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条据书信 > 其他信函 / 正文

学习总书记在气候峰会重要讲话心得有感

2021-04-21 22:02:21

学习总书记在全球领导人气候峰会重要讲话心得

碳中和目标下气候投融资的挑战与应对

 

     
     《巴黎协定》提出了本世纪后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的愿景,世界多国陆续响应并将其转化为国家战略。国家主席习近平于今年9月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了我国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总量30%以上,此次承诺必将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深远而积极的影响。这既是我国能源革命乃至可持续发展推进的新机遇,也对我国社会经济的转型和发展提出了巨大挑战。


     在应对措施上,生态环境部等五部委于10月21日联合下发了《有关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指出了金融在推动碳中和目标实现路径中的重要作用。根据《意见》,气候投融资是指“为实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和低碳发展目标,引导和促进更多资金投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投资和融资活动”。投融资活动一般以平衡风险与收益为核心,而气候投融资的价值锚点须由经济单维转向至少“经济-环境”两维,为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与盈利能力都带来了额外的不确定性。一方面,气候问题的解决要依靠科技创新,而前沿产业的高速发展往往伴随着快速更迭,导致了气候投融资风险的不断生成;
另一方面,对于能源活动相关产业而言,虽然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在长期上会带来成本下降,但设备的大规模更新和技术升级难免在短期内对企业的经营利润造成压力。此外,投资者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对气候变化的认知会影响气候投融资产业的推进效果,而气候投融资产业的发展又会反过来影响各利益相关方的态度与行动。上述表明气候投融资活动具有生成性与反身性,属于典型的顽劣问题。


     与此同时,气候投融资运行的环境系统也具备VUCA时代的典型特征:

     第一,易变性,体现为环境系统要素的频繁波动。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际局势动荡不定,国内综合治理环境也持续演化。疫情冲击下世界各国的经济复苏计划尚未明朗,美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碳排放国是否重回《巴黎协定》为全球气候变化治理格局带来不稳定因素,欧盟等地针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贸易与合作政策也在持续生成和演变中。在国内,随着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市场需求和供应链体系面临着波动与中断风险,额外加入气候变化的考量后,投融资标的的流动性与存续性更加难以预判。


     第二,不确定性,系统中因果关系复杂错综,政策或行动干预的效果难以被准确预测。气候投融资的运行环境涉及到能源、制造、交通运输等行业的转型与变革,面对不同部门潜在的认知差异与利益分歧,气候投融资政策的落地执行可能偏移政策初衷。以能源政策为例,在传统能源替代过程中,新能源领域资金的过度集中可能会引起新一轮的产能过剩,导致弃风、弃水、弃光现象的不降反升,这一现象就曾在光伏产业中出现。此外,伴随着相关前沿产业的快速更迭,常规的干预与评估工具也很可能面临失效。


     第三,复杂性,体现为系统要素的数量庞杂及错综关联。气候投融资涉及到众多利益相关方及要素,且形成非线性和非连续的相互关联与作用,产业推进需要考量跨领域、跨部门、跨组织的互赖与互动关系。如金融与环保作为气候投融资的核心领域,主管部门间如何达成共识并形成政策协同;
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考核如何平衡经济指标与环境指标的侧重;
对于金融机构的内部利益,也需要在传统投资和环境投资之间进行协调分配,将组织要素与未来目标进行匹配变得极具挑战。


     第四, 模糊性,体现为各利益相关方对气候投融资有着多种的认知与理解,难以统一。目前,国内气候会计基础架构、气候核算、气候数据披露、气候评估标准等气候投融资相关的基础设施尚未健全,与国际相关规则与标准的衔接也有待进一步加强。不同部门和行业领域的认知及话语体系都存在着差异,现有条件下对相同政策的解读与落地过程中都可能会出现偏差。此外,投融资参与主体对环境价值与投资收益之间的关系尚需进一步形成共识。现有的沟通与协调机制,难以实现多利益相关方在气候投融资层面上的共商与共识。


