运动期(0~2 岁)、前运算期(2~7 岁)、具体运算期(7~11 岁)、形式运算期(11、12 岁以后))。这 些阶段的次序是固定不变的,所有儿童都以相同的次序经历这些阶段,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以上一个阶段的发展为基础,并为下一个阶段的发展奠定基础。
(7)信息加工理论:儿童是能根据环境要求修改思想的、积极的、有意义的个体,但是他们认为,发展是连续的,思考过程--感知、注意、记忆、信息分类、计划、问题解决及书 写和交谈等综合能力--在各个年龄都很相似,只是程度不同。
(8)社会文化理论:维果斯基强调儿童能积极主动地探索世界,儿童心理的发展并不完全 取决于认知成熟,儿童与成人或年长伙伴的互动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提出了“最近 发展区”的概念。他认为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的指导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 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9)社会生态系统论:布朗芬布伦纳把外界环境因素和个体的生物因素揉合起来,提出了不同嵌套层级的社会生态理论。
他认为个体的发展处在直接环境 (养育家庭) 到间接环境(社会文化)之间的几个环境系统中,每个系统都和其他系统以及儿童个体本身发生交互作用,这种作用结果导致儿童不同的发展水平。个体的环境由里到外依次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和动态变化系统构成。
21.当一个2岁的儿童经常看到他的姐姐接近并宠爱小狗,并且受到夸奖,他可能也会喜爱小狗,并与它们建立积极的关系,请用班杜拉的理论解释这个学习过程。
答:班杜拉是美国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在其理论中最强调的就是观察学习和替代强化。所谓观察学习就是通过观察他人(称为榜样)的行为而进行的学习。在他看来,儿童总是“张着眼睛和耳朵”观察和模仿周围人们的那些有意的和无意的反应,观察、模仿带有选择性。通过对他人行为及其结果的观察,儿童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模式,或调整、矫正了现有的反应特点。当一个2岁的儿童观察到他的姐姐接近并宠爱小狗后,可能也会与小狗建立积极的关系。
替代强化--由于观察他人的行为而受到表扬或惩罚,而使儿童也受到相应的强化,当儿童看到他的姐姐爱护小动物,并获得了夸奖,那么他以后也会尝试使用这一方法。
阶段测验二 试题及答案 一、概念题 1.遗传力 答: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群体的某些特征(如智力)的全部变异中,可以归因于遗传差异的比率。
2.人格 答:个体在对人对己对事反应时显示出的特有的模式,这个模式构成一个人思想、情 感和行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3.致畸因子 答:指所有能对胎儿造成损坏的因子。
4.阿普加量表 答:美国医生阿普加设计的一种快速测定新生儿是否正常的量表。该量表由不同等级组成,测量的内容包括心律、呼吸、肌肉弹性、肤色和应激反射。
5.髓鞘化 答:随着大脑细胞的分裂与生长,一些神经胶质细胞开始产生髓磷脂,这是一种蜡状物质,它们把单个神经元包裹起来,形成一层髓鞘,这个过程就是髓鞘化。
6.优势脑半球 答:在脑的偏侧化基础上,儿童逐渐依赖某一特定半球执行某种特定功能。在此基础上儿童形成了用手偏好。强烈的用手偏好反映了大脑某一半球具有更强的功能,这一脑半球即是个体的优势脑半球。大约有90%的人是用右手执行高度技巧性的动作。对他们而言,语言和手的优势脑半球都是左半球。
7.“补偿性生长” 答:是儿童身体发展的一个基本原则。营养不良的儿童生长非常缓慢。如果营 养不良持续时间不长,也不特别严重的话,这些儿童一旦获得充足的营养,一般都会快速生 长并追赶上正常的生长水平。
二、简答题 8.简述遗传对气质、人格的影响。
答:个体间的气质差异有其生物学基础,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大,并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研究者发现:个体在活动量、注意力,易怒性及社交能力等气质特征上,同卵双胞胎的相似性高于异卵双胞胎。因此,可以认为,一些气质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内向性/外向性就是一个受遗传影响很大的特质。移情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受遗传影响。许多人格特质都有中等程度的遗传可能性。当然,这一中等强度的遗传力也正反映了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从遗传的观点来看,同卵双胞胎的遗传基础完全一样,因此他们之间的不同,应该完全归因于他们之间的环境差异。所以,环境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力也是非常大的。
9.简述儿童身体发育的不同步性。
答:身体各个系统的发育都有自己惟一的、独特的发育曲线。生理系统的发育是一个不同步的过程.各系统的发展是不均衡的。神经系统的发育在婴儿期极其迅速,脑、脊髓和头颅的发育速度比其他任何身体结构都要快,到了幼儿期时就逐渐放慢;
而生殖系统在4岁前仅有轻微的生长,在青春期前几乎停止;
到青春期时曲线才陡然上升。淋巴系统则在婴儿期和儿童期发育速度非常快.甚至超过成人水平,在青春期时到达顶点。之后就迅速下降。
10.幼儿一般要经过几年的时间才能正确地握笔写字。这一过程通常分为哪几个阶段? 答:(1)涂写。两岁左右的儿童,写字和涂鸦是分不出来的。
(2)模仿和临摹。当他们逐渐发现周围的印刷字时,就可能会模仿写这种文字。到 5 岁时,大多数幼儿仍不能以正确的 笔顺、姿势稳定地书写简单的汉字,运笔能力差。
(3)流畅书写。6 岁以上的幼儿基本上能够控制笔,以正确的笔顺、姿势准确地书写简单的汉字。
11.儿童动作发展的基本趋势是怎样的?儿童早期动作发展是否存在个体差异?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1)儿童头几年动作发展的进程遵循头尾原则和近远原则,即由上至下--头、颈、上肢的动作发展先于腿和下肢的发展;
有近及远--近躯干的肢体动作先发展,远离躯干的手、腿等后发展,即头、躯干、手臂的动作发展先于双手和手指的发展。
(2)儿童早期动作技能的掌握与生理成熟有关,有鲜明的年龄特征。但是由于遗传、环境、营养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在动作发展上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动作发展早晚与早期运动经验有关。儿童早期的动作发展还有显著的性别差异。成人的鼓励、期望和榜样示范,也是影响儿童动作技能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论述题 12.举例说明遗传与环境的三种互动模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答: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至少有三种方式:被动的互动、唤起性的互动、主动的互动。
