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条据书信 > 其他信函 / 正文

论人性与文艺学、美学的关系

2020-07-20 00:38:54

论人性与文艺学、美学的关系 目录 摘要…………………………………………………2 关键词………………………………………………2 人性是什么………………………………………....2 文艺学的起源………………………………………3 美是什么……………………………………………5 参考文献……………………………………………7 论人性与文艺学、美学的关系 [摘要] 通过对人性的探讨,运用追本溯源的研究方法,揭开文艺学起源问题与美学本质的神秘面纱。

[关键词] 人性 文艺学 美学 为我性 人性是什么 古有性善说与性恶说,今有自私论与荒诞解。

我说,人的本性是为我性。即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为我性。

也许有人会说了,这和自私论有何区别。其实为我性和自私性貌似雷同,但有着感情色彩上的区别。自私是一种盲目的为我,为我是一种中性的自私。即自私这个贬义词如果是中性词,那么它就是我今天人性说的最理想的注解。

为什么说人性是为我的。社会上存在着那么多千奇百怪、光怪陆离之事,那么多仁厚善良、刻薄恶毒之举,那么多烈火烹油、雪上加霜之情。如何在这纷繁复杂的事情当中爬梳剔抉,用简单明了的两个字“为我”一言以蔽之呢? 我们不妨追本溯源,木之求本:考察婴幼儿的行为。因为成人是由婴幼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发展而来,不管这其中发生了什么匪夷所思、不可理解的事情,人性总是恒定不变,始终如一的。所以考察婴幼儿的行为符合逻辑定律,能够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我有一个小侄子,才两周岁,去年一个暑假我在家里深居简出,基本上是和自己的小侄子度过的。在照看的过程中,我发现小孩子有其天真可爱的一面,但也有耍赖无理的一点。当时我想如果人性是善的,那么如何连小孩子都有赖皮无理的时刻;
如果人性是恶的,那么他天真可爱的一面又如何理解。所以我想到人性无所谓善恶。他善良之时说明与你的利益是同向的,他恶毒的时候说明正在与你的利益背道而驰。既然我们讲人人平等,那么我们可以假设个体人的利益为自然数1。那么谁的利益大于谁的利益呢?作为一个自然人,没有谁的利益是有别于其他人的,大家的利益值都为1。我们在指控某人恶毒时,其实他正在享受作为自然人本应享有的利益,只是这种个人利益如果影响到了更多人的集合利益时,这种利益便从绝对数量上小于众人的利益值了。所以众人认定那是不对的,于是道德谴责,法律制裁。于是有了好人与坏人的的分类。所以坏人一定是少于好人的,不然坏人就不是坏人,而是好人了。正所谓,法不责众。所以归根结底,人从自然人的角度来理解,是没有善恶区别的,人的本质是为我的。

何为为我?就是作为一个自然人,为了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与心理需要的本质属性。

(人有没有社会属性?有!但是研究人性不能从人的社会属性出发,因为人的社会性归根结底离不开人的自然属性。自然属性在先,先天有之;
社会属性在后,后天习之。社会属性是协调平衡自然属性的必要工具。) 生理需要。即与物质人体密切相关的需要。人有循环系统,需要干洁的氧气。人有消化系统,需要湿软的食物。人有运动系统,需要循序的锻炼。人有泌尿系统,需要及时的排泄。人有生殖系统,需要生殖的活动。人有神经系统,需要灵敏的反应。人有皮肤系统,需要不被伤害的安全环境。

心理需要。人有追求快乐的需要。郁闷时,需要发泄,是为追求快乐。无聊时,需要有聊,是为追求快乐。安静时,(安静久了)需要热闹,是为追求快乐。喧嚣时,(热闹久了)需要安静,是为追求快乐。知道敬人者人恒敬之,所以尊敬别人,是为追求快乐。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不强人所难,是为追求快乐。知道帮人即是扶己,所以助人为乐,是为追求快乐。知道付出不一定会有回报,所以不图回报,是为追求快乐。

所以,仁道的慈善家之所以重金施惠,不在于他的本性是无私的,而在于他信仰了一种仁慈的学说,只有通过仁慈的行动,才能达到他内心的快乐。

所以人就是这样一种动物,他的全部基因、细胞、结构、组织、器官、系统,决定了他趋利避害的方式和特点,也决定了他趋利避害的心理需要。即物质组成决定生理需要,生理需要决定心理需要,在生理上表现为趋利避害;
在心理上也表现为趋利避害。而趋利避害的实质既是追求快乐。而追求快乐的性质用一个词表示既是人的为我本性。