     综上所述,推动气候投融资涉及的利益相关方及要素众多,依靠单一主体的努力无法实现,多主体的单点式努力也难以取得协同效果。由此可见,气候投融资的挑战本质就是VUCA环境下顽劣问题的挑战。笔者认为,共创是应对这类挑战的最有效方式。共创作为一种整合了分析、权变与迭代的集体努力,通过汇集多元利益相关方的认知与思考,在学习、催化与使能的场域中,展开交互式的创新与实践,并持续迭代,进而形成有效的协同应对。这对于碳中和目标下的气候投融资而言意味着:

     第一,转变部门化、领域化的条块思维,以共创范式响应产业变革。汇集多元主体,让跨界、有代表性的利益相关方走在一起,通过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和协同努力,持续推进气候投融资的机制、模式和产品创新。如引导国际组织与国内机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政府机构与企业单位、环保部门与金融部门等主体间的跨界协同,在不同专业视域和认知基础上寻求共识,促进形成较为统一的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和标准体系。此外,协调由于各方利益诉求不同而可能造成的决策分歧和行为冲突,既要保障环境、产业、金融等相关政策的有力执行,也要确保市场化机制的正常运转。


     第二,鼓励搭建共创场域,营造多元创新主体的交互空间。共创发生于跨领域、跨层级、跨组织的松散型网络,多元主体在价值导向、认知规范和行为惯例上很可能显现出互异张力。因此,营造共创的支持性场域尤为重要,在场域中需构建三个重要功能:一是学习,气候投融资覆盖多个领域的专业内容,有效场域可以打破信息与知识的条块壁垒,实现多元信息与知识的呈现、交互以及更迭,促进参与主体在交流与行动过程中的共同学习;
二是催化,有效场域可以促进政策制定者、金融与环保等行业专家、企业家、学者等共同看见与共同行动,调动参与主体的思维范式与角色转换,催生创新的流现与交互;
三是使能,充分调动各利益相关方的内生动力,激活他们贡献解决方案的潜力,促进各领域视角与专业优势更有效地转化为协同的创新行动。


     第三,实现向共创过程的范式转变,促进政策与实践的持续迭代升级。VUCA环境下气候投融资的推动具有生成性与反身性,很难形成一个即时解决的完备方案,新的矛盾和应对方案都会不断衍生。共创过程需要颠覆原来的规划思路,由原型替代蓝图,由迭代替代规划,由实验替代实施,由反思替代评估,进而实现政策与实践的螺旋上升曲线。在此过程中,参与主体进行多轮的观念碰撞、思想交流、协同行动与集体反思,而气候投融资的相关内容也会在原型呈现、分布试验、迭代更新等过程中持续完善。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社会行动与创新实验室就是这样的一个共创平台。在此平台上,SAIL汇集相关政府、高校、企业、社会组织等,在一个高效的学习、催化与使能的场域中,经过“原型—实验—反思—迭代” 的螺旋上升过程,实现政商社学研的协同共创,从而有效地应对VUCA环境下的顽劣问题。目前SAIL所开展的可持续发展金融创新实验项目,正在这一框架基础上持续运转。研究团队由国发院王超教授、博士后张晗和许睿谦组成。


     

关键词:碳中和目标下气候投融资的挑战与应对

 

学习总书记在全球领导人气候峰会重要讲话心得

 首批碳中和债完成发行 气候投融资迎来“新风口”

 

     “未来,绿色金融无疑需要围绕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展开,由此,气候投融资将会成为绿色金融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当前我国“30•60目标”的催化下,绿色金融已先行出发,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储备了大量的金融资源。


     值得关注的是,国务院近日印发的《有关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再次强调“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并明确提出,发展绿色信贷和绿色直接融资,推动气候投融资工作。