(1)被动的互动:是指环境(如父母)根据儿童的遗传特征为他们提供的成长条件,包括父母为孩子提供的遗传基因,为他们提供的社会、情绪以及认知发展环境等。如爱运动的父母可能将此特征在遗传上提供给孩子,并为孩子提供崇尚运动的家庭环境。
(2)唤起性的互动:是指由于个体的遗传特征而影响了作用于他的环境因素,具有不同遗传结构的个体,可能会唤起不同的环境。如爱笑、好动的婴儿所接受到的注意以及社会刺激,与闷闷不乐、消极被动的婴儿多。
(3)主动性的互动:是指主体在其遗传特征的影响下,对环境因素进行自主的、有目的的选择、改变与创造。儿童会倾向于选择那些自己能适应、能胜任的环境,这也使在相同的环境中的儿童,各自拥有了不同的微社会环境,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发展方向与发展水平。例如,有社交倾向的儿童,喜欢邀请朋友到家里来或到朋友家去,热衷于参加各种活动。
13.尽管胎儿生长的环境与子宫外的世界相比是相对稳定的,但也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到胎儿的发育。请问影响胎儿生长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答:(1)致畸因子。致畸因子指所有能对胎儿造成损坏的因子。常见的致畸因子包括一些药物,以及烟、酒精和一些辐射、化学污染。
(2)母亲的其它因素。①母亲的疾病。疾病会改变母亲的生理状况,恶化胎儿生长的生理环境。②母亲的营养。营养良好的母亲在整个怀孕期内,健康状况比营养不良的母亲好,她们贫血、流产、早产等的机会也更小,胎儿发育更好,生出的孩子也更健康。③母亲的情绪压力。尽管母亲和胎儿之间的神经系统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母亲的情绪状态还是会影响到胎儿的发育。
14.影响儿童早期身体发育的因素有哪些? 答:(1)遗传和激素:遗传在儿童期的身体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影响。身高就是一种具有较强遗 传倾向的特质。脑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也是影响身高的重要因素。甲状腺(位于颈部)分泌的甲状腺素也同时影响着儿童的生长发育。
(2)睡眠习惯:良好的睡眠有助于儿童的生长 发育。
(3)营养:人类营养的主要来源是食物,饮食不足与饮食过量都可能导致营养不良。
蛋白质、热量、维生素和矿物质是儿童身体发展必不可少的营养。
(4)疾病:对于营养充足的儿童来说,一些常见的儿童疾病对他们的身体发展都不会造成太大影响。儿童一般会出现补偿性生长的现象。如果儿童是中度或严重营养不良的话,疾病对儿童生长的消极影响将可能是永久性的,疾病和营养不良的恶性循环对身体发育和认知发展的影响将是非常严重而不可逆的。
(5)受伤:儿童早期是意外伤害发生的主要年龄阶段。儿童受伤发生于复杂的社会生态系统中,个人、家庭、社会都是影响儿童受伤的因素。
(6)情感:良好的情绪对身体的发展有很深远的影响。那些承受太多压力、获得太少关爱的儿童在身体发展方面也可 能会落后于他们的同龄人。“非器质性发育不良”和“心因性矮小症”两种严重的生长紊乱就源自于情绪压力与爱的缺失。关爱和敏感细致的照顾也是身体健康生长的必要条件。
15.宝宝7个多月,喜欢上爬行了,于是乎家里到处都成了他的游乐场,因为宝宝的爬行,家里常常会弄得一团糟,对此宝宝的爸爸妈妈既喜又悲。他们不知该如何应对,请帮他们分析一下。
答:(1)爬行的意义:爬行是所有粗大动作发展的基础,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对于幼儿的身心发育有很多益处:对于孩子粗细动作的发展,手眼协调,书写阅读和运动技能的发展,探索等。
(2)爸爸妈妈需要鼓励宝宝爬行,爸爸妈妈鼓励的同时也要给予宝宝一些约束。
(3)爸爸妈妈要与宝宝形成良好互动。
(4)爸爸妈妈在已有条件的情况下鼓励宝宝的爬行,有助于宝宝的社会性发展有助于促进宝宝感知觉发展。
16.亮亮今年4岁了,在奔跑、跳跃、接传球等能力方面明显落后于其他同龄孩子,亮亮妈妈想促进儿子动作能力的发展,而有人却说孩子动作能力的发展与孩子的识字算术能力相比并不重要,请结合“促进儿童动作发展”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答:动作是人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发展领域,尤其是对婴儿期和儿童早期的个体来说,动作发展极为重要。动作的发展不仅有助于身体发展,还有助于儿童建立自尊和自信。动作发展使儿童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取丰富的经验,感知觉更加精确,这也促进了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而这些发展又使儿童的动作技能更加熟练。
运动是实现动作发展的基本途径。儿童渴望运动,运动使儿童释放体能,心情愉快。所以,成人要多为孩子提供运动的机会。游戏和户外活动是最佳的动作技能练习方式,要多让孩子进行户外活动,在游戏和户外环境中,幼儿非不正式的练习可以使他们获得丰富的感知运动经验,帮助他们掌握复杂的动作技能和运动协调能力。同样,精细动作的发展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得到锻炼,比如倒果汁、吃饭、穿衣、搭积木、握笔写画、插片、折纸、剪贴等,都能使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不断提高。
父母和教师的态度对儿童动作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如果父母或教师批评、挑剔孩子在运动或动作上的表现,那么就可能会打击孩子的自尊心,阻碍孩子动作的发展。如果父母或教师机械地教孩子一些特殊的动作技能(如单脚跳),或是强硬地纠正孩子的“错误”动作,或是在运动中强调输赢而非享受运动的乐趣,就可能会挫伤孩子运动的积极性,使孩子失去对运动的渴望,结果事与愿违。
社会对儿童动作的发展也会产生影响。目前社会上过分强调儿童的符号能力及训练,反而忽视了动作和运动能力的发展。对婴、幼儿来说,过分强调符号系统的训练,既不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也不利于儿童健康成长,而且可能也是徒劳的。
阶段测验三 试题及答案 一、概念题 1.视觉偏好法 答:研究者同时给婴儿呈现至少两种刺激,观察婴儿是否对其中的一个刺激更感兴趣。
2.知觉整合能力 答:能够根据一种感觉特征,确认另一感觉通道所熟悉的刺激物或形式的能力。
3.感知运动图式 答:用来达到目标的活动的表征。这是最先出现的智力结构,包括抓握、抛 掷、吸吮、咬、敲击和踢等。
4.客体概念 答:我们关于客体基本性质的内隐的常识信念,如客体永久性~~当我们看不到 某个物体时,我们知道这个物体仍然存在。
5.词义的过度扩张和词义的过度缩小 答:词义的过度扩张,即儿童扩大了单词的外延和使用范围(妈妈的奶,牛奶);