文艺学的起源 文学的起源是什么?有人说文学起源于模仿,有人说文学起源于游戏,还有巫术说,心灵表现说,劳动说。

但没有一种学说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文学的起源问题的。

古希腊众多智者哲人构筑的模仿说无法解释人的创造性文艺思维。

德国哲学家席勒的游戏说在本质上与文学活动相去甚远。

心灵表现说无法解释全部的文学题材。

劳动说貌似白璧无瑕,但它并不是从最直接的环节解释文学的起源问题,所以劳动说也不会一“劳”永逸,而终将会被更新的学说取而代之。

那么文学的起源究竟是什么? 答案就是我上一节的结论。

文学起源于人的为我性。

了解了这个答案,那么古今中外一切文学现象的成因都会一目了然,表露无遗。一切与文学起源有关的学术难题都会迎刃而解,不攻自破。一切文学起源学说的不足与局限之处都可以冰消瓦解,轻松弥补。

比如远古人的诗舞乐三位一体的现象,那是早期人类淳朴情欲最直率的宣泄。或是狩猎成功,或是纺织成匹。或快乐、或痛苦、或激奋、或忧伤。快乐的时候需要锦上添花,痛苦的时候需要宣泄痛苦。这都是源于人的为我性。源于人趋利避害,追求快乐的本性。有人说不然,宣泄痛苦是为了身体健康,诚然,但身体健康只是名称的变更,本质上还是人趋利避害的自然属性。

比如模仿说提出者德谟克利特这样说:“人从蜘蛛那里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那里学会了唱歌。”于是说文学起源于人的模仿天性,显然是不尽合理、漏洞丛生的。

其实人之所以模仿自然界,是因为人要满足自己的需要——生理需要与心理需要。比如人要御寒,就要穿衣,于是有一日从蜘蛛那里得到启示,发现了织布与缝补的秘密。人要便利的生活,于是从燕子那里领悟了造房子的诀窍。其实从本质上来说,即使没有燕子的光顾,遇见的不是蜘蛛,人们一样会在为我本性的支配下通过其他途径学会人类最基础的技能。所以人的模仿天性归根结底是人的为我性,模仿说归根结底是为我论。

人在痛苦的时候需要发泄,于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人在太快乐的时候(比如初恋告捷)也需要“宣泄”,这种宣泄处理不好往往带有一种炫耀夸饰的成分,一为平衡情绪,保爱身体。二为让别人(多半是自己的长辈或上级,如果是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平级,那么为了不招致妒忌打击,城府深的人懂得韬光隐晦、中庸之道,是不会轻易说出去的)分享自己的快乐,了解自己达到快乐的实力,为嗣后的发展埋下伏笔。

无怪乎有位名人非常偏激的说:“文学生产于恋爱成功或恋爱失败的时候。”因为一为大喜,一位大悲,这个时候人处于精神的亢奋期,需要发泄或宣泄。诉诸笔端,于是产生了文学。而这种宣泄实质上便是个体趋利避害、追求快乐的为我性的表现。

有人说,文学产生于稿酬,来自于功利。诚然,现在搞文学的人如果说不是为了稿酬与功利,那么除了鬼话以外,就是一种聊以自慰之语。(当然对于那些不是专门从事文学创作的人,在博客上流露心情,记录点滴则另当别论,但那同样也是为了分享、追求快乐,也是为我性的呈现。)但我们现在研究的是文学起源问题,在文学形成之初,是没有专门从事文学创作的人的,更没有稿酬与功利理念,而是一种最原始、最直接的为我性的表征。

在当今西方的理论界,巫术说是得到广泛认可的一种文学起源理论,但我觉得作为文学起源这样的基本问题,它一定要起源于一种最本质最根性的东西。巫术说更像是伴随着文学起源的出现而出现的原始社会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而且,据现代考古调查发现,并非所有的原始文艺都与巫术有关。那么这种最本质、最根性的东西是什么呢?我觉得就是人性。那么人性是什么呢?人性是为我性。那么文学的起源是什么呢?文学的起源就是为我性。

为我性对于缺乏文学性的应用文同样适用。为了一个明确的实用性目的而写文著述,显然是为满足某种需要,是为我的。因为假设不这样去做,可能就会蒙受损失或造成麻烦,从而违反了人趋利避害,追求快乐的为我本性。比如请假条有事假和病假,事假是因为有了相对重要的事情或突发事件,不得不去作出回应,做出处理。病假是因为身体产生了不适的症状,需要及时疗治。检查是对自身过错的一种反省与检讨。各种题材的申请书则更是明确了相应的实用目的,趋利避害的特性表露无遗。各种公文或是论文则都相应呈现了一种殊途同归的实用目的,即趋利避害、追求快乐的为我性。