     低碳投资需求或超百万亿元
     据了解,“碳中和债”由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创新推出,率先在全球范围内冠以“碳中和”贴标绿债。作为绿色债券的子品种,碳中和债主要指募集资金专项用于具有碳减排效益的绿色项目的债务融资工具。首批发行的市场反响良好。


     中国银行投资银行与资产管理部总经理胡昆表示,碳中和债票面利率均好于发行人预期。债券受到保险、银行、理财、基金、证券公司等投资者追捧,引进境外投资机构参与投标并成功配售,充分体现了“碳中和”概念对投资机构的较强吸引力。


     具体来看,在首批6只碳中和债中,中国银行承销额排名第一,该行作为主承销商,支持三峡集团、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华能国际成功完成3只合计36亿元碳中和债的发行。建设银行参与了两笔碳中和债的承销,其中,雅砻江水电的募集资金全部用于两河口水电站项目建设,三峡集团的募集资金专项用于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建设。工商银行则成功帮助四川机场集团完成碳中和债发行,所募资金用于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建设。


     “在碳中和愿景下,创新支持应对气候变化的金融产品,是未来绿色金融和可持续金融的重要发展方向。”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表示。


     据市场机构测算,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将会有超过百万亿元的低碳投资需求,资金需求量巨大,更多的碳中和金融产品创新值得期待。


     气候投融资加快发展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1.55万亿元,比年初增长16.3%,同比增长17.3%,同比增速较同期各项贷款增速高4.3个百分点。


     “我国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产品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在产品的多样化和流动性方面相比发达市场还有较大的差距。气候投融资的标准体系、信息披露、激励约束机制、地方试点等均处在研究或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有效推动碳中和目标实现的整体推动力量。”鲁政委表示。


     据了解,目前,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都在对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进行统计,同时,货币政策操作也将绿色信贷纳入了合格抵押品的范围,部分地方还针对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出台了地方的贴息政策,这些都对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碳中和目标提出后,建议进一步加强激励约束机制,以制度创新激发绿色金融内生动力,例如,可以考虑对绿色低碳融资进行定向降准,或者在LCR和NSFR两大流动性指标计算中,降低其对流动性消耗的权重,再或者降低商业银行绿色融资的风险权重、在破产法中考虑让绿色债权优先受偿等。”鲁政委建议。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10月份,《有关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发布,成为气候投融资领域的首份政策文件。业内人士认为,该文件的出台对于指导和推动气候投融资工作、助力实现碳中和愿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鲁政委预计,未来有关部门将进一步完善气候融资标准、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低碳领域倾斜,并建议气候变化主管部门牵头,联合其他相关部委,明确指导意见的分工方案、时间表和路线图,推动指导意见的逐步落地。


     金融机构探索转型融资
     记者梳理发现,在首批碳中和债的6家发行企业中,除四川机场集团外,其他5家均属电力行业。一个明显的趋势是,近几年,企业发行绿色非金融债券的比例已经超过了金融机构发行的绿色金融债,全面开启了产业类的绿色转型。


     专家分析认为,随着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我国产业结构转型也将进一步深化,银行的信贷业务也将进一步向低碳产业倾斜。与此同时,在强化的碳减排目标下,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产业发展潜力巨大,银行早日转型将更容易获得可持续发展机遇。


     清华大学绿色金融发展研究中心进行的转型风险分析显示,如果银行继续向煤电提供贷款,在未来10年,煤电行业贷款的不良率会从现在的3%左右上升到10年后的20%以上。撤离动力煤领域、进军低碳领域或将成为银行业的重要行动。


     “鼓励金融机构探索转型融资,包括设立转型基金和发行转型债券。”马骏建议,要实现碳中和,不仅仅要支持纯绿的项目,如清洁能源、新建的绿色交通和绿色建筑项目等,也要支持化石能源企业向清洁能源转型、老旧建筑的绿色低碳改造、高碳工业企业的节能减排和减碳项目等。