词义的过度缩小,是指儿童过于狭隘的使用某一词汇,缩小了单词所代表的概念的内涵(爷爷)。
6.单词句 答:周岁左右,婴儿开始能用一个单词来代表一个完整的意义与他人进行交流。
7.电报句 答:双词句中省略了如助词、介词等功能词,就像我们发电报时用的语言,如“我们跟狗狗一起玩”,会被幼儿表达为“狗狗玩”,因此,这种句子也被称为“电报句”。
8.“妈妈语” 答:养育者与幼儿说的话,有许多有趣的特征,这些特征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被称为“妈妈语”。其特征是:简短的句子,具体的内容和夸张的声调和表情,以及正确的语法。
二、简答题 9.婴儿早期记忆的发展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再认、再现是记忆提取的两种主要方式,儿童何时出现这些能力的? 答:婴儿记忆的早期迹象表现于他们对刺激的习惯化和去习惯化中。当婴儿已习得了某个刺激时,他们就不再注意这个刺激(习惯化);
而当新刺激出现时,婴儿会将新刺激与已习得的刺激进行比较,如果二者不相匹配,注意则会再度出现。婴儿的记忆能力还表现于条件反射的形成中。如见到妈妈或听到妈妈的声音,3个月的宝宝就开始做吸吮动作,这说明他记住了妈妈的样子和声音。记忆的发展还表现在儿童的模仿行为中。婴幼儿有与生俱来的模仿能力。出生不到七天的新生儿就已经能够模仿成人的许多面部表情,如吐舌头、张嘴闭嘴。
再认在婴儿期就己经出现了,回忆是在两岁左右逐渐出现的。
幼儿的记忆策略以复述为主,即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材料。到6岁时,重复才开始会对记忆产生作用。如让6岁的孩子记住一个手机号码,他会不断的重复直到他认为他记住了为止。
10.举例说明同化和顺应。
答:同化就是将当前刺激纳入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的过程。例如8、9个月的婴儿拿到什么东西都喜欢把它放在嘴里,这是因为他们把这些东西同化到了吸吮格式中。当他发现原有的图式不能适应新的刺激时,就会改变自己原有的图式来应对新的刺激,这就是顺应。例如当孩子看到成人玩不倒翁,认识到可以用推的方式玩这个玩具时,下次再见到不倒翁,他就可能会试图去推它,而不是把它放在嘴里。
11.简述感知运动阶段的发展。
答:(1)反射练习阶段(0~1 个月):婴儿主要以先天的无条件反射来适应外界环境。
(2)初级循环反应阶段(1~4 个月):2 个月后,婴儿开始不断地重复某些动作,形成一些简单的习惯 (3)次级循环反应阶段(4~8 个月):4 个月以后,婴儿开始有意识地重复这些动 作。婴儿的动作不仅仅只涉及自己的身体,还涉及对外界环境的影响 (4)有目的的动作形成阶段(8~12 个月)个月以后,婴儿出现了目标指向性行为,行动的目的性更加明显,他们开始使用已知的方法来应付新的环境。但该阶段还没有新手段的发明与创造 (5)三级循环反应阶段(12~18个月):1 周岁后,婴儿开始用“尝试错误”的方法来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 (6)心理表征阶段(18个月~2岁):1 岁半以后,儿童获得了符号--表征能力, 他们能用符号或表象来再现不在眼前的物体和过去的事件。符号--表征能力的出现还使婴儿延迟模仿、象征游戏和语言的发展成为可能。
12.举例说明母亲会以哪几种方式对孩子不正确的陈述作出反应。
答:有三种反应:(1)扩充。以某种纠正的或完整的形式复述儿童的陈述;
(2)重新塑造。以某种不同的结构重新阐述儿童的话语;
(3)澄清问题。表示听者没有理解该叙述,要儿童再次进行交流尝试。
13.简述儿童语言发展的影响因素。
答:语言的发展有其生物学基础,所以,语言的发展也存在敏感期。一般而言,婴幼儿阶段是大脑对语言刺激最为敏感的阶段,也是语言能力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错过了这个时期,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不可逆转的消极影响。基尼语言的发展说明了语言敏感期的存在。
语言的学习必须有适当的环境刺激。环境和学习对幼儿的语言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模仿和强化是影响儿童语言发展的重要因素语言发展还受认知发展、信息处理策略的影响。认知发展的研究表明,1、2岁的婴幼儿心理表征能力逐渐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也日渐成熟,这些都是词汇的理解和掌握、语法的获得和运用的关键因素。
三、论述题 14.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幼儿思维有什么特点? 答:(1)自我中心性:即儿童往往只注意自己的观点,不能接受他人的观点,也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相区分和协调。
(2)前概念性:该阶段儿童的语言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他们已经掌握了很多词汇。词汇所代表的概念是具体的、动作的。不能理解同一类客体中的不同个体,思维的前概念性还使儿童掌握的概念往往与具体的动作或事件相联系。
(3泛灵论:3~4 岁的幼儿认为,所有的物体都是有生命的、有意义的。这使儿童的思维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认为万物有情。他们主观地把自己的想象附加于客观事物。
(4)直觉思维:前运算阶段的幼儿对事物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受知觉到的事物的显著特征所左右,他们不能 对事物不同维度的信息进行整合,因而思维具有直觉性,缺乏逻辑性。幼儿无法掌握守恒的 原因是他们缺乏可逆性。幼儿的思维缺乏可逆性。
(5)分类能力:幼儿已经表现出分类的能力。第一阶段在儿童 2~5.5岁期间。儿童可以按照物体间的关系把他们认为有关系的物体归为一类。第二个阶段在儿童5.5~7岁期间。可以根据相似性对事物进行分类,但是还不具备对事物进行等级分类的能力。直到第三阶段(7 岁以后)儿童才能在进行等级分类的 同时也了解各级分类之间的包含关系。
15.影响幼儿智力发展的因素。
答:早期经验会影响儿童日后的智力潜能。没有人际接触或缺乏刺激都可能妨害孩子的感觉、肌肉运动、情绪、认知和语言的发展。
遗传因素也是影响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个体来说,智商是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遗传差异是个体智力差异的一个主要因素。不过,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个体智力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弗林效应有力地证明了环境对智力发展的影响。