除了各式文学题材的起源符合为我性之外,文艺作品在形式上的审美性也符合为我性的要求。文艺家们之所以要字斟句酌,呕心沥血。将自己的文章写得尽量晓畅,尽量富有韵律,尽量具有阅读美感。目的无他,只有一个,那就是让自己含满为我性的文章能够顺利释放,达到趋利避害、追求快乐的为我性目的。所以文学作品的审美性没有神秘费解的地方,它只是作者为了顺利实施自己的为我性,尊从文学创作的美感与规律,将文艺作品尽可能完美的创造出来。

在远古没有功利的条件下,古人创造文学的唯一初衷只是趋利避害、最求快乐的为我性。

所以文学既非起源于模仿,亦非起源于游戏,更非起源于自我表现、巫术与劳动。文学起源于人性。人趋利避害,追求快乐的为我本性。

美是什么 美就是一切被感知(具体感知或是抽象感知)的事物在符合人的为我本性时所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感觉。

即一切被感知的事物在符合人的生理需要或心理需要时所产生的一种积极肯定的感觉。

所以从根本上说,美是客观的。只不过,这种客观,需要与人的生理需要或心理需要这种看似主观其实客观的物质存在进行交换发生作用后才奏效。

运用这个观点,可以用来解释一切美学现象。

美学家总爱这样说:“红色是美的;
蓝色是美的”。其实红色与蓝色并无所谓美丑,我曾经在内心平静的时候去审视各种颜色,所获的感觉是微弱的。因为人在平静时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没有观察色彩的必要。因此只能这样说,人在寂寞寥落的时候看红色等暖色调的色彩是美的,因为这时色彩有了它的用武之地,慰藉寥落的心。人在心情烦躁的时候看蓝色等冷色调的色彩是美的,因为这时冷静的蓝色有利于消除烦躁喧嚣的内心。所以单纯色彩的美丽之处,在于平衡人的不良情愫。

那么美的绘画呢?其实美的绘画之所以为美,是因为美术作品是由人创作的,人在创作时为了为我性的顺利实施,定然要将作品创作得具有美感(这种美感其实只是创作者审美眼光的一种呈现)。而这种艺术美感在创作者眼里既然是美的,那么在懂得欣赏的读者眼里自然也就是美的了。这就是为什么《蒙娜丽莎》那么伟大的作品在我不懂得欣赏美术的小时候,不觉得美的原因。所以绘画之美之所以为美,是因为它本身就是依照创作者的审美眼光创作出炉的。而大自然的美,则由于人类本就是从自然的母体中孕育而出,所以整洁优雅的大自然一定是美的。因为人孕育脱胎于大自然,所以人本身也可以被视为大自然的一个缩影,一个精灵。人体在污秽不洁时是丑的,那么大自然在有些环境不佳的地域也同样是不堪入目的。

虽然美是客观的,但美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人的生理条件无同,思想水平有异,都会造成审美的差别。不仅人与人有异,人与动物、甚至昆虫的差别就更加悬殊了。因为它们之间的生理条件千差万别。它们眼中的世界与人类有着霄壤之别,云泥之异。所以审美因人而异,因物而异,因时而异。美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不在流转,不在生亡,不在转换。世界本无所谓美。在物理学上,色彩只是波普的长短通过人脑在人眼中的感应(换了别的物种或人类中的红绿色盲,红色则无所谓红色,瞎子无法感应色泽,有些物种也无法感应色彩的差别)。在化学上,世界是由一百多种毫无生气与色彩(更不用说美了)的元素组成。究竟谁人眼中的世界是真实的呢?所以世界本无所谓美,无所谓丑,真实的世界只是一些无色元素的组合,人们赋予感觉只是将一切实用化,条理化,有形化。动物也是。人根据自身的生理特点将世界感知为这样一种面貌,动物与昆虫也根据自身的特点将世界感知为另一种模式。所以美虽然是客观的(美无法主观,因为世界只有一个,而主观却千差万别),但这种客观必须通过主观感知。如果符合了主观的为我性,那么此事物就是美的,反之就是不美的。有人也许说既然美需被感知,为什么美依然为客观的。那是因为美虽需主观的感知与证实,但主观看似唯心其实唯物。因为人的基因是既定的,即使产生突变也在突变之后是既定的。那么人的生理需要也是既定的。同样,生理遥控心理,物质决定意识,人的心理需要也是既定的。所以在审美时,人的全部主观因素的合集是既定的,而客观在审美活动的那一时也是固定不变的,所以被审美的对象在审美的那一刻要么是美的,要么是不美的,美是客观的。

歧话:正因为人性既定,所以人的行为有章可循,所以人类社会的发展才会呈现严格的规律性。

综上所述:人性是为我的。文学起源于人的为我性。美是事物在符合为我性时所产生的一种感觉。

参考文献 无参考文献

Tags: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