     根据人大重阳金融研究院发布的《“碳中和”中国城市进展报告2021》,目前,我国仍有很多城市的核心产业,聚集于传统的高碳工业企业以及煤电企业。“这些企业向绿色转型,需要大量的专项资金支持,首批碳中和债的成功发行预计将推动信贷、租赁、信托等领域产生更多支持碳减排项目的创新产品,充分发挥绿色金融工具对于低碳发展的支持作用,助力‘30•60目标’的实现。”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崔震海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关键词:首批碳中和债完成发行:气候投融资迎来“新风口”

 

学习总书记在全球领导人气候峰会重要讲话心得

 为打造全球环境治理新格局而行动(和音)

 

     应对气候变化,合作是必需选择。中国真诚携手全球伙伴,积极参与重要多边议程,为打造全球环境治理新格局不断注入新动力、开辟新前景
     
     “我宣布中国将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意味着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4月16日,习近平主席同法国总统马克龙、德国总理默克尔举行中法德领导人视频峰会,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阐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行动。


     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关乎人民福祉,关乎人类未来。中方坚持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各自能力原则,推动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积极开展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中国立场和行动,展现出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的担当。


     从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到气候雄心峰会,再到中法德领导人视频峰会,中国为应对气候变化作贡献的态度始终鲜明而坚定。马克龙说,法方欢迎中方宣布力争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重大承诺体现了中方主动承担重要责任。默克尔表示,中国宣布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非常重要。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的关键时刻,中国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绿色转型的自觉行动,发挥了积极表率作用。


     砥砺前行、步履稳健,中国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全面推行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今日之中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频频创造的“绿色奇迹”让世界刮目相看。卫星图像显示,全球从2000年到2021年新增的绿化面积中约1/4来自中国,贡献比例居世界首位。英国《自然》科学期刊发表的研究成果显示,中国森林碳吸收量对全球的贡献超乎原有预期。“三北”防护林工程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立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等先后荣获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作为生态文明的践行者、全球气候治理的行动派,中国取得的绿色发展成绩有目共睹。


     加强合作、凝聚合力,中国日益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从推动达成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到全面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从设立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到大力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多边主义,同世界各国一道,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截至2021年底,中国与100多个国家开展生态环境国际合作与交流,与60多个国家、国际及地区组织签署约150项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文件……国际观察人士纷纷称赞,在全球气候治理的国际合作方面,“中国走在世界前列”。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应对气候变化,合作是必需选择。中国真诚携手全球伙伴,积极参与重要多边议程,为打造全球环境治理新格局不断注入新动力、开辟新前景。



关键词:中国,全球,气候,生态,变化

 

学习总书记在全球领导人气候峰会重要讲话心得

 “碳达峰”“碳中和”发展机遇

 