家庭环境的质量和特点对儿童的智力表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有研究发现,IQ持续下降的儿童一般都生活在贫困的环境里。贫困的环境会阻碍智力的发展,而且这种抑制效应会随时间而累积,所以,个体处于贫困环境中越久,智力测验的成绩就越差。因此,贫困是影响儿童智力发展的一个危险因素。其他的家庭环境因素,比如通过玩具、游戏和阅读材料提供刺激,语言刺激I物理环境的组织;
骄傲、爱和温暖;
学业行为的刺激;
树立榜样和鼓励儿童社会成熟;
各种日常刺激的变化;
避免身体惩罚也会影响儿童的智力发展。
16.8个月的拉拉饿了,妈妈还没回来,拉拉开始哭闹,爸爸就给她放了一首巴赫的钢琴曲,拉拉安静下来,可是3分钟后他又开始哭闹,爸爸就换了贝多芬的《命运》,拉拉又安静下来。请用习惯化和去习惯化的概念解释拉拉的反应。
答:当一个新异刺激出现时,婴儿会产生许多身体变化或反应,比如头部或眼部运动、呼吸或心跳频率的变化。但如果同样的刺激反复出现,婴儿的反应就会越来越弱,直到完全消失。这样一个过程,就是习惯化的过程。拉拉的爸爸在其哭闹时给她放了一首巴赫的钢琴曲,拉拉安静下来,可是 3 分钟后他又开始哭闹,这就是习惯化的过程。此时,如果再出现一个新的刺激,婴儿可能产生新的条件反射,这个过程被称为去习惯化。因此拉拉的爸爸换了贝多芬的《命运》后,拉拉又安静下来。这就是去习惯化。
17.咪咪的爸爸拿了她最喜欢的磨牙饼干,把它放在了纸巾下面,然后向咪咪摊开他空空的手。10个月大的咪咪看起来很迷茫,没有找到饼干。请解释咪咪的反应~~为什么她有困难完成这个藏物任务? 答:客体概念是指我们关于客体基本性质的内隐的常识信念,如客体永久性~~当我们看不到某个物体时,我们知道这个物体仍然存在。婴儿最初分不清自我与客体,客体对儿童来说只是忽隐忽现的不稳定的知觉图像,儿童不了解客体可以独立于自我而客观地存在。他们认为自己看得见的东西才是存在的,看不见时也就不存在了。当某个玩具在他眼前时,他知道它的存在,可是当这个物体不在他眼前时,他就觉得这个物体似乎神秘地失踪了。本案例中的咪咪就是出于这一阶段。18~24个月时,婴儿才逐渐理解,当物体不在自己的眼前或通过其他感官不能察觉时,它仍然是存在着的,这时,婴儿获得了客体永久性。获得了客体永久性的婴儿,开始寻找玩具、找妈妈,因为他知道,即便看不到妈妈,妈妈也存在,只是他不知道她在哪里。
18.在家里4岁的小茜茜可以理解三轮车没有生命,它自己不能移动。然而,当茜茜和家人一起去钓鱼时,父亲问:“你知道为什么河水是流动的呢?”茜茜回答:“因为它是活的,它想流动。”你怎样解释茜茜推理中的矛盾呢? 答:茜茜的推理反应了幼儿思维缺乏逻辑性,泛灵论的特点。3~4岁的幼儿认为,所有的物体都是有生命的、有意义的,思维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4~5岁以后,幼儿开始认识到,移动的物体才有生命。六岁的幼儿认识到,有自发运动状态的物体才可能有生命。
茜茜四岁,已经认识到,只有移动的物体才有生命,三轮车不能自己移动,所以没有生命,在她看来,河水是自己在流动,所以认为河水是有生命的。倩倩的推理矛盾是这个年龄段特有的思维特征。
19.母亲:怎么又吵起来了?你们俩不是争这个就是抢那个,一点都不大方。
三岁:我不会抢。我大方,哥哥小方。
五岁:只能说大方,没有人说小方。
三岁:我大方。我的方好大好大。
五岁:我的方比你的大。
三岁:我的方更大。
五岁:我的方最大。
三岁:我的方最最大。
试以这两个幼儿的语言发展为例说明幼儿语言发展的几个方面。
答:从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3岁的幼儿已经有了惊人的语言知识和能力。
在语音方面,3岁的弟弟有了汉语语音的知识:他能熟练地把一连串的杂音,分析为有意义的信息.而且,当他听到一个新词--“大方”,马上会重复为汉语语音的“大方”,这一点是外国的成人在短期之内很难学到的. 在语意方面,3岁的弟弟有断词的能力:他知道“大方一点”应断为“大方”,而不会是“方一”,又能够从上下文领悟到一个极抽象的概念“大方”是一种美德,还会使用“大”和“小”相反的含意,创作一个新词--“小方”。三岁的幼几经常会用这种方式在语言中操弄这类抽象的概念。
在语法方面,3岁的弟弟还掌握了句型变化的知识:他知道如何表达“大、更大、最大、最最大”的层次。当5岁的哥哥把“方”用在“我的方比你的大”的句型中时,3岁的弟弟能进一步用“更”来回答,表示他了解前一句是比较的句子。
在语用方面,3岁的弟弟似乎了解妈妈的第一句话只是形式上的问句,不必回答,第二句才是反驳的重点。
幼儿早期语言的发展是神速的。6个月的婴儿只会咿呀学语,12个月时就会使用10到20个词。到了2岁,他的词汇是1岁时的10倍。3岁的幼儿,平均可能会用900个不同的语词,流利的与人交谈,甚至辩论了。幼儿语言的发展就表现在幼儿语音、语义、语法、语用技能的发展几个方面。
阶段测验四 试题及答案 一、概念题 1.情绪与移情 答:情绪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移情是指知觉到他人的情绪体验,并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也就是对他人情绪产生共感的反应。
2.情绪理解 答:儿童能识别自己和别人的情绪,并理解情绪产生的原因和结果的能力。情绪 理解包括对情绪状态的理解和对情绪过程的理解。
3.社会性参照 答:当婴儿处于不确定的情境中时,他们就会观察父母对这种情境的反应,并利用得到的信息来调整自己的行为,这就是社会性参照。
4.情绪调节 答:对情绪的内部过程和外部行为表现所采取的监控、调节,以适应外界环境和 人际关系需要的动力过程。
5.依恋 答: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接触的倾向。
6.气质 答:气质是指在情绪反应,活动水平,注意和情绪控制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质于量方面的个体差异。
7.拟合模型 答:指父母的抚养模式和抚养环境与儿童的气质之间的匹配。
8.自我认识 答:个体对自己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社会特征的认识,是对“我是谁”、“我为 什么是这样的人”等问题的回答。
9.自我控制 答:个体对自己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社会特征的认识,是对“我是谁”、“我为 什么是这样的人”等问题的回答。
10.性别概念 答:儿童能分清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并认识到性别是一种无法改变的特征。
二、简答题 11.简述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移情能力发展的影响。
答:与其他情感能力的发展一样,养育行为也同样影响着同情和移情能力的发展。
积极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孩子移情能力的发展。热情、敏感、善于鼓励孩子、更多表现同情心、关心他人的父母,往往拥有一个有移情能力、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孩子。父母除了可以向孩子示范同情心、对他人的关心外,还可以教孩子慈善的重要品质;
当孩子表达不恰当的情感时父母还可以进行干预。而消极的抚养方式很容易阻碍早期移情能力的发展。
12.简述学前儿童情绪识别能力的发展。
答:(1)婴儿很早就注意到情绪的某些声音信号,并会给予回应。(2)婴儿对他人面部表情的识别和解释发展略晚。(3)一岁半以后,婴幼儿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有关情绪的词,情绪的识别能力也迅速发展。(4)幼儿在3岁之前很难正确地命名图片人物或木偶的表情,他们还是喜欢滥用“快乐”这个情绪标签。(5)除了对面部表情的识别,幼儿还能对身体动作所蕴含的情绪信息加以识别。(6)对混合情绪的理解在幼儿阶段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13.简述学前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
答:(1)出生头几个月,照顾者调节着婴儿情绪的觉醒状态;
(2)6个月左右,婴儿对消极情绪的调节能力开始发展;
(3)1岁以后,开始使用一些策略减少不愉快情绪;
(4)18~24个月,开始有意识地控制那些让他们感到不舒服的人和物。此时,他们也开始能处理一些挫折事件;
(5)3~6岁的幼儿情绪调节和控制能力越来越强,已经能够使用很多策略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14.简述情绪表达规则。
答:(1)最小化规则:即与真正的感受相比,情绪的表达在强度上减弱。
(2)最大化规则:主要指积极情绪的表达在强度上增强。
(3)面具规则:即用中立的表情来表达不置可否的情绪。
(4)替代规则:指个体被期望用一种很不同的(通常是相反的)情绪代替另一种情 绪。例如,当你收到的礼物并不尽如人意时,也要抑制住自己的失望表情,而表达高兴的情绪。
15.依恋与日后的发展有何关系。
答:(1)这种最初形成的人际关系模式,可能是个体成人后发展人际关系的基础。会促使婴儿对他人、自我、世界以及自我和外界的关系产生期待和信念,形成心理表征~~“内部工作 模式”,它将成为日后所有亲密关系的范型,并贯穿于个体一生的发展过程中。
(2)依恋会影响未来的心理健康。与母亲建立了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婴儿,拥有更多的积极情感体验,在同龄人中也更受欢迎。而不安全依恋关系的婴儿,在人际关系中没有安全感。
(3)依恋关系具有代际传递性。和父母建立了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婴儿,成年后与他们的配偶也有安全 的亲密关系,当他们成为父母后,与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
反之亦然。
16.气质是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但为什么儿童的气质也会表现出一定的不稳定性? 答:(1)气质本身会随着年龄的发展而发展,早期的行为会被整合到新的更复杂的系统中。
(2)某些行为的意义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而这些行为反映了气质的特点。
(3)环境对气质也有一定的塑造作用。父母的抚养实践、孩子成长的社会环境也会对孩子的气质产生重要的影响。
17.如何对待孩子的“物权意识”? 答:幼儿对玩具等物品的“物权意识”常会引发一些冲突,这可能并不是孩子自私的表现,?而是孩子自我概念发展的结果。所以,当父母和老师遇到学前儿童争抢玩具时,可以首先将幼儿的占有欲理解成他们成熟的标志而加以肯定(“对,这是你的!”),然后再鼓励他们让步(“但是,过一会你可以和其他人轮流玩吗?”)。而不是一味地从成人的眼光出发坚持让孩子分享。同时,成人也应该允许孩子拥有某些为数极少的、只属于他自己的、可以不与人分享的玩具或其他物品,这也是对孩子的一种尊重。
18.自尊是学前儿童发展的重要方面之一,什么是自尊?学前儿童的自尊包括哪几个维度? 答:自尊是个体对自己的价值判断和由此产生的情感体验。自尊是自我发展的重要方面,它影响着我们的情感经历、将来的行为表现以及长期的心理调整。
研究者将学前儿童的自我评价分为了以下五方面:
学业能力:儿童如何看待自己在学业上的能力;
运动能力:儿童对自己体育运动能力的感受;
社会能力:儿童是否感到自己受同伴的欢迎;
外表长相:儿童觉得自己有多好看;
行为举止:儿童认为自己的行为被他人接受的程度。
19.依恋是婴儿最早的社会关系,依恋有几种类型?其表现如何? 答:可以将依恋类型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安全型依恋:这类婴儿与母亲建立了积极亲密的依赖关系。他们能以目前为安全基地探索周围环境。这是最健康的依恋关系。
(2)抗拒型依恋:这类婴儿在母亲要离开之前总显得很警惕,有点大惊小怪。如果母亲要离开,他们就会表现出极度的反抗。这是一种不安全的依恋关系。
(3)回避型依恋:对这类婴儿来说母亲在不在无所谓。母亲离开时他们并没有特别紧张或忧虑的表现。母亲回来时他们往往也不予理会。这类婴儿并未形成对人的依恋,所以也有人称之为“无依恋的儿童”。
(4)组织混乱/方向混乱型依恋:这类婴儿在陌生人情境中表现出混乱和无目标,没有一个清晰的行为模式,对分离后的重逢经常有一些不一致的、古怪的行为反应。这也是一种不安全型的依恋关系。
20.简要分析性别差异形成的原因。
答:(1)生物社会理论:莫尼等人认为,一系列关键性的经历或事件会影响到个体最终形成的性别角色偏好。首先是母亲受孕时胎儿从父亲那里继承的是 X 染色体还是 Y 染色体,其次是受孕6周左右性腺将发育为睾丸或卵巢。婴儿出生后,社会因素就开始在其性别角色形成的过程中发挥作用。两种性别的遗传因素可能导致儿童在人格、认知能力和社会行为上表现出性别差异。莫尼等人也强调“社会标签效应”,18个月到3岁之间是性别认同的关键期。
(2)社会学习理论:儿童性别角色的认同最初来源于对成人,尤其是对父母和教师行 为的模仿。通过观察、模仿和直接或间接的强化,儿童形成了最初的对性别类型玩具和活动的偏爱。
(3)认知发展理论和性别图式理论:科尔伯格认为,儿童性别的社会化必须建立 在性别概念的基础上。认知水平越高,儿童适宜的性别类型化行为就越多。性别图式理论认为,性别图式就是一种认知结构,它把有关什么值得观察、什么适宜模仿等性别知识组织在一起。性别图式理论强调,环境的压力和儿童的认知发展共同塑造了性别角色发展。
(4)整合的理论:
胎儿的生理发展是人们判断儿童的性别并采取相应抚养方式的主要依据(生物社会理论),社会环境对儿童行为的选择性强化决定了儿童早期性别概念的形成(社会学习理论),而性别认知和性别图式的形成对 3 岁到 6 岁儿童性别恒常性和性别行为模式的获 得起着决定性作用(认知理论和性别图式理论)。
三、论述题 21.“豆豆14个月时会当着很多大人和小孩的面,跟着“小螺号”的调子开心地边唱边跳,可是24个月时,他跳了几步就会停下,并且用手遮住脸”。为什么豆豆的行为会有如此的改变?对此豆豆父母的应取怎样的反应方式和评价方式。