>>专题|蓬勃自贸港 奋进新征程 2021年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碳达峰、碳中和是今年全国两会的两个热词。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并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围绕这两大热词,我省全国人大代表、住琼全国政协委员提出了高质量意见建议,并展开热议。比如,高质量建设海南碳中和岛’打造全球零碳城市新标杆等,展现出对国之大者的高度关注,以及抢抓机遇、践行新发展理念的责任感。
  碳中和,是指在规定时期内,二氧化碳的人为移除与人为排放相抵消。人为移除手段包括植树造林增加碳吸收、碳捕集等。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只有出现了碳达峰,才有可能实现碳中和。从更深一层看,碳中和理念体现了以生态受益者付费、让生态保护者获偿为核心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生态资源具有公共物品属性,通过对损害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收费,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补偿,可倒逼企业、单位或个人为节能减排、保护生态做出努力,激发社会环保热情,形成人人自觉的有利氛围。
  海南是国家低碳试点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十三五以来,海南在减少碳排放上做出了很多努力。比如,禁塑开局良好;
装配式建筑面积连续3年翻番;
清洁能源装机比重提高23个百分点;
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比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8%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能源消耗总量、碳排放强度提前完成国家下达控制目标一张张靓丽成绩单,为海南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积累了有益经验,打下了坚实基础。
  当然也应看到,目前我省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方面仍然存有短板,比如,清洁能源开发尚有较大空间、新能源汽车配套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群众减排意识有待提升等。十四五是实现碳达峰关键期、推动碳中和起步期,我们要牢牢守住生态环境保护底线,实施好生态文明建设标志性工程,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碳中和实现机制,早日建成高水平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切实扛起海南自贸港建设的生态环境担当。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挑战,也是机遇。海南四面环海,拥有全国唯一的岛屿型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林业碳汇资源与海洋碳汇资源非常丰富,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开发潜力巨大,发展碳汇经济独具天然禀赋。此外,2021年中央12号文件提出,支持依法合规在海南设立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场所,为海南发展碳汇经济、实现碳中和提供政策优势和制度保障。抢抓机遇,探索碳中和实现机制,大力发展碳汇经济,海南正当时。
  践行碳中和,我们能做些什么?于企业而言,挑战中孕育发展新机。要主动求变,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加快节能降耗技术使用,这是进入新发展阶段、谋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碳中和、碳达峰概念的走红,碳汇经济有望成为企业谋求差异化竞争、开拓广阔市场的新机遇,站上新风口、打开新蓝海。于个人而言,绿色低碳生活是一种生活理念,也是一种生活态度。环保贵在坚持,洗漱时珍惜每滴水、购物时随身携布袋、出行时少开一次车让涓涓细流汇聚成磅礴的绿色力量,就能同心携手共绘海南自贸港的天空蓝。

 

关键词:两会走笔 | 抢抓“碳达峰”“碳中和”发展机遇

 

学习总书记在全球领导人气候峰会重要讲话心得

 碳中和是巨大责任也蕴藏着机遇

 

     过去一个时期,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宏观图景,莫过于所谓的“三低两高”,即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和高杠杆、高资产价格。应该如何看待近期全球经济走势,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召开专题研讨会,就当前形势下的市场展望和投资策略等相关问题进行研讨与分析。“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被表决通过,将对中国资本市场会产生哪些深远影响?金融如何防风险、促发展,应对海外市场通胀预期上升带来的冲击?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如何影响金融业?金融科技如何补上监管短板?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席、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吴晓求在演讲中表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有些企业很难一下子达到,而一些企业则可以较容易的达成,所以要通过碳交易、激励机制等来解决问题。金融也应该推出相应的金融产品。


     吴晓求表示,货币数量的扩张并非一定会带来物价的上涨或通货膨胀的出现,因为金融市场的扩大和发展,对吸纳货币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如同一个巨大的蓄水池。其次货币的国际化,特别是美元的国际化,给美元的操作带来了很大的创造空间。商业银行是第一金融业态,资本市场是第二金融业态,科技金融是第三金融业态。我们不能拿前两个金融业态去监管第三金融业态,而要研究第三金融业态产生的背景、特点、风险结构、来源以及带来的新变化,制定与新金融业态相匹配的金融监管政策。形成有利于自由交易的制度,促进资本的自由流动,是成为全球性大国所必需的条件。


     吴晓求还表示,绿色金融是一个新的话题,符合人类的发展目标。因为人最终的目的是有尊严地、体面地生活,为了经济效益而牺牲环境,这和我们的发展目标是不匹配的。所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巨大的责任,也有很大的压力,当然也蕴藏着机遇。一是要控制住增量部分,包括调整能源结构、甚至提倡简易的生活方式等;
二是要控制存量部分,让飘在空中的存量部分回来;
三是要通过碳交易、激励机制等来解决问题。因为有些企业很难一下子达到要求,而一些企业则可以较容易的达成,所以要用交易的方式解决问题,金融也应该推出相应的金融产品;
四是上市公司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是环境保护,所以减排技术等将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


     

关键词:吴晓求:碳中和是巨大责任也蕴藏着机遇




Tags: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