答:从 2 岁末期到整个3岁期间,幼儿开始表现出一系列中等水平的、复杂的情绪,如窘迫感、羞耻感、内疚感、嫉妒和自豪等。这些自我意识的情绪源自自我的发展,并会对幼儿的自我 评价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当24个月的豆豆被要求在陌生人面前炫耀自己的才能(如 唱歌跳舞)时,就会有明显的窘迫感。自我意识情绪与婴儿的认知发展水平有关,当婴儿能 认识自己(自我的产生),认识到评价自己的行为及评价的规则和标准时,其他的自我意识情绪,如羞耻感、与评价有关的窘迫感,以及内疚感和自豪感等就会相继出现。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评价和反应方式会影响孩子自我意识情绪的发展。父母会影响孩子的自豪感 和羞愧感。儿童所表现出的自豪感和羞愧感的数量极大地依赖于母亲对他们表现的反应。如果父母更强调消极的评价,在孩子失败时批评他们,那么,这些儿童在失败时就会表现出更 多的羞愧感,而在成功时表现出较少的自豪感。因此,豆豆的父母应强调积极评价:在孩子 成功时进行表扬,那么,他就在成功时表现出更多的自豪感,而在失败时表现出较少的羞愧感。儿童最初的自我评价只是反映了父母或其他重要人物对他们的评价,所以,父母的反应方式和评价方式影响了孩子自豪感、羞愧感或内疚感等自我意识情绪的发展。
22.“朵朵是一个困难型气质的幼儿,他容易焦虑、紧张,对新的生活常规(如4岁了,需要一个人睡在自己的房间了)难以适应;
他的父母在要求他遵守规则的过程中,能保持镇定、平静,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并允许孩子放慢脚步、慢慢适应新的生活日常,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孩子就不再那么暴躁、焦虑、拒绝和适应不良了”。试用托马斯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气质的拟合模型说明这个案例。
答:儿童最初表现来的气质特点是人格发展的基础。这种差异影响了父母或其他教养者与儿童相互作用的方式,也制约了父母对儿童作用的效果。所以,托马斯等人认为,气质并不直接决定儿童人格的发展,他们提出“拟合模型”,用来解释气质与环境如何相互作用才能产生最为有利的结果。所谓“拟合模型”,就是指父母的抚养模式和抚养环境与儿童的气质之间的匹配。只有抚养方式与孩子的气质拟合良好,才能较好地促进孩子的发展。
许多困难型气质的婴儿,接受了父母亲耐心而敏感的照料,当他们进人童年期或青春期时,已经不再表现为困难型气质了。
但是对父母而言,面对一个过度活跃、情绪多变又不听话的儿童。要真正保持镇定、耐心和敏感,确实不容易。许多父母在教养困难型气质的儿童时也会变得易怒、不耐烦,要求苛刻、还可能采取惩罚的管教措施。但是,这样的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与困难型儿童的气质类型并不拟合,于是,孩子变得更焦虑、紧张,对父母的惩罚措施也更抵抗。事实表明,如果父母在教养时总是不耐烦、生气、要求苛刻、采取惩罚手段,那么,困难型气质的儿童在日后往往会继续保待困难型气质的特点,并出现行为问题。
拟合模型告诉我们,孩子带着独特的气质来到这个世界,成人必须接受它、适应它.父母既不能总是表扬孩子的优点,也不能一味指责孩子的过错。无论孩子是哪一种气质类型,父母都要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接受、认可的家庭氛围,和一个与其气质拟合的抚养环境,以帮助孩子发展他们的优势领域。
阶段测验五 试题及答案 一、概念题 1.社会化 答:儿童获得他所在的社会的价值标准、行为准则和行为技能的过程。
2.隔代教养 答:简单地说,就是有祖辈父母照顾孙辈孩子的现象。
3.同伴 答:同伴是指儿童与之相处的、具有相同或相似社会认知能力的人。
4.同伴互动 答:同伴互动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由某种共同的活动引发,并在活动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5.平行游戏 答:儿童单独玩,但是他选择的活动自然把他带到别的孩子中间。他的玩具与周 围孩子玩的相似,但是他自己玩,不影响或改变其他孩子的活动,没有相互的交流,但有时 有相互的模仿。一个人离开后,另一个人还会继续游戏。
6.联合游戏 答:儿童与别的孩子玩,所有成员进行相似的活动,不一定完全相同,往往因材料的交流而互有沟通,可能也有自发的相互配合,但没有分工,没有对材料、活动安排及活 动目的和结果的计划与组织。
二、简答题 7.简要分析家庭功能的影响因素。
答:(1)家庭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收入较高的家庭,其家庭功能发挥要优于社会地位、收入较低的家庭。(2)家庭亲密度。单亲家庭中的孩子,比健全家庭的孩子有更多适应问题,因为他们只能感受到一半的家庭温暖。(3)家庭结构的完整性。它在儿童的情感、社会性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4)家庭发展周期和家庭生活突发事件。
8.父亲与孩子和母亲与孩子的互动方式有哪些不同? 答:父亲的游戏方式也与母亲不同, 父亲会玩一些不寻常、不可预测且有点粗暴、冒险的游戏,而母亲则是抱着婴儿、安抚他们、和他们说话、讲故事、安静地和他们玩。研究发现,父亲与儿子相处的时间比和女儿的相处时间长,父亲也更鼓励男孩玩适合其性别的玩具,这就使他们很早就开始影响男孩的性别角色发展。如果父亲能和孩子建立起安全的依恋关系,将对婴儿社会与情绪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9.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影响儿童的发展,父母教养方式中有几个维度和类型? 答:父母的教养行为对幼儿的社会性与情绪发展影响深远。在学前和学龄阶段,父母的教养方式中有两个维度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温暖和控制维度。父母教养行为的温暖维度,是指父母在与儿童的互动中表现出来的反应和情感的量。父母的控制维度,是指父母试图加诸于儿童身上的管理和监督。
根据这两个维度,可将父母的教养行为分为四种类型:权威型教养、专制型教养、放纵型教养、忽视型教养。
10.幼儿的游戏是观察幼儿同伴交往行为的重要活动,试用巴顿对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简述同伴交往行为的发展。
答:幼儿的同伴互动大都反映于他们的游戏行为中。巴顿在自由游戏时观察了 2~4.5 岁的幼儿。
她的观察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交往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根据游戏中社会性由低到高的次序,她将幼儿在自由游戏活动中的行为分成以下六种:非游戏、单独游戏、旁观者、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或有组织的互补游戏。巴顿的观察发现,幼儿游戏行为的发展过 程是:独自游戏(2 到 2 岁半)→平行游戏(2 岁半到3岁)→联合游戏(3岁半到4岁半)→合作游戏(4 岁半以上)。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游戏活动中的复杂性和 互动水平也越来越高。当然,单独游戏在整个学前阶段一直都很普遍,但这种游戏并不是儿童社会性不成熟的表现。另外,虽然这几种游戏形式是随幼儿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出现的,但并不意味着后一种形式的游戏会取代前一阶段的游戏形式。3~6岁的幼儿出现了更高社会互动水平的游戏行为,但单独游戏和平行游戏仍是该年龄阶段的主导游戏。
11.简要分析电视对幼儿发展的消极影响。
答:(1)媒体暴力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媒体暴力会增强儿童的攻击或反社会倾向:
①儿童的情绪很容易受到情境的刺激而引发某种兴奋状态 ②电视上的攻击者会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经由观察学习,儿童很容易学会许多他不知道的或没 有想要表现的暴力动作。而且他们难以理解电视节目中,先前攻击别人的人与他们后来所受 到的惩罚之间的关系。
③在特定的年龄段中,一些儿童对某些电视情节的记忆会尤为深刻,不仅会模仿影片中的动作,还会幻想和无意识假设自己身处同样的环境当中。
(2)电视对家庭互动的影响。电视的出现使家庭中其它休闲活动如游戏及全家人出外旅游的时间减少了,有些父母还把电视当作幼儿的电子保姆、此外,电视还是社会刻板印象的来源。幼儿对各种人群概括性的印象深受他们所看的电视节目的影响。此外,由于幼儿不太了解广告商的操纵(贩卖)意图,所以电视中的广告信息也会影响儿童对某些玩 具、服装、快餐产品的兴趣,影响他们的消费行为。
12.幼儿园教师是怎样影响幼儿发展? 答:(1)教师期望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幼儿会依照教师的期望发展:被教师期望较高的幼儿,会有更好的表现,而被认为调皮的孩子,也往往会表现得更顽皮。
(2)教师评价对幼儿发展的影响。教师对孩子的评价就会成为儿童对自己评价的重要来源。同时,教师对儿童行为的反应或评价,也会影响儿童在同伴中的声望,进而间接的影响儿童的同伴关系。
(3)教师风格对幼儿发展的影响。教师风格不同,教师对孩子的指导方式和对孩子发展的影响也不同。
(4)师幼关系对幼儿发展的影响首先,师幼关系影响儿童的学习和幼儿园适应。其次,师幼关系也影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此外,亲师关系也是影响幼儿发展的重要因素。
13.简要分析幼儿园课程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答:良好的幼儿园课程有利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能促进孩子的认知发展。但是即便如此,一些发展心理学家还是认为,幼儿园没有必要让儿童过早地接受正规的教育,幼儿应有足够的时间自由玩耍,并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完成自己的社会化过程。学前阶级段太过强调正规的学业学习是不必要的。正规的学业学习并不是幼儿学习、成长的最佳方式;
鼓励自由游戏、讲故事和表演等活动的非学业取向的幼儿园教育,更有益于幼儿的认知发展,有利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还有利于幼儿的幼小衔接。这类活动让幼儿有机会在社会互动的实践中,学习诸如沟通技巧及对规则的尊重、责任与任务意识等,而这些特质可以更好地协助儿童更快地适应小学正规学校里的团体学习生活。
三、论述题 14.家庭功能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什么是家庭功能?在和谐健康的家庭中,家庭功能有什么特点? 答:从从家庭功能的执行过程来看,家庭功能是指家庭为其成员提供一定的环境条件,以支持他们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健康发展。如父母要为孩子提供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质条件,还要为他们提供健康成长的教育教养条件。
从家赶功能的结构来看,家庭功能就是家庭系统中家庭成员的情感联系、家庭规则、家庭沟通以及应对外部:事件的有效性,包括家庭成员间的感情关系、相互关怀、应对能力、家庭凝聚力以及在家庭应对外界压力事件中所体现的家庭生活质量。
实现家庭基本功能和完成家庭基本任务的能力主要表现在6个方面:
(1)家庭功能执行情况良好的家庭,面对家庭问题时,有较强的问题解决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强);
(2)家庭成员间的沟通顺畅,每个人都能坦诚相待,言所欲言、知无不言(家庭沟通顺畅);
(3)家庭角色界限清晰,分工明确,既没有人越俎代庖,也没有人推卸责任(家庭角色分工明确);
(4)家庭成员间互动充分、情感交流深人,经常有爱与相互接受的身体的、语言的沟通如拥抱等(情感反应能力强);
(5)家庭成员间有较高的情感卷入。家庭成员对家庭有较高的认同,家庭成员间也有较高的接纳和认可(情感卷人程度高);
(6)家庭中每个成员都会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行为,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冲动(行为控制能力强)。
15.试分析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因素。
答:影响父毋教养方式的因素很多,大致上可以从父母自身的特点、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及孩子自身特点下方面来分析。
(1)童年期的生活经历会影响成年后为人父母者的教养行为.父母的人格特质也会影响其教养方式。毋亲对怀孕的态度可能会影响日后对于婴儿的照顾行为与敏感性,此外母亲接纳母亲角色的程度、父毋亲为人父母的信心等,也都是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因素。
(2)社会经济地位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存在于家庭内外的压力因素,往往影响父母对待孩子的行为方式与态度。
(3)孩子自身的很多特征也都会影响父母教养行为。其中,孩子的先天气质特征是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重要因素之一。孩子的身体特征、仪表是影响父母行为的另一因素,母亲与面貌姣好的子女接触较多,对肢体残障或智能不足的子女,父母常持有补偿心理,容易表现出过度保护的管教态度。
教养行为也常常是动态的。孩子的年龄不同,父母的教养方式也随之不同,孩子的年龄越小,父一母越多地扮演管辖监督者的角色,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亲子关系亦趋向平稳。
16.妈妈看到5岁的毛毛有几次和小朋友玩的时候,因为和小朋友抢玩具,和小朋友发生冲突,而毛毛又总是吃亏,甚至挨打,毛毛的妈妈担心毛毛受到别的小朋友的“欺负”,以后就尽量不让毛毛和小朋友一起玩,带着他和大人一起散步、跳舞,请你根据“同伴关系对幼儿发展的影响作用”来分析毛毛妈妈的做法是否恰当,为什么? 答:毛毛妈妈的做法是不恰当的,她没有认识到同伴关系对儿童发展的重要作用。
同伴团体为儿童提供了学习、掌握、演练一些重要社会技能的场所,也为儿童交流经验、宣泄情绪,习得、实践社会规则提供了机会。这些技能是无法从与成人互动中获得的,例如,如何同龄人交往,如何与领导者或管理者相处,以及如何应对敌视、攻击、欺负和控制。对年长儿童而言,同伴还可能具有心理治疗的功能:年龄相仿、处境相似的同伴,可能能帮助儿童面对和处理个人问题,解除烦恼~同伴们共同存在的问题、冲突和复杂的情感,缓解了他们的压力,消除了他们的优虑,也可能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具体地说,同伴有以下作用:
(一)同伴的强化、示范及社会比较功能。
(1)同伴具有强化作用。同伴间的互动(接受、拒绝、冲突、和好等),会强化、惩罚或消退幼儿的某种行为,从而影响该行为以后出现的可能性。同伴是儿童强化的重要来源。儿童的社会行为会引起同伴积极的或消极的反应,进而使儿童的行为得以强化、维持或消退。
(2)同伴具有示范作用。同伴作为一个榜样对儿童的社会行为产生影响。一个害怕狗的儿童,在看过同伴与一条他认为很恐怖的狗愉快地玩耍之后,就可能会克服这种恐惧。情绪反应和社会互动也会受到同伴的影响,与那些喜欢用大笑和微笑回应别人的同伴在一起时,更可能对幽默报以微笑和大笑。与喜欢社交的同伴接触,对减少儿童的羞怯感、鼓励儿童参加社会活动有积极效果。通过观察同伴的行为,孩子们还能轻易地获得亲社会行为、成就行为、道德判断、延缓满足的策略及性别分化的态度和行为等。同伴榜样的另一个功能,是告知儿童在特定情境中他该有怎样的表现。例如幼儿可能不知道上课期间未经教师允许是否可到操场上玩,但如果他看到有其他幼儿这样做了,他很快就会尝试这种行为。
(3)同伴是儿童社会比较的对象。
由于同伴的年龄相似(因而也会被认为在许多其它方面都是相似的),因此同伴就成为儿童社会比较的对象.儿童将自己的行为、能力和成就与同伴进行比较,就可能会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能力和人格特质。如果一位六岁的儿童在赛跑时常落后于同伴,他可能就会认为自己是一个跑得很慢的人。
(二)同伴作为教师的角色 同伴能成为儿童知识学习的“小导师”。尤其是在幼儿园的中、大班,有些幼儿已经能认识很多字了,这时,如果教师能巧妙地让这些孩子来教其他孩子“识字”,对这些孩子和其他孩子都会很有助益。研究表明,曾经被别的儿童指导过的儿童,在阅读和算数技能方面都有改善,如果这种指导是长期的、一对一的,那么学生的收益就会更大,水平发展略高的小导师在教同伴的过程中也会受益,他们的成就动机更高,对课程材料的掌握更好,拥有更积极的自我评价、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对学校(教师和学科)也抱有更积极的态度。所以,在幼儿园大班,或在混龄互动中,可尝试这种大带小的方法。
17.每个人都需要有朋友,儿童不仅需要有足够的同伴关系,还需要亲密的友谊关系。朋友是儿童重要的社会化代理人之一。试分析友谊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答:(一)朋友是社会能力的促进者 有一个擅于交际的朋友,可以协助不受欢迎或不善交往的儿童改善他们在同伴中的地位。再者,那些有亲密朋友的被拒绝儿童,比那些没有朋友的被拒绝者拥有更为成熟的社会互动技巧和游戏行为。
(二)朋友为儿童提供安全感和社会支持 有朋友在场时,儿童就更可能对新奇环境做出建设性的反应。友谊能给幼儿提供安全感,这种安全感不仅能使儿童在面对新的挑战时更勇敢,而且也会让孩子们感到,任何压力(如适应父母离婚或父母的拒绝,或者被同伴嘲弄)都是可以承担的。朋友是安全感及社会支持的重要来源,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友谊的这种角色愈来愈重要了。
(三)友谊促进角色采择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儿童在与这些有友谊关系的友伴互动时,就更愿意去尝试解决他们之间的任何冲突或问题。当朋友之间发生冲突时,双方都会更努力地去解释他们各自的观点,分析冲突的原因,并试图解决冲突。与朋友和平解决冲突的经验对幼儿成熟的社会问题解决技能和观点采择能力,以及维持和巩固友谊关系能力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促进意义,而这两种能力是最能预测儿童在同伴中的社会地位的因素之一,也是儿童日后建立友谊、亲密关系的基础。
(四)友谊促进建立、维持亲密关系能力的发展 进入幼儿园,幼儿开始与其他幼儿接触并逐渐建立了最初的友谊,这种友谊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强烈并指向于同性同伴;
亲近的朋友和友谊关系,对个体情感、社会性和人格发展的贡献是独特而重要的。能成功地建立亲密友谊关系的儿童(或成人),比友谊关系不深的儿童(或成人),更可能有良好的适应性(他们可能更乐群、更少敌意和抑郁,拥有更高的自尊水平)。
总之,儿童的发展是在社会互动中实现的,同伴互动为儿童情感、社会性发展提供了舞台:在同伴互动中,儿童的同伴关系特征逐渐形成,友谊关系逐渐建立,儿童的情感、社会性特征也在这些关系的发展中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作为儿童的社会化代理人,其作用也越来越大。
- 上一篇:村打井灌溉申请报告
- 下一篇:学习《领导艺术》有感
猜你喜欢
- 2021-10-05 赴延安革命基地学党史感悟
- 2021-10-05 美丽乡村先进个人事迹
- 2021-10-02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神党课讲稿【五篇】
- 2021-05-06 学好高一数学需要注意方面
- 2021-05-05 “防风险、守底线”专题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个对照检查剖析材料
- 2021-04-28 推进“人才强县”战略工作经验总结
- 2021-04-28 县委机要局局长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材料
- 2021-04-26 建党百年学习-“长征精神”-中国精神范本五篇,(图文)
- 2021-04-26 大型企业集团党委2021党建工作经验材料7篇
- 2021-04-26 2021年公安局领导班子教育整顿专题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
- 搜索
-
- 2020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学习心得 09-30
- 民主生活会谈心谈话记录(3篇) 06-15
-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作季度记实个 06-15
- 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学期期末质量分析 08-11
- 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 06-12
- 关于协助做好相关工作的函 07-21
- 党支部委员会会议记录(15篇) 07-12
-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存在的主要 03-24
- 组织生活会征求意见表 06-12
- 地理教师简短精彩自我介绍 地理教师自 01-10
- 网站分类
-
- 标签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